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学思想史与哲学思想史有很多相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应用哲学史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科学思想史。哲学家的著作是研究哲学史的根据,科学思想史研究也应当重视分析科学家的著作,因为著作是学者表述思想的主要形式。哲学思想史与科学思想史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到目前为止,哲学史只是哲学思想史,很少有人研究哲学事业史,哲学家一般也没有相对独立的、系统的哲学活动。哲学家的研究成果就是他们的哲学思想。除此以外,哲学家没有别的形式的研究成果,而哲学家的思想都是有文字记录的。科学家的成果除思想成果外,还有科学活动的成果,甚至还有某些物的成果。有的科学家有丰富的科学著作,有的则著作不多;有的科学著作叙述了概括程度较高的科学理论思想和哲学思想,有的则缺少这方面的叙述。这就给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带来了困难。
面对历史事实,我们可以“追问”人们行为的动机。我们研究科学思想史,也可以这样“追问”。有的科学家的著作叙述的都是具体的科学成果,多为经验描述(如观察、实验的记述)和数学演算,缺乏理论概括。但科学家(即使是实验科学家)不可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可以通过其经验成果,追溯其理论基础,对其作出理论概括,即从经验成果出发,“追问”其科学理论思想。
有的科学家叙述了他们的科学理论思想,却没有谈论有关的哲学问题。但一个多年研究科学并取得重要成果的科学家,不可能没有哲学思想。即使他对哲学著作没有兴趣,他在科学活动中也会自发地形成一定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自觉或不自觉地要进入他的研究活动,渗透在他的科学成果之中。这些哲学思想实际上是它的科学理论思想的哲学基础和信念。科学理论思想中,总蕴含着一定的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可能是科学家已经想到的,只是未写在自己的著作中;也可能科学家并未意识到这些哲学思想,但这些思想已影响到他们的科研活动。牛顿对他的绝对时空观做了明确的表述,但对于平直空间、自然变化的可逆性等问题几乎没有提及。我们可以从牛顿的力学理论中概括出这些思想,也就是说可以从科学家的科学理论出发,“追问”其哲学思想。
这两种“追问”必须以科学家的经验成果和科学理论思想为根据,不能从个人的愿望和想象出发,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家的科学活动来追问他们的科学思想。柯林武德认为:“思想史,并且一切历史,都是在自己的心中重演过去的思想。”如何重演?只能靠研究者自己的思考。“一个阅读柏拉图的哲学史家是在试图了解,当柏拉图用某些字句来表达他自己时,柏拉图想的是什么。他能做到这一点的唯一方法就是由他自己来思想它。”思想只能由思想来把握,但这种把握必须有客观的根据,而不能局限于个人纯粹的 ① 之中。研究科学家的 ② ,应以他们的科学理论思想为据;研究他们的科学理论思想,应以他们的经验成果为据;而研究他们的经验成果,又应以他们的 ③ 为据。所以, ④ 的客观根据,归根到底是科学活动。
(摘编自林德宏《科学思想史》)
材料二:
近代科学具有分工精确的特点,当时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科学之间汉界楚河、疆域分明。这时的哲学开始思考属于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把本来不属于自己的领域让位于具体科学。特别是细胞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哲学对象规定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上的革命性变革。
现代科学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打破了传统学科间那种分门别类的研究界限。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哲学的巨大飞跃。这种发展和飞跃,打破了自然科学成果和哲学原理各自为阵、外在联系的格局,二者形成了有机的结合,进而使哲学原理获得了新的发展和新的表述形式。科学成果不仅仅是作为某条哲学原理的某个例证和注脚,而是被吸收到哲学原理本身之中。
(摘编自张新华《论科学发展对哲学的推动》)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研究 著作情况:部分著作缺乏理论概括和理论思维
主要成果:思想成果、科学活动的成果、物的成果
B.哲学研究 著作情况:是研究哲学史的根据
主要成果: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哲学思想
C.科学思想 追问依据:科学家在科研中自发形成的哲学思想
追问方式:以经验成果为前提,追溯理论基础并作出理论概括
D.哲学思想 追问依据:科学家的科学理论思想
追问方式:研究牛顿的力学理论,并从中加以概括得出
A.A B.B C.C D.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存在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科学家著作数量的多少,著作是否具有科学理论思想和哲学思想等方面。
B.有的科学家在著作中叙述了其科学理论思想,但没有谈论有关的哲学问题,这并不代表他们未意识到这些哲学思想。
C.从近代科学的“分工精确”到现代科学的“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反映了自然科学同时代的发展而变革。
D.随着这种发展和飞跃,自然科学成果已经被吸收到哲学原理之中,而不仅仅是作为某条哲学原理的例证和注脚。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黑格尔:“自16世纪以来,哲学观念的发展,成为自然科学巨大发展的前驱。”
B.郭沫若:“科学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C.恩格斯:“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都会推动唯物主义的发展。”
D.王国维:“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动。”
4.请根据材料一对两种“追问”的阐述,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四字词语。
思想只能由思想来把握,但这种把握必须有客观根据,而不能局限于个人纯粹的 之中。研究科学家的 ,应以他们的科学理论思想为据;研究他们的科学理论思想,应以他们的经验成果为据;而研究他们的经验成果,又应以他们的 为据。所以, 的客观根据,归根到底是科学活动。
5.请结合材料,就如何推动我国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哗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
“今天早啊。”
我说:“道远。”
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蹿到淀里。四外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漂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
“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火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那风吹雨洒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鱼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痛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
“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抬上一千斤。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
“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
“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撤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的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那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这些芦苇在以前运到南方北方,全国的凉棚上的,炕上的,包裹货物的席子,都是这里出产的。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掉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开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扑翅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
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
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鱼鹰也不会叫鬼崽子们捉了活的去!”
写于一九四五年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和老头打招呼的情节,反映出我们常见面,这也为我听鱼鹰的故事听得厌倦做铺垫。
B.“小艇箭出弦一般,蹿到淀里”刻画出老头高超的划船技术,也表明“我”急于完成任务。
C.老头的儿子瘦得像“柴火棍”一样,生动形象地写出日寇入侵后父子俩艰难谋生的状态。
D.老头聊天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一方面是年纪大爱唠叨,一方面是因失去鱼鹰而不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老头讲述红衣女子故事过程中,穿插着“我”的提问和心理描写,使小说叙事节奏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B.小说选择芦苇丛、小艇、鱼鹰、苇垛等来呈现地域特色,使环境具有典型性,也让读者有独特的阅读体验。
C.小说中大公鸡仿佛有意识地躲避鬼子的瞄准,最后在大火中又及时逃出生天,这些情节使小说具有魔幻色彩。
D.小说写“我”在送彩的过程中听老人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使小说主题变得更加多元。
8.“突发事件”在小说中有重要的作用,请从文本中找出两处突发事件,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9.小说中老人反复使用“这二年”这一时间提示词,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尊教师
教习之道须先重师礼。古云:“师道立而善人多。”教师之类,于位甚卑,然在兵卒之间,即师父之尊也。兵卒素未曾习艺者,不知艺之可好。略闻外习者,心中有物而不化,自恃旧习以为佳。师道不立,则言不信。教之不遵,学之不习,习而不悦,师道废而教无成矣。须于兵卒间隆以师礼,付以便宜,凡兵士之不听教者,得径行责治,禀官示以军法。将士头目皆习其业,小卒相视而谓曰:“其尊者信之如此,吾辈当何如耶?”如此,教师道行,习服速矣。
立志向
夫志即心也。心之体为神明,心之用则为志向。譬如花草树木种子,小者如沙如尘,大者如拳如卵,可谓混茫之甚,一入土中,萌芽勾甲,蚁可食而尽之,及其长成参天合抱之木,梁栋取材,霜雪不能摧。为将第恨无志,志定而加真积力行之功,自然信于上下,利于施为。为国家爪牙之臣,戡难立勋,垂名竹帛,皆此志一定,从条理中做出,无不收效。但吾立志之初,未能大通于人,不无困苦、拂郁、阻挠之患,犹萌甲蚁可食尽之类也。若于此时时以为立志无益,做好人、行好事无效,便改初志,其人终如此而已矣。即如种子初出纵牛羊践害之生意一尽不复更茁。若爱之、护之,不计岁月,待其根本坚固,发荣舒长,尽其种子所有之力而后已,安可量哉!
呜呼!立志向上,而所遭不偶不达者,有之矣;未有不立志向,便做得事业者。凡古之忠臣义士,今之一切为国为民,如某纯心报主,百死不回;如某清操自持,一钱不取;如某爱士如身;如某练兵有法。凡耳目所闻见,必曰:“彼亦人耳,能如是,吾亦人也,而不能如是?”遂奋迅而起,不顾死生利害,期与之齐,岂有不成之理!此所谓立志也,此所谓好种子也。
(节选自戚继光《纪效新书》)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即A如种子B初出C纵牛羊D践E害之F生意G一尽H不复更茁。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便宜,根据情况自行决断,与“便宜行事”中的“便宜”意思相同。
B.速,快速,与《六国论》“始速祸焉”中的“速”意思不同。
C.第,与《与妻书》“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中的“第”用法相同。
D.爪牙,与现代汉语中的“爪牙”意思不同,但都是属于贬义词。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戚继光认为,教师的地位很低,但在士兵当中,教师必须被尊为师父,因为“师道”如果不能确立,老师讲授的东西就没人相信。
B.戚继光譬喻,人的志向就好比花草树木的种子,开始很小,但埋在土中会慢慢生长,直至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梁材。
C.戚继光强调,将领必须要有志向,有了志向,自然能够取得上下各方面的信任,取得各方面的信任,就有利于施展自己的才能。
D.戚继光感慨,现实当中会有立志上进却得不到赏识从而无法施展抱负的人,但从来没有不树立志向就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略闻外习者,心中有物而不化,自恃旧习以为佳。
(2)待其根本坚固,发荣舒长,尽其种子所有之力而后已,安可量哉!
14.在《尊教师》和《立志向》两篇短文中,戚继光均善于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方式来激励将士。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题画竹
【清】郑燮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十年画竹意味着成功没有捷径,总要有长期的努力或始终如一的坚守。
B.正因作画的时间安排日夜分明,各有专攻,才会使画作达到成熟,趋近完美。
C.“画到生时是熟时”看似矛盾,却蕴含着量变与质变、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否定之否定的哲学意味。
D.全诗虽然围绕作画去写,但其中道理又何尝不是做学问、做事业乃至做人的道理呢?
16.“冗繁削尽留清瘦”虽在针对画竹而言,但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加以简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红楼梦》中的“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借用了杜牧《阿房宫赋》中“ , ”的夸张说法,以形容史家的显赫。
(2)小明傍晚漫步乡间,看见天边云朵悠悠飘荡,林间倦鸟缓缓归巢,此情此景让他脱口吟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 , ”两句诗。
(3)中国古代诗词中,“舟”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象,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诗人表达情感、寄托哲思的重要载体。如“ , ”一类的诗句即是如此。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昆明菌子极多。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比方。有一种菌子,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①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②这东西这么好吃?!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
18.文学作品中问号与感叹号的叠加使用,能更充分地反映作者的情感态度。文中两处画横线的部分就是如此,请加以体会分析。
19.文中加点的两个“有”,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盛夏吃冰,自古有之。①早在宋朝时期,②就有在暑热天食用冰饮的现象已十分常见。③现今,夏日冷饮的数量更加丰富,④如冰糕、雪糕、刨冰等。其中,刨冰的“刨”字有“páo”和“bào”两个读音,它在“刨冰”中为什么读“bào”?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刨”读“páo”,是指“使用镐、锄头向下向里用力”;读“bào”,指“刨子或刨床”“用刨子或刨床刮平木料或钢材等”。
《天工开物·锤锻》说“刨”是“磨砺嵌钢寸铁,露刃秒忽,斜出木口之面,所以平木”。从中可知,在“刨”这一动作完成后,被刨的物品表面不平整的部分会被“刨”出。仔细观察刨冰机刨过的冰块,可以发现,其底面多是平整的,刨冰机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刨床,因此刨冰其实就是冰块在刨床上通过“刨”(冰与刀摩擦形成冰花)这一动作而得到的。由此可见,“刨”读“páo”时的意思与“刨冰”并无明显的关联,因此,“刨冰”的“刨”应读“bào”。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下列句子中的括号和文中第三段的括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巨著《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修纂,十年后完成。
B.她展开纸条,只见上面用稚嫩的字体写着:尊敬的阿夷(姨),您好!
C.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
D.南方古猿的脑量(450~650毫升)高于一般化石猿类和现代类人猿。
22.振华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多音字的认读,请你借鉴文中的讲解方法,以“刨坑”或“刨光”为例,拟出讲解要点。要求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古诗词的价值定位常常引发热议:有人沉醉于其韵律与意境,视之为涵养性灵、启智明理的“必需品”;也有人认为它描绘的世界与现实相去甚远,视之为为生活增添雅趣的“调味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A 3.C 4. 主观思考 哲学思想 科学活动 科学思想 5.①重视对学科著作的研究,加强理论体系建设;
②以科学活动为依据,“追问”其中的科学理论思想和哲学思想;
③将自然科学成果与哲学原理有机结合,助推二者共同发展;
④坚持创新,以自然科学和哲学分析解决时代问题。
6.C 7.C 8.(1)日军抢烧鱼鹰。
作用:打破平静捕鱼生活的转折点,直接导致老人儿子参军、老人成为交通员,推动人物命运转变,揭露日军暴行。
(2)红衣女子投掷手榴弹。
作用:瞬间将故事推向最高冲突点,展现抗日民众的英勇反抗;通过突发战斗凸显红衣女子沉着果敢的形象;验证老人反复强调的“这二年就不同了”,展示民众从被动受害到主动抗争的转变。 9.①内容上对比:“前几年”民众被动受害(如“年轻女人投井上吊”);“这二年”主动斗争(如鸡藏匿、姑娘炸日军),突显民众觉醒。
②斗争经验的积累:从“没有经验”到灵活周旋(如人离屋、鸡离窠),体现抗日策略的成熟。
③胜利信念的强化:老人借“这二年”的变化(如鱼鹰会逃走)表达对抗日力量的信心,呼应“充满胜利情绪”。
10.CFH 11.D 12.C 13.(1)有稍微懂得从外面学来武艺的士兵,心中对所学技艺有困惑却不能融会贯通,自己依凭先前学到的武艺就认为很好了。
(2)(耐心)等到它的根脉发育得坚实牢固,枝叶繁茂长久地生长,一直到将种子的全部生命力都发挥出来才停止,那又怎能估量呢! 14.①《尊教师》中,将士头目都跟着教师学习技艺,普通士兵就会暗示自己:连头目都跟着教师学习技艺,我们就更应该这样做了。②《立志向》中,古代忠臣义士和当今的英雄豪杰或能为国效力,或能清廉自守,或治军有方,将领们了解这些就会暗示自己:他们是人,他们能做到这样,我也是人,我也能做到这样。
15.B 16.①画竹时削去冗繁枝叶,留下清瘦竹枝,体现去芜存菁的过程。
②生活中需摒弃繁杂无用之物,保留本质与精华;
③做学问要剔除冗余知识,抓住核心。
④做人应摆脱世俗繁杂,保持本真与清瘦品格,蕴含去繁就简的哲理。
17. 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18.第①处:侧重表达质疑,同时能够体现出作者对干巴菌外观所带有的轻视意味。
第②处:侧重表达赞美,也突出了干巴菌的味道带给作者强烈的惊喜感。 19.①第一个“有”字表示事物的存在;
②第二个“有”字表示估量、比较。
20.语句②:修改为:“在暑热天食用冰饮的现象已十分常见”或“就有在暑热天食用冰饮的现象”。
语句③:修改为:“夏日冷饮的种类更加丰富”。 21.A 22.示例一:
“刨坑”。①意思是挖出一个坑;
②“挖”这一动作需要使用工具向其表面用力;
③因此,其中的“刨”应读“páo”。
示例二:
“刨光”。
①意思是使物体表面变得平整光滑;
②这需要使用工具对其进行打磨;
③因此,其中的“刨”应读“bào”。
23.例文:
重拾诗词的精神力量
当人们争论古诗词是“必需品”还是“调味品”时,实际上是在讨论精神生活的本质。诗词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精神密码。它记录着我们的情感方式、思维模式和审美趣味,是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从《诗经》的质朴到唐诗的辉煌,从宋词的婉约到元曲的通俗,诗词始终在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诗词之所以能成为“必需品”,在于它提供了现代生活稀缺的精神养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被碎片化的内容包围,而诗词却保持着完整的意境和深邃的思想。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豁达,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这些诗句穿越时空,依然能触动当代人的心灵。诗词教会我们如何面对挫折,如何看待生命,这些智慧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褪色。
诗词还具有独特的认知价值。它不仅是情感表达,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追求“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这种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培养了中国人特有的联想能力和审美直觉。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移情手法,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意境营造,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的思维品质。
将诗词视为“调味品”的观点,源于对传统文化价值的低估。确实,诗词不能直接解决就业、住房等现实问题,但人不能只活在物质层面。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词给予我们超越日常的精神高度,让生活不再平庸。当一位上班族在地铁里默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他获得的不仅是片刻的宁静,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启迪。
当代社会更需要诗词的精神力量。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反而更容易陷入焦虑和空虚。诗词中蕴含的智慧可以弥补现代生活的精神缺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这些精神品质对构建现代人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诗词不是逃避现实的工具,而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超越现实的阶梯。
重拾诗词的精神力量,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为了更从容地走向未来。我们可以创新诗词的传播方式,让年轻人通过音乐、影视等媒介接触诗词;可以推动诗词与现代生活的结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不会改变。当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偶尔驻足,读一首诗,品一阕词,或许能重新发现那个被遗忘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