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东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东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6 08:3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内蒙古集宁一中东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1938年,在13.9万名申请入境美国的德国犹太人和工会成员中,只有1.95万人被接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近80万东欧人、72.5万古巴人和25万来自印度支那国家的难民入境美国。这表明二战后的美国( )
A.更加重视高素质人才的流入 B.加紧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C.经济发展刺激了劳动力市场 D.移民政策服务于国家对外战略
2.《汉谟拉比法典》第十条规定,如果买者不能提供与卖者交易时作证之证人,而仅失物之主提供知其失物之证人,那么买者应被视为窃贼并处以死刑,失物之主应收回其所失之物。这反映出汉谟拉比时期( )
A.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发展 B.法律的执行随意性强 C.国家严格规范商品交易 D.法典维护奴隶主利益
3.新文化运动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坚信“要救国,只有学外国”,对中医“以科学的名义”进行批判。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开始关注中医的重要作用,强调中医与中国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紧密关联。与上述变化密切相关的是( )
A.各种新思潮传入 B.新型政党的建立 C.民族意识的觉醒 D.十月革会的冲击
4.下图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按区域划分的国际移民存量分布(移民存量是在本地区拥有的移民数量)。据此可知( )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数据整理绘制
A.移民分布呈现不平衡状态 B.大洋洲地区移民比例较低
C.发展中国家人才大量流失 D.移民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
5.如图为“东南亚地区出土汉朝文物地点示意图”,该图可用来佐证( )
A.物质交流促进文明审美趋同 B.越南是贸易的主要对象
C.汉文化迈向世界的历史图景 D.西汉大一统的强盛气象
6.下表为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这( )
时期 译著类别
应用科学 自然科学 历史地理 社会科学 哲学艺术 其他
1850—1899年 40% 30% 10% 8% 3.5% 8.5%
1902—1904年 10.5% 21% 24% 25.5% 11.3% 7.7%
A.表明了儒学教育再次得到国人的重视
B.反映了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不断加深
C.体现了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译著内容的变化
D.说明了应用和自然科学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7.“IMF份额”决定了成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项决定中的投票权。2010年12月IMF理事会会议上,通过了第十四次份额改革,金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从9.8%提高到14.3%,中国的份额上升至6.39%,成为第三大会员国。这反映出( )
A.欧美丧失国际金融主导地位 B.全球治理民主化趋势加强
C.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亟待改革 D.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8.1923年《东方杂志》“科玄论战”专题中,张君劢提出:“人生观问题必须由内心修养解决,绝非科学所能为力。”此观点反映的深层文化动向是( )
A.西方科学理性与中国人文精神的价值相互博弈
B.民国知识分子对文化民族主义立场的集体回归
C.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的理论阻碍
D.新文化运动激进反传统导致的传统文化反弹
9.美籍巴勒斯坦人爱德华·萨义德指出,文化交流常伴随殖民权力的渗透,西方通过“文化霸权”将非西方文明边缘化。部分拉美和非洲学者认为,近代欧洲的文化传播实质上是经济依附关系的延伸,这导致本土文化的断裂。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
A.有助于提升文化的适应性 B.总是伴随着经济商贸往来
C.往往会造成本土文化消失 D.可能滋生文化不平等现象
10.“西进运动”期间,美国的交通模式经历了从印第安土著的羊肠小道,到19世纪初刘易斯、克拉克为代表的探险家之路,到19世纪上半叶由政府和私人修建的公路、运河,再到19世纪40年代掀起铁路建设热潮的变化。这些变化( )
A.根源于美国东西部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
B.促进了印第安土著人日益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C.是工业革命成果的涌现与不断革新的缩影
D.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11.宋代的张载、程颢和程颐等很多理学家均主张恢复“井田”,如张载把行“井田”视为先王先圣之“成法”,是治天下的先务,提出“今以天下之土棋画分布,人受一方,养民之本也。”他们意在( )
A.应对日益严峻的土地兼并 B.传承儒家思想的道统和伦理
C.实施休养生息的农业政策 D.遏制商业对重农传统的冲击
12.有学者指出,“五胡(匈奴、羯、氐、羌、鲜卑)乱华”是一个贬义词,“五胡”是牧人,不是野蛮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也有北方民族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该学者的观点( )
A.意在强调少数民族比汉族更为先进 B.侧重于分析华夏观念形成的背景
C.辩证地认识了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D.说明了民族交融趋势加强的动因
13.明末,徐光启召集耶稣会士以及一些中国助手编撰《崇祯历书》,该书大量介绍欧洲新天文知识,如开普勒的《宇宙和谐论》、《哥白尼天文学纲要》等,后世评价这部历书“与当时世界天文学同步”。《崇祯历书》的编撰( )
A.主要源于对传统科技的总结提升 B.是早期全球化下西学东渐的产物
C.全盘吸收了西方科学思想和技术 D.说明当时中国科技仍领先于世界
14.中国古代修筑长城大体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但明朝收缩到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南侧。图1是明长城主要修筑时期与气温变化对比图,据此判断( )
A.明朝对蒙古防御能力不断增强 B.自然灾害刺激了明长城的修建
C.明长城是王朝国力衰弱的产物 D.气候变化与农牧战争密切相关
15.有学者认为,自从马和战车登上历史舞台后,游牧世界的各部族本来就己具有的机动性,成倍地增强。这往往使农耕世界的文明先进国家,特别当它们因内部矛盾而陷于衰落时,处于难以防御的地位。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印欧民族引领人类文明发展 B.历史进程深受内外因素冲击
C.农耕世界被游牧世界所征服 D.先进文明因内部矛盾而灭亡
16.《荀子·天论》中提出“天不以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的观点。下列言论与之最相接近的是( )
A.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 B.履霜以知坚冰必至,天之道也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综合魏晋时人的相关著述及论说来看,儒学基本理念、准则和有关知识在当时被社会广泛认同,使之从原来的诸子显学之一,逐渐转化为社会生活尤其是各个领域普遍适用的一种基本常识。如东汉末以来经学成为学童课程,南北朝士人幼习五经已趋普遍。古文经学的发展动力强劲,著述繁盛;玄学所代表的儒学对前沿问题进行讨论,对不同思想理论兼收并蓄,这些重要方面均直承汉代相关态势,又切实拓展了儒学的基础、主干和论域。
——摘编自楼劲《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
材料二 南北朝以来,经学因政治分裂而变为南北两大流派。南学重在阐释儒经的内在义理,北学则以对经典章句的训诂为主。儒学在隋唐以后走向内部统一。唐初统治者在国家治理中推行“尊儒崇经”的策略,由此儒学的地位被再次确立起来地位。
——摘编自李冉《“安史之乱”与唐代后期的儒学复兴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初统治者“尊儒崇经”策略的影响。
18.文化在冲突、碰撞和交融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古典时代的希腊和中世纪的穆斯林世界。然而,科学革命却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为什么这个划时代的发展发生在西方?一个重要原因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学术成就。学者们不仅可以接近亚里士多德,还可以接近阿基米德,他们促进了物理学和数学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来自各种生物科学的灵感。17世纪初的某生物学家坚持数十年间进行各种艰苦的实验,还用新的放大镜来观察马蜂、大黄蜂和苍蝇,这在当时是一个需要巨大勇气和献身精神的严峻考验。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西班牙在1532年只以不到200人的兵力,居然打败了印加帝国的4万大军,此故,在亚洲的天主教会中……曾担任耶稣会日本教区院长的传教士嘉拉耳(Francisco Cabral)在1584年上书兼领葡萄牙王位的菲利普二世,认为只要集结一支一万人以内的舰队,即可控制中国华南沿海的省份……这种以武力为后盾的想法,直到耶稣会士范礼安对中国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之后,始出现较大转变。他主张传教士应先学习中文,尽量熟悉当地社会的礼俗民情……在他的支持下,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们穿儒服、戴儒冠,不仅在外表上开始扮演“西儒”角色,也开始进行“合儒"与“补儒”的努力。这种尊重、调整和适应当地人文化、语言与生活方式的策略,大大促进了传教的推进。
——摘编自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曾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发起了去西方化的运动,目的是根除旧殖民帝国的影响并消灭它们的权力象征。尽管如此,后殖民时代的民族认同并非总能强大到能根除殖民地的影响或取缔欧洲人的习俗。圣雄甘地呼吁印度人恢复当地习俗,拒绝所有从西方进口的东西,找到印度人的灵魂。尼赫鲁则倾向于工业化和世俗化,希望现代化的印底实现西方世界那样的繁荣和进步。
——摘编自胡里奥·麦克伦南《欧洲文明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1)根据材料一,结合史实,阐述材料中有关“科学的根源”和“科学革命”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位传教士对传教策略的不同主张。结合所学,简述西方传数士在近代中国的传教行为的本质内涵及中国对此的回应。
(3)根据材料三,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形成的文化特色。结合所学,从构建人们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概括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
19.物种交流·世界市场·城市发展
材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人口的迁移和物种的大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新的商品开始在欧洲市场上出现。美洲的烟草、可可,中国的茶叶、瓷器、印度的蔗糖、香水,北亚和北美的毛皮,都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由地理大发现带来的舶来品,还使一些新的行业蓬勃发展起来,如烟草的加工和烟斗的制造、甘蔗熬糖等。
明清时期,玉米和番薯的推广增加了粮食供应量,在满足人民口粮需要的同时,也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农民种植玉米番薯一部分是专为用来出售的……但更多的还是由于这两种作物的推广解决了广大民众的基本食粮,从而有稻米可以出售,促进了稻米生产的商品化。
从前有些记者说过,人们可以以巨大的棕榈树和茂密森林的树荫为伴,走遍整个古巴。 可是为了扩种甘蔗,连续放了几场大火,把过去覆盖在古巴土地上最好的原始森林都给烧掉了。……森林被大火吞没了,未加护的土地很快地被风化了,千百条河溪干涸了。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物种交流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二 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发展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对“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观点进行阐释。
三、综合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国际充裕的资本在寻找着出路,为商业、工业、渔业和农业的进一步增长创造了条件,也为金融部门的产生打下了基础。1611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第一家证交所,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通过证交所向公众发行股票融资的公司,这两个世界第一与荷兰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分不开的。荷兰是西欧重要的水运枢纽,素有“海上马车夫”之称,随着世界航路的改变,荷兰成了西欧的经济中心,为了垄断海外贸易,需要耗费巨资穿越新开辟的航线,股份公司便应运而生了,使股票、公司债券及不动产抵押债券依次进入有价证券交易的行列。在利润和国家的鼓励下,成千上万的国民把积蓄投入到这一商业活动中,荷兰共和国手中也握有大量债券。在国内外许多有限公司的股票及较多的外国政府债券的推动下证券市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摘自徐桂华、郑振龙《荷兰证券公司》
材料二 1840年后,中国中外经济联系加深,国内股份经济和证券市场也在曲折中发展。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官员倡办洋务,建立股份公司,并通过在上海市场上发行股票来为其创办的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筹集资金,但是那时上海只有初级的证券发行市场,并无交易市场即公司所发行的股票,对持有者来说不能自由转让或买卖。随着民族工商业发展,股票发行增多,股票流通渐广,而且公债发行的逐渐增多,1905年由外商倡议的上海众业公所成立,设定会员(经纪人)10席,其中中国人占3席,这是中国境内第一家以会员制形式组成的证券交易所。同年冬,日本人创办的上海取引所也宣告成立,它有操纵上海市面之野心。巨额的盈利和股票价格的看涨,吸引了大批投机者和盲从者投资于交易所,有投机性质的交易所在短期内的过度膨胀难逃崩溃的厄运。
——摘自王永贞《近代中国证券交易市场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世纪荷兰证券市场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天的启示。
参考答案
1.D
2.C
3.C
4.A
5.C
6.B
7.B
8.A
9.D
10.C
11.A
12.C
13.B
14.D
15.B
16.B
17.(1)表现:儒学基本理念及相关知识渐趋常识化;以古文经学为代表的经学得到快速发展;儒学兼收并蓄,对前沿问题讨论较为活跃。
原因:儒者的倡导;蒙学的发展和士族家庭教育的普及化;儒学的包容性;统治阶级的支持;儒、释、道的碰撞与融合。
(2)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重新提升儒学地位;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有利于整合儒学内部分歧,稳定社会秩序;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18.(1)科学的根源: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埃及:①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是古代世界最精确的历法之一;②在数学、医学等方面,埃及人也颇有建树。
古希腊:①柏拉图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几何学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②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世纪的穆斯林世界——①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附有800多个实例,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②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曾经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③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语,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
科学革命:①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②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2)不同主张:前者主张武力征服;后者主张文化调适。
本质内涵: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的文化侵略。
中国对此的回应: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3)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形成的文化特色: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或:一方面注重发展、复兴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注重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启示:①要树立文化自信,努力维护本民族的文化特性;②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在友好、平等的基础上促进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互鉴;③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动全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9.(1)影响:丰富了国际贸易的商品种类;带来了新的产业的出现;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
(2)阐释: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全球直接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欧美国家加快对外殖民扩张,亚非拉地区逐渐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称为世界性的。
20.(1)表现:有世界上最早的证券交易所和股票融资公司;证券市场交易内容丰富,包括国家债券、企业股票、债券等;大量国民和政府及外国资本参与资本市场。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逐利的本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需要;商业革命的影响;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推广。
(2)问题:证券市场发展不健全,监管无力;证券市场主要被外国资本控制,有半殖民性质;交易所具备投机性质。
启示:证券市场必须由国家和专门机构监管;证券市场必须加强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改革资本市场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利用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本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