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4 15:2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日前,“扁担女孩”刘燕挑行李离校的视频火遍全网,一时间锋芒毕露,获无数网友点赞。“本来妈妈是想挑扁担的,但是我觉得她平时太辛苦了,所以就自己扛着走了,她在后面帮我拿些轻便的物品。”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资助意愿,淳朴的刘燕在感谢之余一一婉拒,“我还是我,未来的路还得自己走。”
心中有目标,行动才有方向。对年轻人而言,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前进的道路上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如果能像“扁担女孩”这样怀揣理想踏实奋斗,就有机会得偿所愿;如果能锲而不舍地求索,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没有一个人可以通过一场考试赢得所有,也没有一个人会因为一场考试输掉人生。决定人生这场大考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的,是昨天的努力、今天的踏实和对明天的正确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刘燕用一根扁担写下的答卷,可以获得一个漂亮的分数。
在这个绞尽脑汁追求“捷径”与“包装”的时代,她用最本真的姿态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是能扛起生活的重量而不抱怨,是面对诱惑时守住本心,是把理想种进脚下的土壤。当我们为“扁担女孩”点赞时,__________________——无论何时,都能坦然挑着自己的“扁担”,在属于自己的路上,走得踏实而坚定。
愿无数像刘燕一样的青年,脚步比山更高远,带着大山的坚韧,去拥抱更大的世界。
1.文段中加点词的读音和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淳朴(chún) B.挫折(cuō) C.土壤 D.坚韧
2.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锋芒毕露 B.得偿所愿 C.锲而不舍 D.绞尽脑汁
3.下列填入文段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何尝不是在呼唤一种被遗忘的生命质感 B.同时是在呼唤一种被遗忘了的生命质感
C.不得不说是在呼唤一种被遗忘了的生命质感 D.有一种已经被遗忘了的生命质感需要被呼唤
4.“扁担女孩”刘燕高考后独自挑着行李回家的举动闪动着耀眼的“青春之光”,新时代长征路上的青年楷模黄文秀同样散发着别样的“青春之光”,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及七年级下册第15课《青春之光》,谈谈你心中青春的模样。
5.“扁担女孩”走红网络后,有人建议她接住泼天的流量,直播带货,但她却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打工挣钱,继续读书,对此,你怎么看,请阐述你的观点。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宫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
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主人怪其不返,寻之,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止,因留宫门下。为诸生拾薪,执苦数年,遂通其经。
(节选自《后汉书》)
6.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与“宫少孤”中“孤”意义和用法不同。
B.“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中“刮目相待”是指用新的眼光看待。
C.“因留宫门下”与“未若柳絮因风起”中“因”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D.“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与“见而欲笞之”两句中“见”意思不同。
7.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与“以刀劈狼首”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何陋之有”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结友而别”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而”意义和用法不同。
D.“遂通其经”与“仁在其中矣”两句之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8.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B.甲文中“博士”是一种官名,专讲经学讲授,今天的“博士”指学历。
C.两文都和“求学”有关,但两位求学者的身份、地位、家境均不相同。
D.甲文吕蒙是被孙权说服而开始学习,乙文宫为他人拾薪,最终学有所成。
9.乙文画线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选涂两项。
宫过A其庐下B乐C其业D因就E听经。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主人怪其不返,寻之,见而欲笞之。
(2)为诸生拾薪,执苦数年,遂通其经。
11.两则故事都关于学习,分别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结合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
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①澧水:地名,指唐代澧州成(今湖南澧县)。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写春郊访友的感受,色彩淡素而又清香袭人,别有情致。
B.“日高犹未到君家”写出了诗人访友的路途奔波和焦急心情。
C.全诗情感曲折,有新奇迷惘,也有急切失落,更有惊叹赞美。
D.整首诗暗含了诗人对于友人恬淡自适的高雅情怀的赞赏之情。
13.赏析“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展现的画面。
四、名句名篇默写
14.诗文名句默写
类别 诗句 出处
哲理类 (1)山不在高, 。 ,有龙则灵。 《陋室铭》(刘禹锡)
(2)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王安石)
(3)政入万山围子里,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其五)(杨万里)
(4)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陆游)
(5)落红不是无情物, 。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用典类 (6)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7)商女不知亡国恨, 。 《泊秦淮》(杜牧)
五、名著阅读
15.圈点和批注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给出的读书方法。其可以记录当时的感受、体验、思考,凝聚阅读注意力,也便于复习、巩固查考,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检验同学们的阅读效果,王老师绘制了以下表格,请你完成。
名著 情节 “雨”的作用 思考批注 主旨归纳
《骆驼祥子》 暴雨中拉车 ① 我从“他还喜欢她,可是负不起养着她两个弟弟和一个醉爸爸的责任!”中读出祥子的胆怯心理,为后文小福子的死以及祥子的堕落埋下伏笔。 成长与希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秋雨中筑路 连绵的秋雨表现了筑路的巨大困难,烘托了保尔不畏艰难困苦的形象,也侧面表现出他革命的坚定信念。 我从“要竭尽全力,让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中读出② ③
16.“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请从以下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60字)
《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每周阅读4次及以上的学生语文成绩优秀占比,是基本不阅读学生的3倍多。”在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20未名语文教育论坛”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中大数据实验室主任蒋承发布了《中国语文教育发展报告(2020)》蓝皮书。《报告》显示,学生阅读频次与语文成绩表现、阅读能力表现均呈正相关。
②在《报告》中,15个省份学生参与、回收有效问卷18146份的“中小学学生语文学习现状调查(2020)”显示,在成绩表现方面,每周阅读4次及以上的学生语文成绩优秀占比为21.48%,而基本不阅读的学生优秀的占比只有6.66%;每周阅读4次及以上的学生语文成绩中后占比为7.99%,而基本不阅读的学生中占比达29.63%。在阅读能力表现方面,每周阅读4次及以上的学生“能力卓越”占比为3.83%,而在基本不阅读的学生中被评价为“能力卓越”的只有1.78%;每周阅读4次及以上的学生待达标占比为18.59%,而基本不阅读的学生中待达标占比高达29.41%。
③调查显示,44.16%的学生认为阅读是最难掌握的语文能力,有高达78.09%的学生希望家长辅导阅读。40%以上的学生非常希望家长和自己玩语文游戏、观看语文类电视节目,30%以上的学生非常希望家长进行阅读辅导、作业辅导。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24日)
材料二:
①《2024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数字阅读市场总体营收规模为661.41亿元,用户规模已达6.7亿。2024年,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实现“增加一个亿”的目标,增长率为17.52%,增长量和增长率均创下近年来新高,数字阅读已经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引擎。
②报告显示,26岁至35岁的数字阅读用户仍然是主力,26岁及以上的用户占比已接近六成。银发群体对数字阅读的需求显著提升。无须长时间注视屏幕的有声阅读,以其便捷性和健康性,正成为中老年用户的首选方式。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给包括数字阅读行业在内的中国数字出版业提供了更大发展空间。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越发显著,数字阅读也正在向多模态、多终端、多场景方向快速演进。2024年,我国数字阅读作品总量为6300余万部,同比增长6.31%。
③在电子书题材偏好方面,文学作品依然稳居读者首选。教育与文化类内容实现显著增长,较去年同期占比提升近10个百分点。此外,人物传记、烹饪美食、旅游旅行等题材占比也有明显提升。主题类作品越发受到读者喜爱。与主题阅读有关的点击、下载、浏览及阅读量超2000亿次。
④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是数字阅读持续探索“出海”路径。2024年,我国数字阅读出海作品总量为80.84万部(种),同比增长6.03%。《庆余年(第二季)》成为迪士尼旗下的流媒体平台有史以来播出热度最高的中国大陆剧。如今,网络文学是中国文化产品出海最大的IP源头。截至2024年年底,阅文向海外推出了6800部中国网文翻译作品,推出海外原创作品70万部,覆盖200多个国家与地区,网络文学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搭建了一座桥梁。
(《光明日报》2025年4月24日)
材料三:
①4月24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二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
②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2.1%,较2023年提升0.2个百分点。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9%,报纸阅读率为22.5%,期刊阅读率为17.1%,数字化阅读方式(电脑端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听书、视频讲书等)接触率为80.6%。数字化阅读方式持续深入成年国民生活,2024年有78.7%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38.5%的成年国民通过听书的方式进行阅读,23.6%的成年国民使用Pad(平板电脑)进行阅读,5.7%的成年国民通过视频讲书的方式进行阅读。
③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阅读纸质图书24.41分钟,人均每天阅读报纸4.17分钟,人均每天阅读期刊2.85分钟。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8.76分钟,人均每天通过电脑端网络在线阅读时长为63.76分钟。0-17周岁未成年人阅读时长有待提升,纸质阅读习惯需要持续培养。2024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6.6%,较2023年提高0.4个百分点;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1.65本,远高于成年国民的4.79本;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每天阅读纸质图书36.30分钟。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5.1%,较2023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5年4月24日)
17.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查显示,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成绩均与阅读频次呈正相关。
B.数字阅读结构正在由以年轻人为主,向更加成熟的年龄层渗透。
C.数字化阅读方式多样发展,我国成年国民阅读习惯正悄然改变。
D.材料三显示,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大幅增长。
1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看出,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阅读是最难掌握的语文能力。
B.从材料二看出,读者阅读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的趋势。
C.数字阅读作品日益扮演文化输出的角色,架起跨文化理解的桥梁。
D.0-17周岁未成年的人均图书阅读量超过10本,远高于成年国民。
19.材料三指出,0-17岁未成年人纸质阅读习惯需要持续培养,请你结合材料及自身经验,给出合理化建议。(至少三条)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窗前的香椿树
高莹
①我对香椿树的感情,颇有些复杂。
②自有记忆起,老家的窗前就一直矗立着一棵香椿树。初春,在其他生命都还没苏醒时,香椿树顶端的嫩芽就已经伸出触手,迫不及待地想要触碰这个世界了。不过,香椿似乎是个急性子,急急地长出嫩芽,又急急地老去,郁郁葱葱一片绿还没褪去,便急急地带着枝条一并落地。
③直到叶子尽数凋零,裸露出直挺挺的枝丫,香椿一直是存在感极强的。
④但我向来不喜欢香椿。每年春天最嫩的一茬香椿芽出现在厨房时,便意味着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家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香椿芽炒鸡蛋。香椿的味道太过刺鼻,跟树的性子很像,毫无征兆地来,又迫切地想要表现自己,我招架不住。
⑤春夏秋冬,四季轮转,窗前的香椿树就这样凋零又复苏地陪伴我,一年又一年。直到我像香椿芽那般第一次伸出触手去探索新世界版图,这棵香椿树一直都在。
⑥这些年,我不断遇见各种各样的树。高挺的白杨一到夏天挂上一树梢的苍绿,风一吹,整个天空都是绿色的;成排成片的银杏行道树永远是最出片的,无论是金黄到刺眼还是黄绿交接的绚烂,放到朋友圈都能收获无数点赞。还有柏树栾树海棠树,各有各的品格,各有各的魅力。
⑦我很喜欢树,喜欢看夕阳被树叶剪碎,然后落在地上的斑驳,喜欢听风吹过树梢沙沙作响的天籁。大抵是爱屋及乌,我也喜欢上了家里的香椿树,急躁但有用的香椿树,顽固但一直陪伴我的香椿树。
⑧那是三年前的一个端午节假期,我拎着大包小包风尘仆仆回家,却发现老家窗前高高大大的香椿树没了踪影。问了父亲才知道,原来几年前家里人觉得它挡阳光,于是商量着把树给砍了。“香椿芽现在哪里都有卖的,再说也吃不久,砍了屋子里亮堂。”
⑨我哑然,心里没来由一阵落寞,似乎我喜欢香椿的最后一点点实用价值也荡然无存。总觉得愧对于它,于是我出门,想要寻找它曾经存在的最后一点踪迹。
⑩我没料到那棵树就在原地,或许是父亲仁慈,保留了它树桩的样子。只是花白的、病恹恹的,跟印象中的树没有一点相像。
我沉默地停留在它的身边,什么都没有想。快要离开的时候,竞猛地在树桩边发现了一处绿色。那是自树桩处长出来的新枝,枝条上孤零零荡着一小片叶子,随时都有可能被突如其来的大风刮折。
我小心翼翼地看着它,正如它过往陪伴我那般,一瞬间,我的灵魂被“生命力”三个字击中。原来急躁地赶在春天刚来就发芽,是为了更好的感受生命的精彩纷呈,原来日复一日构成永恒与不朽,是它对生命的颂歌。
原来生命真如史铁生先生所言,竟是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原来于裂缝中,正藏着生命的辽阔。
后来,我喜欢上了这棵香椿树。
春去秋来,花谢花开,我不知道它的命运如何,但我清晰的感知到,自此我的灵魂与之相连。
一年四季,我相信它会等来枝繁叶茂的时候,也相信它有在风中苟延残喘的时候,而我也是。我的四季有喜怒哀乐,有酸甜苦辣,有顺利的做什么都能成功的时候,也在低谷时恨不得喝凉水都塞牙。
因为我是一棵香椿树,所以四季的冷暖变化顺逆与否都是正常的。我全盘接受生命中所有的天气,也相信自己能在下一个春天生生不息。
因为我的生命和骨血,像根茎一样,在阴暗潮湿又逼仄的地方,永远波涛汹涌。
(选自2025年3月31日《中国青年作家报》)
20.下列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精美的回忆性散文,其运用了对比、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等手法。
B.文章第⑧至 段从香椿树的消失写起,交代了作者对香椿树喜恶变化的原因。
C.这篇文章与《紫藤萝瀑布》在主旨方面有相似之处,二者都包含对生命的思考。
D.第 段“猛地”一词写出了作者看到树桩处长出来的新枝内心的惊喜、惊讶。
21.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 段画线句。
原来于裂缝中,正藏着生命的辽阔。
22.文章第①段统领全文,写“我对香椿树的感情,颇有些复杂”。请结合全文分析,“复杂”体现在哪些方面。
23.文章题目是“窗前的香椿树”,为什么在第 段写“我是一棵香椿树”?作者这样写是否偏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七、作文
2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窗前的香椿树》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全盘接受生命中所有的天气,也相信自己能在下一个春天生生不息。”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B 2.A 3.A 4.示例:青春是有理想担当,青春是自信从容,青春是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5.示例:我同意并赞赏她的做法。拒绝直播带货,选择打工挣钱,说明她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能静下心来,有一颗淳朴本真的心;选择继续读书,说明她明白自己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脚踏实地提升自己;她的做法值得我们点赞并学习。
6.C 7.B 8.A 9.BD 10.(1)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奇怪,寻找他,看到他在读书,想要用鞭子打他。
(2)他为众人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终于精通了这本经书。 11.示例:甲文吕蒙因为事务多推脱学习,通过孙权劝说进而学习提高自己,说明要主动学习,不能找借口,终会有所收获。乙文宫家境贫寒却不怕苦累勤奋求学,最终学有所成,说明不管处于什么境地,只要一心向学,勤奋努力,最终能学有所成。
12.C 13.示例:一座座带有围篱庭院的村社是多么的相似,春风催生了枳树的生机,满树的枳壳花摇曳生姿。
14.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一山放出一山拦 山重水复疑无路 化作春泥更护花 此夜曲中闻折柳 隔江犹唱后庭花
15. 阴冷的暴雨表现了拉车的巨大困难,烘托了祥子卑微隐忍的形象,也表现出祥子的悲惨命运。 保尔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后文写保尔不畏艰难困苦,克服重重困难,经受考验,成为革命战士埋下伏笔 执着与成长或责任与担当
16.示例:这句话是说过往所经历的痛苦和磨难都会成为指引前行的力量。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一生充满了挫折与磨难,在战斗中受伤,身体逐渐恶化,最终瘫痪、失明。然而,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和对理想的执着。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凭借顽强的毅力,拿起笔进行文学创作,完成了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他面对苦难毫不退缩的执着精神,正是这种执着让他在困境中不断磨砺意志,实现了从普通战士到钢铁战士的成长。
17.D 18.A 19.示例:
(1)减少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使用时间
(2)经常去图书馆、书店等感受阅读氛围、阅读纸质书籍
(3)培养阅读兴趣,根据阅读兴趣选择书籍
(4)制定阅读计划并长期坚持
(5)在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和父母共读一本书
(6)举办家庭读书分享、班级读书节等阅读活动
20.A 21.示例:这句话是指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命都有超越自身局限的无限可能。写出了作者看到被砍掉的香椿树长出新芽时的赞叹之情,同时,是对香椿树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点,更蕴含了对生命的思考。 22.示例:这里的“复杂”指作者对香椿树的情感变化。最初,因为香椿太过刺鼻的味道和“急性子”,让“我”向来不喜欢;后来,香椿树年复一年地陪伴,以及作者人生阅历的增加,开始喜欢并接纳了它;发现香椿树被砍伐后,觉得愧对于它,却在残桩旁发现新芽时,被其顽强的生命力震撼;经历了从排斥疏远,到逐渐理解、接纳,再到被其生命力震撼及深深影响的复杂情感变化,突出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23.示例:这样写不偏题。第 段之前写窗前的香椿树,写我对香椿树由不喜欢到接纳再到感到震撼的情感变化,第 段写“我是一棵香椿树”,看似与上文无关,实则深化主旨,不仅写出我对香椿树强大生命力的赞颂,同时,写出了香椿树对我的影响以及由此对生命的思考,最终作者将香椿树的生命力投射到自身,与香椿树形成精神共鸣。
24.例文:
生命的韧性
在《窗前的香椿树》中,那句“我全盘接受生命中所有的天气,也相信自己能在下一个春天生生不息”,触动了我对生命的深刻思考。生命,就像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既有风平浪静的温柔,也有汹涌澎湃的激越;又似一棵屹立不倒的大树,历经风雨的洗礼,却始终坚守着对春天的向往。
生命中,我们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天气”。有时是阳光明媚的晴天,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温暖,如同春日里和煦的微风,轻抚着我们的脸庞,带来无尽的希望与喜悦。在这样的时光里,我们尽情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友情的温暖、亲情的呵护,仿佛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爱与关怀。
然而,生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有时,狂风暴雨会不期而至,电闪雷鸣会打破我们平静的生活。失败的痛苦、挫折的打击、疾病的折磨,如同寒冬里凛冽的寒风,让我们瑟瑟发抖,甚至想要放弃。但是,正如香椿树在寒风中依然坚守,等待着下一个春天的到来,我们也应该学会接受生命中的所有“天气”,无论是阳光灿烂还是风雨交加。
接受生命中的所有“天气”,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逆来顺受,而是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当我们遭遇困难时,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要勇敢地面对现实,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那些在逆境中奋起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只要我们不放弃,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相信自己能在下一个春天生生不息,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坚定信念。无论我们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只要我们心中有希望,就一定能够重新站起来,迎接新的挑战。就像春天里的小草,即使被寒冬摧残得枯萎凋零,只要根部还在,就一定能够在春风中重新焕发生机。
生命的韧性,在于我们能够在逆境中坚持,在挫折中成长。每一次的风雨洗礼,都是对我们生命的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当我们学会接受生命中的所有“天气”,并相信自己能够在每一个春天生生不息时,我们就拥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让我们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相信自己能够在每一个春天生生不息,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