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诗文中,“芙蓉”出现的频率可谓极高。“芙蓉”很早以来就指两种花卉,一种是水中的荷花,又名“水芙蓉”;一种是陆生的灌木或小乔木,名为“木芙蓉”。马俊江《文心雕草》一书认为,唐以前,芙蓉就是荷花,一名一物;但唐以后,一名两物,若有人再说芙蓉,听者就要小心了,要辨别说的是水中芙蓉还是树上芙蓉。检索关键词发现,唐前木芙蓉书写几乎为零,唐代木芙蓉诗歌大约20余首,宋代木芙蓉诗歌约240余首。我们的检索结果正与这个论断相吻合,证明唐前诗文确实少见木芙蓉。
木芙蓉的别名有地芙蓉、拒霜、木莲、华木等,唐诗中的木芙蓉大多生长于荒山野岸间。韩愈《木芙蓉》:“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此诗将水芙蓉与木芙蓉并论,因木芙蓉长于偏僻草丛,想见并不容易,因此他才祈愿常来观赏,以免芙蓉花随风凋谢。白居易也格外喜爱木芙蓉,多首诗都写到了长于荒野的木芙蓉。如《木芙蓉花下招客饮》:“晚凉思饮两三杯,召得江头酒客来。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诗言木芙蓉长在江边水岸。其《木莲树生巴峡山谷间巴民亦呼为黄心树》绝句三首,从诗题即可看出木莲当时长于湖北巴峡山谷间。
晚唐五代诗人仅有少许作品提到了木芙蓉。直到后蜀国主孟昶为其宠妃花蕊夫人在城墙上遍种木芙蓉之后,它的意象构建才发生了质的飞跃。后蜀都城成都也因满城木芙蓉而被雅称为“蓉城”。然而,后蜀文学家赵崇祚编选的《花间集》中有不少花类,却独不见书写木芙蓉。考其成因,赫然发现《花间集》结集于孟昶广种芙蓉之前。赵崇祚选编唐末至五代时期的词人作品,包括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至后蜀广政三年(940)间18位词人的500首词作,其中有约15位词人常住成都,而当时成都并未广泛种植木芙蓉,木芙蓉的知名度还不太高,蜀人诗作亦少记载。编选《花间集》的截止时间是广政三年(940),而孟昶于广政十三年(950)后才遍植木芙蓉。这一推论也正可佐证浦江清先生的观点:花蕊夫人《宫词》是前蜀王建的花蕊夫人小徐妃所作,而并非后蜀孟昶的花蕊夫人。因为如果《宫词》中的百首作品是后蜀花蕊夫人所作,在孟昶遍植木芙蓉邀她同赏时,她本就喜爱木芙蓉,又能诗善画,怎会一首未写?除非她本不善言诗。若是如此,那《宫词》作者更要归属于前蜀花蕊夫人了。因为《宫词》与《花间集》均未记载木芙蓉,由此可推测,木芙蓉彼时还不是平日常见的花卉。否则以诗人之敏感善心,怎么可能一首未写呢?
宋代开始,木芙蓉从荒山野岸正式走向了市井民间。宋灭后蜀之际,宋人闯入成都统领此地,得以欣赏引进木芙蓉花。徐铉《题殷舍人宅木芙蓉》:“怜君庭下木芙蓉,袅袅纤枝淡淡红。晓吐芳心零宿露,晚摇娇影媚清风。”庭下即可栽种木芙蓉。王禹偁《栽木芙蓉》:“忆在长洲县,手植木芙蓉花。春栽秋成树,枝叶青婆娑。八月寒露下,朵朵开红葩。轻团蜀江锦,碎剪赤城霞。”诗人已能亲植木芙蓉。司马光《和乘国芙蓉五章》:“北方稀见诚奇物,笔界轻丝指捻红。楚蜀可怜人不赏,墙根屋角数无穷。”诗言北方还未广植木芙蓉,但楚蜀等地的墙根屋角已经遍地开花。
这种现象跟木芙蓉的生长习性有关,木芙蓉喜温湿而不耐干寒。唐末至五代前中期的气候相对偏冷,不太适合木芙蓉的广泛种植。吴宏岐、党安荣认为,从唐后期至五代关于霜雪极端日期与黄淮海地区沿海海冰现象的资料中不难发现,在950年前后,从约800年开始的寒冷期基本结束,时间持续一个半世纪左右。葛全胜则认为,五代前期(公元907—930)较冷,但930—1310年,中国气候总体上比较温暖,特别是东中部地区,冬季气温可能高于现今。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一书认为北宋150年间冬季气温平均值比1880—1979年的平均值偏高0.4℃,显现出温暖的特征。从以上分析可知五代后期至北宋是温暖期,十分契合木芙蓉不耐寒的生长特点。
综上,由唐至宋木芙蓉的书写可见其由最初长在深山僻处不被观赏的遗憾,到遍植于城墙之上引得无数人围观,再到移栽庭院与秋菊为伴尽显优雅清闲的转变。孟昶广种木芙蓉形成了一个书写分水岭,此后木芙蓉名声大噪,开始频频现身于历代诗文作品中,甚至扬名海外,最终成为世界花卉文学书写史上的一朵奇葩。
(摘编自张淑颖《木芙蓉在唐宋花卉文学中的意象构建》)
材料二:
如何识别诗歌中的芙蓉?笔者认为大致可归纳为三法。一是看时令。如周邦彦的“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苏幕遮》),五月开的,无疑是荷花。而明代沈周“芙蓉九日烂尊前,篱脚黄花苦未全”(《九日无菊赏芙蓉》)中秋天开的“芙蓉”,则是木芙蓉了。从季节来判断,这是最准确的区别办法。二是看环境。如“千金买果园,中有芙蓉树”(《北齐太上时童谣》),在果园中的芙蓉树,当然不会是荷花。至于有些在时令和环境都交代得不很清楚的诗句,还有第三法:看上下文意及有关典故。如李白的“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古风》第十九首),长在山上的,似是木芙蓉,其实是荷花。因为华山莲花峰上有池,传说池中长有千叶莲花,莲花峰也因此而得名。这首诗里的芙蓉,是诗人想象中的仙女手上所拿的荷花。我们对这些一时难以分辨的芙蓉,先别忙于下结论,得从上下文及全篇去分析,才能真正领会诗人的原意。总之,我们要正确理解作品中对每一处自然景物的描写及其艺术作用,“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袁枚《遣兴》)
(摘编自林维纯《古典诗歌中的“芙蓉”辨析》)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马俊江《文心雕草》一书认为唐以前没有木芙蓉,研究者检索唐前相关书写的结果,与这一论断相吻合。
B.韩愈《木芙蓉》将水芙蓉与木芙蓉并论,因木芙蓉比水芙蓉更为艳丽,所以诗人祈愿常来观赏以免花谢。
C.孟昶为花蕊夫人在城墙上遍种木芙蓉后,后蜀都城被称为“蓉城”,木芙蓉的文学意象也得以开始构建。
D.唐后期至五代的气候资料显示,寒冷期从约800年开始,到950年前后基本结束,持续一个半世纪左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诗歌中描写的木芙蓉多为野生,如白居易有多首诗都写到长于荒野的木芙蓉。
B.从材料一引用的徐铉、王禹偁的诗作中可见宋代木芙蓉从荒山野岸走向了市井民间。
C.唐朝以后古诗文中的“芙蓉”不一定是指同一种植物,需得仔细辨别,不可匆匆下结论。
D.如果不了解诗歌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及其艺术作用,我们就无法领会诗中的思想情感。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二、三、四段以时间为序展开论述,大致梳理了木芙蓉在唐宋时期的文学书写变化情况。
B.材料一从木芙蓉的生长习性和气候变化的角度解释木芙蓉从北宋时期才开始广泛种植的原因。
C.材料二主要采用归纳法展开论证,并列举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D.两则材料都涉及同一种花卉意象,但论证角度不同,材料一侧重意象构建,材料二侧重识别方法。
4.材料一是如何判断《宫词》的作者归属的?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两则材料,判断下面诗句中的“芙蓉”是木芙蓉还是水芙蓉(荷花),并简要给出理由。
A.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B.蜀国芙蓉名二色,重阳前后始盈枝。(文同《芙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改选
李国文
这一届工会委员会已经任满了。工会主席起草一年来的工作总结,他向各个委员提出了“两化一板”的要求:
“你们提供的材料是我报告的基础,工作概况要条理化,成绩要数字化,特别需要的是生动的样板。”
“两化”倒是容易,“一板”却难了。委员们都很为难,主席却像产房外的家属一样,已经琢磨得出孩子的声音笑貌,仿佛看到了在改选大会上宣读这篇作品的结果:得到了全体会员的热烈回应,一致赞成他继续连任。
“数目你们不给我,我也能搞到的。现在我这报告缺的是样板,难道我们工会委员会干了一年,没有一块样板?……”主席急得用手直拍桌子,爆起一阵尘土,呛得委员们直打喷嚏……
“板子倒是有的,我看中一副好板子,他就是不给我。”幸亏老郝讲这话时是在出殡队伍里,否则主席一定会紧抓住他不放。
老郝轻声地回顾左右说:“我在制材厂给了他们一顿教训。老吴铆了一辈子铆钉,他们那厂房架子也有他的心血,难道不该摊副好板子?”
到了墓地,老郝吆喝着把棺材松绑轻轻放下去,然后堆起新的坟山。老郝照例讲几句结束葬礼,他的墓前演说从来没有准备过,却永远讲得动听,甚至连死者的行状也不需要特别记忆。讲到最后,老郝叹了口气,惋惜地说:“唉!又死了一个好手艺人,老吴那双手可是宝贝啊!”然后送那老伴和孤儿回家。
等老郝赶到工会,会早就散了。只剩下主席一个人埋头在写他那篇杰作,脸憋得通红,他几乎在折磨自己:一会儿抓挠头发;一会儿咬钢笔杆;一会儿拍打脑袋,青筋暴起老高,最后把笔一扔:“瞎!没有样板什么都完了!”
老郝同情地叹了口气,主席转过身,惊讶得眼睛都吊到额头上去:“老郝你怎么搞的?咱工会开会,你不是张三叫就是李四喊,你是工会的委员,还是大家的勤务员?你让我开会报告什么?就报告你一年来送了几个死人?……”
一个指挥偌大送葬队伍的头脑,讲话做事那么威风凛凛的人物,怎么在这个年龄比他儿子还小的人面前,变得软弱、衰老、可怜?但老郝不是一下子把勇气全都挫折了的。
他上任劳保委员时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休养所。老郝每天起早贪黑地干,寻工买料、勘测地皮,忙得不亦乐乎,他觉得为人们做这一件件好事,就越来越接近人们盼望的时代。
现在的主席,那时还是副主席,在一次什么会议上,有位厂里的负责干部,认为把休养所盖在小树林,不若修在太阳沟好:“那儿风景美,空气好,真是有山有水……”我们这位主席赶紧让老郝到太阳沟另找新址。
太阳沟的建议被老郝断然拒绝:“不行,我想过,二十来里地,又在荒山里,太不方便。”
“真是难以贯彻领导意图!”主席暗地想着,然后说:“这是组织的决定,你就执行吧!”
休养所落成以后,特地先组织了干部去休养。且不说往山里运送给养是何等困难,只能用骡子往山腰驮;休养员原想在太阳沟里嬉水作乐,老乡们派出代表抗议,说这吃喝用水万万作践不得的;恐怖的是到了夜里,狼嗥声使人久久不能入睡,还要随时提防狼群的袭击。以后谁休养回来,人们都开玩笑地围上去祝贺:“恭喜恭喜!活着回来了!”
有人质疑:“为什么把休养所盖在深山里?”
“让我们修行出家?”
“叫我们喂狼?”
七嘴八舌的责备弄得老郝没法应付,他成了把好事办坏的“样板”。不久工会改选,偏偏他没有落选,因为多数人相信老郝绝不会办这“缺德”事。只好让他挂上个委员的名,不再给什么具体分工,这可把老郝苦恼了些日子。但大家越来越尊敬他、亲近他、信任他,有事都来找他。老郝现在倒比先前更忙,工会里整天也见不到他的影子。
第二天改选现场,老郝在边门的角落里坐下,听主席高谈阔论,之后是神圣的选举。
“同志们还有没有意见?”会场里的空气沉闷得令人窒息。“要没有意见,这名单就先用举手的方法通过了!”
“等一下!”一个瘦小枯干的老工友站起来:“为什么这回候选人名单里没有我们老郝?老郝犯了什么错误?有人说该死的休养所是老郝盖的,我赌咒发誓,他原先打算盖在小树林的。”
这时全场像一堆干草着火似的,噼噼啪啪地到处冒火星。“同志们!同志们!个别人的意见可以——”有人笔挺地举起手,主席让他发言。
“谁在漏雨的时候找人来修房子?谁整年马不停蹄地为别人忙着?是谁?像这样的人,不配做工会干部?”他愤愤地坐下,把椅子弄得轧轧响。
有人站起:“老吴头死了,你去了吗?你还是主席!”
会场里完全像开了锅的水,猛烈地翻滚起来。
主席摆手让大家安静,他几乎是喊叫:“同志们!候选人名单不进行表决了,同志们如果选郝魁山同志或别的同志,划掉选票中的任何一位……”
会场里又是一番纷乱,红色的票箱抬到场子中间。人们都不愿离开,偏等看了选举结果才走。
一阵喧嚣后,主席宣布选举结果:“第一名郝魁山同志,得票数为三千四百零五,第二名……”没等他说完,雷动的掌声淹没了他的声音。
“老郝在哪?让他出来讲话……”
人们四处搜寻,却看见老郝纹丝不动,两眼木呆呆地瞪着,发僵的嘴唇在流着口涎。
老郝死了!
他是静静地在人群的声浪里死去的。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叙述老郝的故事时多次穿插工会主席起草报告的情节,凸显务实为民与形式主义的强烈差异。
B.老郝现在负责指挥送葬队伍,都会提前尽心准备演说,因而在葬礼结束时他的发言能讲得十分动听。
C.文中多次出现的“样板”“板子”意象,具有鲜明的贬义色彩,反映出作者对事事都要追求标准的不屑。
D.结尾虽然只是简单交代工会改选的结果,但也足够说明群众的呼声得到了响应,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7.关于修建休养所过程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部分内容属于插叙,既补充交代了老郝的勇气被“挫折了”的前因,也使老郝任劳任怨、大公无私、坚持从实际出发开展工作的形象更加丰满。
B.将休养所改址到太阳沟的建议,源自某位负责干部偶然间的“诗意想象”,可休养所建成后却因交通闭塞、用水冲突、安全不佳等问题被质疑。
C.工会主席当年虽然是副主席,但他对这项工作也拥有很大的话语权,他将上级领导的想法和意图奉为至高准则,所以让老郝另找新址。
D.在休养所的修建过程中,没人听老郝的意见;在休养所建成投入使用后,人们却开始抱怨选址不合理,说明大家并不信任老郝的专业能力。
8.本文语言幽默中不失讽刺,请举两例并简要分析。
9.作者安排老郝在选举现场突然死亡,有何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臣门衰祚薄,少遭险衅。行年三岁,严父早亡。慈母鞠育,哀茕相养。臣又尪赢,少多疾病。零丁孤苦,仅得成人。老母悯臣孤蒙,恐不负荷。家贫无资,纺绩以给。臣稍以成立,忝迹朝班,薄禄微资,始期色养,殃罚不图,老母见背。攀号何及,泣血涟洏。亡母客居,未归旧土。宿草成列,拱树荒凉。臣今岁奉使绝域,单行虏庭,绝漠千里。臣虽万死,无答鸿恩。伏惟陛下哀臣孤苦,使臣来年得营葬具,合骨先坟,乌鸟之志,获遂私情。迁窆事毕,驰影奔赴,虽即殒殁,甘心无憾。
(节选自陈子昂《为人陈情表》)
材料二:臣某言:臣母刘氏,今月十三日忽患瘄风发动,状候非常。今虽自退,犹甚虚惙。臣唯一身,更无兄弟,侍疾尝药,难阙须臾。伏乞圣恩,停臣所职。臣以庸微,特承顾遇,拔自卑品,委以剧司。夙夜兢惶,唯思答效,至诚至恳,天眷所知。岂虑未效涓尘,遽迫方寸。以开塞重轻之务,加焦劳忧灼之怀,虽欲徇公,无由枉志。况忠孝同道臣子之心许国诚切于死生报亲忍忘于顾复?进退穷蹙,昧死上陈。候母刘氏疾疢小瘳,冀微臣驽蹇再效。
(节选自柳宗元《为户部王叔文陈情表》)
材料三:臣植言:臣有情事,久未敢言,今辄陈露,伏增战灼。臣亡父某官,亡妣某氏,是臣本生,亡伯某官某赠某官,臣今承后。嗣袭虽移,孝思则在。自去年已来,或有陈乞,皆许回授。况臣猥当宠擢,谬陟台阶。爵禄之荣,实有逾于同辈;显扬之命,独未及于先人。饮泣茹悲,哀惭两极。臣今请以在身官秩并前后合叙勋封,特乞圣慈,回充追赠。傥允所请,无幸于斯。则臣乌鸟之心,犹再生而展养;犬马之力,誓万死以酬恩。谨奉表陈露以闻。
(节选自白居易《为崔相陈情表》)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况忠孝同[A]道[B]臣子之[C]心[D]许国[E]诚切[F]于死生[G]报亲[H]忍忘于顾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君既若见录”的“见”意思相同。
B.效,此处用作动词,译为“有效果”,与《项脊轩志》中“吾家读书久不效”的“效”意思相同。
C.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陈述衷情或表达对重大事件的见解,比如《出师表》。
D.闻,使……知道,使动用法,与《石钟山记》中“事不目见耳闻”的“闻”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为陈子昂代人所作,此人父亲早逝,由母亲抚养长大,之后母亲客死异乡未归葬,他希望皇帝能准自己置办丧具将亡母与先人合葬。
B.王叔文母亲突发重病,他没有兄弟帮衬,自己一人侍疾分身乏术,于是请求皇帝暂停自己的职务,并强调自己并非不愿履行职责。
C.崔植被过继给伯父为嗣,但他仍然想给亲生父母尽孝,于是请求皇帝按照自己现任的职衔应得的封赏标准,追赠自己的亲生父母。
D.三篇由他人代写的表,事主都因为个人的一些情况向皇帝请求离职,并承诺事情办妥后会复职,均反映出古人“忠孝难两全”的困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今岁奉使绝域,单行虏庭,绝漠千里。
(2)则臣乌鸟之心,犹再生而展养;犬马之力,誓万死以酬恩。
14.请结合三则材料及课文《陈情表》,简要总结这一类文体写作时可采用的策略。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送人
刘绮庄
桂楫木兰舟,枫江竹箭流。
故人从此去,望远不胜愁。
落日低帆影,归风引棹讴。
思君折杨柳,泪尽武昌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桂”和“木兰”都是象征美好和雅致的事物,诗人以此烘托乘船人的身份不俗。
B.“枫江”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竹箭流”给人行舟难驻之感,暗示时光飞逝。
C.“不胜愁”以否定词强化离愁别绪的浓重,与张若虚“青枫浦上不胜愁”异曲同工。
D.“落日”两句视听结合,上句为目之所及,下句为耳之所闻,进一步渲染了离别氛围。
16.这首诗和柳永《望海潮》中均使用了“柳”的意象,二者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 ? ”两句,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追思缅怀,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2)小明养了一只猫,从此一心扑在上面,每天早晚都要去逗它、抱它,有时刚走没多久又回来看,就像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 , ”两句描写的那样。
(3)陶渊明《移居二首》中“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写出了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这与杜甫《客至》中“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走吧!”这或许是你和小伙伴一起出去玩之前,最常说的一句话。然而,如果你回到古代,和古人交上朋友,对他们说出这四个字时,你的朋友或许会____A____,以为发生了什么紧急的事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现代汉语中的“走”字,(①),而古人用来表示“行走、走路”这类意思的词,有“步”“行”等。
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一些成语,其最初的含义也与走路有关。如“亦步亦趋”原意是跟在别人身后走路,别人慢,你也慢;别人快,你也快。后来形容无论什么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比喻没有主见。“寸步难行”指连一步都难以进行,形容走路困难,也比喻处境艰难。
不同的走路速度,用来形容不同的字,这样说来,古人走路的规矩一定有很多吧?然而,儒家经典《礼记》中细致地规定了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走路方法和姿态。
大夫、士进出国君宫殿的大门时,应该靠着门的一边走,不能从门正中____B____地穿过,也不能踩到门槛;下级官员见到上级,以及臣子面见皇帝、皇后等贵族时,必须低头弯腰,小步快走,采用“趋”的姿势,以示尊敬。
《礼记》中对男女走路的位置也有要求:在路上,男性靠右走,女性靠左走,车辆从路中间通行。这种男女分开走的规定又叫“男女异路”,汉魏时期还曾强制推广。到了唐代,一个叫马周的官员提出了新的走路方式——“城门由左,出由右”,规定行人进出城门、宫殿门时,无论男女,要进门的一律走门的左边,要出门的一律走门的右边,“左入右出”其实就是要求人们从右侧通行,这项规则一直延续至今。
(②),在古代常被称为“道”,只能走人、不能行车的小路被称为“径”。《陈涉世家》里有“会天大雨,道不通”的句子,____________,这里的“道”和“径”就分别表示“大路”和“小路”的意思。《周礼》中记载,周朝负责道路交通的官员叫“野庐氏”,职责之一就是制止人们乱走小路,引导他们走“正道”。在古代人的心目中,走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从一个人走路的姿态、步伐,就可以判断他的品行好坏,而努力使自己走路时的仪态符合规范,也是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部分。
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正确,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
22.在古人的心目中,走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有很多的规矩和限制,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评价。要求:使用含有转折关系的语句,不超过80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他人的评价能让我们看到自身难以察觉的问题,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家余华则认为,生活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D 3.B 4.①从创作时间方面:《花间集》与《宫词》均未记载木芙蓉,由此推测《宫词》创作时木芙蓉不常见,佐证其创作时间较早,应在蜀地遍植木芙蓉之前。②从后蜀花蕊夫人的喜好方面:后蜀花蕊夫人爱木芙蓉且善诗,若《宫词》为她所作,在孟昶广种木芙蓉时应有所描写,反推排除其作者身份,支持前蜀花蕊夫人为作者的观点。 5.(1)诗句A:荷花。理由:①材料一中提到唐前诗文少见木芙蓉,当时“芙蓉”通常指荷花。②根据材料二,这句诗中虽未出现时令和环境,但上下句“芰荷”与“芙蓉”并列,“芰荷”指菱叶与荷叶,所以此处“芙蓉”是荷花。(2)诗句B:木芙蓉。理由:①材料一提到蜀国遍种木芙蓉,诗句中说的也是“蜀国芙蓉”。②根据材料一中列举的关于木芙蓉的诗句和材料二,木芙蓉秋季开花,诗句B中说“重阳前后始盈枝”,重阳前后是秋季,可判断此句中的“芙蓉”是木芙蓉。
6.A 7.D 8.主席将写报告比作产房外家属琢磨孩子,把工作报告神圣化,讽刺其形式主义;人们祝贺从太阳沟休养所回来的人“活着回来了”,用反语讽刺休养所选址不合理,凸显形式主义危害。 9.老郝在当选时死亡,形成强烈悲剧反差,增强讽刺效果;凸显其一生奉献却无福享受认可的悲哀,深化对形式主义的批判;让结局戛然而止,引发读者对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10.BDG 11.B 12.D 13.(1)臣今年奉命出使边远之地,孤身行走在胡地,穿过千里荒漠。
(2)那么臣像乌鸦一样的反哺之心,犹能如再生般尽孝;像犬马一样的报效之力,誓以万死答谢圣恩。 14.①陈述困境,以情动人。
②承诺效忠,消解猜忌。
③用语得体,保持谦卑。
15.B 16.①《扬州送人》里的“柳”是诗人思念友人的直接寄托,诗人借折柳的行为,将内心对友人离去的不舍、牵挂和因分离而生的哀愁尽情抒发,“柳”在此是离愁别绪的具象化体现,是情感抒发的核心意象。
②《望海潮》中的“柳”是众多写景意象之一,是构成繁华、美好城市图景的重要元素,词人侧重于通过它来展现杭州城美好的景致风貌,表达对杭州城的赞美,以及希望友人将这美景带回朝廷夸赞的期许。
17.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18.大惊失色 大摇大摆 19.①表示“行走、走路” ②能行车的大路 20.不同的走路速度,用不同的字来形容,这样说来,古人走路的规矩一定有很多吧?的确,儒家经典《礼记》中细致地规定了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走路方法和姿态。 21.示例:《归去来兮辞并序》里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山行》里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句子;《江雪》里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句子) 22.古人走路规矩虽多,看似束缚自由,然而其中蕴含着对礼仪的重视与社会秩序的维护,有其合理之处。
23.例文:
兼听评价,坚守本心
人生如舟行于海,他人的评价是导航的灯塔,而自我感受则是掌舵的罗盘。灯塔指引方向,罗盘确定航程,二者缺一不可。我们既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倾听外界声音,又应当以清醒的认知守护内心世界。这种平衡的智慧,正是现代人在纷繁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
他人的评价确实如明镜,能照见我们自身难以察觉的盲区。北宋文豪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出了“当局者迷”的普遍困境。法国思想家卢梭在撰写《忏悔录》时,特意邀请朋友批评指正,因为他深知自我认知的局限性。当代职场中,360度绩效评估之所以被广泛采用,正是因为它集合了上级、同事、下属的多维视角,帮助个人发现单靠自己难以觉察的优缺点。这些例子无不证明,善纳雅言能够拓展认知边界,促进自我完善。
然而,若将生活完全交付他人评判,则如同放弃灵魂的主权。梵高生前作品被艺术界贬为“粗俗不堪”,但他坚持用独特的笔触表达内心世界,最终开创了后印象派先河。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遭到学界嘲讽,但他坚信自己的理论,最终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现实中,许多年轻人盲目追求社交媒体上的点赞数,按照流行标准改造自己,结果沦为他人期待的投影,失去了生命的原创性。余华所言“生活属于自己感受”的深意,正在于提醒我们警惕这种异化。
在倾听与坚守之间找到平衡点,需要理性判断的智慧。孔子提倡“三人行必有我师”,同时强调“内省不疚”;歌德既广泛汲取时代思想,又保持创作独立性;居里夫人在面对外界质疑时,既参考同行意见验证实验,又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这种平衡不是简单的折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主动选择。就像树木既要吸收阳光雨露,又要深深扎根才能茁壮成长,人也需要在开放与独立之间建立良性循环。
当代社会信息爆炸,观点纷杂,更需要这种平衡智慧。我们既不能闭目塞听,陷入认知的茧房;也不能随波逐流,丧失自我的坐标。应当像古代铸剑师对待铁矿石那样,既接纳各种声音的锤炼,又在淬火过程中保持金属的本性。唯有如此,才能在纷扰世界中既看清自己,又不迷失自己,最终锻造出独特而坚韧的生命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