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阶段评价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回了被洋人控制近百年的海关管理权。这说明我国( )
A.加强工业建设 B.注重民主协商 C.践行和平外交 D.走向独立自主
2.1951年,全国三十余个大中城市的各地归国华侨与各界、各民族的青年和人民一起举行示威游行反对美国:在印尼,广大华侨发动了不看美国电影的群众性运动。这主要源于( )
A.美苏冷战的加剧 B.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C.苏联势力的东扩 D.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
3.1947年土地改革规定“乡村农会接收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并征收富农的上述财产的多余部分分给缺乏这些财产的农民及其他贫民”;1950年的土地改革则规定“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这一做法可以( )
A.根本改变农村阶级关系 B.推动经济结构优化
C.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 D.保障人民战争胜利
4.据统计,1949年之前,中国77%的工业总产值集中在沿海地区,而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55%的投资和75%的新厂房集中建设在内陆地区。这种变化反映了“一五”计划对中国的影响在于( )
A.重点发展重工业 B.优化了工业布局
C.促进了中苏友好 D.推动了经济发展
5.“增设了同仁堂提炼厂,扩建了大栅栏同仁堂门市部,……到1959年,比解放前夕的1948年,职工人数由190人增加到593人,产值由16万元增加到1251.9万元。”同仁堂“增设”“扩建”“增加”的直接原因是( )
A.实行了公私合营 B.企业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港澳回归
6.歌曲是时代的记忆。“三面红旗迎风飘,总路线光芒到处照……大跃进的歌声震云霄……要跟时间来赛跑……人民公社真呀真正好……”这首歌曲“记忆”的时代主题是(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建立 B.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艰辛前进
C.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初见成效 D.新中国国防基础建设大发展
7.1979年1月,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电视的第一条商业广告。同年,广州东方宾馆开设首家营业性音乐茶座。1985年4月,文化、广播电视和科学研究事业等被纳入第三产业。上述现象印证了( )
A.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 B.国民经济全面调整成效显著
C.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D.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
8.1981年,深圳市蛇口工业区的一份人才招聘启事,要求应聘者道德品质好,有大专院校理工和财经专业背景,并具有初等英语水平。该现象( )
A.促进了农村改革的深入开展 B.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适应了经济特区发展的需要 D.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9.新中国的对外贸易史是一部从“小兔到大象”的历史。图1中对外贸易20000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主要是由于( )
图1
A.改革开放成功拉开序幕 B.中共十三大的成功召开
C.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0.每个时代都有独具特色的专属高频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主题。以下高频词专属2012年—2020年的是( )
A.解放思想、恢复高考、“一国两制” B.中国梦、一带一路、两个一百年
C.市场经济、初级阶段、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科学发展、全面小康
11.2006年以来,藏族唐卡、藏戏、藏医药、格萨尔等7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并建立了非遗工坊和传习基地,培养年轻传承人。这体现了我国重视少数民族( )
A.生活水平的提高 B.古籍文献的搜集
C.传统文化的保护 D.体育事业的发展
12.电影《天机·富春山居图》中的故事,起源于一场分别收藏于浙江和台湾的《富春山居图》残卷在台北“合璧”展出。这幅名画的历史性“合璧”说明( )
A.“一国两制”的构想已经实现 B.海峡两岸的科技交流比较活跃
C.祖国统一大业已经完成 D.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13.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尼克松政府认识到中国的市场和资源对美国吸引巨大,为了更好发展,希望改善中美关系。同时,毛泽东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角度出发,开始考虑改善对美关系,中美关系出现转机。这反映了 )
A.中国践行全方位外交 B.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C.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D.国际格局影响国家关系
14.绘制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年代尺体现的主题是首艘航母南海大阅兵是( )
A.劈波斩浪 捍卫海疆 B.联合作战 体系完备
C.战略裁军 科技强军 D.鹰击长空 使命担当
15.民众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记录下时代的变迁。20世纪70年代,“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20世纪80年代,“新三件”:黑白电视机、单门冰箱、双缸洗衣机:20世纪90年代,“现代化三件”:空调、电脑、录像机:如今,“一动不动”:汽车、住房。结合所学判断,这些变迁的根源是( )
A.社会思想文化的繁荣 B.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C.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D.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辨析改错(6分)
16.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辨别下列图片解说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图2是分散个体农民在国家组织引导下,从1953年开始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私有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图2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 【 】
(2)图3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在1978年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图3 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契约 【 】
(3)图4的屠呦呦经过多年反复试验,于1973年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
图4 屠呦呦在田间观察水稻 【 】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17题12分,18题10分,共2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9月25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表彰工农兵劳模464名。1956年4月30日,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评选出了4703名先进生产者,包括一大批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教育、科技、卫生等行业优秀技术人才,华罗庚、钱学森、林巧稚等榜上有名。
——据《新中国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6年全国表彰活动与1950年相比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二 新中国的成就,是这片热土上每一位建设者的荣光。……劳动者不仅成为国家的主人,劳动模范更成为各个时期备受尊崇的精神偶像。从吃苦耐劳的掏沟工时传祥,拼命也要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以身作则、带病坚持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到摘取科学皇冠明珠的陈景润……再到新世纪技术工人的代表许振超……不一样的工作,一样的奉献,阐释着不同时期劳动的含义和魅力,鼓舞着全国人民奋发有为,为共和国再创辉煌。
——编摘自新华社评论员《光荣属于共和国的建设者》
(2)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位劳动模范对其进行介绍。谈谈你对中国劳动者群体的认识。(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
国名 建交日 国家概况
苏联 1949.10.2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保加利亚 1949.10.4 社会主义国家
罗马尼亚 1949.10.5 社会主义国家
……
印度 1950.4.1 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
印度尼西亚 1950.4.13 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中国建交国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背景。(4分)
材料二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中国外交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80年代末一“独立自主”“不结盟”。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是“为国内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二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第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党的十八大—“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解争端。
——摘编自人民网《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的历程与启示》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后不同时期中国的外交目的。(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为当前中国外交的发展提出一点建议,(2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读《中国有力量一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气场》部分目录,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结合第二章的主要内容,划线处标题最可能是:___。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贡献”。(4分)
(2)根据第三章标题,结合史实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力量”。(6分)
(3)综合以上探究,谈谈你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2分)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阶段评价
历史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D C B A B A C D B C D B A C
二、辨析改错(6分)
16.(1)【×】 把“私有化”改为“集体化”
(2)【√】
(3)【×】把“屠呦呦”应改为“袁隆平”。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17题12分,18题10分,共22分)
17.(1)变化:代表行业范围扩大;表彰人数众多;重视技术人才。变化的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巩固人民政权的需要;时代精神的影响等。
(2)示例:20世纪70年代,袁降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认识: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价值,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劳动只有分工不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等。
18.(1)特点:主要是和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2)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至中共十八大:实现互利共赢。
(3)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言之有理且答出两点即可,2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1)中坚;坚定领导;中流砥柱;核心等。
历史性贡献:领导新民主主义革俞取得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国家独立;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港澳回归等。
(2)说明:人民代表人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莫定了基础;民族区域白治制度,足我国的基木政治制度之,对维扩民族团纱、巩因祖国统和促进民欣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1978年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推广,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史实准确,语言流畅,逻辑清晰,6分)
(3)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改革开放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1点得1分,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