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1894年有朝鲜的东学党引发的祸及我国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抗日战争
2.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目的是( )
A.扩大殖民地 B.称霸世界的第一步 C.掠夺资源 D.推销商品
3.下列外国记者对历史史实记录有误的是( )
A.怀特:1839年我的鸦片被中国人搜缴,我被迫承诺永不带鸦片来中国
B.詹姆斯:1845年向清政府申请在香港开办工厂
C.约翰:1860年我们与法国军人一起冲进夏宫,我拿了我几辈子都用不完的钱
D.财富奥托:1900年8月我们进入清国皇帝的宫殿,还到居民家中夺得许多战利品
4.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曾经在那个地方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
A.广州 B.旅顺 C.沈阳 D.威海卫
5.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一结论说明的是( )
A.《南京条约》的影响 B.《瑷珲条约》的影响
C.《马关条约》的影响 D.《辛丑条约》的影响
6.日本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又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目的是( )
①征服朝鲜 ②侵略中国 ③实现称霸世界的梦想
④帮助朝鲜国家实现独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辽东半岛战役 B.平壤战役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8.美国纽约《世界报》评论:“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野兽。”这揭露了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野蛮暴行是 ( )
A.朝鲜丰岛海面不宣而战
B.镇压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在旅顺对中国居民进行大屠杀
D.出兵镇压东学党起义
9.某班预备排练一部有关《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民众反应的情景剧。下列台词,存在史实性错误的是 ( )
A.失去台湾,东南沿海不会太平了
B.2亿两白银的赔款,咱们的负担又重了
C.日本在中国设厂,经济掠夺加剧了
D.要求加入拜上帝会,推翻清政府
10.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中国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以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印度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C.印度棉纱质优价廉 D.民族工业曲折艰难
11.日本吉田松阴在《幽室文库》中写道:“收琉球,取朝鲜,拉满洲,压中国,临印度……”从中确定的主要信息是( )
A.日本侵占中国是制定的侵略目标之一
B.日本制定的最终侵略目标是侵占中国
C.日本的侵略势力已大大增强
D.清政府的腐败为日本的侵略提供了机会
12.“12点58分,定远号舰桥中弹,旗舰无法用信号旗指挥通信,北洋海军陷入各自为战的不利局面。15点10分,定远号再次中弹燃烧,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赶往营救,被日舰击沉。”这里描述的场景是( )
A.平壤战役
B.黄海海战
C.辽东战役
D.威海卫战役
13.1894年西方报刊发表评论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此评论是针对某次战争中日本( )
A.对台湾居民的大屠杀
B.对南京居民的大屠杀
C.对旅顺居民的大屠杀
D.对朝鲜居民的大屠杀
14.1895年,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副对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成为东洋朝廷
B.清政府腐朽落后
C.日本政治制度先进
D.日本侵华准备充分
15.据1895年《纽约时报》报道,恭亲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目的,抑或日本人想从战争中获得什么。他说:“难道日本人能侵占我们所有的省份吗?他们这样做苍天会答应吗?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吗?”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清政府对战争形势认识不清
B.清政府内部不团结
C.日本军事力量非常强大
D.清军战斗力不强
16.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野蛮屠杀中国居民的事件发生在( )
A.平壤 B.旅顺 C.大连 D.威海卫
17. 《马关条约》中反映帝国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内容是( )
A.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D.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18. 《马关条约》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危害最大是( )
A.赔款2亿两白银 B.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C.增开沙市、重庆为商埠 D.割辽东半岛、台湾给日本
19.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日本国力强大 B.北洋水师全军覆灭
C.清政府军备废弛 D.清政府的腐败
20.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
21.著名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割台湾”与下列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关(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天津条约》
22.《马关条约》内容中,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碍最大的是( )
A.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 B.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C.增辟通商口岸 D.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各岛屿给日本
23.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深入,甲午中日战争是一个分界线,之前列强的侵华方式主要是“贸易+特权”,之后则变为了”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午战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24、某学者说:“它不仅标志着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夭折,而且极大削弱了中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指( )
A.《南京条约》签订 B.边疆地区危机扩大
C.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25. 甲午中日战争中,在平壤之战中牺牲的少数民族爱国将领是( )
A. 邓世昌 B. 左宝贵 C. 丁汝昌 D. 徐邦道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李鸿章的一段对话:
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促,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订条款节略……中堂(指李鸿章)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李鸿章:难道不准分辩
伊藤: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鸿章: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所为。
伊藤:日限既促,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
材料二 日军占领旅顺后,疯狂屠杀当地居民,死难者两万多人。
材料三 日军为掩盖自己的罪行,将被害者的尸体集中火化,把骨灰装进棺材里埋葬,并用木牌写上“清国阵亡将士之墓”,借以欺骗世界舆论。
(1)指出材料一中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对话的时间和地点。
(2)伊藤博文谈话时咄咄逼人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一双方谈判的结果签订了什么条约 它对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何影响
材料二、三分别揭示了日军什么样的特性 你认为他们为什么要掩
27、为了了解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某校八年级(2)班同学开展了如下环节的探究,请你参加。
【夜泊之伤】
材料一 1911年,梁启超曾夜泊马关,在春帆楼感慨万千,遂写下“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的诗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十七年”前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伤心地”因何事而让梁启超伤心
【分离之痛】
材料二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做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摘编自丘逢甲①《离台诗》
①丘逢甲: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这首诗是作者被迫离台时所作,表达了满腔的爱国热忱和对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愤慨。
(2)材料二中“宰相”所割之地有哪些
【瓜分之辱】
(3)《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怎样的社会状况 你认为这一状况的出现与材料二中“割地”有没有关系 为什么
(4)通过上述探究活动,你对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何认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国干涉还辽之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后来,它见各国“势力范围”划定,便于1899年提出……的照会。
(1)为争夺中国市场,美国提出了什么政策?
(2)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这一政策说明了什么?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二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材料三 不幸一发炮弹击中军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军舰沉没。他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他决心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1)材料一中的“此日”是指何时发生的何事?“公”是指谁?
(2)为材料二中的“东沟、致远”加个注释。“贼”是指什么?
(3)材料三中的他为何放弃了生的希望而选择了死?
(4)根据当时的情况,有人认为他的举动可歌可泣,令人敬佩;有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这种方式牺牲不值得。你的看法呢?
答案
1-5CBBBC 6-10ACCDA 11-15ABCBA 16-20BBBCC 21-25CBDCB
26、(1)1895年;日本马关。
(2)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
(3)《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侵略者凶残、野蛮的特性。为了掩盖真相,欺骗舆论。
27、(1)事件: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事件:中日在此签订《马关条约》。
(2)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3)社会状况: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有关系,正是由于将辽东半岛割给日本,引发三国干涉还辽,使列强以此为契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4)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在国际社会中任人宰割。
28、(1)“门户开放”政策。
(2)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3)“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29、(1)1894年9月发生的黄海大战。邓世昌。
(2)注释:“东沟”即黄海大东沟,“致远”即致远舰(号)。“贼”指的是日本侵略者。
(3)战舰沉没大部分官兵牺牲,他不愿意独生,同时他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所以选择了死。
(4)结论不限,但必须言之有理,思想要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