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总结近年来的文化潮流,绝对绕不开“国风崛起”。从汉服热“破圈”,到音乐创作刮起古风,从李子柒们走红全网,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大受追捧,传统文化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却不减反增。最近看到有媒体盘点汉语字词章句之美,不由得产生联想,今天需要以怎样的方式打开汉语,如何重拾汉语之美。
抛开人文底蕴,汉语之美无从谈起。很多古风歌曲不知所云,更像是在堆砌辞藻,却偏偏能够受到追捧。还有不久前,网上盛传一首“杜甫笔下最美唐诗”,其中不乏“你我暮年,闲坐庭院”等现代表述。类似的伪诗博得大量点赞转发,通过对比,伪诗与杜诗笔力和意境相去甚远。更令人怀疑,读者是不是从未接触过杜甫暮年坦陈心迹的《秋兴》《阁夜》,抑或是温馨闲适的《江村》《江畔独步寻花》,在探索美的过程中错过了太多更美、更值得推敲品鉴的锦绣文章。换言之,如果不辨妍媸不分朱紫,那么所谓的推崇传统文化,只会让人们离传统文化之美越来越远,使创作日益虚浮。
要让更多人理解汉语之美,还是要通过自身与外界的努力。看到文言文就犯憷,其实是把它想得过于复杂了。好比钱镠墓被盗时,一提钱镠写过“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句话一点也不难理解。或许今天人们可以更进一步,试着理解这句话美在何处,钱镠是在何种背景下写出来的。当看到《洛神水赋》的表演,大家都知道灵感源于洛神的传说与曹植文采飞扬的《洛神赋》,但不妨找来原文,看看“八斗之才”究竟是如何施展的,这背后又对家与国怀有怎样的情感寄托。读书的乐趣往往就在于,从一处联系到另一处,从一点推开一面,最后塑造起人的知识架构与审美情操。
至于来自外界影响,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以及网上很多读书类音视频都能够起到弘扬和引导的作用,但语文课堂仍然至关重要。梁实秋曾回忆梁启超讲授《箜篌引》如何让他追忆了二十余年。这其实启发今天的语文教育,可以努力讲述得更加细致、准确而生动,讲出文章的美好,激发学生兴趣,而非只是讲讲名词解释、考考全文默写。语文终究和其他学科不同,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在传承国家与民族的文脉与风骨。
今天,增强文化自信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无论是追忆过去,还是书写当下,乃至创造未来,都离不开汉语功底,离不开汉语之美。或许,不妨就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摘编自王梓佩《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材料二:
每年都有大量流行语轰轰烈烈地出现,又默默无闻地消失。“yyds”“emo”等字母词更是让许多人大呼“看不懂”,对汉语表达“被污染”而忧心忡忡。其实经历时间的选择之后,大浪淘沙,那些真正有价值的词才最终留下来,所以我们无需担心流行语会对汉语之美有所损害。《咬文嚼字》编辑部从2008年开始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是国内最早做流行语评选的机构。其评选标准是什么呢?作为《咬文嚼字》的主编,我从“选什么”与“如何选”两个角度来解析。
人们所使用的交流手段,其实是一个由并非单一、纯粹的成分构成的圈层结构。这个圈层结构分成三层:第一层“核心层”,由规范纯粹的母语成分构成,符合母语的内在结构规律,也符合我们社会的文明道德规范;第二层“混杂层”,混杂着源自母语但偏离母语内在结构规律的成分(如“十动然拒”),价值递减趋零的谐音词(如“蚌埠住了”),源于母语及源于外语的未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字母词(如“emo”),数字、符号、字母混合体(如“9494”);第三层“边沿层”,由颜文字、表情包甚至眼神、手势等组成。《咬文嚼字》评选“流行语”无疑应该把选择范围局限在由规范母语成分组成的“核心层”。
再说“怎么选”。《咬文嚼字》评选年度“流行语”的标准——坚持语言学价值、社会学价值原则。“语言学”当然是针对我们的母语汉语说的;“价值”的含义是,我们评选“流行语”要对我们母语汉语作出贡献,能推动汉语的健康发展,能为汉语增光添彩。“社会学价值”,主要考虑流行语必须反映时代特征,为一年的社会生活留下印记。
在对新词新语新用法做价值判断时,我们要把握好两点:首先,用好“语法规则”这把尺子;其次,用好“社会准则”这把尺子。社会各界要引起足够重视,自觉抵制不健康语言成分的侵蚀,增强“语言免疫力”。
(摘编自黄安靖《流行语无损汉语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传统文化正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但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却呈上升趋势。
B.《洛神水赋》创作灵感源于洛神的传说与曹植的《洛神赋》,寄托了创作者的家国情感。
C.每年都有大量流行语不断出现和消失,因此我们不用担心流行语会对汉语之美有所损害。
D.评选年度“流行语”的语言学价值体现在能为汉语作贡献和添光彩,推动汉语健康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具体谈了汉语之美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两则材料都呈现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均开篇引出话题,然后展开论述,最后发出呼吁。
C.材料一运用了举例、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文章不仅论证有力,且富有文化底蕴。
D.根据材料二内容,我们可以判断,“绝绝子”“夺笋”“yyds”“3Q”均属“混杂层”。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浮生六记》《陶庵梦忆》翻译本纷纷推出,让明清小品文复活,有利于重拾汉语之美。
B.“囧”“山寨”“雷”“给力”“穿越”等词,如今仍被频繁使用,有的甚至进入词典。
C.2022年10月,网络上掀起了一场“斯人”与“是人”的争论,话题“吵”上热搜第一。
D.《红楼梦》中贾探春发起海棠诗会,探春、宝钗、宝玉和黛玉各自赋诗一首,尽显才情。
4.《氓》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规定的必读篇目,请结合材料一内容,谈谈在学习《氓》这篇课文时我们应如何重拾汉语之美。
5.请结合材料二,说说你对《咬文嚼字》编辑部开展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评选活动意义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阿Q正传(节选)
鲁迅
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然而要做这一篇文章,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外传……,而可惜都不合。“列传”么,这一篇并非和许多阔人排在“正史”里;“自传”么,我又并非就是阿Q。说是“外传”,“内传”在那里呢?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提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
第二,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biàn)______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第三,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我曾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
第四,是阿Q的籍贯了。倘他姓赵,可以照《郡名百家姓》上的注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但可惜这姓是不甚可靠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他虽然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不能说是未庄人。
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而阿Q自己也不说,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
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长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瘢疮疤。他讳说“瘢”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哙,亮起来了。”
阿Q照例的发了怒,他怒目而视了。
“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他们并不怕。
阿Q没有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
“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
闲人还不完,只捺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有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
“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但虽然是虫身,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阿Q以如是等等妙法克服怨敌之后,便愉快的跑到酒店里喝几碗酒,愉快的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假使有钱,他便去押牌宝,一堆人蹲在地面上,阿Q即汗流满面的央在这中间,声音他最响。
“咳——开——啦!”庄家揭开盒子盖,也是汗流满面的唱。“阿Q的铜钱拿过来——!”
阿Q的钱便在这样的歌吟之下,渐渐的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他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一直到散场,然后恋恋的回到土谷祠,第二天,肿着眼睛去工作。
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这是未庄赛神的晚上。这晚上照例有一台戏,戏台左近,也照例有许多的赌摊。做戏的锣鼓,在阿Q耳朵里仿佛在十里之外;他只听得庄家的歌唱了。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他兴高采烈得非常。
他不知道谁和谁为什么打起架来了。骂声打声脚步声,昏头昏脑的一大阵,他才爬起来,赌摊不见了,人们也不见了,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几个人诧异的对他看。他如有所失的走进土谷祠,定一定神,知道他的一堆洋钱不见了。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刺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刺刺,——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他睡着了。
(取材于《阿Q正传》的第一、第二章)
6.下列填在横线上的汉字以及对句中加点词语的注音、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阿Q并没有抗(biàn)______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
②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
A.横线上应填“辨”;“颊”读作“xiá”;“讷”读作“nà”,“口讷”的意思是“言语迟钝”。
B.横线上应填“辩”;“颊”读作“jiá”;“讷”读作“nè”,“口讷”的意思是“言语迟钝”。
C.横线上应填“辨”;“颊”读作“xiá”;“讷”读作“nè”,“口讷”的意思是“无法说话”,
D.横线上应填“辩”;“颊”读作“jiá”;“讷”读作“nà”,“口讷”的意思是“无法说话”。
7.下列有关阿Q这一人物的描述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阿Q在透露自己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之后,被赵太爷责打痛骂,于是再也不敢说自己姓赵了。这表现了他对地主乡绅的畏惧。
B.阿Q在未庄没有固定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未庄的人们只在忙碌的时候会记起他,可见他在未庄没有社会地位,不被人重视。
C.阿Q其实是很无知的,但是他在很多问题上既看不起未庄的人,也看不起城里的人,这说明当时的社会民众比阿Q更愚昧无知。
D.阿Q以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而骄傲,这种“精神上的胜利”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麻醉,这使他不能正视自己的处境。
8.积累与整合是语文学习很重要的方法,在积累的过程中要注重梳理,把阅读与以往的学习经验联系起来。有人认为,许多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具有阿Q的特点,我们初中学过的孔乙己这个人物也是如此。请你结合《阿Q正传》(节选),分析下面文字中孔乙己身上体现了阿Q怎样的特点。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9.鲁迅曾说:“我的意见,以为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且介亭杂文·寄〈戏〉周刊编者信》)以下是几位画家创作的阿Q画像,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以及鲁迅对阿Q形象的意见、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Q更为接近。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乙
秦伐魏,陈轸合三晋而东谓齐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利后世也。今齐、楚、燕、赵、韩、梁六国之递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适足以强秦而自弱也,非山东之上计也。能危山东者,强秦也。不忧强秦,而递相罢弱,而两归其国于秦,此臣之所以为山东之患。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出力;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愿大王之察也。
“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虏。今韩、梁之目未尝干,而齐民独不也?非齐亲而韩、梁疏也,齐远秦而韩、梁近。今齐将近矣!今秦欲攻梁绛、安邑,秦得绛、安邑以东下河,必表里河而东攻齐,举齐属之海,难免而孤楚、韩、梁,北向而孤燕、赵,齐无所出其计矣。愿王孰虑之!
“今三晋已合矣,复为兄弟约,而出锐师以戍梁绛、安邑,此万世之计也。齐非急以锐师合三晋,必有后忧。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齐王敬诺,果以兵合于三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
B.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
C.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
D.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伏惟,下对上陈述时表敬之辞,与《孔雀东南飞》“伏惟启阿母”中的“伏惟”意同。
B.“今臣亡国贱俘”的“亡”与《苏武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的“亡”意同。
C.结草,出自《左传》,后与“衔环”合二为一,指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
D.自弱,即“使自弱”,与现代汉语中的“自强”“自立”“自娱自乐”的语法现象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为了消除晋武帝的误解,说自己希望做官显达,不在乎名节;继而又承诺待终养祖母之后应召出仕,以报答知遇之恩。
B.陈轸认为齐国不能参与到诸侯国的混乱相攻之中,齐国最大的敌人是秦国,混乱相攻的结果只能是让秦国坐享渔人之利。
C.陈轸认为齐国不会步韩、魏的后尘,因为齐国距离秦国遥远;韩、魏的民众屡遭兵祸,是因为韩、魏距离秦国太近。
D.陈之所以推测秦国会有主辱民虏的结果,是因为古代帝王出兵是讨伐昏庸无道之君,而秦国出兵则是倒行逆施,违反古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2)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利后世也。
14.李密和陈都在各自的历史情境中,运用“换位思考”的策略完成了劝说,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舍书怀
陆游
借得茅斋近笮桥,羁怀病思两无聊。
春从豆蔻梢头老,日向樗蒱齿①上消。
丛竹晓兼风为横,高梧夜挟雨声骄,
书生莫倚身常健,未画凌烟②鬓已凋。
[注]①樗蒲齿:古代博游戏中用于掷采的投子。②凌烟:指唐代陈列功臣画像的凌烟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交代诗人借住在靠近笮桥的茅斋,既介绍寓所的具体位置,又写出环境的简陋。
B.第二句直抒胸臆,漂泊情怀与病中思绪相互交织,凸显出诗人当时无所寄托的境况。
C.第四句与“晴窗细乳戏分茶”表面上都表现了生活的闲适恬静,实则深蕴郁闷与惆怅。
D.尾联劝诫书生不要倚仗身体健康就虚度光阴,也传达出自己年华老去、壮志未酬的感慨。
16.本诗颈联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用“ , ”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两种景物,以典型景物突出了西湖乃至整个杭州四季如画的美景。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傍晚时分山静鸟倦令作者留恋不已的句子是:“ , 。”
(3)古诗词中,征夫与思妇的相互思念是一个经典而深情的主题,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因战争、徭役等导致的夫妻分离现象,以及在这种分离下双方深深的思念之情。唐宋诗词中,常常写征夫和思妇互相思念,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意生活]诗意地生活,方可彰显生之价值。闲观好山当户碧云晚,静赏古屋贮月松风凉。时光匆匆,人生如 ① ,唯有用一份清明与淡定去行走,诗意地生活,方可找到自身真正的价值。
千舸过尽,一片汪洋,采石矶孤单地清点倒影,浊浪即是一杯煮过的酒,李白这一喝,便醉了一部唐代编年史。不肯摧眉折腰的李白,选择了诗意地生活,于是给历史留下了青莲居士洒脱的身影,一匹青驴,一袭青衫,让李白找寻到了生命本真的快乐。
书破万卷,路行千里,世上疮痍,笔底波澜。杜甫选择了诗意地生活,让汗青里多了一位诗中圣哲。纵然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苦伶仃;纵然是“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的穷愁潦倒;纵然是“卷我屋上三重茅”“高者挂罥长林梢”的无能为力,少陵仍 ② ,用一支 ③ ,还原了历史本相与民生疾苦,一只小船,一席凉被,让杜甫探寻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诗意地生活,拂尽世俗尘埃,纷扰的红尘也清静了,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彰显。让我们在双手合十的浅笑中诗意地生活,找寻到深藏在星辉斑斓里的美妙。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符合逻辑,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1.下列句子中的“即”与文中加点的“即”,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即无他人帮忙,我也能如期完成。 B.出发在即,请你再检查一下行李。
C.他总是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D.你要先改变非黑即白的思维习惯。
六、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陈情表》体现了李密对祖母深深的敬爱,《归去来兮辞并序》体现了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石钟山记》体现了苏轼对真理的执着热爱……
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汪曾祺说:“人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A 3.B 4.①认真学习文本,挖掘诗歌人文底蕴。主动学习《氓》所反映的文化制度与传统习俗,从而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②借助教师讲解,感受诗歌艺术魅力。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掌握《氓》的比兴手法和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等。 5.①汉语的社会学价值体现在能反映时代特征。评选“十大语文差错”,其实是对本年度重大社会热点的别样关注。
②社会各界必须高度重视汉语的规范使用。评选“十大语文差错”目的之一在于警醒世人,以严谨态度和敬畏之心规范使用汉语。
6.B 7.C 8.示例一:孔乙己到酒店后,对周围人的嘲弄不予理睬,而且还“排出九文大钱”,向周围的人炫耀。这与阿Q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与赵太爷是本家十分相似。他用这种炫耀来表示自己与众不同,这种炫耀、自负正是他愚昧的表现。
示例二:孔乙己和阿Q一样,生活在社会底层,得不到社会的尊重,人们以取笑他为乐,而他不能正视现实,反而自我麻醉,自欺欺人。他与人争辩“窃书不能算偷”,这与阿Q丢了钱之后打自己的表现是一样的,都是不敢面对现实的表现。 9.示例一:我认为图一与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为接近。画中阿Q撇着嘴的样子,形象地表现出了阿Q的盲目“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的自负,也符合鲁迅对阿Q的评价:“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画家表现的阿Q是一个背对着读者转过头的形象,表现出阿Q被人欺负后,在心里恨恨地嘟哝着“儿子打老子”的样子。
示例二:我认为图二与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为接近。这张画阿Q衣服上的几块补丁表现出他生活的穷苦,头发长短不齐,似乎可以看到头上的“癞疮疤”。画中阿Q倒背着双手,显得无所事事,皱起的眉头好像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屑,外形表现得比较接近选文中的形象。同时,这个形象也能看出几分鲁迅所说的“农民式的质朴,愚蠢”。
示例三:我认为图三与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为接近。这张画上,阿Q衣服上的补丁、脚上的草鞋表现出了他生活的窘迫,而他敞开的衣襟,又表现出鲁迅所说的“游手之徒”的特点。他昂着头、皱着眉、撇着嘴的样子,就像正在与人争吵时“怒目而视”的样子。这形象又似乎能让人感觉到他的妄自尊大、目空一切。
示例四:我认为图四与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为接近。画面中阿Q衣衫破旧,面颊瘦削,这都表现出阿Q生活贫困的状态,画家还非常细致地表现出阿Q头上的“癞疮疤”,这与选文中对阿Q形象的描述非常接近。他低着头,垂着眼,微微张着嘴,形象地表现出鲁迅所说阿Q“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的特点。
10.A 11.B 12.C 13.(1)祈望陛下能怜恤臣的衷情,准许臣(实现)卑微的志愿,希望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生。(2)古代王者出兵讨伐,想要来匡正天下,建立功业和名声,而有利于后世。 14.①李密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了晋武帝暂时同意其不为官的好处:树立“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形象、宣扬国策、笼络人心;②陈轸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了齐王若不“以兵合于三晋”的危害:强敌弱己、秦灭韩魏后必攻齐、三晋恐会联合攻齐。
15.C 16.示例:①视听结合。“丛竹晓兼风力横”从视觉写丛竹在晓风中摇曳,“高梧夜挟雨声骄”从听觉写夜雨打在梧桐上的声响,有声有色,渲染出萧瑟氛围。②拟人。“挟”“骄”将夜雨、高梧人格化,生动表现雨势之大、梧叶之傲,增强感染力。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借风雨中竹、梧之景,抒发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
17.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18.①白驹过隙 ②矢志不移 ③如椽之笔 19.示例一:拂尽世俗尘埃,清静红尘纷扰,彰显生命价值。
示例二:让世俗的尘埃得以拂尽,让纷扰的红尘得以清静,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彰显。 20.①意义紧密相连。“闲观”与“静赏”、“好山当户”与“古屋贮月”、“碧云”与“松风”、“晚”与“凉”两两相对,词性一致,结构相同。
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写出了诗意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作者的向往之情。 21.D
22.例文:
热爱是心灵的锚点
汪曾祺先生一句“人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道出生命深处最本真的渴望。那热爱,如草木向着阳光生长般执着,是生命本身对世界最原始、最纯粹的回答。它非外在的装饰,而是灵魂的内在需求,让我们在这广袤宇宙间得以安身立命。
这份热爱,首先源于我们心灵深处那泓清泉,是生命本真的自然涌动。李密在《陈情表》中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拳拳孝思,早已超越刻板的伦理藩篱——那是血脉深处无法割舍、如草木对阳光本能依赖的眷恋。又如孩童在泥泞中筑起城堡时双眸闪烁的光亮。沈复《浮生六记》中芸娘在贫寒岁月里精心为丈夫制作荷花茶的恬淡兴致,皆是不掺杂质的“草木钟情”。热爱从不是高悬的星斗,它就在生命如水的日常里,在心灵最本初的跃动中。
这份本真热爱更贵在其超越功利的纯粹光芒,它是灵魂自足的丰盈。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高唱“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其归返田园的抉择绝非消极避世,而是灵魂对自然、对自由最灼热的告白。苏轼于《石钟山记》中“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的探幽寻真,又何尝为博取功名?恰如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穹顶下数年如一日忘我创作,身体因仰视而变形,却最终为世界绘下不朽的《创世纪》——那每一笔都源于对艺术本身的痴迷,而非名利的召唤。
当生命直面浩茫宇宙中存在的虚无与荒谬时,这份执着的热爱更是我们精神赖以挺立的坚实锚点。加缪曾言:“对抗荒谬的唯一方式,正是热爱。”苏轼在赤壁江上“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孤舟里,在石钟山夜探真相的执着中,正是以热爱为舟楫横渡虚无的茫茫大海。梵高在普罗旺斯烈日下燃烧着画向日葵的激情,尽管一生贫病交加,却让那金黄的火焰永远照亮人心——生命因爱而获得重量与意义,足以对抗存在深渊中席卷而来的冷风。
热爱是生命根植于内心深处的自然生长,是灵魂在尘世中安顿自己的强大力量。当浮世喧嚣遮蔽了本真,当功利逻辑侵蚀着心灵,我们更需悉心守护这份草木对光阴般的纯粹钟情。唯此,我们才能在存在的茫茫海上定住身心,向着真善美的彼岸不断靠近。热爱如草木向阳生长,恰是灵魂在虚无深渊中扎下的最坚实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