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4 16:27:45

文档简介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 C【详解】A.材料一 “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可知,并不是“人人都会写诗”,而是“几乎”人人都会写诗。B.从材料一可知,唐诗成为经典是因为“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风格非常多样”“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等因素促成的;另外从材料二来看,“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可知,唐诗成为经典,绝非“其艺术造诣登峰造极”和“诗歌数量和诗人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两方面促成的。D.“因为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所以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进士考试”强加因果。
2. B【详解】 材料一“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作者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作者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作者发生了共鸣”可知,读者在读诗时,要有特定的“时间节点”,然后才“豁然开朗”,但这并不是说“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
3. D【详解】 由题干要求“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可知,“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出自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诗作,“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宋朝文学家王安石的诗作,用宋朝文学家的诗作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
4. ①写诗成为全民性文艺活动。②诗歌题材丰富多样。③唐朝诗歌盛况空前。(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满分)
5. ①首先提出问题“唐诗何以成为经典”。②然后分别从数量(诗人、诗作)、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风格多样、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等四方面进行分析。③最后得出“唐诗的发展过程就是其不断经典化的过程”的结论。
6. C
7. D
8. ①小蛐蛐斗胜强敌,表现了小蛐蛐的厉害,神奇、不凡的本领让人诧异、惊喜。②是情节发展的高潮部分,彰显了本文跌宕起伏的构思特点。③细节描写,具有现场感,让人身临其境;使用对比衬托夸张等艺术手法,增强可读性和感染力。(答出两点给4分)
9. ①情节发展合情合理,符合生活的逻辑。②大量的细节描写,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了艺术的真实。③反映了真实的社会背景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真实可感。(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10. ACD 11. B 12. A
13.(8分)
(1)如果挑选任用的人得力,那么陛下可以清闲自在,无为而治。(得分点:苟、用、端拱。句意1分。)
(2)让孩童继承其父的职位,万一他是个骄奢愚蠢之辈,那么众多百姓就要遭殃,国家也会因此败落。(得分点:嗣、被、败。句意1分。)
14.(5分)
马周:①地方官的选用事关百姓生活的安定。②官员世袭,如果后人骄奢愚蠢,会影响百姓和国家。
王夫之:①自春秋以来,分封制已经行不通。②强行让人接受分封的土地,会让人嗤笑。(一点给2分,两点3分,三点给满分)
15. A
16. (1)“眼界之大”:由暮春的景象联想到国家的命运,又写到普遍的人生感受,眼界十分开阔。(2分)
(2)“感慨之深”:①写出了水流花落美景易逝的伤感。②亡国之后不能见到故土的悲哀。③感慨生命短促易逝,人生无常。(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
17.(6分)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多于机上之宫女 多于市人之言语
(3)示例一: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示例二: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 C
19. “于”改为“予”,“义”改为“议”。(2分)
20. (1)申公豹在仙界地位较低,处境不好,被边缘化,不受重视。(1分)
(2)运用比喻手法,(1分)可以生动形象地说明申公豹在仙界的尴尬地位,给读者留下较深印象。(1分)
21.(4分)①去掉“组成”,或把“包括”改为“由”。⑤加“的功效”。
22. (6分)A.怎样的社区才能算是一个“城”;B.就是根据人口数量区别“城”和“乡”;C.还与人口密度的分布相关。
23.略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语言文字运用)两部分,满分150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唐诗何以成为经典?
从数量上来看,据专家估计,唐诗(包含五代诗)存世数量约53000首,作者约3000人。这
组数字,远远超过了从《诗经》以来到隋朝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全部诗歌的总和。在作者方面,写
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
留了下来。因此,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
煌的程度,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之所以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主要是因为它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那个伟大的时代不
仅诞生了李、杜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诗人,而且还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名家,比如初唐四杰、
王孟、高岑、晚唐的小李杜等。
不仅如此,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
风格比较浪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
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切好诗,到唐代已经被做完。此后
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我揣摩鲁迅先生此话之意,大约是如今的我
们如果想写诗抒发胸中之意的时候,不妨直接引用一首唐朝诗人的诗即可,不必亲自操刀了。
唐诗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典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而唐诗具有强大的时
间穿透性。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作者和
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作者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
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作者发生
了共鸣,这就是接受文学传播过程中的时间穿越性。
《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片段,黛玉给香菱推荐“诗歌教科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
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也就是先把王雏的诗揣摩透了;“然后再读一
二百首老社的七言律诗”,因为杜甫的七言律诗在盛唐以后是出类拔萃的;“次再李青莲的七言
绝句读一二百首”,李白的七绝是黛玉给香菱指定的第三本教科书。黛玉认为,有了这三本“教
科书”垫底,再往上追溯读陶渊明的诗,读庾信、鲍照的诗,就有基础了,再过一段时间经过自己
的勤奋和努力,香菱就可以成为诗翁了。这一段观点,不仅是曹雪芹的观点,也是清代很多作
家、学者共同的观点。所以宋元明清以来,无数的诗歌读者,包括专业读者和非专业读者,他们
在进行评论的时候以唐诗为主要评论对象。而他们学写诗歌,就像练书法时临帖一样,也是以
唐诗为榜样。所以唐诗一千多年来,从唐代传到今天,是一代一代的读者不断努力、不断经典化
的过程。
(摘编自魏景波《唐诗经典的现代价值》)
高一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