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4 16:4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文心雕龙·隐秀》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这里所说的“隐”,不是隐晦,而是含蓄;不是不欲人知,而是不必明言;是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这正是中国文学的艺术妙谛。唐朝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二十四诗品》中又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都是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并没有明说下雪,只说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路上人的足迹也不见了。这样,读者便可以想象出一幅铺天盖地的雪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安排了一只孤舟,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垂钓江雪之中,不为外界变化所动。那种我行我素、遗世独立的情趣,蕴涵在字里行间,很耐人寻味。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材料二:
含蓄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也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
艺术审美的第一步,便是读者对作品审美意蕴的理解与发现。浅露平直的作品,读者无须去发现,因为它原本就一览无余。唯有含蓄性的作品,一方面,它总是留下许多空白、许多空间,不让读者一览无余地把握它,总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期待着读者去领悟。另一方面,它又总是提供一些暗示和媒介,引导读者去思索、领悟。读者循着作者提供的暗示和媒介,即诗中直接描写的事物,乃能一步步地由已知到未知,由少许到多许,由表层到深层,领悟作品的意蕴。
艺术审美不仅仅是单纯的接受、理解,而是主体(读者)与客体(作品)的交流契合。读者读诗,不仅是领悟作品的意蕴,也主动地参与艺术的再创造。读者进入的境界,已经不仅仅是诗人创造的艺术世界,而是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另一艺术世界,这就是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艺术的再创造融入了读者自身的感受和灵智,所以便会感到特别亲切,以至神游其中,流连忘返。
钟嵘认为,好诗应是“闻之者动心,味之者无极”。此所云“味之无极”也是众多诗人追求的审美理想。阅读含蓄深厚的作品,读者的理解往往不可能同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达到完全的契合,我们总会感到它太丰富,太深邃。越是这样,我们越是想去领悟、探求,把握它的全部,于是便会一次又一次去吟诵、涵泳,产生永不满足的“味之无极”的追求感、向往感。
从欣赏的角度看,“含蓄”之所以能成为美,就在于读者的心理投射机制充分发挥了作用。投射机制是指主体将自己平日的记忆、知识、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化为一种主观图式,外射到特定的客体上,使客体符合主观图式的心理机能。在读者投射机制的作用下,尽管诗里提供的是有尽之言,但获得的是“无穷之意”。中国诗学忌实、露、满、直,追求“味外之旨”。其旨义在于相信读者必能以其投射机制,将“欲露还藏”之情,“略加点缀”之景,在自己心中组合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是最精炼的文学体裁,它必须用尽可能少的篇幅包孕尽可能多的内容。诗人总是选择那些包孕丰富、含蓄深远的生活事件、生活场面来构思他们的诗篇,企望在“言外”建立一个无限丰富的艺术世界。因而诗的精炼性总是和诗的含蓄性联系在一起的。善于含蓄者,不仅能以“有尽之言”达“不尽之意”,做到“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而且能使余意自显,不言而喻。杜牧的《过华清宫》旨在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但它却未正面铺叙最高统治者生活如何糜烂,只写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千万人的血泪和痛苦,换来的是杨玉环的轻微一笑。这一个镜头揭露得是多么深刻、有力!
诗歌语言的含蓄性则是涉及表现手法、炼句、炼字等方面。用典是文人诗词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诗的意旨需读者通过典故的暗示去领会,因而具有含蓄的性质。诗人炼句、炼字,主要是为了语言的精警、生动,但有时也是出于对含蓄的追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司马光赞其“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闹”字的使用,真可谓是含蓄蕴藉,意境深远。
(摘编自赵国乾《论中国古典诗学的含蓄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是指作者把不必明言的东西,通过语言的启发和暗示,让读者去体会和发现。
B.含蓄的作品和浅露平直的作品相比,前者的审美意蕴更丰富,需要读者由表层到深层,一步步去发现。
C.读者获得诗歌的无穷之意在于他们的理解不可能同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完全的契合。
D.诗人通过炼字可使语言精警、生动,作品也常因一字之力而境界全出,于精警之中富有含蓄意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所举的《江雪》和《过华清宫》两个例子,都论证了诗歌的篇幅短小,但言近意远,含蓄蕴藉。
B.含蓄深厚的作品以有尽之言引发读者的探求、反复吟诵和涵泳,使作品达到众多诗人追求的“味之无极”的境界。
C.中国诗学追求含蓄,是因为读者都能够将自己平日的记忆、知识、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组合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D.材料二最后两段阐述了诗人在篇幅、选材、手法、炼字、炼句等多方面进行的努力,以多样化的表现形态追求含蓄美。
3.材料二中说,用典可以使诗具有含蓄美,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B.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4.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如何表现了诗歌语言的含蓄性?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当代作家李敬泽说:“伟大的作品,往往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和无数伟大的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好狮子
[美]海明威
从前有一头狮子,跟别的许多狮子一起在非洲过日子。别的狮子都是坏狮子,每天吃斑马,吃角马,吃各种各样的羚羊。有时这些坏狮子还吃人。吃斯瓦希里人,吃恩布卢人,吃万多罗博人,特别还喜欢吃印度商人。印度商人个个身体肥壮,很对狮子的口味。
①可是,这头因为生性善良所以招得我们喜爱的狮子,背上还长着翅膀。就因为它背上长着翅膀,所以别的狮子都要拿它开心。
“看它背上还长着翅膀哩,”它们老爱这样说,说完大家就都哈哈大笑。
“看它吃的是什么呀,”它们还往往这样说,因为好狮子生性善良,只吃意大利面条和蒜味明虾。
那些坏狮子说得哈哈大笑,又特意吃上一个印度商人。那些母狮子则喝印度商人的血,舌头舐得哗哗直响,好像大猫一般。只偶尔停下来对好狮子狞笑一阵,或者狂笑一阵,对它的翅膀也要捎带咆哮上一通。它们都是很坏的狮子,心眼儿可歹毒了。
可是那好狮子却收拢了翅膀,蹲在那儿,客客气气地问,它可不可以来一客内格罗尼或亚美利加诺酒,它是一向不喝印度商人的血,只喝这些东西的。一天,它们捕到了马萨伊人的八头牲畜,它却坚决不吃,只吃了些意大利干制面条,喝了杯波莫多罗。
这一来就惹得那些坏心眼儿的狮子大冒其火了,其中有头母狮心眼儿最坏,它胡须上沾着印度商人的血,把脸就着草地怎么擦也擦不掉,当下它就说:“你算是老几,自以为比我们都要强上十倍?你是哪儿来的,你这头吃面条的狮子?你到这儿到底干什么来了?”它对好狮子一阵咆哮,那些坏狮子也都一齐怒吼,一点笑声都没了。
“我爸爸住在一个城里,站在钟楼底下,脚下有成千只鸽子,都是它的臣民。这些鸽子一飞起来,哗啦啦响成一片,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我爸爸所在的那个城里,皇宫宝殿比整个非洲还多。我爸爸的对面就有四尊大铜马,尊尊都是一足腾空的姿势,因为它们对我爸爸都敬畏。”
②“我爸爸的那个城里,人们不是步行就是坐船,真马是决不会进城的,因为都敬畏我爸爸。”
“你爸爸是只鹰头飞狮①。”那头坏母狮舔了舔胡须说。
③“你吹牛,”一头坏狮子说,“这样的城市是没有的。”
“拿一块印度商人肉给我,”另外有头很坏的狮子说,“这马萨伊人的牲口刚宰,还不好吃。”
“你吹牛,不要脸,你这鹰头飞狮的崽子,”那头心眼儿最坏的母狮说,“我倒不如咬死了你,把你连翅膀一块儿都给吃了。”
这可把好狮子吓坏了,因为它看见那头母狮瞪出了黄眼睛,尾巴上下甩动,胡须上的血都凝成了块,它还闻到母狮嘴里喷出一股好难闻的气味,因为母狮是从来不刷牙的。那母狮的脚爪下还按着几块不新鲜的印度商人肉。
“别咬死我啊,”好狮子说,“我的爸爸是一头尊贵的狮子,一向受大家敬重,我说的全都是事实。”
就在这时那头坏母狮向它扑了过来。可是它一扑翅膀,飞上了天,在那群坏狮子的头顶上打了个盘旋,那群坏狮子都眼睁睁望着它狂吼。它朝下一看,心里想:“这帮狮子多野蛮哪。”
它又在它们头上打了个盘旋,这一来那群坏狮子就吼得更凶了。它然后又突然来了个低飞,好看清那头坏母狮眼睛里的表情。那头坏母狮用后腿一蹲站了起来,想要把它抓住,可是爪子够不到它。它就说了声:“Adios②。”因为它是一头有文化修养的狮子,说得一口漂亮的西班牙话。“Aurevoi③。”它又用典范的法语向大家大声呼喊。
那群坏狮子都用非洲的狮子语大吼大叫。好狮子于是就打着盘旋,愈飞愈高,向威尼斯飞去。它降落在威尼斯的广场上,大家见了它都挺高兴的。它飞起来亲了亲爸爸的两颊,见那些铜马依然扬起了蹄子,见大教堂真比肥皂泡还美。钟楼还在老地方,鸽子都回巢去准备夜宿了。
“非洲怎么样?”它的爸爸问。
“野蛮得很呢,爸爸。”好狮子回答说。
④“我们这儿现在有夜明灯了。”它的爸爸说。
“我看见了。”好狮子的答话完全是一副孝顺儿子的口吻。
“我的眼睛可有点受不了了。”它的爸爸悄悄对它说,“你现在上哪儿去,孩子?”
“上哈利的酒吧去。”好狮子说。
“代我向西普里阿尼问候,对他说我的账我稍过几天就去付清。”它的爸爸说。
“是,爸爸。”好狮子说完,就轻轻飞到地上,改用四足走到哈利的酒吧。
西普里阿尼酒吧里一切都还如旧。它的老朋友都在。可是它去了非洲回来,自己倒有点不一样了。
“来杯内格罗尼吗,爵爷?”西普里阿尼先生问。
可是好狮子是老远从非洲飞来的,在非洲待过它就不一样了。
“你们有印度商人三明治吗?”它问西普里阿尼。
“没有,不过我可以代办。”
“你派人去办吧,可先给我来一杯马蒂尼,要绝干的(马蒂尼是以金酒为主料的混合酒,所谓“干”意即不含果味或甜味)。”它又补上一句:“要用戈登金酒做。”“好的!”西普里阿尼回答说。
好狮子这才回过头来,看了看这满店高尚的人们,意识到自己又到了家乡,可毕竟也外出开过眼界了。
它心里高兴极了。
(有删改)
【注】①鹰头飞狮:即格里芬,出自希腊神话。格里芬头、翼、前足似鹰,身、尾、后足似狮。②Adios:西班牙语,再见。③Aurevoi:法语,再见。
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①中“我们”一词的使用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在故事开篇就树立好狮子善良招人喜爱的正面形象。
B.句②好狮子再次强调“敬畏我爸爸”,是想通过其威严的身份震慑坏狮子,也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自豪感。
C.句③中坏狮子认为“这样的城市是没有的”,突出作者对坏狮子这一非洲种群愚昧无知的批判。
D.句④看似无关紧要的一句话,实则是对好狮子话中“野蛮”一词的回应,暗含好狮子爸爸对自身文明的优越感。
7.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明威善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如《老人与海》中马林鱼象征理想,本文好狮子的翅膀象征友善宽容。
B.故事开头提到“印度商人很对狮子的口味”,既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C.文中有一个最坏心眼儿的母狮联合其他狮子讥讽,抓捕好狮子,它是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D.作者综合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刻画好狮子的形象,也通过反复、夸张、反语等手法流露出对好狮子的讽刺之情。
8.小说结尾写到好狮子“心里高兴极了”,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原因。
9.小说中有许多有意味的细节前后呼应,请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尝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①,当谏舜禹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也,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求谏》)
材料二: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且千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
或曰:“阳子之不求闻而人闻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
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
或曰:“吾闻君子不欲加诸人,而恶讦以为直者。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
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而能改之也。子告我曰:‘阳子可以为有道之士也。’阳子今虽不能及已,将不得为善人乎哉?”
(节选自韩愈《争臣论》)
【注】①俎,古代祭祀时用来装祭品的器具。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雕琢A害B农事C纂组伤D女工E首创F奢淫G危H亡之渐。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渐,文中意为征兆、苗头,成语有“防微杜渐”,其中的“渐”字意思与文中相同。
B.是,意为“认为……正确”,与《归去来兮辞》中“觉今是而昨非”的“是”意思不同。
C.闵,文中意为忧虑、担心,与《陈情表》中“夙遭闵凶”的“闵”意思不同。
D.诸,兼词,相当于“之于”,与《兰亭集序》 “或取诸怀抱”的“诸”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对臣子为食器一类的小事而苦谏感到十分不解,后经大臣褚遂良开解,太宗幡然醒悟,立即停止了错误的做法。
B.阳城学识渊博,淡泊名利,天子任命他为谏议大夫,人们都认为这是一种荣耀,他却毫无喜色,为官五年,德行一如在野。
C.韩愈认为阳城不算是个有道德的人。阳城身为谏官,却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看待朝政得失,也心无波澜,无动于衷。
D.材料二中,韩愈采用问答的形式批评了阳城身上存在的问题,既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主张,同时也有规谏之意。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且千人。
(2)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
14. 对于谏官的职责,褚遂良和韩愈都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5.多选题
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E.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16.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屈原产生“怨”的原因,寄寓了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2) 《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报答皇帝大恩大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 古人在宴饮、离别等场合中,经常会用到酒,因而在古诗文中常会出现盛酒的容器“樽”,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个春节档,微短剧百花齐放,陪伴许多人度过闲暇时光。三五分钟一集,剧情起伏跌宕,反转 (1) ……微短剧以充满张力的叙事和极具戏剧性的情节,以及便捷的收看方式,精准契合了当下人们快节奏的视听需求,带来行业的井喷式发展。
( 甲 ),一部手机就能拍摄、制作、上传,但蜂涌而至的创作却带来质量的 (2) 。有的创作者利用“爽文化”中“霸道总裁爱上我”“算计狠毒恶婆婆”等元素吸睛,渲染家庭矛盾,宣扬畸形婚恋观和拜金主义,不断挑战创作道德底线;有的制作方为了赶热点、赚快钱,极力压缩制作周期,一味拼流量、抢速度,导致创意委缩;还有的甚至通过诱导付费观看,欺骗中老年人掉入反复充值、高额充值的消费陷井。
微短剧野蛮生长的不良后果不容忽视。那些极尽夸张挑动家庭矛盾的套路化剧情,以及宣扬金钱、权力至上的陈旧桥段,违反公序良俗,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对于行业自身来说,过度追求短期流量和收益,而忽视品牌价值的长期积累,发展之路必然会越走越窄。
作为文化市场中一匹风头正劲的黑马,微短剧丰富了影视生态和文艺样式,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但在其发展过程中,( 乙 ),以确保微短剧行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成长。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行业监管,引导微短剧走精品化的良性发展道路。①制作方是微短剧的生产者,②所以要强化精品意识,③深入挖掘有深度、有内涵的题材,④在拍摄制作、剧本创作等环节下足功夫,⑤推动微短剧从“表达情绪”走向“表达情感”“表达情怀”。
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在文中括号甲、乙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1.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某校举办“新媒体时代文化责任”主题研讨会,你作为学生代表需针对微短剧现象发言。阅读材料,请完成以下两项任务:
(1)概括微短剧野蛮生长的乱象(不少于两点,每点不超过8字);
(2)拟写一条规范建议,要求使用对偶句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荀子·荣辱》)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是中国践行正确义利观,“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义利相兼,义重于利”的缩影,是中国高扬“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体现。
作为当代青年,你对“义”与“利”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
1.C 2.C 3.D 4.①作品语言的暗示性可唤起读者的联想,从而去体会和发现作品隽永深长的意趣。“夜久侵罗袜”的“侵”写露水浸湿罗袜,暗示夜色之浓,女子伫立之久,怨情之深(如答“用月这个意象以女子望月暗示孤寂忧愁”,分析合理亦可)。②中国古代抒情诗篇幅短小,却短中见长,言近意远。“却下”两句写女子回屋下帘却隔帘望月,字少情多,更见其无奈凄苦与孤寂无眠之意。 5.①伟大的作者要在作品中留下空白,并提供一些暗示与媒介,调动读者联想与想象的积极性,相信读者再创造的能力。②无数伟大的读者既要领会作者创造的艺术世界,也要有能力与作者共同创造另一艺术世界,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6.C 7.B 8.好狮子“高兴”的原因有三:①脱离野蛮环境:逃离非洲狮群的暴力与愚昧,回归威尼斯文明的怀抱。②身份认同的满足:通过非洲经历确认了自己的独特性(文化修养、善良),并保持本真。③归属感:回到熟悉的环境(哈利的酒吧、父亲身边),与“高尚的人们”共处,感到安心与愉悦。
9.文中前后呼应的细节包括:①饮食差异:好狮子在非洲坚持吃意大利面、喝特定酒类,结尾在酒吧点“印度商人三明治”,呼应其经历带来的微妙变化。②翅膀的作用:开篇翅膀被嘲笑,结尾却助其逃生,凸显独特性与文明的优势。③城市描写:好狮子描述威尼斯的钟楼、铜马等细节,结尾降落时一一对应,强化文明与野蛮的对比。④语言细节:好狮子用西班牙语、法语告别,与其“文化修养”呼应,体现与非洲狮群的语言隔阂(象征文明冲突)。
10. CEG 11. B 12. A
13.(1)他奉行古人立身处事的原则,居住在晋地的边境。晋地边境的百姓被他的德行熏陶而品行善良的人有将近千人。
(2)像您这种议论,率直倒是率直,恐怕有损于道德修养而且又浪费言辞吧?
14.褚遂良认为:谏官应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发现不好的苗头就要及时劝谏。
韩愈认为:谏官要尽职尽责,在其位,谋其政。不应仅止于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
15.BE;
16.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的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
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17.(1)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2)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3)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18.(1)猝不及防(出人意料/接连不断)
(2)良莠不齐(参差不齐) 19.甲:制作微短剧几乎没有门槛
乙:也需予以规范引导 20.“涌”改为“拥”;“委”改为“萎”;“井”改为“阱”。 21.②去掉“所以”
④将“拍摄制作”“剧本创作”调换顺序 22.(1)①内容低俗媚俗;②制作粗制滥造; ③消费诱导欺诈。
(2)示例:破流量迷局深耕精品内容,立行业规范坚守文化初心;
祛“爽文”糟粕扬正向价值,弃速成套路铸艺术匠心。
23.范文参考:
在“义”“利”平衡中成就完美人生
儒家先圣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赞美君子知义而行,叹息小人逐利而往。
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而逝的历程中如何把控义利的平衡,是重大的人生命题,只有在义利平衡中才能成就完美无悔的人生。
在义利的天平上,首先要在思想上“明义”,以义为先,才能在行为上正确地“取利”。“明义”是获取个人利益的前提。
古圣先贤面对人生抉择,“义”字当头,一切皆可抛,令人景仰。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们“义”字为先的千秋绝唱彪炳史册:苏武面对利益诱惑,宁死不屈,坚守贞洁,北海边牧羊十九载;文天祥为家国之义,慷慨赴死,零丁洋上丹心照汗青。为“义”笃定而行,虽悲壮而千古不朽,光耀古今,可敬可叹。
仰慕节义并非否定利益的获得,孔子曾说“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由此看来,孔子并非认为只要义而否定利,而是要明义取利。这就要求我们有是非观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眼中只有“利”,见利忘义,也终将行而不远。
任何非分的获利,与其说是利益,不如称为炭火,玩火者必自焚的道理人尽皆知,只是有人沉浸在欲望的满足中找不到方向,不知危险的到来只是早晚的问题。在伸手攫取之时不知不觉中,上天早就为他们标好了人生的价码。
因利益而失去名节,逆时代潮流而动,违背人民利益,贪腐以满足私欲,事实证明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建国初期刘青山、张子善曾经受了革命战争的考验,却没抵制住享乐思想的腐蚀,成为人民的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营私,忘记人民的大义,为了所谓不能见光和让人寝食难安的财富,人生的幸福从何而来。由此看来,明义而取利,才是正确的方式。
因此,在思想和行动上明义而取利,义利并举,才能实现义利的平衡,既重视利,又重视义,以义促利,取利合义,才是正确的义利观。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最大的义即人民之利。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辩证统一,个人利益与时代红利从来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关联,同向发展的。因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与人民利益相一致才是最正确的方向,而与人民义利背道而驰,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所抛弃,因此个人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同频共振,将小我融入大我,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与人民的利益保持高度一致,个人发展才能有最正确的方向。
总之,我们要有义利合一的价值取向,思想上要明义制利,行动上才能实现义利并举。始终保持义与利的高度统一,维持义与利的平衡,才能赢得一个明媚完满的人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