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随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开展活动可以让语文学习更有意思,小雨和小雯围绕“孝心无价·亲情永恒”主题设计了一些语文小活动,请你来参加。
1.汉字探源·甲骨文解码
字形描述:古文“孝”字上方是一位弯腰拄杖的老人(“耂”/“老”),下方是一个孩童(“子”),“孝”最初表示 。
2.词语积累·孝词填空
填入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词语是( )
儿女数年如一日,悉心照料患病母亲的______,深深感动了小区邻里。
A.孝心 B.孝敬 C.孝顺 D.孝道
3.文化对应·传统节日
将节日习俗与孝亲行为连线:
节日 孝亲行为
重阳节 A.扫墓祭祖,慎终追远
清明节 B.登高敬老,祈福长寿
母亲节 C.赠花写信,感恩陪伴
4.图文实践·简笔宣传画设计
图1 图2
请你为“孝亲敬老”活动选宣传画并配文:
我选图 ,配文: (用比喻或对偶修辞)
5.语用诊断·纠音辨形
修改宣传稿错误:
“孝”是潜(qiǎn)伏在血脉中的基因,是倦(juàn)鸟归巢的温暖。别让契而不舍的奋斗,成为忽视亲情的借口!回忆里最珍贵的是母亲守望的身影,让追逐远方的脚步模糊了回家的方向!
字音错: 改为
字形错: 改为
画横线句子表述有误,请修改:
二、名句名篇默写
6.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原句。
草木山川,时时给人们以启迪。“念天地之悠悠, ” (《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在诉说,宇宙浩渺,人生短暂;“ ,一览众山小”(《望岳》)是杜甫在宣告,勇攀高峰,不负豪情;“政入万山围子里,(3)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是杨万里在提醒,莫迷惑于眼前,要放眼长远;“ ,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是刘禹锡在吟唱,简陋的地方也有美的风景。
还有哪些诗句因蕴含哲理而被后人反复引用?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本试卷已出现的诗句除外):(5) , 。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7.批注一:炼字传情。“斗芳菲”中的“斗”字运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花草 的特点。
8.批注二:立象尽意。后两句借杨花、榆荚这两个意象蕴含了 哲理。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A)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卖油翁》)
【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B)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C)!”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9.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查阅词典(①放下;②释放,赦免;③解除,消除。)
(2)但手熟尔 课内迁移(但微颔之)
(3)孰孰若孤 课内迁移(孰为汝多知乎)
(4)蒙乃始就学 语境推断
10.请将“乎”“乃”“以”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 B C
11.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孤 岂 欲 卿 治 经 为 博 士 邪
12.请翻译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13.【甲】文中,卖油翁用“① ”(原文词句)解释自己酌油的绝技,点明了② 的核心道理。【乙】文中,孙权以“③ ”(原文词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吕蒙通过学习最终获得鲁肃“非复吴下阿蒙”的赞叹,揭示了④ 的主旨。两文主旨的相同点在于都肯定了后天努力的价值。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修锁的老陆
陈 禾
①菜场后门的巷子拐角,老陆的修锁摊一摆就是二十年。三脚板凳支起一块洗得发白的蓝布,上头躺着锉刀、铜丝、半盒生锈的钥匙胚,还有一罐黄油膏。老陆修锁时总叼着半截铅笔,眼镜滑到鼻尖,倒像个账房先生。
②他的手艺是巷子里公认的“神”。六号楼的小姑娘弄丢钢琴老师家的钥匙,急得直抹泪,手里只攥着断掉的半截匙头。老陆接过来,对着路灯眯眼瞧了半晌,锉刀在铜胚上“嘶——嘶——”推拉几下。新钥匙插进锁孔轻轻一旋,“咔嗒”,门开了。小姑娘塞给他一块巧克力,他转头就拍在我手心:“小鬼,奖你数学及格。”
③后来密码锁、指纹锁流行起来,老陆的摊前渐渐冷清。他也不恼,淘来几把二手智能锁拆解,零件在蓝布上铺成星河。有天西装革履的小伙狂奔而来:“师傅救命!指纹锁死机了,房东马上到!”老陆抽掉电池,摸出回形针往复位孔一捅,锁舌“唰”地缩回。“甭管多新的锁,”他眨眨眼,皱纹里卡着道机油印子,“总得留道后门。”
④拆迁通知贴在电线杆那晚,老陆的蓝布收得格外早。临搬走前,他往我怀里塞了个铁皮盒,里头躺着三把黄铜钥匙:“老弄堂的门锁都拆啦,你留着听个响儿。”
⑤如今新小区的刷脸门禁常认不出我的皱纹。夜里摩挲着冰凉的钥匙齿,掌心被凹凸的纹路轻轻刮过,耳畔忽然响起清亮的“咔嗒”声——老陆那双沾满铜屑的手,替岁月拧开了一道温柔的缝。
(2025年5月25日《新民晚报》副刊)
14.朗读老陆的话“甭管多新的锁,总得留道后门”时,应着重突出( )
A.“甭管”——表现老陆的不耐烦
B.“多新的锁”——强调锁的昂贵
C.“总得”——体现老陆的笃定和智慧
D.“后门”——暗示可以偷偷进入
15.你认为老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至少概括他的两个特点。
特点一:
特点二:
16.为什么作者说刷脸门禁“认不出我的皱纹”,却觉得铜钥匙能在掌心刮出“咔嗒”声?
17.请在横线处填入合适的词语。
老陆用修锁手艺帮人们打开真实的门,更帮大家留住了 的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芦芽短,春溪长
陈风
①三月的溪水活泛起来了。伏牛山坳里,积雪化成的银线,从岩缝、草窠、树根下汩汩渗出,聚成清浅的一泓,推着枯叶与落花,叮叮咚咚往山外跑。
②溪畔的芦芽最是性急。去冬残败的灰秆还未倒尽,新生的嫩芽已从淤泥里顶出尖锥似的绿,水老鼠般蹿得飞快。昨日才冒指甲盖高,今晨再看,竟齐刷刷举起了青玉剑。
③野桃树偏要凑这热闹。瘦硬的枝子上冷不丁迸出粉点子,一朵两朵,五朵十朵……转眼就烧成了霞。风过时,花瓣跳进溪水,旋着转着,成了游向春天的粉鲤鱼。
④放蜂人老赵在溪边搭起帐篷。排排蜂箱沿坡摆开,金黄的油菜花田是他的靠山。“蜂儿采蜜忙,人勤春不荒啊!”他舀起一捧溪水洗脸,笑声惊飞了苇丛里的绿头鸭。
⑤我蹲下身,想捉住水底晃动的日影。指尖触到溪石的刹那,一股沁凉直窜心尖——这春溪,原是把山魂水魄都揉碎了,酿成最透亮的酒,专为醉倒寻春的人。
(选自《光明日报》2025年5月10日“风物”专栏)
18.作者观察春景的视角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远望溪流→近观① →仰视野桃→邂逅② →蹲戏日影
19.结合加点词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新生的嫩芽已从淤泥里顶出尖锥似的绿,水老鼠般蹿得飞快。”
20.文中三种景物各有特点,请匹配。
景物 特点
春溪 示例:①活力(透亮)
芦芽 ②
野桃花 ③
21.结尾句“专为醉倒寻春的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生活谈谈你的“寻春”体验。
六、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他像踩着朵幸福的云,飞也似的奔向人和车厂。风从耳边擦过,路边的柳枝轻扫着他的衣角,车把上的铜铃铛“叮铃铃”脆响,像是给这新生的日子奏乐。他第一次觉得,北平城的太阳是专为他一个人亮起来的。
——《骆驼祥子》节选
【乙】
秋雨打着人们的脸。一团团饱含雨水的乌云,在低空慢慢移动。深秋,一望无际的森林里,树叶全落了。老榆树阴郁地站着,把满身皱纹藏在褐色的苔藓下面。无情的秋天剥去了它们华丽的盛装,它们只好光着枯瘦的身体站在那里。
小车站孤独地隐在树林里。一条新修的路基从车站的石头货台伸向森林。路基周围是蚂蚁一样密集的人群。讨厌的黏泥在靴子底下扑哧扑哧直响。路基两旁的人们狠劲地挖着土。铁器发出沉重的撞击声,铁锹碰着石头,铿然作响。
雨像用筛子筛过的一样,又细又密,下个不停。冰冷的雨水渗进了衣服。雨水也冲走了人们的劳动成果,泥浆如同稠粥从路基上淌下来。湿透了的衣服又重又冷,但是人们一直干到天黑透了才离开工地。修筑的路基一天比一天延长,不断伸向密林深处。保尔费了好大劲才把他的一只脚从黏泥里拔出来。他觉得脚底下冰冷彻骨,知道是那只烂靴底掉下来了。他从到这里那天起,就一直为这双破靴子吃苦头。靴子总是湿漉漉的,走起路来里面的泥浆扑哧扑哧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节选
22.选段【甲】中祥子“踩着朵幸福的云”的原因是( )
A.天气晴朗使他拉车更轻松 B.拥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车
C.人和车厂老板对他很友善 D.北平城的太阳特别温暖
23.人物评一评
两篇选段的主人公各有特点。结合选段【甲】,请你评一评祥子。
【甲】 【乙】
保尔在秋雨和泥泞的环境中筑路,面对艰苦恶劣的劳动条件,他依然坚持,这体现了他顽强奋斗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
24.写法品一品
两篇选段的画线处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请你就选段【乙】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品一品。
【甲】 【乙】
甲文通过对“柳枝”“铜铃”“太阳”的描写,烘托了祥子内心的喜悦、满足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5.主旨探一探
对比两部作品,分析它们在表现“个人与时代关系”方面的异同。
【甲】 【乙】
通过记叙保尔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革命战士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战胜自己,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七、作文
26.学校开展“声音的力量”主题活动,鼓励同学们分享与声音有关的独特经历或感悟。请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
任务一:写一段文字,讲述一段与某种特别声音相关的难忘经历,分享从中获得的启示或情感触动,字数80字左右。
任务二:创作一首短诗,以声音为主题,展现声音带给你的思考或感受,不少于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27.在岁月长河中,总有一些声音萦绕心间。自然界的风声雨声,校园里的读书声欢笑声,家庭的轻声细语……
请将“难忘那________的声音”补充完整(可补充“温暖”“激励”“童年”等),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8.声音能穿越时空吗?声音能传递情感吗?云端的声音是什么样……
请发挥联想和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1.孩子搀扶老人(用“扶着”也可) 2.A 3.重阳节——B 清明节——A 母亲节——C 4. 示例1:我选图1 配文: 孝心如春雨,滋润老人心 示例2:我选图2,配文:敬老从心开始,助老从我做起 5. jiǎn qián 契 锲 在“让”前加“别”或“不”等表示否定的词语均可。
6. 独怆然而涕下 会当凌绝顶 一山放出一山拦 苔痕上阶绿 不识庐山真面目 自缘身在此山中
7. 拟人 争奇斗艳(生机勃勃) 8.即使平凡也要积极向上(珍惜时光)
9. ①放下 只,只是 谁,哪个 于是,就 10. 乃 以 乎 1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2.(卖油翁)见陈尧咨(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13. 惟手熟尔 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读书(或学习)能增长才智或腹有诗书气自华
14.C 15. 示例:手艺精湛、技艺高超 善于学习、与时俱进/重情义、念旧/乐于助人、热心帮人(任答对其中两个特点即可) 16.①刷脸门禁是没有感情的机器,无法识别人的情感变化;②铜钥匙承载着老陆的温情记忆,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想念。 17.温情/记忆/岁月
18. 芦芽 放蜂人(老赵) 19.示例:“顶”“蹿”动词形象生动,突出芦芽破土而出的力量与速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新时代嫩芽比作尖锥、水老鼠,表现芦芽的鲜嫩与生机。 20. 进取(性急) 热情(热闹) 21.①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②示例:春日漫步公园,听鸟鸣啁啾、溪流叮咚,感受自然生机,内心充满愉悦与希望。
22.B 23.示例:祥子买了新车,如同“踩着幸福的云”一般快乐,这反映了他朴实坚韧、乐观向上的性格。 24.示例:乙文通过对“秋雨”“乌云”“老榆树”的描写,展现寒冷天气、环境恶劣,衬托了筑路工人们(保尔)钢铁般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5.示例:《骆驼祥子》通过讲述农村人祥子到北京城拉洋车,经历了“三起三落”后最终放弃理想,变成行尸走肉的悲惨遭遇,揭示了旧社会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摧残和迫害,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同情。
26.任务一 示例:深夜苦读时,厨房总会传来砂锅轻沸的“咕嘟”声。母亲总在凌晨准时温好梨汤,气泡撞着陶壁的细碎声响里,浮动着陈皮的清香。那是寒夜里最暖的节拍,让我懂得:爱从来不是惊天动地,而是藏在时光褶皱里的温柔共振。
任务二 示例:
风把月光揉成碎银时/檐角铜铃叮铃出涟漪
老唱片在尘埃里旋转/沙哑地哼着褪色的旧曲
你说汽笛切开雾霭的长鸣/是孤独长出了翅膀
而我听见/母亲缝补纽扣的引线声
正将岁月的碎片/轻轻穿成/发光的诗行
27.例文:
难忘那田埂上的声音
麦收时节的热风裹着麦芒,在晒谷场卷起金浪。三叔公的吆喝声总在这时穿透蝉鸣:“晒麦子喽——趁日头足嘞——”那声音像浸了蜜的铜锣,粗粝里淌着甜,在村头巷尾的炊烟里荡开。
那年我跟着爷爷住乡下。第一次学割麦就被镰刀划了手指,血珠滴在麦秆上,像落了颗红玛瑙。蹲在田埂上掉眼泪时,三叔公的草帽影子罩住了我。他黧黑的脸上刻着沟壑,笑起来眼角的皱纹能夹住麦粒:“城里娃娃细皮嫩肉的,哪禁得住这糙活?”他从烟袋里倒出点烟丝,摁在我指尖的伤口上,“烟丝止血,老一辈传的法子。”
那天下午,三叔公教我辨麦子的成色。他抓起一把麦穗,手掌一搓,金黄的麦粒就滚进粗瓷碗,“你看这饱满的,咬起来咯嘣响,是咱庄稼人的硬气。”风吹过麦田,千株麦穗齐摇,倒像在应和他的话。他忽然扯开嗓子吆喝:“收工喝绿豆汤哟——”声音撞在远处的山壁上,弹回来一串回声,惊起了槐树上的麻雀。
后来每个麦收季,三叔公的吆喝声都准时在黎明响起。他总比谁都起得早,天刚蒙蒙亮就扛着木锨去翻晒场,吆喝声里带着露水的湿意。有次我起夜,看见他举着马灯在麦垛旁转悠,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曲子,马灯的光圈里,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株倔强的老麦秆。
去年暑假再回乡,晒谷场改成了健身广场。三叔公坐在新修的凉亭里,看孩子们追着无人机跑。夕阳把他的白胡子染成金的,他忽然清了清嗓子,像当年那样吆喝:“晒麦子喽——”风穿过广场的回廊,把声音送出去很远,恍惚间,我仿佛又看见千亩麦田在风中起伏,听见那声吆喝裹着麦香,在岁月里永远鲜活。
28.例文:
风铃的声音
巷口的老槐树得三个人才能合抱,枝桠歪歪扭扭地伸向天空,最粗的那根树杈上,挂着个铁皮风铃。那是阿爷用水果罐头盒剪的,边缘被砂纸磨得圆润,常年风吹日晒,锈迹在阳光下泛着暖黄,像块浸了岁月的老蜜蜡。风一吹,“叮铃哐啷”的响声能飘很远。
我六岁那年,整个夏天都泡在槐树下。阿爷的小马扎就支在树根旁,竹条在他膝头翻飞,“噼啪”折断的脆响里,混着风铃的叮当声。我蹲在旁边看蚂蚁搬家,看阳光透过槐树叶在他手背上投下晃动的光斑。阿爷的手掌布满老茧,指缝里总嵌着洗不净的竹屑,可编起竹筐来比谁都灵巧。有次我踮着脚够风铃,脚下一滑摔在他的藤椅上,藤条“咯吱”一声,阿爷放下竹条,粗糙的手掌拍掉我裤腿的尘土:“急啥?等你长到槐树一半高,就给你做个带花纹的新风铃。”
去年清明回去,老槐树又抽出新枝,嫩绿的叶子在风里招摇。阿爷的竹筐摊早被整齐的快递柜取代,可抬头望去,那只铁皮风铃还在。我站在树下,风过时,铁皮碰撞的声音带着点沙哑,却和记忆里的一模一样。抬手触摸锈迹斑斑的铃铛,指腹划过阿爷当年特意捏出的波浪纹,突然懂了:有些声音不会被时光磨掉,它们藏在风里,藏在老物件的纹路里,只要你愿意听,就能穿过岁月,摸到那些温暖的褶皱。
表妹抱着个竹篮跑过来,篮子里躺着三个新编的竹筛,竹篾细得像发丝。“阿爷说你爱吃槐花饼,让我摘了新鲜的。”她仰起脸时,风正好穿过树梢,风铃“叮铃”一响,惊起几只停在枝头的麻雀。我望着竹筛里白生生的槐花,忽然看见阿爷坐在藤椅上,竹条在膝头轻响,风铃在头顶叮当,而我还是那个蹲在树下的小孩,手里攥着他刚编好的小竹篮,连时光都变得软软的,裹着清甜的槐花香。
如今每次视频,表妹总举着手机绕到槐树下:“姐,你听!风铃又响了,阿爷准是在念叨你呢。”屏幕里,铁皮铃铛在风里晃出细碎的光,我盯着那些晃动的光斑,仿佛看见阿爷正眯着眼笑,竹条“噼啪”声里,他指间的竹屑落在蓝布衫上,像撒了把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