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北省秦皇岛市河北昌黎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九次飞跃考试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1935年,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瑷珲(今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进入21世纪,学者们又将近几十年来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因位移(保持县级行政单位的完整性)而形成的范围称为“美丽中国中脊带”。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1.与北段、中段相比,“美丽中国中脊带”南段较窄,主要受制于( )
A.气候 B.地形 C.植被 D.河流
2.与黑河一腾冲线相比,“美丽中国中脊带” ( )
A.没有明确的划分依据 B.两侧人文景观有明显差异
C.主要体现自然环境的变化 D.主要体现人口的空间变化
3.为发挥“美丽中国中脊带”在缩减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方面的作用,应着重( )
A.增强中脊带城市群的辐射功能 B.完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C.建设纵贯中脊带的交通主干线 D.引导人口向中脊带迁移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各企业增大了对亚非拉地区的直接投资,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各企业增大对亚非拉地区的直接投资,主要是为了( )
①抢占消费市场②降低生产成本③获取自然资源④促进文化交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大规模对外投资从多方面带动了日本产业发展,其中对产业结构优化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是( )
A.依托产业关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B.突破资源瓶颈,增强传统产业活力
C.转移边际产业,优化国内核心产业 D.逆向吸收先进技术,助力国内研发
20世纪末,研究人员在内蒙古高原东部呼伦贝尔地区发现了全新世时期聚落遗址——哈克遗址。该遗址位于三面环水的一级阶地上,分布有多层富含人类活动痕迹的沉积土壤,建筑为半地穴形式,内部大量使用较粗的木材作为立柱承重,地面下有成层的蚌壳堆积。研究人员认为该遗址能够反映出当时该聚落居民由流动转向定居。左图示意哈克遗址所在位置,右图为该聚落遗址某房址平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建筑内部大量使用较粗的木材作为立柱承重,说明该地当时的气候( )
A.冷干 B.暖湿 C.暖干 D.冷湿
7.研究人员认为该遗址能够反映该聚落居民由流动转向定居的主要依据可能是( )
①富含人类活动痕迹的沉积土壤较厚②聚落建筑投入较多③遗址占地面积较大④有成层的蚌壳堆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我国东部季风区山地落叶阔叶林上线高度自北向南先升高后降低,在秦巴山地出现最高值。研究表明,山体效应和山顶效应对东部季风区山地落叶阔叶林上线具有重要影响。山体效应是指地表山地隆起或抬升后造成的山体表面气温高于同纬度相同海拔处气温的现象;山顶效应是指山顶附近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利于森林发育的现象。下图示意东部季风区主要山脉山地落叶阔叶林上线高度(图中各山脉海拔都超过了单纯因为气候因素决定的落叶阔叶林上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秦巴山地山地落叶阔叶林上线高度最高,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面辐射 B.地面反射 C.太阳辐射 D.大气辐射
9.秦巴山地以北的山地落叶阔叶林分布上线的变化规律主要取决于( )
A.光照 B.风速 C.最热月均温 D.最冷月均温
10.秦巴山地以南的山地落叶阔叶林之上的主要植被最可能是( )
A.常绿阔叶林 B.针叶林 C.灌丛草甸 D.高寒荒漠
日内瓦湖是西欧最大的淡水湖,地处阿尔卑斯山脉和侏罗山之间,冬季常出现较强的西南风。日内瓦湖由两个湖盆组成,东部的大湖盆最深约309米,西部的小湖盆最深约75米。湖水表层为温度均等的混合层。较强的西南风盛行时,大湖盆和小湖盆之间的水体交换随盛行风和混合层厚度而改变。下图示意日内瓦湖两湖盆之间12月和3月西南风盛行时水体运动的对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从12月到次年3月,湖水混合层下移主要是因为( )
A.太阳高度增大 B.表层湖水冷却 C.平均风速加快 D.湖水流动加快
12.12月大风时,日内瓦湖大湖盆和小湖盆之间的水体交换将导致( )
A.小湖盆溶解氧含量下降 B.小湖盆营养盐浓度下降
C.大湖盆表层水温上升 D.大湖盆湖面水位下降
13.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日内瓦湖冬季( )
A.大湖盆深层上升流增强 B.大小湖盆间水体交换减慢
C.大湖盆与小湖盆温差增大 D.小湖盆表层水流方向改变
某团队为了改善草莓立体栽培系统的光照环境,在可升降悬挂式栽培系统的基础上,依据太阳方位角变化规律,设计了一日之内大棚中不同栽培槽的升降运动方案(左图)。栽培槽上的光照状况受设备遮挡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右图示意不同天气条件下中槽和东槽内传感器一日内的光照强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甲、乙、丙、丁所代表的传感器信息分别来自( )
A.阴天东槽、阴天中槽、晴天东槽、晴天中槽
B.阴天中槽、阴天东槽、晴天中槽、晴天东槽
C.晴天东槽、晴天中槽、阴天东槽、阴天中槽
D.晴天中槽、晴天东槽、阴天中槽、阴天东槽
15.与晴天相比,阴天大棚内光照强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棚内大气逆辐射 B.棚内大气吸收 C.大气散射作用强度 D.地面长波辐射
16.为提高大棚内草莓的整体光照效果和温度条件,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上午西槽升起,东槽下降②下午东槽下降,西槽升起③夜间各槽下降④夜间各槽升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年3月17日,西亚北部高压盘踞,高压南侧形成一股势力强劲的风沙流,为阿拉伯半岛带来大量沙尘。3月19日,伊朗形成第二股风沙流,转向后与第一股风沙流在阿拉伯半岛相遇,合并后整体东移,越过阿拉伯海抵达印度半岛。下图示意两股风沙流的移动轨迹。
(1)分析第一股风沙流势力强劲的原因。
(2)判断图中天气系统L的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3)说明合并后的风沙流对阿拉伯海表层水环境的影响。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樟州村位于舟山朱家尖岛,背山面海,村民历来以捕鱼为生。20世纪90年代,樟州村兴起海鲜加工、制冰、修船等配套工业,工厂在沿海狭长地带集聚。2010年以来,樟州村本地年轻人大量外迁,渔船上外来劳动力逐渐超过本地人。近年来,樟州村部分工厂关停,逐渐向“渔文旅”融合发展转型,并培育特色民宿聚落,将特色民宿作为优势产业培育。由于土地资源紧张,樟州村精品民宿的选址受到一定限制。下图示意樟州村的位置。
(1)分析樟州村配套工业在沿海狭长地带集聚的目的。
(2)简述樟州村选择特色民宿作为优势产业的理由。
(3)从优化空间资源角度,为樟州村民宿合理选址提出具体建议。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岸带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地带,陆海相互作用明显,也是人类生存和进行经济活动的最主要地区。南非(下图)三面环海,拥有2798千米的海岸线,气候多样。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南非海岸带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萎缩,林地、建设用地、水域扩张,未利用土地略有减少。南非海岸带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具有较强的空间分异,西部变化最小。
(1)列举造成南非海岸带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人类活动。
(2)说明南非西部海岸带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最小的原因。
(3)评价林地扩张对南非海岸带生态安全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2.D 3.A
4.C 5.B
6.B 7.A
8.A 9.D 10.C
11.B 12.A 13.A
14.D 15.C 16.A
17.(1)北部高压盘踞,气压较高,持续时间长;阿拉伯半岛纬度较低,春季率先升温,且广布的沙漠升温快,与北部高压之间形成较大的气压差,由此产生的偏北风势力强劲;沿途气候干旱,多沙漠,可持续补充沙源。
(2)冷锋。自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移动速度快,风力大,与来自伊朗、向西北移动的较暖气流相遇后,形成冷锋,并整体向东移动。
(3)大量沙尘反射太阳辐射,到达海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海面温度下降;沙尘沉降到海面,表层海水(铁等)营养盐类增加;沙尘沉降,会使海水变浑浊,水环境变差,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减少,海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
18.(1)沿海地势平坦,便于修建各种设施;工业集聚可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海鲜对时效要求高,工厂建在沿海有利于提高原料、产品和运输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效率,保证海鲜品质,减少损耗;集聚布局能够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投资。
(2)旅游起步门槛低,且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樟州村西临海环境优美,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具有营建特色民宿的优势;邻近长三角地区,周边多大城市,客源市场广阔;食(饮食具有特色)、宿、游体验结合,对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
(3)民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向上扩张;对闲置民居、厂房进行改造,就地改造民宿;注意有序规划,避免侵占主要用地与各类保护用地。
19.(1)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水产养殖、港口建设、城镇建设、填海造陆等。
(2)西部受本格拉寒流影响,更加干燥的离岸风,气候干旱,不利于人类活动,建设用地少;未利用土地以沙地为主,缺乏转化为林地、草地的水源条件。
(3)有利影响:削弱海浪和风暴潮对海岸带的侵蚀,保护陆地;为海岸生物提供栖息空间,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空气,改善环境质量,美化环境;吸收二氧化碳,促进碳减排(成为碳汇)。
不利影响:(在部分较为干旱的地区)加剧水资源的消耗,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侵入沿海陆地含水层并逐渐向内陆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