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信息技术浙教版教学设计
课题 无人机飞行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信息技术 年级 九年级
学习目标 1、了解无人机的飞行原理,包括升力产生、姿态控制等基本概念2、掌握无人机编程控制的基本流程,能够设计简单的飞行路径(如等边三角形、正六边形)3、熟悉无人机安全飞行的法律法规及注意事项
重点 1、无人机飞行原理(牛顿第三定律、四旋翼平衡机制)2、无人机编程控制(流程图设计、代码实现)
难点 1、理解无人机姿态调整的物理原理(如反扭矩平衡)2、编程实现复杂飞行路径(如圆形航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境引入:播放无人机航拍视频或展示无人机应用案例(如物流、农业监测)5提问互动:“无人机是如何飞起来的?”“编程如何控制无人机完成特定任务? 倾听老师引入相关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从问题中进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讲授新课 1. 无人机飞行原理(1)基础结构认知四旋翼组成(结合动态图示或实物拆解):机架、电机(4个)、螺旋桨(2对正反桨)、飞控系统、电池、传感器(陀螺仪、加速度计)。互动提问:“为什么螺旋桨需要两对正反方向旋转?”(引导学生思考反扭矩平衡)。(2)升力与平衡原理牛顿第三定律应用:螺旋桨旋转推动空气向下→反作用力使无人机上升。公式简化:升力(F)= k × 转速 (k为常数,说明转速与升力的非线性关系)。姿态控制(动态模拟演示):前后/左右移动:增加一侧电机转速,机身倾斜产生水平分力。偏航旋转:对角电机转速差产生扭矩(如1、3号加速,2、4号减速)。案例对比:对比直升机单旋翼与无人机四旋翼的平衡差异(尾桨vs.反扭矩抵消)。(3)传感器作用飞控系统闭环控制:陀螺仪检测机身角度→飞控调整电机转速→维持稳定(类比“人体小脑”)。互动实验:用手晃动悬浮的无人机模型,观察自动平衡反应。2. 编程控制流程(1)控制逻辑分解基础指令链(以等边三角形为例)起飞() → 悬停(2秒) → 前进(3米) → 左转(120度) → 前进(3米) → 左转(120度) → 前进(3米) → 降落() 了解并学习无人机的飞行原理与编程控制流程相关知识的重点难点 通过几个学习活动让学习开始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
课堂练习 编写程序控制无人机完成等边三角形飞行(顺时针/逆时针)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更全面的理解相关知识 进一步拓展本节课的学习知识
课堂小结 飞行原理:升力(螺旋桨)→平衡(反扭矩) 2. 编程控制:流程图→代码实现(Python/图形化) 3. 安全飞行:禁飞区、隐私保护 引导学生总结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