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各地模拟题 真题 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2)(含答案 )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中考各地模拟题 真题 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2)(含答案 )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4 18:3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二)
十一、司马光劝学
至于启卷,必先几案洁净,藉以茵褥①,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尝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②。每至看竟一版,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夹过,故得不至揉熟③其纸。每见汝辈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今浮图、老氏④尤知尊敬其书,岂以吾儒反不如乎 汝当谨志之。
【注释】①茵褥:被褥。②脑:书脑,即书的装订处。③揉熟:揉坏。
④浮图、老氏:指佛教徒、道教徒。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既出,得其船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C.乃不知有汉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藉以茵褥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
3.选文是司马光训诫儿子的一段话,能体现出司马光对书有着怎样的态度呢
十二、王著教帝学书
王著学右军①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②。帝③听政之余,留心笔札④,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①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義之。②侍书翰林:这里指在翰林院侍奉皇帝学习书法。③帝:皇帝,即下文的“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④笔札:书法。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深得其法( ) (2)遽称善( )
2.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太宗逐渐开始潜心致志地临摹学习
B.太宗更加诚心地当面向王著求学
C.太宗更加潜心致志地临摹学习
D.太宗从学习书法中得到了好处
3.这则故事能带给学习者至少两点启示: 。
十三、苏东坡谈作文之法
江阴葛延之,元符①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②公留之一月。葛请作文之法,诲之曰:“儋州虽数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葛拜其言,而书诸绅③。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减)
【注释】①元符:宋哲宗年号。②儋(dān)耳:地名。③绅: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儋州虽数百家之聚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B.然不可徒得也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C.然后为己用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D.而书诸绅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元符间自乡县 / 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
B.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 / 于儋耳公留之一月
C.元符间 / 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 / 于儋耳公留之一月
D.元符间 / 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 / 公留之一月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4.苏公运用 、 的说理方法将“作文之法”讲得浅显易懂。
十四、义海习琴
京师僧夷中鼓琴为天下第一,以其技授越州僧义海。海尽夷中之艺乃入法华山习之谢绝过从①。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天下从海学琴者辐辏②,无有臻其奥。海今老矣,指法于此遂绝。海读书,能为文,士大夫多与之游,然独以能琴知名。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糇髖訾遇噴反众人所不及也。
【注释】①过从:来往,交往。②辐辏(còu):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
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海 尽 夷 中 之 艺 乃 法 华 山 习 之 谢 绝 过 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
3.依据原文内容,说说义海习琴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十五、钟繇学书
[南朝宋]羊欣
魏钟繇①,字元常。少随刘胜入抱犊山②,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③等议用笔。繇乃问《蔡伯喈④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乃自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由是繇笔更妙。繇精思学书饮食手书桌上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繇善三色书⑤,最妙者八分⑥。
(选自《笔阵图》)
【注释】①钟繇(yáo):三国时期魏国大臣,书法家。书法与晋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 ②刘胜:行书首创者。抱犊山:山名,在河南境内。③魏太祖、邯郸淳、韦诞:魏太祖,曹操。邯郸淳,魏文学家,对文字书法很有研究。韦诞,魏书法家。④蔡伯喈(jiē):名邕(yōng),东汉文学家,工书画。⑤三色书:楷书、行书、草书。⑥八分:汉字书体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繇善三色书 京中有善口技者
B.诞惜不与 吾孰与徐公美
C.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 及鲁肃过寻阳
D.每见万类,皆书象之 罔不因势象形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繇 精 思 学 书 饮 食 手 书 桌 上 卧 画 被 穿 过 表 如 厕 终 日 忘 归
3.依据选文,评价钟繇是一个怎样的人。
十六、孔祯秉公执法
(孔)祯,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明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明曰:“寡人天子之弟,岂失于为王哉!”祯曰:“恩宠不可恃。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 ”明不悦。明左右有侵暴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明后果坐法,迁于黔中,谓人曰:“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
(选自《旧唐书·文苑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循法度 循:遵照
B.恩宠不可恃 恃:倚仗
C.祯捕而杖杀之 杖:用杖刑
D.以及于此 及:比得上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大 王 不 奉 行 国 命 恐 今 之 荣 位 非 大 王 所 保 独 不 见 淮 南 之 事 乎
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祯是个怎样的人?
十七、包拯高风亮节
①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盗惊服。
②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③,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③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④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⑤曲直,吏不敢欺。
④拯性峭直⑥,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⑦,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第:只管。②鬻(yù):卖。③缘贡:趁着进贡的机会。④造:到,去。⑤陈:陈述。⑥峭直:严厉刚直。⑦合:无原则地附和。
1.解释加点的字。
(1)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2)以遗权贵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3.第③段中“吏不敢欺”中的“欺”有多重含义,具体是指 ; 。
4.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请结合选文分析原因。(写出三点即可)
如:断案神明
; ; 。
十八、潍县令①之清操
河南侯户部抒愫,顺治壬辰进士。令潍县时,清操绝人。大贾郭某,陷于讼,荐绅②为之请者以十数,侯闭阁不与通。同年③某方守莱州。移书④惩责,侯佯为莫解。复⑤曰:“滥竽作吏,旷职⑥怀惭,苟有可以报朝廷、爱百姓者,教之敢不惟命。”守意沮。
方抒愫出宰⑦,其兄抒恽语之曰:“吾家世清白,若以一钱归,吾不复弟视若矣。”故愫以清节特⑧闻,兄之教也。
【注释】①令:古代官名。②荐绅: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③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④移书:致书。⑤复:回复。⑥旷职:指未经请假而缺勤。⑦出宰:由京官外出任县官。⑧特: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滥竽作吏 (2)方抒愫出宰
2.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十多位官员替郭某打招呼(说情),侯抒关门不和他们沟通(来往)。
B.有十多位官员为了自己而请求宽恕郭某,侯抒关门不和他们沟通(来往)。
C.因为十多位官员替郭某打招呼(说情),所以侯抒愫关门不和他们沟通(来往)。
D.因为十多位官员为了自己而请求宽恕郭某,所以候抒关门不和他们沟通(来往)。
3.“愫以清节特闻”的原因不仅有“ ”,更在于他自身具有 、
的的品质。这可以从文中第一段 、 的事情中表现出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十九、刘随治永康军
刘随字仲豫,开封考城人。以进士及第,为永康军判官。军无城堞①,每伐巨木为栅,坏辄以他木易之,颇用民力。随因令环植杨柳数十万株,使相连属,以为限界,民遂得不扰。属县令受赇鬻漱②,转运使李士衡托令于随,不从。士衡愤怒,乃奏随苛刻,不堪从政,罢归,不得调。初,西南夷市马入官,苦吏诛索,随为绳按之。既罢,夷人数百诉于转运使曰:“吾父何在 ”事闻,乃得调。
【注释】①城堞:城上的矮墙。②受赇(qiú)鬻漱:受贿枉法。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每伐巨木为栅 (2)西南夷市马入官
2.下列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西南夷人)苦于官吏勒索,刘随用绳子捆绑住他们。
B.苦吏们勒索(西南夷人),刘随用绳子捆绑住他们。
C.(西南夷人)苦于官吏勒索,刘随制定法规抑制这种现象。
D.苦吏们勒索(西南夷人),刘随制定法规抑制这种现象。
3.刘随面对“军无城堞”的困境想到了 的方法(请用6个字概括),体现了他 、治理有方的特点;刘随面对转运使的“托令”选择“不从”,体现了他 特点。
二十、李匡九居官颇廉明
邹平①李进士匡九,居官颇廉明。尝有富民为人罗织②,门役吓之曰:“官索汝二百金,宜速办;不然,败矣!”富民惧,诺备半数。役摇手不可,富民苦哀之,役曰:“我无不极力,但恐不允耳。待听鞫③时,汝目睹我为若白之,其允与否,亦可明我意之无他也。”少间,公按④是事。役知李戒烟,近问:“饮烟否 ”李摇其首。役即趋下曰:“适⑤言其数,官摇首不许,汝见之耶 ”富民信之,惧,许如数。役知李嗜茶,近问:“饮茶否 ”李颔之。役托烹茶,趋下曰:“谐⑥矣!适首肯,汝见之耶 ”既而审结,富民果获免,役即收其苞苴⑦,且索谢金。
鸣呼!官自以为廉,而骂其贪者载道焉。此又纵狼而不自知者矣。世之如此类者更多,可为居官者备一鉴⑧也。
【注释 】①邹平:地名。②罗织:虚构罪名,加以诬陷。③听鞫(jū):接受审问。④按:审问,审查。⑤适:刚才。⑥谐:和谐,融洽,这里是“成功了”的意思。⑦苞苴(jū):蒲包,此指馈赠的礼物。⑧鉴:镜子。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官 / 颇廉明 B.汝 / 见之耶 C.富民 / 果获免 D.世 / 之如此类者更多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汝目睹我为若白之 (2)役知李嗜茶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官索汝二百金,宜速办;不然,败矣!
(2)官自以为廉,而骂其贪者载道焉。
4.请概括这则故事的寓意,并说说讽刺了哪一类人。
参考答案
十一、司马光劝学
1.D 2.这不只是担心手上的汗水浸到书页上去,也担心触动书的装订处。
3.一是担心书籍受到污损,体现出司马光对书的爱惜;二是司马光翻书的动作和对儿子的告诚体现出他对书的敬重。
翻译:
说到打开看书,必然先把几案打扫干净,用褥子铺垫在书下面,然后端坐好,才看书。有时候要边走边读,那就把书放在方的木板上(读),从来不敢直接用手捧着书,这不只是担心手上的汗水浸到书页上去,也担心触动书的装订处。每看完一页,就用右手大拇指的侧面贴着书页的边沿,再用食指(与拇指相配合)捻起书页,这样翻过一页,如此可以不把纸揉坏。我常看到你们翻书时直接用手指甲撮起书页,这很不合我的意思。现在佛教、道教中人(和尚、道士们)尚且知道尊敬他们的经书,我们儒家子弟怎么能反而不如他们呢 你们应该要记住我的话。
十二、王著教帝学书
1.(1)得到,领会(2)就,立即 2.C
3.(1)自己要虚心刻苦。(2)能遇到一位好老师并听从他的劝诫,对学习者非常有益。
翻译:
王著学习王羲之书法,很是得其要领,在翰林院侍奉皇帝学习书法。太宗在处理朝政之余,也爱好练习书法,多次派内侍把自己的书法作品送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说写得不够好,太宗更加潜心致志地临摹学习。(宋太宗)又拿了写好的字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皇上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后来,太宗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过了很多以前的著名书法家。世人都说这得益于王著的劝诚。
十三、苏东坡谈作文之法
1.C 2.D
3.这里百姓日常所需要的各种用品,都可以从集市上得到。 4.比喻;类比
翻译:
江阴葛延之,在宋哲宗元符年间,从乡下不远万里来到儋耳(今海南儋县)拜谒苏东坡。苏东坡留葛延之住了一个月。葛延之请教苏东坡写文章的方法,苏东坡耐心引导说:“儋州是一个几百户人家的小城,这里百姓日常所需要的各种用品,都可以从集市上得到,然而不是平白无故就能得到,必须用一样东西去换取,然后才能为自己所有。这一样东西就是钱。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天下的事都分散在经部、子部及史部书籍之中,不能白白地使用,也必须先得到一个东西,用它来摄取它们,然后为自己所使用。这里所说的这个东西就是意。得不到钱就不能买到自己需要的物品,没有意也就不能用天下事写成文章,这就是写文章的关键。”葛延之听了,当即拜谢,并把这个秘诀写在自己束在腰间的大带子上。
十四、义海习琴
1.海尽夷中之艺/乃入法华山习之/谢绝过从
2.白天黑夜手不离弦,最终穷尽了弹琴的奥妙。
3.师从名师;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广泛涉猎。
翻译:
京城的僧人夷中弹琴可称为天下第一。他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越州僧人义海。义海学到了夷中的所有技艺,于是就到法华山练习,谢绝跟外界的往来。在山中弹了近十年琴不下山,白天黑夜手不离弦,最终穷尽了弹琴的奥妙。普天下来跟义海学琴的人多得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但无一人能赶得上他。义海现在老了,技艺从此也就失传了。义海会读书,还能写文章,士大夫们都喜欢和他结交,但是他唯独以善于弹琴而出名。义海的琴艺不在于声音多么美妙,而是在声音之外,还有自己独到的意韵,这是其他人所达不到的。
十五、钟繇学书
1.B 2.精思学书/饮食手书桌上/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
翻译:
三国魏时人钟繇,字元常。小时候跟随刘胜去抱犊山,学习了三年书法,此后常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等人一起谈论书法。钟繇向韦诞借《蔡伯喈笔法》,韦诞很珍惜没有借给他。钟繇捶打着自己的胸脯,口吐鲜血。魏太祖取出五灵丹来救他,才得以活下来。等韦诞死后,钟繇命人盗掘他的坟墓,终于得到《蔡伯喈笔法》这部书。从此,钟繇的书法更趋精妙。钟繇全神贯注地研习书法,吃饭时用手指在桌子上写,躺在床上时用手指在被子上写,常常将被子穿破,上厕所时也练习书法,竟然整天忘记出来。他每每看到万事万物,都把它们用书法描画下来。钟繇擅长楷书、行书、草书,尤其八分体最为精妙。
十六、孔祯秉公执法
1.D 2.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
3.孔祯是一个秉公执法的人,从他杖杀曹王李明身边欺凌百姓的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畏强权,敢于进谏的人,从他多次劝谏李明可以看出;他具有远见,预见到了李明恃宠而骄的后果。
翻译:
孔祯,唐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李明任州刺史,不遵守法令制度,孔祯常常进行规谏,李明说:“我是皇上的弟弟,怎么会失去王的身份呢!”孔祯说:“思宠是不能依赖的。大王不奉行国法,恐怕今日的荣誉地位,不是大王所能保住的,难道没看到淮南王刘长的事吗 ”李明听后很不高兴。李明身边有人欺凌虐待老百姓,孔祯就把这些人抓起来杖打而死。李明后来果然获罪判刑,被贬谪到黔中。他曾对人说:“我后悔没有听孔长史的话,以至于有这样的下场!”
十七、包拯高风亮节
1.(1)不久(2)赠给,送给
2.(包拯)不无原则地附和别人,不伪装言语和神色来取悦人。
3.对下不欺压百姓:对上不欺瞒官员
4.执法公正;为民做主;为官清廉;不徇私情(写出三点即可)
翻译: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包拯调任天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 ”盗贼又震惊又服气。
(包拯)调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上瞒下。
包拯性情严厉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过于严厉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嫉恶如仇,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无原则地附和不伪装言语和神色来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潍县令之清操
1.(1)做(2)将要 2.A
3.兄之教(也);刚正不阿(正直公正、不徇私情、廉洁守法、不畏权贵、不同流合污);忠君爱国(公私分明);他拒绝和走后门的人来往;他从国家大义来(公正)回复同年朋友的批评
翻译:
河南户部侍郎侯抒愫,是顺治九年壬辰科的进士。在潍县做县令时,他高尚的情操没有人能赶上。大商人郭某,因为牵扯到一件案子,有十多位官员替郭某打招呼(说情),侯抒愫关门不和他们沟通(来往)。同年进士某方任莱州太守,写信责问他,侯抒愫假装不理解他的意思。回复说:“混在官吏队伍里充数,尸位素餐心中惭愧,如果有可以报效朝廷、爱护百姓的方式,告诉我,我怎么敢不遵照你的命令办呢 ”莱州太守(见信)非常沮丧。
侯抒愫将要出任县官时,他的哥哥抒恽告诉他说:“我们家世代清廉,如果你带一个铜钱回来,我便不再把你当弟弟看。”所以候抒愫以超乎寻常的清廉闻名,是因为哥哥的教导。
十九、刘随治永康军
1.(1)砍伐(2)卖 2.C
3.植杨柳做限界(矮墙);体恤百姓; 刚正不阿(正直、不畏权贵)
翻译:
刘随字仲豫,开封考城人。因为考中进士,做了永康军判官。永康军原来没有城墙,常常砍伐大树做栅栏,坏了就用别的木材换掉,非常耗费民力。刘随于是下令在周围种植杨柳几十万株,使它们相连接,当作限界,百姓于是能不再受打扰。所属县令受贿枉法,转运使李士衡向刘随求情,刘随没有答应。李士衡十分恼怒,就上奏说刘随做官苛刻,不能从政做官,刘随被免职还乡,不能调任。当初,西南夷人卖马给官府,苦于官吏勒索,刘随制定法规抑制这种现象。他被罢官后,几百个夷人特此前来询问转运使说:“我们的刘大人到哪里去了 ”朝廷得知此事,刘随才得调任。
二十、李匡九居官颇廉明
1.D 2.(1)你 (2)嗜好,爱好 (3)点头
3.(1)大人向你索要二百两,应该迅速办好;不然的话,官司就要输了。(2)官员自认为廉洁,但是骂他贪腐的人很多。
4.本文寓意是为官者不但要洁身自好,更要加强对下属的监管,避免受到下属蒙蔽,徒背恶名。讽刺了像李匡九这样自以为清廉却放纵下属而不自知的官员。
翻译:
邹平有一个进士叫李匡九,做官颇廉洁贤明。曾经有一个富人,被人虚构罪名诬陷,门役吓唬他说:“大人向你索要二百两,应该迅速办好;不然的话,官司就要输了!”富人害怕了,答应给一半。门役摇摇手,表示不行。富人苦苦地哀求他。门役说:“我没有不尽力帮忙的,只怕大人不答应罢了。等到接受审问时,你可以亲眼看到我为你说情,看看大人是不是答应,也可以让你明白我没有别的意思。”过了一会儿,李匡九升堂审理这个案子。门役知道李匡九早已戒烟,却走到他跟前低声问:“你要吸烟吗 ”李匡九摇摇头。门役马上跑下去对富人说:“我刚才把你的数目告诉他,他摇头不答应,你看见了吧 ”富人相信了,心里很害怕,答应如数送二百两。门役知道李匡九喜欢喝茶,又走到他跟前小声地问:“你要喝茶吗 ”李匡九点点头。门役假托去泡茶,快步走下来对富人说:“事情成功了!刚才他点头,你看见了吧 ”不久审理结案,富人果然无罪释放,门役就收下了用作贿赂的钱,还向他索取谢金。
唉!官员自认为廉洁,但是骂他贪婪的人却很多。这又是一个纵狼行凶而自己却不知道的人。世上这类事情更多,可以为当官的人备下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