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14 17:0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苏联成立的时间和全称;苏联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严重弊端。
2.能力培养目标:一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和讲
( http: / / www.21cnjy.com )述典型历史图片、阅读历史材料,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二是引导比较和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掌握历史事件比较、概括的基本方法。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对苏俄(联)进行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和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形成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情况制定国家方针政策的认识;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较短时期内取得巨大成就的了解,形成社会主义制度有较大的优越性的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等特点,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其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是新经济政策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难点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和如何理解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关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原因)。
⑴要求学生阅读本目小字部分,总结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夕苏俄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和农民暴动的出现,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主要历史背景或原因。
⑵引导学生观看图片《俄国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等待面包》(投影演示),并作适当描述,加深学生对苏俄在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后经济形势的认识。图片记载了1920年冬,在雪地上等待发放救济面包的人群,反映了1920年至1921年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重的经济困难与危机。
⑶在讲解中,教师可补充下列材料:
经过四年的帝国主义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920年,苏俄农业总产量只及战前的2/3,而工业只占1/7,等于彼得一世时期的水平;火车行驶很慢,又无规则;燃料紧张,街头漆黑,很多人家里无法取暖;最必需的日用品如面包、食用油、肉类、衣服等,都很缺乏;伤寒等疫病流行。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本来是要满足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情况既已如此,首要任务当然是恢复和发展经济。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新的情况。不能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国内战争中保证了苏维埃政权的胜利,但是它有局限性。因为余粮收集制没有定额,生产越多,上缴的就越多;而且,在收集余粮时,往往不仅拿走了余粮,连基本口粮也拿走一部分,农民当然不满。再者,国家按固定价格付给粮食交售者的是贬了值的货币,交换是不等价的,实际上是农民给国家的贷款。因此,随着国内外战争的结束,这种政策必然会引起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⑷模仿情景,让学生扮演记者和群众,完成现场新闻采访“和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合时宜”。
2.关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⑴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缓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在列宁的提议下,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⑵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比较复杂,鉴于初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扼要作了介绍。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农业、工业、商业流通等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诱导学生思考课本辅栏问题“‘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什么不同?”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教师适时投影下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方面
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农民的余粮全部收集到国家手中。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
工业方面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除重要的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流通方面
取消一切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
3.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⑴根据教材叙述,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理解。一是直接作用,主要在于恢复了国民经济,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工农群众的欢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至1925年,农业总产量已达到战前总产量的87%,工业总产量相当于战前总产量的75%。二是创新意义。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国情结合,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⑵对于第二点意义,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内容,与苏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一比较,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必须符合本国国情的思想认识。
4.关于“苏联”的成立。
⑴教师简介苏联成立的基本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况,包括建立时间(1922年12月)、原则(自愿平等)、存在时间(1922—1991年)、最初加入的四个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内容,强调学生记住苏联的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⑵投影或展示教材地图《苏联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示意图》,让学生了解苏联的空间位置,特别是最初的四个共和国的具体位置。
⑶告诉学生注意区分沙俄、苏俄、苏联这三个不同的历史概念,准确辨别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⑷利用谐音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苏联最初加入的四个共和国,即“屋(乌克兰)外(外高加索)有两只鹅(俄罗斯、白俄罗斯)”。
⑸理解苏联成立的意义。苏联的成立,有利于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推动苏联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建设事业的发展。
活动2【讲授】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1.关于列宁逝世。
⑴指出列宁逝世的时间(1
( http: / / www.21cnjy.com )924年1月),结合图片《莫斯科红场上的群众集会》,介绍苏联人民悼念列宁逝世的情况。教师对此可略作补充:列宁的逝世是苏联人民和全世界劳动人民的重大损失。1月27日,在安葬列宁这个沉痛的日子里,莫斯科城祭火高烧,哀乐低回,礼炮齐鸣,万众含悲。各工厂的汽笛声和全国各地的汽笛声、火车头和轮船的汽笛声震动着苏联大地,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苏联人民一起停止工作五分钟,沉痛哀悼自己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⑵播放电影《列宁在十月》片断,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列宁的主要事迹——创建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十月革命;巩固苏维埃政权;制定新经济政策等。
⑶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播放一段录音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确保国家迈入工业社会的体系的开拓者和维护者,一个濒临战争的国家的领袖”;“他接受的是还在使用木犁的俄罗斯,而他留下的却是装备了原子武器的俄罗斯!”请问这个人是谁?(斯大林)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建设。
2.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⑴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内容教材未涉及,教师可不讲也可略作介绍: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从一个输入机器装备的国家变为生产机器装备的国家。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又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决议。此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⑵建设成就。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文字和图片,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①提前完成两个五年计划。从1928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起到1937年,苏联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1928年至1932年实施一五计划,1933年至1937年实施二五计划),两个五年计划均提前完成。
②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学习此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上的图片,或学生自己找的图片,或教师提供的图片及表格,力图使学生的学习形象、直观、生动。
向学生强调指出,《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餐》反映的是苏联农业集体化情景,而不是新经济政策的体现。《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反映的是苏联工业上的成就。并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表格数据,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932年“一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经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且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同时工业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以上。“二五”计划的完成,使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基本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
③综合国力大为提高。“一五”“二五”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划的提前完成,大大提高了苏联的综合国力,缩小了苏联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差距,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为以后在卫国战争中粉碎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奠定了物质基础。
3.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问题。
此内容教材涉及较少,教师可作适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补充:苏联在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时,忽略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使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过快过急,为满足工业化的需要,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过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状态。
活动3【讲授】三、“经济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端”
1.关于苏联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产生的时代背景。
这一内容理论性较强,教材主要从国际国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个方面作了叙述,并指出其形成的必要性。教师在讲解中,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此作一些知识的延伸介绍:
⑴产生的国际因素。20世纪20年代末至30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代中期,苏联面临的国际形势非常险恶。此时,德国和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和亚洲的战争策源地形成,苏联处于东西两线受敌的危险境地,而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实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希望祸水东引。在此形势下,斯大林认为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包围之中,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正等待时机进攻苏联,并积极破坏和削弱苏联的整体实力。为迅速提高国力,增强防御力量,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领导层认为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可以迅速发展生产力。
⑵产生的国内因素。首先,俄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央集权制的封建专制主义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专制君主沙皇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虽然十月革命推翻了这种封建专制政权,但是这种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深蒂固,它的影响既广泛又深远。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可能因为社会制度转入了社会主义而自动消失,它还在继续影响进入了社会主义的人们。其次,俄国不仅具有专制主义历史传统,还是一个经济文化都非常落后的国家,小农经济占优势,十月革命前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2%,十年后还占80%。20世纪20年代末期,工业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5%,是一个典型的落后的农业国。经济落后,必然带来文化落后,经济文化落后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再次,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苏联党内斗争接连不断,有时还显得十分激烈。列宁在世时,由于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且对不同意见者很少采取组织手段,党内民主生活比较正常。但在斯大林时期,往往通过组织力量争取多数,对持不同意见者动辄采用高压手段,甚至混淆敌我矛盾和内部矛盾。这种党内斗争,使许多党员被开除出党,不少人遭到逮捕、监禁和流放。
此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还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斯大林的个人因素有关。斯大林没有继承和发展列宁执政时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中有益的方面,允许个人崇拜,破坏民主集中制,破坏集体领导。
2.关于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特点(弊端)。
这部分内容教材用了比较长的篇幅作了阐述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师可抓住“一个核心一个集中”(以国家为核心、高度集中)、“两个方面”(经济和政治),向学生进行讲解,或者让学生先阅读教材再讨论问题“苏联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的主要表现是什么?”以完成教学任务。下面对此内容作些补充,教师可灵活予以处理:
⑴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总体特点是,它是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体制。强调国家政治、经济利益至上,追求政治的高度集权、经济的高度集中,乃至文化的高度划一。
⑵苏联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①实行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②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高增长,不惜以牺牲环境、资源、质量和效益为代价,国家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前景。③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改善的手段,以达到高积累、多投资,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在落后状态。这不仅造成苏联整个国民经济结构比例的失调,而且也成为以后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痼疾。同时由于对重工业的过量投入,也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⑶苏联经济政治体制在政治方面的特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①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这一体制忽视民主法制,偏离了列宁把文化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的轨道,仍将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②权力高度集中,最后形成个人独裁。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斯大林成为党和国家的化身,真理的代表,他的讲话成为人们工作、发言的唯一依据,判断事物对错的唯一标准。斯大林被奉为神明,当作偶像顶礼膜拜。其直接后果,导致斯大林独揽大权,实行家长制领导,重大决策由一个人决定,国家的法律轻易被领导人所否定,而党纪国法又制约不了领导人的错误决策,内务部成了凌驾于党和政府之上,只向斯大林个人负责的机关。
3.关于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危害。
教材只强调指出,经济政治体制上的这些弊
( http: / / www.21cnjy.com )端,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此,教师可引用教材有限的文字及图片,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或教师收集的图文资料,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之风愈刮愈烈。教师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以及观看图片《宣传斯大林的海报》(此图可用投影仪显示),让学生对苏联经济政治体制带来的个人崇拜的危害有更形象的了解。教师还可作下列补充:
在1932年联共(布)“十七大”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斯大林被冠之以“光荣的坚如磐石的列宁主义者”,“优秀的列宁主义者”,还有“光荣的、不屈的、伟大的领导人和战略家”等称谓。
在各种盛大的聚会上对斯大林表示尊敬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祝酒词、向他致意的话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同时还总是伴有暴风雨般的掌声。斯大林的肖像、雕塑像装饰着国家机关的办公室,而过节时则装饰在建筑物的正面。在节日游行时全国各城市的人们都举着斯大林像。
诗人写诗献给斯大林。哈萨克民间诗人江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尔作了长诗,其中说:“斯大林!春天的太阳——这是你!你瞧一下,犹如洒下温暖的阳光,田野上麦穗串串,鲜花盛开,心搏得更欢,血变得更热。”作曲家把歌颂斯大林的热情洋溢的长诗变成歌曲。其中一首有这样的词:“在苏维埃大地上,黑夜不会由黑暗来代替,太阳——斯大林在它上空照耀着。”
⑵开展全国性的“大清洗”运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内容教材未详细阐述,教师可作适当补充介绍:由于斯大林个人权力欲的极度膨胀,对政治斗争的迷信,以及巩固个人权力地位的需要,致使1935~1938年间,在苏联历史上发生了所谓“大清洗运动”(即肃反运动)。在这一运动中,一大批党、政、军优秀领导人和著名知识分子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被加以各种罪名,遭到残酷的镇压和迫害。据不完全统计,短短三年多的时间中,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这场运动给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以及文化建设,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4.关于对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作了画龙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睛的评价,即:一是说明了这一体制的创建有其必要性,实际上隐含了这一体制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二是指出这一体制存在着一些严重的弊端。这应是对该体制的客观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可按照下列步骤完成学习任务:
⑴创建这一体制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关于“必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性”,引导学生回顾这一体制产生的国际国内因素,指出,这一体制是苏联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而国内经济、文化又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关于“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回顾前一目内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这一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使苏联在短短十年中,迅速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并使苏联开始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其对苏联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二战后苏联能够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的重要原因。
⑵这一体制的严重弊端。引导学生回顾这一体制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和政治上的特点或表现,并指出: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这一体制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⑶总结这一体制的教训。教师诱导学生回忆中国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并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①必须重视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②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③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④必须引入市场经济机制。
活动4【讲授】课堂总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对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经历了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出现于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产生于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两次转折均对苏联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活动5【练习】课堂练习
1.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新”在(

A.由工农苏维埃政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B.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C.有限度地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
D.依靠工农及其他劳动阶级,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2.苏联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

A.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B.发展重工业
C.发展农业
D.发展轻工业
3.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留给我们许多启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农、轻、重的比例要协调发展
B.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
C.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D.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