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八年级历史
(满分:100分 时间:80分钟)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要求的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在答题卷中。)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表明《共同纲领》( )
A.消灭了封建主义残留 B.宣告中央人民政府诞生
C.体现了社会主义因素 D.发挥临时宪法作用
2.下面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据此可知( )
A.新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
3.《中国共产党简史》评价:这一事件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一历史事件指( )
A.抗日战争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土地改革完成 D.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4.创作于1960年的《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百万农奴翻身当家作主的喜悦,唱出了感谢毛主席和党恩的真情,表达了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决心。该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是西藏( )
A.完成和平解放 B.进行民主改革
C.成立了自治区 D.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组成部分
5.1950年进行的土地改革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据此可知土地改革( )
A.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确立了土地公有制
C.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提高了国际地位
6.下图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全国各地支援物资统计图,据此可以说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原因是( )
A.苏联及时的军事援助 B.全国人民群众的支持
C.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D.新中国强大的经济支撑
7.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其自身重力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反之则会下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导致如图这一现象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大跃进”运动推进
8.1954年4月,中国第一个大型合金钢生产基地——北满钢厂在黑龙江破土动工,三年半后全厂落成。此后,北满钢厂为新中国制造的第一辆坦克、第一颗原子弹、第一艘核潜艇提供了重要部件用钢。由此可见,“一五”计划( )
A.集中发展了轻型工业 B.改变了整体工业布局
C.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 D.推动了国防科技发展
9.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社会主义建设。这次会议( )
A.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提出“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C.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D.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196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235亿元,比1962年增长55%,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这种发展得益于( )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
11.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 B.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拨乱反正工作圆满完成 D.经济特区的建立
12.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积极探索农村发展之路。1978年后,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新路的是( )
A.进行土地改革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13.1983年,一位去南方打工的衡阳小伙子给家乡亲人的信中写道:“我来到的这座城市,曾是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的第一批港口之一,现在则是改革开放中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国家的变化真大呀!”这个小伙子打工的城市是( )
A.上海 B.广州 C.海南 D.厦门
14.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群体。在农村,出现了“蔬菜大王”“苹果大王”“养猪大王”等名噪一时的专业户;在城镇,出现了工商个体户,仅1980年,就有10多万户工商个体户开业。这些“新的社会群体”的出现( )
A.加快了对外开放进程 B.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C.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D.激发了国有企业活力
15.1992年陪同邓小平巡视的陈开枝这样比喻:“南巡就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他看着船的方向有问题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航船摆正了。”“航船摆正了”的含义是( )
A.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回归单一计划经济模式
C.广东设立首批经济特区 D.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16.党的“十八大”首次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一个核心点。下面对我国近现代法律文献共性表述正确的一项( )
A.都推动了中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进程 B.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性质
C.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 D.都主要受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影响
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7.某校八年级在设计板报时选取了以下内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这些内容的板报主题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 B.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理论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
18.“新质生产力”成为2024年全国两会热词之一。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有助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这主要说明( )
A.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B.制度保障促进经济发展
C.传统技术产品已逐渐被取代 D.思想解放引领社会变革
19.中国梦的核心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既是国家的梦,也是人民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能保障这个梦想得以实现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材料强调中国梦的实现需要( )
A.改革开放 B.共同富裕 C.制度保障 D.依法治国
20.2024年3月,台北自行车展在台北南港展览馆举行。总部在浙江的骑行装备跨境电商“洛克兄弟”,连续多年参加台北自行车展;来自苏州的八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本次车展上觅得了商机。这反映了( )
A.海峡两岸经济联系密切 B.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C.海峡两岸打破了隔绝状态 D.海峡两岸加强了政治合作
21.2006年,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大批成果。这说明了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
A.经济建设 B.文化传承 C.科技发展 D.文旅开发
22.下面是1993—2014年中国国家元首出访地区及次数统计图。由此可见,中国( )
A.注重发挥联合国作用
B.重在建立睦邻友好关系
C.推行全方位新型外交
D.主导国家间的外交关系
23.1970年第25届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和1974年第6届特别联大《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都明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在内。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B.得到了世界所有国家拥护
C.推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24.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尼克松急切盼望能够将美国人的视线从越南上面转移开来,毛泽东则决心迫使苏联在攻打中国之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据此可知,中美关系改善( )
A.是基于中美两国利益考虑 B.得益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25.春节联欢晚会是赞助商竞争的舞台。20世纪80年代春晚的主流赞助商是钟表厂和自行车制造厂,90年代是家电生产厂,如今则是互联网公司。这反映了( )
A.中国交通的变革 B.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
C.文化体育的繁荣 D.中国社会经济的变迁
二、辨析改错题(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本大题共5小题,共10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26.1951年北平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 】改正:
2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 】改正:
28.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针对澳门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 】改正:
29.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 】改正:
30.1997年7月1日,香港在被葡萄牙长时间殖民统治后,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 】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题,31题14分,32题12分,共26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做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1950年10月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侵朝美军飞机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对中国做出的“恶劣举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对此采取的措施及影响。(6分)
材料二 【珍贵照片】
1972年,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25年没有来往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照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及背景。(4分)
材料三 俄乌冲突并未延缓美国对华全面竞争之势,台湾方面,对台军售武器更具威力:政治方面,进一步拱火两岸局势:经济方面,构建对华围堵的“印太经贸小圈子”,金融施压中国企业;军事方面,美国飞机、军舰不断抵近中国领海、领空侦察、挑衅。
——摘自2022中国人民大学《大国剿利:俄乌冲突以来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应对》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4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图二 “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中的法律文件主要施行地区。概括图一到图二土地所有制发生的变化。(4分)
材料二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 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称为“窗口”的城市。分析特区创办的意义。(4分)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全国有2万多公里铁路,大部分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西北、西南只有1000多公里。仅占全国铁路的6%左右。铁路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不但质量差,而且其类型杂乱。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西北、西南地区建成宝成、青藏和北疆等十几条铁路干线,这两个地区的铁路营业里程上升到全国的24%以上。到2016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4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2万公里以上,居世界第一。各种类型的机车、车辆设备都实现了国产化,其质量、数量都不断上升。
——《中国铁路百年发展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人们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2分)
四、分析与探究(14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33.英雄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体现在他们身上的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英雄模范 事迹
① (人物姓名)
(1931-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 在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营奉命去夺取一个被敌人占领的高地。他在已经受伤、手榴弹用尽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自己英勇牺牲。
② (人物姓名)
(1922-1964),中共党员,“党的好干部”。 1962年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当时的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为了摸清灾情,改变兰考面貌,他带病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③邓稼先
④ (人物姓名),中共党员,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2019年10月,被聘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2003年10月,航天乘员神舟五号载入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⑤袁隆平
⑥屠呦呦
——摘编自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教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①②④三处的人物名称。(6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③⑤⑥中任选两项,撰写其成为楷模的理由。(6分)
(3)综合材料,谈谈你对英雄模范的认识。(2分)
2024-2025学年度(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八年级历史答案
一、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A B B C B C D C D A D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D A C A C A B C D A D
二、
26.× ,把“北平”改为“西藏”
27.×,把“根本政治制度”改成“基本政治制度”
28.×, 把“澳门问题”改为“台湾问题”
29.√
30.× 把“葡萄牙”改为“英国”
三、31.(1)美国的“恶劣举动”包括:武装干涉朝鲜内战、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越过三八线威胁中国边境、轰炸中国东北地区。
新中国采取的措施是: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开展抗美援朝战争。
影响: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捍卫了新中国安全,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2)事件:1972年尼克松访华。
背景:① 国际上,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需调整战略;中国国际地位提升,中苏关系恶化。② 中美双方均有改善关系的意愿:美国希望联合中国抗衡苏联;中国需打破外交孤立,应对苏联威胁。
(3)因素:台湾问题;综合国力的强弱;国家利益的不同;外交政策;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国际形势的变化等因素。
32.(1)主要施行地区:新解放区。土地所有制变化:从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土地改革实现农民私有,后续逐步走向集体公有,图一到图二体现从农民土地私有制到土地公有制的变化趋势)。
(2)城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首批经济特区)。意义:引进技术、知识、管理经验;培养人才;扩大对外影响;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探索经验等。
(3)成就:铁路里程增加(区域均衡);高铁里程世界领先;设备国产化且质量数量提升。
(4)原因:政策调整(土地政策、改革开放政策),推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铁路等)完善,改善生活条件;生产力发展(如铁路设备国产化体现工业进步),促进社会进步,从而使人们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四、33.(1)①黄继光 ②焦裕禄 ④杨利伟
(2)示例:邓稼先:领导中国核武器研究,为国防现代化作出卓越贡献。
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造福全人类。
(3)英雄模范是民族精神的标杆,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励着国家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