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暮、瑟”等生字,能正确写出"暮、吟”等生字,能区别多音字“降"的不同读音和意义。
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诵三首古诗并正确背诵,能够默写出《题西林壁》。
3.能够从关键词语入手,理解《暮江吟》诗句意思,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能够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能够通过《雪梅》诗中对比的手法,感悟、品味诗要表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暮江吟》的意境感受,引导学生从诗句入手,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题西林壁》的哲理思考,引导学生探索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学会站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3.《雪梅》的对比手法品味,感悟梅花坚韧不拔的精神。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导入新课,学习《暮江吟》
1.提问:在古诗中,写景诗占了很大一部分。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写景的古诗,能不能给大家背几首
预设:想到了曾经学过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
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提问:还有哪些古诗词呢
预设: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3.过渡:同学们背的每一首写景的古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来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写景诗—— 《暮江吟》。
4.板书课题:暮江吟
5.出示白居易的图片,并简要介绍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
6.过渡:白居易其实是我们的老熟人老朋友了,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感受过他笔下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也从他的《池上》,看到了可爱的采荷嬉戏的小娃娃的形象。那今天他又会带我们看到什么样的景象呢 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
板块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出示古诗,并提出自读古诗的要求。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自读古诗的要求:
①圈出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查字典、请教老师和同学。
②读通每一句诗,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③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2)出示诗文划分小节: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暮、瑟、吟
教师指定学生认读,相机纠正读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①暮 (mù): 朝朝暮暮、朝三暮四
②吟 (yín): 吟诵、吟唱、游子吟
③瑟 (sè): 萧瑟、琴瑟
(2)通过甲骨文来认识生字
“莫”是“暮”的本字。莫,甲骨文(林莽)(日,太阳),像太阳隐没在丛林之中,表示太阳下山,阳光隐入丛林草野。
“暮”的意思:名词,太阳下山、夜幕降临时分。
“今”是"吟”的本字。今,甲骨文是特殊指事字,是"口"的倒写,表示头朝下说话。
“吟”的意思:动词,低声自言自语。
3.交流讨论:介绍古诗的写作背景
出示:这首诗大约是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所写。当时的朝廷政治昏暗,党争激烈,诗人尝尽了在朝为官的艰辛,于是自求外任。所以这首诗渗透了他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快乐情绪和获得自由后的个性色彩,成了白居易 在特定境遇下的心境和审美的艺术载体。诗中蕴含着诗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给后人带来无尽的美之享受。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细细地品读。
板块三:深读古诗,理解大意
1.提问:《暮江吟》题目是什么意思
出示: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暮江吟:指的是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2.思考:认真阅读每一句诗,理解词语和每句诗的意思。
(1)展示:一道残阳铺水中
词义解释: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句子解读: 一道残阳映照在江面上。
(2)展示:半江瑟瑟半江红
词义解释:瑟瑟:此处用以形容未被残阳照射的江水呈现的青绿色。
句子解读:阳光下,波光粼粼,江面一半呈现出青绿色,另一半则呈现出红色。
(3)展示:可怜九月初三夜
词义解释:可怜:此处意为可爱。
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
句子解读:最令人喜爱的是那个九月初三的夜晚。
(4)展示:露似真珠月似弓
词义解释:真珠:此处指珍珠。
月似弓:指农历九月初三时,上弦月形状似弓。
句子解读:露珠如颗颗珍珠般晶莹,明亮的新月弯曲如弓。
板块四:再读古诗,体会韵律
1.展示课本中“暮江吟”的配图
提问:请同学们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傍晚时分江上的景色。
教师总结:“九月初三日“写出的时间是深秋时节,所以这首诗描写的是,深秋时节的傍晚,夕阳在水面上洒下一道金色的光线,一半江水如同翠玉般碧绿,另一半则如同江边的花朵般火红。夜幕降临,岸边的青草上露珠闪烁如珍珠,一弯似弓的新月倒映在水中,显得格外迷人。
2.出示第一 、二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提问:“铺”字是否可以替换为“照”射”洒”等字 为什么
预设:不可以,因为“铺”字形象地表达了残阳几乎贴近地面的照射方式,如同铺设在江面上,其他字无法传达这一独特效果。
教师总结:“铺”字,比其他词语更能精准地描绘了夕阳余晖覆盖江面的壮观景象。
(2)知识拓展:
出示:古诗中关于夕阳的表述很多种,尝试将下列表示夕阳的词语填入对应的诗句中。
夕阳残阳斜阳落日
①雨后却见(斜阳),杏花零落香。(温庭筠《菩萨蛮》)
②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③(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送别》)
⑤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3)提问:诗句中描述了哪两种色彩 从中你能看到什么景象
预设:瑟瑟、红。
教师点拨:诗句中描述的色彩词语为“瑟瑟”和“红”。“瑟瑟”代表青绿色,如同完美的翡翠。“瑟瑟”和“红”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展现了夕阳斜照江面的色彩之美,使得画面生动、明快。
(4)要求全体学生情感丰富地朗读这一句诗,朗读时注意想象夕阳照在水面上的美景。
3.出示第三、四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提问:这两句诗可以看出来这首诗具体写作的季节和时间吗
预设:九月初三、夜晚。
教师总结:“九月初三”明确了时间背景,这里的“九月”是农历九月, 一般是深秋时节了。而“夜”字则显示出了这两句已经是夜晚时分了
(2)提问:最后一句诗运用了两个比喻,分别将什么比作什么 你能说出来吗
预设:将月亮比作弓,将露水比作发亮的珍珠。
教师点拨:秋季是一个多露水的季节,因此,“真珠”生动地描述了露水的晶莹剔透。而“初三”的月是属于上弦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月牙儿”,所以“弓”字形象地描述了月亮的弯曲形状。
教师总结:露珠是地面的景物,月亮是天空的景物,天地景物的结合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的月夜图画。
(3)思考:除了诗文中的“真珠”和“弓”,请你想象一下露珠和月亮还能比作什么,补充下面的填空。
预设:露似(宝石、玛瑙、水晶)
月似(小船、眉毛、镰刀)
4.再次展示全诗,并进行总结。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复习:《暮江吟》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点拨:《暮江吟》中,诗人选取了从夕阳西下到新月初升这段时间的两组景象,绘制了两幅优美的画面,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图画;而后两句则描绘的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2)提问:从诗中的景物描述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点拨: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教师引导:这是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若不描绘下来实在太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学生小练笔: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
板块五:拓展提升,随堂演练
1.展示白居易的《忆江南》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赏析《忆江南》:
这首诗同样描写的是江上的景色。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这样的对比色彩,展示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因此,在白居易的笔下,江南的春色通过早晨的阳光、江边的花朵和江水的颜色得以生动呈现,通过色彩的对比和烘托,形成了一幅人们心中的画面,色彩鲜明,层次丰富,使人几乎无需更多的想象,江南的春景便跃然眼前。
(2)课堂练习:
①解释词语: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②提问:诗中最后一句运用了比喻,请分析运用比喻的好处
预设:诗中作者将(露珠)比作(珍珠),将(月亮)比作(弓),两个恰当的比喻,捕捉了事物的特征,生动描绘了江边的美丽月色,表达了诗人(愉悦)的情感。
③提问:在诗中,白居易将晶莹的露珠比作真珠,你还能将露珠比作什么 写一个比喻句。
预设:晶莹的露珠像一颗颗钻石在草茎和树叶上闪烁。
2、课堂小结
《暮江吟》将自然界中的两幅美丽画面结合在一起,一幅绚烂, 一幅清雅,表达了作者远离朝廷后的轻松愉悦心情,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作业布置
1.正确、流畅、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整首古诗。
2.设想自己是诗人,置身于画中,思考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 将想法写下来,并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
板块一:唤起兴趣,导入新课
1.小游戏
出示:(展示魔方图片)学生观察魔方,并描述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魔方的颜色。
提问:同学们看到的魔方颜色是一样的吗 (请同学回答)
预设:从左边看是红色的;从右边看是蓝色的;从上边看是黄色的。
总结:这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过渡:这个道理在北宋时已有一位著名诗人通过他的诗作传达给我们。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2.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板块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 自学《题西林壁》
(1)学生自行阅读古诗。
出示《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展示阅读要求:
①不熟悉的字可以查看拼音,查阅字典,或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②阅读的时候要注意能够流畅地读完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③整体阅读古诗,对诗文进行分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生字(指定学生认读,及时纠正发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题 侧 峰 庐 缘
②开展识字游戏,小组长引导全组讨论,记忆生字。同学们分享巧记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火车式认读生字卡片。
③小组推选代表上台认读,比较谁的读音最佳。
2.出示诗人资料卡片,介绍苏轼。
苏轼,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欧阳修并称“欧
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诗歌清新豪放,善于使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具有独特风格。他开创豪放派词风,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书法创新独到,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展示《题西林壁》的写作背景。
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苏轼因调任汝州团练副使,从黄州贬地启程前往汝州。途经九江时,苏轼与友人参寥一同游览了庐山。庐山的壮丽山水激发了他的诗兴,因此创作了多首关于庐山的游记诗。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些古诗,细致解读。
板块三:深读古诗,理解大意
1.提问:《题西林壁》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预设:题,指书写、题写。
西林,指西林寺,位于现今江西庐山脚下。
总结:《题西林壁》意指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写文字。
2.仔细阅读全诗,理解词语含义,并据此解释每句诗的含义。
(1)出示:“横看成岭侧成峰”
词义:横看:从正面观看。庐山总体南北走向,横看即从东西两侧观看。
侧:侧面。
句义:从正面和侧面观察,庐山的山岭连绵不断,山峰陡峭突起
(2)出示:“远近高低各不同”
词义:各不同:各有差异。
句义:无论是从远处还是近处,从高处或低处观看,庐山都展现出不同的景象。
(3)出示:“不识庐山真面目”
词义:不识:无法辨认。
真面目:指庐山的真实景貌。
句义:无法辨认庐山的真实面貌。
(4)出示:“只缘身在此山中”
词义:缘:因为。此山:指庐山。
句义:之所以无法看清庐山的真实面貌,是因为身处山中。
板块四:再读古诗,感受韵律
1.学习第一、二句。
(1)展示诗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展示重点词语:
横——山的正面
侧——山的侧面
(3)展示庐山的图片,并要求学生理解:岭与峰的区别 作者从不同的距离和高度看到的景象有何不同
预设1:岭:连绵起伏;峰:高耸入云。
预设2:远:层峦叠嶂;近:险峻峭壁;
教师总结:从高处俯瞰:深谷幽深;从低处仰望:高山遮天。
(4)提问:请尝试用一个成语概括庐山的形态。
预设1:千姿百态
预设2:千奇百怪
教师小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山的形态呈现出多样化。这实际上是在赞美庐山的雄伟与壮观。
2.学习第三、四句
(1)展示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提问:关联这两句诗的词汇是什么
展示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
总结:之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3)讨论:为什么诗人身处庐山却难以辨认其真面目
提示:因为诗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受限,只能看到部分景观,而非整体。
(4)提问:从这两句诗中,你学到了什么道理
提示:所谓“当局者迷”,所以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事物,全面、客观地评价事物。
教师小结:庐山的雄伟与秀美呈现多种形态,但由于身处其间,难以得见全貌。这两句诗含蓄哲理,启示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变得更优秀。
板块五:课外延伸,巩固拓展
1.知识梳理
提问:你知道还有哪些描写庐山、赞美庐山的诗句吗
(展示描写庐山的诗句):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南北朝]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唐]李白《登庐山五老峰》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唐]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2.生字书写
出示:题、侧、峰、庐、缘
(1)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们分享观点。
教师总结:
左右结构:侧、峰、缘
半包围结构:题、庐
(2)教师示范写字,重点指导”题、侧、峰、庐、缘”,并进行讲解:
课件出示:题:“是”的捺展开,“页”的横稍短。(组词、造句)
课件出示:侧:“则”的撇为竖撇,末笔竖勾挺直有力。(组词、造句)
课件出示:峰:左窄右宽,最后一竖为悬针竖。(组词、造句)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2.说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哲理。
第三课时
板块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展示一幅雪地中盛开的梅花的图片,并介绍梅花:
梅花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并称四君子,同时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以其高洁、坚强和谦虚的品格,激励人们立志奋斗。在寒冷的冬季,梅花率先绽放,独领风骚。
2.过渡:梅花开放在寒冷的冬季,常常和雪联系在一起,比如我们曾经学过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自古以来,人们常将雪和梅视为春天的使者。然而,雪和梅之间却发生了争执,这是怎么回事呢 让我们通过阅读《雪梅》这首诗, 一探究竟。
3.板书课题:《雪梅》
板块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 出示《雪梅》,自学古诗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引导学生自行阅读古诗。
出示阅读要求:
①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看拼音,或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②确保每个字的发音准确,标出生字词。
③确保句子读得通顺,读不顺的地方多练习几遍。
④整体阅读古诗,对诗文进行分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展示生字:
降xiáng、 骚sāo、 逊xùn、 输shū
指定学生认读,及时纠正发音,并用生字进行口头组词。
②通过古文认识生字:
降,甲骨文(阜,盘山石阶)(备,倒写的“步”),造字本义:动词,指从山顶向山下行走。
③学习多音字:
投降xiáng (表示投降、认输的意思)
降jiàng落(表示往下落的意思)
④开展识字游戏,展示要求:
①小组长引导全组讨论,记忆生字。
②分享你们的识字技巧。
③小组成员轮流快速认读生字卡片。
2.交流汇报
(1)展示诗人卢钺资料:
卢钺,字梅坡,宋朝晚期人物,具体生卒年份及生平事迹尚不详尽,现存诗作较少。他与刘过为好友,以其两首《雪梅》诗闻名于世。
(2)过渡: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这首古诗的内涵。
板块三:深入古诗,解析主旨
1.提问:《雪梅》这个标题是什么意思 预设:雪中的梅花
2、分句展示全诗,要求学生理解词语含义,根据词义解释每句诗的含义。
(1)展示:梅雪争春未肯降 词义:降:认输。
句义:梅花与雪花都自认为占据了春天的美丽,无一愿意认输
(2)展示:骚人阁笔费评章
词义:骚人:诗人。因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而得名。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论文章,此处指评判梅与雪的优劣。
句义:文人墨客难以判定优劣,只好放下笔杆,仔细思考。
(3)展示:梅须逊雪三分白
词义:逊:不如,不及。
句义:梅花的白色不及雪花的纯净和明亮。
(4)展示:雪却输梅一段香
词义: 一段香: 一片香气。
句义:雪花虽然纯白,但没有梅花那样的芳香。
板块四:再读古诗,体会内涵
1.展示第一 、二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1)提问:“降”是什么意思 梅雪为何不愿"降” 这句诗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其表达效果如何
①降:认输。
②梅雪不愿“降”是因为都觉得自己代表了春天的美丽。
(展示梅花在雪中绽放的图片)
③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梅和雪以人的特质,使梅、雪的美丽以独特、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
(2)提问:“骚人”指的是什么
①展示“骚人”的由来:
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因此后人称屈原为“骚人”,后泛指忧郁的文人或诗人。
②设想:你认为“骚人”应如何评价梅、雪
(3)展示关于梅花和雪的诗句,拓展知识面。
①关于”梅花”的诗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王安石《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咏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王冕《白梅》
②关于”雪”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沁园春·雪》
(4)情感丰富地朗读这两句诗。
2.展示第三、四句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提问: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指出梅、雪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预设1:梅花散发着清香,但其白色不及雪花;
预设2:雪花晶莹剔透,却缺少梅花的芬芳。
(2)思考:诗人通过对比梅、雪的优缺点进行了客观评价,你对这种评价方式有何看法
预设:诗人并未单纯赞美梅或雪的独特之处,而是全面分析了它们的优势和不足,展现了一种公正、合理的评价方式。
(3)思考: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谈谈这首诗给你带来的启示
预设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预设2:人各有所长,应学会借鉴他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4)情感丰富地朗读这两句诗。
3.比较分析,整体阅读。
总结:这三首古诗中均包含精彩的写景内容,但第一首是景中含情,后两首是景中寓理。
板块五:比较阅读,拓展提高
1.展示卢钺的《雪梅(其二)》:
雪梅(其二)
[宋]卢钺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2.赏析《雪梅(其二)》
(1)翻译:若只有梅花而无雪花,便显得缺乏生气。若有雪而无诗,也显得庸俗。当冬日傍晚诗作完成,恰逢天降雪花,梅与雪争艳,如同盛春般绚烂,充满生机。
(2)赏析:这首诗主要探讨梅、雪与诗的关系。诗人认为,单有梅花而无飞雪,难以展现春天的韵味;若有梅有雪却无诗,也显得不雅。三者缺一不可,结合在一起才能呈现最美的春色。诗中体现了诗人对赏雪、赏梅、吟诗的热爱及其高雅的审美情趣。
(3)对比小结:梅花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其他花卉春天盛开,梅花却独特,越是寒冷,越是风雪压迫,它开得越是精神,越是秀气。因此,它象征着不畏寒冷、坚韧不拔的精神。希望我们都能像梅花一样,在困难的环境中展现坚强不屈的精神。
板块六:随堂练习,巩固知识
1 . (出示练习题)《雪梅》的作者是(卢钺),作者通过描写(雪)与(梅花)争春,让诗人思考后评价二者皆有特色,雪更(白),梅花更(香)。
2. (出示练习题)对于本文中三首诗的理解,错误的是(B)。
A.《暮江吟》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B.这三首诗都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C.《雪梅》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雪梅争春的情趣,表达了诗人对雪梅的喜爱之情。
作业布置
1.正确、流畅、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整首古诗。
2.结合生活实例,谈谈如何理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