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前海学校中考三模化学试卷
1.(2025·南山模拟)国家级“非遗”项目潮汕“烟花火龙”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下列活动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竹篾制龙躯 B.棉布糊龙身 C.彩笔绘鳞甲 D.火把燃彩龙
2.(2025·南山模拟)化学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以下认识不正确的是
A.衣:合成纤维可制作衣物
B.食:为实现粮食增产应该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C.住:大理石可作建筑材料
D.行:车用乙醇汽油的使用有利于减少空气污染
3.(2025·南山模拟)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钙离子: B.NaCl:氯化钠分子
C.中碳元素的化合价:+4价 D.:2个氧原子
4.(2025·南山模拟)西汉青铜雁鱼灯及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它是中国古代的环保灯具,其燃料主要是动物油脂,如牛油(化学式为)、羊油等。青铜雁鱼灯里面是空的,腹部用于贮水。使用时可燃物燃烧产生的烟气(含)通过雁脖子进入腹部。回答下列问题。
(1)有关青铜雁鱼灯说法错误的是
A.青铜是铜锡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灯
C.青铜雁鱼灯腹部贮水的目的吸收,防止污染环境
D.燃烧时打开翳板可以增加氧气的进入量,使燃烧更加充分
(2)关于牛油(化学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B.碳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57:6
C.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由三种元素组成
5.(2025·南山模拟)梦天舱燃烧科学柜采用a作燃料成功实施首次在轨点火实验。a完全燃烧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C.一定条件下,生成物d可转化为b D.反应生成c、d的质量比为22:9
6.(2025·南山模拟)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验证甲烷中含有碳元素
C.探究H2O2分解中MnO2的作用
D.探究燃烧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
7.(2025·南山模拟)“侯氏制碱法”的主要反应是。如图是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时,溶于水中,形成不饱和溶液
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C.该反应产生沉淀的原因是在常温下的溶解度比小
D.若固体中含有少量,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
8.(2025·南山模拟)利用物质的性质差异可以实现物质的鉴别和除杂。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稀盐酸和溶液 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B 鉴别木炭粉和铜粉 观察颜色
C 除去溶液中混有的少量 加入适量溶液,过滤
D 除去中的少量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A.A B.B C.C D.D
9.(2025·南山模拟)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手持技术探究金属铝(未打磨)和稀盐酸反应,测得容器内压强和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1中段压强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B.图1中以后压强降低的原因是装置漏气
C.图2曲线中段表示反应放热
D.铝和稀盐酸完全反应的时间是
10.(2025·南山模拟)阅读下列短文,解决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航天领域不断崛起和迅猛发展,这其中化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Ⅰ.生命保障:空间站内,用特种活性炭除去气体中的异味和微量有害物质,为航天员提供舒适、健康的环境;由棉、羊毛和聚氯乙烯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多层结构舱外航天服,保障航天员舱外活动的安全。
Ⅱ.动力系统:长征五号的芯级发动机采用液氢液氧作为推进剂,液氢的温度达到-253℃,液氧的温度达到,几乎达到了温度的极限。
Ⅲ.安全保护:载人飞船返回舱外层的碳纤维等复合材料涂层能在高温时保护舱体,确保舱内航天员和各种仪器设备的安全。下图是不同结构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剪切强度的检测结果。
(1)短文中提及舱外航天服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空间站内的气体净化过程中,利用了活性炭的 。
(2)动力系统中液氧液氢推进剂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火箭向上的推力来自燃料燃烧 (选填“释放”或“吸收”)热量并喷出高温气体产生的反作用力。
(4)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根据上图可知,影响碳纤维复合材料剪切强度的因素有 。
(5)碳纤维复合材料主要成分为碳单质,其与活性炭物理性质有明显差异,原因是 。
(6)火箭外壳选用铝合金材料,除了轻量化,还利用了铝合金 的优点。
11.(2025·南山模拟)“学化学,爱化学,用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实验探究】将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混合,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为证明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二位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1)测定溶液pH变化的方法。
甲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测得变化如图1所示,则该同学是将 (填字母)。
a.氢氧化钾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b.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钾溶液中
(2)借助于酸碱指示剂。
乙同学通过图2所示实验,他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也证明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提出问题】针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大家纷纷提出了猜想。
(3)①猜想一: ; 猜想二:和; 猜想三:和。
②小组经讨论发现猜想三不合理,原因为 。
【进行实验】
(4)为验证猜想,学习小组选用条、粉末、溶液、溶液,进行探究: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① ② 猜想二正确
方案二 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二正确
【实验结论】猜想二正确。
【评价反思】
(5)丙同学针对上述方案提出疑问,认为方案二是不合理的,理由是 。
12.(2025·南山模拟)“金泥工艺”是我国重要传统手工技艺,它以金箔(含有Au、CuS、ZnS)和动物胶为原料进行制作,未使用完的金泥可以回收制备和,其流程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热空气流充分加热的目的是将Cu、Zn转化为氧化物,并完全分离出ZnO烟尘。
(1)整个流程中一直未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是,原因是 。
(2)预处理生成的直接排放,会带来的环境问题是形成 。
(3)过程Ⅰ中氧化锌与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与氧化铜与碳的反应类似)。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4)过程Ⅲ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是 。
(5)过程Ⅲ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
(6)防止烟尘扩散到大气中,可以用 (填试剂名称)吸收。
13.(2025·南山模拟)我国向世界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科学院提出了“液态阳光”概念,即将太阳能转化为可稳定存储且可输出的燃料甲醇(),达到燃料零碳化。如图是利用高浓度制备甲醇的流程图。
(1)图中的吸收池内,饱和溶液吸收高浓度生成,吸收池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其中的俗称是 。
(2)在实际生产中,甲醇的产率除受浓度、温度、压强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催化剂的质量分数影响。由图可知,当其他条件一定时,催化剂的质量分数为 时,甲醇的产率最高。
(3)合成塔内生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是。求生成64t甲醇,需要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竹篾制龙躯,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棉布糊龙身,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彩笔绘鳞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火把燃彩龙,包含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分析,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2.【答案】B
【知识点】常用盐的用途;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解析】【解答】A、合成纤维(如涤纶、尼龙)具有耐磨、弹性好等特性, 可制作衣物 ,不符合题意;
B、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污染水体, 为实现粮食增产 应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符合题意;
C、大理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硬度高、美观,常用作建筑材料,不符合题意;
D、车用乙醇汽油的使用,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合成材料的应用分析;
B、根据农药化肥的危害分析;
C、根据碳酸钙的用途分析;
D、根据乙醇汽油较化石燃料污染小分析。
3.【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钙离子的符号应为,不符合题意。
B、NaCl是由Na+和Cl-构成,不存氯化钠分子,不符合题意。
C、CO2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符合题意。
D、O2表示一个氧分子,2O表示2个氧原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上所带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分析;
B、根据氯化钠由离子构成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
D、根据元素符号前加系数表示原子个数分析。
4.【答案】(1)B
(2)D
【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1)A、青铜是铜锡合金,属于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B、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灭灯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符合题意;
C、青铜雁鱼灯腹部贮水的目的是吸收,防止污染环境,不符合题意;
D、燃烧剧烈程度与氧气的量有关,燃烧时打开翳板可以增加氧气的进入量,使燃烧更加充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A、牛油由牛油分子构成,牛油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牛油中碳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为,不符合题意;
C、牛油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不符合题意;
D、牛油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根据金属和合金属于金属材料,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燃烧剧烈程度与氧气量有关分析;
(2)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原子构成,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1)A、青铜是铜锡合金,属于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B、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灭灯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符合题意;
C、青铜雁鱼灯腹部贮水的目的是吸收,防止污染环境,不符合题意;
D、燃烧剧烈程度与氧气的量有关,燃烧时打开翳板可以增加氧气的进入量,使燃烧更加充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A、牛油由牛油分子构成,牛油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牛油中碳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为,不符合题意;
C、牛油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不符合题意;
D、牛油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D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A、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不符合题意;
B、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C、d为水,b为氧气,水通电分解可生成氧气,不符合题意;
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c、d的质量比为44 :(18×2)=11:9,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B、根据图示确定反应方程式,利用方程式判断分子个数的变化分析;
C、根据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析;
D、根据物质质量比为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分析。
6.【答案】C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A、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敞口容器内气体逸散,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B、在甲烷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冷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可证明甲烷燃烧生成了水,由此证明甲烷中一定含氢元素,无法验证甲烷中含碳元素,不符合题意;
C、左边试管中没有加入二氧化锰,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右边试管中其它条件不变,加入二氧化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说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符合题意;
D、该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没与氧气接触,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变化敞口容器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B、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C、根据对比实验中的变量及现象分析;
D、根据实验中变量为氧气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9.6g,则在20℃时,将10g碳酸氢钠溶于水中,只能溶解9.6g,形成溶液为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B、所给溶液未指明是否饱和,不能确定溶质质量分数大小,不符合题意;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侯氏制碱法”生产纯碱的反应中产生碳酸氢钠沉淀,是因为在常温下NaHCO3溶解度比NH4Cl小,符合题意;
D、氯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若NH4Cl溶液中含有少量NaCl,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NH4Cl,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溶解度判断所给固体能否完全溶解于一定量溶剂中及溶液是否饱和分析;
B、根据任意两溶液未给出质量关系不能确定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分析;
C、根据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分析;
D、根据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适宜降温结晶分析。
8.【答案】A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盐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检验、鉴别
【解析】【解答】A、稀盐酸呈酸性,NaCl溶液呈中性,无色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均不变色, 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不能鉴别盐酸和氯化钠溶液,符合题意;
B、木炭粉为黑色,铜粉为红色,观察颜色可鉴别,不符合题意;
C、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Ba(OH)2与MgCl2反应生成Mg(OH)2沉淀和BaCl2,过滤,可除去氯化钡溶液中的少量氯化镁,不符合题意;
D、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O2与灼热铜反应生成CuO,N2不反应,可除去氮气中的氧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物质的除杂原则和鉴别方法分析,物质除杂时选择的药品要只与杂质发生反应,不与原物质反应,且在除杂时不能引入新杂质,而物质的鉴别需通过不同现象加以区分。
9.【答案】B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A、未打磨的铝表面有氧化铝薄膜,覆盖在金属铝的表面,段压强无明显变化,是因为氧化铝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B、铝与盐酸反应放热,图1中t2后压强降低的原因是铝与稀盐酸反应结束后,温度会逐渐恢复至室温,使装置内的压强会下降,符合题意;
C、图2曲线中段温度升高,表示反应是放热的,不符合题意;
D、时,压强最大,温度最高,即该时间铝和稀盐酸完全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铝化学性质活泼,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在表面形成致密氧化铝膜,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反应时放热,结合图示中反应时压强和温度的变化分析。
10.【答案】(1)聚氯乙烯;吸附性
(2)
(3)释放
(4)温度和湿度
(5)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6)硬度大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舱外航天服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聚氯乙烯(棉和羊毛属于天然材料);
空间站内的气体净化过程中,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用于除去异味和有害物质);
(2)氢气在氧气燃烧生成氢气,方程式为:;
(3)火箭向上的推力来自燃料燃烧释放热量并喷出高温气体产生的反作用力;
(4)由图可知,室温干态环境下碳纤维复合材料剪切强度最大,室温湿态环境下碳纤维复合材料剪切强度次之,70℃湿态环境下碳纤维复合材料剪切强度最小,故影响碳纤维复合材料剪切强度的因素有:温度和湿度;
(5)碳纤维复合材料与活性炭物理性质差异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6)火箭外壳选用铝合金材料,除了轻量化,还利用了铝合金硬度大。(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分析;
(2)根据氢气在氧气燃烧生成氢气分析;
(3)根据燃烧放热喷出高温气体分析;
(4)根据图示中所给信息分析;
(5)根据碳原子排列不同时,物质物理性质不同分析;
(6)根据铝合金硬度大的特点分析。
(1)舱外航天服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聚氯乙烯(棉和羊毛属于天然材料);
空间站内的气体净化过程中,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用于除去异味和有害物质);
(2)氢气在氧气燃烧生成氢气,方程式为:;
(3)火箭向上的推力来自燃料燃烧释放热量并喷出高温气体产生的反作用力;
(4)由图可知,室温干态环境下碳纤维复合材料剪切强度最大,室温湿态环境下碳纤维复合材料剪切强度次之,70℃湿态环境下碳纤维复合材料剪切强度最小,故影响碳纤维复合材料剪切强度的因素有:温度和湿度;
(5)碳纤维复合材料与活性炭物理性质差异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6)火箭外壳选用铝合金材料,除了轻量化,还利用了铝合金硬度大。(合理即可)
11.【答案】a;;K2SO4;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氢氧化钾没有剩余;Na2CO3溶液(或镁条,或氧化铁粉末,但实验现象要对应);有气泡生成;K2SO4和H2SO4都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即使溶液中没有H2SO4,仅存在K2SO4时,加入BaCl2溶液也会产生白色沉淀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盐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解析】【解答】(1)由图一pH变化曲线可知,溶液刚开始pH<7,呈酸性,此时溶液应是稀硫酸,随着另一溶液的加入,溶液pH逐渐增大到7,最后大于7,所以应是将氢氧化钾溶液滴入稀硫酸中。故填:a。
(2)氢氧化钾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当氢氧化钾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钾,根据猜想二和猜想三可知,猜想一为硫酸钾。小组经讨论发现猜想三不合理,原因为: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氢氧化钾没有剩余,溶液中不存在KOH。
(4)碳酸钠会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该实验的结论是溶液中有硫酸。故实验操作是: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实验现象是:有气泡产生。(也可选用镁条或氧化铁粉末来探究,注意实验现象要对应,合理即可)
(5)丁同学认为方案二不合理,理由是:K2SO4和H2SO4都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即使溶液中没有H2SO4,仅存在K2SO4时,加入BaCl2溶液也会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不能根据产生白色沉淀就确定溶液中有H2SO4。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钾溶液呈碱性,硫酸呈酸性,结合图示中pH的变化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钾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分析;
(3)根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一定有生成物,可能有反应物剩余分析;
(4)根据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分析;
(5)根据氯化钡与硫酸根离子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分析。
12.【答案】(1)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2)酸雨
(3);置换反应
(4)
(5)过滤
(6)稀硫酸(或盐酸等酸,合理即可 )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置换反应及其应用;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解析】【解答】(1)金(Au)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一般条件下不易参与化学反应,所以在整个流程中一直未发生化学变化。
(2)SO2是空气污染物,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等,进而形成酸雨。
(3)氧化铜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锌与碳反应类似,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4)过程 Ⅲ 中是氧化铜(固体a中含氧化铜,因为过程 Ⅱ 热空气流加热将Cu转化为氧化铜 )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5)过程 Ⅲ 是将固体(Au)和滤液分离,需要进行的操作是过滤。
(6)ZnO是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所以可以用稀硫酸(或稀盐酸等)吸收,防止其扩散到大气中。
【分析】(1)根据金化学性质稳定分析;
(2)根据二氧化硫是产生酸雨的主要气体分析;
(3)根据氧化铜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分析;
(4)根据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分析;
(5)根据过滤原理分析;
(6)根据金属氧化物与酸能发生反应分析。
(1)金(Au)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一般条件下不易参与化学反应,所以在整个流程中一直未发生化学变化。
(2)SO2是空气污染物,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等,进而形成酸雨。
(3)氧化铜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锌与碳反应类似,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4)过程 Ⅲ 中是氧化铜(固体a中含氧化铜,因为过程 Ⅱ 热空气流加热将Cu转化为氧化铜 )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5)过程 Ⅲ 是将固体(Au)和滤液分离,需要进行的操作是过滤。
(6)ZnO是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所以可以用稀硫酸(或稀盐酸等)吸收,防止其扩散到大气中。
13.【答案】(1);纯碱
(2)50%
(3)解:设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x=88t
答: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t。
【知识点】常用盐的用途;物质的名称与俗名;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解析】【解答】(1)碳酸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化学方程式为:;的俗称是纯碱、苏打;
(2)由图可知,当其他条件一定时,催化剂的质量分数为50%时,甲醇的产率最高;
【分析】(1)根据碳酸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及碳酸钠的俗称分析;
(2)根据图示中所给信息分析;
(3)根据反应生成的甲醇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二氧化碳质量分析。
(1)碳酸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化学方程式为:;的俗称是纯碱、苏打;
(2)由图可知,当其他条件一定时,催化剂的质量分数为50%时,甲醇的产率最高;
(3)见答案;
1 / 1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前海学校中考三模化学试卷
1.(2025·南山模拟)国家级“非遗”项目潮汕“烟花火龙”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下列活动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竹篾制龙躯 B.棉布糊龙身 C.彩笔绘鳞甲 D.火把燃彩龙
【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竹篾制龙躯,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棉布糊龙身,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彩笔绘鳞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火把燃彩龙,包含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分析,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2.(2025·南山模拟)化学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以下认识不正确的是
A.衣:合成纤维可制作衣物
B.食:为实现粮食增产应该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C.住:大理石可作建筑材料
D.行:车用乙醇汽油的使用有利于减少空气污染
【答案】B
【知识点】常用盐的用途;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解析】【解答】A、合成纤维(如涤纶、尼龙)具有耐磨、弹性好等特性, 可制作衣物 ,不符合题意;
B、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污染水体, 为实现粮食增产 应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符合题意;
C、大理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硬度高、美观,常用作建筑材料,不符合题意;
D、车用乙醇汽油的使用,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合成材料的应用分析;
B、根据农药化肥的危害分析;
C、根据碳酸钙的用途分析;
D、根据乙醇汽油较化石燃料污染小分析。
3.(2025·南山模拟)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钙离子: B.NaCl:氯化钠分子
C.中碳元素的化合价:+4价 D.:2个氧原子
【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钙离子的符号应为,不符合题意。
B、NaCl是由Na+和Cl-构成,不存氯化钠分子,不符合题意。
C、CO2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符合题意。
D、O2表示一个氧分子,2O表示2个氧原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上所带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分析;
B、根据氯化钠由离子构成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
D、根据元素符号前加系数表示原子个数分析。
4.(2025·南山模拟)西汉青铜雁鱼灯及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它是中国古代的环保灯具,其燃料主要是动物油脂,如牛油(化学式为)、羊油等。青铜雁鱼灯里面是空的,腹部用于贮水。使用时可燃物燃烧产生的烟气(含)通过雁脖子进入腹部。回答下列问题。
(1)有关青铜雁鱼灯说法错误的是
A.青铜是铜锡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灯
C.青铜雁鱼灯腹部贮水的目的吸收,防止污染环境
D.燃烧时打开翳板可以增加氧气的进入量,使燃烧更加充分
(2)关于牛油(化学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B.碳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57:6
C.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由三种元素组成
【答案】(1)B
(2)D
【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1)A、青铜是铜锡合金,属于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B、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灭灯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符合题意;
C、青铜雁鱼灯腹部贮水的目的是吸收,防止污染环境,不符合题意;
D、燃烧剧烈程度与氧气的量有关,燃烧时打开翳板可以增加氧气的进入量,使燃烧更加充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A、牛油由牛油分子构成,牛油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牛油中碳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为,不符合题意;
C、牛油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不符合题意;
D、牛油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根据金属和合金属于金属材料,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燃烧剧烈程度与氧气量有关分析;
(2)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原子构成,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1)A、青铜是铜锡合金,属于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B、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灭灯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符合题意;
C、青铜雁鱼灯腹部贮水的目的是吸收,防止污染环境,不符合题意;
D、燃烧剧烈程度与氧气的量有关,燃烧时打开翳板可以增加氧气的进入量,使燃烧更加充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A、牛油由牛油分子构成,牛油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牛油中碳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为,不符合题意;
C、牛油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不符合题意;
D、牛油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2025·南山模拟)梦天舱燃烧科学柜采用a作燃料成功实施首次在轨点火实验。a完全燃烧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C.一定条件下,生成物d可转化为b D.反应生成c、d的质量比为22:9
【答案】D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A、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不符合题意;
B、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C、d为水,b为氧气,水通电分解可生成氧气,不符合题意;
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c、d的质量比为44 :(18×2)=11:9,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B、根据图示确定反应方程式,利用方程式判断分子个数的变化分析;
C、根据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析;
D、根据物质质量比为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分析。
6.(2025·南山模拟)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验证甲烷中含有碳元素
C.探究H2O2分解中MnO2的作用
D.探究燃烧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
【答案】C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A、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敞口容器内气体逸散,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B、在甲烷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冷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可证明甲烷燃烧生成了水,由此证明甲烷中一定含氢元素,无法验证甲烷中含碳元素,不符合题意;
C、左边试管中没有加入二氧化锰,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右边试管中其它条件不变,加入二氧化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说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符合题意;
D、该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没与氧气接触,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变化敞口容器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B、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C、根据对比实验中的变量及现象分析;
D、根据实验中变量为氧气分析。
7.(2025·南山模拟)“侯氏制碱法”的主要反应是。如图是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时,溶于水中,形成不饱和溶液
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C.该反应产生沉淀的原因是在常温下的溶解度比小
D.若固体中含有少量,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
【答案】C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9.6g,则在20℃时,将10g碳酸氢钠溶于水中,只能溶解9.6g,形成溶液为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B、所给溶液未指明是否饱和,不能确定溶质质量分数大小,不符合题意;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侯氏制碱法”生产纯碱的反应中产生碳酸氢钠沉淀,是因为在常温下NaHCO3溶解度比NH4Cl小,符合题意;
D、氯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若NH4Cl溶液中含有少量NaCl,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NH4Cl,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溶解度判断所给固体能否完全溶解于一定量溶剂中及溶液是否饱和分析;
B、根据任意两溶液未给出质量关系不能确定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分析;
C、根据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分析;
D、根据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适宜降温结晶分析。
8.(2025·南山模拟)利用物质的性质差异可以实现物质的鉴别和除杂。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稀盐酸和溶液 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B 鉴别木炭粉和铜粉 观察颜色
C 除去溶液中混有的少量 加入适量溶液,过滤
D 除去中的少量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盐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检验、鉴别
【解析】【解答】A、稀盐酸呈酸性,NaCl溶液呈中性,无色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均不变色, 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不能鉴别盐酸和氯化钠溶液,符合题意;
B、木炭粉为黑色,铜粉为红色,观察颜色可鉴别,不符合题意;
C、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Ba(OH)2与MgCl2反应生成Mg(OH)2沉淀和BaCl2,过滤,可除去氯化钡溶液中的少量氯化镁,不符合题意;
D、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O2与灼热铜反应生成CuO,N2不反应,可除去氮气中的氧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物质的除杂原则和鉴别方法分析,物质除杂时选择的药品要只与杂质发生反应,不与原物质反应,且在除杂时不能引入新杂质,而物质的鉴别需通过不同现象加以区分。
9.(2025·南山模拟)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手持技术探究金属铝(未打磨)和稀盐酸反应,测得容器内压强和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1中段压强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B.图1中以后压强降低的原因是装置漏气
C.图2曲线中段表示反应放热
D.铝和稀盐酸完全反应的时间是
【答案】B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A、未打磨的铝表面有氧化铝薄膜,覆盖在金属铝的表面,段压强无明显变化,是因为氧化铝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B、铝与盐酸反应放热,图1中t2后压强降低的原因是铝与稀盐酸反应结束后,温度会逐渐恢复至室温,使装置内的压强会下降,符合题意;
C、图2曲线中段温度升高,表示反应是放热的,不符合题意;
D、时,压强最大,温度最高,即该时间铝和稀盐酸完全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铝化学性质活泼,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在表面形成致密氧化铝膜,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反应时放热,结合图示中反应时压强和温度的变化分析。
10.(2025·南山模拟)阅读下列短文,解决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航天领域不断崛起和迅猛发展,这其中化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Ⅰ.生命保障:空间站内,用特种活性炭除去气体中的异味和微量有害物质,为航天员提供舒适、健康的环境;由棉、羊毛和聚氯乙烯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多层结构舱外航天服,保障航天员舱外活动的安全。
Ⅱ.动力系统:长征五号的芯级发动机采用液氢液氧作为推进剂,液氢的温度达到-253℃,液氧的温度达到,几乎达到了温度的极限。
Ⅲ.安全保护:载人飞船返回舱外层的碳纤维等复合材料涂层能在高温时保护舱体,确保舱内航天员和各种仪器设备的安全。下图是不同结构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剪切强度的检测结果。
(1)短文中提及舱外航天服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空间站内的气体净化过程中,利用了活性炭的 。
(2)动力系统中液氧液氢推进剂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火箭向上的推力来自燃料燃烧 (选填“释放”或“吸收”)热量并喷出高温气体产生的反作用力。
(4)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根据上图可知,影响碳纤维复合材料剪切强度的因素有 。
(5)碳纤维复合材料主要成分为碳单质,其与活性炭物理性质有明显差异,原因是 。
(6)火箭外壳选用铝合金材料,除了轻量化,还利用了铝合金 的优点。
【答案】(1)聚氯乙烯;吸附性
(2)
(3)释放
(4)温度和湿度
(5)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6)硬度大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舱外航天服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聚氯乙烯(棉和羊毛属于天然材料);
空间站内的气体净化过程中,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用于除去异味和有害物质);
(2)氢气在氧气燃烧生成氢气,方程式为:;
(3)火箭向上的推力来自燃料燃烧释放热量并喷出高温气体产生的反作用力;
(4)由图可知,室温干态环境下碳纤维复合材料剪切强度最大,室温湿态环境下碳纤维复合材料剪切强度次之,70℃湿态环境下碳纤维复合材料剪切强度最小,故影响碳纤维复合材料剪切强度的因素有:温度和湿度;
(5)碳纤维复合材料与活性炭物理性质差异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6)火箭外壳选用铝合金材料,除了轻量化,还利用了铝合金硬度大。(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分析;
(2)根据氢气在氧气燃烧生成氢气分析;
(3)根据燃烧放热喷出高温气体分析;
(4)根据图示中所给信息分析;
(5)根据碳原子排列不同时,物质物理性质不同分析;
(6)根据铝合金硬度大的特点分析。
(1)舱外航天服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聚氯乙烯(棉和羊毛属于天然材料);
空间站内的气体净化过程中,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用于除去异味和有害物质);
(2)氢气在氧气燃烧生成氢气,方程式为:;
(3)火箭向上的推力来自燃料燃烧释放热量并喷出高温气体产生的反作用力;
(4)由图可知,室温干态环境下碳纤维复合材料剪切强度最大,室温湿态环境下碳纤维复合材料剪切强度次之,70℃湿态环境下碳纤维复合材料剪切强度最小,故影响碳纤维复合材料剪切强度的因素有:温度和湿度;
(5)碳纤维复合材料与活性炭物理性质差异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6)火箭外壳选用铝合金材料,除了轻量化,还利用了铝合金硬度大。(合理即可)
11.(2025·南山模拟)“学化学,爱化学,用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实验探究】将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混合,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为证明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二位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1)测定溶液pH变化的方法。
甲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测得变化如图1所示,则该同学是将 (填字母)。
a.氢氧化钾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b.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钾溶液中
(2)借助于酸碱指示剂。
乙同学通过图2所示实验,他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也证明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提出问题】针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大家纷纷提出了猜想。
(3)①猜想一: ; 猜想二:和; 猜想三:和。
②小组经讨论发现猜想三不合理,原因为 。
【进行实验】
(4)为验证猜想,学习小组选用条、粉末、溶液、溶液,进行探究: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① ② 猜想二正确
方案二 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二正确
【实验结论】猜想二正确。
【评价反思】
(5)丙同学针对上述方案提出疑问,认为方案二是不合理的,理由是 。
【答案】a;;K2SO4;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氢氧化钾没有剩余;Na2CO3溶液(或镁条,或氧化铁粉末,但实验现象要对应);有气泡生成;K2SO4和H2SO4都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即使溶液中没有H2SO4,仅存在K2SO4时,加入BaCl2溶液也会产生白色沉淀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盐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解析】【解答】(1)由图一pH变化曲线可知,溶液刚开始pH<7,呈酸性,此时溶液应是稀硫酸,随着另一溶液的加入,溶液pH逐渐增大到7,最后大于7,所以应是将氢氧化钾溶液滴入稀硫酸中。故填:a。
(2)氢氧化钾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当氢氧化钾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钾,根据猜想二和猜想三可知,猜想一为硫酸钾。小组经讨论发现猜想三不合理,原因为: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氢氧化钾没有剩余,溶液中不存在KOH。
(4)碳酸钠会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该实验的结论是溶液中有硫酸。故实验操作是: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实验现象是:有气泡产生。(也可选用镁条或氧化铁粉末来探究,注意实验现象要对应,合理即可)
(5)丁同学认为方案二不合理,理由是:K2SO4和H2SO4都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即使溶液中没有H2SO4,仅存在K2SO4时,加入BaCl2溶液也会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不能根据产生白色沉淀就确定溶液中有H2SO4。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钾溶液呈碱性,硫酸呈酸性,结合图示中pH的变化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钾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分析;
(3)根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一定有生成物,可能有反应物剩余分析;
(4)根据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分析;
(5)根据氯化钡与硫酸根离子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分析。
12.(2025·南山模拟)“金泥工艺”是我国重要传统手工技艺,它以金箔(含有Au、CuS、ZnS)和动物胶为原料进行制作,未使用完的金泥可以回收制备和,其流程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热空气流充分加热的目的是将Cu、Zn转化为氧化物,并完全分离出ZnO烟尘。
(1)整个流程中一直未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是,原因是 。
(2)预处理生成的直接排放,会带来的环境问题是形成 。
(3)过程Ⅰ中氧化锌与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与氧化铜与碳的反应类似)。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4)过程Ⅲ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是 。
(5)过程Ⅲ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
(6)防止烟尘扩散到大气中,可以用 (填试剂名称)吸收。
【答案】(1)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2)酸雨
(3);置换反应
(4)
(5)过滤
(6)稀硫酸(或盐酸等酸,合理即可 )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置换反应及其应用;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解析】【解答】(1)金(Au)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一般条件下不易参与化学反应,所以在整个流程中一直未发生化学变化。
(2)SO2是空气污染物,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等,进而形成酸雨。
(3)氧化铜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锌与碳反应类似,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4)过程 Ⅲ 中是氧化铜(固体a中含氧化铜,因为过程 Ⅱ 热空气流加热将Cu转化为氧化铜 )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5)过程 Ⅲ 是将固体(Au)和滤液分离,需要进行的操作是过滤。
(6)ZnO是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所以可以用稀硫酸(或稀盐酸等)吸收,防止其扩散到大气中。
【分析】(1)根据金化学性质稳定分析;
(2)根据二氧化硫是产生酸雨的主要气体分析;
(3)根据氧化铜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分析;
(4)根据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分析;
(5)根据过滤原理分析;
(6)根据金属氧化物与酸能发生反应分析。
(1)金(Au)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一般条件下不易参与化学反应,所以在整个流程中一直未发生化学变化。
(2)SO2是空气污染物,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等,进而形成酸雨。
(3)氧化铜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锌与碳反应类似,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4)过程 Ⅲ 中是氧化铜(固体a中含氧化铜,因为过程 Ⅱ 热空气流加热将Cu转化为氧化铜 )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5)过程 Ⅲ 是将固体(Au)和滤液分离,需要进行的操作是过滤。
(6)ZnO是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所以可以用稀硫酸(或稀盐酸等)吸收,防止其扩散到大气中。
13.(2025·南山模拟)我国向世界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科学院提出了“液态阳光”概念,即将太阳能转化为可稳定存储且可输出的燃料甲醇(),达到燃料零碳化。如图是利用高浓度制备甲醇的流程图。
(1)图中的吸收池内,饱和溶液吸收高浓度生成,吸收池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其中的俗称是 。
(2)在实际生产中,甲醇的产率除受浓度、温度、压强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催化剂的质量分数影响。由图可知,当其他条件一定时,催化剂的质量分数为 时,甲醇的产率最高。
(3)合成塔内生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是。求生成64t甲醇,需要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纯碱
(2)50%
(3)解:设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x=88t
答: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t。
【知识点】常用盐的用途;物质的名称与俗名;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解析】【解答】(1)碳酸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化学方程式为:;的俗称是纯碱、苏打;
(2)由图可知,当其他条件一定时,催化剂的质量分数为50%时,甲醇的产率最高;
【分析】(1)根据碳酸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及碳酸钠的俗称分析;
(2)根据图示中所给信息分析;
(3)根据反应生成的甲醇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二氧化碳质量分析。
(1)碳酸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化学方程式为:;的俗称是纯碱、苏打;
(2)由图可知,当其他条件一定时,催化剂的质量分数为50%时,甲醇的产率最高;
(3)见答案;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