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24四上·黄岩期末)下列物品中,重约1牛的是 ( )。
A.2个鸡蛋 B.1枚一元硬币 C.1 张课桌
【答案】A
【知识点】重力
【解析】【分析】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2个鸡蛋重约为1牛。
2.(2024四上·黄岩期末)在安静状态下,人每分钟呼吸一般在( )次左右。
A.8 B.20 C.60
【答案】B
【知识点】呼吸次数
【解析】【分析】安静状态下,成年人每分钟呼吸次数通常在 16-20 次左右,儿童略高但也接近此范围。A(8 次)远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呼吸过缓,属于异常状态;C(60 次)接近正常心率,远高于正常呼吸频率,为呼吸过速,不符合安静状态;B(20 次)在正常呼吸频率区间内,符合安静时的生理特征。因此,选 B。
3.(2024四上·黄岩期末)打雷的声音很响,是指雷声的( )。
A.传播速度很快 B.音量很大 C.音高很高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的单位是分贝。人们常说的“打雷声音很响”是形容声音特别响亮,我们用响度来表示声音的大小。
4.(2024四上·黄岩期末)在实验中,抽掉玻璃钟罩内的空气使铃声慢慢变弱,证明了( )。
A.空气不能传播声音
B.空气能传播声音
C.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无关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5.(2024四上·黄岩期末)发生地震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会选择用硬物敲击就近的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关于这一自救措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固体传播声音的效果比气体好
B.墙壁或管道等固体能传播声音
C.地震后空气浑浊不能传播声音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固体,气体和液体中都能传播,只不过是固体传播声音的效果比气体好。地震后空气浑浊也能传播声音,只是传播效果差。故选C。
6.(2024四上·黄岩期末) 用橡皮筋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时,能产生声音的是( )。
A.拉伸橡皮筋 B.按压橡皮筋 C.弹拨橡皮筋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在实验中,当用力拨动绷直的橡皮筋时,橡皮筋会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就是振动。因此,弹拨橡皮筋能产生声音 。相比之下,拉伸、按压或揉搓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明显的振动,因此不会发出声音 。
7.(2024四上·黄岩期末)下列做法中,为了减小摩擦力的是( )。
A.楼梯防滑条
B.轴承滚珠
C.车轮链条
【答案】B
【知识点】摩擦力的应用
【解析】【分析】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状况、受力等相关,减小摩擦力的常见方法包括变滑动为滚动。A(楼梯防滑条)通过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防止滑倒;B(轴承滚珠)将轴与轴承的滑动摩擦变为滚珠的滚动摩擦,滚动摩擦远小于滑动摩擦,从而减小摩擦力,使转动更顺畅;C(车轮链条)需通过润滑减小摩擦,但链条本身的存在并非为了减小摩擦,其主要作用是传动。因此,为减小摩擦力的做法是 B。
8.(2024四上·黄岩期末)下列器官中,属于人体消化器官的是( )。
A.肺 B.大肠 C.心脏
【答案】B
【知识点】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功能,B是消化器官;A是呼吸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C是血液循环器官。故选B。
9.(2024四上·黄岩期末)下列搭配最合理的早餐是 ( )。
A.汉堡、炸鸡腿、薯条、可乐
B.馒头、火腿肠、薯条、粥
C.馒头、荷包蛋、香蕉、牛奶
【答案】C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食物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不同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
合理营养就是指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分析选项可知,馒头、荷包蛋、香蕉、牛奶,较为清淡营养,含的营养成分也比较全面,是一份营养搭配合理的早餐。故选C。
10.(2024四上·黄岩期末)食物中能给我们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主要是( )。
A.蛋白质和水 B.糖类和脂肪 C.维生素和矿物质
【答案】B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 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水。脂肪和糖类可以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蛋白质是组成身体的主要物质,是生长发育的基础。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和调节生理功能必需的物质。
11.(2024四上·黄岩期末)如下图所示,用不同方式拉同一辆小车,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甲方式摩擦力更大
B.乙方式摩擦力更大
C.两种方式摩擦力一样大
【答案】B
【知识点】摩擦力
【解析】【分析】摩擦力的大小主要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有关。图中两种拉车方式(甲、乙)中,小车与地面的接触面不变(粗糙程度相同),小车自身重力不变(对地面的压力相同)。
车与地面摩擦力方式不同,甲为滚动摩擦,乙为滑动摩擦,乙方式摩擦力更大。选项B正确。
12.(2024四上·黄岩期末)使用下列物体时,没有用到弹力的是( )。
A.弹弓 B.蹦床 C.推车
【答案】C
【知识点】弹力;推力
【解析】【分析】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形状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一种克服形变的力这种力也叫弹力。蹦床、弹弓都是弹力的应用,推车没有用到弹力。
13.(2024四上·黄岩期末)“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经常锻炼身体,能使心肺功能增强
B.合理的锻炼和睡眠,有利于身体健康
C.锻炼的时间越长,肺活量越大,身体越健康
【答案】C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A.经常锻炼身体,能使心肺功能增强,正确;
B.合理的锻炼和睡眠,有利于身体健康,正确;
C.锻炼的时间越长,肺活量越大,身体越健康,错误;体育锻炼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度锻炼,过犹不及就会对身体造成损伤。
14.(2024四上·黄岩期末)下列关于测量肺活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测量肺活量可以用肺活量测量袋,使用的单位是毫米
B.肺活量是人体吸入少量空气后,再用力呼出去的空气的量
C.肺活量是衡量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指标
【答案】C
【知识点】测量肺活量
【解析】【分析】肺活量是衡量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指标。A 错误:肺活量测量袋的单位是毫升(mL),毫米是长度单位,与肺活量无关;B 错误: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而非 “吸入少量空气后呼出的量”;C 正确:肺活量反映人体肺部的通气能力,是衡量呼吸系统功能和身体发育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正确答案为 C。
15.(2024四上·黄岩期末)人的心跳和呼吸的频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下列状态下心跳和呼吸的频率最高的是( )。
A.安静看书时
B.运动刚结束时
C.运动结束休息几分钟后
【答案】B
【知识点】呼吸次数
【解析】【分析】运动刚结束时,要比在安静状态下和运动休息几分钟后的呼吸、心跳次数多。这是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而运动结束休息几分钟后已经恢复了一些,心跳也没有运动刚结束后那么快。
16.(2024四上·黄岩期末)下列饮食习惯,值得提倡的是( )。
A.饮食时“狼吞虎咽”
B.多吃方便面
C.饭后不剧烈运动
【答案】C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A.如果狼吞虎咽,食物就不能充分地被牙齿切碎,不能和唾液充分混合进入胃里,会影响后面的消化和吸收。错误。
B.方便面中含有各种添加剂,不是健康食品。错误。
C.饭后需要消化的时间,因此饭后不剧烈运动值得提倡。正确。
故选C。
17.(2024四上·黄岩期末)按照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分类,与马铃薯是同一类的是( )。
A.牛奶 B.面包 C.鸡蛋
【答案】B
【知识点】食物的分类
【解析】【分析】食物是指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能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根据食物的来源分,可以分为动物类食物和植物类食物。面包和马铃薯都是植物类食物,鸡蛋、牛奶是动物类食物。
18.(2024四上·黄岩期末)耳朵中的各个结构,各有各的作用。右图中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的结构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答案】C
【知识点】耳朵的结构
【解析】【分析】耳朵各结构功能不同:①耳郭的作用是收集声波;②外耳道负责将耳郭收集的声波传到内部;③鼓膜是一层薄膜,当声波到达时会随之振动,从而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因此,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的结构是鼓膜,即③,选 C。
19.(2024四上·黄岩期末)学校提供下列食物供同学们选择。在这些食物中,滴加碘酒后明显变蓝的是( )。
A.红烧肉、蒸鱼 B.馒头、米饭 C.青菜、花生
【答案】B
【知识点】淀粉的检验
【解析】【分析】淀粉有遇碘酒变蓝的特性,生活中常用滴碘酒观察是否变色来判断是否含有淀粉。红烧肉、蒸鱼中含有蛋白质,青菜中含有维生素,花生中含有油脂,滴加碘酒后都不会变蓝;馒头、米饭中含有淀粉,滴加碘酒后明显变蓝。
20.(2024四上·黄岩期末)下图是用钢尺研究声音的高低得到的柱形图,实验中,影响钢尺音高的因素是( )。
A.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B.拨动钢尺的力度
C.钢尺的粗细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观察柱形图,我们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反之越低。因此实验中,影响钢尺音高的因素是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故选A。
21.(2024四上·黄岩期末)实验中测得数据如下,根据数据请你推测橡皮筋缠绕6圈时,小车行驶的距离可能是( )。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 平均距离(厘米)
3圈 25
6圈
9圈 115
A.9厘米 B.80厘米 C.150厘米
【答案】B
【知识点】弹力
【解析】【分析】分析数据可知,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弹性势能越大,小车行驶距离越远,且距离增长与圈数增长大致呈正相关趋势。3 圈时行驶 25 厘米,9 圈时 115 厘米,6 圈介于两者之间,距离应大于 25 厘米且小于 115 厘米;A(9 厘米)小于 25 厘米,不符合递增规律;C(150 厘米)超过 9 圈的 115 厘米,增长过快,不合理;B(80 厘米)处于合理区间。故推测 6 圈时距离可能是 80 厘米,选 B。
(2024四上·黄岩期末)为了研究耳朵内部结构的作用,小明做了如图的模型:在杯口套上完整的气球皮,用橡皮筋固定,并撒上少量碎纸屑。完成下面小题。
22.图中的气球皮模拟的是( )。
A.听小骨 B.耳郭 C.鼓膜
23.在气球皮上放了一些碎纸屑,是为了( )。
A.观察气球皮的振动 B.阻止气球皮的振动 C.减慢气球皮的振动
24.在研究强弱不同的声音对气球皮振动幅度的影响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
A.先用音叉放在离气球皮2厘米的地方轻轻敲,再在离6厘米的地方重重敲
B.先用音叉放在离气球皮2厘米的地方轻轻敲,再在离6厘米的地方轻轻敲
C.先用音叉放在离气球皮2厘米的地方轻轻敲,再在离2厘米的地方重重敲
25.敲击音叉时,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产生的。
A.音叉振动→空气振动→鼓膜振动
B.空气振动→音叉振动→鼓膜振动
C.鼓膜振动→音叉振动→空气振动
【答案】22.C
23.A
24.C
25.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耳朵的结构
【解析】【分析】当一个物体振动时,会带动周围的空气随之振动。这些振动的空气以声波的形式传到我们耳中,首先引起鼓膜的振动。随后,耳内的听小骨会将这一振动传递给耳蜗,耳蜗则把振动转化为可被识别的听觉信号。最后,听觉神经将这些信号输送到大脑,我们便感知到了声音。这一过程清晰展现了声音从产生、传播到被感知的完整路径,每个环节紧密衔接,缺一不可。
22.该实验模拟耳朵接收声波的过程:气球皮紧绷且有弹性,类似鼓膜的薄膜结构;当声波(如对着模型说话)传来时,气球皮会振动,带动碎纸屑跳动,这与鼓膜接收声波后产生振动的功能一致。①耳郭是收集声波的结构,②听小骨是传递振动的结构,均与气球皮的模拟功能不符。因此,气球皮模拟的是鼓膜,选 C。
23.气球皮的振动很轻微,肉眼难以直接观察。碎纸屑质量轻,当气球皮振动时,会带动纸屑跳动,将微小的振动转化为明显的纸屑运动,便于直观观察振动现象。B、C 选项与实验目的相反,实验中并未试图阻止或减慢振动,而是通过纸屑放大振动效果。因此,放碎纸屑是为了观察气球皮的振动,选A。
24.该实验探究 “强弱不同的声音对气球皮振动幅度的影响”,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仅改变声音强弱(敲击力度),保持其他条件(如音叉与气球皮的距离)相同。A 和 B 改变了距离,引入额外变量,无法确定振动幅度变化是由声音强弱还是距离导致;C 仅改变敲击力度(声音强弱),距离不变,符合实验设计要求,能准确对比不同强弱声音的影响。故正确操作是 C。
25.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过程为:敲击音叉时,音叉首先振动(声音的声源);音叉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形成声波;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引起鼓膜振动,最终被感知为声音。B 项颠倒了音叉与空气振动的顺序,C 项完全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A。
(2024四上·黄岩期末)同学们在设计制作气球小车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26.用气球驱动小车时,要想使气球小车沿水平方向左运动,应该( )。
A.使气球喷气方向水平向右
B.使气球喷气方向竖直向上
C.使气球喷气方向水平向左
27.在进行气球小车的比赛中,可能会影响小车的行驶距离的因素是( )。
①喷管的粗细 ②气球大小 ③气球的颜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28.在测试制作的气球小车,发现小车行驶的距离不够远,他们决定通过调整“吹气的时间”来让小车行驶的更远,此时正在经历的探究步骤是( )。
A.明确问题 B.制定方案 C.评估改进
【答案】26.A
27.A
28.C
【知识点】反冲力;喷气小车
【解析】【分析】工程实施需遵循规范流程,以保障任务高质量完成,具体流程为:先明确待解决的问题,接着开展前期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方案,随后制作模型,再通过测试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最后进行展示与交流。驱动小车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利用弹力、反冲力、电力等。其中,气球小车的驱动原理是反冲力:当气球内的气体向外喷出时,会产生一个与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一推力即为反冲力,正是它推动着气球小车前进。
26.气球小车的运动利用了反冲力原理:气体喷出时会对物体产生相反方向的推力。若要小车水平向左运动,根据反作用力,气球喷出的气体需向相反方向(水平向右)施加力,从而推动小车向左移动。B 选项竖直喷气无法提供水平方向的动力;C 选项喷气方向与小车运动方向相同,会阻碍运动,均不符合要求。因此,正确操作是A。
27.影响气球小车行驶距离的核心因素与动力大小和持续时间相关:①喷管粗细:影响喷气速度和持续时间,粗喷管喷气快但时间短,细喷管喷气慢但更持久,直接影响动力效果;②气球大小:决定储存气体量,大气球能提供更持久的动力,影响行驶距离;③气球颜色:仅为外观特征,与动力、阻力等无关,不影响行驶距离。因此,①②是相关因素,选 A。
28.探究步骤通常包括明确问题、制定方案、实施操作、评估改进等。题干中,小车已制作完成并测试,发现 “行驶距离不够远”,这是对结果的评估;决定调整 “吹气的时间” 以优化性能,属于针对问题进行改进的环节,符合 “评估改进” 的定义。A 是确定研究目标,B 是设计解决方法,均不符合当前阶段。故答案为 C。
(2024四上·黄岩期末)下图是“用垫圈让小车运动起来”的研究。
29.在实验中,小车运动的动力来自于( )。
A.垫圈的重力
B.小车本身的重力
C.小车轮胎与桌面的摩擦力
30.为了测试用多大的拉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一个一个增加垫圈
B.三个三个增加垫圈
C.先增加多个垫圈,再一个一个增加垫圈
31.实验时,小明把小车的车轮去掉后,把组内的12个垫圈挂完,小车也没能运动起来。这说明去掉轮子后,小车( )。
A.受到的摩擦力增加了
B.自身的重力增加了
C.受到的拉力减小了
32.设计制作的小车未能按要求完成任务,此时最好的做法是( )。
A.参考其他组的做法,重新制作
B.找出失败原因,重新设计制作
C.上交失败模型,不再研究
【答案】29.A
30.A
31.A
32.B
【知识点】摩擦力;小车的制作与评估;拉力
【解析】【分析】对物体施加力,能够产生两种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比如捏扁橡皮泥;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具体体现在两方面:既包括运动速度的快慢变化(如加速、减速),也包括运动的启动或停止。不过要注意,无论是让物体加快或减慢运动,还是使它从静止开始运动、从运动变为静止,都需要施加一个足够的力—— 这个力得能克服物体受到的阻力(如摩擦力),才能真正改变其运动状态。
29.实验中,垫圈通过绳子与小车相连,当垫圈被释放时,其重力会拉动绳子,进而带动小车运动。垫圈的重力转化为对小车的拉力,这是小车运动的直接动力;B 选项小车自身重力竖直向下,与水平运动无关;C 选项摩擦力是阻碍小车运动的力,并非动力。因此,小车运动的动力来自垫圈的重力,选 A。
30.实验目的是 “测试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最小拉力”,需精准找到临界值。一个一个增加垫圈,拉力变化梯度小,能逐步接近使小车启动的最小拉力,便于准确测量;B选项三个三个增加,可能跳过临界值,导致结果不精确;C选项先加多个再减少,无法精准定位最小拉力,且操作逻辑混乱。因此,为精准测试所需拉力,正确做法是 A。
31.车轮的作用是将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去掉车轮后,小车与桌面直接接触,滑动摩擦力远大于滚动摩擦力,导致摩擦力显著增加;12 个垫圈的拉力未变(C 错误),小车自身重力也未改变(B 错误),但因摩擦力过大,拉力无法克服阻力使小车运动。因此,现象说明去掉轮子后摩擦力增加,选 A。
32.工程制作中,小车未完成任务属于常见问题。A 选项直接参考他人做法,缺乏独立分析,难以真正理解问题本质;B 选项先排查失败原因(如摩擦力过大、动力不足等),再针对性重新设计,符合 “测试改进” 的科学流程,能积累经验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C 选项放弃研究,违背工程探究中持续优化的原则。因此,最合理的做法是 B。
(2024四上·黄岩期末)同学们利用自己制作的小乐器举行了乐器演奏会。小明用吸管和橡皮泥做成排萧,如图所示。吸管从左到右依次编号“1~5”。
33.用相同大小的力吹“1-5”号吸管,发出声音最高的是( )。
A.1号 B.3号 C.5号
34.吹吸管排箫时,发现音阶“3(咪)”的音偏低了一点,可以( )。
A.把这根吸管剪短一点
B.换一根长一点的吸管
C.换一根粗一点的吸管
35.与排箫发声原理类似的乐器是( )。
A.编钟
B.竖笛
C.二胡
36.要研究弦的粗细对音高的影响,实验中做法错误的是( )。
A.每根弦的粗细不同 B.每次拨动的力不同 C.实验要重复做几次
37.演奏时,隔壁班的同学也能听到动听的乐声,说明声音的传播方向( )。
A.只是向前 B.只是向后 C.是向四面八方
【答案】33.C
34.A
35.B
36.B
37.C
【知识点】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音高是描述声音高低的属性,它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所决定。当物体振动得越快时,发出的声音音高就越高;反之,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音高就越低。比如,短而细的琴弦振动时往往更快,所以音高更高;而长而粗的琴弦振动较慢,音高也就更低。这一规律适用于大多数发声体,无论是空气柱、琴弦还是其他振动源,振动的快慢都是影响音高的核心因素。
33.吸管排箫的声音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音调高低取决于空气柱振动频率 —— 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图中吸管从左到右(1-5 号)长度逐渐变短,意味着内部空气柱长度依次减小。用相同力度吹奏时,5 号吸管的空气柱最短,振动频率最高,因此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A、B 选项对应的吸管更长,空气柱振动较慢,音调较低。故正确答案为 C。
34.吸管排箫的音调由空气柱振动频率决定,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音阶 “3(咪)” 音偏低,说明其空气柱振动频率不足。A 选项剪短吸管,会缩短空气柱,加快振动频率,使音调升高,符合调整需求;B 选项换更长吸管会延长空气柱,音调更低,与需求相反;C 选项换粗吸管对音调影响较小(主要影响音色和响度),无法有效提高音调。因此,正确做法是 A。
35.排箫的发声原理是空气柱振动—— 吹奏时,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A 选项编钟是打击乐器,通过钟体自身振动发声,原理不同;B 选项竖笛属于管乐器,吹奏时气流振动管内空气柱产生声音,与排箫发声原理一致;C 选项二胡是弦乐器,通过琴弦振动发声(依赖琴弓摩擦琴弦),原理不同。因此,与排箫发声原理类似的乐器是竖笛,选 B。
36.研究弦的粗细对音高的影响时,需采用控制变量法,即仅改变 “弦的粗细” 这一变量,保持其他条件(如弦的长度、松紧度、拨动力度等)相同。A 选项 “每根弦的粗细不同” 是实验的变量设置,正确;B 选项 “每次拨动的力不同” 会改变弦的振动幅度(影响响度),干扰音高的判断,违反控制变量原则,做法错误;C 选项 “实验重复几次” 可减少误差,确保结果可靠,正确。因此,错误的做法是 B。
37.声音的传播是通过介质(如空气)的振动向周围扩散的,其传播方向具有发散性,并非局限于单一方向。演奏时,隔壁班同学能听到乐声,说明声音不仅向演奏者前方传播,还能绕过障碍物或向侧面、后方扩散,覆盖更广泛的区域。A、B 选项认为声音只向前或向后传播,与实际现象矛盾;C 选项符合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的特性,故正确。
(2024四上·黄岩期末)食物首先进入口腔,然后进入人体内部的其他消化器官。
38.口腔中舌头的主要功能是( )。
A.润滑食物 B.磨碎食物 C.搅拌和运送食物
39.在食用牛肉时,总是先撕下一小块,再咀嚼磨碎,在这个过程主要用到了( )。
A.犬齿、臼齿 B.门齿、犬齿 C.门齿、臼齿
40.塑料袋里放入食物加上水,反复揉挤这个袋子,这样可以模拟的器官是( )。
A.口腔 B.胃 C.小肠
41.吃西瓜时,不小心将西瓜籽咽了下去。西瓜籽在体内的旅行路线是( )。
A.口腔→小肠→胃→食道→大肠
B.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C.口腔→胃→食道→小肠→大肠
【答案】38.C
39.A
40.B
41.B
【知识点】口腔中的初步消化;牙齿;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人体的消化器官是一个协同工作的系统,主要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这些器官在食物消化过程中各司其职:口腔负责通过牙齿咀嚼、舌头搅拌将食物初步磨碎,并与唾液混合;咽和食道作为通道,将食物输送至胃;胃通过蠕动将食物与胃液混合,进行初步消化;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能吸收大部分营养;大肠则负责吸收水分,形成并排出粪便。
38.口腔中各结构功能不同:牙齿的主要功能是磨碎食物;唾液腺分泌的唾液能润滑食物;舌头通过灵活运动,将食物与唾液充分搅拌混合,同时将食物推向咽喉部,完成运送功能,这是舌头的主要作用。因此,舌头的主要功能是搅拌和运送食物,选 C。
39.人类牙齿分工不同:门齿位于口腔前部,形状扁平,主要功能是切断;臼齿位于口腔后部,表面有凹凸纹路,负责研磨、咀嚼食物(如将牛肉磨碎);犬齿较尖锐,主要用于撕裂较硬食物(如肉类纤维)。题中说法使用到的是犬齿和臼齿。
40.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肌肉收缩蠕动,将食物与胃液混合、研磨,初步消化食物。实验中 “塑料袋反复揉挤” 模拟胃的蠕动,“食物加水” 模拟食物与消化液(如胃液)的混合过程,与胃的物理消化作用一致。口腔的核心是牙齿咀嚼和舌头搅拌(无揉挤动作);小肠主要负责营养吸收,而非揉挤混合。因此,该模拟实验对应胃,选B。
41.人体消化道的顺序是固定的:食物先经口腔进入,通过食道(咽下方的管道)输送到胃,胃初步消化后送入小肠,最后进入大肠。选项 A 颠倒了胃和小肠的顺序;选项 C 错误在于食道应在胃之前,食物需先经食道到达胃;选项 B 符合消化道的连续路径,西瓜籽作为未被消化的物质,会按此路线旅行,最终随粪便排出。因此,正确路线为 B。
(2024四上·黄岩期末)关于弹力和弹簧称的研究。
42.如右图所示,甲、乙、丙三根相同的橡皮筋分别挂上不同的物体,产生的弹力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43.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拿起弹簧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
B.为了方便读数,可以将物体取下后再读数
C.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44.用弹簧测力计测得某物体的重力如图所示,其重力是( )。
A.2.4牛顿 B.2.6牛顿 C.2.8牛顿
【答案】42.A
43.B
44.B
【知识点】弹力;弹簧测力计
【解析】【分析】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常用工具,其构造包括提环、指针、刻度板和挂钩等部分。它的工作原理与弹力相关: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状的改变(即形变),与此同时,物体内部会产生一种试图抵抗这种形变的力,这种力就被称为弹力。弹簧测力计正是利用弹簧发生形变时产生的弹力来测量力的大小 —— 外力越大,弹簧形变越明显,对应的弹力也越大,指针在刻度板上的示数便随之变化,从而反映出所测力的大小。
42.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程度相关,对于橡皮筋这类弹性物体,在弹性限度内,挂的物体越重,形变(伸长量)越大,产生的弹力也越大(弹力与拉力平衡)。图中甲橡皮筋伸长最短,说明所挂物体最轻,形变最小,因此产生的弹力最小;乙、丙伸长更长,弹力更大。这符合 “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的规律,故弹力最小的是甲,选 A。
43.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正确操作包括:选项 A:测量前检查指针是否指在 “0” 刻度,必要时调零,这是确保测量准确的基础,操作正确;选项 B:测量时,力的大小通过物体对弹簧的拉力体现,取下物体后,拉力消失,弹簧恢复原状,指针会偏离原读数位置,导致读数错误,此操作错误;选项 C: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可避免因视角偏差造成读数误差,操作正确。
44.弹簧测力计读数需先明确分度值(每一小格代表的力的大小)。图中弹簧测力计每小格是0.2N,图中指针位于 2N 下方第3 个小格处:2N +(3×0.2N)= 2.6N。B正确。
(2024四上·黄岩期末)从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上释放小车,让小车滑下后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
45.在小车撞击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
A.木块的重力 B.小车的重力 C.斜面的坡度
46.下列木块被撞后获得能量最大的是( )。
A.
B.
C.
【答案】45.C
46.C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运动物体所具有的能量与它的质量和运动速度密切相关,具体遵循以下规律:当物体的运动速度保持不变时,质量越大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就越大。例如,两辆速度相同的汽车,重型卡车比小轿车的能量更大,撞击时产生的冲击力也更强。而当物体的质量相同时,运动速度越快,其拥有的能量就越大。比如,同一颗子弹,以高速飞行时的能量远大于低速飞行时,破坏力也随之增强。这一关系表明,质量和速度是影响运动物体能量大小的两个关键因素,两者共同决定了物体动能的强弱。
45.实验目的是研究不同坡度斜面对小车运动的影响。在对照实验中,需控制其他条件不变,仅改变研究的变量。选项 A:木块重力属于无关变量,实验中应保持木块相同,不改变;选项 B:小车重力也需保持一致,确保唯一变量是坡度;选项 C:实验明确 “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因此改变的条件是斜面坡度,通过观察木块被撞击的距离,判断小车滑下时的动能差异。故改变的条件为 C。
46.木块被撞后获得的能量大小可通过其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判断:移动越远,说明获得的动能越大。小车从斜面滑下时,坡度越大,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越快,具有的动能越大,撞击木块时传递给木块的能量也就越多,木块移动距离越远。图中 C 对应的木块移动距离最长,说明它获得的能量最大。因此,选 C。
二、综合题
47.(2024四上·黄岩期末)呼吸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
(1)如图,人体吸气时,气体经过呼吸器官的顺序是__________。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①②③
(2)气体交换的场所是 。
(3)下图是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呼吸的气体成分柱状图。比较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减少的是 ,这说明 。
【答案】(1)C
(2)肺
(3)氧气;人体呼吸时需要的气体是氧气
【知识点】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呼吸系统
【解析】【分析】(1)人体吸气时,气体进入呼吸道的顺序是:鼻腔(或口腔)→气管→肺。吸气时,气体先通过①进入,经②气管输送,最终到达③肺完成气体交换。
(2)人体呼吸过程中,气体交换包括肺泡与血液之间的交换,以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交换,其中最关键的场所是肺。肺由大量肺泡构成,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且肺泡数量多、表面积大,这些结构特点使其成为高效的气体交换场所。吸气时,外界氧气进入肺泡,通过扩散作用进入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随呼气排出体外。这一过程完成了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3)人体吸气时,吸入的气体富含氧气;呼气时,气体成分发生变化。通过柱状图对比可知,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吸入时明显减少。这是因为氧气进入人体后,通过肺部气体交换进入血液,被运输到组织细胞,参与细胞呼吸作用,因此呼出气体中氧气减少。同时,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会通过血液运输到肺部,随呼气排出,导致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综上,氧气减少是人体消耗氧气进行生命活动的结果。
(1)吸气时,空气经过呼吸器官的顺序是鼻子或口腔→气管→肺。
(2)鼻腔、气管和肺都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其中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主要功能是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3)通过呼吸,我们可以将氧气输送到体内,并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根据对空气成分的分析,一次呼吸后,氮气含量不变,氧气变少了,二氧化碳和其它气体增加了,由此可以看出,人体呼吸时需要的气体是氧气。
1 / 1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24四上·黄岩期末)下列物品中,重约1牛的是 ( )。
A.2个鸡蛋 B.1枚一元硬币 C.1 张课桌
2.(2024四上·黄岩期末)在安静状态下,人每分钟呼吸一般在( )次左右。
A.8 B.20 C.60
3.(2024四上·黄岩期末)打雷的声音很响,是指雷声的( )。
A.传播速度很快 B.音量很大 C.音高很高
4.(2024四上·黄岩期末)在实验中,抽掉玻璃钟罩内的空气使铃声慢慢变弱,证明了( )。
A.空气不能传播声音
B.空气能传播声音
C.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无关
5.(2024四上·黄岩期末)发生地震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会选择用硬物敲击就近的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关于这一自救措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固体传播声音的效果比气体好
B.墙壁或管道等固体能传播声音
C.地震后空气浑浊不能传播声音
6.(2024四上·黄岩期末) 用橡皮筋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时,能产生声音的是( )。
A.拉伸橡皮筋 B.按压橡皮筋 C.弹拨橡皮筋
7.(2024四上·黄岩期末)下列做法中,为了减小摩擦力的是( )。
A.楼梯防滑条
B.轴承滚珠
C.车轮链条
8.(2024四上·黄岩期末)下列器官中,属于人体消化器官的是( )。
A.肺 B.大肠 C.心脏
9.(2024四上·黄岩期末)下列搭配最合理的早餐是 ( )。
A.汉堡、炸鸡腿、薯条、可乐
B.馒头、火腿肠、薯条、粥
C.馒头、荷包蛋、香蕉、牛奶
10.(2024四上·黄岩期末)食物中能给我们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主要是( )。
A.蛋白质和水 B.糖类和脂肪 C.维生素和矿物质
11.(2024四上·黄岩期末)如下图所示,用不同方式拉同一辆小车,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甲方式摩擦力更大
B.乙方式摩擦力更大
C.两种方式摩擦力一样大
12.(2024四上·黄岩期末)使用下列物体时,没有用到弹力的是( )。
A.弹弓 B.蹦床 C.推车
13.(2024四上·黄岩期末)“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经常锻炼身体,能使心肺功能增强
B.合理的锻炼和睡眠,有利于身体健康
C.锻炼的时间越长,肺活量越大,身体越健康
14.(2024四上·黄岩期末)下列关于测量肺活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测量肺活量可以用肺活量测量袋,使用的单位是毫米
B.肺活量是人体吸入少量空气后,再用力呼出去的空气的量
C.肺活量是衡量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指标
15.(2024四上·黄岩期末)人的心跳和呼吸的频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下列状态下心跳和呼吸的频率最高的是( )。
A.安静看书时
B.运动刚结束时
C.运动结束休息几分钟后
16.(2024四上·黄岩期末)下列饮食习惯,值得提倡的是( )。
A.饮食时“狼吞虎咽”
B.多吃方便面
C.饭后不剧烈运动
17.(2024四上·黄岩期末)按照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分类,与马铃薯是同一类的是( )。
A.牛奶 B.面包 C.鸡蛋
18.(2024四上·黄岩期末)耳朵中的各个结构,各有各的作用。右图中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的结构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19.(2024四上·黄岩期末)学校提供下列食物供同学们选择。在这些食物中,滴加碘酒后明显变蓝的是( )。
A.红烧肉、蒸鱼 B.馒头、米饭 C.青菜、花生
20.(2024四上·黄岩期末)下图是用钢尺研究声音的高低得到的柱形图,实验中,影响钢尺音高的因素是( )。
A.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B.拨动钢尺的力度
C.钢尺的粗细
21.(2024四上·黄岩期末)实验中测得数据如下,根据数据请你推测橡皮筋缠绕6圈时,小车行驶的距离可能是( )。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 平均距离(厘米)
3圈 25
6圈
9圈 115
A.9厘米 B.80厘米 C.150厘米
(2024四上·黄岩期末)为了研究耳朵内部结构的作用,小明做了如图的模型:在杯口套上完整的气球皮,用橡皮筋固定,并撒上少量碎纸屑。完成下面小题。
22.图中的气球皮模拟的是( )。
A.听小骨 B.耳郭 C.鼓膜
23.在气球皮上放了一些碎纸屑,是为了( )。
A.观察气球皮的振动 B.阻止气球皮的振动 C.减慢气球皮的振动
24.在研究强弱不同的声音对气球皮振动幅度的影响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
A.先用音叉放在离气球皮2厘米的地方轻轻敲,再在离6厘米的地方重重敲
B.先用音叉放在离气球皮2厘米的地方轻轻敲,再在离6厘米的地方轻轻敲
C.先用音叉放在离气球皮2厘米的地方轻轻敲,再在离2厘米的地方重重敲
25.敲击音叉时,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产生的。
A.音叉振动→空气振动→鼓膜振动
B.空气振动→音叉振动→鼓膜振动
C.鼓膜振动→音叉振动→空气振动
(2024四上·黄岩期末)同学们在设计制作气球小车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26.用气球驱动小车时,要想使气球小车沿水平方向左运动,应该( )。
A.使气球喷气方向水平向右
B.使气球喷气方向竖直向上
C.使气球喷气方向水平向左
27.在进行气球小车的比赛中,可能会影响小车的行驶距离的因素是( )。
①喷管的粗细 ②气球大小 ③气球的颜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28.在测试制作的气球小车,发现小车行驶的距离不够远,他们决定通过调整“吹气的时间”来让小车行驶的更远,此时正在经历的探究步骤是( )。
A.明确问题 B.制定方案 C.评估改进
(2024四上·黄岩期末)下图是“用垫圈让小车运动起来”的研究。
29.在实验中,小车运动的动力来自于( )。
A.垫圈的重力
B.小车本身的重力
C.小车轮胎与桌面的摩擦力
30.为了测试用多大的拉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一个一个增加垫圈
B.三个三个增加垫圈
C.先增加多个垫圈,再一个一个增加垫圈
31.实验时,小明把小车的车轮去掉后,把组内的12个垫圈挂完,小车也没能运动起来。这说明去掉轮子后,小车( )。
A.受到的摩擦力增加了
B.自身的重力增加了
C.受到的拉力减小了
32.设计制作的小车未能按要求完成任务,此时最好的做法是( )。
A.参考其他组的做法,重新制作
B.找出失败原因,重新设计制作
C.上交失败模型,不再研究
(2024四上·黄岩期末)同学们利用自己制作的小乐器举行了乐器演奏会。小明用吸管和橡皮泥做成排萧,如图所示。吸管从左到右依次编号“1~5”。
33.用相同大小的力吹“1-5”号吸管,发出声音最高的是( )。
A.1号 B.3号 C.5号
34.吹吸管排箫时,发现音阶“3(咪)”的音偏低了一点,可以( )。
A.把这根吸管剪短一点
B.换一根长一点的吸管
C.换一根粗一点的吸管
35.与排箫发声原理类似的乐器是( )。
A.编钟
B.竖笛
C.二胡
36.要研究弦的粗细对音高的影响,实验中做法错误的是( )。
A.每根弦的粗细不同 B.每次拨动的力不同 C.实验要重复做几次
37.演奏时,隔壁班的同学也能听到动听的乐声,说明声音的传播方向( )。
A.只是向前 B.只是向后 C.是向四面八方
(2024四上·黄岩期末)食物首先进入口腔,然后进入人体内部的其他消化器官。
38.口腔中舌头的主要功能是( )。
A.润滑食物 B.磨碎食物 C.搅拌和运送食物
39.在食用牛肉时,总是先撕下一小块,再咀嚼磨碎,在这个过程主要用到了( )。
A.犬齿、臼齿 B.门齿、犬齿 C.门齿、臼齿
40.塑料袋里放入食物加上水,反复揉挤这个袋子,这样可以模拟的器官是( )。
A.口腔 B.胃 C.小肠
41.吃西瓜时,不小心将西瓜籽咽了下去。西瓜籽在体内的旅行路线是( )。
A.口腔→小肠→胃→食道→大肠
B.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C.口腔→胃→食道→小肠→大肠
(2024四上·黄岩期末)关于弹力和弹簧称的研究。
42.如右图所示,甲、乙、丙三根相同的橡皮筋分别挂上不同的物体,产生的弹力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43.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拿起弹簧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
B.为了方便读数,可以将物体取下后再读数
C.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44.用弹簧测力计测得某物体的重力如图所示,其重力是( )。
A.2.4牛顿 B.2.6牛顿 C.2.8牛顿
(2024四上·黄岩期末)从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上释放小车,让小车滑下后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
45.在小车撞击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
A.木块的重力 B.小车的重力 C.斜面的坡度
46.下列木块被撞后获得能量最大的是( )。
A.
B.
C.
二、综合题
47.(2024四上·黄岩期末)呼吸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
(1)如图,人体吸气时,气体经过呼吸器官的顺序是__________。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①②③
(2)气体交换的场所是 。
(3)下图是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呼吸的气体成分柱状图。比较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减少的是 ,这说明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重力
【解析】【分析】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2个鸡蛋重约为1牛。
2.【答案】B
【知识点】呼吸次数
【解析】【分析】安静状态下,成年人每分钟呼吸次数通常在 16-20 次左右,儿童略高但也接近此范围。A(8 次)远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呼吸过缓,属于异常状态;C(60 次)接近正常心率,远高于正常呼吸频率,为呼吸过速,不符合安静状态;B(20 次)在正常呼吸频率区间内,符合安静时的生理特征。因此,选 B。
3.【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的单位是分贝。人们常说的“打雷声音很响”是形容声音特别响亮,我们用响度来表示声音的大小。
4.【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5.【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固体,气体和液体中都能传播,只不过是固体传播声音的效果比气体好。地震后空气浑浊也能传播声音,只是传播效果差。故选C。
6.【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在实验中,当用力拨动绷直的橡皮筋时,橡皮筋会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就是振动。因此,弹拨橡皮筋能产生声音 。相比之下,拉伸、按压或揉搓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明显的振动,因此不会发出声音 。
7.【答案】B
【知识点】摩擦力的应用
【解析】【分析】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状况、受力等相关,减小摩擦力的常见方法包括变滑动为滚动。A(楼梯防滑条)通过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防止滑倒;B(轴承滚珠)将轴与轴承的滑动摩擦变为滚珠的滚动摩擦,滚动摩擦远小于滑动摩擦,从而减小摩擦力,使转动更顺畅;C(车轮链条)需通过润滑减小摩擦,但链条本身的存在并非为了减小摩擦,其主要作用是传动。因此,为减小摩擦力的做法是 B。
8.【答案】B
【知识点】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功能,B是消化器官;A是呼吸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C是血液循环器官。故选B。
9.【答案】C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食物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不同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
合理营养就是指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分析选项可知,馒头、荷包蛋、香蕉、牛奶,较为清淡营养,含的营养成分也比较全面,是一份营养搭配合理的早餐。故选C。
10.【答案】B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 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水。脂肪和糖类可以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蛋白质是组成身体的主要物质,是生长发育的基础。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和调节生理功能必需的物质。
11.【答案】B
【知识点】摩擦力
【解析】【分析】摩擦力的大小主要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有关。图中两种拉车方式(甲、乙)中,小车与地面的接触面不变(粗糙程度相同),小车自身重力不变(对地面的压力相同)。
车与地面摩擦力方式不同,甲为滚动摩擦,乙为滑动摩擦,乙方式摩擦力更大。选项B正确。
12.【答案】C
【知识点】弹力;推力
【解析】【分析】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形状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一种克服形变的力这种力也叫弹力。蹦床、弹弓都是弹力的应用,推车没有用到弹力。
13.【答案】C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A.经常锻炼身体,能使心肺功能增强,正确;
B.合理的锻炼和睡眠,有利于身体健康,正确;
C.锻炼的时间越长,肺活量越大,身体越健康,错误;体育锻炼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度锻炼,过犹不及就会对身体造成损伤。
14.【答案】C
【知识点】测量肺活量
【解析】【分析】肺活量是衡量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指标。A 错误:肺活量测量袋的单位是毫升(mL),毫米是长度单位,与肺活量无关;B 错误: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而非 “吸入少量空气后呼出的量”;C 正确:肺活量反映人体肺部的通气能力,是衡量呼吸系统功能和身体发育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正确答案为 C。
15.【答案】B
【知识点】呼吸次数
【解析】【分析】运动刚结束时,要比在安静状态下和运动休息几分钟后的呼吸、心跳次数多。这是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而运动结束休息几分钟后已经恢复了一些,心跳也没有运动刚结束后那么快。
16.【答案】C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A.如果狼吞虎咽,食物就不能充分地被牙齿切碎,不能和唾液充分混合进入胃里,会影响后面的消化和吸收。错误。
B.方便面中含有各种添加剂,不是健康食品。错误。
C.饭后需要消化的时间,因此饭后不剧烈运动值得提倡。正确。
故选C。
17.【答案】B
【知识点】食物的分类
【解析】【分析】食物是指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能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根据食物的来源分,可以分为动物类食物和植物类食物。面包和马铃薯都是植物类食物,鸡蛋、牛奶是动物类食物。
18.【答案】C
【知识点】耳朵的结构
【解析】【分析】耳朵各结构功能不同:①耳郭的作用是收集声波;②外耳道负责将耳郭收集的声波传到内部;③鼓膜是一层薄膜,当声波到达时会随之振动,从而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因此,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的结构是鼓膜,即③,选 C。
19.【答案】B
【知识点】淀粉的检验
【解析】【分析】淀粉有遇碘酒变蓝的特性,生活中常用滴碘酒观察是否变色来判断是否含有淀粉。红烧肉、蒸鱼中含有蛋白质,青菜中含有维生素,花生中含有油脂,滴加碘酒后都不会变蓝;馒头、米饭中含有淀粉,滴加碘酒后明显变蓝。
20.【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观察柱形图,我们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反之越低。因此实验中,影响钢尺音高的因素是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故选A。
21.【答案】B
【知识点】弹力
【解析】【分析】分析数据可知,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弹性势能越大,小车行驶距离越远,且距离增长与圈数增长大致呈正相关趋势。3 圈时行驶 25 厘米,9 圈时 115 厘米,6 圈介于两者之间,距离应大于 25 厘米且小于 115 厘米;A(9 厘米)小于 25 厘米,不符合递增规律;C(150 厘米)超过 9 圈的 115 厘米,增长过快,不合理;B(80 厘米)处于合理区间。故推测 6 圈时距离可能是 80 厘米,选 B。
【答案】22.C
23.A
24.C
25.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耳朵的结构
【解析】【分析】当一个物体振动时,会带动周围的空气随之振动。这些振动的空气以声波的形式传到我们耳中,首先引起鼓膜的振动。随后,耳内的听小骨会将这一振动传递给耳蜗,耳蜗则把振动转化为可被识别的听觉信号。最后,听觉神经将这些信号输送到大脑,我们便感知到了声音。这一过程清晰展现了声音从产生、传播到被感知的完整路径,每个环节紧密衔接,缺一不可。
22.该实验模拟耳朵接收声波的过程:气球皮紧绷且有弹性,类似鼓膜的薄膜结构;当声波(如对着模型说话)传来时,气球皮会振动,带动碎纸屑跳动,这与鼓膜接收声波后产生振动的功能一致。①耳郭是收集声波的结构,②听小骨是传递振动的结构,均与气球皮的模拟功能不符。因此,气球皮模拟的是鼓膜,选 C。
23.气球皮的振动很轻微,肉眼难以直接观察。碎纸屑质量轻,当气球皮振动时,会带动纸屑跳动,将微小的振动转化为明显的纸屑运动,便于直观观察振动现象。B、C 选项与实验目的相反,实验中并未试图阻止或减慢振动,而是通过纸屑放大振动效果。因此,放碎纸屑是为了观察气球皮的振动,选A。
24.该实验探究 “强弱不同的声音对气球皮振动幅度的影响”,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仅改变声音强弱(敲击力度),保持其他条件(如音叉与气球皮的距离)相同。A 和 B 改变了距离,引入额外变量,无法确定振动幅度变化是由声音强弱还是距离导致;C 仅改变敲击力度(声音强弱),距离不变,符合实验设计要求,能准确对比不同强弱声音的影响。故正确操作是 C。
25.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过程为:敲击音叉时,音叉首先振动(声音的声源);音叉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形成声波;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引起鼓膜振动,最终被感知为声音。B 项颠倒了音叉与空气振动的顺序,C 项完全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A。
【答案】26.A
27.A
28.C
【知识点】反冲力;喷气小车
【解析】【分析】工程实施需遵循规范流程,以保障任务高质量完成,具体流程为:先明确待解决的问题,接着开展前期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方案,随后制作模型,再通过测试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最后进行展示与交流。驱动小车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利用弹力、反冲力、电力等。其中,气球小车的驱动原理是反冲力:当气球内的气体向外喷出时,会产生一个与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一推力即为反冲力,正是它推动着气球小车前进。
26.气球小车的运动利用了反冲力原理:气体喷出时会对物体产生相反方向的推力。若要小车水平向左运动,根据反作用力,气球喷出的气体需向相反方向(水平向右)施加力,从而推动小车向左移动。B 选项竖直喷气无法提供水平方向的动力;C 选项喷气方向与小车运动方向相同,会阻碍运动,均不符合要求。因此,正确操作是A。
27.影响气球小车行驶距离的核心因素与动力大小和持续时间相关:①喷管粗细:影响喷气速度和持续时间,粗喷管喷气快但时间短,细喷管喷气慢但更持久,直接影响动力效果;②气球大小:决定储存气体量,大气球能提供更持久的动力,影响行驶距离;③气球颜色:仅为外观特征,与动力、阻力等无关,不影响行驶距离。因此,①②是相关因素,选 A。
28.探究步骤通常包括明确问题、制定方案、实施操作、评估改进等。题干中,小车已制作完成并测试,发现 “行驶距离不够远”,这是对结果的评估;决定调整 “吹气的时间” 以优化性能,属于针对问题进行改进的环节,符合 “评估改进” 的定义。A 是确定研究目标,B 是设计解决方法,均不符合当前阶段。故答案为 C。
【答案】29.A
30.A
31.A
32.B
【知识点】摩擦力;小车的制作与评估;拉力
【解析】【分析】对物体施加力,能够产生两种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比如捏扁橡皮泥;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具体体现在两方面:既包括运动速度的快慢变化(如加速、减速),也包括运动的启动或停止。不过要注意,无论是让物体加快或减慢运动,还是使它从静止开始运动、从运动变为静止,都需要施加一个足够的力—— 这个力得能克服物体受到的阻力(如摩擦力),才能真正改变其运动状态。
29.实验中,垫圈通过绳子与小车相连,当垫圈被释放时,其重力会拉动绳子,进而带动小车运动。垫圈的重力转化为对小车的拉力,这是小车运动的直接动力;B 选项小车自身重力竖直向下,与水平运动无关;C 选项摩擦力是阻碍小车运动的力,并非动力。因此,小车运动的动力来自垫圈的重力,选 A。
30.实验目的是 “测试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最小拉力”,需精准找到临界值。一个一个增加垫圈,拉力变化梯度小,能逐步接近使小车启动的最小拉力,便于准确测量;B选项三个三个增加,可能跳过临界值,导致结果不精确;C选项先加多个再减少,无法精准定位最小拉力,且操作逻辑混乱。因此,为精准测试所需拉力,正确做法是 A。
31.车轮的作用是将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去掉车轮后,小车与桌面直接接触,滑动摩擦力远大于滚动摩擦力,导致摩擦力显著增加;12 个垫圈的拉力未变(C 错误),小车自身重力也未改变(B 错误),但因摩擦力过大,拉力无法克服阻力使小车运动。因此,现象说明去掉轮子后摩擦力增加,选 A。
32.工程制作中,小车未完成任务属于常见问题。A 选项直接参考他人做法,缺乏独立分析,难以真正理解问题本质;B 选项先排查失败原因(如摩擦力过大、动力不足等),再针对性重新设计,符合 “测试改进” 的科学流程,能积累经验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C 选项放弃研究,违背工程探究中持续优化的原则。因此,最合理的做法是 B。
【答案】33.C
34.A
35.B
36.B
37.C
【知识点】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音高是描述声音高低的属性,它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所决定。当物体振动得越快时,发出的声音音高就越高;反之,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音高就越低。比如,短而细的琴弦振动时往往更快,所以音高更高;而长而粗的琴弦振动较慢,音高也就更低。这一规律适用于大多数发声体,无论是空气柱、琴弦还是其他振动源,振动的快慢都是影响音高的核心因素。
33.吸管排箫的声音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音调高低取决于空气柱振动频率 —— 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图中吸管从左到右(1-5 号)长度逐渐变短,意味着内部空气柱长度依次减小。用相同力度吹奏时,5 号吸管的空气柱最短,振动频率最高,因此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A、B 选项对应的吸管更长,空气柱振动较慢,音调较低。故正确答案为 C。
34.吸管排箫的音调由空气柱振动频率决定,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音阶 “3(咪)” 音偏低,说明其空气柱振动频率不足。A 选项剪短吸管,会缩短空气柱,加快振动频率,使音调升高,符合调整需求;B 选项换更长吸管会延长空气柱,音调更低,与需求相反;C 选项换粗吸管对音调影响较小(主要影响音色和响度),无法有效提高音调。因此,正确做法是 A。
35.排箫的发声原理是空气柱振动—— 吹奏时,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A 选项编钟是打击乐器,通过钟体自身振动发声,原理不同;B 选项竖笛属于管乐器,吹奏时气流振动管内空气柱产生声音,与排箫发声原理一致;C 选项二胡是弦乐器,通过琴弦振动发声(依赖琴弓摩擦琴弦),原理不同。因此,与排箫发声原理类似的乐器是竖笛,选 B。
36.研究弦的粗细对音高的影响时,需采用控制变量法,即仅改变 “弦的粗细” 这一变量,保持其他条件(如弦的长度、松紧度、拨动力度等)相同。A 选项 “每根弦的粗细不同” 是实验的变量设置,正确;B 选项 “每次拨动的力不同” 会改变弦的振动幅度(影响响度),干扰音高的判断,违反控制变量原则,做法错误;C 选项 “实验重复几次” 可减少误差,确保结果可靠,正确。因此,错误的做法是 B。
37.声音的传播是通过介质(如空气)的振动向周围扩散的,其传播方向具有发散性,并非局限于单一方向。演奏时,隔壁班同学能听到乐声,说明声音不仅向演奏者前方传播,还能绕过障碍物或向侧面、后方扩散,覆盖更广泛的区域。A、B 选项认为声音只向前或向后传播,与实际现象矛盾;C 选项符合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的特性,故正确。
【答案】38.C
39.A
40.B
41.B
【知识点】口腔中的初步消化;牙齿;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人体的消化器官是一个协同工作的系统,主要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这些器官在食物消化过程中各司其职:口腔负责通过牙齿咀嚼、舌头搅拌将食物初步磨碎,并与唾液混合;咽和食道作为通道,将食物输送至胃;胃通过蠕动将食物与胃液混合,进行初步消化;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能吸收大部分营养;大肠则负责吸收水分,形成并排出粪便。
38.口腔中各结构功能不同:牙齿的主要功能是磨碎食物;唾液腺分泌的唾液能润滑食物;舌头通过灵活运动,将食物与唾液充分搅拌混合,同时将食物推向咽喉部,完成运送功能,这是舌头的主要作用。因此,舌头的主要功能是搅拌和运送食物,选 C。
39.人类牙齿分工不同:门齿位于口腔前部,形状扁平,主要功能是切断;臼齿位于口腔后部,表面有凹凸纹路,负责研磨、咀嚼食物(如将牛肉磨碎);犬齿较尖锐,主要用于撕裂较硬食物(如肉类纤维)。题中说法使用到的是犬齿和臼齿。
40.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肌肉收缩蠕动,将食物与胃液混合、研磨,初步消化食物。实验中 “塑料袋反复揉挤” 模拟胃的蠕动,“食物加水” 模拟食物与消化液(如胃液)的混合过程,与胃的物理消化作用一致。口腔的核心是牙齿咀嚼和舌头搅拌(无揉挤动作);小肠主要负责营养吸收,而非揉挤混合。因此,该模拟实验对应胃,选B。
41.人体消化道的顺序是固定的:食物先经口腔进入,通过食道(咽下方的管道)输送到胃,胃初步消化后送入小肠,最后进入大肠。选项 A 颠倒了胃和小肠的顺序;选项 C 错误在于食道应在胃之前,食物需先经食道到达胃;选项 B 符合消化道的连续路径,西瓜籽作为未被消化的物质,会按此路线旅行,最终随粪便排出。因此,正确路线为 B。
【答案】42.A
43.B
44.B
【知识点】弹力;弹簧测力计
【解析】【分析】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常用工具,其构造包括提环、指针、刻度板和挂钩等部分。它的工作原理与弹力相关: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状的改变(即形变),与此同时,物体内部会产生一种试图抵抗这种形变的力,这种力就被称为弹力。弹簧测力计正是利用弹簧发生形变时产生的弹力来测量力的大小 —— 外力越大,弹簧形变越明显,对应的弹力也越大,指针在刻度板上的示数便随之变化,从而反映出所测力的大小。
42.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程度相关,对于橡皮筋这类弹性物体,在弹性限度内,挂的物体越重,形变(伸长量)越大,产生的弹力也越大(弹力与拉力平衡)。图中甲橡皮筋伸长最短,说明所挂物体最轻,形变最小,因此产生的弹力最小;乙、丙伸长更长,弹力更大。这符合 “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的规律,故弹力最小的是甲,选 A。
43.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正确操作包括:选项 A:测量前检查指针是否指在 “0” 刻度,必要时调零,这是确保测量准确的基础,操作正确;选项 B:测量时,力的大小通过物体对弹簧的拉力体现,取下物体后,拉力消失,弹簧恢复原状,指针会偏离原读数位置,导致读数错误,此操作错误;选项 C: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可避免因视角偏差造成读数误差,操作正确。
44.弹簧测力计读数需先明确分度值(每一小格代表的力的大小)。图中弹簧测力计每小格是0.2N,图中指针位于 2N 下方第3 个小格处:2N +(3×0.2N)= 2.6N。B正确。
【答案】45.C
46.C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运动物体所具有的能量与它的质量和运动速度密切相关,具体遵循以下规律:当物体的运动速度保持不变时,质量越大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就越大。例如,两辆速度相同的汽车,重型卡车比小轿车的能量更大,撞击时产生的冲击力也更强。而当物体的质量相同时,运动速度越快,其拥有的能量就越大。比如,同一颗子弹,以高速飞行时的能量远大于低速飞行时,破坏力也随之增强。这一关系表明,质量和速度是影响运动物体能量大小的两个关键因素,两者共同决定了物体动能的强弱。
45.实验目的是研究不同坡度斜面对小车运动的影响。在对照实验中,需控制其他条件不变,仅改变研究的变量。选项 A:木块重力属于无关变量,实验中应保持木块相同,不改变;选项 B:小车重力也需保持一致,确保唯一变量是坡度;选项 C:实验明确 “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因此改变的条件是斜面坡度,通过观察木块被撞击的距离,判断小车滑下时的动能差异。故改变的条件为 C。
46.木块被撞后获得的能量大小可通过其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判断:移动越远,说明获得的动能越大。小车从斜面滑下时,坡度越大,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越快,具有的动能越大,撞击木块时传递给木块的能量也就越多,木块移动距离越远。图中 C 对应的木块移动距离最长,说明它获得的能量最大。因此,选 C。
47.【答案】(1)C
(2)肺
(3)氧气;人体呼吸时需要的气体是氧气
【知识点】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呼吸系统
【解析】【分析】(1)人体吸气时,气体进入呼吸道的顺序是:鼻腔(或口腔)→气管→肺。吸气时,气体先通过①进入,经②气管输送,最终到达③肺完成气体交换。
(2)人体呼吸过程中,气体交换包括肺泡与血液之间的交换,以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交换,其中最关键的场所是肺。肺由大量肺泡构成,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且肺泡数量多、表面积大,这些结构特点使其成为高效的气体交换场所。吸气时,外界氧气进入肺泡,通过扩散作用进入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随呼气排出体外。这一过程完成了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3)人体吸气时,吸入的气体富含氧气;呼气时,气体成分发生变化。通过柱状图对比可知,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吸入时明显减少。这是因为氧气进入人体后,通过肺部气体交换进入血液,被运输到组织细胞,参与细胞呼吸作用,因此呼出气体中氧气减少。同时,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会通过血液运输到肺部,随呼气排出,导致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综上,氧气减少是人体消耗氧气进行生命活动的结果。
(1)吸气时,空气经过呼吸器官的顺序是鼻子或口腔→气管→肺。
(2)鼻腔、气管和肺都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其中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主要功能是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3)通过呼吸,我们可以将氧气输送到体内,并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根据对空气成分的分析,一次呼吸后,氮气含量不变,氧气变少了,二氧化碳和其它气体增加了,由此可以看出,人体呼吸时需要的气体是氧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