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一节 生命活动需要酶和能源物质
(第1课时 生物催化剂—酶)
高中生物学
第三章 细胞中能量的转换和利用
苏教版 2019
目录
探究新知
一、酶的化学本质
二、酶的特性
三、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课堂小结
04
课堂练习
情境导入
02
03
素养目标
01
05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说明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说明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重点、难点)
3.探究酶催化的专一性、高效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通过对酶的作用、本质及特性的学习形成归纳总结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
2.通过有关实验,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并掌握设置对照实验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科学探究)
3.通过酶与生活、疾病的关系了解,形成社会责任。(社会责任)
素养目标
情境导入
多酶片是一种酶制剂,它为什么能治疗消化不良症呢?
酶的化学本质是什么?酶有什么特性?
思考
酶为生活添姿彩
能催化生化反应的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研究历程
1857年
巴斯德
毕希纳
确立酶是蛋白质。
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称为核酶。
1897年
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
发酵由酵母菌所含的酶引起。
1926年
1936年
20世纪80年代年
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萨姆纳
酶本质的探索历程
一、酶的化学本质
1
化学本质 绝大多数是_______ 少数是_____
合成原料 _______ ___________
组成元素 C、H、O、N,有的含有S _________________
合成场所 _______ 细胞核(真核生物)
来源 活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除外)
作用场所 细胞内、细胞外、生物体外
生理功能 _____
蛋白质
RNA
氨基酸
核糖核苷酸
C、H、O、N、P
核糖体
催化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酶的概念:
酶的本质
2
一、酶的化学本质
1.实验原理:
过氧化氢在铁离子或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都可分解成水和氧气。
2 H2O2 2 H2O + O2
Fe3+ /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氢酶
FeCl3溶液
新鲜的酵母菌液
Fe3+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二、酶的特性
1
边做边学
保证酶的数量多,活性强
酶高效性实验的设计
从细胞中释放过氧化氢酶
试管编号 1 2 3
第一步
第二步
结果
气泡不明显
较多气泡
大量气泡
2滴蒸馏水
2滴5%的FeCl3溶液
2滴酵母菌液
注入3mL体积分数为3%的H2O2溶液
木条不复燃
木条复燃
木条剧烈复燃
2.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二、酶的特性
1
边做边学
①1号和2号对照说明: FeCl3溶液具有催化作用。
②1号和3号对照说明: 过氧化氢酶具有催化作用。
③2号与3号试管对照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1.变量:实验过程中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
2.自变量:在实验过程中 。
3.因变量:随_________的改变而变化的变量。
4.无关变量:除_______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一些对实验结果造
成影响的可变因素。
5.对照实验: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__________的实验。
对照实验的类型: 。
人为控制的对实验对象进行处理的因素
自变量
自变量
保持一致
6.实验过程中遵循的原则: 。
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科学方法
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等量性原则
(无关变量始终相同且适宜)
空白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条件对照
二、酶的特性
试管编号 1 2 3
第一步
第二步
结果
气泡不明显
较多气泡
大量气泡
2滴蒸馏水
2滴5%的FeCl3溶液
2滴酵母菌液
注入3mL体积分数为3%的H2O2溶液
木条不复燃
木条复燃
木条剧烈复燃
对照组
实验组
变量分析
自 变 量
因 变 量
无关变量
实验组
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二、酶的特性
对照实验
在适宜的条件下,酶有很高的催化效率,能使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快速进行,即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结论
在一定温度下,分子从基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过渡态所需的能量。
二、酶的特性
酶的催化效率为什么这么高呢?
处于过渡态的分子。
活化分子: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酶的催化作用的实质:
活化能:
酶的催化作用的实质
2
设法增加活化分子数量,就能提高反应速率。
与无机催化剂相比较,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①加热或光照等
②使用催化剂降低活化能
活化能越低,活化分子就越多
使分子获得能量成为活化分子
二、酶的特性
酶的催化作用的实质
2
ab:有酶催化需要的活化能
bc:酶降低的活化能
酶只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不会改变化学平衡位置。
a
b
c
ac:无酶催化需要的活化能
无机催化剂催化的化学反应的范围比较广,比如酸既能催
化蛋白质的水解,也能催化脂肪水解,还能催化淀粉的水解。
1.含义:
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保证了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
2.意义:
H2O2 酶 ——只能分解H2O2
脲 酶 ——只能分解尿素
淀粉酶 ——只能分解淀粉
一种
一类
蛋白酶:蛋白质→多肽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3
不能,酶具有专一性
二、酶的特性
底物
活性中心
酶
合成反应
产物
分解反应
底物
产物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3
二、酶的特性
酶的活性中心与底物分子空间结构的匹配关系,类似于钥匙和锁一样。
①锁钥学说:酶有一定的空间结构,酶在反应中与底物的关系就像钥匙和锁的关系。
酶-底物复合物
②诱导契合学说:
酶表面并没有一种与底物互补的固定形状,而只是由于底物的诱导才形成了互补形状,从而有利于底物的结合。
酶专一性实验的设计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3
二、酶的特性
砖红色沉淀
无变化
1.实验原理
②还原性糖能够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沉淀。
①淀粉和蔗糖是非还原性糖,麦芽糖、葡萄糖、果糖属还原性糖。
淀粉
酶
麦芽糖+葡萄糖
蔗糖
酶
果糖+葡萄糖
2.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思考:能否用将斐林试剂换成碘液鉴定此实验的结果?
不能,碘液无法鉴定蔗糖是否水解,反应前后均不变蓝。
1.酶促反应:
由酶催化的化学反应,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绝大多数属于酶促反应。
2.酶促反应速率: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
3.影响因素:
三、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温度
pH
抑制剂或激活剂
酶浓度
底物浓度
影响
酶活性
影响
酶促反应速率
影响
酶与底物的接触面积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②P点后酶促反应的速率不再增加,其限制性因素主要是酶的数量。
O
底物浓度
反应速率
P
(当酶的量一定,其它条件适宜)
①O~P之间:
底物浓度、酶的浓度
1
三、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几乎成正比。
O
酶的浓度
反应速率
(当底物充足,其它条件适宜)
当底物充足,其它条件适宜时,反应速率与酶的浓度成正比。
滤纸片进入液面之时
滤纸片浮出液面之时
不同PH的过氧化氢溶液
氧气泡
探究PH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2
三、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①将若干同样大小(如1cm2)的滤纸片浸入酵母菌液,取出后晾干,滤纸片上附着过氧化氢酶。
②在四只烧杯中盛入体积分数为2%,pH分别为5、7、9、11的 H2O2 溶液(温度相同),将滤纸片分别放入烧杯中。 滤纸片接触液面后会下沉,直至烧杯底部。 滤纸片上的H2O2酶催化H2O2分解产生H2O和O2,氧气泡会附着在滤纸片上。 随着氧气泡的增多,烧杯底部的滤纸片会逐渐上浮,直至浮出液面)。
③及时记录滤纸片从液面下沉到浮出液面所用的时间(t),绘制曲线图。
不能用淀粉酶来做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
淀粉在酸性条件下就会分解,会干扰实验结果。
pH
反应速率
最适pH
D
E
F
在一定pH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pH的升高而加快
在最适pH时,酶促反应速率最快
超过最适pH后,酶促反应速率随pH升高而减慢,直至酶失活。
②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①在最适pH条件下,酶活性最高。pH偏高和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过碱使酶
永久失活
过酸使酶
永久失活
DE:
E点:
EF:
探究PH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2
三、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pH 对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曲线
①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6.5~8.0。
②植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为4.5~6.5。
③特例:
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2.0。
不同的酶最适pH可能不同 。
探究PH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2
三、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1试管 1′试管 2试管 2′试管 3试管 3′试管
实
验
步
骤 1
2
3
4
5 取出试管,分别滴加2滴 摇匀,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结论
变蓝
不变蓝
变蓝
思考:①为何不选斐林试剂鉴定?
实验要严格控制温度,斐林试剂需加热
温度影响H2O2分解,加热分解更快
②实验材料可不可以选H2O2
碘液
温度对酶的活性有影响,温度偏低或偏高都会降低酶活性
2mL淀粉
溶液
2mL淀粉
溶液
2mL淀粉溶液
2mL淀粉酶
溶液
2mL淀粉酶
溶液
2mL淀粉酶
溶液
在冰水中水浴5min
在60℃水中水浴5min
在沸水中水浴5min
1与1′试管混合摇匀
2与2′试管混合摇匀
3与3′试管混合摇匀
冰水中水浴数分钟
60℃水浴数分钟
沸水中水浴数分钟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淀粉和淀粉酶 )
三、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3
温度
反应速率
最适温度
A
B
C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在最适温度时,酶促反应速率最快
AB段:
B 点:
BC段:
超过最适温度,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减慢,直至酶失活。
低温使酶
活性抑制
高温使酶
永久失活
低温:抑制酶的活性,升温后能恢复活性。
高温:使酶的 遭到破坏,导致酶 ,
甚至永久失活。所以酶适合在 下保存。
空间结构
变性
低温
不同生物的最适温度不同
动物:35-40℃之间;
植物:40-50℃之间;
细菌和真菌:差别较大。
有的酶最适温度可达70℃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淀粉和淀粉酶 )
3
三、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放眼社会
酶与疾病
1.许多遗传病的发生与酶有关
2.某些有机磷农药能与神经组织中胆碱酯酶的活性中心结合,使酶的活性中心不能与底物互相结合。
3.酶作为药物已经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例如,淀粉酶、蛋白酶用于帮助消化,胰蛋白酶用于化脓性伤口的净化,纤溶酶和尿激酶在血栓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4.当人体患病时,某些酶的活性会出现异常。
佝偻病患者血清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增高;癌细胞转移扩散时,血清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增高;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氨基转移酶的活性增高。
生物催化剂—酶
课堂小结
PH
温度
底物浓度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酶的活性
酶的浓度
多数是蛋白质
少数是RNA
特性
酶和酶促反应
酶的本质
高效性
专一性
酶催化作用实质
显著降低反应活化能
课堂练习
C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酶是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②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是体内转化而来 ③酶是活细胞产生的 ④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⑤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是固醇 ⑥酶在代谢中有催化、调节等多种功能 ⑦酶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 ⑧酶起催化作用 ⑨酶只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A.①②⑤ B.③⑦⑨ C.③④⑧ D.④⑤⑥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几乎所有的活细胞都能产生酶,①错误;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不能来源于食物,②错误;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③正确;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酶为RNA,④正确;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酶是RNA,⑤错误;酶只有催化功能,⑥错误;酶不起调控作用,⑦错误;酶只是起催化作用,⑧正确;酶在细胞内和细胞外都能发挥作用,⑨错误;故选C。
课堂练习
D
在这三种温度下,45 ℃时催化反应结束所需时间最短,酶活性最高,据此不能确定该种酶的最适温度是45 ℃.
2.如图为某种酶催化的化学反应在三个不同温度条件下,反应底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酶的最适温度是45 ℃,欲延长反应时间可以增加反应底物
B.该种酶在65 ℃条件下无法催化反应,将温度降低到45 ℃,酶活性会逐渐增强
C.如果该种酶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则其可以被RNA水解酶所催化水解
D.该种酶在25 ℃条件下活性不强,将温度升高到45 ℃,酶活性会增强
65 ℃条件下,该酶空间结构已经发生改变,失去催化能力,降低温度,酶活性不可恢复
如果该种酶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说明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