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五)教学课件:第2课《垓下悲歌》 (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春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五)教学课件:第2课《垓下悲歌》 (共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4 16:0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导入新课
蒲松龄有一副励志名联,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讲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那么上联是什么,说的又是谁的事情呢? 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讲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带领义军灭亡暴秦的故事。 但当项羽实现大志,登上功业的巅峰,获得人生的极度辉煌。但鸿门宴之后,形势急转而下,他很快就由一颗耀眼的巨星转化为急速消逝的流星,被他的对手刘邦取而代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垓下悲歌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语法现象,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学会鉴赏细节的运用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3.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联系人物所处的时代,对人物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
重点:
1. 文言知识的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
2. 细节的运用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
项羽的长相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重瞳子。“重瞳子”,就是一个眼睛有两个瞳孔。传说中,大舜是重瞳子,晋文公是重瞳子,所以,在人们的观念中,重瞳子是一种吉兆。
最显著的特点:大起大落。
所谓“大起”,指的是项羽从二十四岁起兵反秦,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成为分封十八位诸侯王的“西楚霸王”,掌握着秦亡汉兴之际的国家命运。这一年,项羽才二十七岁。
所谓“大落”,指的是楚汉战争仅仅四年,项羽就兵败乌江,自杀身亡。
有着“重瞳子”的奇特长相身为“西楚霸王”的项羽,为什么仅仅四年时间,就留下了“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名言,自杀而亡了呢?
梳理思路,把握内容
思考:围绕“垓下之战”作者写
了哪些内容?
垓下之战
(1~2)
相约攻楚
战前
(3~5)
垓下之战
战中
战后
(6)
礼葬相羽
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
汉欲西归
而诸侯皆附之
楚兵罢食尽
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
知识积累
相约攻楚
而信越之兵不会
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
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
以舒屠六,举九江兵
诣项王
1、楚兵罢食尽,此天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2、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3、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
4、睢阳以北至豰城,以予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思考:“鸿沟约定,中分天下”之
后,项羽和刘邦各有什么行动?
刘邦为什么听从建议背盟弃约?
项羽引兵解而东归;汉王欲西归,张、陈献计:因机取之,汉王听之。
理想所在:此其志不在小
不择手段(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
辞小让)
建议合理
韩信、彭越为何不遵守约定?
评价张良在垓下之战中的作用。
拥兵自重,利益驱动,借机要挟刘邦裂土封侯,取得实际利益。
重要作用,提出了重要军事谋虑:
急击勿失!
洞悉人心,献出得当的军事策略
战前项羽面临怎样的形势?
其失败结局已初露端倪,有哪些?
陷于重重包围,形势极为不利
1、缺乏警惕性:解而东归
2、兵罢食尽
3、刘、韩、彭联军,兵力悬殊
但战斗力很强
刘邦表现如何?他为什么能成就大业?
突出特点:善于接受别人建议
对比项羽鸿门宴气走范增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行动迅速
能屈能伸:无可奈何接受“共天
下”的建议,而日后剪除
韩信评价项羽:“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
呕(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
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
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描写了几个场面?
霸王别姬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霸王别姬
项王军壁垓下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常幸从
歌数阙,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思考:汉军为何唱楚歌?
项王闻歌之后反应如何?
大惊
夜起,饮帐中
慷慨悲歌
泣数行下
  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
  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复杂的,文中的一个“泣”字极其传神地表现了这种难言的情感。
  “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此情此景感人至深。
虞姬弹剑哀和: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遂伏剑自刎,
思考:当项羽大军被围垓下,军情何
等急迫!作者为何用舒缓的笔调去写项
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
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
项羽是个多情重义的本色英雄。优柔寡断,多愁善感,儿女情长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潸然泣下,唱《垓下歌》,呜咽悲慨,凄凉动人。既展示了霸王多情的一面,同时也将霸王有心保护爱人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渲染了英雄失路托身无所的悲情。
在这一部分中,司马迁用细腻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怎样的项羽?
东城快战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期山东为三处
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
如大王言
第一次:中夜奔逃
第二次:迷失道路
第三次:东城快站
思考:本部分写了项羽的三次突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你如何评价他的三次突围?
在东城快战中,司马迁用形
象生动的文笔为我们塑造了
英雄项羽,你看到的项羽如
何?




七十余战,未尝败北
溃围、斩将、刈旗
28人四向
同汉军目的有何差别?为什么不
决一死战?
决战有胜负之分、一决雌雄的意思,
也就是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
求痛快于一时,不过逞匹夫之勇而
已,完全不计后果。
东城突围,项
羽兵剩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
不服气,认为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
过失。因此,他的快战目的不是为
了胜利,而是证明自己。与其是说
战斗,不如说是表演。
“天亡我,
非战之罪”描写出他刚愎自用,缺少
自我反省精神的弱点。








司马迁是如何刻画他心中的项羽的?
作者浓墨重彩地正面、侧面和细节描写了
项羽的英勇善战。
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
的气势
 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
辟易数里。
——神威凛凛,气势迫人
 斩汉一将。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
人。——满身神力和超群武艺
  项羽是骁勇善战,所向无敌,豪气干云之人。以数十击数千,斩将刈旗,当者披靡。身处绝地,仍杀人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其豪迈之气,善战之能激荡天地。
乌江亭长舣船待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以足王也。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渡江而西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籍独不愧于心乎
吾知公长者
所当无敌(所当者破)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知耻重义
心地仁善
视死如归
本部分写了项王几件事?塑造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项羽为什么拒渡乌江?
知耻重义
宿命论思想
忏悔意识
无颜见江东父老
天亡我,我何渡为
天下匈匈数岁,
徒以吾两人耳,
愿与汉王挑战
决雌雄
一代霸王终自刎,你如何看待项羽之死?
  项羽知耻而重义,是个英勇豪迈的失败英雄。
  寥寥数句道尽一个顶天立地大丈夫的心声。临危之际,不是念念不忘自己在反秦战争中的功绩,而是引咎自责。面临一线生机,不是含羞忍耻地苟活于世,而选择了慨然赴死。
  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驰骋于铁血纷飞的战场,扫荡秦军。又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不起人民的时候,选择了立即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这才是一个悲剧英雄的本色。
 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易中天:项羽之死
五人共会其体,皆是
独鲁不下
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故以鲁公礼葬项王榖城
  乌江之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历史把版面留给了刘邦,楚河汉界的真正含义从此变了性质,寄居在中国象棋棋盘上……
  司马迁将自己爱、怜、怨、恨,以至满腔的血全部的泪融注笔端,谱写出这一曲英雄悲歌。
题乌江亭
[唐]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他会成功吗…

拓展:再给项羽一次机会
性格决定命运
  一种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
——英 狄更斯
 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性格决定命运。
  那么,项羽自小就有养成了怎样的性格呢?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人小时候的经历会影响他的一生。”
     ——心理学家
 少时虽志向大,但性格浮躁,做事不彻底。在个人修养上的缺失对其日后性格的形成及一生的事业成败起了制约作用。也暗示出他的悲剧命运。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注:①呕呕:和悦的样子②印刓敝:把印信捏在手中,棱角都被摸圆了。

1.霸王别姬
过于儿女情长
2.东城快战
逞匹夫之勇 
   原因:少时个人修养的缺失
  田父指路
残忍暴戾,不得人心3.乌江自刎
沽名钓誉
4.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不善用人
5.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妇人之仁、不得人心
总结项羽的性格:
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失人心者不能得天下。
2.要善纳良言,遇事要斩钉截铁,当断则断。
3.要深思熟虑,不可只凭匹夫之勇。
4.要善于任用人才,不可过分自负。
5.生命珍贵,不可轻易放弃奋斗。
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兴起得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没有尺寸的封地作为根基,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像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作战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