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监测
八年级历史
(试题卷)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70分,历史、道德与法治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3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右图是1952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纪念邮票。据此可知( )
A.人民支持强后盾
B.战士英勇彰国威
C.中朝并肩终胜利
D.正确领导指方向
2.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通过划分阶级、没收和征收地主阶级和富农的剥削财产、分配改革果实、进行复查、动员生产等措施,实现了土地制度的变迁。这一变迁( )
A.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B.确立了集体土地所有制
C.形成了国有土地所有制 D.形成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3.据统计,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期间,2412名普通工人被培养成技术工人,90名技术员和实习生成长为工程师;在苏联专家提出的“管柱钻孔法”基础上,我国还独立掌握了世界领先的桥梁建造技术。材料反映该大桥的建设( )
A.沟通了南北交通 B.平衡了我国的工业布局
C.突破了技术封锁 D.提升了我国的技术实力
4.爱国企业家荣毅仁回忆:“公方(政府)代表教会我们成本核算,私方(资本家)则贡献技术经验,这种结合让企业焕发新生。”依此分析,荣毅仁评述的是( )
A.互助小组举措 B.公私合营政策
C.“一大二公”方针 D.个人承包方式
5.1958年,河南林县人民历时十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总长度达1500公里。这一壮举主要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工程建设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C.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D.国际援助对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
6.在“改革开放启新局”班级讨论会上,有同学找到这首歌谣:“实行大包干,粮油大增产;踏上致富路,干群喜开颜。联产到了户,社员干劲足;脱贫致了富,个个腰杆粗。”由此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A.开辟了农业现代化道路 B.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C.改变土地所有制 D.推动乡镇企业迅速兴起
7.据《深圳统计年鉴》记载,1979年的深圳常住人口为31万,1992年为260万。据此推断,这一变化的政策助力是(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C.建设“一带一路” D.设立经济特区
8.据《北京日报》报道,2024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2.7%,优良天数提高1.7%,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下降0.7%。这些数据变化反映了我国( )
A.科技创新取得巨大突破 B.环境治理效果领先世界
C.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D.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9.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由1947年成立时的5.3亿元跃升至2008年的7761.8亿元;西藏自治区生产总值由1965年成立时的3.27亿元增至2008年的395.91亿元。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B.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C.保障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 D.加强民族之间平等团结
10.下列图表中的经济发展趋势充分证明了( )
A.“一国两制”制度的正确性 B.“九二共识”利于两岸交往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可行性 D.“求同存异”方针得到认同
11.下表为2024年第15届珠海航展中国展出装备信息(部分),材料表明我国( )
代表 无人地 面装备 歼-35A隐 身战斗机 直-20J舰 载直升机 “翼龙”X大型察 打一体无人机 “天龙”中远程 防空反无人系统雷达车 “虎鲸”大型 无人作战艇
A.已实现国防现代化 B.大力发展航天技术
C.成为世界海军强国 D.积极推进科技强军
12.2024年6月《人民日报》报道:70年来,它“跨越时空、超越隔阂,成为开放包容、普遍适用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治树立了历史标杆。”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全方位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D.不结盟政策
13.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周恩来向他阐述了中国的严正立场:“第一,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第二,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湾国民党断交。”这表明我国( )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维护“求同存异”方针
C.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14.1964年,一位工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天传来特大喜讯,咱们参与制造的产品为国家一项重大事业助力,据说那东西能让咱国家腰杆子更硬啦!”工人日记中提到的“重大事业”最有可能是( )
A.武汉长江大桥顺利通车 B.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5.下面为某教科书中列举的不同时期中国人的愿望,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对外政策的不断调整 B.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
C.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D.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二、辨析改错(8分)
1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1957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 】
(2)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 】
(3)2006年,宝成铁路全线通车,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 】
(4)2017年,在中共二十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铁路总里程有一半处于瘫痪状态——民航航线只有12条,主要运输工具还是畜力车和木帆……1953年起,国家投资向交通运输倾斜,改造和新建了一批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民用机场,提高了西部和边远地区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覆盖程度,新开辟了国际、国内水路和空中航线。
——节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
材料二
2019年8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显示,2018年末,我国高铁营业总里程3万公里,是2008年的44.5倍,高铁营业里程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我国高铁营业总里程居世界第一位。
——摘编自侯隽《亲历者王梦恕:坐中国高铁感受中国速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交通建设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高铁建设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交通发展的建议。(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筹建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为目标,把一党领导与多党合作、一党执政与多党协商结合起来,首创人民政协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导入外来党治模式,吸取国民党党治模式变异的经验教训,并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之后所进行的政治创新。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行使自己的权力,便于团结和组织全国人民决定国家大事,参加国家管理,从而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制度上保证了各少数民族都能平等地参与政治,从而促进了民族团结,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
——摘编自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主要任务,并概括新中国实行人民政协制度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标志。(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认识。(2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1949—1956年《人民日报》关于国家话语核心词的词频统计(部分)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频数 频数 频数 频数 频数 频数 频数 频数
新民主主义 3221 1879 1517 802 802 364 340 186
社会主义工业化 29 24 7 31 453 1236 802 286
社会主义改造 8 45 16 14 467 1474 1716 2273
材料二
1949—2016年《人民日报》统招分配和自主就业两类关键词词频统计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49年到1956年国家话语核心词词频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每一个国家话语核心词出现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8年以来关键词“统招分配”和“自主就业”词频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趋势形成的原因。(4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预计2049年前后《人民日报》中可能出现的高频词。(2分)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监测
八年级历史答案
(试题卷)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A D B C B D C B A D B A C C
二、辨析改错(8分)
16.(1)X,将“南京长江大桥”改为“武汉长江大桥”。
(2)√。
(3)X,将“宝成铁路”改为“青藏铁路”。
(4)x,将“二十大”改为“十九大”。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1) 变化:从交通设施瘫痪、交通方式落后、交通线路少,变为国家投资改造和新建交通设施,提高西部和边远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覆盖程度,开辟更多国际国内航线。原因:新中国成立,社会环境稳定;国家重视,实施经济建设计划;人民建设热情高涨。
(2) 成就:高铁营业总里程增长迅速,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居世界第一位。影响: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方便出行,促进地区交流和多方面发展,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
(3)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注重科技创新;加强交通管理;关注偏远和欠发达地区交通建设;参与国际交通合作等。
18.(1)主要任务:为新中国的成立做筹备工作。原因:新中国实行人民政协制度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吸取了国民党党治模式变异的经验教训,同时考虑了中国的国情,进行了政治创新。
(2)意义: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在于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了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3)示例:民主与法治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不断完善。民主是法治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保证法治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同时,法治也是民主的保障,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1)“新民主主义”的词频逐渐下降,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词频则逐渐上升。
背景:“新民主主义”词频下降的背景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但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新民主主义的任务逐渐完成,因此该词的词频逐渐下降。
“社会主义工业化”词频上升的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而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该词的词频逐渐上升。
“社会主义改造”词频上升的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因此该词的词频也逐渐上升。
(2)变化趋势:统招分配比例下降,自主就业成为主要趋势。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3)可能出现的高频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世界一流强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