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5 10:3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从历史上来看,隋代呈现出两个面孔:其一,与南北朝时代相联系,并且结束了南北朝;其二,正如通常人们习惯将隋唐两朝连起来称呼一样,隋代又是唐代的先驱。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隋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B.隋代和唐代其实是一个朝代
C.隋代和唐代具有诸多相同点
D.隋唐时期是繁荣开放的时期
2.某班级的同学们以“大运河”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展示出如下成果汇报卡,由此可直观看出隋朝大运河( )
A.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B.使苏湖地区成为“天府之国”
C.促使隋朝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 D.工程规模大且加强了南北交通
3.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学生数量和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材料主要表明科举制度( )
A.增加了科学取士的名额 B.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C.是官员选拔的重要途径 D.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进步
4.小张同学在参观完隋唐洛阳城遗址后,对隋王朝二世而亡产生了疑惑,为此搜索到了如下描述隋末社会景象的资料,据此可知隋朝末年( )
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旧唐书·李密传》
A.朝廷腐败 B.民不聊生 C.起义频发 D.经济衰败
5.“她继续推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不断增长,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材料评述了( )
A.唐中宗的统治 B.武则天的统治 C.宋神宗的统治 D.元世祖的统治
6.在唐代,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如契丹骑射、吐蕃马术、日本棋艺等深受唐人喜爱,体育活动参与人群广泛,包括宫廷妃嫔、贵族妇女、宫女、以及广大平民妇女等各个阶层,活动内容丰富,与男子无异。这一现象表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
A.崇尚武力和军事技艺 B.推崇儒学,提高女性地位
C.重视中华文明的传播 D.开放包容,接纳多元文化
7.开元末年,唐朝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各地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发生了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段话描述的是( )
A.唐朝衰亡的重要原因 B.安史之乱破坏了社会经济
C.黄巢起义打击了唐朝 D.唐末形成了武将专权局面
8.下侧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唐朝的( )
……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持子婿之礼甚恭。”
A.政治制度创新 B.民族关系发展 C.中外交往频繁 D.军事实力增强
9.《蔡忠惠公文集》中写道:“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一现象体现的统治策略是( )
A.以法治国 B.崇文抑武 C.重农抑商 D.无为而治
10.诗歌内容丰富,不仅反映诗人的个人情感,也映射了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特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下列诗句可以佐证南宋历史的是( )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1.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历史时,制作了如图知识卡片。该同学复习课题是( )
★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A.海外贸易繁盛 B.经济重心南移 C.粮食产量增加 D.都市经济繁荣
12.经典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三字经》中有“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的记载,材料描述的历史史实是( )
A.蒙古族灭金,赵匡胤建立宋朝 B.元朝灭金政权,并建都于金陵
C.朱元璋灭金和宋,建立了明朝 D.元朝灭南宋,朱元璋建立明朝
13.如下图所示(部分区域),为有效统治辽阔的疆域。元朝在全国推行( )
A.君主专制 B.宣政院制 C.地方自治 D.行省制度
14.下面是历史教科书部分章节目录。这反映的主题应该是( )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各民族政权的并立
C.宋元时期社会变化 D.统一国家逐渐形成
15.诗歌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气象。下面诗歌体现出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是( )
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 星牵沧海云帆耸,浪系天涯纽带长。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A.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B.和平交往与暴力冲突并存
C.闭关锁国,一口通商 D.世界领先,无私奉献
16.明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这里强调的是明长城( )
A.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B.成为民族交往纽带
C.彰显建筑艺术价值 D.提升中华文化内涵
17.南瓜原产美洲,明朝嘉靖年间传入中国。《本草纲目》中记载:“南瓜,甘,温,无毒。补中益气。”据此可知,这部著作( )
A.见证了中外的物种交流 B.创新了药物的分类法
C.修正了前人的错误记载 D.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
18.下图是七(1)班某同学整理的一组大事年表。这组大事与哪位皇帝相关( )
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 1685年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订立《尼布楚条约》 1690年亲征噶尔丹 1713年赐“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A.明太祖 B.顺治帝 C.康熙帝 D.乾隆帝
19.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与“人为地隔绝于世”相关的史实是( )
A.设立军机处 B.人地矛盾加剧 C.大兴文字狱 D.闭关锁国政策
20.文学艺术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代表明清文化突出成就的文学艺术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下列反映清代文学艺术成就和特色的是( )
A.《三国演义》和秦腔 B.《水浒传》和昆曲
C.《红楼梦》和京剧 D.《西游记》和汉调
二、综合题
21.学习完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后,七年级某班以“隋唐之美”为主题制作展板,请你参与完成。
隋唐之美
版块一制度之美 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___①___创立。——部编人教版2024年七年级历史教材 贞观时期推行一系列革新的政治措施:进一步完善___②____。 ——部编人教版2024年七年级历史教材
版块二智慧之美
版块三和合之美
(1)请将版块一中的内容进行完善。
① ②
(2)请从版块二中任选一项,说明其入选展板的理由。(要求:从地位或影响方面作答)
(3)依据所学结合版块三内容,简要说明这一时期的和合之美。
(4)综合以上展板内容,请简要说明“隋唐之美”美在何处。
22.腹有诗书气自华,跟着诗词去旅行,感受中华文脉的源远流长。某班同学开展了主题为“品读古诗传承中华文脉”的项目化学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任务一:读诗·知史
材料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1)材料一诗中现象可能出现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
(2)从诗句推测作者所生活的历史时期,并分析杜甫诗作所具有的历史价值。
任务二:读诗·明理
材料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戚继光《凯歌》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马上作》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戚继光《端阳奉邀藩臬诸司观龙舟有作》
(3)材料二中的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与抱负?
任务三:诵诗·创诗
材料三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时代在发展,但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意与文化,滋养着我们的精神。
(4)请围绕文化传承发展的主题,写一段“传世经典诗词诵读”的宣讲词。(言之有理,条理清楚,行之成文,字数不少于80字)
2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之士开辟了登仁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类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摘编自《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明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措施
措施 内容
八股取士 科举以八股文取士,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应试写文章之人不得有个人见解,文章不得联系现实。
文字狱 从文字作品中穿凿附会,任意罗织罪名,广泛株连,严酷处罚。
——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为草野寒之士开辟了登仁之途”对加强集权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简述朱元璋在中央和地方改组“我国政治制度”采取的举措及设立的特务机构。归纳君权与相权发展的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思想文化专制的危害。
(4)综上所述,简要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材料题
24.船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通工具。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船可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亡国之船】
材料一
图一 隋炀帝乘龙舟航行于大运河(18世纪帛画)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1)材料一中“水殿龙舟事”是指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运河开通后发挥了什么重大作用?
【繁盛之船】
材料二
图二 南宋沉船“南海1号”遗址正摄图
“南海1号”残长22.95米、宽9.85米,船内舱室最深2.7米,设14道舱壁分隔成15舱。按照正常成年人步速,绕船体一周也需5分钟左下……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包括各类金属器,竹木漆器,玻璃器以及人类骨骼、矿石标本、动植物遗存等,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
——摘编自光明日报《一船尽观宋代海上丝烟之路繁盛》
(2)根据材料二,你能找到哪些有关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信息?
【友好之船】
材料三
图三 郑和船队
郑和宝船到达祖法儿国,当明朝官员赏赐完毕后,祖法儿国人尽出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诸物与华人交易。
——译编自《瀛涯胜览》
(3)据材料三及所学分析其反映的历史事件,并说说郑和船队到达的最远区域。
【收复之船】
图四 郑成功船队
材料四 郑成功致某总督的招降信:“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距,今余即来索,则当归我……”
——连横《台湾通史》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并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D B B D A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D C B B A C D C
21.(1)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2)示例1:隋朝大运河,理由: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带动了沿河沿河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示例2:筒车,理由:筒车是唐朝时的农业灌溉工具,利用自然力提水,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反映了唐朝发达的农业生产技术。(选择和理由要相匹配,理由围绕地位和影响表达,言之有理即可;只选择无理由不给分。)
(3)莫高窟和唐三彩都生动反映了唐代经济文化、中外交流和民族交往的发展水平,向世界展示了唐朝时期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民族气魄。(言之有理即可)
(4)繁荣与开放之美。(或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之美,言之有理即可)
22.(1)事件:安史之乱。
(2)历史时期: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历史价值: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诗歌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情怀:抒发了他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4)宣讲词:经典诗词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记忆。通过诵读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不仅仅是表面的朗诵,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问等方式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和背景。在诵读过程中注入情感,使诗词的情感得到释放,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经典诗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诵读和传承经典诗词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可以结合现代元素,创新形式,让经典诗词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经典诗词诵读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希望大家积极参与经典诗词的诵读,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3.(1)影响: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2)措施: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地方上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机构:锦衣卫。
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3)危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制了人才的培养;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积极作用: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一定程度上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障;在很长时间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4.(1)事件:开凿大运河,乘坐如宫殿般的龙船沿运河3次南巡下江南。
作用: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2)信息:宋代手工业兴盛,制瓷业发达(宋代是瓷器发展的辉煌时代),宋代海外贸易发达,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事件:郑和下西洋;最远区域: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事件:郑成功收复台湾;意义:是中华民族反抗殖民侵略的一次重大胜利,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进一步开发台湾,促进民族交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