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图为某学生在学习“五四运动”时收集的一些史料。这些史料反映出当时( )
时间 事件
五四之初 北大校长蔡元培积极营救学生,并于5月9日递交辞呈以示抗议
5月中下旬 山东各地农民响应,开展抵制日货和断绝粮源的斗争
6月5日 上海机器纺纱等行业六七万工人举行大罢工
6月6日 上海各商铺出现“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罢市救国”等标语
6月6日 上海乞丐首领通告:不准在路行乞,以免妨碍国人救国之行动!
A.民族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B.社会舆论可以左右政府对外政策
C.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已初步觉醒
2.1933年2月,在毛泽东的建议下,苏区政府成立了粮食调剂局和对外贸易局两个机构。此外,苏区政府还发行了300万建设公债,并将部分资金用作两局的经营资本。苏区政府的这些举措( )
A.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B.探索出了根据地建设的新模式
C.反映出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D.使中共打开了民主革命新方向
3.下图为1938年丰子恺创作并发表的漫画。该漫画意在( )
A.批判国军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 B.坚定国人抗战必胜的信念
C.揭示抗日战争态势已发生逆转 D.控诉日军对华的残暴行径
4.中共某一会议提出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作出了不给党的领导祝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等规定。会后,毛泽东还强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该会议召开的背景应是( )
A.抗战胜利前夜,中国面临建国道路选择
B.三大战役结束,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C.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D.改革开放实施,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共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这一规定( )
A.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 B.是对经济发展道路的全新探索
C.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特征 D.意在扩大中共执政的阶级基础
6.1961~1962年,中央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制定了部分举措(如下表)。这些举措( )
举措
一 1961年基建投资比上一年压缩2/3,1962年又比上一年再压缩一半
二 出台《关于切实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决定》和《关于严格财政管理的决定》,有效控制供需总量平衡
三 1962年,确定两年内城镇人口减少2000万,职工队伍精简1000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由1960年的9.6万个减至1962年的5.3万个
A.迎合了国民经济调整的现实需要
B.落实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克服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
D.导致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困境
7.下面两幅图分别为澳门统计暨普查局公布的2000~2018年访澳内地游客占比变化情况(单位:%)和2001~2018年澳门GDP变化情况(单位:亿澳门元)。这两幅图可用来说明( )
A.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B.旅游业是澳门经济支柱产业
C.中央持续加大对澳门的支持力度 D.一国两制助推澳门经济发展
8.过去,我国服装、家具、家电“老三样”大量出口,走俏海外;如今,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扬帆出海,叫响全球。据统计,2023年,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合计出口同比增长近50%,表现十分亮眼。这一变化反映出我国( )
A.科技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 B.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C.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根本转型 D.综合国力呈现上升的趋势
9.释迦牟尼允许首陀罗和贱民加入僧团。例如,首陀罗出身的理发匠优波离成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负责制定戒律。释迦牟尼的这一做法( )
A.冲击了印度种姓制度 B.实现了社会矛盾的消解
C.沿袭了婆罗门教教义 D.促进了世俗王权的强化
10.公元1—2世纪,高卢地区(今法国、比利时等地)的罗马老兵子女往往掌握拉丁语和当地方言,形成独特的“军营拉丁语”。据史料记载,“军团驻地周边三十里内,皆闻罗马俚语与蛮族土话交织”。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 )
A.罗马扩张客观上促进族群融合 B.罗马奴隶来源的多样化
C.拉丁语是欧洲语言系统的源头 D.罗马公民内部矛盾尖锐
11.中古中后期,西欧地区货币地租逐渐流行。英国12世纪初开始将劳役折算为货币地租,至13世纪,货币地租已占优势地位。12世纪,法国的新垦地移民也逐渐用银钱交纳租金。这一变化( )
A.反映出王权加强和民族国家形成 B.表明城市的自治权越来越大
C.折射出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的松动 D.促进了庄园经济的繁荣发展
12.8至11世纪,当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建立统治并保障宗教自由后,前维京时期被迫改信伊斯兰教的犹太人(马兰诺)得以回归信仰。然而,许多犹太人并未回归,成为在宰相和贵族宫廷中游走的“世界公民”,并与不同家族联姻。这反映出阿拉伯帝国( )
A.宗教政策具有灵活性与包容性 B.确立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体制
C.充分尊重被征服地区的异教徒 D.继承和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
13.下表是不同历史学家有关15世纪下半叶至16世纪“发现”一词的理解。这些从侧面表明( )
肖努 (1)扩大地中海世界的疆界 (2)消除对“黑暗之海”的恐惧,驰过博哈多尔角(今摩洛哥西岸),增加新的知识
马达里亚加 在15和16世纪的人们的心目中,“发现”的意思就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基督社会
A.哥伦布发现美洲具有必然性 B.地理环境阻碍人们的交流
C.欧洲文明逐渐主导世界格局 D.海上探险活动的动机多元
14.在15世纪之前,威尼斯和穆斯林商人在香料贸易中处于实际垄断地位。16世纪初,来自印度马拉巴尔海岸和马来西亚马六甲贸易中转站的东方奢侈品开始运达里斯本。16世纪末,威尼斯人运往欧洲的香料仅有前一个世纪的三分之一。这一变化可用于论证( )
A.国际分工体系的日益完备 B.新航路开辟对传统商业格局的冲击
C.陆上丝绸之路被逐渐舍弃 D.商业经营方式与商业中心同步变动
15.13世纪到17世纪左右,“地心说”一直是天主教教会公认的世界观。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在《天体运行论》出版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日心说”的关注者和支持者都非常少。由此可知( )
A.传统观念制约自然科学发展 B.宗教改革利于推动思想解放
C.欧洲文化教育事业较为萧条 D.“日心说”缺乏科学理论支撑
16.明治政府成立后,将各藩藩主(大名)列为华族,将武士列为士族,不仅实施了“版籍奉还”政策(收回了各藩国的领地和人口),还颁布了《废刀令》,规定除着大礼服的官员、军人、警官之外,禁止任何人佩刀。明治政府这些举措( )
A.意在仿效中国进行政治革新 B.弱化了幕府的统治地位
C.冲击了传统社会的等级制度 D.维护了奴隶主阶级利益
二、综合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1931年9月18日夜)河本中尉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领部下数名向柳条湖方向走去。一边从侧面观察北大营的兵营(东北军军营),一边选了主兵营约800米往南去的地点。在这里,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安放在铁轨下,并点了火。
——摘自花谷正(九一八事变策划和参与者)《满洲事变是这样策划的》
史料二
《TRUTH》:1932年以银行家巩天民为代表的沈阳9位知识分子,冒死秘密拍摄日军发布的各类公告和伪满洲国政府内部文件,并将其整理成册,翻译成英文,装在绣上“TRUTH”字样的蓝色布包,交给国联调查团。
材料二 1937年7月,北京郊外的卢沟桥附近,日中两军忽然发生冲突(卢沟桥事件)。近卫内阁提出了不扩大方针,现地达成了停战协定。但是,7月末,在北京郊外发生通州事件……(日本)政府为了武力应对事态、保护侨民,向国内师团下了动员令,华北的两国军队冲突扩大。8月,战火烧到上海,两军处于战斗状态,日本放弃不扩大方针。对此,蒋介石下达总动员令,共产军参加战线。于是,战线扩大到中国全境。
——摘自明成社(日本)《最新日本史B》
注:通州事件:因日军撞死保安队成员和“误炸”其教导总队营地的积怨,冀东保安队于1937年7月27日发动起义,攻占冀东伪政府、日本特务机关以及日本浪人开设的烟馆、赌场、妓院等;29日因日军增援而失败,通州城旋即遭到日军报复“扫荡”,冀东伪政权被迫道歉、赔偿、为侵略者树碑建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史料的类型并简述其史学价值。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论述的错误之处,并运用史实予以反驳。
三、材料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期 法案 内容简介
20世纪30年代前后 《关于战争动员与后方工作》 对于一切尚能在苏区内的商人组织如“牙行”与其他旧式行会的残余,各级苏维埃政府必须严厉查禁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1935年后 《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在双方有利的条件下,欢迎他们(民族工商业资本家)到苏维埃人民共和国领土内投资,开设工厂与商店,保护他们生命财产之安全,尽可能地减低税租条件
《西北苏维埃选举法》 雇佣劳动在十人以下,资本在五千元(边币)以下之工商业主亦有选举权
——摘编自谢红星等《中央苏区时期党对私营工商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 在过渡时期,国营经济虽然占据优势,但合作社工业以及公司合营工业只占到了百分之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占比则达45%。虽然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新中国成立后起到了某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也束缚着工人阶级生产的积极性。1956年2月,中共中央通过了《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对于资产阶级,第一是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是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是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
——摘编自龚力军《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初期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以来,历史书写的目的是要在历史发展中展现上帝的意志。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史学为经学服务,史学书写的目的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求真,而是教诲训导和修辞,因此展现神意和文辞优美是衡量历史书写优劣的标准。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史料观,学者们开始强调使用可信史料,并且追求叙述历史的真相。18世纪,随着更多新知识的出现,原有以《圣经》为基础的知识框架已经不能容纳这些新知识,旧知识框架遭受巨大冲击,人们开始质疑《圣经》唯一权威的地位。启蒙哲人对基督教的批判,更是使《圣经》走下神坛,不再是唯一的权威来源,因此以《圣经》为基础的旧史料观变得不合时宜,一种以距离事件发生的时序为标准的新史料观出现,并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史料等级制。19世纪初兴起了书写世界历史的新潮流,人们希望从世界大事中了解世界大势。传统的百科全书式历史书写在史学史谱系中被边缘化。
——摘编自张一博《德意志地区新史学观念的形成与百科全书式世界史书写的衰落》
(1)根据材料,概括西欧中世纪至19世纪初历史书写演变的历程及呈现出的主要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中世纪至19世纪初历史书写演变的主要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国王亨利二世(1133~1189年)的生平
时间 大事
1154年 成为英格兰国王,建立金雀花王朝,同时统治诺曼底、安茹、阿基坦等法国领地,成为法王的封臣,实际控制着超过法国王室两倍的领土
下令拆除未经许可建造的300多座域堡
1159年 推出“盾牌钱”,允许领主以缴纳货币税代替军事服役,税款用于雇佣职业军队
1166年 颁布《克拉灵登诏令》,要求王室巡回法官定期视察地方村镇,直接受理刑事案件,将神职人员纳入世俗法庭管辖,但遭到教会激烈反抗
1170年 与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的矛盾激化,四名骑士受亨利二世言辞刺激,在坎特伯雷大教堂刺杀贝克特
1176年 颁布《北安普顿教令》,规定任何城堡或市镇不得阻止郡守调查领主领地内的案件
1180年 委托法国铸币师设计“短十字银币”,币面刻有“HENRICVSREX”(亨利国王),流通近70年
1189年 在法国希农去世,终年56岁
——摘编自[英]威廉·斯塔布斯《金雀花王朝》
英国国王亨利二世(1133~1189年)的生平是中世纪某些历史场景的再现。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运用所学世界史的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B B C A D D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D B A C
17.(1)史料一:属于文献史料;不仅证实了九一八事变的真实性,还可用来研究九一八事变的整个过程。史料二:实物史料;是日军侵华的罪证,可以用来研究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殖民统治的历史。
(2)错误之处:将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简单的描述为偶然事件;将中国军民的抵抗延缓了日军侵略步伐,描绘为日军因奉行不扩大方针而与中国停战;将日本侵华战争描绘为日本对中国的自卫战争(将日本由对华的侵略者描述为在中国的受害者/将战争罪责甩向中国军民)。反驳:日本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又继续发动了华北事变,加速对中国的蚕食,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具有必然性;1937年7月7日,日本借寻找“走失士兵”为借口要求日军进入宛平城搜查,不合法理,表明卢沟桥事变绝非偶然事件;通州事变是发生在日本殖民地区的起义,是中国军民反抗日军残暴殖民统治的斗争。
18.(1)变化:由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发展到鼓励和支持私营工商业发展;由剥夺私营工商业者的政治权利转为保障其合法的政治权利。(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原因:土地革命时期的经验;社会主要矛盾的逐渐转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维护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现实需要;陕甘革命根据地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
(2)历史背景:新生人民政权的日益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固有弊端的逐渐显现;社会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化。(任答三点即可)意义: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促进了社会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政权。(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19.(1)历程:从中世纪以基督教神学主导,到文艺复兴时期注重史料的可信度,再到启蒙运动后的史料观变革和现代历史学的全球史观。
趋势:从单纯传播宗教教义到追求真实性和科学性(从宗教中心向世俗中心转变);从单一视角向多元视角拓展。
(2)主要原因:宗教权威的式微;人文主义和理性思想发展;地理大发现和自然科学进步冲击了传统知识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全球联系不断密切。
20.示例:
论题:从亨利二世的生平看中世纪英格兰的社会面貌。
阐释:亨利二世通过拆毁贵族非法城堡、推行盾牌钱取代军事义务等举措,反映了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下王权与地方势力的激烈对抗,体现了国王与贵族斗争,希望加强王权的努力;其法律改革本质上是以中央司法体系取代领主的庄园法庭,从法律上印证了英国王权的成长。亨利二世作为英国国王,名义上却是法国国王的封臣,体现了中世纪封君封臣制度的复杂性和国家的分裂割据状况;亨利与托马斯·贝克特的冲突体现出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会具有相对对立性,教权与王权的斗争较为激烈;亨利二世发行短十字银币,体现出中世纪商品经济的成长。总之,亨利二世的生平反映了中世纪王权的成长与多元权力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