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1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地球表面最广阔的地形是( )。
A. 山地B. 平原C. 海洋D. 高原
下列地形中,海拔一般在 500 米以上,坡度较陡的是( )。
A. 平原B. 丘陵C. 山地D. 盆地
地球内部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 )。
A. 地核、地幔、地壳B. 地壳、地幔、地核
C. 地幔、地壳、地核D. 地壳、地核、地幔
下列现象中,不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是( )。
A. 地震B. 火山喷发C. 山体滑坡D. 山脉形成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形成的。
A. 火山喷发B. 板块碰撞挤压C. 流水侵蚀D. 风力沉积
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B. 地震时应迅速躲在桌子底下
C. 地震的震级越大,破坏程度越大D. 地震只发生在陆地上
下列地形中,四周高、中间低的是( )。
A. 高原B. 盆地C. 平原D. 丘陵
地壳是由( )组成的。
A. 岩石B. 岩浆C. 水D. 空气
下列哪种作用属于外力作用( )。
A. 火山喷发B. 板块运动C. 流水侵蚀D. 地震
下列关于火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火山喷发只有坏处,没有好处B. 火山喷发会形成火山岛
C. 火山都位于陆地上D. 火山喷发不会改变地表形态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由( )作用形成的。
A. 风力侵蚀B. 流水侵蚀C. 冰川侵蚀D. 海浪侵蚀
地球的核心部分是( )。
A. 地壳B. 地幔C. 地核D. 岩石圈
下列哪种地形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 )。
A. 峡谷B. 三角洲C. 火山锥D. 断层
下列关于地球表面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地球表面在不断变化B.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地球表面
C. 地球表面的变化都是缓慢的D. 地震和火山喷发会使地表发生剧烈变化
下列哪种做法不能减轻地震带来的危害( )。
A. 建造抗震的建筑物B. 进行地震应急演练
C. 住在地震高发区的危房里D. 学习地震自救知识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30分)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一成不变的。( )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外壳,厚度各处相同。( )
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方式。( )
平原的海拔较低,地面平坦开阔。( )
板块运动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 )
外力作用主要是指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形变化。( )
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主要是岩浆。( )
地球内部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
三角洲是由河流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
地震发生时,应立即乘电梯逃生。( )
地核是地球内部最厚的一层。( )
风力作用可以形成沙漠、风蚀蘑菇等地形。( )
喜马拉雅山脉在不断升高,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
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
所有的火山都是活火山,都会喷发。( )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9分)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 )、( )、( )、( )、( )等。
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分为( )、( )、( )三层。
引起地球表面变化的力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来自地球内部的( ),如( )、( );另一种是来自地球外部的( ),如( )、( )、( )等。
地震是( )快速释放引起的震动,是( )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火山喷发时,地下的( )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后形成( )等地形。
四、连线题(每线1分,共4分)
将下列地形与形成原因连起来。
喜马拉雅山脉 流水侵蚀
三角洲 板块碰撞挤压
峡谷 火山喷发
火山锥 流水沉积
五、简答题(每题3分,共9分)
地球表面有哪些主要地形?各有什么特点?
简述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措施。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有什么影响?请各举一个例子。
六、实验题(每空2分,共8分)
设计一个实验,模拟板块碰撞形成山脉。
实验名称:模拟板块碰撞形成山脉
实验材料:两块泡沫板(模拟板块)、书本(固定一端)
实验步骤:
将两块泡沫板并排放在桌面上,一端用书本固定。
用手从两侧缓慢挤压泡沫板的另一端,模拟板块碰撞。
(3)观察泡沫板的变化。
实验现象:两块泡沫板碰撞处 ,形成类似山脉的形态。
实验结论:板块碰撞挤压时,交界处的物质会向上隆起,形成山脉,模拟了 形成山脉的过程。
设计一个实验,模拟流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
实验名称:模拟流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
实验材料:沙盘、沙土、水、喷壶、小铲子
实验步骤:
用沙土在沙盘里堆一个小山丘,模拟山地地形。
用喷壶从山丘顶部缓慢喷水,模拟降雨形成的水流。
(3)观察水流对沙土的冲刷和搬运情况,以及沙盘底部的变化。
实验现象:水流冲刷山丘表面,带走部分沙土,在山丘下方形成 ,沙盘底部有沙土沉积。
实验结论:流水能 地表,冲刷土壤和岩石,搬运泥沙,改变地表形态,模拟了流水侵蚀形成沟谷、沉积形成平地的过程。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C 解析:地球表面约 71% 被海洋覆盖,海洋是最广阔的地形,所以选 C。
C 解析:山地的特点是海拔 500 米以上,坡度较陡;丘陵海拔较低、坡度较缓;平原海拔低、平坦;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所以选 C。
B 解析:地球内部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所以选 B。
C 解析:山体滑坡多由重力、雨水等外力引起,不是地壳运动直接导致的;A、B、D 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所以选 C。
B 解析: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所以选 B。
D 解析:地震也会发生在海洋中,如海底地震可能引发海啸,D 说法错误,其他选项正确,所以选 D。
B 解析:盆地的地形特点是四周高、中间低,所以选 B。
A 解析:地壳由各种岩石组成,岩浆在地幔和地核,所以选 A。
C 解析:流水侵蚀是由地球外部的水的力量引起的,属于外力作用;A、B、D 是内力作用,所以选 C。
B 解析:火山喷发会形成火山锥、火山岛等地形;A 说法错误,火山喷发也有好处(如带来肥沃土壤);C 说法错误,火山也可位于海底;D 说法错误,火山喷发会改变地表形态,所以选 B。
B 解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黄河等河流的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所以选 B。
C 解析: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核心的部分,厚度约 3400 千米,是最厚的一层,所以选 C。
B 解析:三角洲是河流入海口处泥沙沉积形成的;A 是流水侵蚀形成;C 是火山喷发形成;D 是地壳运动形成,所以选 B。
C 解析:地球表面的变化有缓慢的(如山脉升高),也有剧烈的(如地震、火山喷发),C 说法错误,其他选项正确,所以选 C。
C 解析:住在危房里会增加地震危害;A、B、D 能减轻危害,所以选 C。
二、判断题
F 解析:地球表面的地形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变化,该说法错误。
F 解析:地壳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该说法错误。
T 解析: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主要方式,该说法正确。
T 解析:平原海拔较低(一般 200 米以下),地面平坦开阔,该说法正确。
T 解析:板块运动是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该说法正确。
F 解析:外力作用是地球外部力量(如流水、风力)引起的,内力作用才是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该说法错误。
T 解析:火山喷发的主要物质是岩浆,还有气体、火山灰等,该说法正确。
F 解析:地球内部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地核温度极高,该说法错误。
T 解析:三角洲是河流流速减慢时泥沙沉积形成的,该说法正确。
F 解析:地震时电梯可能停运或损坏,不能乘电梯逃生,该说法错误。
T 解析:地核厚度约 3400 千米,是地球内部最厚的一层,该说法正确。
T 解析:风力侵蚀可形成风蚀蘑菇,风力沉积可形成沙漠,该说法正确。
T 解析:板块持续碰撞使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升高,该说法正确。
T 解析:地球表面海洋面积约 71%,陆地约 29%,海洋面积更大,该说法正确。
F 解析: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火山,死火山不会喷发,该说法错误。
三、填空题
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答案不唯一) 解析:这些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地形类型。
地壳;地幔;地核 解析:地球内部的三层结构,由外到内依次排列。
内力;地震;火山喷发;外力;流水;风力;冰川 解析: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分别列举典型例子。
地壳内部能量;地壳 解析:地震是地壳能量快速释放的结果,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岩浆;火山锥(或火山岛) 解析: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后形成火山相关地形。
四、连线题
喜马拉雅山脉 —— 板块碰撞挤压
三角洲 —— 流水沉积
峡谷 —— 流水侵蚀
火山锥 —— 火山喷发
解析:喜马拉雅山脉由板块碰撞形成;三角洲是流水沉积的结果;峡谷多由流水侵蚀形成;火山锥是火山喷发的产物,据此连线。
五、简答题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及特点:(1)山地:海拔 500 米以上,坡度较陡,起伏大;(2)平原:海拔 200 米以下,地面平坦开阔;(3)高原:海拔 500 米以上,地面开阔,边缘陡峭;(4)盆地:四周高,中间低;(5)丘陵:海拔 500 米以下,有起伏,坡度较缓。
解析:逐一描述主要地形的特点,突出海拔和形态差异。
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措施:(1)在室内,应迅速躲在桌子、椅子等坚固家具下面,或躲在墙角,用坐垫、枕头等保护头部;(2)不要乘坐电梯,避免因停电被困;(3)在室外,应远离建筑物、广告牌、电线杆等,到空旷的地方躲避;(4)保持冷静,不要慌乱,等待震动停止后再有序撤离。
解析:分室内、室外情况说明自救措施,强调冷静和避险要点。
内力作用能使地表发生剧烈变化,形成高大山脉、火山锥等,如板块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脉;外力作用能侵蚀、搬运、沉积物质,改变地表形态,如流水侵蚀形成峡谷,风力沉积形成沙漠。内力作用使地表起伏加大,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缓,两者共同塑造地表。
解析:分别说明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影响,并举例,体现两者对地形的塑造作用。
六、实验题
实验名称:模拟板块碰撞形成山脉
实验材料:两块泡沫板(模拟板块)、书本(固定一端)
实验步骤:(1)将两块泡沫板并排放在桌面上,一端用书本固定。(2)用手从两侧缓慢挤压泡沫板的另一端,模拟板块碰撞。(3)观察泡沫板的变化。
实验现象:两块泡沫板碰撞处向上隆起,形成类似山脉的形态。
实验结论:板块碰撞挤压时,交界处的物质会向上隆起,形成山脉,模拟了地壳运动形成山脉的过程。
解析:用泡沫板模拟板块,通过挤压观察隆起现象,直观模拟板块碰撞造山过程,实验简单有效。
实验名称:模拟流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
实验材料:沙盘、沙土、水、喷壶、小铲子
实验步骤:(1)用沙土在沙盘里堆一个小山丘,模拟山地地形。(2)用喷壶从山丘顶部缓慢喷水,模拟降雨形成的水流。(3)观察水流对沙土的冲刷和搬运情况,以及沙盘底部的变化。
实验现象:水流冲刷山丘表面,带走部分沙土,在山丘下方形成小沟谷,沙盘底部有沙土沉积。
实验结论:流水能侵蚀地表,冲刷土壤和岩石,搬运泥沙,改变地表形态,模拟了流水侵蚀形成沟谷、沉积形成平地的过程。
解析:通过模拟降雨和水流,观察对沙土的侵蚀和沉积,体现流水对地表的塑造作用,现象明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