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单元课内阅读专项训练-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手上的五指,我只觉得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却无爱憎在其中。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1.下列对语段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语段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手指的全体比作了人群的全体。
B.手上的五指各不相同,作者对其的情感也完全不相同。
C.作者认为只要五根手指团结起来,就可以根根有用。
2.语段中说:“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假如给各个手指选择一个形象代言人,下面人物形象中更接近大拇指的是 ,更接近小指的是 。
A.样子可爱、能力薄弱的小孩子。
B.起早贪黑、吃苦耐劳的环卫工。
C.勇于探险、机敏能干的航海家。
3.该语段是文章的结尾,请你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课文内容理解。
你的讲解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请和大家一起阅读《牧场之国》节选片段,感受草原牧场的独特魅力。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____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____。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____。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____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____的光。
4.请将下列词语填入语段中的横线上,补全内容。(填选项)
A.舒缓平稳
B.默默无言
C.微弱
D.严肃沉默
E.寂静
5.语段多处运用了动、静态描写的手法,下列属于静态描写的是 ,属于动态描写的是 (多选)
A.有人驾着小船过来给奶牛挤奶
B.牲畜陷入沉睡
C.金色的晚霞铺满西天
D.满载牛奶的汽车、火车开往城市
6.选段主要描写了荷兰牧场 和 (时间)的景象,表现出了荷兰牧场的 (特点)。
7.《牧场之国》中多次出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句,请你选出下列选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朗读课文时,每次读到这句话都应该用赞叹的语气。
B.这句话反复出现,突出强调了作者对荷兰的喜爱之情。
C.这句话一共出现了四次,每次出现都是在段落的结尾。
D.这句话是全文的线索,多次出现使文章的层次更清晰。
课文内容理解。请你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练习。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8.语段从 、 、神态描写等方面,表现了毛主席在得知爱子牺牲后 的心情。
9.请你根据语段内容概括出毛主席的神态变化,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 →若有所思→
10.从语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毛主席 的胸怀。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青山处处埋忠骨(节选)
晓 年
①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②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③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1.主席为什么会“踌躇”?联系片段及课文填一填。
踌躇:
作为父亲:希望 ,因为 。
作为领袖:希望 ,因为 。
12.下列对画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
B.句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都表现了毛主席内心的痛苦。
C.“示意”说明毛主席不想说话,他在纠结,想再拖延一段时间。
D.这句话表明毛主席在得知岸英牺牲的消息后,一时无法接受,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13.下列对第③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忠骨”是指忠烈者的遗骸,在片段中指毛岸英的遗体。
B.“马革裹尸”就是指战马阵亡后,用皮革把尸体裹起来。
C.这句话的意思是“为国牺牲的烈士们即使不能归葬家乡又有何妨,每一寸土地都是忠烈之士的埋骨之所”。
D.这句话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真实地再现了他丰富的内心情感,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父亲和国家领导人的毛主席内心的柔软与坚强。
14.请你根据画横线的句子写写毛主席那一刻的心理活动。
夜深人静,毛主席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思绪翻涌: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草船借箭(节选)
①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②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③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④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15.仔细读片段,给借箭过程排序,并把序号填入括号里。
绳索连船
排船受箭
调转船身
靠近曹营
顺利回程
16.联系全文,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用合适的词语填写思维导图。
17.在“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这句话中,“虚实”一词难以理解,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敌军的实际兵力情况 B.敌军的作战计划
C.敌军是否真的进攻 D.敌军将领的性格特点
18.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摆开,后来还要掉头?(多选)( )
A.船一字摆开,可以增加受箭面积,确保箭的数量多。
B.为了让曹军看清楚东吴军队的阵势之大,以产生畏惧之心。
C.掉头可以让船的两面都受箭,以增加箭的数量。
D.有利于保持船的平稳,也为借箭成功后离开节约了时间。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景 阳 冈(节选)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
批注:这句话把____比作____,形象生动地写出了____。
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
19.片段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 。你还知道这部名著中的两个人物: 、 。
20.梳理武松赤手空拳打虎的过程,把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21.完成对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批注。
22.片段选自古典名著,下列阅读名著的方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借助资料掌握更多相关信息。
B.联系上下文猜测难懂的语句。
C.观看电影、电视剧,可以不用看书。
D.对于较难理解的语句,大致了解即可。
23.片段选自《景阳冈》,对文中的武松,同学们有不同的评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我:
课内阅读。
刷子李(节选)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曾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裂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曹小三……)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24.这段话写的是刷子李刷墙的情景,写了刷浆时的 和刷完后的 ,从中我们能体会到 。
25.下列对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刷墙时屋顶最难刷,是因为蘸了粉浆的板刷会往下掉白浆。
B.“雪白的屏障”突出了刷子李刷过的墙面平整洁白的特点。
C.画横线的句子属于正面描写,写出了一般人刷墙技术差,比不上刷子李。
D.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刷子李刷墙时动作的娴熟,表现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
26.要进一步突出刷子李的特点,还可以在选段中的括号处加入曹小三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请试着写下来。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祖父的园子(节选)
萧 红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27.读完片段,你的脑海中浮现出哪几个画面?请简要概括,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28.下列对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自由快乐的。
B.祖父不去管理自己的园子,任由里面的生物随便生长和活动。
C.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园子里的生物上,表达了对祖父的园子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D.这段话运用充满孩子气和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了出来。
29.作者在原著中还写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结合这两句话,谈谈你对片段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B;A
3.在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在内容上,点明文章主题——团结就是力量。
【答案】4.D;E;B;A;C
5.B;C;A;D
6.傍晚;夜晚;静谧、沉寂
7.C
【答案】8.动作;语言;悲痛
9.目露眷恋;踌躇;目光黯然
10.以国家为重,为革命不徇私情
【答案】11.儿子遗骨归葬;想见儿子最后一面;儿子遗骨葬在朝鲜;自己作为领袖不能搞特殊
12.C
13.B
14.岸英真的牺牲了吗?真的要把他葬在异国他乡吗?我真想再摸摸儿子的脸呀!多希望他的遗骨能够归国。可是,千千万万的战士都葬在朝鲜,为什么我的儿子就要搞特殊?我还是国家主席,更不能这样做,真的不能……
【答案】15.1;3;4;2;5
16.必有大雾;顺风顺水;忠厚诚信;嫉贤妒能;谨慎多疑
17.D
18.A;C;D
【答案】19.水浒传;施耐庵;宋江;林冲
20.翻身回来;扑将来;揪住按下;提拳打
21.虎尾,铁棒,老虎的凶猛
22.C
23.武松既勇敢又有些鲁莽,他的行为体现了民间英雄主义的精神特质。一方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武松的勇敢精神。另一方面,武松不听店家关于景阳冈有虎的警告,坚持独自上冈,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他鲁莽的性格。
【答案】24.动作;效果;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25.C
26.曹小三睁大了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看,连呼吸都不敢大声一点。
【答案】27.黄瓜开花;玉米长高;蝴蝶飞舞
28.B
29.片段中作者写记忆中的园子里的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的,而这一切如今只能是想象而不能亲见,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以及祖父的深刻怀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