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分班考模拟测试卷(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分班考模拟测试卷(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6 15:3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分班考模拟测试卷(二)-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读音、字形及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曾(zēng)惊惶(huáng)彻底 悬灯结彩(结束)
B.处境(chǔ)石蕊(ruǐ)严峻 焉知非福(哪里)
C.兴旺(xīng) 徘徊(huí)资格 技高一筹(技艺)
D.汤匙(chí)僻静(pì)恐布 死得其所(处所,地方)
2.下面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脉脉不得语(相视无言的样子)
B.纤纤擢素手(伸出)
C.皎皎河汉女(黄河边上的汉族女孩)
D.中庭地白树栖鸦(庭院中)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的作文水平有所进步了。
B.只要你为大家做好事,才会得到大家的信任。
C.我们认真学习并讨论了校长的报告。
D.通过这次徒步活动,增加同学们之间的友谊。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要解决对食品市场监管__________的问题,就必须改革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
②这部小说感人至深,作品主人公的__________,就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③学生没打好基础,__________,即不切实际地追求所谓远大目标,难成大事。
A.不力 原形 拔苗助长
B.不利 原型 拔苗助长
C.不利 原型 好高骛远
D.不力 原型 好高骛远
5.下列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 B.孙悟空——三调芭蕉扇
C.诸葛亮——桃园三结义 D.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6.将下列词组依次填入文段的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
①集体的力量 ②生命的苍劲 ③季节的变换 ④大海的愤怒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____;从归雁的行列中,我们读出了____;从古树的年轮中,我们读出了____;从台风的肆虐中,我们读出了____。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二、积累与运用
读文段,完成练习。
童年是快乐的,鞭炮声响得惊天动地,灯火①tōng xiāo____亮着,孩子们在万象更(gēng gèng)新的正(zhēng zhèng)月里尽情狂欢;童年是浪漫的,小伙伴晃动着脚丫,排排坐在晃(huǎng huàng)眼的阳光下,听微风低语、飞燕呢喃;童年是充实的,翻开②shū jí____,思绪③pái huái____在文字间,让知识的力量赶走所有④jì mò____;童年是充满秘密的,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个藏(cáng zàng)宝盒,里面是大人无法探知的宝藏;童年有时也是忧伤的,嘴里⑤niàn dao____着诗句,心中却遗憾错过足球场上那沸腾的场面……
7.给文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8.根据拼音和语境写词语,注意把字写美观。
9.“沸腾”在词典中有三种意思,文段中“沸腾”的正确解释是(  )。
【沸腾】fèi téng ①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念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 ②形容情绪高涨:热血~。
③形容喧嚣嘈杂 群情激愤,人声~。
三、填空题
在课内外阅读积累与运 用中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请填空。
10.【明志报国】《马诗》《石灰吟》都用了“   “的表现手法。《马诗》中,李贺借咏叹马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抱负。《石灰吟》中,于谦借“石灰石“表明志向,即使“粉骨碎身“,也立志“   “。
11.【茁壮成长】成长需多读书、读好书:“   ,一字值千金。“我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其中   (填人名)这个人物   、   的性格特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从尼尔斯、汤姆·索亚、阿廖沙三个人物中选取一个作答);成长需多留心、勤思考:“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
12.【人生奋斗】人生奋斗须惜时:朱自清在《匆匆》中,对时间飞逝的惋叹给我们启示。“太阳他有脚啊,   ,我也   “。人生奋斗须乐观:“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你认为人生奋斗还需要什么品质?请写出一点,并用名言警句加以说明。(本试卷中出现过的名言警句不可用)
人生奋斗须   :“   “
四、句子练习
13.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话。(提示:四处语病)
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常常对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是否精密,是铁路完工的关键。”他带领工人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和考验。在他的鼓动下,使工人们信心倍增,提前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筑工程。
五、课内阅读
读小说《那个星期天》节选,完成要求。
①那个星期天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去哪儿已经记不清了,可能是动物园,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地方。总之她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而且就在那天早晨,母亲也还是这样答应的:去,当然去。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②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会儿,我得不出声地多藏一会儿。母亲出来了,可我忘了吓唬她,她手里怎么提着菜篮?您说了去!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
③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④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14.“答应”一词在第一自然段中反复出现了几次?这样写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这样的表达方法?
15.小说中的“我”是怎样的孩子?在他身上你能找到自己或身边伙伴的影子吗?
16.文中“我”眼里的“母亲”是怎样的?作为读者的你,如何看待这位妈妈?
六、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理解
讳输棋
有自负棋高者,与人角,连负三局。次日,人问之曰:“昨日较拱几局?”答曰:“三局.”又问:“胜负何如?”曰:“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他不肯罢了。”
17.联系上下文,写出加点词的意思。
①次日,人问之曰   
②与人角   
18.“负”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背:②遭受:③依仗,倚靠:④失败(跟“胜”相对)。文中“连负三局”中的“负”应选第   种解释。
19.文中这个“讳输棋”的人是个怎样的人呢?
七、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藕汤的味道
①每次回老家,给母亲打过电话后,我就知道母亲一定会提前给我煨好藕汤,等着我千里迢迢地回到她的身边。
②一直都很想喝母亲在炉子上煨出来的藕汤。我喝过许多汤,都香不过母亲煨的藕汤。那浓稠的汤,烂烂的藕,还有杂骨的香,只要一想起来就让我舌上生津,垂涎欲滴。不管走到哪里,母亲煨的藕汤总留在我的记忆里。
③小时候,不管家里多穷,母亲每个月都要煨上一大锅藕汤。藕是父亲下湖采的野生藕,有一丝清甜的味道。没钱买排骨,母亲总是买没有肉的杂骨,煨过一次藕汤后,就将里面的骨头捞出来放好,留着下一次煨汤时再用。这样一来,一堆杂骨可以煨上两到三次藕汤。
④有一年秋天,母亲给我们交了学杂费后,再也拿不出钱来买杂骨了。一连三个多月,家里闻不到一丝藕汤的香味。一天,为了喝到藕汤,我说什么都不肯吃饭。父亲见我如此不懂事,火冒三丈,将我按在板凳上打了一顿。他边打边说:“你母亲腰疼多日无钱看病,你还要喝藕汤。”我号啕大哭,哭声惊动了在菜园里忙活的母亲。她三步并作两步地跑过来,将我护在身后……
⑤第二天放学回家,一进门,我就闻到了久违的藕汤香味。母亲见我进门,马上给我盛了满满一碗。这次的藕汤里,居然有一块一块的排骨,还飘着一股浓浓的肉香味儿,我贪婪地吃了起来。转眼间,一大碗排骨藕汤就被我吃得干干净净。那天,母亲坐在桌边看着我喝
汤,眼神里满是慈爱和欣慰。晚上,我起床上厕所时,听到父亲在房里叹气:“唉!你这又是何苦呢 把耳环都卖了,那可是你唯一的首饰啊!”
⑥后来的一段日子里,我不敢再找母亲要藕汤喝。每次看到母亲空荡荡的耳垂,我的心里就格外难受。母亲却还是一如往日,每个月都会给我们煨上一大锅藕汤,有时是杂骨,有时是排骨。只是,每次我喝汤的时候,总觉得有一种酸酸的滋味。
⑦如今,条件好多了,家里经常煨藕汤,但我却一直找不到母亲煨出的藕汤里的那种特殊的味道。每次回老家,给母亲打过电话后,我就知道母亲一定会提前给我煨好藕汤,等着我千里迢迢地回到她的身边。
⑧就这样,我一生的时光都生活在这浓浓的藕汤里。那特殊的味道,我怎么能忘记呢
20.下列最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一项是(  )
A.小时候,“我”家里很穷,很少能喝上藕汤,但是母亲每个月都买杂骨为“我”煨藕汤。
B.小时候,母亲为了给“我”煨藕汤,卖掉了自己唯一的首饰一对耳环。
C.小时候,母亲每个月都给“我”煨藕汤,甚至为此卖掉耳环,藕汤的滋味伴“我”长大。
21.第①、⑦自然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
A.前后呼应 B.总结全文 C.承上启下 D.侧面描写
22.第⑦自然段中加点的“特殊的味道”指的是   的味道。
23.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短文内容简要分析。
八、写作题
24.习作
毕业的钟声即将敲响,你的记忆匣子里一定珍藏着无数“那一次”……或许是运动会接力赛掉棒后的逆袭,或许是迷路的蜜蜂撞进教室引起的小骚动,又或是比如午休时用课本挡着偷吃零食……请以《那一次, 》为题,用文字架起“时光放映机”,让那个瞬间在纸上鲜活重映。
提示:①选择适合的内容,突出重点,写出真情实感,并写好开头和结尾。
②书写端正,字数在450字左右,不出现真实校名及人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C
6.【答案】C
【答案】7.gēng、zhēng、huǎng、cáng
8.通宵;书籍;徘徊;寂寞;念叨
9.③
【答案】10.托物言志;要留清白在人间
11.读书须用意;尼尔斯;知错能改;机智勇敢;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2.轻轻悄悄地挪移了;茫茫然跟着旋转;休将白发唱黄鸡;坚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3.【答案】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常常对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是否精密,是铁路能否完工的关键。” 他带领工人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经受了各种考验。在他的鼓励下,工人们信心倍增,提前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筑工程。
【答案】14.“答应”一词在第一自然段中反复出现了三次,这样写强调了母亲的答应对“我”的重要性,也突出了“我”对这承诺的期待。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表达方法,比如“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怎么还不走啊?走吧……”。
15.“我”是一个有着纯真的思想和懂事的孩子。在他身上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因为我就是一个懂事、体贴妈妈的好孩子。
16.“我”眼里的“母亲”是忙碌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母亲在生活中承受着许多繁重的责任和压力,她在尽力平衡照顾孩子和处理家务之间的矛盾。
【答案】17.第二天;下棋
18.④
19.他是个死要面子的人。
【答案】20.C
21.A
22.母亲的爱与家庭温暖(或 “母亲为子女付出的深情”)
23.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慈爱、节俭且无私的人。慈爱:即便家里贫困,仍坚持每月为孩子煨藕汤,甚至在 “我” 因想喝藕汤被父亲打骂时,急忙护住 “我”,并卖掉耳环换排骨让 “我” 解馋。节俭:没钱买排骨时,用杂骨反复煨汤两到三次,体现持家的精打细算。无私:将唯一的首饰耳环卖掉,只为满足孩子的心愿,自己却毫无怨言,眼神中满是对孩子的欣慰。
24.【答案】那一次,我读懂了母亲的白发 毕业的钟声渐近,那些被岁月珍藏的 “那一次”,如电影镜头般在脑海回放。而那次偶然瞥见母亲白发的瞬间,像一根细针,轻轻刺进我心底,让我读懂了藏在岁月里的爱与奉献。
那天傍晚,母亲在厨房忙碌,为我准备考前营养餐。暖黄的灯光轻柔地覆在她肩头,我走进厨房想帮忙,目光却突然定在她的发间。几根银白的发丝,在乌发中格外刺眼,像冬日里悄然落下的初雪,毫无征兆地闯入我的视线。
我怔在原地,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曾经,母亲的头发乌黑亮丽,像上好的绸缎。小时候我总爱缠着她,看她把长发编成各种好看的辫子,那时的她,仿佛永远不会疲惫,能为我遮风挡雨,能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可什么时候,她的头发开始染上白霜了呢?
是无数个深夜,我伏案刷题时,她悄悄进来送热牛奶的身影?是我生病卧床,她整夜守在床边,眼睛里布满血丝的模样?是我抱怨学习辛苦时,她默默咽下生活压力,还反过来安慰我的瞬间?那些被我忽视的细节,此刻清晰地拼凑出母亲为家庭、为我操劳的模样。她把青春和精力,都化作滋养我的雨露,自己却在岁月里慢慢老去,连白发都成了无声的见证。
我走上前,轻轻拨弄母亲的头发,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妈,您有白头发了。” 母亲愣了愣,随即笑道:“人老啦,正常。” 可我知道,这不是简单的 “正常”,是她为我、为家付出的痕迹。
那一次,母亲的白发,让我读懂了她深沉的爱。往后的日子,我愿成为她的依靠,为她抚平岁月的褶皱,就像她曾为我照亮成长的路。毕业不是结束,而是我懂得感恩、学会回报的新开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