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乐学同步作业单
5、搭石
※基础巩固
一、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xùn qī( )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及shān hóng( ) 等自然灾害, jiǎ rú( )有 fǎng yǒu ( )外出等安排,请提前做好xié tiáo( )。
◎发生危险时,要bǎo chí( )冷静,思考、权 héng( )再做出决策;彼此 xiāng gé( )不要太远,不要轻易涉水过河,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我们要认真学习有关防灾抗灾的知识,莫lǎn duò( ),也不要有侥幸心理,要把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 起来,防止意外不要发生。
1、看拼音,写词语。
2、“间”是多音字,读jiān时,一般用来表示方位、空间概念;读jiàn时,通常表示空隙、距离。因此,它在“中间”中应读作 ,在“亲密无间”中应读作 。
3、“挽”的意思有:①拉;②扭转,挽回;③向上卷;④牵引(车辆);⑤哀悼死者。小贴士中“挽”的意思是( ),“挽起裤脚”中“挽”的意思是( ),“手挽着手”中“挽”的意思是( )。(填序号)
4、下列填在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暴发 连接 B.爆发 联结 C.暴发 联结 D.爆发 连接
5、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二、四字词语补充词语,并完成练习。
( )( )有序 ( )( )漾漾 ( )( )绰绰 ( )( )当然
1、用画“ ”的词语造句:
2、选词填空:凯凯平时乐于助人,关心同学,被选为班长是 的。
3、叠词可以增加语言的韵律美。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用叠词补全下面的内容。
北方的气候四季分明,春天鲜花( )(数量多),夏天树木( )(茂盛),秋天落叶( )(多而杂乱),冬天白雪( )(洁白),每一个季节都是一幅美丽的画。
三、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与“脱鞋挽裤”结构不同的是( )。
A.摩拳擦掌 B.挤眉弄眼 C.张牙舞爪 D.鞋弓袜浅
2、对下列词语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谴责:责备、严正申斥。
B.懒惰: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C.默契:配合得适当,文中指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配合得很默契。
D.人影绰绰:形容人影多,姿态美。
3、及时概括语句的意思能帮我们提高阅读速度。概括下面语句的意思,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A.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急着赶路。 B.上了点儿年岁的人发现搭石不稳。
C.上了点儿年岁的人主动调整搭石。 D.上了点儿年岁的人在搭石上来回踩踏。
4、按要求选择相应的句子填空。(填序号)
(1)《搭石》中表现画面美的句子是( )
(2)《搭石》中表现声音美的句子是( )
(3)《搭石》中表现心灵美的句子是( )
A.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B.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C.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5、“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对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借搭石颂扬了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B.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里,任人踩踏,就像一条小路,可有可无。
C.一排排搭石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仿写比喻句)
2、照例子,写句子。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风筝飞上了高高的天空,带去了 ,也带去了 ;
(2)一张小小的邮票,联结着 ,也联结着 。
3、经过老人的调整,使河中的搭石变得十分平稳。(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1、《搭石》描写了作者家乡的人们 、 的情景,体现出家乡人们之间美好的情感,赞扬了乡亲们 的精神和
的美德。
2、家乡有一句“ 搭石 过桥”的俗语。这句话告诉人们在走搭石的时候速度要 ,在通过桥的时候速度要 。
※阅读提升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搭石(节选)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 踩上去难免会活动, 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 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 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读第一自然段时,读到“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一句,我理解了的原因,从而也懂得了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蕴含的走搭石的要领—— 。
2、借助关键词句梳理选段内容,补全下面思维导图。
3、下面对画“_____”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排排搭石,是故乡的小路与乡亲们纯洁美好心灵之间的联结纽带。
B.这句话借物喻人,表达出了作者对故乡淳朴民风的向往。
C.这段话是课文的点睛之笔,它赞颂了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美好品德。
D.一排排搭石任人踩踏,无怨无悔,这正是乡亲们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
4、如果下面这些人也来走搭石,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组人物进行描写。(提示:紧扣动作进行描写)
第一组人物:提着行李的奶奶,背着箩筐的伯伯。
第二组人物:推着自行车的小姑娘,扛着锄头的大哥哥。
七、先浏览题目,再快速默读短文,记下所用的时间,完成练习。
我们村东头有一口古井。古井里的水清凉可口,大半个村子的人都到这儿取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醇美的乳汁哺育着平原的儿女。
我家距古井十几米远,每天,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到古井边取水的人,从我家门前络绎不绝地闪过,桶儿、筲(shāo)儿发出的吱扭吱扭、叮叮当当的响声,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不时传进我的耳朵。我家门前的路面总是湿漉漉的,像刚下过春雨。
东邻有一对年过六旬的相依为命的夫妻。男的是名老党员,抗战时期腿负过伤,走路一瘸一拐;女的又矮又瘦,身子单薄得简直一阵风就能把她吹倒。老两口只有一女,在外地教书。乡亲们知道这两位老人用水难,今儿这个帮着挑一担,明儿那个帮着挑一担。老人院里那口大水缸长年不空,总是满缸的水。老两口多次表示,要给帮着挑水的人一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那口井为人们付出了多少 可它从没跟人们要过报酬。”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两位老人。
故乡的井啊,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村里的人都清楚,那口井只占了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可是,它对人们的生活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它对人们无所求,却无私地向人们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阅读这篇短文,我用了大约 分钟。
2、为了快速读完这篇短文,我用到的阅读方法有( )。(多选)
A.阅读的时候不分心,集中注意力。
B.采用默读的方式,不出声,不回读。
C.读到“络绎不绝”这个词时,我查词典明白意思后继续往下读。
3、作者把古井比作 ,“醇美的乳汁”指 ,赞美了古井无私奉献的品质。
4、画“ ”的句子中,“巴掌大”写出了 ,通过对比赞美了古井 。
※综合实践
八、图片展示的是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六尺巷,请根据材
料回答问题。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它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
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典故。 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越用之。 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 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 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意为名焉。
1、材料中的“让墙诗”的作者是史料中提到的 。
2、在小巷的出口处有一座汉白玉牌坊,上面刻着“礼让”二字。由此可知,六尺巷的“六尺”指的是( )。(多选)
A.六尺的宽度 B.人们的心灵境界
C.人们和谐礼让的精神 D.具体的地名
九、小练笔。
如果下面这些人一起走搭石,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组人物进行描写。(提示:紧扣动作进行描写)
①提着行李的李奶奶,背着箩筐的王伯伯。
②推着自行车的小姑娘,扛着锄头的大哥哥。
参考答案
一、1、汛期 山洪 假如 访友 协调 保持 衡 相隔 懒惰
2、jiān jiàn
3、②③①
4、C
5、防止意外发生。
二、1、在警察叔叔的指挥下,交通变得协调有序。
2、理所当然
3、朵朵 葱葱 纷纷 皑皑
三、1、D
2、C
3、C
4、BAC
5、B
四、1、潺潺的声音,像欢快的山中小曲。
2、(1)我的梦想 我的希望。
(2)亲人的亲情朋友的友情。
3、去掉“经过”或“使”。
五、1、摆搭石 走搭石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一心为他人着想
2、紧 慢 快 慢
六、1、人们走搭石不能突然止步 紧走
2、两人礼让过搭石 背着老人过搭石 相互谦让 尊重老人
3、A
4、假如推着自行车的小姑娘走搭石时正好遇上扛着锄头的大哥哥,大哥哥会先放下自己的锄头,扛起小姑娘的自行车,让小姑娘跟在自己身后快速走搭石。然后再折回来取锄头。
七、1、2
2、AB
3、温情的母亲 井水
4、古井所占地方小 对人们的贡献大
八、张文瑞 ABC
九、② 扛着锄头的大哥哥走搭石遇上推着自行车的小姑娘,大哥哥会先放下自己的锄头,扛起小姑娘的自行车,让小姑娘跟在自己身后快速走搭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