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教学设计 (表格式)北师大版(2024) 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5.1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教学设计 (表格式)北师大版(2024) 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26 07:4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在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学生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以后,再来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并准确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是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的第一个阶段,也是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生活史的起点和基础。
教学对象及特点: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关于种子萌发的感性认识,但对种子的内部结构没有科学的认识。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自我表现欲旺盛,这为我们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情感基础。
教学目标:
1描述大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并指出双子叶与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主要区别;能用适当的方法解剖、观察和记录观察所见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力,解剖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观察种子的结构,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节约粮食的习惯。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态度方面获得转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2.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教学难点】
1.玉米种子的结构。
2.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与过程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检查预习 课前准备的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一起培养的玉米大豆种子,观察种子萌发时的形态结构变化,每组各一套实验 要求学生拿出各组培养的种子幼苗,比一比那组培养的幼苗长势最好 学生比一比,并交流培养经验 让学生亲自培养种子,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引导自学 生活史是指生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是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即从一粒种子萌发和幼苗的形成到幼苗的根、茎叶的发生和,再到成熟植株的开花、传粉和受精,最后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用课前准备的动画课件来演示一个植物体的“种子→幼苗→成熟植物体→开花→结果→种子”的变化经历,再给出“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的基本概念。 谈谈“你见到过的什么样的种子”“种子是怎样变成小苗的”“小苗要多久才长到能够开花”“结的果实是怎样长成的”“果实里是否有种子,种子多不多”等等。2,学生观察并描述生活史,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了解种子的多样性,通过教师形象的动画演示,建立形象的概念。
合作探究 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一粒种子是怎样长成幼苗的?什么样的种子萌发能够形成幼苗?种子萌发需要怎样的环境条件?认识种子是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活动:观察种子的结构目的要求:1、解剖和观察大豆、玉米等种子,识别种子的基本结构2、学会处理和解剖种子的方法,掌握观察种子的程序 演示多种形态类型的种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拿出准备于这节课做解剖观察的种子交给学生,提出活动和学习的要求,及时指导学生解剖和观察种子结构。 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器具。学生进行实验方法步骤: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⑴观察种子的外形。⑵剥离种皮⑶观察胚根、胚轴和胚芽⑷绘出大豆种子结构的示意图。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⑴观察玉米种子的外形⑵剖开种子观察种子的纵剖面 ⑶滴加碘液,观察胚及胚乳。⑷绘出玉米种子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小结种子的基本结构让学生来概括 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描绘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对重点的把握更准确。牢固。观察,比较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学生亲自描述培养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课堂展示 1、大豆与玉米的种子分别有那部分组成?2、大豆和玉米种子在结构上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3、种子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4、将碘液滴在玉米种子的总剖面上时,那部分会出现蓝色,为什么? 引导学生掌握大屏幕内容,教师点评作品和学生表现打分,选出最佳小组奖励 拿作品到其他小组展示讲解将本组作品到讲台展示 作品展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更准确明确学习知识点
课堂练习 1、生活史2、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3、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4、种子的结构与功能 利用大屏幕展示习题,检测成果 比较大豆与玉米种子的区别和各部分结构功能,并描述绘制结构图边讲解各结构功能完成大屏幕习题总结本节内容 练习使知识系统化明确知识点。
课后延伸 描述种子萌发时形态变化的过程,并指出各部分结构发育的趋势,说明从种子到幼苗的生长规律 观察本组种子发育情况并记录 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使学生对种子的萌发过程建立起具体、生动的形象认识 课后继续观察,学生兴趣浓,并有效预习下节内容
4.课堂练习:
1.将一滴碘液滴在玉米种子的纵切面上,____呈深蓝色。
2.玉米的肧只有___片子叶
3.靠近胚乳的一侧,胚芽和胚根被____覆盖着。胚芽的外面包围着_____,胚根的外面包围着_____.
4,大豆与玉米的种子分别由哪些部分组成?
5.大豆和玉米种子在结构上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6,根据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推测在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7,种子各部分主要功能是什么?
8. 将碘液滴在玉米种子的纵剖图上,为什么胚乳部分会呈现蓝色?
5、板书:(略)
选用技术以及技术使用的目的:
本节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一节案例,我使用的是希沃白板五制作的交互式课件。授课的班级我从七年级带上来的,学习能力整体较强。
下面我就以3个教学片段总结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组织。第一个片段:猜谜语、插秧动画——生动形象,以立体动态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去探究种子的结构,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二个片段:小组合作,限时操作——提高效率。在本节课的难点——观察玉米种子结构。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加上实时投屏,使得同学们的时间观念和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第三个片段:随机问答,趣味竞争——活跃气氛。在本节课重点知识完成后,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随机点名能提高全班同学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同学们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学习。
教学反思:
1、该讲授活动实施效果如何?
本节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一节案例,我使用的是希沃白板5制作的交互式课件,授课的班级我从七年级带上来的,学习能力整体较强。整个讲授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创新,实施效果非常好。
2、信息技术的作用似乎不可替代?
答案很明显,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为观察种子的结构这节课的目标达成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特别是交互式课件的运用,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对课堂知识的掌握也比较好。
3、是否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
(1)在对学生的评价环节,如果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既能节省时间,又能达到点评的效果,那就更好了,例如班级优化大师等。
(2)在突破难点的环节,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可以让学生先解剖观察,教师再利用希沃授课助手进行投屏展示,可能效果会更好。
(3)在整个课堂讲授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值得去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运用的熟练程度还可以再加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