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 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 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25 14:05:13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
知识点 1 认识生物圈
1.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生物圈的作用
知识 清单破
作用 具体表现
改造 地表环境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同时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生物体内,并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各种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使化学元素发生迁移,影响着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风化
调节、稳定 地表环境 使地表平均温度长期保持相对的稳定,始终围绕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地面气温15℃左右)上下波动
知识点 2 识别植被类型
1.森林植被
类型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
特点 一年四季常青,树冠浑圆,树叶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无绒毛,质地较硬 夏季葱绿,冬季落叶;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叶子呈针状,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和耐旱、喜温和喜湿等不
同类型
分布 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 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气候区 分布比较广泛,从寒温带、温带到亚热带、热带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寒温带(亚寒带)气候区
代表树种 樟树、椰子树等 桦树、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等 明亮针叶林:落叶松;暗针叶林:云杉、冷杉
2.草原植被
类型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植被 特点 具有很强的耐旱性,通常是成片的高草中点缀着零星的树木,湿季时郁郁葱葱,干季时一片凋萎 植物具有耐旱的特征,且“一岁一枯荣”;群落结构简单,几乎没有树木,仅有草本层
分布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度到20度的热带大陆上 主要分布在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气候 特点 年降水量500~1 00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湿季,干季几乎没有雨水 年降水量一般不足 400毫米,且主要集中在夏季
3.荒漠植被
(1)分布: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的干旱气候区。
(2)特征及其作用:有的植物叶面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刺状或无叶,以减少水分蒸腾;有的具
肉质茎或叶,以贮存水分;有的茎叶覆盖茸毛,以抵抗灼热;大多数植物根系发达以利于从深层
土壤中吸收水分。荒漠植被生产量很低,生物质积累缓慢。
知识点 3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影响植物的种类与分布
影响因素 表现
气候 是对植物影响最大的自然环境要素。不同的热量、降水及组合状况,决定了不同的植物种类和植被特点。在热量条件满足植物生长的情况下,降水丰富的地区往往形成森林植被,降水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往往形成草原植被,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往往形成荒漠植被
土壤 在亚热带气候区,碱性土壤利于紫薇等植物生长,酸性土壤则利于马尾松、茶树等植物生长
地形 如海拔不同也会引起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的不同
(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性
  植物生长依赖于环境,因此植物的生长状况及分布可以反过来指示环境。如下表所示:
植物类型 指示环境特征
苔藓植物 阴湿环境
铁芒萁 酸性土壤环境
碱蓬 碱性土壤环境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以森林植被为例)
(1)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2)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3)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4)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疑难  森林具有哪些生态价值

  活着一千年不死
  死后一千年不倒
  倒下一千年不朽
  高擎生命的旗帜
  终年与漫漫黄沙对抗
疑难 情境破
情境探究
  甘愿在茫茫戈壁驻防
  ……
  这是《胡杨礼赞》的作者对胡杨的描绘。
问题1 胡杨属于哪种类型的树种
读图可知,胡杨树叶子会枯黄,存在落叶现象,且叶片宽大,说明胡杨应为落叶阔叶树种。
问题2 胡杨主要生活在什么地区,该地区的气候主要具有怎样的特征
根据图示及诗歌片段可知,胡杨应主要生活在气候较为干旱的沙漠地区。
问题3 胡杨林对其所在地区产生了哪些生态价值
结合本节所学知识及当地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即可。
提示
提示
提示
讲解分析
1.不同地区森林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
地区 主要生态功能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 阻挡海风、保护海岸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线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类型 主要生态功能
海防林 防止海浪入侵,阻挡台风和海风,保护海堤、海岸。如:红树林、椰树林
农田防护林 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水土保持林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增加土壤肥力
固沙森林 防风固沙、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城市绿化带 增加氧气、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降低污染,被誉为“城市之肺”
2.不同类型人工林的主要生态功能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认识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1.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
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B.大气圈和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层
C.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D.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层
2.生物圈的主要特点有(  )
①生物圈不占独立的空间,而是渗透到其他圈层中
②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变化影响不大
③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有机界,对地表环境影响很大
④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的总称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下列关于生物对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生物改变了大气圈和水圈的成分
②生物促进了自然界中化学元素的迁移
③生物的呼吸作用是其改造环境的根本原因
④生物影响着土壤的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④
4.读生物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按图中环节简要叙述生物循环过程。(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中      和    不断迁移、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    界和    界联系起来。(4分)
题组二 识别植被类型
  福建省福州市别称“榕城”,榕树在福州种植普遍,然而每年都有很多榕树被大风吹倒。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榕树属于(  )
A.落叶阔叶树种
B.常绿阔叶树种
C.常绿硬叶林常见树种
D.针叶林常见树种
6.推测榕树树冠和树根的特点分别是(  )
A.树冠扁窄、树根浅  
B.树冠扁窄、树根深
C.树冠广展、树根深  
D.树冠广展、树根浅
7.下列月份中,榕树被吹倒的可能性最高的是(  )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图为四个不同地区的植被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图甲、乙、丙、丁所示植被依次为(  )
A.常绿阔叶林、温带草原、热带草原、落叶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荒漠、亚寒带针叶林
C.落叶阔叶林、荒漠、热带草原、落叶阔叶林
D.常绿阔叶林、热带草原、荒漠、亚寒带针叶林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叶面呈革质,利于水分蒸发
B.乙——干季草类枯黄,以适应少雨气候
C.丙——植被以旱生为主,以适应干旱气候
D.丁——树叶为针状,抗寒抗旱性强
题组三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下面两图为布纹球(图1)和王莲(图2)两种植物图。布纹球原产于南非干旱地区,直径8~12厘米,棱缘上有褐色小钝齿。王莲,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拥有奇特的巨型叶片,浮于水面,可承重六七十千克而不下沉,十分壮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从形态特征推测,布纹球比王莲(  )
A.茎更肥厚,有蜡质
B.叶片面积大,茎多肉质
C.根系不发达,可移动
D.根系多孔隙,可呼吸
11.王莲原产区的植被特征是(  )
A.单一树种组成,群落结构简单
B.植被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C.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
D.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面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高地上,有一种生长极其缓慢的垫状植物,该植物叶面覆盖有蜡质层,贴近地面或岩石生长。下图为该垫状植物照片。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该植物叶面蜡质层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强光合作用  
B.减少水分蒸腾
C.贮存营养物质  
D.便于热量散失
13.该植物贴地生长反映了当地的生境是(  )
A.风力强劲  B.土质疏松
C.光照强烈  D.气候寒冷
  红柳沙包是分布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高度一般在3~10米。研究发现,红柳沙包由许多枯枝落叶层和风沙层组成,二者交替堆积,形成了清晰的层理构造。下图示意红柳沙包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4.红柳沙包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A.植被  B.地形  C.土壤  D.水分
15.与红柳沙包中枯枝落叶层厚度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气压  B.水分
C.气温  D.光照
16.沙包上的红柳树(  )
A.植株高大  B.叶片宽阔
C.枝条粗短  D.根系发达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识别植被类型
  下面为两名大学生在秋季拍摄到的校园风景。此时中山大学(地处广州)绿树成荫,西安交通大学早已成为“金色的海洋”。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1月22日拍摄于中山大学
11月25日拍摄于西安交通大学
1.造成两地植被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存在差异  B.水分存在差异
C.热量存在差异  D.海陆位置不同
2.下列树种最有可能是西安交通大学的自然树种的是(  )
A.椰子树  B.樟树  C.榆树  D.茶树
3.下列描述中最符合中山大学自然植被特征的是 (  )
A.树冠浑圆,叶面多呈革质,树叶质地稍硬
B.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C.叶面较小,叶子呈鳞片状、刺状
D.具有肉质的叶或茎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安徽省的黄山(北纬30.18°,东经118.14°)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松针叶粗短,干曲枝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更奇的是,松树生长速度异常缓慢,一棵高不盈丈的黄山松,往往树龄上百年,甚至数百年。下图示意黄山的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黄山山麓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为(  )
A.针叶林  B.阔叶林
C.硬叶林  D.针阔叶混交林
5.与黄山松生长缓慢最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地形和温泉  
B.温泉和气候
C.岩石和云海  
D.气候和土壤
  每年入秋后,扬州市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的银杏大道树叶逐渐变黄,宛如一条“黄金大道”。下图为银杏大道景观和银杏叶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关于银杏树树叶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
A.叶片较小,多呈鳞片状
B.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C.叶片无绒毛,质地较硬
D.叶片呈革质,表面光滑
7.北京钓鱼台银杏大道树叶变黄的时间与扬州不同,其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为(  )
A.比扬州早—热量
B.比扬州早—土壤
C.比扬州晚—降水
D.比扬州晚—地形
题组二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齿稃(fū)草是一种春雨型短命禾草,一年生草本植物,耐旱、耐高温能力极差,是新疆伊犁、塔城及准噶尔盆地周围的荒漠和草原上常见的短命植物(如图所示)。一年生短命植物在气温和水分条件合适时,在夏季干热季节来临之前短短的2个月左右时间里迅速完成生命周期,随后整个植株干枯死亡。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齿稃草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具有的特征是(  )
A.叶片厚  B.植株高  C.根须细  D.花期长
9.相比南疆,北疆短命植物物种多样性更丰富,其主要原因是北疆(  )
A.水分较多  B.热量较高
C.温差较大  D.风力较大
  团状福禄草(下图)为多年生垫状草本植物,呈半球形,高2.5~11厘米,直径10~15厘米。主根粗壮,木质化。茎圆柱形,紧密丛生,基部木质化。叶片细小呈钻形,叶片密集成覆瓦状排列(叶片边缘彼此覆盖)。据材料完成下面两题。
10.团状福禄草的特征所具有的作用有(  )
①主根粗壮、木质化可以防风
②叶片密集利于蒸发散热
③外形呈半球形可抵御强风
④叶片覆瓦状排列可保温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推断团状福禄草主要分布在(  )
A.东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荒漠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2.推测图示植被的生长环境是(  )
A.冷干  B.冻融  C.多雨  D.暖干
13.为适应自然环境,有的荒漠植物茎叶覆盖白色茸毛以(  )
A.减少蒸腾  B.抵抗灼热
C.储藏水分  D.排泄体盐
14.荒漠的显著特点是(  )
A.植物稀疏  B.生物质积累快
C.植物种类繁多  D.群落结构复杂
  植被是指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植被的分布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各个地区自然植被分布的差异,往往意味着自然环境的差异。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15.下列植被类型中,能够反映土壤的水分条件较好的是(  )
A.温带草原  B.温带荒漠
C.亚寒带针叶林  D.河漫滩草甸
16.下列关于植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较多的地方,植被一定生长茂盛
B.高温多雨的地区,由于土壤肥力特别高,故植物生长茂盛
C.自然植被相似的地区,其自然环境也基本相似
D.自然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就再也不能形成稳定的植被
17.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虽然处在同一纬度,但自然植被差异很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土壤  B.地形
C.地质历史  D.水分状况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2.B 3.D 5.B 6.D 7.C 8.D 9.A
10.A 11.C 12.B 13.A 14.A 15.B 16.D
1.D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B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为生物圈,它不占独立的空间,而是渗透于地球表面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中,它是地球上的有机界,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对地表环境还具有调节和稳定作用。
3.D 生物对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的作用包括:改变了大气圈和水圈的成分;促进自然界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影响着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风化。而生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其改造环境的根本原因。
4.答案 (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成为动物的食物 动植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回到无机环境中
(2)化学元素 能量 有机 无机
解析 (1)箭头①由无机环境指向绿色植物,其含义为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箭头②由绿色植物指向动物,其含义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成为动物的食物,这样能量就从植物流动到动物体内;箭头③指动植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回到无机环境中。
(2)生物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生物体内,各种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使化学元素发生迁移。微生物又通过分解作用,把各种有机残体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整个过程将有机界与无机界联系起来了。
5.B 福建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而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区适宜生长常绿阔叶林,材料提到榕树在福州种植普遍,因此榕树应属于常绿阔叶树种,B正确。落叶阔叶树种为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气候区的典型树种,常绿硬叶林为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森林,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寒带气候区。
6.D 榕树属于常绿阔叶树种,树冠较大;材料中提到,福州每年都有很多榕树被大风吹倒,说明榕树根系较浅。
7.C 榕树被吹倒的月份应是风力较大的月份,结合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以及东南沿海台风频发的时段,可知8月份福州受夏季东南风影响大,且受台风影响频繁,因而风力较大,此时榕树最容易被吹倒。
8.D 图甲中树林为椰子林,属常绿乔木,为常绿阔叶林;结合图乙中的大象和植物等信息可知,其植被为热带草原;图丙中植物稀少,荒漠广布,植被为荒漠植被;图丁中森林树冠多呈尖塔状,为亚寒带针叶林。故选D。
9.A 甲为常绿阔叶林,叶面呈革质,能有效地反射阳光,防止叶片被晒伤,同时可以降低水分的损失,并非为了利于水分蒸发,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乙为热带草原,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有干湿两季,干季草类枯黄,以适应少雨气候;丙为荒漠植被,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以旱生为主,以适应干旱气候;丁为亚寒带针叶林,分布纬度高,树叶为针状,抗寒抗旱性强。B、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10.A 布纹球是耐旱植物,其没有叶片,即使有,叶片也会很小,其茎多肉质且表层有蜡质,从而提高体内含水量且减少体内水分散失,A对、B错。为获取更多的水分,其根系通常发达,但孔隙少,以减少水分损失,C、D错。
11.C 王莲原产地为南美热带地区,其叶片巨大,应该生长在热带雨林环境中,热带雨林地区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A错、C对。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植被无明显季相变化,B错。革质叶片表面光滑,角质层较厚,在高温期能反射太阳光,避免灼伤,在低温期又能保护叶片免受低温损伤,是亚热带地区常绿乔木的叶片特征,D错。
12.B 由所学知识可知,植物叶片表面覆盖蜡质层主要是为了增加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降低植物叶片的温度,同时蜡质层可以阻止植物组织内水分的非气孔散失,进而减少水分蒸腾,而非为了便于热量散失,B正确、D错误;蜡质层的存在与贮存营养物质、增强光合作用关系不大,A、C错误。
13.A 根据材料可知,该植物生长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高地上,贴近地面或岩石生长是为了适应高山地区多大风的条件,增强抗风能力,A正确;该植物贴地生长与土质疏松、光照强烈、气候寒冷关系不大,B、C、D错误。
14.A 由文字材料及图片可知,红柳沙包形成于红柳树边,是枯枝落叶层与风沙层二者交替堆积而成的。据此判断,在其形成过程中,植被提供了枯枝落叶,同时削弱了风速,使得沙粒沉积,形成了枯枝落叶层和风沙层交替堆积的层理结构,所以植被在红柳沙包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主导因素应是植被,A正确,B、C、D错误。
15.B 枯枝落叶层的厚度取决于红柳树的生长状况,干旱地区决定植物生长状况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水分,B正确;其他选项均不是影响干旱地区植物生长状况的主要因素,可排除。
16.D 由红柳树所处的沙漠环境及景观图片可知,沙包上的红柳树为灌木,其植株并不高大,枝条细长,可以用以编筐等,A、C错误;叶片较小,以减少水分蒸腾,B错误;根系发达,以适应干旱缺水环境,D正确。
能力提升练
1.C 2.C 3.A 4.B 5.D 6.B 7.A 8.C
9.A 10.A 11.B 12.D 13.B 14.A 15.D 16.C
17.B
1.C 由材料可知,同为11月底,广州绿树成荫,而西安则是一片草木枯黄景象。造成西安和广州两地植被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热量存在差异。广州纬度低,热量更充足,西安纬度高,热量不足,导致两地植被景观出现差异。故选C。
2.C 西安交通大学地处暖温带,该地典型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代表性树种有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白桦树等,C正确;茶树主要分布于亚热带,椰子树主要分布在热带,樟树是樟科常绿乔木,主要分布在亚热带,A、B、D错误。
3.A 中山大学地处广州,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其特点是四季常绿,树冠浑圆,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无绒毛,质地较硬,A正确。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属于落叶阔叶林的特点,B错误。叶面较小,叶子呈鳞片状、刺状,具有肉质的叶或茎,属于干旱气候区某些植物的特点,C、D错误。
4.B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麓的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因此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选B。
5.D 黄山奇松发育不良,形成于缺少水土的峭壁岩缝间。松树分布的海拔高,气温低,且水土条件差,因此生长缓慢。而地形不是与黄山松生长缓慢最密切相关的因素,温泉和云海对黄山松的生长能起到促进作用。D正确,A、B、C错误。
6.B 根据材料“每年入秋后,扬州市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的银杏大道树叶逐渐变黄”,可知银杏叶片颜色变化明显,存在落叶现象,说明银杏树属于典型落叶阔叶树种。叶片较小,多呈鳞片状可以减少水分的蒸腾,根系发达可使植物能吸收更多的水分,这样有助于植物适应较干旱的环境,A错;叶片宽而薄,多呈纸质,可以充分利用太阳光能,为落叶阔叶树种主要特点,B对;多革质叶片,表面光滑、无绒毛,质地较硬,是分布在温暖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区的常绿阔叶树种的主要特点,C、D错。
7.A 气温越低,银杏叶变黄的时间越早,北京比扬州纬度高,因此北京热量条件较差,气温相对较低,银杏叶更早变黄,A对。本题中影响银杏叶变黄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热量),而非土壤、降水和地形,B、C、D错。
8.C 由材料可知,齿稃草是一种春雨型短命禾草,无法积累大量有机物质,叶片薄,植株矮小,A、B错误。生长周期短,花期不会长,D错误。春雨型短命禾草,生长时水分就在地表,因此其根须较细,C正确。
9.A 短命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气温和水分关系紧密。南疆的热量条件优于北疆,但北疆水分条件优于南疆,A正确、B错误。温差大与风力大会使短命植物的生长环境变差,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丰富,C、D错误。
10.A 主根粗壮、木质化,外形呈半球形,可抵御强风,①③对;叶片密集成覆瓦状排列,利于保温防寒,④对;叶片细小呈钻形,类似针叶林叶片,利于防寒、减少蒸发,②错。A正确。
11.B 根据团状福禄草的植株特征,可以判断其属于高山草甸,可能分布在青藏高原等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地、高原上,B正确。
12.D 该景观为荒漠景观,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有沙丘分布,说明该地应为热带荒漠或温带荒漠,图中没有积雪冰川,可推测其植被生长环境可能是暖干,D正确。
13.B 荒漠植物茎叶覆盖白色茸毛,能够减少到达叶片表面的太阳辐射,禁锢叶片表面空气,减少与周围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从而起到抵抗灼热的作用,降低高温时叶片的温度,B正确;对于减少蒸腾的作用不大,A错误;茸毛不能储藏水分,也不能排泄盐分,C、D错误。
14.A 荒漠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不利于植被生长,植物稀疏,A正确;荒漠生物质积累慢,B错误;荒漠植物种类较少,C错误;荒漠群落结构简单,D错误。
15.D 河漫滩草甸主要分布在河床一侧或两侧,受河流的影响,土壤的水分条件较好,D选项正确。
16.C 植被的生长与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环境要素密切相关。自然植被类型相似,说明这些地区的气候、土壤、地形等要素基本相似,所以其自然环境也基本相似,故C选项正确。降水较多的地方,若气温较低,或人类不合理活动频繁,植被也不一定茂盛,A选项错误。高温多雨的地区植物生长茂盛,主要原因是水热条件较好,与土壤肥力关系不大,B选项错误。自然植被遭到破坏,若该地的水热条件较好,不受人类活动影响或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经过长时间的自我恢复,可以再形成稳定的植被,D选项错误。
17.B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平原,海拔较低,水热条件好;青藏高原由于海拔较高,气温低,降水少,水热条件较差,故自然植被远远不如长江中下游地区长得茂盛,种类也不丰富。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故B选项正确。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