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知识 清单破
第一节 走近桂林山水
知识点 1 桂林山水
1.桂林与桂林山水
(1)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2)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山清、水秀、洞奇、石美”是桂林风景的“四
绝”。
2.桂林山水的特征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桂林山水最真实的写照。桂林的山峰与怪石形态万千,
各不相连,它们造型奇特,玲珑峻峭,加之植被常绿,所以山石绿荫覆盖,四季常青,在水面的衬
托下,神奇又秀丽。
3.桂林山水的成因: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
型。喀斯特作用主要指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溶蚀和淀积的过程。桂
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如下表所示:
影响因素 形成条件
岩石 可溶性 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并且厚度大、岩性纯
透水性 石灰岩裂隙比较发育,透水性好
影响因素 形成条件
水 溶蚀力 桂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降水充沛,植被茂盛
流动性 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漓江纵贯南北
知识点 2 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的分类及成因
类型 形态 成因
地面喀斯特地貌 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等 溶蚀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 溶蚀
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淀积
2.喀斯特地貌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有利影响:许多喀斯特地貌区已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喀斯特洞穴内冬暖夏凉,为居
住、防空、储藏等提供了便利。
(2)不利影响:喀斯特地貌区洞穴系统比较发育,易导致水土流失和地面塌陷,给农业、城市建
设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带来不利影响。
疑难 1 如何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
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也称岩溶地貌。喀斯特原为斯洛文尼亚西部与意大利交界处石
灰岩高原的名称,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源于该地而得名。
疑难 情境破
情境探究
问题1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可主要从岩石、水文、气候等方面进行分析。
问题2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阶段有哪些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有以下几个阶段:
提示
提示
讲解分析
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1)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
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是因为这里石灰岩广布。
(2)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岩石中的裂隙,是流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
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
(3)流水的动力作用
①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主要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
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条件,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烂和
矿物风化。
②流动作用: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一些,因为只有水中的二氧化碳得到及时的补充,溶蚀作用
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和加强。
(4)气候的影响。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补充。因此岩溶
作用可以延续。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喀斯特地貌就是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或淀积后的结果。从成因上看,地面喀斯特地貌中的峰林、孤峰等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地下河等为流水侵蚀(溶
蚀)作用形成的;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为流水堆积(淀积)作用形成的。
下面三图反映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三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地表形态。
注:1峰林 2溶蚀洼地 3孤峰 4落水洞 5地下河 6石钟乳 7石笋 8石柱
A图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初期,出现石芽、漏斗,整个地表呈高原状态;B图为喀斯特地貌发育
的中期,各种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同时发育,地表主要呈山地状态;C图反映的
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成熟期,出现溶蚀洼地、石钟乳和孤峰等。
疑难 2 如何分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桂林山水是对广西桂林地区旅游资源的总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是我国十大风
景名胜之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山清、水秀、洞
奇、石美”,桂林境内的山水风光举世闻名,千百年来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在
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桂林为首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项目申遗成功,正式成为世界自
然遗产,桂林山水荣登《世界遗产名录》。下图是桂林及周边地区地形图。
情境探究
问题 桂林山水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桂林山水的形成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岩石、水文、生物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
讲解分析
桂林山水的成因
桂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之所以典型,与这里岩石的可溶性强、水的溶蚀能力强等喀斯特作用条件优越密切相关。而岩石的可溶性与这里的岩石条件相关,水的溶蚀能力又取决于这里的
气候条件、水文条件、生物条件和地形条件。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疑难 3 喀斯特地貌的开发利用有哪些利弊
2016年中国贵州黔南安装建设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是目前世界上
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被称为“中国天眼”。FAST台址选定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
治州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的大窝凼洼地,它十分巧妙地利用了贵州天然的喀斯特洼地地形。
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将在未来20~30年内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情境探究
问题 “中国天眼”是我国合理利用喀斯特地貌的典范,那么喀斯特地貌的影响有哪些呢
喀斯特地貌的影响可从对自然环境(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和人文环境(交通、
农业、人口、旅游业等)两大方面及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大角度进行分析。
讲解分析
1.喀斯特地貌的有利影响
(1)喀斯特地貌区的泉水和地下河水是储量丰富、水质优良的地下水源。
(2)喀斯特地貌区的矿产资源较丰富,可因地制宜开发利用。
(3)喀斯特洞穴内冬暖夏凉,为居住、防空、储藏等提供了便利。
(4)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2.喀斯特地貌的不利影响
(1)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地质条件不稳定,给铁路、公路、水库的建设带来了安
全隐患,增加了建设成本。
提示
(2)喀斯特地貌区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现象出现。
(3)有些地区因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严重缺水;在雨季时地表水来不及排泄,使一些喀斯特洼
地积水成灾。专题强化练6 喀斯特地貌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狼巷迷谷风景区,是世界性的岩溶迷宫,展示了岩溶发育的低级外形。谷内石灰岩形成于5.4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凤阳县在古生代寒武纪时期的地理环境为( )
A.湿热的森林环境 B.温暖的浅海环境
C.干热的沙漠环境 D.寒冷的高山环境
2.凤阳县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我国西南地区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
B.地势险峻,流水侵蚀作用强
C.降水较少,流水溶蚀作用较弱
D.气候湿润,风化作用弱
热喀斯特湖是指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地下冰或多年冻土层局部发生融化,地表土层随之热融沉陷、积水而形成的湖塘。下图示意青藏铁路沿线四个地区热喀斯特湖分布概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青藏高原热喀斯特湖形成过程中,水源主要来自 ( )
A.大气降水 B.高山积雪融水
C.地下冰融化 D.河流水补给
4.与风火山山区相比,楚玛尔河高平原热喀斯特湖发育更广泛。与之关联性较大的因素有( )
①地形 ②气温 ③植被 ④土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图示四个地区中,热喀斯特湖平均面积最大的是 ( )
A.楚玛尔河高平原 B.可可西里山区
C.北麓河盆地 D.风火山山区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贵州水城天生桥(由瀑流沿山谷裂隙冲蚀而成)景区位于六盘水的干河流域,境内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水城天生桥为世界最高的可行驶汽车的公路天生桥,是河道洞穴坍塌后残留洞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如图为贵州水城天生桥景观图。
(1)图示景观形成过程的正确排序是 (填序号)。(2分)
①洞穴向下方和两侧扩大,形成了深切的峡谷状洞穴通道 ②洞穴顶部坍塌,残留的洞穴顶板则成为天生桥的桥面,洞穴空洞部分变成桥洞 ③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地表水沿裂隙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暗河 ④流水不断对石灰岩进行溶蚀和侵蚀,地下岩溶洞穴发育
(2)简述喀斯特地貌广布对当地的影响。(4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B 2.C 3.C 4.A 5.C
1.B 凤阳县在古生代寒武纪时期形成石灰岩,而石灰岩一般形成于温暖的浅海环境,故选B。
2.C 安徽省凤阳县与我国西南地区均存在石灰岩,岩性差异不大,A错误;相对而言,我国西南地区地势更为险峻,B错误;岩溶地貌主要是由流水溶蚀等作用形成的,凤阳县气温和降水条件整体较我国西南地区差,流水溶蚀等作用弱,因此其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我国西南低,C正确;岩溶地貌主要是由流水溶蚀等作用形成的,而非风化作用,D错误。
3.C 热喀斯特湖是因地下冰或多年冻土层局部融化,地表土层热融沉陷、积水而形成的湖塘。其形成过程中,水源主要来自地下冰融化(或冻土融化),C正确。
4.A 风火山山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低温条件不利于热喀斯特湖的形成,同时风火山山区(山地)地形也不利于地表水体的积聚,故与热喀斯特湖发育状况关联性较大的因素主要是气温和地形,①②正确,应选A。
5.C 图中北麓河盆地湖塘数量占比不足30%,面积占比超过50%,说明该地热喀斯特湖的平均面积最大;其余三地湖塘数量占比均大于面积占比,说明其热喀斯特湖平均面积均并非最大,故选C。
6.答案 (1)③④①②
(2)有利影响: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是良好的旅游资源,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不利影响:地表崎岖,地质条件复杂,不利于交通建设;交通不便,不利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岩层不稳定,不利于水利工程建设;耕地面积小且分散,土层薄,不利于发展农业;岩石裂隙发育,地表水资源短缺;保水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岩石裸露,易出现石漠化现象;生态环境脆弱。(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信息“由瀑流沿山谷裂隙冲蚀而成”“为世界最高的可行驶汽车的公路天生桥,是河道洞穴坍塌后残留洞段”分析可知,首先是该地区地表水沿裂隙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暗河;随着流水的增多,流水不断对具有可溶性的石灰岩进行溶蚀和侵蚀,便在地下发育了岩溶洞穴;随着洞穴向下方和两侧扩大,形成了深切的峡谷状洞穴通道;后来在重力作用影响下,洞穴顶部发生坍塌,残留的洞穴顶板则成为天生桥的桥面,洞穴空洞部分变成桥洞,因此正确的形成顺序是③④①②。第(2)题,喀斯特地貌广布对当地的影响分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独特地貌景观是良好的旅游资源上。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喀斯特地貌对地形、水资源的影响,进而对耕地、交通、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和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上。
4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第一节 走近桂林山水
基础过关练
题组 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
下图示意龙里猴子沟风景区。读图,完成下面四题。
1.图示地区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
A.西藏 B.内蒙古
C.山西 D.贵州
2.形成图示地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堆积
C.冰川侵蚀 D.流水溶蚀
3.该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
A.岩石有风化裂隙
B.岩石中含有化石
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岩石具有可溶性
4.龙里猴子沟顶部台地多草原而难以生长高大树木的原因可能是( )
①气候冷湿 ②土层浅薄
③人为破坏严重 ④地下水埋藏深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某地的地貌景观为“乱尖叠出,十百为群,横见侧出,不可指屈”。读下图,完成下面三题。
5.符合上述景观描述的地点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6.构成图中地貌的岩石可能为(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石灰岩 D.大理岩
7.④地貌形态的形成与下列哪一个因素相关( )
A.湿热的气候
B.植被覆盖率低
C.开采矿山
D.过度放牧
喀斯特地貌是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下列与桂林山水形成和发育关系不密切的是( )
A.岩石性质 B.土壤条件
C.气候条件 D.生物条件
9.喀斯特地貌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是( )
A.地表崎岖、地基稳定性强,有利于交通线的建设
B.地表崎岖、地基不稳定,不利于交通线的建设
C.平地虽小,但土壤肥沃,有利于种植业发展
D.穷山恶水、资源贫乏,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0.与图示地区山体岩石、地貌类型及形成该地貌类型的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石灰岩、球状风化地貌、风力作用
B.花岗岩、流水堆积地貌、流水作用
C.大理岩、喀斯特地貌、风力作用
D.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
11.该地区成为著名旅游地的优势在于( )
A.地处热带,风景优美
B.景观具有春翡夏翠、秋金冬银的季节特点
C.地质地貌景观独特,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
D.水陆交通的通达性好,旅游地吸引半径大
下图为我国某石灰岩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壤空气中CO2浓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如果水分条件相同,那么图中哪种植被下的土壤、岩石最易被溶蚀( )
A.无植被耕地
B.人工草坡
C.柏树林
D.天然草坡
13.该地区交通建设落后的原因为( )
A.降水较多,施工困难
B.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
C.生态脆弱,破坏后难以恢复
D.岩石疏松,施工取材困难
下图示意某地常见的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形成图中天窗的主要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板块张裂 D.流水侵(溶)蚀
15.该地地表可能发育的地貌有( )
①石林 ②峰林 ③石柱 ④石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我国某地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等(如图),该地石灰岩形成于同一时期且厚度相当。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清澈而温暖的浅海环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6.该地貌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形区是( )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西部
17.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岩石、水文 B.地形、植被
C.土壤、地形 D.气候、植被
18.根据石灰岩的溶蚀程度,该地峰林、峰丛、孤峰接受溶蚀的先后次序是( )
A.峰丛、峰林、孤峰
B.孤峰、峰丛、峰林
C.峰丛、孤峰、峰林
D.孤峰、峰林、峰丛
能力提升练
题组 喀斯特地貌
下图中甲、乙两处景观所在地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游客在甲景观地可普遍观赏到( )
A.奇松、云海 B.石林、石芽
C.椰林、孤峰 D.森林、冰川
2.形成甲、乙两地地貌的主导外力作用与岩石组合,正确的是( )
A.甲地—风力侵蚀—砂岩
B.乙地—冰川侵蚀—花岗岩
C.甲地—流水溶蚀—石灰岩
D.乙地—流水侵蚀—石灰岩
“喀斯特地貌”一词是岩溶地貌的代称,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了许多典型的自然景观并由此衍生出灿烂的文化。下左图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自然“梯田”景观——云南白水台的钙华天池,下右图为人造梯田景观——广西龙胜梯田。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云南白水台的钙华天池的形成主要与哪种外力作用有关( )
A.冰川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流水淀积作用
4.下列关于广西龙胜梯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保持水土,体现了人地协调发展
B.可以增加当地农业产品的产出,提高农民的收入
C.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资源
D.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并由此导致更多的生态环境问题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喀斯特地貌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图示区域内喀斯特地貌面积最大的两个省级行政区是( )
①贵州 ②云南
③广西 ④重庆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6.图示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受流水侵蚀,地表土层流失,岩石裸露)现象极为严重,其自然原因有( )
①土层浅薄,山多坡陡
②多溶洞、地下河,地表水流失快
③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7.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岩溶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设想:
设想一 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岩溶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CaCO3)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
地区 降水时 间分配 年降水量 (mm) 年平均 气温(℃) 年溶蚀率 (毫米/年)
广西 中部 相对 均匀 1 500~2 000 20~22 0.12~0.3
湖北 三峡 中等 1 000~1 200 12~15 0.06
河北西 北部 集中 400~600 6~8 0.02~0.03
设想二 植被、坡度对地下岩溶地貌发育有一定的影响。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
根据以上设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7分)
(1)分别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4分)
(2)解释植被覆盖率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补充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3分)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喀斯特作用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的破坏与改造作用,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喀斯特地貌。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图甲为桂林及周边地区地形图,图乙为桂林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1)说出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6分)
(2)分析喀斯特地貌对桂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2.D 3.D 4.C 5.A 6.C 7.A 8.B
9.B 10.D 11.C 12.B 13.B 14.D 15.A 16.B
17.A 18.D
1.D 图示地区有大量峰林、峰丛、竖井、天坑、洼地、溶洞等,这些景观属于喀斯特地貌景观。云贵和广西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的分布区域,故选D。
2.D 读图可知,图示地区景观主要有峰丛、洼地、孤峰、溶洞、地下河等,细分来看,这些景观属于喀斯特地貌中的地面喀斯特地貌景观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地下河景观,这些景观都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因此形成图示地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溶蚀作用,D正确。
3.D 喀斯特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主要指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和淀积的过程,故岩石具有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D正确。
4.C 喀斯特地貌为岩溶地貌,地表水土流失较严重,地势较高的台地处土壤发育差,土层浅薄,且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易渗漏,导致台地地下水埋藏深,因此海拔较高的台地水分、土壤条件不佳,难以生长高大树木,②④对;由第1题可知,该地区应位于贵州,气候整体偏湿热,①错;该地高大树木难以生长主要是由地貌特点导致的,与人为破坏无关,③错。故选C。
5.A “乱尖叠出,十百为群,横见侧出,不可指屈”所描写的是峰丛景观,对应①。
6.C 图中地貌为喀斯特地貌,构成图中地貌的岩石应为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C正确。花岗岩、玄武岩、大理岩都并非可溶性岩石。
7.A ④为溶蚀洼地(大型的溶沟),是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因溶蚀作用强烈而形成的,A正确;植被覆盖率与该地貌形态形成关系较小;该地貌形态为自然形成的,可排除开采矿山和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8.B 桂林山水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和发育与土壤条件关系不密切,主要与岩石性质、气候条件及生物条件等有关。
9.B 喀斯特地貌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有地表崎岖、地基不稳定,不利于交通线的建设;土壤较贫瘠;地表水缺乏,但地下水丰富;旅游资源丰富。
10.D 由图可知,该地区峰林、峰丛、孤峰等众多,故为喀斯特地貌,其山体岩石为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作用形成的。故选D。
11.C 该地区地质地貌景观独特,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故该地区可以成为著名旅游地。
12.B 在水分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般土壤空气中CO2浓度越高,土壤中水分的酸性越强,对土壤、岩石的溶蚀能力就越强。读图可知,人工草坡下在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空气中的CO2浓度都是最高的,因此人工草坡下的土壤、岩石最易被溶蚀。
13.B 石灰岩广布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地质不稳定,制约了交通建设的发展。
14.D 图中的天窗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溶)蚀形成的。
15.A 石林、峰林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石柱、石笋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
16.B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冰川广布,以冰川地貌为主,A错误;我国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广,且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喀斯特地貌广布,B正确;黄土高原处于我国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以流水地貌和风成地貌为主,C错误;内蒙古高原西部地处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以风成地貌为主,D错误。
17.A 喀斯特地貌是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中的物质溶于水,并被水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地貌。因此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岩石和水文,A正确。
18.D 石灰岩出露地表时间越早,接受流水溶蚀时间越长,越先接受溶蚀。峰丛基部石灰岩连续且较厚,流水溶蚀程度较轻,其形成时间较晚;峰林基部石灰岩厚度变薄,断续相连,流水溶蚀程度较重,其形成时间较早;孤峰基部石灰岩分离,厚度最薄,流水溶蚀程度最重,其形成时间最早。故选D。
能力提升练
1.B 2.C 3.D 4.D 5.D 6.C
1.B 由甲景观图可以看出,该地景观为喀斯特地貌发育中早期景观,以石林、石芽为主,大量石灰岩裸露,少奇松、云海,更无冰川和大面积森林;椰林是热带景观;孤峰是喀斯特地貌老年期的典型景观。故选B。
2.C 甲地为地面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经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乙地为丹霞地貌,是砂岩、砾岩受到流水侵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
3.D 云南白水台的钙华天池主要是由流水淀积作用形成的。
4.D 梯田有利于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故D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5.D 图示区域主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读图可知,图中喀斯特地貌面积最大的两个省级行政区是贵州和广西,①③正确。
6.C 喀斯特地貌区土层浅薄,山多坡陡,表层土壤易被侵蚀,①正确;气候湿润,降水多,且多暴雨,流水冲刷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③正确。因而图示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现象极为严重。多溶洞、地下河,地表水流失快,不是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现象极为严重的原因,②错误。
7.答案 (1)年降水量大、降水时间分配均匀,使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年溶蚀率大;年平均气温高,溶蚀活动旺盛,年溶蚀率大。
(2)理由:植被覆盖率高,增加了下渗量,减少了地表径流,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被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加强石灰岩的溶蚀。
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
解析 第(1)题,一般情况下,年降水量大、年平均气温高时年溶蚀率大。第(2)题,从设想二的左图中可以看出,植被覆盖率高,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高,这是因为植被具有涵养水源、拦截地表径流、增加下渗的功能,可使地下水增多,而增多的地下水会促进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被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加强石灰岩的溶蚀。坡度大时,水的下渗少,地下岩溶地貌发育差。
8.答案 (1)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并且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好;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降水充沛,植被茂盛,水源充足且水的溶蚀力强;地形起伏大,水的流动性强,石灰岩大面积持续受到溶蚀。
(2)利:风景秀丽,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喀斯特洞穴内冬暖夏凉,为居住、防空、储藏等提供了便利。
弊:地形陡峻,影响交通;地表蓄水性能弱,容易造成地表干旱;流水侵蚀作用强,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层薄,不利于耕作业发展;地质条件复杂,大型工程建设难度大,建设成本高。
解析 第(1)题,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和水的溶蚀力、流动性。第(2)题,喀斯特地貌对桂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利弊两个方面。有利影响是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风景秀丽,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喀斯特洞穴内冬暖夏凉,为居住、防空、储藏等提供了便利。不利影响是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地形陡峻,影响交通;溶洞和地下河等会造成地表水渗漏,地表蓄水性能弱,容易造成地表干旱;地表崎岖,地形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层薄,不利于耕作业发展;地质条件复杂,大型工程建设难度大,建设成本高。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