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避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地震灾害的防避
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
A.鼠害 B.洪涝灾害 C.旱灾 D.寒潮
2.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
①完善城市功能分区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外迁人口 ④加固房屋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进行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
题组二 洪水灾害的防避
(2023山东枣庄期末改编)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它承纳赣、抚、信、饶、修等支流的来水,经由湖口注入长江,湖面丰枯变化显著。2020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长江中游和鄱阳湖流域遭遇集中强降雨。下图为鄱阳湖星子站三次洪水过程线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与1954年洪水相比,2020年洪水( )
A.开始上涨时间早
B.上涨速度缓慢
C.回落缓慢
D.洪峰持续时间短
4.面对洪水灾害时,不宜采取的个人避灾措施是( )
A.去往高处暂避,等待救援
B.穿好救生衣,随时准备逃生
C.被洪水包围时迅速游泳逃生
D.落入洪水中时抓住固定或漂浮物体
题组三 泥石流灾害的防避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某校高中学生在图示地区进行了野外天文、地质、植被、聚落等综合考察活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若考察小组要在此地扎营留宿,四地中最适合宿营的地点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6.若考察小组在丁地突遇泥石流,①②③④四条逃生线路中最佳的是( )
A.①线 B.②线 C.③线 D.④线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洪涝和地震灾害的防避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的频率高。在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救援和救助方法以及自救和互救方法。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被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 )
A.抱紧电线杆
B.躲在巨石之下
C.尽量逃向高处、大树、山丘和高坡
D.水性好的人,在洪水汹涌时游泳逃生
2.下列有关室内避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室内“伏而待定”避震法只适用于城市,不适用于农村
B.选择室内空间大的房间躲避
C.门、窗、阳台、厕所、走廊都属于“死亡线”,应该避开
D.尽量蜷曲身体,降低重心
2020年7月长江汛情严峻,武汉市防汛压力受多方面影响,呈现江汛、湖涝、城市渍水等特点。下图是武汉和长江瞬时水位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武汉“湖涝”严重,其上涨的湖水的主要直接来源包括( )
①地表径流 ②大气降水
③地下水 ④长江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为缓解武汉城市渍水,应采取的应急措施是( )
A.水泵抽水入江 B.开闸放水入江
C.屋顶绿地涵水 D.恢复城市湿地
题组二 地质灾害的防避
我国南方某山区采矿后形成一条植被极少、堆满废渣的矿沟,每年雨季,当地都会发布某自然灾害预警。为减轻该自然灾害,沟谷中建设了一种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状坝体(如图),效果良好。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该坝体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
A.泥石流 B.台风 C.滑坡 D.洪涝
6.野外遇到该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
A.就地寻找掩体躲藏 B.向沟谷下方转移
C.向沟谷两侧高地跑 D.抓住漂浮物漂浮
题组三 气象灾害的防避
下图为我国某自然灾害1951—2020年每月累积发生次数统计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读图判断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
A.洪涝 B.台风 C.寒潮 D.地震
8.为应对该自然灾害,适宜举措是( )
A.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B.尽快切断电器电源
C.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
D.及时加固牲畜圈舍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2.D 3.D 4.C 5.A 6.B
1.B 图中信息显示灾害发生后,有一项重要的工作程序是安居工程。四个选项中,只有洪涝灾害会对房屋造成较大的破坏,故B项正确。
2.D 调整产业结构不能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外迁人口是消极的防灾减灾措施,可排除②③两项,故选D。
3.D
1954年 2020年 选项
洪水在4月上旬便开始上涨 洪水大致在5月上旬开始上涨,开始晚 A错误
洪水在4月上旬开始上涨,直至7月中旬涨至最高水位 洪水从5月上旬开始上涨,至7月中旬涨至最高水位,上涨时间更短,上涨速度更快 B错误
洪水在7月中旬开始回落,至9月下旬才回落至警戒水位以下 洪水从7月中旬开始回落,至8月中旬便回落至警戒水位以下,回落速度更快 C错误
洪水自6月中旬进入警戒水位直至9月下旬降至警戒水位以下 洪水自7月上旬进入警戒水位到8月中旬降至警戒水位以下,洪峰持续时间短 D正确
4.C 当洪水来临时,因水向低处流动,故可向高处暂避,排除A。洪水威力巨大,来势迅猛,可提前穿好救生衣,随时准备逃生,排除B。被洪水包围时,要寻找更高的位置进行躲避,等待救援,切不可贸然进入洪水中,迅速游泳逃生的行为不可取,C符合题意。如果突然落入洪水中,要尽可能地抓住一些固定或漂浮的物体,以保证身体不被洪水淹没,排除D。
5.A 甲地为鞍部,地势较高,不会被洪水淹没,且地势平坦,面积较大,适合宿营;乙、丁两地位于山谷区域,易受山洪、泥石流灾害影响,不适合宿营;读等高线地形图可知,丙地位于山顶,平地相对较少,且山顶风力较大,因此丙地不适合宿营。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6.B 遇到泥石流,应该往与泥石流前进方向垂直的山坡两侧上方跑,因此B选项正确。
方法技巧 泥石流中的自救方法
(1)如果出门旅游沿山谷徒步时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的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
(2)遇到泥石流的时候千万不要选择在陡峻的山坡下面或者爬到树上躲避,可以选择到平整安全的高地进行躲避,以免因泥石流压塌、冲倒山坡和树木而受到伤害。
(3)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切忌顺着泥石流前进方向往山下跑。
(4)如果在强降雨时遇到泥石流,不要往土层较厚的地带逃生,要往地质坚硬、不易被雨水冲毁的、没有碎石的岩石地带逃生。
能力提升练
1.C 2.D 3.A 4.A 5.A 6.C 7.C 8.D
1.C 抱紧电线杆易被电击;躲在巨石之下可能会被巨石砸伤;洪水汹涌时,游泳逃生危险系数高。故选C。
2.D “伏而待定”是震中避震的主要方法,即地震发生时来不及逃出室内,选择较为安全处躲避,该方法适用于城市,也适用于农村;应选择室内空间小的房间躲避;厕所开间小,不易塌落,较为安全。故选D。
3.A 由于湖泊地势低于周边地区,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可以直接注入湖泊;雨季时,大气降水多,直接提高湖泊水位;雨季时,地下水位高,可通过地下透水砂层渗入湖中;由于有堤坝阻挡,长江水无法通过地表直接注入武汉城区的湖泊。故①②③正确,选A。
4.A 长江水位高于城市内水位导致城市渍水,此时通过下水道难以把水排出,应用水泵抽水入江,缓解城市渍水,A正确。此时因为长江水位高于城市内水位,不能开闸放水入江,B错误;屋顶绿地涵水和恢复城市湿地无法短时间内缓解城市渍水,不是应急措施,C、D错误。
5.A
泥石流形成条件 提取图文信息 解读信息
坡度较大的山区沟谷 山区沟谷,坡度较大 在雨季,沟谷内缺乏植被保护的松散物质易在短时间内形成泥石流
松散碎屑物质多 植被极少、堆满废渣
流水提供动力 每年雨季,发布某自然灾害预警
桩状坝体 桩状坝利于拦截砾石,排泄雨水和泥沙,最大限度减少泥石流对坝体及下游的破坏
防御台风、滑坡、洪涝灾害效果不佳
6.C 泥石流发生时,其在山区沟谷内携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突发性强,运动速度快,破坏力大。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应向与泥石流前进方向垂直的高处跑,并尽快远离沟谷,C正确。
7.C 由图可知,该自然灾害多在深秋和初春时节发生,可能是寒潮;我国洪涝和台风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节;地震灾害的发生不具有明显季节性。故C正确。
8.D 该自然灾害是寒潮,应当及时加固牲畜圈舍防寒。应对雷雨天气,应当尽快切断电器电源;遇到洪涝,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遇到地震,要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故选D。
12(共15张PPT)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避
知识点 1 地震灾害的防避
1.社会层面
加强地震监测体系建设、地震预报科技攻关、防震避灾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督查等,做
好地震应急方案制订及组织实施等,加强防震避灾教育,提高公民防震避灾意识及能力等。
2.个人层面
要注意了解生活所在地的地震风险等级、居住房屋的结构和防震性能。在地震多发的地区,要准备好必要的水、食物及其他应急物品与器具。地震发生时,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迅速采取有效保护及科学自救措施。地震后要注意预防和避免次生灾害(如崩塌、滑坡、海啸、火灾等)的影响。
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 2 洪水灾害的防避
1.社会层面
(1)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
加快泄洪速度;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等。
(2)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对洪水灾害的认识,提高人们防洪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
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建立统一的防洪减灾管理体制和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
组织灾前水利建设与防洪减灾科技研究等。
2.个人层面
(1)洪水前的行动
①预先判定自身所处地点是否处在洪水警戒水位以下,并选定通向高地的最佳路线。
②留意洪水预报,接到洪水警报后尽快撤离。
③沿门框和窗框码放沙袋,尽可能将水拒之门外。
④关闭燃气和电路,准备应急的食物、饮用水、手电以及便于发出求救信号的物品等。
(2)洪水中的行动
①一旦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向当地政府防汛部门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
②在户外突遇洪水袭来,立刻向高处躲避(包括上树)。
③在室内要转移到上层房间,直至爬上屋顶,等待救援。
④如洪水持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以自保,则要充分利用门板、桌椅、大块泡沫塑料等能
漂浮的材料逃生。
(3)洪水后的行动
①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
②不食用腐败的食物, 饮用水必须煮沸后饮用。
③积极参加灾后生产与重建活动。
知识点 3 滑坡灾害的防避
1.社会层面
对于滑坡易发多发的地区,要开展滑坡风险性评估,必要时可对一些具有潜在活动性的重大滑坡进行监测,或者采取一些工程整治措施。
2.个人层面
(1)尽量不要在陡坡前长时间逗留。
(2)在陡坡上面或者坡脚从事生活或者生产活动时,尽量不要破坏坡体的稳定性,如果发现坡
体松动要尽快离开并报告。
(3)如果发现坡体存在软弱面,可以建造截水沟、排水沟和防水覆盖层,防止地表水渗入软弱
面。
(4)针对存在滑动风险的滑坡体,可以通过削坡减载(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减小下滑力,通
过修筑挡土墙、抗滑桩等增加抗滑力。
(5)滑坡发生时的应对措施
①如果处在滑坡体上,首先应保持冷静,迅速环顾四周,然后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
②当遇到无法逃离的高速滑坡或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
③如果处在滑坡可能影响到的山前或者沟谷,应迅速判别滑坡运动的方向,并迅速离开可能
受到影响的地带。
知识点 4 泥石流灾害的防避
1.社会层面:对于泥石流易发多发的地区,要开展泥石流风险性评估,必要时可对一些重点区
域和沟谷进行监测,或者采取一些工程整治措施。
2.个人层面
(1)房屋、帐篷不要搭建在沟口和沟道上。
(2)不能将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会给泥石流的发生
提供固体物源。
(3)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一般来说,山区生态环境好、植被覆盖率高,产生洪水的概率
和强度就会较小,同时产生泥沙和碎石的数量较少,从而泥石流发生的概率和危害较小。
(4)雨季或者暴雨时尽量不要去泥石流多发的沟谷。即使要去,也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
留。一旦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应迅速向沟谷两侧的山坡上方逃离。雨季穿越沟谷时,要
先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
(5)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应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疑难 1 如何防避地震灾害
情境探究
若发生破坏性地震,从地震开始到房屋倒塌中间的这十几秒时间,是关键的自救时间,在
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定要沉着冷静,选择适当的自救方法。
疑难 情境破
问题 当地震来临时,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地避险自救呢
地震来临时,避险自救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好应保持镇定、勇敢,不慌张,看看自己所处
的环境,再做出一定的行动。
地震来临时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这时可以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以保护自身安全。
地震发生时,当因剧烈摇晃而站不稳的时候,千万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因为
其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在繁华街区时,应远离玻璃窗、广告牌等物,同时注意用手或手提包
等保护好头部。
发生大地震时,若正在驾车,应避开十字路口将车子靠路边停下,以避免造成拥堵,形成更大的混乱。
在山脚、陡峭的倾斜地段遭遇地震时,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等。
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低限度。
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忌慌乱,否则将造成秩序混乱,容易因相互压挤而出现人员伤亡。
提示
讲解分析
正确的避震方法及注意事项
位置 正确的避震方法 注意事项
室内避震 室内门口或平房的窗户附近 来得及 迅速跑到室外的空旷区 能跑则跑,但要掌握时机,不能乱跑
来不及 最好的选择就是镇静地就地躲避,躲避要选择较安全的地方 室内 应蹲下或坐在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面或旁边,这样的地方容易形成三角空间,利于避震 不能乱跑,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
单元楼房内 厕所和厨房承重墙性能较好,是比较安全的地方 家中 用被子、枕头等护住头部,用衣服、手帕等捂住口鼻,如有可能,迅速关闭家中的电源和天然气管道阀门 能跑则跑,但要掌握时机,不能乱跑
车站、商场等公共场所 保持镇静,就地躲避 切忌拥向出口,以避免踩伤、挤伤
位置 正确的避震方法 注意事项
室外避震 迅速向地形开阔的地方转移,寻找上风向并靠近水源的地方 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狭窄巷道、
围墙,尽量远离高压线、变压器、烟囱;山区的居民还应注意预防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续表
疑难 2 如何理解长江流域洪灾的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情境探究
受中游特大洪水和汉江发生罕见秋汛的影响,2017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
损失达到939亿元,但因为防洪调度科学有效、抢险救灾工作得力,避免了更大的洪涝灾害和
经济损失,且死亡和失踪人口为2000年以来最少。
问题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如何“对症下药”,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成因,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自然原因主要
从洪水来水量大和泄洪能力弱等方面具体分析;人为原因从植被破坏和其他不合理的人类活
动等方面具体分析。
治理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措施:先从洪涝灾害的产生原因入手,再结合工程措施、非工
程措施来具体分析。
提示
因素 长江洪灾成因 治理措施
自然因素 洪水来水量 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雨季大范围内普降暴雨,上游干流和中游支流洪水同时暴发,中下游势必发生特大洪水 要从宣传、管理和工程建设等方面入手,保证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同时实施;
滞洪、泄洪能力 长江中游没有足够多的调洪、滞洪场所,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泄洪能力差 讲解分析
长江流域洪灾的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因素 长江洪灾成因 治理措施
人为因素 上游→滥伐森林 上游山区滥伐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不仅使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作用减弱,还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导致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上游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中游兴修水利,退耕还湖、还林,修建蓄洪区;下游疏通河道,加速径流的排泄;实行防洪保险
中游→围湖造田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萎缩,导致其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 下游→建筑物等占据河道、分洪区 占据河道的建筑物等降低了河道排水的速度,分洪区的占用不仅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还无形中使洪水成灾的可能性及灾害损失增大 续表专题强化练12 自然灾害的防避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5月2日23时27分在云南保山市隆阳区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5.35度,东经99.28度。下面两图分别为震中位置图和附近居民接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中国地震预警网可以提前发布地震预警主要是因为( )
A.该地历史上经常发生地震
B.地震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不同
C.已完全掌握地震发生规律
D.从事地震预警工作的人员众多
2.下列关于地震发生时采取的避险措施,正确的是 ( )
A.迅速离开房间,乘坐电梯撤离
B.躲在坚固家具下面,用物品保护好头部
C.进入地下室躲避,等待他人救援
D.下载地震预报软件,获取地震预警信息
下图为“我国主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3.图中b、c两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应大量储备的物资是( )
A.救生圈 B.外伤用药 C.破拆工具 D.棉衣
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该图反映的救助措施主要包括: 和 。(2分)
(2)按图示内容完成下表。(6分)
图 所属救助过程 具体方法
A
B
C
(3)同地震中的救助相比,洪灾中的救助主要是在洪灾发生 (填“过程中”或“过程后”)进行的,其中 (填“自救”或“互救”)更为重要。(2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B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所以当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面,横波后到达地面,二者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为实现成功预测地震提供了基础,B正确;提前发布地震预警与该地历史上是否经常发生地震以及从事地震预警工作人员的多少关系不大,A、D错;目前人类并未完全掌握地震发生规律,C错。
2.B 发生地震时随时有电力中断风险,不可以乘坐电梯撤离,A错;在家中应当躲在坚固家具下面,用物品保护好头部,B对;若时间充足,应当跑向空旷地带,而非地下室,C错;下载地震预报软件,获取地震预警信息,属于平时准备事宜,并非地震发生时正确的紧急避险措施,D错。
3.A 由图分析可知,b、c两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为洪涝,因此应大量储备的物资是救生圈。
4.答案 (1)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 如何抢救溺水人员
(2)
图 所属救助过程 具体方法
A 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 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B 如何抢救溺水人员 科学控水
C 如何抢救溺水人员 拉直喉管做人工呼吸
(3)过程中 互救
解析 读图分析可知,该图反映的救助措施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二是如何抢救溺水人员。其中A图展示的是向落水者抛救生圈,救人上岸或助其转移,B图和C图展示的分别是科学控水和人工呼吸,抢救溺水人员。同地震中的救助相比,洪灾中的救助主要是在洪灾发生过程中进行的,其中互救更为重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