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5 15:5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归园田居(其一)

学习描绘景物的艺术手法,领会平实中蕴含的奇妙,淡雅中透露的韵味。

理解意象,感悟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验诗中所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勾勒出内心的“桃花源”。
教学目标

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的隐逸情怀,领悟其返璞归真的人生追求与境界。
陶渊明在41岁时彻底告别了仕途,摆脱了精神的束缚,回归了久别的田园。从此,他的灵魂得以安宁,而他笔下的田园世界也为中国士大夫提供了精神的归宿。他创立了一种文化范式,为失意的心灵提供了一个安放之所——田园。那么,这个田园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课堂导入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教学过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他因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终老乡村。
教学过程
陶渊明履历表 出仕经历 29岁,他出任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
33岁,加入桓玄幕。
40岁,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41岁,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
41岁,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80多天后辞官归隐生活,直至63岁去世。
三个称谓 田园诗鼻祖:陶渊明开创田园诗一派,为唐代山水田园诗奠定基础。
隐逸诗之宗:陶渊明是中国隐逸诗人之宗。
靖节先生: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称“陶靖节”。
二、整体感知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问题:“学而优则仕”是中国文人的理想,诗人为何在官场中却坚决选择了归隐田园?请从诗中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
(一)初读诗篇,探究诗人辞官归隐的缘由。
教学过程
天性使然。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可见,诗人从小就不适应世俗,与黑暗污秽的官场格格不入,对自然界的淳朴有着内在的向往。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的高洁孤傲和与世不合的性格。
坚守本真使然。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可见,“拙”意味着朴实无华、原始自然。陶渊明生活在一个重门第、貌相和辞藻的时代,他不愿追随时代的浮躁和虚伪,坚守真实、纯朴、诗意、自由和美好,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经历使然。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可见,“三十年”是对“十三年”的夸张表达。陶渊明曾有过宏伟志向,但官场的经历让他看清了其中的尔虞我诈和不自在。身为官员的他,感到自己如同被囚禁的鸟儿和池中鱼儿。“误”字透露出诗人深深的悔恨。东晋末年,权力斗争激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统治阶级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政治斗争的网中,因此感到极度痛苦。
教学过程
小结:显而易见,诗人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天性,并清楚地看到了那混浊且暗淡的官场并不是他天性的归宿,因此他急切地希望退隐到田园之中。
二、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二)重新阅读诗篇,勾勒出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
问题:诗人离开官场,他所向往的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那一小块田园正是诗人梦寐以求的圣地,景色宜人,如同诗画一般。在这段描述中,你觉得哪两句最为动人,请挑选两句进行简要的赏析。
二、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整体感知
少无 适俗 韵, 性 本爱 丘山。
误入 尘网 中, 一去 三十 年。
羁鸟 恋旧林, 池鱼思故 渊。
适应世俗
情调、风度
天性、本性
田园生活
尘世的罗网,这里指仕途
这里应是“十三”
笼中鸟
水潭
教学过程
二、整体感知
开荒南野际, 守拙 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守正不阿
暗淡的样子
轻柔的样子
罗列、排列
遮蔽
教学过程
二、整体感知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闲静的屋子
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
指归耕园田
门庭
尘俗杂事
教学过程
二、整体感知
题目《归园田居》中,“归”为诗眼,围绕这个诗眼,作者都写了哪些内容?
诗眼
二、整体感知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小结:
这八句诗从近景到远景,从静态到动态的转换,宛如电影镜头缓缓拉远,将一个充满乡村气息的茅舍融入到遥远的背景之中。这朴素的画面背后蕴含着浓厚的喜悦之情,使人感到胸怀开阔、心情愉悦。这是一幅宁静而美丽、清新愉快、素雅平和、和谐自然的田园风光画,与那充满杂草的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二、整体感知
(一)诗人在描绘田园生活的画面时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三、诗歌详析
1.巧妙运用白描:诗人使用简洁朴素的语言,以粗犷的线条描绘出景物的轮廓。这种表达方式给人以素雅朴实之美,正是陶诗语言朴实无华、清新自然的体现。
2.以动衬静:“狗吠”、“鸡鸣”是大自然的声响,是田园生活独有的声音。它们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却又增添了喜悦,体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
3.巧用叠字:“暧暧”描绘了远处村庄的朦胧景象。“依依”刻画了炊烟缭绕的情态。这不仅营造了一种朦胧远逝、宁静自然的意境,而且使得诗歌朗朗上口,充满了韵律之美。
教学过程
三、诗歌详析
小结:
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祖”,开创了田园诗的一派,其诗风朴素远逝,宁静自然,情感真挚。陶诗的语言风格:朴素、平实、清新、自然。本诗通过白描、以动衬静、巧用叠字等一系列艺术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
教学过程
三、诗歌详析
诗人如愿以偿地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田园,他的感受如何?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独立完成诗歌第17至20句的理解,然后小组讨论诗人归园后的感受,并在班级中分享。
诗人回归庭园,感受到的是一种解脱、舒适与欢愉。"无尘杂"描绘了远离官场纷扰的清净,"有余闲"则描绘了按个人喜好自由生活的可能。这种缺少与充足恰恰构成了诗人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和理想状态。
自然,不仅指代周遭的自然环境,也指代那种顺应天性、自在悠闲的田园生活。这两个层面与诗的开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映成趣。
四、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总结:诗全篇从对官场生活的深切厌恶,到田园景色的动人描绘,再到新生活的愉悦,诗人挣脱束缚后的自在心情自然流露。这样的结尾既细腻入微,又合情合理。
四、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陶渊明的"归去",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放弃,还是一种绝望而无声的反抗?你如何看待他的"归隐"?他的归去给我们什么启示?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不少于四百字。
布置作业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