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5 21:4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些职位也不再世袭。此做法 (  )
A.使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B.使春秋战争连绵不断
C.使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D.使大国走上争霸道路
2.东周初期,都城发生饥荒,周王室向鲁国求助;鲁国粮食有限,只得又向宋、卫等国请求代买粮
食。周襄王死后,周王室大臣请求诸侯给予丧葬费用。材料反映出当时(  )
A.周王室管辖范围大大缩小
B.确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C.鲁国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
D.周王室衰微,地位不断下降
3.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各个诸侯国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其主要原因是 (  )
A.维护社会秩序    B.捍卫周天子的权威
C.追逐自身利益    D.维护分封制
4.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先后称霸的是(  )
A.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B.晋文公、齐桓公、秦穆公、楚庄王
C.秦穆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D.楚庄王、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
5.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什么创造了契机(  )
A.国家统一    B.诸侯争霸
C.民族交融    D.思想解放
6.春秋时期,劳动工具和耕作方式得到了改进,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这一“劳动工具和耕作方式”是(  )
A.铁制农具和牛耕    B.青铜农具和刀耕火种
C.磨制石器农具和牛耕  D.打制石器农具和刀耕火种
7.《吕氏春秋·重己》中记载:让秦武王的大力士乌获牵牛,他引牛尾,用尽力气牛也不动;小孩子牵牛的鼻环,牛就任他牵引了。这可以佐证当时 (  )
A.手工业规模扩大    B.驯养牛成为时尚
C.已出现牛耕技术    D.铁制农具的诞生
8.春秋时期,产品的增加,使城市中的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在当时得到较为广泛使用的是 (  )
A.漆器  B.金属货币  C.玉器 D.丝绸
9.据《文物》记载,陕西凤翔秦公墓和秦宗庙遗址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铁器有十余件,其中出土的铁锸、铁铲等均为典型的农业生产工具。这一发现表明(  )
A.陕西地区最早使用铁制农具
B.铁犁牛耕在全国推广
C.春秋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提高
D.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10.春秋时期的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 (  )
A.周王室统治崩溃
B.等级秩序受到挑战
C.周王朝即将灭亡
D.各国诸侯背叛天子
11.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
释是 (  )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12.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
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 (  )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13.阅读历史短剧剧本。与短剧中的事件产生相同影响的是 (  )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诸侯国设置县郡
C.夏朝开创世袭制   D.周平王东迁洛邑
14、《史记·楚世家》记载:“( 楚庄王) 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这说明当时(  )
A.冶铸技术交流频繁 B.诸侯定期朝觐周王
C.民族关系和谐融洽 D.王室权威受到挑战
15、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觐周天子一次。据史书记载,在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天子只有3 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高达33 次之多。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周天子毫无权力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争霸战争频繁
16、春秋时期有一位诸侯国国君, 励精图治, 任用管仲为相, 推行改革,促使国家逐渐强盛。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九合诸侯, 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这位诸侯国国君是(  )
A.楚庄王 B.晋文公 C.齐桓公 D.周武王
17、春秋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同时出现在人名中,如孔子有一个学生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司马耕字子牛。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  )
A.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B.春秋时期开始饲养牛
C.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 D.孔子的弟子注重农业
18、下面知识示意图的主题是(  )
A.分封诸侯的对象 B.春秋争霸的过程
C.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 D.全面了解周王室的衰微
19、《三晋古文化源流》中记载: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步战……晋国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 逐步变车战为步战。材料表明(  )
A.“尊王攘夷”巩固了周天子权威
B.春秋时期的局势相对和平安定
C.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
D.春秋时期已经完成了国家统一
20、公元前544年,鲁襄公宴请晋卿范献子,举行射礼时,鲁国公室竟凑不够6个熟悉礼仪又善用弓矢的官属,只好从大夫的家臣中借。这反映了(  )
A.铁制工具的推广 B.分封制度的衰落
C.社会经济的萧条 D.兼并战争的残酷
21.春秋时,鲁国仲孙氏等三家权臣在祭祀祖先后,撤除祭品时奏唱《雍》的诗歌,依周礼,《雍》原本只有天子才能用。这反映出(  )
A.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 B.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C.祭祀的流程日益复杂 D.诸侯竞相参与争霸
22、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开邗沟,并在蜀冈之上筑城池,称之为(  )
A.广陵 B.江都 C.邗城 D.瓜洲
23、随着吴国、楚国等力量的消长,它们在江西的势力范围也不断变化,大致形成了“吴头楚尾”的态势。江西“吴头楚尾”的历史缘于(  )
A.商汤灭夏 B.盘庚迁殷 C.武王伐纣 D.诸侯争霸
二、非选择题
24、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的春秋时代,列国间战争频繁。仅鲁史《春秋》的记载,在春秋的242年里,列国间军事行动即达483次,朝聘盟会达450次。“军事行动和朝聘盟会,一般说来,都是大国对小国进行剥削掠夺。”
——摘编自周自强主编《中国经济通史·先秦经济卷(下)》
史料二 春秋争霸(公元前770—前476年)发生在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在王室衰微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2)小历认为,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没有进步作用。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5、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的变革时期。让我们跟随历史兴趣小组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春秋时期群雄并起的年代。
【史料实证 图片中的历史】
(1)从上面的两幅图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
【历史解释 影视中的历史】
一些影视作品往往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历史特点,影视作品也是我们熟悉和掌握历史的途径之一。我们可以通过经典影视作品《东周列国·春秋篇》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
(2)“春秋”时期属于哪个朝代 春秋时期有哪些诸侯先后成为霸主
(3)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质子的荒唐交易。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唯物史观 史料中的历史】
材料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
(4)从材料看来,孟子认为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都是不义战争,这一看法是否全面 为什么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铁制农具 图B 牺尊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我国农业出现的新现象。概括其影响。
材料二:
春秋争霸形势图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国家。说明春秋时期的政治特征。
材料三: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
27、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有着无比强大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包容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秦统一六国后,又统一了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击退匈奴进攻。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朝民族关系有怎样的发展?
材料二
元朝、清朝的国家治理措施(部分)
朝代 国家治理措施(部分)
元朝 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兴修水利,鼓励农桑;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在澎湖设置巡检司。
清朝 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对西藏、新疆、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等进行有效管辖,奠定了我国今天的疆域基础。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元朝、清朝国家治理措施的相似之处(4分),并分别指出元朝国家治理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清朝边疆治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材料三
乾隆时,英国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六世班禅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是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地方,西藏的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新疆各族人民支持和拥护下,清军收复新疆领土。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汉族、满族、朝鲜族等各族人民积极投身各种抗日团体和抗日义勇军。东北、华北等地的蒙古族和汉族人民成立蒙边骑兵、蒙汉同盟军、蒙汉抗日游击队等,开展抗日斗争。西藏宗教领袖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和第十三世达赖喇嘛通电全国,声讨日本侵略罪行。新疆的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各族人民掀起大规模募捐活动。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也通过各种方式参加抗日斗争。
——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从材料三来看,各民族的中国国家认同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案
1-5CDCAC 6-10ACBCB 11-15AABDB 16-20CCDCB 21-23ACD
24、(1)争霸战争不断;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2)不同意。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后期统一奠定了基础;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打破了各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战争还推动了社会变革,加快了社会转型,具有进步作用。
25、(1)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出现。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2)东周。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
(3)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不尊天子。
(4)不太全面。虽然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同时因为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发展生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争霸战争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所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并不只有“不义”的一面,也有其积极的影响。
26、(1)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①秦国;②齐国;③燕国;④楚国。政治特征: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实现了国家的局部统一;同时也加速了民族交融。
27、(1)春秋时期:中原周边各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战国时期:中原周边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秦朝: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2)相似之处: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治理经验;有效管辖边地区;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重要意义:
元初: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地区、台湾地区行使行政管辖权;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各族以中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加强。
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3)维护国家主权统一;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中华民族团结抗日;反对外来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