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平行线的判定 教学设计(表格式) 沪科版(2024)数学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2平行线的判定 教学设计(表格式) 沪科版(2024)数学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7-26 11:2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10.2 平行线的判定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在学习相交线的基础上,探索不相交的“魅力”  2能熟知平行线的定义,掌握画法,基本事实及推论。  3通过画平行线的过程,感受基本事实和推论.  4体会平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对平行基本事实及推论的理解和探索过程中的感悟。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预设的自我动手,探索发现,归纳总结。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具 直尺.三角板.网格纸.多媒体
教学活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承前启后 如图,形成四个角中,∠1和∠3与∠2和∠4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呢? 那∠2与∠3呢?同学们!如果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的话,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新知识和乐趣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既复习了旧的知识,又设问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
问题引入 结合生活实例展示直观的平行线图片 直观感受平行线.
探索新知课中小结探索新知课后小结 (一)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parallel lines).如图,两条直线AB和CD平行,记作 “AB∥CD”,读作“AB平行于CD”.(CD平行于AB,AB与CD互相平行) (二)例1:如图,在长方体中,与棱 AD 平行的棱有哪些?与棱D′C′平行的棱呢?用符号把它们表示出来.平行线的定义包含缺一不可的三个条件: ①在同一平面内; ②不相交; ③都是直线.(2)两条线段或射线平行是指这两条线段或射线 所在直线互相平行.(三)在了解什么是“平行线”后,我们怎么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作法:“一放、二靠、三移、四画”巩固练习如图,过P点作PQ∥AB交BC于Q,作PM∥AC交AB于M.(五)利用“快乐五子棋”----“描线法”的同时引出平行线的“基本事实”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这条直线.(六)继续利用网格线,让学生画两条与已知直线(c)平行的直线a和直线b,再观察直线a和b的位置关系。进而得出“基本事实”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经常运用这个基本事实的推论,它使得平行线之间具有了“传递性”。如:铺铁轨,建栅栏,体育老师整队等。)(七)设置随堂练习,浅涉“转化思想”(例题略)(八)“前言后语”总结同一平面内,平行线与垂线基本事实的异同:相同点:同一平面内,经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或垂线,能作一条并且只能作一条,体现了两者共同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不同点:①平行和垂直,这两个词的含义不同;②表达符号不同,一个是“∥”,一个是“⊥”;③平行线的基本事实的推论体现了平行线的传递性,而垂线没有传递性. (一)给出平行线的定义及记法,读法。(教师板书)(二)通过长方体的棱强调平行的书写和三个条件。(教师板书)(三)设问引入动手探索平行线的画法----平移法。(教师板书)(四)巩固练习,使学生灵活运用直尺和三角板作图。(五)利用快乐游戏让学生自身感受“基本事实”的正确性。(教师板书)(六)自己动手,发现推论。(教师板书)(利用实例强调推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七)浅涉“转化思想”为以后复杂几何推理,证明作铺垫。(八)用两个“基本事实”的异同作为本节课的结束内容,潜移默化了“类比”的学习方法。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