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5 16:51:34

文档简介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积累运用(21分)
(2025八下·紫金期末) 默写古诗文。
1.窈窕淑女,   。(《诗经·周南·关雎》)
2.潭中鱼可百许头,   。(柳宗元《小石潭记》)
3.安得广厦千万间,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   。(陆游《卜算子·咏梅》)
5.古人常以诗词寄情喻志。李白在《送友人》中以“落日”自比,用“   ,   ” 道尽对友人的难舍深情;孟浩然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巧用“临渊羡鱼”典故,以 “   ,   ”含蓄抒发对建功立业的热切向往;白居易在《卖炭翁》中聚焦底层 百姓,以“   ,   ”细腻地刻画老翁矛盾悲苦心理,饱含对劳动人民的深切 同情。
【答案】1.君子好逑
2.皆若空游无所依
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1.【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逑
故答案为:君子好逑
2.【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皆、依
故答案为:皆若空游无所依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以直白的抒情,展现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故答案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梅花凋零后仍留香的特质,隐喻诗人虽遭挫折却坚守气节的品格。
故答案为: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5.①李白《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以浮云喻游子、落日比故人,借自然意象寄托离别深情,“落日” 呼应题干 “以‘落日’自比”。②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化用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典故,含蓄表达渴望被举荐、建功立业的心愿,“徒” 为 “白白地” 之意。
③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通过 “衣单” 与 “愿天寒” 的矛盾,刻画卖炭翁为生计忍受寒冷的悲苦,凸显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故答案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
(2025八下·紫金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春总在时光深处镌刻最美注脚。在fēng yún-biàn huàn的时代浪潮中,一代代青年 拒绝____,在拼搏中谱写xuàn lì的青春故事。面对kū zào的数据,航天控制中心的研 发团队,以____的匠心履行航天使命;面对____的挑战,脱贫攻坚战场上的青年干部,以百折不挠的奋斗攻克一个个贫困堡垒。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拉起手来携手共进, 以昂扬的斗志描绘无愧于时代的灿烂答卷。
6.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fēng yún-biàn huàn   ②xuàn lì   ③kū zào   
7.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漫不经心 精雕细琢 严峻
B.袖手旁观 精益求精 严峻
C.袖手旁观 精雕细琢 严厉
D.漫不经心 精益求精 严厉
8.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拉起手来携手共进,以昂扬的斗志描绘无愧于时代的华丽蓝图。
B.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拉起手来携手共进,以昂扬的斗志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灿烂答卷。
C.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携手共进,以昂扬的斗志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丽蓝图。
D.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携手共进,以昂扬的斗志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灿烂答卷。
【答案】6.风云变幻;绚丽;枯燥
7.B
8.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重复啰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6.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fēng yún-biàn huàn ”应为“ 风云变幻 ”;“ xuàn lì ”应为“ 绚丽 ”;“ kū zào ”应为“ 枯燥 ”。
故答案为:风云变幻;绚丽;枯燥
7.本题考查对近义词语的辨析与语境运用能力。①“漫不经心” 侧重态度随便、不认真;“袖手旁观” 指置身事外、不参与。结合语境 “青年在时代浪潮中拒绝____,选择拼搏”,强调不逃避、主动参与,“袖手旁观” 更贴合。②“精雕细琢” 侧重对事物精细加工;“精益求精” 指追求更好、不断完善。修饰 “匠心” 与 “履行航天使命”,体现追求极致的专业态度,“精益求精” 更恰当。③“严峻” 常形容形势、挑战等严厉紧迫;“严厉” 侧重对人的态度严格。与 “挑战” 搭配,“严峻” 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画波浪线句子存在两处问题:一是 “拉起手来” 与 “携手共进” 语意重复,“携手” 已包含 “拉手合作” 之意,需删去冗余部分;二是 “描绘” 与 “答卷” 搭配不当,“答卷” 通常与 “书写” 搭配,“描绘” 多与 “蓝图” 等搭配。结合语境,“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灿烂答卷” 既避免重复,又搭配合理,符合表达习惯。
故答案为:D
(2025八下·紫金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某中学将举办“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校团委邀请你参 加以下筹备工作。
9.以下是校团委关于学生对演讲词认知情况的调查问卷,请你补充完整。
亲爱的同学: 你好!为了解大家对演讲词的认知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演讲比赛,我们特开展此次问卷调研。请你按照实际情况在相应选项前的“□”内画“ ”。谢谢参与! ⑴   ?(单选) □非常了解,清楚演讲词的特点、结构等
□基本了解,知道一些相关内容 □完全不了解 ⑵你觉得演讲词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可多选) □深刻的观点见解
□   
□极具表现力的语言 □其他
10.学校准备邀请李老师担任比赛评委,请你根据海报信息,补全下面的邀请函。
邀请函 尊敬的李老师:     校团委 2025年4月 25 日
【答案】9.:你是否了解演讲词这种文体;演讲者在台上展 现出的激情与活力(或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10.学校将于5月 4 日下午3点在报告厅举办主题为“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中 国故事”的演讲比赛。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担任此次比赛的评委,请问您是否方便参加? 我们真诚期待您的到来!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活动设计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2)本题考查邀请函的拟写。邀请函的一般结构由标题、称谓、正文、落款组成。邀请函语言要简洁明了,看懂就行,遣词用句要大方得体,讲究文明用语,不要太多文字。
9.本题考查调查问卷的设计能力。①问卷旨在了解学生对演讲词的认知情况,首题需明确核心问题。结合后文选项 “非常了解”“基本了解”“完全不了解”,可知问题应围绕 “对演讲词这种文体的了解程度” 展开,需用简洁明了的问句,让学生能直接对应选项做出回答,确保调查目的清晰。②题目询问 “演讲词最吸引你的地方”,已给出 “深刻的观点见解”“极具表现力的语言”,需补充其他符合演讲词特点的吸引点。演讲作为口头表达形式,除内容与语言外,演讲者的情感状态(如激情)、与听众的互动共鸣等都是重要因素,补充的内容需贴合演讲场景,与已有选项形成互补,全面覆盖演讲词的吸引力维度。故答案为:①:你是否了解演讲词这种文体;②演讲者在台上展现出的激情与活力(或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10.本题考查应用文写作中邀请函的规范表达。邀请函需包含核心要素:活动主题、时间、地点、邀请目的及礼貌询问。结合题干 “举办‘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邀请李老师担任比赛评委”,正文需先说明活动的具体信息(主题、时间、地点),再清晰表达邀请意图,最后以礼貌的语气询问对方是否方便,并表达期待。语言需正式得体,避免信息遗漏,确保被邀请人能明确知晓活动详情及自身角色,符合邀请函的格式与交际功能。故答案为:学校将于5月 4 日下午3点在报告厅举办主题为“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中 国故事”的演讲比赛。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担任此次比赛的评委,请问您是否方便参加? 我们真诚期待您的到来!
二、阅读(49分)
(2025八下·紫金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逐无住持者。有法朗②者,入雁门山。见幽涧有 石洞遂携干粮入行数步渐开阔。又行二里,至草屋,内有妇人,衣以草叶。见僧,惧而问: “汝何人?”僧以实情相告。谈及佛事,妇人连声称善。僧问所处之地,妇人云:“我等秦人, 不堪蒙恬筑长城之苦,逃至此,食草根为生,不知岁月,不复至人间。”留僧以草根相哺。僧 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节选自《广异记》,有删改)
[注]①客僧:外来和尚。②法朗:和尚法号。
1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大道之行也
B.处处志之/必先苦其心志
C.惧而问/屠惧,投以骨
D.食草根为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内有妇人,衣以草叶。
1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见 幽 涧 有石 洞 遂携干粮 入 行数 步 渐 开 阔
14.面对现实的压迫,【乙】文中的妇人与《石壕吏》中的老妇分别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这反 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15.【甲】【乙】两文都写了主人公离开后再寻“绝境”却“不复得路”的情节,这样写有什么作 用?
【答案】11.C
12.①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②屋内有几个妇人,穿着用草叶做成的衣服。
13.见幽涧有石洞/遂携干粮入/行数步/渐开阔
14.【乙】文中的妇人为逃避苛政主动选择与世隔绝,《石壕吏》中的老妇自请应役以 保全家人。她们的选择反映了统治阶层对民生的摧残。
15.①增添神秘色彩,引发读者好奇;②暗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与现实形成鲜明 对比;③突出故事主题,表现了作者对宁静、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甲】
桃花林的尽头是溪水的源头,(渔人)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非常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眼前)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之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那里的人)看见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辞离开了。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先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渔人)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乙】
唐朝开元年间,代州都督因为五台山有很多外来的僧人,就驱逐了没有住持的僧人。有个叫做法朗的僧人,进入雁门山。(他)看见幽深的山涧中有个石洞,于是带着干粮走进洞去。走了几步,(山洞)渐渐变得开阔起来。又走了二里路,来到一间草屋,里面有个妇人,穿着用草叶做的衣服。(妇人)看见僧人,害怕地问:“你是谁?” 僧人把实情告诉了她。(两人)谈到佛教的事情,妇人连连称好。僧人问(她们)所住的地方,妇人说:“我们是秦朝人,受不了蒙恬修筑长城的苦役,逃到这里,靠吃草根生活,不知道年代,也不再到人间去。”(妇人)留僧人(住下),用草根给他吃。僧人在这里住了四十多天,暂时告辞,到人间寻找食物。等回到代州,准备好粮食再去(那里),却迷失了方向,不知道那个地方在哪里了。
11.A.第一句:“复行数十步” 译为 “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第二句:“大道之行也” 译为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两句中 “行” 的含义不同;
B.第一句:“处处志之” 译为 “处处都做了记号”;第二句:“必先苦其心志” 译为 “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痛苦”。两句中 “志” 的词性与含义均有差异;
C.正确;第一句:“惧而问” 译为 “害怕地问道”;第二句:“屠惧,投以骨” 译为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D.第一句:“食草根为生” 译为 “靠吃草根生活”;第二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为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两句中 “食” 的用法(是否为使动)不同。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①重点字词:“语” 在这里是动词,意为 “告诉”;“不足” 指 “不值得”;“为” 可译为 “对、向”;“道” 意为 “说”。②重点字词:“内” 指 “屋内”;“衣” 在这里是动词,意为 “穿”;“以” 表示 “用”。故答案为:①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②屋内有几个妇人,穿着用草叶做成的衣服。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看到幽深的山涧有个石洞,于是带着干粮进入,走了几步,(山洞)渐渐变得开阔起来。依据:可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层次划分。“见幽涧有石洞” 是一个完整的动宾结构,表述 “看到幽深的山涧有个石洞” 这一事实,其后应断开;“遂携干粮入” 承接上文,说明接下来的行动 “于是带着干粮进入”,表述完整,其后应断开;“行数步” 描述进入后的动作 “走了几步”,“渐开阔” 是动作的结果 “渐渐变得开阔”,两者为先后关系,中间应断开。故答案为:见幽涧有石洞/遂携干粮入/行数步/渐开阔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比较阅读与分析能力。解析时需分别梳理【乙】文中妇人的选择和《石壕吏》中老妇的选择:从【乙】文 “不堪蒙恬筑长城之苦,逃至此” 可看出妇人面对压迫的做法;回忆《石壕吏》中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可知老妇的选择。两者的选择虽不同,但均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关,需结合 “苛政”“压迫” 等关键词分析其反映的共同社会现实,理解底层百姓在压迫下的无奈与应对。故答案为:【乙】文中的妇人为逃避苛政主动选择与世隔绝,《石壕吏》中的老妇自请应役以 保全家人。她们的选择反映了统治阶层对民生的摧残。
1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情节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析时可从多个角度思考:“不复得路” 的情节使 “绝境” 显得神秘难寻,能引发读者的想象;这种 “不可再寻” 的设定,与现实社会形成对比,暗示此类理想之地在现实中的稀缺;同时,结合两文主旨,这种情节也寄托了作者对安宁、平和生活的向往,突出了故事的核心情感与主题,需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分析其深层含义。故答案为:①增添神秘色彩,引发读者好奇;②暗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与现实形成鲜明 对比;③突出故事主题,表现了作者对宁静、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025八下·紫金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进度条,数字化时代的安慰剂
①上世纪,家用电脑的加载进程没有任何提示。想象一下,你想玩个电脑游戏,但是 点击图标之后,电脑没有任何回应,你感觉有点犹疑不安,考虑着要不要再点击一次,甚至 怀疑电脑是否在运行,你能做的只有不知尽头的等待。如何解决电脑用户等待中产生的 焦虑呢?1985年,年轻的计算机博士布拉德·迈尔斯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办法,那就是使 用进度条。
②迈尔斯通过实验,让人们意识到看似不起眼的进度条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他找来 两组学生分别在有或无进度条的情况下操作电脑,最后有86%的学生反馈说他们喜欢有 进度条的设计,只有有一个指标在那里,才可以让他们不至于在电脑前坐立不安。进度条 可以化身为用户的安慰剂。
③进度条还可以让人们在做任务的时候表现得更好。比如,研究人员将被试者随机 分为两组,为其中一组提供进度信息,另外一组则没有。结果发现,提供进度信息不仅可 以让人们在做任务时提升准确率,减少反应时间,并且更有干劲,所需的休息时间也会 更少。
④进度条为何会起到这些作用呢?这还要从人对时间的感知说起。人体不存在直接 感知时间的器官,身体内部的一些节律可以给人以时间感,比如心跳、饮食和睡眠等,这使 得时间知觉的主观色彩极强。如果遇到无预期的等待,人们就会感到心烦意乱。在使用 电脑时,一般超过2秒就需要借助一些方法让人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否则用户会失去耐心 离开当前页面。
⑤进度条显然更能满足这一需求。而且,不同的进度条还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 研究者发现,相比较平整样式的进度条,螺旋纹路的进度条会让被试者觉得时间过得更 快;如把整个进度条平均分割成很多个小切块,进度条按照一个个切块向前推进时,在相 同速度下,切块的长度越小,人们就会觉得时间过得越快。也就是说,改变时间知觉后,进 度条就能让人“忍常人所不能忍”,从而大大降低用户退出程序的风险。
⑥进度条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实际上它到底准不准呢?几乎不准,因为程序加载进 度很难计算,只能估计。事先估算好进度条时间,但最后实际加载时间比这个时间长,怎 么办呢?把进度条卡在99%就行。其实,进度条是“真”是“假”根本不重要,有个进度条在 面前,人类就会安心很多啦。
⑦进度条的出现源于人类对于不确定性的难以忍受,和对掌控感的追求。但在现实 中,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知未来走向。面对不确定性,有人选择在人生里制造出自己专 属的进度条:定下详细目标,树立里程碑,时时注意当下进度。还有人则选择拥抱全然的 未知,鼓起勇气,忍着不适,迈入迷雾笼罩的黑暗荒野。无论你选择哪条路,都祝你好运!
(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进度条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让用户准确知道程序运行的进度。
B.螺旋纹路的进度条比平整样式的更易让人感觉时间流逝快。
C.人体通过心跳、饮食等身体内部的生物节律来感知时间。
D.人类对不确定性的厌恶是进度条被广泛接受的心理基础。
17.选文第⑥段中加点的“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8.小粤在学习英语时,总觉得背单词很枯燥且难以坚持。请结合材料中关于进度条设计 原理(如掌控感、时间感知、视觉反馈等),给他提出两条具体的改进建议。
【答案】16.A
17.不能删去。“几乎”表明进度条“大多数情况下”不准,但并非绝对。若删去则变 成“完全不准”,与原文表述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8.示例:①设定目标,展示进度,如每天设定背单词目标20个,用进度条显示完成 比例,增强掌控感。②模块化(切块)学习,如将单词按类型或难度分类形成模块(切 块),每完成一模块,进度条前进,增加成就感。③定时反馈,如可每10分钟反馈一次 进度,清晰感知学习成果,减少焦虑。④设计个性化进度条,如创造个性化的进度条 设计,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图案等,提升学习兴趣。(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事理性说明文;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6.BCD.正确;
A.原文第①段提到进度条的提出是为解决 “用户等待中产生的焦虑”,第⑥段明确 “进度条几乎不准,因为程序加载进度很难计算,只能估计”,由此可判断其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故答案为:A
17.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理解。“几乎” 在句中起限定作用,用于说明某种情况的程度。解析时需思考:若删去 “几乎”,句子意思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否与实际情况(程序加载进度虽难精确计算,但并非绝对无准确可能)相符?再结合说明文语言需准确、客观地反映事物特征的要求,分析该词对体现语言准确性的作用。通过对比有无该词的表达效果,可明确其不可删去的原因。故答案为:不能删去。“几乎”表明进度条“大多数情况下”不准,但并非绝对。若删去则变 成“完全不准”,与原文表述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8.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内容的迁移应用能力。材料中关于进度条的设计原理包括:通过展示进度增强掌控感(第⑦段)、通过改变视觉设计影响时间感知(第⑤段)、通过反馈减少等待焦虑(第②④段)等。针对 “背单词枯燥且难以坚持” 的问题,需将上述原理转化为具体建议:①从 “掌控感” 角度,可考虑如何让学习进度可视化,如设定明确目标并展示完成比例;②从 “时间感知” 角度,可借鉴 “切块” 设计,将任务分解为小模块,每完成一个模块给予进度反馈;③从 “视觉反馈” 角度,可设计个性化的进度呈现方式,提升趣味性。故答案为:示例:①设定目标,展示进度,如每天设定背单词目标20个,用进度条显示完成 比例,增强掌控感。②模块化(切块)学习,如将单词按类型或难度分类形成模块(切 块),每完成一模块,进度条前进,增加成就感。③定时反馈,如可每10分钟反馈一次 进度,清晰感知学习成果,减少焦虑。④设计个性化进度条,如创造个性化的进度条 设计,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图案等,提升学习兴趣。(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2025八下·紫金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暮中登长城
李 欣
①到达八达岭长城脚下时,已是黄昏时分。寒风呼呼从关外吹来,我打着寒颤走进景区的售票厅。工作人员微笑着劝我,只有一个多小时就关门了,况且天又这么冷,要不改天来吧?
②我还是执意购了票。走出售票厅,在不远处的台阶下,一个男孩也急匆匆赶来。他拄着一副铝合金的拐杖,背上还背着一个黑色的旅行包。他的右脚,从脚踝以下的地方就没了,多余的裤管用橡皮筋扎了起来。他走起路来右脚摇摇晃晃,却走得飞快,两三步跨过台阶,哒哒哒地进了售票厅。
③经过我身旁时,我瞥见他脑门厚厚的刘海上已结了白色的凝霜,鼻子也冻得红红的。我想,售票员一劝,他大概是不会去了。
④过了登城口,我沿着城墙的石梯爬到了长城上。八达岭长城分为北段和南段,其中北段以雄险而著称,所谓的“好汉坡”就在长城的最高处北八楼。
⑤此时,在北八楼的山上,太阳发出黄黄的光芒,给古老的长城镀上了一层金色。落光了叶子的树抖擞着精神,在寒风中使劲儿朝太阳挥手。无数次在教科书的封面上、宣传画册上看到的长城,正壮丽雄浑地呈现在眼前,我看着都有些呆了。
⑥突听得身后有哒哒声,回头一看,是刚刚遇着的男孩子,正拄着拐杖登上长城来。我忍不住和他搭讪。
⑦“登南段吧,时间可能来不及了!”我委婉地说。“你呢?”“我想登北段,毕竟好不容易来一趟呢!”他环视了一周,吁了口气,然后抬起拐杖朝北段指了指:“那我也去!”
⑧长城由石头铺就,表面也被磨得光滑锃亮。我有些担心他,便跟在他后面朝北出发了。走了一段路,他停下身回过头看我,仿佛明白我的想法。
⑨“不用管我,你尽管走。”
⑩我没回答,却不由自主地看向他的右脚。
“三岁那年,车祸。”回答后他又兀地笑了,“你不一定赢得了我呢!截肢了体重轻了嘛。”
我只好加快脚步,朝北八楼攀登。
到了最险的那段,石梯几乎垂直,我拉着扶手往上爬。抬头看山顶上的太阳,像靛蓝天空中一块紫红色的补丁,在寒风中颤颤巍巍。
望着还有段距离的北八楼,我心里有些胆怯。往日人山人海的长城,现在就只剩我们两个了。万一时间真的不够了呢?再往上走,会不会被关在景区里呢?我站在石阶上有些踌躇,心里开始打退堂鼓了。
而在我身后,那男孩依然努力爬着。每登一级台阶,只见他先左手拉住扶手,再用双臂夹住拐杖,找准石阶上的缝隙或凹面,用力一撑,右腿单膝跪上阶面,左脚随之踩上去,然后双拐拄到上一层石阶,借力再站直左腿。如此往复,艰难地向上行进。
他慢慢接近了我。我看到他汗水从连衣帽里浸了出来,刘海湿湿的,贴着脑门。
“太晚了,要不还是回去吧?”“再坚持坚持,都快到顶了。”“那你手搭着我肩膀吧!我帮帮你。”“不用,我还行!”他把拐杖靠在城墙上,边挽了挽衣袖边回答我。他有些腼腆,语气却异常坚定。
之后,我们又继续朝上行进。不一会儿,太阳掉到山背后了。气温骤降,寒风凛冽,像冰刀子似的刺得脸生疼。
终于到了北八楼。站在城墙上,环视一周,太阳跌进暮霭中,没有光芒,圆圆的、紫紫的,倏忽消逝,连同西面广袤的原野和逶迤的群山,一起滑进暮色中了。而东南方,城区已是灯火璀璨,橙黄色的灯光汇聚在一起,京城像一片温暖的海。
“不到长城非好汉。”其实,在矗立了几百年的长城面前,“好汉”不过是它眼中顽皮的孩子,就譬如现在的我们。只是,生活中顽皮的孩子总是有点倔,跌跌撞撞、摇摇晃晃,也要一路向前。
许多时候,面对坎坷,我总是畏难,为自己找到可以舒适踩下去的台阶,找到说服自己不再坚持的理由。而在这段长城的攀爬中,我看到了另一种力量——那是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勇气。
过了北八楼,我们又再登上北七楼,在暮色中一路下行。回到景区出口时,路灯已经亮了。那天广播里放着一首____。歌声中他摇摇手后转身拄拐离去,路灯把他的影子拉得好长。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6日,有改动)
19.【梳理情节】本文情节波澜起伏,请认真梳理,将下面空缺的情节补充完整。
开端: ①   
发展:登城后男孩选北段,“我”跟随,途中“我”想退缩,男孩坚持攀爬。
高潮:②   
结局:下山后两人在广播歌声中分别,“我”有所感悟。
20.【品味句子】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表格。
环境描写 主要作用 探究发现
此时,在北八楼的山上,太阳发出黄黄的光芒,给古老的长城镀上了一层金色。落光了叶子的树抖擞着精神,在寒风中使劲儿朝太阳挥手。 ①    环境描写有烘托人物心理的作用,使文章更加富有感染力。
到了最险的那段,石梯几乎垂直,我拉着扶手往上爬。抬头看山顶上的太阳,像靛蓝天空中一块紫红色的补丁,在寒风中颤颤巍巍。 ②   
21. 【赏析手法】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写“我”和男孩登山时的表现,请找出一例并分析 其作用。
22.【挖掘主旨】请根据语境,在下面选项中选择一首最恰当的歌曲填入文章结尾横线处, 并说明理由。
A.《真的汉子》:做个真的汉子/承担起苦痛跟失意/投入要我愿意/全力干要干的事
B.《祖国不会忘记》: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辉煌 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
【答案】19.黄昏时分“我”和残疾男孩执意购票登长城。;两人于暮色 中登上北八楼。
20.烘托了“我”看到长城壮丽雄浑景色时的激动(或震撼)、敬畏(或 惊叹)。;烘托了“我”面对垂直的石梯时内心的不安与胆怯。
21.示例一:第⑦段中“我”劝男孩登南段和男孩执意要登北段形成对比,突出了男孩 坚定的决心和勇于挑战的精神。(示例二:第 段中“我”心里开始打退堂鼓和第 段中男孩依然艰难地向上行进形成对 比,突出了男孩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
22.我选择A《真的汉子》。理由:①《真的汉子》中“承担起苦痛跟失意”,与文 章中男孩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相呼应,增强了情感共鸣。②歌曲塑造的“真的汉子” 形象与男孩的形象相符,进一步凸显其坚韧不拔的精神。③歌曲传达的情感与“我” 从男孩身上获得的勇气力量相呼应,有利于情感升华。④《祖国不会忘记》主要强调 个人在祖国事业中的贡献,与文章的具体情境和人物情感不太相符。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四个方面。然后根据文章的特点抓住一点或几点完成做答即可。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9.本题考查对记叙文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能力。梳理情节需按时间顺序和事件发展脉络进行:开端部分集中在文章①-③段,主要讲述 “我” 和男孩在黄昏时分,不顾工作人员劝阻,执意购票准备登长城的情景,需提炼出时间、人物、核心事件(购票登长城)。高潮是故事中最紧张、最关键的部分,结合全文,两人克服困难最终登上北八楼是情节的顶点,第 段 “终于到了北八楼” 明确了这一节点,需概括为两人成功登顶的场景。故答案为:①黄昏时分“我”和残疾男孩执意购票登长城。②两人于暮色 中登上北八楼。
20.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第一处环境描写:“太阳发出黄黄的光芒,给古老的长城镀上了一层金色。落光了叶子的树抖擞着精神,在寒风中使劲儿朝太阳挥手”,通过 “金色”“抖擞精神” 等词语,营造出壮丽、昂扬的氛围。结合后文 “我看着都有些呆了”,可知此处环境描写是为了烘托 “我” 初见长城时的震撼与惊叹之情。第二处环境描写:“石梯几乎垂直”“太阳像靛蓝天空中一块紫红色的补丁,在寒风中颤颤巍巍”,用 “垂直”“颤颤巍巍” 等词语渲染了险峻、不安的氛围。联系上下文 “我心里有些胆怯”“踌躇,心里开始打退堂鼓”,可见此处环境描写是为了烘托 “我” 面对险境时的恐惧与犹豫。故答案为:①烘托了“我”看到长城壮丽雄浑景色时的激动(或震撼)、敬畏(或 惊叹)。②烘托了“我”面对垂直的石梯时内心的不安与胆怯。
21.本题考查对记叙文对比手法的识别与作用分析能力。文中 “我” 与男孩的表现存在多处对比,需找出具体段落中的相关描写:例如第⑦段,“我” 因时间紧张劝男孩登南段,而男孩坚持选择更难的北段,两人的选择形成对比。分析作用时,需明确对比双方的差异(“我” 的犹豫与男孩的坚定),进而提炼出对比所突出的男孩的精神品质(如勇于挑战、决心坚定等)。故答案为:示例一:第⑦段中“我”劝男孩登南段和男孩执意要登北段形成对比,突出了男孩 坚定的决心和勇于挑战的精神。
(示例二:第 段中“我”心里开始打退堂鼓和第 段中男孩依然艰难地向上行进形成对 比,突出了男孩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
22.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及文本与外部材料的关联能力。需结合文章主旨和人物形象分析选项:文章核心是赞美男孩在身体残疾的情况下,自强不息、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我” 也从中获得勇气。分析 A、B 两首歌的歌词含义:A《真的汉子》强调 “承担苦痛”“全力干事”,与男孩面对挫折不屈服的精神高度契合;B《祖国不会忘记》侧重个人在集体事业中的贡献,与文章聚焦个人奋斗的主题关联较弱。故答案为:我选择A《真的汉子》。理由:①《真的汉子》中“承担起苦痛跟失意”,与文 章中男孩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相呼应,增强了情感共鸣。②歌曲塑造的“真的汉子” 形象与男孩的形象相符,进一步凸显其坚韧不拔的精神。③歌曲传达的情感与“我” 从男孩身上获得的勇气力量相呼应,有利于情感升华。④《祖国不会忘记》主要强调 个人在祖国事业中的贡献,与文章的具体情境和人物情感不太相符。
(2025八下·紫金期末)按要求完成小题。
23.《经典常谈》中朱自清按照中国古籍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排序,下列与统编教 材课文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主要指儒家经典著作——《虽有佳肴》
B.史:涵盖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马说》
C.子:主要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北冥有鱼》
D.集:主要是历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小石潭记》
24.请将下面选文的批注补充完整。
保尔代替了牺牲的库利亚勃科,加入了其中一个骑兵连的右翼。战士们都舍不得他这个优秀的手风琴手,于是集体要求把他编进这一连。他们马不停蹄地来到了日托米尔,按照扇形列队,开足马力向这座城市冲去。刺刀在阳光下闪闪发 光,大地在马蹄下呻吟,战马发出嘶哑的呼吸声,战士们踩着马镫站起身来。 批注: ⑴此段叙述的是保尔的战场经历,他第二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是 ⑵从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角度看,画横线的句子   
【答案】23.B
24.保尔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炸响,他的头部 受了重伤,右眼失明。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23.本题考查对经、史、子、集 “四部” 分类法的理解。首先需明确经、史、子、集 “四部” 分类法的核心范畴:①经部: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涵盖历代对这些经典的注释、研究等著作。《虽有佳肴》出自《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因此对应经部是合理的。②史部:主要收录各类历史著作,包括正史、编年史、杂史、方志等,聚焦于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的记载与叙述。③子部:收录诸子百家的著作,涉及不同学派的思想、理论等,如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典籍。《北冥有鱼》出自《庄子》,《庄子》是道家经典,属于诸子百家著作,对应子部恰当。④集部:主要收录历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文、词、赋等,侧重文学性创作。《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散文作品,属于文学创作,对应集部正确。再看选项 B,《马说》是韩愈的一篇议论文,借千里马不被赏识的遭遇,抒发怀才不遇之情,属于文学性的议论散文,并非历史著作,因此它不属于史部。
故答案为:B
24.本题考查名著理解。①需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经历来分析。保尔在革命生涯中有多次死里逃生的经历,第二次死里逃生与战场战斗直接相关,需要回忆具体的战斗场景、受伤部位及后果等关键信息,这些信息是区分不同死里逃生经历的核心。②首先要识别画横线句子(“大地在马蹄下呻吟”)使用的修辞手法。“呻吟” 本是人的动作,此处用来描述 “大地”,赋予了大地人的情态,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接着分析其作用,拟人手法的运用通常是为了使描写更生动形象,此处结合上下文 “开足马力向这座城市冲去”“战马发出嘶哑的呼吸声” 等语境,可看出是为了渲染战场冲锋时的紧张氛围,或体现战斗的激烈程度等。
故答案为:保尔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炸响,他的头部 受了重伤,右眼失明。
三、作文(50分)
25.(2025八下·紫金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些时刻,像按下人生的快门——或许是一次跌倒后咬牙站起,一个 微笑中打破隔膜,一回对视中读懂期待……这些时刻意义非凡,让我们重新认识世界、理解他人,甚至改变自己。
请以《从这一刻开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⑵不少于500字;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 校名。
【答案】从这一刻开始
从小到大,我似乎从来没有在学习上吃过亏。不!是“从来没有”!去掉“似乎”!可这一次,我确实是栽了,栽得我措手不及。不仅没有保住第一名的宝座,甚至跌出了前十!
妈妈没有过多地责备我,只是让我想想为什么会有今天这样的结果。我心知肚明,脑海里跳出老师考前意味深长的一句话:玩物丧志!
因为我的成绩一直以来都很不错,爸妈对我的学习没有干预太多,所以我买玩具的要求一般都能被满足。别人玩过的我基本都玩过,别人没玩过的我也玩过很多。老师常说,玩玩耍耍是搞不好学习的,我一直以为我是个例外。今天的联考成绩却让我从云端跌入谷底。
回到房间,我打开我的“百宝箱”,一遍又一遍地翻看我的宝贝:花花绿绿的游戏卡,奥妙无穷的九连环、魔方,五花八门的棋牌……这些宝贝充实了我的生活,培养了我的想象力,磨炼了我执着、沉静的个性,游戏过程中丰富多变的画面刺激着我的感官,跌宕起伏的剧情吸引着我的心神,它们让我在虚拟世界中做自己的主角,让我摆脱现实中的孤独与苦恼。它们是我的好友,得到它们甚至一度成为我学习的动力,我简直无法想象失去它们后会怎样。
可我心里明白,随着玩具的种类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大,我已经从单纯的消遣变成依赖,从玩游戏变成被游戏玩,多少次为了再通一关少做两道难题,为了再升一级少睡两个小时。我以为上课时再认真一点就可以补回来,但事实告诉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无法什么都兼顾,偷过的懒,迟早是要用失败来还的。
斜阳从窗口照进来,照在我的游戏机外壳上,形成一道炫目的光刺进我的眼,也刺进我的心。从这一刻开始,我明白,为了更长远的目标,我必须有所舍弃。
再见了,我的伙伴!
我猛地关上“百宝箱”,上锁,将钥匙扔向窗外!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以 “人生的快门” 为比喻,列举了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 —— 跌倒后站起、微笑打破隔膜、对视中读懂期待等,强调这些时刻能让人重新认识世界、理解他人、改变自己,核心话题是 “意义非凡的时刻及其对人的影响”。
【题干分析】① 材料关键词解析:“按下人生的快门” 形象地指生活中那些印象深刻、影响深远的瞬间,这些时刻虽短暂,却可能成为人生的转折点。“跌倒后咬牙站起” 体现面对挫折的坚韧,“微笑中打破隔膜” 展现人际交往的温暖,“对视中读懂期待” 蕴含情感的共鸣,它们共同指向 “时刻” 与 “成长”“改变” 的关联。② 写作思路: 核心应围绕 “某一具体时刻” 展开,需详细描写该时刻的场景、细节(如环境、动作、神态、心理等),突出其 “意义非凡”。 可从 “是什么” 入手,明确这一时刻的具体内容(如一次鼓励、一个眼神、一次成功的尝试等);再写 “为什么”,阐述该时刻如何让人重新认识世界(如发现平凡中的美好)、理解他人(如体会父母的苦心)、改变自己(如从自卑变得自信)。开头可设置场景引入(如 “那束阳光落在作业本上的瞬间,我忽然明白了……”);事例素材可选取个人经历(如考试失利后老师的一句话让自己重拾信心)、观察到的他人故事(如目睹陌生人帮助老人后对善意的新理解);结尾可升华主题,点明这一时刻对未来的影响(如 “从这一刻开始,我学会了……”)。
【立意提取】
1. 从这一刻开始,我读懂了父亲的沉默:通过某次与父亲的对视,理解其不善言辞背后的关爱,改变对父亲的误解。
2. 从这一刻开始,我不再害怕独处:描写一次独自克服困难的经历,阐述如何从恐惧孤独变得享受独处,重新认识自我的力量。
3. 从这一刻开始,温暖有了形状:记录陌生人递来的一把伞的瞬间,讲述如何从这一时刻开始,发现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善意,改变对 “冷漠世界” 的偏见。
【点评】这篇作文紧扣 “从这一刻开始”,以考试失利为契机,细腻刻画了从沉迷玩具到决心舍弃的心理转变。开篇对比鲜明,中间剖析 “消遣变依赖” 的过程真实可感,结尾 “关箱扔钥匙” 的动作,有力彰显了觉醒与抉择,情感真挚,主题突出。
1 / 1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积累运用(21分)
(2025八下·紫金期末) 默写古诗文。
1.窈窕淑女,   。(《诗经·周南·关雎》)
2.潭中鱼可百许头,   。(柳宗元《小石潭记》)
3.安得广厦千万间,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   。(陆游《卜算子·咏梅》)
5.古人常以诗词寄情喻志。李白在《送友人》中以“落日”自比,用“   ,   ” 道尽对友人的难舍深情;孟浩然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巧用“临渊羡鱼”典故,以 “   ,   ”含蓄抒发对建功立业的热切向往;白居易在《卖炭翁》中聚焦底层 百姓,以“   ,   ”细腻地刻画老翁矛盾悲苦心理,饱含对劳动人民的深切 同情。
(2025八下·紫金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春总在时光深处镌刻最美注脚。在fēng yún-biàn huàn的时代浪潮中,一代代青年 拒绝____,在拼搏中谱写xuàn lì的青春故事。面对kū zào的数据,航天控制中心的研 发团队,以____的匠心履行航天使命;面对____的挑战,脱贫攻坚战场上的青年干部,以百折不挠的奋斗攻克一个个贫困堡垒。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拉起手来携手共进, 以昂扬的斗志描绘无愧于时代的灿烂答卷。
6.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fēng yún-biàn huàn   ②xuàn lì   ③kū zào   
7.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漫不经心 精雕细琢 严峻
B.袖手旁观 精益求精 严峻
C.袖手旁观 精雕细琢 严厉
D.漫不经心 精益求精 严厉
8.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拉起手来携手共进,以昂扬的斗志描绘无愧于时代的华丽蓝图。
B.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拉起手来携手共进,以昂扬的斗志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灿烂答卷。
C.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携手共进,以昂扬的斗志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丽蓝图。
D.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携手共进,以昂扬的斗志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灿烂答卷。
(2025八下·紫金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某中学将举办“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校团委邀请你参 加以下筹备工作。
9.以下是校团委关于学生对演讲词认知情况的调查问卷,请你补充完整。
亲爱的同学: 你好!为了解大家对演讲词的认知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演讲比赛,我们特开展此次问卷调研。请你按照实际情况在相应选项前的“□”内画“ ”。谢谢参与! ⑴   ?(单选) □非常了解,清楚演讲词的特点、结构等
□基本了解,知道一些相关内容 □完全不了解 ⑵你觉得演讲词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可多选) □深刻的观点见解
□   
□极具表现力的语言 □其他
10.学校准备邀请李老师担任比赛评委,请你根据海报信息,补全下面的邀请函。
邀请函 尊敬的李老师:     校团委 2025年4月 25 日
二、阅读(49分)
(2025八下·紫金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逐无住持者。有法朗②者,入雁门山。见幽涧有 石洞遂携干粮入行数步渐开阔。又行二里,至草屋,内有妇人,衣以草叶。见僧,惧而问: “汝何人?”僧以实情相告。谈及佛事,妇人连声称善。僧问所处之地,妇人云:“我等秦人, 不堪蒙恬筑长城之苦,逃至此,食草根为生,不知岁月,不复至人间。”留僧以草根相哺。僧 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节选自《广异记》,有删改)
[注]①客僧:外来和尚。②法朗:和尚法号。
1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大道之行也
B.处处志之/必先苦其心志
C.惧而问/屠惧,投以骨
D.食草根为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内有妇人,衣以草叶。
1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见 幽 涧 有石 洞 遂携干粮 入 行数 步 渐 开 阔
14.面对现实的压迫,【乙】文中的妇人与《石壕吏》中的老妇分别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这反 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15.【甲】【乙】两文都写了主人公离开后再寻“绝境”却“不复得路”的情节,这样写有什么作 用?
(2025八下·紫金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进度条,数字化时代的安慰剂
①上世纪,家用电脑的加载进程没有任何提示。想象一下,你想玩个电脑游戏,但是 点击图标之后,电脑没有任何回应,你感觉有点犹疑不安,考虑着要不要再点击一次,甚至 怀疑电脑是否在运行,你能做的只有不知尽头的等待。如何解决电脑用户等待中产生的 焦虑呢?1985年,年轻的计算机博士布拉德·迈尔斯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办法,那就是使 用进度条。
②迈尔斯通过实验,让人们意识到看似不起眼的进度条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他找来 两组学生分别在有或无进度条的情况下操作电脑,最后有86%的学生反馈说他们喜欢有 进度条的设计,只有有一个指标在那里,才可以让他们不至于在电脑前坐立不安。进度条 可以化身为用户的安慰剂。
③进度条还可以让人们在做任务的时候表现得更好。比如,研究人员将被试者随机 分为两组,为其中一组提供进度信息,另外一组则没有。结果发现,提供进度信息不仅可 以让人们在做任务时提升准确率,减少反应时间,并且更有干劲,所需的休息时间也会 更少。
④进度条为何会起到这些作用呢?这还要从人对时间的感知说起。人体不存在直接 感知时间的器官,身体内部的一些节律可以给人以时间感,比如心跳、饮食和睡眠等,这使 得时间知觉的主观色彩极强。如果遇到无预期的等待,人们就会感到心烦意乱。在使用 电脑时,一般超过2秒就需要借助一些方法让人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否则用户会失去耐心 离开当前页面。
⑤进度条显然更能满足这一需求。而且,不同的进度条还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 研究者发现,相比较平整样式的进度条,螺旋纹路的进度条会让被试者觉得时间过得更 快;如把整个进度条平均分割成很多个小切块,进度条按照一个个切块向前推进时,在相 同速度下,切块的长度越小,人们就会觉得时间过得越快。也就是说,改变时间知觉后,进 度条就能让人“忍常人所不能忍”,从而大大降低用户退出程序的风险。
⑥进度条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实际上它到底准不准呢?几乎不准,因为程序加载进 度很难计算,只能估计。事先估算好进度条时间,但最后实际加载时间比这个时间长,怎 么办呢?把进度条卡在99%就行。其实,进度条是“真”是“假”根本不重要,有个进度条在 面前,人类就会安心很多啦。
⑦进度条的出现源于人类对于不确定性的难以忍受,和对掌控感的追求。但在现实 中,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知未来走向。面对不确定性,有人选择在人生里制造出自己专 属的进度条:定下详细目标,树立里程碑,时时注意当下进度。还有人则选择拥抱全然的 未知,鼓起勇气,忍着不适,迈入迷雾笼罩的黑暗荒野。无论你选择哪条路,都祝你好运!
(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进度条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让用户准确知道程序运行的进度。
B.螺旋纹路的进度条比平整样式的更易让人感觉时间流逝快。
C.人体通过心跳、饮食等身体内部的生物节律来感知时间。
D.人类对不确定性的厌恶是进度条被广泛接受的心理基础。
17.选文第⑥段中加点的“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8.小粤在学习英语时,总觉得背单词很枯燥且难以坚持。请结合材料中关于进度条设计 原理(如掌控感、时间感知、视觉反馈等),给他提出两条具体的改进建议。
(2025八下·紫金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暮中登长城
李 欣
①到达八达岭长城脚下时,已是黄昏时分。寒风呼呼从关外吹来,我打着寒颤走进景区的售票厅。工作人员微笑着劝我,只有一个多小时就关门了,况且天又这么冷,要不改天来吧?
②我还是执意购了票。走出售票厅,在不远处的台阶下,一个男孩也急匆匆赶来。他拄着一副铝合金的拐杖,背上还背着一个黑色的旅行包。他的右脚,从脚踝以下的地方就没了,多余的裤管用橡皮筋扎了起来。他走起路来右脚摇摇晃晃,却走得飞快,两三步跨过台阶,哒哒哒地进了售票厅。
③经过我身旁时,我瞥见他脑门厚厚的刘海上已结了白色的凝霜,鼻子也冻得红红的。我想,售票员一劝,他大概是不会去了。
④过了登城口,我沿着城墙的石梯爬到了长城上。八达岭长城分为北段和南段,其中北段以雄险而著称,所谓的“好汉坡”就在长城的最高处北八楼。
⑤此时,在北八楼的山上,太阳发出黄黄的光芒,给古老的长城镀上了一层金色。落光了叶子的树抖擞着精神,在寒风中使劲儿朝太阳挥手。无数次在教科书的封面上、宣传画册上看到的长城,正壮丽雄浑地呈现在眼前,我看着都有些呆了。
⑥突听得身后有哒哒声,回头一看,是刚刚遇着的男孩子,正拄着拐杖登上长城来。我忍不住和他搭讪。
⑦“登南段吧,时间可能来不及了!”我委婉地说。“你呢?”“我想登北段,毕竟好不容易来一趟呢!”他环视了一周,吁了口气,然后抬起拐杖朝北段指了指:“那我也去!”
⑧长城由石头铺就,表面也被磨得光滑锃亮。我有些担心他,便跟在他后面朝北出发了。走了一段路,他停下身回过头看我,仿佛明白我的想法。
⑨“不用管我,你尽管走。”
⑩我没回答,却不由自主地看向他的右脚。
“三岁那年,车祸。”回答后他又兀地笑了,“你不一定赢得了我呢!截肢了体重轻了嘛。”
我只好加快脚步,朝北八楼攀登。
到了最险的那段,石梯几乎垂直,我拉着扶手往上爬。抬头看山顶上的太阳,像靛蓝天空中一块紫红色的补丁,在寒风中颤颤巍巍。
望着还有段距离的北八楼,我心里有些胆怯。往日人山人海的长城,现在就只剩我们两个了。万一时间真的不够了呢?再往上走,会不会被关在景区里呢?我站在石阶上有些踌躇,心里开始打退堂鼓了。
而在我身后,那男孩依然努力爬着。每登一级台阶,只见他先左手拉住扶手,再用双臂夹住拐杖,找准石阶上的缝隙或凹面,用力一撑,右腿单膝跪上阶面,左脚随之踩上去,然后双拐拄到上一层石阶,借力再站直左腿。如此往复,艰难地向上行进。
他慢慢接近了我。我看到他汗水从连衣帽里浸了出来,刘海湿湿的,贴着脑门。
“太晚了,要不还是回去吧?”“再坚持坚持,都快到顶了。”“那你手搭着我肩膀吧!我帮帮你。”“不用,我还行!”他把拐杖靠在城墙上,边挽了挽衣袖边回答我。他有些腼腆,语气却异常坚定。
之后,我们又继续朝上行进。不一会儿,太阳掉到山背后了。气温骤降,寒风凛冽,像冰刀子似的刺得脸生疼。
终于到了北八楼。站在城墙上,环视一周,太阳跌进暮霭中,没有光芒,圆圆的、紫紫的,倏忽消逝,连同西面广袤的原野和逶迤的群山,一起滑进暮色中了。而东南方,城区已是灯火璀璨,橙黄色的灯光汇聚在一起,京城像一片温暖的海。
“不到长城非好汉。”其实,在矗立了几百年的长城面前,“好汉”不过是它眼中顽皮的孩子,就譬如现在的我们。只是,生活中顽皮的孩子总是有点倔,跌跌撞撞、摇摇晃晃,也要一路向前。
许多时候,面对坎坷,我总是畏难,为自己找到可以舒适踩下去的台阶,找到说服自己不再坚持的理由。而在这段长城的攀爬中,我看到了另一种力量——那是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勇气。
过了北八楼,我们又再登上北七楼,在暮色中一路下行。回到景区出口时,路灯已经亮了。那天广播里放着一首____。歌声中他摇摇手后转身拄拐离去,路灯把他的影子拉得好长。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6日,有改动)
19.【梳理情节】本文情节波澜起伏,请认真梳理,将下面空缺的情节补充完整。
开端: ①   
发展:登城后男孩选北段,“我”跟随,途中“我”想退缩,男孩坚持攀爬。
高潮:②   
结局:下山后两人在广播歌声中分别,“我”有所感悟。
20.【品味句子】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表格。
环境描写 主要作用 探究发现
此时,在北八楼的山上,太阳发出黄黄的光芒,给古老的长城镀上了一层金色。落光了叶子的树抖擞着精神,在寒风中使劲儿朝太阳挥手。 ①    环境描写有烘托人物心理的作用,使文章更加富有感染力。
到了最险的那段,石梯几乎垂直,我拉着扶手往上爬。抬头看山顶上的太阳,像靛蓝天空中一块紫红色的补丁,在寒风中颤颤巍巍。 ②   
21. 【赏析手法】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写“我”和男孩登山时的表现,请找出一例并分析 其作用。
22.【挖掘主旨】请根据语境,在下面选项中选择一首最恰当的歌曲填入文章结尾横线处, 并说明理由。
A.《真的汉子》:做个真的汉子/承担起苦痛跟失意/投入要我愿意/全力干要干的事
B.《祖国不会忘记》: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辉煌 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
(2025八下·紫金期末)按要求完成小题。
23.《经典常谈》中朱自清按照中国古籍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排序,下列与统编教 材课文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主要指儒家经典著作——《虽有佳肴》
B.史:涵盖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马说》
C.子:主要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北冥有鱼》
D.集:主要是历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小石潭记》
24.请将下面选文的批注补充完整。
保尔代替了牺牲的库利亚勃科,加入了其中一个骑兵连的右翼。战士们都舍不得他这个优秀的手风琴手,于是集体要求把他编进这一连。他们马不停蹄地来到了日托米尔,按照扇形列队,开足马力向这座城市冲去。刺刀在阳光下闪闪发 光,大地在马蹄下呻吟,战马发出嘶哑的呼吸声,战士们踩着马镫站起身来。 批注: ⑴此段叙述的是保尔的战场经历,他第二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是 ⑵从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角度看,画横线的句子   
三、作文(50分)
25.(2025八下·紫金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些时刻,像按下人生的快门——或许是一次跌倒后咬牙站起,一个 微笑中打破隔膜,一回对视中读懂期待……这些时刻意义非凡,让我们重新认识世界、理解他人,甚至改变自己。
请以《从这一刻开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⑵不少于500字;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 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君子好逑
2.皆若空游无所依
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1.【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逑
故答案为:君子好逑
2.【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皆、依
故答案为:皆若空游无所依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以直白的抒情,展现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故答案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梅花凋零后仍留香的特质,隐喻诗人虽遭挫折却坚守气节的品格。
故答案为: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5.①李白《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以浮云喻游子、落日比故人,借自然意象寄托离别深情,“落日” 呼应题干 “以‘落日’自比”。②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化用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典故,含蓄表达渴望被举荐、建功立业的心愿,“徒” 为 “白白地” 之意。
③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通过 “衣单” 与 “愿天寒” 的矛盾,刻画卖炭翁为生计忍受寒冷的悲苦,凸显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故答案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
【答案】6.风云变幻;绚丽;枯燥
7.B
8.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重复啰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6.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fēng yún-biàn huàn ”应为“ 风云变幻 ”;“ xuàn lì ”应为“ 绚丽 ”;“ kū zào ”应为“ 枯燥 ”。
故答案为:风云变幻;绚丽;枯燥
7.本题考查对近义词语的辨析与语境运用能力。①“漫不经心” 侧重态度随便、不认真;“袖手旁观” 指置身事外、不参与。结合语境 “青年在时代浪潮中拒绝____,选择拼搏”,强调不逃避、主动参与,“袖手旁观” 更贴合。②“精雕细琢” 侧重对事物精细加工;“精益求精” 指追求更好、不断完善。修饰 “匠心” 与 “履行航天使命”,体现追求极致的专业态度,“精益求精” 更恰当。③“严峻” 常形容形势、挑战等严厉紧迫;“严厉” 侧重对人的态度严格。与 “挑战” 搭配,“严峻” 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画波浪线句子存在两处问题:一是 “拉起手来” 与 “携手共进” 语意重复,“携手” 已包含 “拉手合作” 之意,需删去冗余部分;二是 “描绘” 与 “答卷” 搭配不当,“答卷” 通常与 “书写” 搭配,“描绘” 多与 “蓝图” 等搭配。结合语境,“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灿烂答卷” 既避免重复,又搭配合理,符合表达习惯。
故答案为:D
【答案】9.:你是否了解演讲词这种文体;演讲者在台上展 现出的激情与活力(或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10.学校将于5月 4 日下午3点在报告厅举办主题为“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中 国故事”的演讲比赛。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担任此次比赛的评委,请问您是否方便参加? 我们真诚期待您的到来!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活动设计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2)本题考查邀请函的拟写。邀请函的一般结构由标题、称谓、正文、落款组成。邀请函语言要简洁明了,看懂就行,遣词用句要大方得体,讲究文明用语,不要太多文字。
9.本题考查调查问卷的设计能力。①问卷旨在了解学生对演讲词的认知情况,首题需明确核心问题。结合后文选项 “非常了解”“基本了解”“完全不了解”,可知问题应围绕 “对演讲词这种文体的了解程度” 展开,需用简洁明了的问句,让学生能直接对应选项做出回答,确保调查目的清晰。②题目询问 “演讲词最吸引你的地方”,已给出 “深刻的观点见解”“极具表现力的语言”,需补充其他符合演讲词特点的吸引点。演讲作为口头表达形式,除内容与语言外,演讲者的情感状态(如激情)、与听众的互动共鸣等都是重要因素,补充的内容需贴合演讲场景,与已有选项形成互补,全面覆盖演讲词的吸引力维度。故答案为:①:你是否了解演讲词这种文体;②演讲者在台上展现出的激情与活力(或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10.本题考查应用文写作中邀请函的规范表达。邀请函需包含核心要素:活动主题、时间、地点、邀请目的及礼貌询问。结合题干 “举办‘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邀请李老师担任比赛评委”,正文需先说明活动的具体信息(主题、时间、地点),再清晰表达邀请意图,最后以礼貌的语气询问对方是否方便,并表达期待。语言需正式得体,避免信息遗漏,确保被邀请人能明确知晓活动详情及自身角色,符合邀请函的格式与交际功能。故答案为:学校将于5月 4 日下午3点在报告厅举办主题为“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中 国故事”的演讲比赛。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担任此次比赛的评委,请问您是否方便参加? 我们真诚期待您的到来!
【答案】11.C
12.①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②屋内有几个妇人,穿着用草叶做成的衣服。
13.见幽涧有石洞/遂携干粮入/行数步/渐开阔
14.【乙】文中的妇人为逃避苛政主动选择与世隔绝,《石壕吏》中的老妇自请应役以 保全家人。她们的选择反映了统治阶层对民生的摧残。
15.①增添神秘色彩,引发读者好奇;②暗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与现实形成鲜明 对比;③突出故事主题,表现了作者对宁静、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甲】
桃花林的尽头是溪水的源头,(渔人)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非常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眼前)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之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那里的人)看见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辞离开了。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先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渔人)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乙】
唐朝开元年间,代州都督因为五台山有很多外来的僧人,就驱逐了没有住持的僧人。有个叫做法朗的僧人,进入雁门山。(他)看见幽深的山涧中有个石洞,于是带着干粮走进洞去。走了几步,(山洞)渐渐变得开阔起来。又走了二里路,来到一间草屋,里面有个妇人,穿着用草叶做的衣服。(妇人)看见僧人,害怕地问:“你是谁?” 僧人把实情告诉了她。(两人)谈到佛教的事情,妇人连连称好。僧人问(她们)所住的地方,妇人说:“我们是秦朝人,受不了蒙恬修筑长城的苦役,逃到这里,靠吃草根生活,不知道年代,也不再到人间去。”(妇人)留僧人(住下),用草根给他吃。僧人在这里住了四十多天,暂时告辞,到人间寻找食物。等回到代州,准备好粮食再去(那里),却迷失了方向,不知道那个地方在哪里了。
11.A.第一句:“复行数十步” 译为 “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第二句:“大道之行也” 译为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两句中 “行” 的含义不同;
B.第一句:“处处志之” 译为 “处处都做了记号”;第二句:“必先苦其心志” 译为 “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痛苦”。两句中 “志” 的词性与含义均有差异;
C.正确;第一句:“惧而问” 译为 “害怕地问道”;第二句:“屠惧,投以骨” 译为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D.第一句:“食草根为生” 译为 “靠吃草根生活”;第二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为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两句中 “食” 的用法(是否为使动)不同。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①重点字词:“语” 在这里是动词,意为 “告诉”;“不足” 指 “不值得”;“为” 可译为 “对、向”;“道” 意为 “说”。②重点字词:“内” 指 “屋内”;“衣” 在这里是动词,意为 “穿”;“以” 表示 “用”。故答案为:①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②屋内有几个妇人,穿着用草叶做成的衣服。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看到幽深的山涧有个石洞,于是带着干粮进入,走了几步,(山洞)渐渐变得开阔起来。依据:可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层次划分。“见幽涧有石洞” 是一个完整的动宾结构,表述 “看到幽深的山涧有个石洞” 这一事实,其后应断开;“遂携干粮入” 承接上文,说明接下来的行动 “于是带着干粮进入”,表述完整,其后应断开;“行数步” 描述进入后的动作 “走了几步”,“渐开阔” 是动作的结果 “渐渐变得开阔”,两者为先后关系,中间应断开。故答案为:见幽涧有石洞/遂携干粮入/行数步/渐开阔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比较阅读与分析能力。解析时需分别梳理【乙】文中妇人的选择和《石壕吏》中老妇的选择:从【乙】文 “不堪蒙恬筑长城之苦,逃至此” 可看出妇人面对压迫的做法;回忆《石壕吏》中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可知老妇的选择。两者的选择虽不同,但均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关,需结合 “苛政”“压迫” 等关键词分析其反映的共同社会现实,理解底层百姓在压迫下的无奈与应对。故答案为:【乙】文中的妇人为逃避苛政主动选择与世隔绝,《石壕吏》中的老妇自请应役以 保全家人。她们的选择反映了统治阶层对民生的摧残。
1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情节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析时可从多个角度思考:“不复得路” 的情节使 “绝境” 显得神秘难寻,能引发读者的想象;这种 “不可再寻” 的设定,与现实社会形成对比,暗示此类理想之地在现实中的稀缺;同时,结合两文主旨,这种情节也寄托了作者对安宁、平和生活的向往,突出了故事的核心情感与主题,需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分析其深层含义。故答案为:①增添神秘色彩,引发读者好奇;②暗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与现实形成鲜明 对比;③突出故事主题,表现了作者对宁静、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答案】16.A
17.不能删去。“几乎”表明进度条“大多数情况下”不准,但并非绝对。若删去则变 成“完全不准”,与原文表述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8.示例:①设定目标,展示进度,如每天设定背单词目标20个,用进度条显示完成 比例,增强掌控感。②模块化(切块)学习,如将单词按类型或难度分类形成模块(切 块),每完成一模块,进度条前进,增加成就感。③定时反馈,如可每10分钟反馈一次 进度,清晰感知学习成果,减少焦虑。④设计个性化进度条,如创造个性化的进度条 设计,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图案等,提升学习兴趣。(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事理性说明文;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6.BCD.正确;
A.原文第①段提到进度条的提出是为解决 “用户等待中产生的焦虑”,第⑥段明确 “进度条几乎不准,因为程序加载进度很难计算,只能估计”,由此可判断其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故答案为:A
17.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理解。“几乎” 在句中起限定作用,用于说明某种情况的程度。解析时需思考:若删去 “几乎”,句子意思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否与实际情况(程序加载进度虽难精确计算,但并非绝对无准确可能)相符?再结合说明文语言需准确、客观地反映事物特征的要求,分析该词对体现语言准确性的作用。通过对比有无该词的表达效果,可明确其不可删去的原因。故答案为:不能删去。“几乎”表明进度条“大多数情况下”不准,但并非绝对。若删去则变 成“完全不准”,与原文表述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8.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内容的迁移应用能力。材料中关于进度条的设计原理包括:通过展示进度增强掌控感(第⑦段)、通过改变视觉设计影响时间感知(第⑤段)、通过反馈减少等待焦虑(第②④段)等。针对 “背单词枯燥且难以坚持” 的问题,需将上述原理转化为具体建议:①从 “掌控感” 角度,可考虑如何让学习进度可视化,如设定明确目标并展示完成比例;②从 “时间感知” 角度,可借鉴 “切块” 设计,将任务分解为小模块,每完成一个模块给予进度反馈;③从 “视觉反馈” 角度,可设计个性化的进度呈现方式,提升趣味性。故答案为:示例:①设定目标,展示进度,如每天设定背单词目标20个,用进度条显示完成 比例,增强掌控感。②模块化(切块)学习,如将单词按类型或难度分类形成模块(切 块),每完成一模块,进度条前进,增加成就感。③定时反馈,如可每10分钟反馈一次 进度,清晰感知学习成果,减少焦虑。④设计个性化进度条,如创造个性化的进度条 设计,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图案等,提升学习兴趣。(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9.黄昏时分“我”和残疾男孩执意购票登长城。;两人于暮色 中登上北八楼。
20.烘托了“我”看到长城壮丽雄浑景色时的激动(或震撼)、敬畏(或 惊叹)。;烘托了“我”面对垂直的石梯时内心的不安与胆怯。
21.示例一:第⑦段中“我”劝男孩登南段和男孩执意要登北段形成对比,突出了男孩 坚定的决心和勇于挑战的精神。(示例二:第 段中“我”心里开始打退堂鼓和第 段中男孩依然艰难地向上行进形成对 比,突出了男孩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
22.我选择A《真的汉子》。理由:①《真的汉子》中“承担起苦痛跟失意”,与文 章中男孩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相呼应,增强了情感共鸣。②歌曲塑造的“真的汉子” 形象与男孩的形象相符,进一步凸显其坚韧不拔的精神。③歌曲传达的情感与“我” 从男孩身上获得的勇气力量相呼应,有利于情感升华。④《祖国不会忘记》主要强调 个人在祖国事业中的贡献,与文章的具体情境和人物情感不太相符。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四个方面。然后根据文章的特点抓住一点或几点完成做答即可。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9.本题考查对记叙文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能力。梳理情节需按时间顺序和事件发展脉络进行:开端部分集中在文章①-③段,主要讲述 “我” 和男孩在黄昏时分,不顾工作人员劝阻,执意购票准备登长城的情景,需提炼出时间、人物、核心事件(购票登长城)。高潮是故事中最紧张、最关键的部分,结合全文,两人克服困难最终登上北八楼是情节的顶点,第 段 “终于到了北八楼” 明确了这一节点,需概括为两人成功登顶的场景。故答案为:①黄昏时分“我”和残疾男孩执意购票登长城。②两人于暮色 中登上北八楼。
20.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第一处环境描写:“太阳发出黄黄的光芒,给古老的长城镀上了一层金色。落光了叶子的树抖擞着精神,在寒风中使劲儿朝太阳挥手”,通过 “金色”“抖擞精神” 等词语,营造出壮丽、昂扬的氛围。结合后文 “我看着都有些呆了”,可知此处环境描写是为了烘托 “我” 初见长城时的震撼与惊叹之情。第二处环境描写:“石梯几乎垂直”“太阳像靛蓝天空中一块紫红色的补丁,在寒风中颤颤巍巍”,用 “垂直”“颤颤巍巍” 等词语渲染了险峻、不安的氛围。联系上下文 “我心里有些胆怯”“踌躇,心里开始打退堂鼓”,可见此处环境描写是为了烘托 “我” 面对险境时的恐惧与犹豫。故答案为:①烘托了“我”看到长城壮丽雄浑景色时的激动(或震撼)、敬畏(或 惊叹)。②烘托了“我”面对垂直的石梯时内心的不安与胆怯。
21.本题考查对记叙文对比手法的识别与作用分析能力。文中 “我” 与男孩的表现存在多处对比,需找出具体段落中的相关描写:例如第⑦段,“我” 因时间紧张劝男孩登南段,而男孩坚持选择更难的北段,两人的选择形成对比。分析作用时,需明确对比双方的差异(“我” 的犹豫与男孩的坚定),进而提炼出对比所突出的男孩的精神品质(如勇于挑战、决心坚定等)。故答案为:示例一:第⑦段中“我”劝男孩登南段和男孩执意要登北段形成对比,突出了男孩 坚定的决心和勇于挑战的精神。
(示例二:第 段中“我”心里开始打退堂鼓和第 段中男孩依然艰难地向上行进形成对 比,突出了男孩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
22.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及文本与外部材料的关联能力。需结合文章主旨和人物形象分析选项:文章核心是赞美男孩在身体残疾的情况下,自强不息、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我” 也从中获得勇气。分析 A、B 两首歌的歌词含义:A《真的汉子》强调 “承担苦痛”“全力干事”,与男孩面对挫折不屈服的精神高度契合;B《祖国不会忘记》侧重个人在集体事业中的贡献,与文章聚焦个人奋斗的主题关联较弱。故答案为:我选择A《真的汉子》。理由:①《真的汉子》中“承担起苦痛跟失意”,与文 章中男孩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相呼应,增强了情感共鸣。②歌曲塑造的“真的汉子” 形象与男孩的形象相符,进一步凸显其坚韧不拔的精神。③歌曲传达的情感与“我” 从男孩身上获得的勇气力量相呼应,有利于情感升华。④《祖国不会忘记》主要强调 个人在祖国事业中的贡献,与文章的具体情境和人物情感不太相符。
【答案】23.B
24.保尔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炸响,他的头部 受了重伤,右眼失明。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23.本题考查对经、史、子、集 “四部” 分类法的理解。首先需明确经、史、子、集 “四部” 分类法的核心范畴:①经部: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涵盖历代对这些经典的注释、研究等著作。《虽有佳肴》出自《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因此对应经部是合理的。②史部:主要收录各类历史著作,包括正史、编年史、杂史、方志等,聚焦于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的记载与叙述。③子部:收录诸子百家的著作,涉及不同学派的思想、理论等,如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典籍。《北冥有鱼》出自《庄子》,《庄子》是道家经典,属于诸子百家著作,对应子部恰当。④集部:主要收录历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文、词、赋等,侧重文学性创作。《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散文作品,属于文学创作,对应集部正确。再看选项 B,《马说》是韩愈的一篇议论文,借千里马不被赏识的遭遇,抒发怀才不遇之情,属于文学性的议论散文,并非历史著作,因此它不属于史部。
故答案为:B
24.本题考查名著理解。①需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经历来分析。保尔在革命生涯中有多次死里逃生的经历,第二次死里逃生与战场战斗直接相关,需要回忆具体的战斗场景、受伤部位及后果等关键信息,这些信息是区分不同死里逃生经历的核心。②首先要识别画横线句子(“大地在马蹄下呻吟”)使用的修辞手法。“呻吟” 本是人的动作,此处用来描述 “大地”,赋予了大地人的情态,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接着分析其作用,拟人手法的运用通常是为了使描写更生动形象,此处结合上下文 “开足马力向这座城市冲去”“战马发出嘶哑的呼吸声” 等语境,可看出是为了渲染战场冲锋时的紧张氛围,或体现战斗的激烈程度等。
故答案为:保尔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炸响,他的头部 受了重伤,右眼失明。
25.【答案】从这一刻开始
从小到大,我似乎从来没有在学习上吃过亏。不!是“从来没有”!去掉“似乎”!可这一次,我确实是栽了,栽得我措手不及。不仅没有保住第一名的宝座,甚至跌出了前十!
妈妈没有过多地责备我,只是让我想想为什么会有今天这样的结果。我心知肚明,脑海里跳出老师考前意味深长的一句话:玩物丧志!
因为我的成绩一直以来都很不错,爸妈对我的学习没有干预太多,所以我买玩具的要求一般都能被满足。别人玩过的我基本都玩过,别人没玩过的我也玩过很多。老师常说,玩玩耍耍是搞不好学习的,我一直以为我是个例外。今天的联考成绩却让我从云端跌入谷底。
回到房间,我打开我的“百宝箱”,一遍又一遍地翻看我的宝贝:花花绿绿的游戏卡,奥妙无穷的九连环、魔方,五花八门的棋牌……这些宝贝充实了我的生活,培养了我的想象力,磨炼了我执着、沉静的个性,游戏过程中丰富多变的画面刺激着我的感官,跌宕起伏的剧情吸引着我的心神,它们让我在虚拟世界中做自己的主角,让我摆脱现实中的孤独与苦恼。它们是我的好友,得到它们甚至一度成为我学习的动力,我简直无法想象失去它们后会怎样。
可我心里明白,随着玩具的种类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大,我已经从单纯的消遣变成依赖,从玩游戏变成被游戏玩,多少次为了再通一关少做两道难题,为了再升一级少睡两个小时。我以为上课时再认真一点就可以补回来,但事实告诉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无法什么都兼顾,偷过的懒,迟早是要用失败来还的。
斜阳从窗口照进来,照在我的游戏机外壳上,形成一道炫目的光刺进我的眼,也刺进我的心。从这一刻开始,我明白,为了更长远的目标,我必须有所舍弃。
再见了,我的伙伴!
我猛地关上“百宝箱”,上锁,将钥匙扔向窗外!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以 “人生的快门” 为比喻,列举了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 —— 跌倒后站起、微笑打破隔膜、对视中读懂期待等,强调这些时刻能让人重新认识世界、理解他人、改变自己,核心话题是 “意义非凡的时刻及其对人的影响”。
【题干分析】① 材料关键词解析:“按下人生的快门” 形象地指生活中那些印象深刻、影响深远的瞬间,这些时刻虽短暂,却可能成为人生的转折点。“跌倒后咬牙站起” 体现面对挫折的坚韧,“微笑中打破隔膜” 展现人际交往的温暖,“对视中读懂期待” 蕴含情感的共鸣,它们共同指向 “时刻” 与 “成长”“改变” 的关联。② 写作思路: 核心应围绕 “某一具体时刻” 展开,需详细描写该时刻的场景、细节(如环境、动作、神态、心理等),突出其 “意义非凡”。 可从 “是什么” 入手,明确这一时刻的具体内容(如一次鼓励、一个眼神、一次成功的尝试等);再写 “为什么”,阐述该时刻如何让人重新认识世界(如发现平凡中的美好)、理解他人(如体会父母的苦心)、改变自己(如从自卑变得自信)。开头可设置场景引入(如 “那束阳光落在作业本上的瞬间,我忽然明白了……”);事例素材可选取个人经历(如考试失利后老师的一句话让自己重拾信心)、观察到的他人故事(如目睹陌生人帮助老人后对善意的新理解);结尾可升华主题,点明这一时刻对未来的影响(如 “从这一刻开始,我学会了……”)。
【立意提取】
1. 从这一刻开始,我读懂了父亲的沉默:通过某次与父亲的对视,理解其不善言辞背后的关爱,改变对父亲的误解。
2. 从这一刻开始,我不再害怕独处:描写一次独自克服困难的经历,阐述如何从恐惧孤独变得享受独处,重新认识自我的力量。
3. 从这一刻开始,温暖有了形状:记录陌生人递来的一把伞的瞬间,讲述如何从这一时刻开始,发现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善意,改变对 “冷漠世界” 的偏见。
【点评】这篇作文紧扣 “从这一刻开始”,以考试失利为契机,细腻刻画了从沉迷玩具到决心舍弃的心理转变。开篇对比鲜明,中间剖析 “消遣变依赖” 的过程真实可感,结尾 “关箱扔钥匙” 的动作,有力彰显了觉醒与抉择,情感真挚,主题突出。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