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第一部分 模块一 专题(二) 细胞代谢的保障 课件-2026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生物

文档属性

名称 02 第一部分 模块一 专题(二) 细胞代谢的保障 课件-2026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生物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25 16:5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3张PPT)
第一部分 专题素能提升
模块一 细胞
专题(二) 细胞代谢的保障
核心整合篇
01
核心整合练
02
热点拓展篇
03
热点拓展练
04
核心整合篇
      
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图解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2)“三看法”判断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提醒:①水分子主要通过协助扩散出入细胞,也可以通过自由扩散出入细胞。②同一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不一定相同。③蛋白质和mRNA进出细胞核的方式不属于胞吞、胞吐。
2.厘清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选择透过
原生质层
3.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及相关曲线
(1)物质浓度(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
膜上载体
的数量有限
(2)氧浓度
膜上
载体的数量有限
(3)温度
①温度影响生物膜的______,进而影响所有跨膜方式的运输速率。
②温度影响__活性,影响________,进而影响能量供应,________
____________均受影响。
流动性

呼吸速率
和胞吞、胞吐
主动运输
4.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1)解读酶的三类曲线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高效性
酶的活性
底物浓度
酶浓度
(2)酶的特性及相关探究实验
提醒:检验蛋白酶对蛋
白质的水解时应选用蛋
白块,通过观察其消失
情况得出结论,因蛋白
酶本身也是蛋白质,不
能选用双缩脲试剂鉴定。
斐林试剂
5.细胞的能量“货币”ATP
(1)ATP的结构拓展
提醒:dNTP在PCR中既可以为DNA复制提供原料,又可以提供能量。
(2)能量转换过程和ATP的产生与消耗
转化场所 产生或消耗ATP的生理过程
细胞膜 消耗ATP:主动运输、胞吞、胞吐
细胞质基质 产生ATP:细胞呼吸第一阶段
叶绿体 产生ATP:光反应
消耗ATP:暗反应和自身DNA复制等
线粒体 产生ATP: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
消耗ATP:自身DNA复制等
核糖体 消耗ATP:蛋白质的合成
细胞核 消耗ATP:DNA复制、转录等
1.(2024·湖南卷)缢蛏是我国传统养殖的广盐性贝类之一,自身存在抵抗外界盐度胁迫的渗透调节机制。缢蛏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随盐度的不同而变化,下图为缢蛏在不同盐度下鲜重随培养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缢蛏在低盐度条件下先吸水,后失水直至趋于动态平衡
B.低盐度培养8~48 h,缢蛏通过自我调节以增加组织中的溶质含量
C.相同盐度下,游离氨基酸含量高的组织渗透压也高
D.缢蛏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与细胞呼吸有关

B [分析图中曲线,缢蛏在低盐度条件下鲜重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其先吸水后失水,最后趋于动态平衡,A正确;低盐度培养时,缢蛏组织渗透压大于外界环境,导致缢蛏吸水,为恢复正常状态,缢蛏应通过自我调节使组织中的溶质含量减少,从而降低组织渗透压,引起组织失水,B错误;组织渗透压的高低与其中的溶质含量有关,溶质越多,渗透压相对越高,因此,相同盐度下,游离氨基酸含量高的组织渗透压也高,C正确;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可转化为氨基酸、甘油等非糖物质,由此推测缢蛏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与细胞呼吸有关,D正确。]
2.(2023·天津卷)癌细胞来源的某种酶较正常细胞来源的同种酶活性低,原因不可能是(  )
A.酶基因突变
B.酶基因启动子甲基化
C.酶的某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
D.酶在翻译后的加工发生了改变

B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的增添、替换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基因突变后可能导致蛋白质功能发生改变,进而导致酶活性降低,A不符合题意。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与结合的位点,用于驱动基因的转录,转录出的mRNA可作为翻译的模板翻译出蛋白质。若该酶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导致该基因的转录过程无法进行,不能合成酶,B符合题意。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蛋白质结构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盘曲折叠的方式等有关,故若该酶中一个氨基酸发生变化 (氨基酸种类变化)或该酶在翻译过程中肽链加工方式变化,都可能导致该酶的空间结构变化而导致功能改变,活性降低,C、D不符合题意。]
3.(2024·广东卷)现有一种天然多糖降解酶,其肽链由4段序列以Ce5-Ay3-Bi-CB方式连接而成。研究者将各段序列以不同方式构建新肽链,并评价其催化活性,部分结果见表。关于各段序列的生物学功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肽链 纤维素类底物 褐藻酸类底物
W1 W2 S1 S2
Ce5-Ay3-Bi-CB + +++ ++ +++
Ce5 + ++ — —
注:—表示无活性,+表示有活性,+越多表示活性越强。
肽链 纤维素类底物 褐藻酸类底物
W1 W2 S1 S2
Ay3-Bi-CB — — ++ +++
Ay3 — — +++ ++
Bi — — — —
CB — — — —
A.Ay3与Ce5 催化功能不同,但可能存在相互影响
B.Bi无催化活性,但可判断与Ay3的催化专一性有关
C.该酶对褐藻酸类底物的催化活性与Ce5无关
D.无法判断该酶对纤维素类底物的催化活性是否与CB相关

B [由表可知,Ce5具有催化纤维素类底物的活性,Ay3具有催化褐藻酸类底物的活性,Ay3与Ce5催化功能不同,Ay3-Bi-CB与Ce5-Ay3-Bi-CB相比,当缺少Ce5后,就不能催化纤维素类底物,当Ay3与Ce5同时存在时催化纤维素类底物的活性增强,所以Ay3与Ce5 可能存在相互影响,A正确;由表可知,不论是否与Bi结合,Ay3均可以催化S1与S2,说明Bi与Ay3的催化专一性无关,B错误;由表可知,Ay3-Bi-CB与Ce5-Ay3-Bi-CB相比,去除Ce5后,催化褐藻酸类底物的活性不变,说明该酶对褐藻酸类底物的催化活性与Ce5无关,C正确;需要检测Ce5-Ay3-Bi肽链的活性,才能判断该酶对纤维素类底物的催化活性是否与CB相关,D正确。]
命题延伸 判断与表达
(1)1 mol/L NaCl溶液和1 mol/L蔗糖溶液的渗透压大小相等。(2021·湖南卷T3) (  )
提示:蔗糖溶液中溶质为蔗糖分子,NaCl溶液中溶质为Na+和
Cl-,故1 mol/L NaCl溶液的渗透压大于1 mol/L 蔗糖溶液的渗透压。
×
(2)观察细胞质流动时,黑藻叶肉细胞呈正方形,叶绿体围绕细胞核运动。(2023·江苏卷T15) (  )
提示:观察细胞质流动时,黑藻叶肉细胞呈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叶绿体围绕大液泡运动。
(3)血浆中的K+进入红细胞时需要载体蛋白并消耗ATP。(2023·全国甲卷T1) (  )

×
(4)如图为植物细胞膜中H+-ATP酶将细胞质中的H+转运到膜外的示意图,则H+转运过程中H+-ATP酶不发生形变。(2021·浙江1月卷T12) (  )
提示:H+转运过程中H+-ATP酶会发生形变,协助物质运输。
×
(5)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常添加蔗糖,植物细胞利用蔗糖的方式如图所示。使用ATP合成抑制剂,会使蔗糖运输速率下降。(2023·浙江6月卷T13) (  )

(6)胰蛋白酶和胰岛素发挥作用后都立即被灭活。(2020·海南卷T8)
(  )
提示:激素作用完成后会被灭活,酶可以反复多次利用。
(7)干燥条件下种子不萌发,主要是因为种子中的酶因缺水而变性失活。(2022·海南卷T10) (  )
提示:干燥条件下种子不萌发,主要是因为种子中缺水,特别是缺少自由水,导致细胞代谢强度非常弱,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非常少,不能满足与种子萌发有关的生命活动对能量的需求。
×
×
(8)若在淀粉和淀粉酶混合液中加入蛋白酶,会加快淀粉的水解速率。(2022·浙江6月卷T10) (  )
提示:淀粉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若在淀粉和淀粉酶混合液中加入蛋白酶,会将淀粉酶水解,则淀粉的水解速率会变慢。
(9)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2018·全国Ⅰ卷T1) (  )

×
(10)将A、B两种物质混合,T1时加入酶C,如图为最适温度下A、B浓度的变化曲线。则T2后B增加缓慢是酶活性降低导致的。(经典高考题) (  )
×
提示:T2后B增加缓慢是反应物A减少导致的。
(11)腺苷三磷酸分子在水解酶的作用下不断地合成和水解,从而成为细胞中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纽带。(2022·浙江1月卷T3) (  )
×
提示:ATP在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在合成酶的作用下ADP和磷酸吸收能量合成ATP。
(12)细胞外的K+可以通过载体蛋白逆浓度梯度进入植物的根细胞。在有呼吸抑制剂的条件下,根细胞对K+的吸收速率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1·全国甲卷T29)
(13)酶在细胞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所具有的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煮沸会使细胞研磨液中的酶失去催化作用,其原因是高温破坏了酶的________________。(2023·全国乙卷T32)
根细胞对K+的吸收属于主动运输,消耗能量,而呼吸抑制剂抑制细胞呼吸产生能量
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空间结构
题组1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分析与应用
1.土壤盐碱化使得耕地面积缩减,是
粮食危机的原因之一。2017 年袁隆平
团队选育出海水稻,即耐盐碱水稻(能
在盐碱浓度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的水
稻品种)。现将普通水稻和耐盐碱水稻的根尖成熟区细胞置于
0.3 g/mL的KNO3溶液中,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2
4
1
3
题号
5
A.Ⅰ组水稻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及自动复原,Ⅰ组是普通水稻
B.A→B→C段,Ⅰ组水稻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先增大后减小
C.Ⅱ组水稻曲线不再上升时,外界溶液与细胞液的浓度相等
D.推测海水稻的根尖细胞液浓度大于盐碱地土壤溶液浓度
2
4
1
3
题号
5

C [Ⅰ组水稻的原生质体体积先减小后增加,说明Ⅰ组水稻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再复原。Ⅱ组水稻的原生质体体积增大,表明细胞吸水,则说明Ⅱ组水稻细胞液浓度比较大,因此Ⅰ组是普通水稻,Ⅱ组是耐盐碱水稻,A正确。A→B段,Ⅰ组水稻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失水导致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由于细胞能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和,细胞吸水导致细胞液浓度逐渐减小,B正确。Ⅱ组水稻曲线不再上升时,即原生质体体积不再增加时,可能是细胞内外的溶液浓度相等,也可能是受到细胞壁的限制不能再吸水增大,但此时细胞液的浓度仍然大于外界溶液浓度,C错误。结合题意,海水稻能够在盐碱地中生长, 推测其根尖细胞液浓度大于盐碱地土壤溶液浓度,D正确。]
2
4
1
3
题号
5
2.(2024·广东梅州一模)光下气孔开启源于光照下保卫细胞液泡中的离子积累。由光合作用生成的ATP驱动H+泵,向质膜外泵出H+,建立膜内外的H+梯度,在H+电化学势的驱动下,Cl-经共向传递体进入保卫细胞。下图表示光下气孔开启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
4
1
3
题号
5
A.与无机催化剂相比,H+-ATP酶为化学反应提供的活化能更多,使之具有高效性
B.光在活化H+-ATP酶将H+转运至细胞外的过程中,它的作用是直接提供能量
C.H+运出细胞和Cl-进入细胞都属于逆浓度的运输
D.干旱季节,可对农作物喷洒适宜浓度的赤霉素类似物来促进气孔关闭,减少蒸腾作用
2
4
1
3
题号
5

C [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更显著使之具有高效性,但是酶不能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A错误;光是活化H+-ATP酶的信号,不能为主动运输直接供能,B错误;光合作用生成的ATP驱动H+泵,向质膜外泵出H+,建立膜内外的
H+梯度,在H+电化学势的驱动下,Cl-经共向传递体进入保卫细胞,H+运出细胞和Cl-进入细胞都是需要能量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方向为逆浓度,C正确;促进气孔关闭的是脱落酸,D错误。]
2
4
1
3
题号
5
题组2 酶的相关特性及其实验探究
3.(2024·湖北黄石三模)胃蛋白酶原由胃壁细胞合成并分泌。在低pH的胃液中,胃蛋白酶原被转化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壁细胞合成胃蛋白酶原而不直接合成胃蛋白酶的原因是(  )
A.保留活性位点
B.保护分泌细胞
C.提高胃液的pH
D.防止分解碳水化合物

2
4
1
3
题号
5
B [胃蛋白酶是一种在胃液中消化蛋白质的酶,胃蛋白酶原作为非活性前体可避免细胞被破坏,从而保护细胞,B正确。A、C、D错误。]
2
4
1
3
题号
5
4.(2024·山西吕梁三模)胰脂肪酶是催化脂肪水解为甘油、脂肪酸的关键酶。科学家研究了长茎葡萄蕨藻醇提物的不同溶剂萃取物对胰脂肪酶活性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2
4
1
3
题号
5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萃取物的浓度
B.两种萃取物对胰脂肪酶均有抑制作用,但正丁醇萃取物效果更佳
C.探究胰脂肪酶作用的最适pH时,先将底物和酶混匀,再置于不同pH下进行反应
D.合理使用长茎葡萄蕨藻醇提物,可通过减少食物中脂肪的吸收来达到减肥的目的
2
4
1
3
题号
5

D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萃取物的浓度和萃取溶剂的种类,A错误;两种萃取物都使胰脂肪酶活性减弱,即均有抑制作用,但在乙酸乙酯萃取物作用下酶活性降低更多,因此效果更佳,B错误;探究胰脂肪酶作用的最适pH时,先将底物和酶分别置于一定pH下一段时间后再混匀,C错误;长茎葡萄蕨藻醇提物可抑制胰脂肪酶的活性,因此可通过减少食物中脂肪的吸收达到减肥的目的,D正确。]
2
4
1
3
题号
5
题组3 ATP的结构与功能
5.(2024·辽宁沈阳模拟)细胞内的马达蛋白能够与“货物”(颗粒性物质)结合,并利用ATP水解所产生的化学能量驱动自身沿细胞骨架“行走”,其部分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2
4
1
3
题号
5
A.细菌细胞中的马达蛋白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能运输特定的“货物”
B.氧气供应越充足,细胞中ATP含量越多,马达蛋白运输“货物”的效率越高
C.马达蛋白运输“货物”过程中伴随着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磷酸化
D.马达蛋白含有细胞骨架结合区域和“货物”结合区域
2
4
1
3
题号
5

D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含内质网,A错误;细胞中ATP含量较少,但转化效率高,B错误;马达蛋白运输“货物”过程中伴随着细胞膜上马达蛋白的磷酸化,C错误;由图可知,马达蛋白含有细胞骨架结合区域和“货物”结合区域,D正确。]
2
4
1
3
题号
5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2024·湖南郴州模拟)把蚕豆植株放在湿润的空气中照光一段时间后,取蚕豆叶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先滴加清水进行观察,然后用0.5 g/mL的蔗糖溶液取代清水,短时间内继续观察,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核心整合练(二) 细胞代谢的保障
A.水分子以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出保卫细胞
B.蔗糖分子进入保卫细胞导致气孔关闭
C.气孔关闭过程中,保卫细胞的原生质层变小
D.气孔关闭过程中,保卫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B [水分子以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A正确;保卫细胞吸水使气孔开放,失水导致气孔关闭,B错误;滴加蔗糖溶液后,保卫细胞失水,原生质层变小,细胞液浓度增加,吸水能力将增强,C、D正确。]

2.(2024·广东深圳二模)胆固醇主要以LDL(低密度脂蛋白,其中包括胆固醇)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LDL最终与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相互识别并进入细胞中。上述LDL进入细胞的方式是(  )
A.主动运输      B.协助扩散
C.自由扩散 D.胞吞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D [由题干信息可知,LDL为脂蛋白颗粒,属于大分子物质,则其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胞吞,D正确,A、B、C错误。]
3.(2024·四川绵阳模拟)植物细胞内的柠檬酸主要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合成,而后进入细胞质基质再通过液泡膜上的载体蛋白进入到液泡;当液泡中柠檬酸浓度达到一定水平,会被运出液泡进入降解途径(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A.柠檬酸的合成场所发生在线粒体内膜
B.H+进入液泡的跨膜方式属于被动运输
C.转运柠檬酸进出液泡的载体蛋白不同
D.植物细胞的液泡可参与有氧呼吸过程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C [植物细胞内的柠檬酸主要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合成,产生部位是线粒体基质,A错误;由题图可知,H+进入液泡需要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也需要载体蛋白,故为主动运输,B错误;由题图可知,柠檬酸2-利用H+形成的浓度差与H+协同运输出液泡,属于主动运输,柠檬酸3-进入液泡顺浓度梯度进行,属于协助扩散,据此可推测转运柠檬酸进出液泡的蛋白不同,C正确;有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不会发生在液泡中,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4.(2024·湖北武汉三模)小肠是食物消化
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上皮细胞可以吸
收食物中的葡萄糖等有机物,再将葡萄糖
等有机物转运入血浆中,转运机制如图
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A.小肠上皮细胞从小肠液中吸收葡萄糖等有机物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B.小肠上皮细胞上的Glut2蛋白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将葡萄糖转运入血浆
C.小肠上皮细胞上广泛存在Na+ K+泵,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D.小肠上皮细胞内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与Na+和Cl-有关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C [据图可知,葡萄糖从肠腔运输到小肠上皮细胞是逆浓度梯度,故小肠上皮细胞从小肠液中吸收葡萄糖等有机物的方式为主动运输,A错误;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转运至细胞外液,通过Glut2蛋白,是顺浓度梯度,故小肠上皮细胞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将葡萄糖转运入细胞外液,B错误;小肠上皮细胞上广泛存在Na+-K+泵,可以形成细胞内外Na+浓度差,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葡萄糖,因为葡萄糖从肠腔运输到小肠上皮细胞所需要能量由Na+浓度差提供,C正确;小肠上皮细胞内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与K+有关,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5.(2024·江西宜春三模)骨骼肌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呈舒张状态,其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较低;当其受到刺激后,组织液中Ca2+进入细胞,导致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升高,从而诱发内质网中Ca2+外流,使得细胞质基质中的Ca2+浓度进一步升高,引起肌肉收缩。该过程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A.Ca2+和Na+外排时转运蛋白虽然不同,但转运方式相同
B.引起肌肉收缩的Ca2+浓度变化都是通过协助扩散完成的
C.Ca2+运入内质网是维持细胞质基质低Ca2+状态的唯一途径
D.保持正常水平的Ca2+浓度,对肌肉收缩的调节有重要作用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C [Ca2+外排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还需要Na+协同运输中离子梯度产生的势能作为动力,故属于主动运输,而Na+外排是通过Na+-K+泵完成的以ATP水解放能为动力的主动运输,A正确;肌肉收缩是由于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这些变化包括Ca2+跨膜进入细胞及内质网中Ca2+外流,这些都是通过协助扩散完成的,B正确;细胞低钙状态的维持是通过Ca2+外排及被转运至内质网两条途径实现的,C错误;由题干可知,Ca2+作为信号分子与肌肉收缩的调节密切相关,因此保持正常水平的Ca2+浓度,对肌肉收缩的调节有重要作用,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6.(2024·湖南长沙模拟)食品安全人员常用涂有胆碱酯酶的“农药残留速测卡”检测菠菜表面是否残留有机磷农药,操作过程如图所示(操作后将速测卡置于37 ℃恒温箱装置中10 min为佳),其原理为:胆碱酯酶催化红色药片中的物质水解为蓝色物质,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A.胆碱酯酶为红色药片中的物质水解提供活化能
B.若白色药片变为蓝色,说明菠菜表面农药残留量相对比较高
C.每批测定应设置滴加等量纯净水到“白片”上的空白对照卡
D.将“速测卡”置于37 ℃左右环境有利于其长期保存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C [胆碱酯酶不能为红色药片中的物质水解提供活化能,只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错误;依据题干信息,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若白色药片变为蓝色,说明胆碱酯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也说明菠菜表面农药残留量相对比较低,B错误;每批测定应设置滴加等量纯净水到“白片”上的空白对照卡,以做空白对照,C正确;“速测卡”操作后应置于37 ℃恒温箱装置中10 min为佳,而“速测卡”的长期保存应置于低温条件下,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7.(2024·广东珠海三模)利用淀粉酶、糖化酶生产葡萄糖的方法称为双酶法,大致生产流程如图。液化是将淀粉水解为低聚糖,糖化是将低聚糖水解为葡萄糖。液化时间过长会导致产物不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A.双酶法生产葡萄糖体现了酶具有专一性的特点
B.不同生产阶段的温度不同是为了保持酶的活性
C.淀粉酶和糖化酶的作用机制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D.为保证产物纯度,液化后应先缓慢降温,后调pH,再加入糖化酶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D [液化是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低聚糖,糖化是糖化酶将低聚糖水解为葡萄糖,体现了酶具有专一性的特点,A正确;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不同生产阶段的温度和pH不同是为了保持酶的活性,B正确;酶的催化作用机制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正确;液化时间过长会导致产物不纯,因此为保证产物纯度,液化后应先迅速降温,后调pH,再加入糖化酶,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8.(2023·广东卷)中国制茶工艺源远流长。红茶制作包括萎凋、揉捻、发酵、高温干燥等工序,其间多酚氧化酶催化茶多酚生成适量茶黄素是红茶风味形成的关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揉捻能破坏细胞结构使多酚氧化酶与茶多酚接触
B.发酵时保持适宜的温度以维持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C.发酵时有机酸含量增加不会影响多酚氧化酶活性
D.高温灭活多酚氧化酶以防止过度氧化影响茶品质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C [红茶制作时揉捻能破坏细胞结构,使其释放的多酚氧化酶与茶多酚接触,A正确;发酵过程的实质就是酶促反应过程,需要将温度设置在酶的最适温度下,使多酚氧化酶保持最大活性,才能获得更多的茶黄素,B正确;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发酵时有机酸含量增加会降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C错误;高温条件会使多酚氧化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失活,以防止过度氧化影响茶品质,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9.(2024·湖北武汉一模)研究发现温度越高蛋白质分子热运动越快,分子内的氢键等弱键的断裂程度增加,立体结构被破坏程度增加。如图为β-葡萄糖苷酶在不同条件下分别处理20 min、60 min、
120 min后的实验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A.该实验的自变量有温度、处理时间,因变量是相对酶活性
B.该酶活性随温度升高、处理时间延长而降低
C.图示结果说明处理时间会影响酶的最适温度
D.处于高温环境越久,越多酶分子结构被破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B [由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有温度、处理时间,因变量是相对酶活性,A正确;由图可知,在37 ℃之前,该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处理60 min的酶活性比处理20 min的酶活性大,因此无法得出该酶活性随温度、处理时间延长而降低的结论,B错误;β-葡萄糖苷酶在处理
20 min时,该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为42 ℃,β-葡萄糖苷酶在处理60 min时,该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为37 ℃,β-葡萄糖苷酶在处理120 min时,该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为37 ℃,说明处理时间会影响酶的最适温度,C正确;温度越高蛋白质分子热运动越快,蛋白质分子内的氢键等弱键的断裂程度也增加,蛋白质立体结构被破坏程度增加,由此推测处于高温环境越久,越多酶分子结构被破坏,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0.(2024·重庆渝中期中)一定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能接触到反应物的酶量呈正相关。研究者将大鼠肝细胞悬浮液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提取并检测溶液中两种酶的酶促反应速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A.酸性磷酸酶和β-葡萄醛酸苷酶催化的反应速率一致
B.检测出的酶促反应速率与膜结构的完整性有关
C.0 mol·L-1的蔗糖溶液中,酶溢出的量少,酶促反应速率大
D.正常细胞中两种水解酶所处溶液的浓度比0.20 mol·L-1的蔗糖溶液浓度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B [图中显示的是两种酶促反应速率随着蔗糖浓度的改变而发生的变化,不是反应速率数据的真实反映,故酸性磷酸酶和β-葡萄醛酸苷酶催化的反应速率不一定一致,A错误。题干信息:一定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能接触到反应物的酶量呈正相关;而膜结构的破坏程度与能接触到反应物的酶量成正比,可见检测出的酶促反应速率与膜结构的完整性有关,B正确。的蔗糖溶液中,酶溢出的量多,酶促反应速率大,C错误。图中可以看出两种水解酶在0.20 mol·L-1和0.25 mol·L-1的溶液中酶促反应速率基本持平,则此时细胞不再吸水涨破,由此推断正常细胞中的浓度大于等于0.20 mol·L-1的,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1.(2024·广东湛江模拟)NTP家族由 ATP(腺苷三磷酸)、GTP(鸟苷三磷酸)、(UTP)尿苷三磷酸和 CTP(胞苷三磷酸)构成。它们的结构只是碱基不同,如图是ATP的化学结构图,A、B表示物质,α~γ表示磷酸基团(Pi)的位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A.物质A和B分别是腺嘌呤和核糖,A和B组成腺苷
B.许多吸能反应与ATP的水解反应相联系
C.1分子GTP彻底水解可得到3种小分子物质
D.CTP中的胞苷(C)由胞嘧啶和脱氧核糖构成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题号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
D [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由腺嘌呤(A)和核糖(B)组成,A正确;ATP的水解反应是放能反应,与之相联系的是吸收能量的反应,B正确;1分子GTP彻底水解可得到鸟嘌呤(G)、核糖和磷酸,共3种小分子物质,C正确;CTP中的胞苷(C)由胞嘧啶和核糖构成,D错误。]
12.(2024·山东聊城三模)植物体内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可将果胶降解为半乳糖醛酸,能促进果实的软化和成熟脱落。为探究该酶的特性,进行以下4组实验,条件及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条件及产 物组别 果胶 多聚半乳 糖醛酸酶 Ca2+ Mn2+ 55 ℃ 半乳糖
醛酸
① + + - - - +
注:“+”表示存在和量的多少,“-”表示无。①~③组在常温下实验。
条件及产 物组别 果胶 多聚半乳 糖醛酸酶 Ca2+ Mn2+ 55 ℃ 半乳糖
醛酸
② + + + - - -
③ + + - + - +++
④ + + - - +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A.分析①②③组可知,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受不同离子的影响
B.分析①④组可知,其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的检测指标为半乳糖醛酸的量
C.55 ℃可能高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最适温度
D.该实验可证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不具有专一性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D [由①②③组条件为离子不同,因变量的检测指标为半乳糖醛酸的量,表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受离子影响,A正确;由①④组条件只有温度不同,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为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检测指标为半乳糖醛酸的量,B正确;55 ℃温度下,半乳糖醛酸的含量高于①组,55 ℃可能低于、等于或高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最适温度,C正确;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只能催化果胶的分解,具有专一性,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3.ATP可为代谢提供能量,也参与RNA的合成,ATP结构如图所示,图中~表示高能磷酸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TP转化为ADP可为离子的主动运输
提供能量
B.用α位32P标记的ATP可以合成带有32P的RNA
C.β和γ位磷酸基团之间的特殊化学键不能在细胞核中断裂
D.光合作用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于β和γ位磷酸基团之间的特殊化学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C [ATP为直接能源物质,γ位磷酸基团脱离ATP形成ADP的过程释放能量,可为离子主动运输提供能量,A正确;ATP分子水解两个高能磷酸键后,得到RNA的基本单位之一——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故用α位32P标记的ATP可以合成带有32P的RNA,B正确;ATP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如为rRNA合成提供能量,故β和γ位磷酸基团之间的特殊化学键能在细胞核中断裂,C错误;光合作用光反应,可将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储存于ATP的高能磷酸键中,故光合作用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于β和γ位磷酸基团之间的特殊化学键,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4.(2024·河北衡水模拟)氧气可降低糖酵解(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产物的积累,ATP可抑制糖酵解酶的活性,ADP则会使糖酵解酶的活性增强。下图为糖酵解的部分过程及丙酮酸的运输途径。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A.所有生物的细胞中均可进行糖酵解过程
B.细胞质基质中ATP/ADP的值增大会降低糖酵解速率
C.丙酮酸通过线粒体内、外膜的方式不同与膜上蛋白质和磷脂有关
D.氧气可通过参与线粒体内膜上发生的反应来减少糖酵解产物的积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C [所有生物的细胞中均可进行糖酵解过程,A正确;ATP 的含量高会抑制糖酵解的进行,因此ATP/ADP 值增大会降低糖酵解的速率,B正确;丙酮酸通过线粒体内、外膜的方式不同与膜上蛋白质有关,与磷脂无关,C错误;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该阶段会直接消耗NADH并间接消耗丙酮酸,从而减少糖酵解产物的积累,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教师用书独具)
(2024·辽宁沈阳模拟)细胞内的ATP合酶可催化ATP合成,其催化中心的蛋白质有三种不同构象:O态(ATP与酶亲和力低)、L态(ADP、Pi与酶结合疏松)、T态(ADP、Pi与酶结合紧密),ATP合酶的催化功能是由H+跨膜回流时驱动这三种构象的动态变化实现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核细胞中存在ATP合酶,叶肉细胞中ATP合酶仅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
B.T态有利于ATP释放,推测该酶催化中心构象呈L态、T态、O态的周期性变化
C.ATP合酶催化的结果是使H+势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到特殊的化学键中
D.温度和pH都仅通过影响蛋白质的结构,进而影响ATP的合成速率

C [原核细胞中有ATP合成,因此存在ATP合酶,叶肉细胞中ATP合酶存在于线粒体内膜、类囊体薄膜,A错误;催化中心的蛋白质呈O态时,ATP与酶亲和力低,有利于ATP释放,推测该酶催化中心构象呈L态、T态、O态的周期性变化,B错误;ATP合酶催化的结果是将ADP、Pi合成ATP,该过程中H+势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到特殊的化学键中,C正确;温度和pH不仅影响蛋白质的结构,还通过影响H+跨膜回流的速度影响ATP的合成,D错误。]
热点拓展一 主动运输的特殊类型及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机制
1.主动运输
(1)主动运输的能量来源
热点拓展篇
(2)几种常考的跨膜运输类型
a.Na+-K+泵
b.质子泵
c.协同转运
2.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机制
进入细胞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核苷酸、多糖、胆固醇与脂蛋白形成的颗粒等,通过与膜上某种受体蛋白的特异亲和力而附着于膜上,受体配体复合物移向有被小窝。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将附着物包在里面,然后分离下来形成小囊泡进入细胞内部,囊泡脱去网格蛋白形成吞饮泡。吞饮泡中受体与配体分离,配体被高尔基体或溶酶体进一步处理,逐步将吞进的物质消化分解。含有受体的小泡移向细胞膜,受体回到细胞膜,介导下一次胞吞过程。
拓展应用
1.(2024·江苏徐州模拟)根据能量的来源不同,主动运输分为下图三种类型。某些光合细菌存在光驱动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TP驱动泵同时具有载体蛋白和ATP水解酶的功能
B.协同转运分为同向和反向转运,由ATP直接提供能量
C.利用光能的光驱动泵位于细菌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
D.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运输靠协同转运蛋白

A [据图所示,ATP驱动泵具有运输物质将ATP转化为ADP,同时释放出能量的功能,故ATP驱动泵同时具有载体蛋白和ATP水解酶的功能,A正确;协同转运分为同向和反向转运,能量来自顺浓度梯度所产生的电化学梯度势能,B错误;细菌没有叶绿体,C错误;协同转运蛋白参与的是主动运输,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运输是协助扩散,D错误。]
2.(2024·河南郑州联考)运载某些大分子时,细胞会通过网格蛋白小泡来转运。如图所示,细胞对运载分子胞吞过程需要运载分子与特定的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网格蛋白聚集在有被小窝侧,有被小窝进一步内陷形成有被小泡,有被小泡须在动力蛋白的作用下与细胞膜割离。有被小泡的外表面包被着网格蛋白,在脱包被后开始转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大分子物质在被细胞胞吞前,需要与受体先结合再被识别
B.动力蛋白将有被小泡与细胞膜割离需要消耗能量
C.囊泡运输会导致某些生物膜的成分更新和面积的变化
D.胞吞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A [大分子物质在被细胞胞吞前,需要先被受体识别再结合,A错误;动力蛋白将有被小泡与细胞膜割离类似胞吐,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囊泡运输过程存在膜的融合与割离,会导致某些生物膜的成分更新和面积的变化,C正确;胞吞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正确。]
热点拓展二 米氏常数Km
米氏常数Km定义为酶以其最大催化速率的一半运行时的底物浓度,在一定条件下,某种酶的Km值是恒定的,它描述了酶对特定底物的亲和力。
Vmax是酶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S]为底物浓度。
1.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当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的增加与底物浓度的增加成正比(一级反应);此后,随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度的增加量逐渐减少(混合级反应);最后,当底物浓度增加到一定量时,酶几乎被底物饱和,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不再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零级反应)。
2.Km的应用
(1)判断酶的种类:可以通过测定不同酶(特别是一组同工酶)的Km值,来判断是否为不同的酶。
(2)Km可以反映酶与底物亲和力的大小,即Km值越小,则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越大;反之,则越小。同一种酶如果有几种底物,就有几个Km,其中Km值最小的底物一般称为该酶的最适底物或天然底物。
(3)已知某个酶的Km,可计算出在某一底物浓度时,某反应速度相当于Vmax的百分率。
(4)Km可用来确定酶活性测定时所需的底物浓度。在测定酶活性时,如果要使得测得的初速度基本上接近Vmax值,而过量的底物又不至于抑制酶活性时,一般[S]值需为Km值的10倍以上。
拓展应用
(2024·重庆一模)中间产物学说认为:酶(E)的活性中心部位首先与底物(S)结合,生成不稳定的中间产物(ES),然后再产生产物(P)同时释放出酶(E)。根据这一学说,在酶浓度、pH、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米氏方程v= 表示底物浓度[S]与速率v之间的关系,其坐标曲线如图1,其中“Vmax”表示该条件下最大反应速率,“Km”表示在该条件下达到1/2 Vmax时的底物浓度。图2表示竞争抑制剂会与底物竞争结合酶的活性中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底物浓度足够大,反应速率可以达到Vmax,由此可判断加入竞争抑制剂后,Km值将变小
B.酶的活性可以用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既可以用P的产生速率,也可用E的消耗速率表示
C.通过竞争抑制(如图2)的事实,可以否定酶具有专一性的特性
D.如果要把反应速率控制在1/3Vmax,则应该把底物浓度控制在1/2Km

D [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反应物与酶结合的机会,加入竞争性抑制剂,Km值增大,A错误;酶的活性可以用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既可以用P的产生速率,也可用底物S的消耗速率表示,其中E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不变,B错误;酶具有专一性的特点,通过竞争抑制(如图2)的事实并不能否定酶具有专一性的特性,C错误;由米氏方程可知,如果要把反应速率控制在,则应该把底物浓度控制在1/2Km,D正确。]
热点拓展三 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磷酸化是将磷酸基团加在中间代谢产物上或加在蛋白质上的过程。将磷酸基团从这些物质上去除称为去磷酸化。磷酸基团的添加或除去(去磷酸化)对许多反应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在生物体内起着“开/关”作用。例如使酶(enzyme)活化或失活,控制细胞代谢活动。
1.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指在分解代谢过程中,底物因脱氢、脱水等作用而使能量在分子内部重新分布,形成高能磷酸化合物,然后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形成ATP的过程。如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ATP的生成。
氧化磷酸化是指在线粒体内膜上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TP的生成的过程。
光合磷酸化是植物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在光下通过一系列电子传递过程,催化腺苷二磷酸(ADP)与磷酸(Pi)形成腺苷三磷酸(ATP)的反应。
2.蛋白质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
蛋白质分子加上磷酸基团,称蛋白质分子的磷酸化(往往伴随着ATP水解,提供磷酸基团),已磷酸化的蛋白质分子去除磷酸基团,称蛋白质分子的去磷酸化。添加磷酸基团的酶叫作蛋白激酶,移除磷酸基团的酶叫作蛋白磷酸酶,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可逆的。
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一种分子开关。一些蛋白平时处于失活状态,必须被蛋白激酶磷酸化之后才可以发挥活性,进一步转导各种生命过程。而有些正好相反,某些蛋白磷酸化时是失活的,必须经过蛋白磷酸酶去磷酸化才可以激活。
拓展应用
1.(2024·安徽芜湖模拟)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使蛋白质特定氨基酸位点发生磷酸化,蛋白磷酸酶可使其去磷酸化,这在细胞中是常见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蛋白质磷酸化位点的氨基酸缺失,不影响细胞信号传递
B.蛋白质磷酸化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受温度的影响
C.磷酸化后的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活性也发生改变
D.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导致的蛋白质活性变化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A [如果这些蛋白质特定磷酸化位点的氨基酸缺失,将会使该位点无法磷酸化,进而影响细胞信号的传递,A错误;温度会影响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的活性,进而影响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反应,B正确;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均会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蛋白质活性,C正确;通过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进而来实现细胞信号的传递,体现出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D正确。]
2.(2024·江苏苏州模拟)ATP可将蛋白质磷酸化,磷酸化的蛋白质会改变形状做功,从而推动细胞内一系列反应的进行(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TP推动细胞做功,存在吸能反应与放能反应过程
B.磷酸化的蛋白质做功,失去的能量主要用于再生ATP
C.ATP水解与磷酸化的蛋白质做功均属于放能反应
D.肌肉在收缩过程中,ATP中的化学能转化成了机械能

B [ATP推动细胞做功过程中,ATP的水解是放能反应,蛋白质磷酸化过程是吸能反应,因此该过程存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A正确;磷酸化的蛋白质做功时,失去的能量转化成了机械能并不能用于再生ATP,B错误;ATP水解是放能反应,磷酸化的蛋白质做功也是放能反应,C正确;肌肉在收缩过程中,通过ATP水解导致蛋白质磷酸化,将ATP中的化学能转移到了蛋白质中,磷酸化的蛋白质做功过程中又将该部分能力转化为机械能,整个过程中 ATP中储存的化学能最终转化成了机械能,D正确。]
1.(2024·山东潍坊阶段练习)胆固醇的摄取和
吸收是一种典型的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即便
细胞外胆固醇浓度很低,胆固醇也可和蛋白质
结合形成LDL 颗粒,LDL 颗粒与细胞膜上的 LDL 受体结合,结合后有被小窝凹陷,形成包含 LDL颗粒的有被小泡,有被小泡失去外被蛋白成为无被小泡,才能与某些细胞器融合。其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热点拓展练(二) 细胞代谢的保障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A.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B.胆固醇通过胞吞作用转运需要消耗能量
C.外被蛋白可促进有被小泡与某些细胞器融合
D.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可浓缩胞外浓度较低的胆固醇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C [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A正确;在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胞吞、胞吐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们需要消耗细胞呼吸所释放的能量,B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有被小泡失去外被蛋白成为无被小泡,才能与某些细胞器融合,所以外被蛋白不能促进有被小泡与某些细胞器融合,C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当细胞外胆固醇浓度很低时,胆固醇也可以通过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形成包含 LDL颗粒的有被小泡运进细胞,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2.(2024·北京卷)胆固醇等脂质被单层磷脂包裹形成球形复合物,通过血液运输到细胞并被胞吞,形成的囊泡与溶酶体融合后,释放胆固醇。以下相关推测合理的是(  )
A.磷脂分子尾部疏水,因而尾部位于复合物表面
B.球形复合物被胞吞的过程,需要高尔基体直接参与
C.胞吞形成的囊泡与溶酶体融合,依赖于膜的流动性
D.胆固醇通过胞吞进入细胞,因而属于生物大分子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C [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所以头部位于复合物表面,A错误;球形复合物被胞吞的过程中不需要高尔基体直接参与,直接由细胞膜形成囊泡,然后与溶酶体融合后,释放胆固醇,B错误;胞吞形成的囊泡(单层膜)能与溶酶体融合,依赖于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胆固醇属于固醇类物质,是小分子物质,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3.(2024·甘肃酒泉三模)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上有多种载体蛋白,如肠腔侧膜上的载体为钠依赖的葡萄糖转运体(SGLT),基底侧膜上的载体分别为葡萄糖转运体(GLUT-2)和Na+-K+泵。如图为小肠上皮细胞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A.SGLT逆浓度梯度将葡萄糖从肠腔侧转运进小肠上皮细胞
B.SGLT顺浓度梯度将Na+从肠腔侧转运进小肠上皮细胞
C.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有关
D.Na+进出该细胞的运输速率均不受氧气浓度的影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D [由题图可知,SGLT逆浓度梯度将葡萄糖从肠腔侧转运进小肠上皮细胞,葡萄糖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的驱动力是利用了Na+浓度梯度所蕴含的势能,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A正确;由题图可知,SGLT顺浓度梯度将Na+从肠腔侧转运进小肠上皮细胞,该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B正确;一种载体蛋白往往只适合转运特定的物质,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数量、载体蛋白空间结构的变化对许多物质的跨膜运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有关,C正确;Na+进细胞的运输方式是顺浓度进行的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运输速率不受氧气浓度的影响,Na+出细胞的运输方式是逆浓度进行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运输速率会受氧气浓度的影响,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4.(2024·吉林长春模拟)某些光合细菌的细胞膜上具有H+泵,其被光激活后,可以驱动H+的跨膜运输,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A.图中的光能均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特殊的化学键中
B.ATP的合成属于吸能反应,能量来自光合细菌膜内外H+的浓度差
C.H+通过H+泵和转运蛋白1的运输方式分别是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
D.转运蛋白1和转运蛋白2虽都同时具有运输和催化功能,但仍均具有专一性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A [题图中的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特殊的化学键和NADPH中,A错误;ATP的合成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吸能反应,由题图可知,能量来自光合细菌膜内外H+的浓度差产生的电化学势能,B正确;由题图可知,H+通过H+泵运输时,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需要载体并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H+通过转运蛋白1运输时,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C正确;由题图可知,转运蛋白1和转运蛋白2虽都同时具有运输和催化功能,但运输的物质不同,仍具有专一性,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5.底物浓度—酶促反应速率曲线如图甲所示,低底物浓度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增加(一级反应),高底物浓度时,随底物浓度增加酶促反应速率几乎不再改变(零级反应)。米氏方程(见图乙所示)可用于描述该过程,其中v是酶促反应速率,Vmax是底物过量时的最大反应速率,[S]是底物浓度,
Km是米氏常数,数值为酶促反应速率为最
大反应速率一半时,所对应的底物浓度。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A.Km值的大小受温度和pH的影响
B.Km值越大,酶和底物的亲和力越小
C.加入竞争性抑制剂之后,Km不变,Vmax变小
D.底物浓度低时,米氏方程v≈(Vmax/Km)* [S],呈现一级反应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C [Km表示反应速率为一半时的底物浓度,温度和pH影响酶的活性,则Km值的大小受温度和pH的影响,A正确;Km表示反应速率为一半时的底物浓度,Km值越大,酶与底物亲和力越低,Km越小,酶与底物亲和力越强,B正确;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反应物与酶结合的机会,加入竞争性抑制剂,Km值增大,Vmax基本不变,C错误;底物浓度—酶促反应速率曲线如图甲所示,低底物浓度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增加(一级反应),米氏方程中分母中的[S]可以忽略,则米氏方程v≈(Vmax/Km)*[S],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6.(2024·湖南怀化开学考试)酶抑制剂能降低酶的活性,主要有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剂两大类。图1表示两种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图2为最适温度下酶促反应曲线,Km表示最大反应速率(Vmax)一半时的底物浓度。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A.蛋白酶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形成过程中脱去水分子
B.竞争性抑制剂的抑制作用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而解除
C.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会使Vmax降低,Km值升高
D.Km值越小,酶与底物亲和力越高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C [蛋白质类酶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形成过程中脱去水分子,A正确。竞争性抑制剂的抑制作用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而解除,因为可以增大底物与酶的接触概率,B正确。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与酶的非活性部位不可逆性结合,从而使酶的活性部位功能丧失,反应物不能与活性部位结合,故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会使Vmax降低;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会使Vmax降低不是由底物浓度引起的,因此Km值不会升高,C错误。Km值越小,说明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就达到了Vmax,说明酶与底物亲和力高,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7.(2024·山东临沂期末)酶抑制剂包括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剂。竞争性抑制剂通过与底物争夺酶的结合位点来抑制酶的活性,非竞争性抑制剂通过与酶结合后改变酶的结合位点的结构来抑制酶的活性。下图表示相同酶溶液分别在无抑制剂、两种不同抑制剂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情况。已知该实验中只使用了一种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A.甲组为无抑制剂条件下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B.乙组反应体系中加入了竞争性抑制剂,增加底物浓度能促进反应速率提高
C.丙组反应体系中加入了非竞争性抑制剂,增加酶浓度不能促进反应速率提高
D.甲组在底物浓度为 15 时再加入相同的酶,酶促反应速率将呈现上升趋势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C [甲组为无抑制剂条件下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其反应速率均高于加入了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剂的反应速率,A正确;乙组为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结合后的反应速率曲线,其特点是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底物与酶结合的频率增大,反应速率逐渐增强,B正确;丙组为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结合后的反应速率曲线,其特点是酶的结构被改变,酶不再与底物结合,即使增加底物浓度也不能提高反应速率,但是可以通过增加酶浓度来促进反应速率提高,C错误;甲组在底物浓度为15时,酶促反应速率已达最大,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为酶,故甲组在底物浓度为15时再加入相同的酶,酶促反应速率将呈现上升趋势,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8.(2024·湖南衡阳模拟)蛋白质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被比喻为一种分子开关,分子开关的机理如下图所示。形成有活性的蛋白质是一个磷酸化的过程,即“开”的过程;形成无活性的蛋白质是一个去磷酸化的过程,即“关”的过程。下列有关分子开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A.蛋白质磷酸化过程是一个放能反应
B.蛋白激酶能为蛋白质磷酸化反应过程提供活化能
C.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可作为HIV遗传物质的单体
D.“开”的过程所需的磷酸可来自ATP 中靠近“A”的磷酸基团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C [通过图示可知,蛋白质磷酸化过程需要消耗ATP,是一个吸能反应,与ATP的水解相联系,A错误;酶具有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的作用,故蛋白激酶能降低蛋白质磷酸化反应的活化能,而不是提供活化能,B错误;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是腺苷一磷酸,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HIV遗传物质RNA的单体,C正确;ATP水解放能是通过断裂远离“A”的磷酸基团的特殊化学键,同时产生ADP,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9.(2024·河北石家庄模拟)GTP结合蛋白是一类参与信号传递的开关蛋白,该类开关蛋白与GTP结合后被激活,输出信号后,开关蛋白具有的GTP水解活性将与其结合的GTP水解成GDP,使开关处于非活性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A.开关蛋白具有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能力
B.信号输入过程中GDP需结合一个磷酸形成GTP
C.GDP释放出一个磷酸后的产物可参与形成RNA
D.活化和非活化的开关蛋白都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开关蛋白具有GTP水解酶的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正确;图中显示信号输入过程需提供额外的GTP替换开关蛋白上的GDP,B错误;GDP进一步释放出一个磷酸后变为鸟嘌呤核糖核苷酸,可参与形成RNA,C正确;活化和非活化的开关蛋白都含有肽键,故都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0.(2024·河南郑州模拟)蛋白质磷酸化是在蛋白质激酶的催化作用下,将ATP的磷酸基团转移到底物蛋白质中某些氨基酸(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残基上的过程。蛋白质磷酸化可使没有活性的蛋白质转化为有活性的蛋白质,是调节和控制蛋白质活力和功能最普遍的机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蛋白质激酶可将磷酸基团转移到不同的氨基酸残基上,说明酶不具有专一性
B.蛋白质磷酸化可改变蛋白质的活性,该过程与ATP的水解有关,为放能反应
C.蛋白质激酶发挥催化作用的过程中可提高该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速率更快
D.蛋白质活性变化与其结构改变有关,蛋白质结构的改变不一定导致其活性丧失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D [蛋白质激酶可将磷酸基团转移到不同的氨基酸残基上,体现了酶可以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说明酶具有专一性,A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蛋白质磷酸化反应的结果是“将ATP的磷酸基团转移到底物蛋白质中某些氨基酸(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残基上”,ATP水解的产物是ADP和磷酸基团,因此该过程与ATP的水解有关,为吸能反应,B错误;蛋白质激酶发挥催化作用的过程中可降低该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速率更快,C错误;蛋白质活性变化与其结构改变有关,有些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是可逆的,如载体蛋白和酶,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1.(2024·安徽合肥二模)氮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NRT(硝酸盐转运蛋白)会根据外界环境的硝酸盐浓度,通过位点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在高亲和力和低亲和力之间切换,来完成氮素的吸收,保证了植物细胞对氮素的需求,如图表示的转运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A.进入细胞时会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
B.NRT虽能同时运输、H+,但仍具有特异性
C.H+载体能够降低有关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D.土壤环境呈酸性时,细胞吸收的可能增多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A [进入细胞需要H+载体协助,消耗H+顺浓度梯度跨膜产生的电化学势能,而非ATP水解释放的能量,A错误;NRT可以同时运输和H+,这与其空间结构有关,其仍具有特异性,并不能运输其他物质或离子,B正确;图中H+载体具有运输和催化功能,当作为酶促进ATP水解时,能够降低该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C正确;当土壤呈酸性时,意味着细胞外的H+浓度升高,此时,通过NRT进入细胞的量可能增多,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2.(2024·江苏扬州期末)一般认为生物膜上存在一些能携带离子通过膜的载体分子,载体分子对一定的离子有专一的结合部位,载体的活化需要ATP,其转运离子的情况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A.生物膜的功能与膜上载体、酶等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有关
B.载体蛋白通过改变构象,只转运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
C.磷酸激酶和磷酸酯酶分别催化ATP水解和合成
D.未活化的载体在磷酸激酶和ATP的作用下可再度磷酸化而活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C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则生物膜的功能与膜上载体、酶等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有关,A正确。载体蛋白具有专一性,载体蛋白通过改变构象,只转运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B正确。据图分析,磷酸激酶的作用是在ATP和底物之间起催化作用,将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载体上;磷酸酯酶是通过催化磷酸酯键水解使载体去磷酸化的酶,C错误。图示未活化的载体,在磷酸激酶的催化下,可获得ATP转移的磷酸基团,而再度活化,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