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5 16:51:39

文档简介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试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4分)
(2025八下·高州期末)【打卡露天矿生态公园】。
昔日的露天矿废墟,如今已焕然一新,变为风景秀丽的公园。漫步于茂名露 天矿生态公园,处处可见盎然生机。远处的矿湖碧波荡漾,水汽氤氲,①liáo rào▲于青绿山水之间。公园保留了部分工业遗迹,与新建的②tíng tái-lóu gé▲巧妙融合,历史与现代在此对话。行至开阔地带,一片广袤的③kuàng yě▲展现在眼前,野花点缀其间,明艳可爱。清风徐来,淡淡的草木清香④mí màn▲在空气里,令人赏心悦目。尽管这里是一幅工业文明与自然共生的 画卷,更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1.请你根据上文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liáo rào   
②tíng tái-lóu gé   
③kuàng yě   
④mí màn   
2.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焕然一新 B.氤氲 C.点缀 D.赏心悦目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里尽管是一幅工业文明与自然共生的画卷,更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B.这里尽管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更是一幅工业文明与自然共生的画卷。
C.这里不仅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更是一幅工业文明与自然共生的画卷。
D.这里不仅是一幅工业文明与自然共生的画卷,更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答案】1.缭绕;亭台楼阁;旷野;弥漫
2.D
3.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1.①缭绕:“liáo rào” 对应 “缭绕”,形容水汽在山水间回环、缠绕的状态,符合 “矿湖碧波荡漾,水汽氤氲” 的语境。②亭台楼阁:“tíng tái - lóu gé” 对应 “亭台楼阁”,指公园中新建的传统建筑,与 “工业遗迹” 形成古今融合的景观。③旷野:“kuàng yě” 对应 “旷野”,指开阔地带的广袤原野,契合 “行至开阔地带,一片广袤……” 的描述。④弥漫:“mí màn” 对应 “弥漫”,形容草木清香在空气中扩散、充盈的状态,符合 “淡淡的草木清香…… 在空气里” 的语境。
故答案为:缭绕;亭台楼阁;旷野;弥漫
2.A.“焕然一新”:形容露天矿从废墟变为公园的巨大变化,符合语境;
B . “氤氲”:准确描绘了矿湖水汽弥漫、朦胧缥缈的状态,使用恰当
C. “点缀”:写出野花零散分布在旷野中,对环境起到装饰作用,生动形象;
D.“赏心悦目”:通常用于形容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侧重视觉感受。文中描述的是 “淡淡的草木清香弥漫在空气里”,属于嗅觉体验,用 “赏心悦目” 搭配不当,可改为 “沁人心脾” 等更贴合嗅觉感受的词语。
故答案为:D
3.原句 “尽管这里是一幅工业文明与自然共生的画卷,更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存在两处问题:关联词误用:“尽管” 表转折,与 “更”(表递进)搭配不当,应改为 “不仅…… 更”;逻辑顺序调整: “工业文明与自然共生的画卷” 是核心定位,“市民休闲” 是其衍生功能,则逻辑顺序可调整为 “不仅是…… 画卷,更是…… 好去处”。D 项 “这里不仅是一幅工业文明与自然共生的画卷,更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修正了关联词,且符合 “核心价值→衍生功能” 的递进逻辑,故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D
4.(2025八下·高州期末)【参加主题教育活动】2025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茂名某中学要举行主题为“诵读经典诗词,涵养爱国情怀”的爱国诗词朗诵会。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拟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80字。
【答案】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2025年,共和国迎来76岁华诞。诗词如史,承载家国情怀;经典似炬,点亮爱国心火。今天,让我们以“诵读经典诗词,涵养爱国情怀”为约,在诗韵中回溯峥嵘,抒发对祖国的炽热爱意,开启这场爱国诗词诵响会。
【知识点】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开场白撰写题,核心是围绕“诵读经典诗词,涵养爱国情怀”爱国诗词朗诵会,结合“202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背景,以主持人身份创作开场语。首先要有称呼(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然后将“国庆76周年”背景与“爱国诗词诵读”主题结合,要自然出朗诵会,字数不少于80字即可。
故答案为: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2025年,共和国迎来76岁华诞。诗词如史,承载家国情怀;经典似炬,点亮爱国心火。今天,让我们以“诵读经典诗词,涵养爱国情怀”为约,在诗韵中回溯峥嵘,抒发对祖国的炽热爱意,开启这场爱国诗词诵响会。
【点评】本题考查开场白的拟写。开场白,是活动开始之前,主持人用来导入节目、渲染气氛、调动观众情绪的话。拟写时要注意措辞和气氛的配合,注意要贴合主题。
二、古诗文学习与评价 (30分)
(2025八下·高州期末)默写与欣赏 ;请完成下列默写。
5. 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其五)]
6.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凄神寒骨,   。 (柳宗元《小石潭记》)
7.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关雎》)
9.    ,   !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答案】5.悠然见南山
6.寂寥无人;悄怆幽邃
7.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8.君子好逑
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5.出自陶渊明《饮酒》(其五),“悠然” 体现诗人闲适心境,注意 “悠” 不要误写为 “优”。
故答案为:悠然见南山
6.出自柳宗元《小石潭记》,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氛围。“寂寥” 指寂静空旷,“悄怆幽邃” 强调凄凉深远,注意 “寥”“怆”“邃” 的写法。
故答案为:寂寥无人;悄怆幽邃
7.出自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豁达的离别之情。“歧路” 指岔路,“沾巾” 指流泪,注意 “歧” 不要误写为 “岐”。
故答案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8.出自《关雎》,“好逑” 指好的配偶,注意 “逑” 的写法(不要误写为 “求”)。
故答案为:君子好逑
9.出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广厦” 指宽敞的房屋,“庇” 指遮蔽,注意 “厦”“庇”“俱” 的写法。
故答案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0.(2025八下·高州期末)请阅读《卖炭翁》并完成题目。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 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 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 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诗歌用几组颜色描写人物,突出人物形象。请参考示例,为卖炭翁的形象作批注。
示例:“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诗人用“黄”和“白”两种颜 色,突出了宫使趾高气扬、耀武扬威的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一: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中读出了卖炭翁的苍老与艰辛。示例二:我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中读出了卖炭翁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一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灰尘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传神。两鬓花白与“十指黑”的对比,见其年高与劳苦,让人为之心酸;“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身上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心忧炭贱”又使之完全可以理解,他孤苦伶仃,读之催人泪下。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中读出了卖炭翁的苍老与艰辛。
示例二:我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中读出了卖炭翁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
【点评】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2025八下·高州期末)文言文阅读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 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才美不外见   
③执策而临之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文章通过千里马不被伯乐赏识的经历,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1.有时;同 “现”,显现、表现;面对
12.①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3.文章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不被赏识的愤懑与同情,批判了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的语句,从文章所的不同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参考例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会以千里马而著称。
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马鞭驱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一食或尽粟一石” 指千里马一顿饭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或” 在这里表示不定指的时间,译为 “有时”。“才美不外见” 指千里马的才能和美好素质不能在外面表现出来,“见” 是通假字,通 “现”,意为 “显现”。“执策而临之” 指拿着马鞭面对千里马,“临” 在这里是 “面对、靠近” 的意思。
故答案为:有时;同 “现”,显现、表现;面对
1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语为:“且” 译为 “尚且”,“等” 译为 “一样、等同”,“安” 译为 “怎么、哪里”。这句话通过反问,强调千里马因得不到充足喂养,连普通马的水平都达不到,更别说日行千里,突出 “食马者” 的无知。第一个 “其” 表反问,译为 “难道”;第二个 “其” 表推测,译为 “恐怕、大概”。两个反问与推测结合,点明文章主旨 —— 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统治者不识人才,语气强烈,饱含愤懑。
故答案为:①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3.作者以 “千里马” 喻指人才,以 “伯乐” 喻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以 “食马者” 喻指埋没人才的统治者。全文借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影射当时社会人才被压制的现实,抒发了对人才得不到重用的痛惜,以及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的强烈不满。
故答案为: 文章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不被赏识的愤懑与同情,批判了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2025八下·高州期末)文言文阅读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②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③,而刖④其左足。及厉王薨⑤,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 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 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 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 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⑥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①璞:含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相:鉴定。③诳:欺骗,迷惑。④ 刖(yuè):古代一种断足的酷刑。⑤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等的死叫“薨”。⑥ 理:这里指对璞玉进行加工、雕琢。
1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厉王薨(等到) B.王闻之(听说)
C.使人问其故(所以) D.遂命曰(于是)
15.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16.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4.C
15.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16.《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断句;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例文】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玉璞,捧着它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匠鉴别这块玉璞,玉匠说:“这是块石头。” 厉王认为卞和在欺骗他,就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等到厉王去世,武王即位,卞和又捧着那块玉璞献给武王。武王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这是块石头。” 武王也认为卞和在欺骗他,就砍掉了他的右脚。
武王去世后,文王即位。卞和于是抱着那块玉璞在楚山脚下哭泣,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血来。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去问他哭泣的原因,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
卞和说:“我不是为被砍掉脚而悲伤,我悲伤的是把宝玉称作石头,把正直的人称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文王于是让玉匠加工这块玉璞,果然得到了宝玉,于是给它命名为 “和氏之璧”。
14.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故,原因。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我并非因为失去双脚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世人将宝玉看作石头,把忠诚的人称为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啊!
故答案为: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16.本题考查主旨把握。《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揭示了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才华和价值往往会被忽视或误解,只有当它们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赏识时,才能展现出它们应有的光芒。
故答案为:《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
三、现代文阅读(26分)
(2025八下·高州期末)阅读理解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①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 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 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 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 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 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 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 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 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 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 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 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 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 1921到 1930 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7.关于物候现象的影响因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纬度差异是首要因素,其导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并非固定值。
B.烟台苹果开花要晚于济南,根本原因是烟台靠海,延迟了物候期。
C.华南地区在山腰成功种植热带作物,是利用逆温层原理避免低温。
D.20世纪20年代,乔木的物候期比18世纪40年代提前大约九天。
18.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阐释经度差异时,作者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将不同经度的物候现象系统归 类。
B.选文采用“总-分”结构,首段设问总领,后四段依次分述,脉络清晰。
C.为说明物候现象的古今差异,作者引用英国南部物候的记录,形成古今对照。
D.“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等生活化表达,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19.“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请依据选文内容,说明为什么在自然种植 条件下,荔枝树主要适合在岭南地区生长,而难以在同时期的北方地区广泛种 植。
【答案】17.B
18.A
19.依据选文内容,荔枝树适合在岭南地区生长而难以在北方广泛种植,主要受纬度差异影响。纬度是影响物候现象的首要因素,越往北气温越低,植物生长、开花等物候现象越迟。岭南地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能满足荔枝树生长所需的热量条件;而北方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无法为荔枝树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难以在自然种植条件下广泛种植。
【知识点】平实性说明文;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的判断,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CD.正确;
B.有误,烟台苹果开花晚于济南,直接原因是烟台靠海(经度差异导致沿海春天来得迟),但“根本原因”表述不准确,文中仅说明经度差异是影响因素,并非“根本因”
故答案为:B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有误,阐释经度差异时,作者使用的是举例子(大连与北京、济南与烟台)的说明方法,而非分类别。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从纬度因素来看,荔枝是热带水果,对温度要求较高。岭南地区纬度较低,气温相对较高,更适合荔枝树生长;而北方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在自然种植条件下,难以满足荔枝树生长所需的温度条件,所以难以广泛种植。从气候因素(与纬度相关)来说,北方冬冷夏热,冬季温度过低,会对荔枝树造成冻害等不利影响,不利于荔枝树的越冬和生长;而岭南地区冬季相对温暖,更适宜荔枝树的生长。
故答案为:依据选文内容,荔枝树适合在岭南地区生长而难以在北方广泛种植,主要受纬度差异影响。纬度是影响物候现象的首要因素,越往北气温越低,植物生长、开花等物候现象越迟。岭南地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能满足荔枝树生长所需的热量条件;而北方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无法为荔枝树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难以在自然种植条件下广泛种植。
(2025八下·高州期末)阅读理解
怀念蛙鼓
简 默
① 乡下的四五月间,一切都像从油塘子里提出来一样,光亮亮的,鲜艳艳的。村 东头的禾苗已长得碧油油的了,黄瓜蔓、南瓜蔓拼命往上蹿;芥菜、兰草、田字草也 赶趟儿似的,聚满了田野;青蛙这时的嗓门像上了油的齿轮,声音又脆又亮。一到夜 里,音乐会更隆重了。先是一只青蛙领唱,“呱————呱————呱”,清脆有力。然后是大 合唱,“呱呱呱,呱呱呱……”霎时,万流齐发,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气象恢宏。 这场大合唱持续了三四个小时,接下来又是二重唱,童声独唱……
② 它们各自把最美的音色献给你,一声比一声响亮,一声比一声抒情。它们有 鲜明的节奏感,有长短不同的曲调,有弦音,有乐音,有强音,有弱音,时而齐唱时而 合唱,不需要指挥,更无需歌谱。它们分明是天生的歌者。歌声如行云流水,在这长 夜里,让你忘记了忧虑,在这美妙的天籁里徜徉……它们仿佛是在歌颂这美好的家 园,在庆祝即将来临的生命盛季。
③ 村头的晒谷坪里,乡亲们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聊着家常。听到这热闹非凡的 蛙鼓,大家:底便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一个好年成仿佛就在眼前了。
④ 我们小孩子就从人群中溜出来,有的一手提一瓶水,一手拿一把扇子,跑到 田边去看萤火虫。父母说不要往深草里走,小心蛇。因此,大家都不敢走远。夜深了, 大合唱也渐渐地低下来,换成了很抒情的女生清唱,“呱————呱————呱”,像催眠曲 一样在空旷的田野飘荡,越发衬出夜的宁静。孩子们也倦了,躺在晒谷坪的草席上, 伴着蛙声入眠。
⑤ 这是我童年里最温馨的记忆。蛙声聒噪使我感到生命的奔腾和美好。试想: 月白风清的晚上,万籁寂静是不是有一点单调和阴森?蛙声的合鸣是乡村生活的原 汁原味。
⑥ 如今,随着父母工作的变迁,我从乡村走到城镇。在都市里生活久了,“蛙鸣 蒲叶下,鱼入稻花中”便只是一个遥远的意象了,儿时那种恬静的田园生活,我已不 敢奢望能再现。“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 处蛙”“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蛙鸣夜半寻荷塘,误作星辰友人灯” ……这些美好的景致已经被社会发展的车轮碾得粉碎,“蛙声一片”的美好童年也 只能期待着在梦中出现了。
⑦ 今年的清明节,当我再一次回到家乡,再一次静立田头,等候蛙声的洗涤时, 我失望了:苍白的月光下是一望无际的田畴。没有虫鸣,也没有蛙鼓,只有偶尔几声 低低的叹息。不远处又来了一群“扫荡者”,那些穿梭不息捕蛙的灯火像残忍的日军 的探照灯。萤火虫销声匿迹,只有死亡的火光威胁着一切,吞噬着一切。我不由战栗 起来……
⑧ 辛弃疾曾乐观地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当蛙声疏落时,稻 花不香、丰年不再的厄运离我们还会远吗?
⑨ 时间来到今夜,我终于在别处又听到了蛙鸣,如此的亲切,如此的温馨,它如 初夏夜里拂动着的暖风,沿着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而,情绪中不仅仅是感动,更 多的是忧虑。但愿人们在聆听美妙的蛙鸣时能有爱护之心。用心去感受,用耳去聆 听,不要用手去欣赏,不要用嘴去品尝。让我们的城市也保有一丝自然的气息,为了 那些虫、鸟、蛙,也为了我们自己。
⑩突然想起了齐白石的一幅国画,题曰《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里除一条溪水中 的十几只蝌蚪外,并不见一蛙。而你仿佛看到了在不远处,蛙们的悠闲与自在,仿佛 能听到一片片如歌如吟的蛙鼓,嘹亮而宏阔……
怀念蛙鼓。
(选自散文集《活在尘世中》,有删改)
20.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时间 ①    如今 今年的清明节
地点 乡下 ②    乡下
事件 夜晚欣赏蛙鸣 ③    ④   
21.请结合上下文,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
霎时,万流齐发,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气象恢宏。
22.文章第 段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23.读完这篇选文,你也许会联想到“和谐共生”“持续发展”“诗意栖居”等词语。请 选择一个你认为最符合选文主题的词语,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20.童年的四五月间;城镇(都市);难以听到蛙鸣,只能在梦中回想;回到家乡,未听到蛙鸣,看到捕蛙景象
21.运用比喻的修辞,将蛙声比作万马奔腾、浪涛汹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蛙声的声势浩大、气势恢宏,展现出乡村夜晚蛙鸣的热闹,表达了作者对蛙声的喜爱与赞美。
22.独立成段,点明文章主旨,强化了对蛙鼓的怀念之情,呼应前文对童年蛙鸣的回忆和如今蛙声渐逝的惋惜引人深思。
23.“和谐共生”最符合主题。文章回忆童年乡下蛙鸣与乡村生活的和谐,如今蛙声渐逝、捕蛙现象存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失衡;作者希望人们爱护蛙类,让城市保有自然气息,正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呼吁,与主题契合。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文章段落及层次;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杭理与信息提取能力。①处,结合第①段“乡下的四五月间”及后文对童年蛙鸣的回忆,可知时间为“童年的四五月间”;②处,由第⑥段“如今,随着父母工作的变迁,我从乡村走到城镇”可知,地点是“城镇(都市)”;③处,第⑥段提到“'蛙声一片’的美好童年也只能期待着在梦中出现了”,可见事件是“难以听到蛙鸣,只能在梦中回想”;④处,第⑦段“今年的清明节,当我再一次回到家乡..。没有虫鸣,也没有蛙鼓……那些穿梭不息捕蛙的灯火”表明事件是“回到家乡,未听到蛙鸣,看到捕蛙景象”。
故答案为:童年的四五月间;城镇(都市);难以听到蛙鸣,只能在梦中回想;回到家乡,未听到蛙鸣,看到捕蛙景象
21.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赏析。第①段画线句“霎时,万流齐发,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象恢宏”,将蛙声比作“万马奔腾”“浪涛汹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万马奔腾”“浪涛汹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蛙声数量多、声势浩大、气势磅礴的特点,既展现了乡村夜晚蛙鸣的热闹壮观景象,也流露出作者对童年蛙声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运用比喻的修辞,将蛙声比作万马奔腾、浪涛汹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蛙声的声势浩大、气势恢宏,展现出乡村夜晚蛙鸣的热闹,表达了作者对蛙声的喜爱与赞美。
22.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第⑩段“怀念蛙鼓”独立成段,从内容上看,直接点明了文章的核心情感-对蛙鼓的怀念,强化了情感的表达;从结构上看,与前文对童年蛙鸣的温馨回忆、如今蛙声渐逝的惋惜以及对捕蛙现象的忧虑相呼应,收束全文的同时,也引发读者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思,凸显了文章主旨。
故答案为:独立成段,点明文章主旨,强化了对蛙鼓的怀念之情,呼应前文对童年蛙鸣的回忆和如今蛙声渐逝的惋惜引人深思。
2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与探究能力。“和谐共生”最符合主题。文章回忆了童年时乡村蛙鸣与人们生活和谐相融的场景,蛙声是丰收的象征,也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而如今,捕蛙现象导致蛙声渐逝,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作者呼吁“用心去感受,用耳去聆听,不要用手去欣赏,不要用嘴去品尝”,希望人们爱护蛙类,让城市保有自然气息,正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切期盼,与文章主题高度契合。
故答案为:“和谐共生”最符合主题。文章回忆童年乡下蛙鸣与乡村生活的和谐,如今蛙声渐逝、捕蛙现象存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失衡;作者希望人们爱护蛙类,让城市保有自然气息,正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呼吁,与主题契合。
四、作文(50分)
24.(2025八下·高州期末)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一粒种子都有自己的春天。”有人在心田种下宽容之花,有人种下感恩 之花,有人种下理想之花 那些默默扎根的日子里,你用怎样的信念与行动, 让属于自己的花破土而出?请以《在心田种下▲之花》为题,写一篇作 文,写下你的故事或想法。
要求:
①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500字以上;
② 补充完整题目,不得套写、抄袭;
③ 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例文
在心田种下勇气之花
书桌抽屉深处,压着一张泛黄的演讲稿。边角被反复折叠出深深的折痕,字里行间还能看见洇开的泪痕 —— 那是我第一次当众演讲的见证,也是心田里勇气之花破土的痕迹。
那时我刚转学到新班级,像株被移植的含羞草,总把自己缩在教室角落。班主任却偏选我参加校级演讲比赛,理由是 "你的文字里藏着一股劲儿"。拿到题目那天,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着镜子练习,可话刚出口,声音就抖得像风中的树叶。镜中的女孩红着眼圈,攥着稿子的手青筋直跳,活像要与那几页纸搏斗。
"要不还是找老师推掉吧?" 我对着窗外的玉兰树喃喃自语。春风拂过,枝头的花苞却纹丝不动,像一群攒着劲儿的小家伙,非要等到合适的时机才肯绽放。忽然想起科学课上学过的:种子顶开石块时,压强堪比大象用鼻子卷起树干。
第二天起,我把演讲稿贴在牙刷旁,刷牙时默念;放学路上边走边背,惊飞了灌木丛里的麻雀;睡前对着天花板模拟演讲,看月光在墙上投下我抬手的影子。有次在楼道里练习,被同班同学撞见,他们的窃笑声像小石子砸进湖面,我攥着稿子逃回教室,脸颊烫得能煎鸡蛋。那天晚上,我在稿纸背面画了朵没开放的花,花瓣上写着 "再试一次"。
比赛前的彩排,我站在主席台上,望着台下空荡的座位,腿肚子仍在打转。但当目光落在第一排班主任鼓励的眼神上,忽然想起那些对着镜子、月光、玉兰树练习的夜晚。"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声音虽轻,却没再发抖。下台时,班主任塞给我颗薄荷糖:"你看,花苞只要敢裂开条缝,风就会帮它打开花瓣。"
正式比赛那天,我站在聚光灯下,看见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却意外地平静。当说到 "勇气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时还敢往前走",掌声像潮水般涌来。鞠躬时,我仿佛看见心田里那朵花,正抖落最后一片包衣,露出嫩黄的花蕊。
如今那张演讲稿仍躺在抽屉里,旁边多了张比赛获奖证书。我知道,那朵勇气之花不会只开一次 —— 它在每次举手发言前舒展花瓣,在每次尝试新事物时散发芬芳。原来勇气从不是天生的礼物,而是像种花一样,要经历犹豫的寒冬、坚持的浇灌,才能在某个清晨,听见它破土而出的脆响。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核心在于通过 “种下 XX 之花” 的比喻,展现个体在精神层面的成长与蜕变。“心田” 象征内心世界,“花” 是精神品质或信念的具象化(如宽容、感恩、理想等),“种下” 则包含培育的过程 —— 需要 “信念与行动” 的浇灌,最终实现 “破土而出” 的成长。写作时需聚焦两个层面:一是 “种下” 的契机(如某次经历让 “我” 决心培养某种品质);二是 “培育” 的过程(遇到的困难、坚持的行动、心态的变化)。通过具体事件(如宽容他人的误解、为理想克服惰性)展现 “花” 从扎根到绽放的过程,突出 “信念与行动” 的重要性。文体适合写成记叙文,用细节描写(如心理活动、行动细节)体现情感的真实与成长的轨迹,避免空洞的道理阐述。
【题干分析】题目形式:半命题作文,需补充 “▲” 处的词语,明确 “花” 的象征意义(如 “坚韧”“勇气”“善良” 等)。核心关键词:“心田”(限定写作范围为内心世界)、“种下”(强调主动培育的过程)、“花”(象征积极的精神品质或信念)、“破土而出”(体现成长的结果,即品质的形成或信念的坚定)。内容要求:需结合 “信念与行动” 展开,说明如何通过具体行动培育某种品质,体现从 “种下” 到 “绽放” 的过程,呼应 “默默扎根的日子” 与 “破土而出” 的成长逻辑。文体与字数:除诗歌外文体不限,500 字以上,需保证叙事完整、情感真挚。禁忌:不得套写、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需用模糊表述或化名。
【立意提取】
1.补充 “坚韧”:写体育训练中因伤痛想放弃,后受种子破土的启发,坚持训练,最终在比赛中突破自我,“坚韧之花” 在心田绽放。
2.补充 “宽容”:写与朋友因误会闹翻,后来理解对方的难处,主动化解矛盾,学会用宽容对待差异,“宽容之花” 让友谊更深厚。【点评】 文章以 “勇气之花” 为核心隐喻,贯穿全文始终。从最初 “稿纸背面画的没开放的花”,到彩排后 “花苞裂开条缝”,再到比赛时 “抖落最后一片包衣”,最后 “在每次尝试时散发芬芳”,将 “勇气的培育” 与 “花的生长” 完美呼应。这种隐喻不是生硬的贴标签,而是融入具体场景 —— 比如用 “玉兰花苞攒着劲儿” 暗喻 “我” 的隐忍蓄力,用 “种子顶开石块的压强” 类比勇气的爆发,让抽象的 “勇气” 变得可触可感,充满画面张力。
五、附加题(10分)
25.(2025八下·高州期末) 根据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史,选择合适的选项。
退学(被开除)→参军→ ①   →②   →砸碎铁环,开始新的生活。
A.筑路 B.长征 C.做实验 D.著书
【答案】A;D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联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关内容可知,保尔退学(被开除)后参军,之后参加了艰苦的筑路工作,在筑路过程中他经历了诸多磨难,身体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后来保尔身体残疾,他以顽强的毅力开始著书,在著书过程中也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砸碎铁环,摆脱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困境,开始新的生活。
故答案为:A;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025八下·高州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有一天,保尔像喝醉酒似的,两腿发软,身子摇摇晃晃地走回车站。他从发烧到 现在已经好几天了,但是今天他觉得热度要比往常高得多。
那吮吸着筑路队的血液的伤寒病,现在又向保尔本人进攻了。但是他的健壮的 身体仍在抵抗它,一连五天他都挣扎着从那铺着麦秸的水泥地上爬了起来,跟别人 一道去出工。但是不管是那件暖和的皮短大衣也好,或是朱赫来送给他的那双现在 已经套在生了冻疮的脚上的毡靴也好,都救不了他了。
他每走一步,都像有什么东西猛刺着他的胸口,他的上下牙碰得直响,两眼发 黑,他觉得树木就像旋转着的木马似的。
26.结合选段内容,分析保尔的人物形象。
27.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阐述你对“红色经典”的现实意义的看法。
【答案】26.保尔是一个意志坚韧、顽强不屈、以集体利益为重的革命者。他身患伤寒,高烧多日,身体极度虚弱,却仍挣扎着坚持出工,即便每走一步都痛苦万分,也不向病痛低头,始终将筑路工作放在首位,展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
27.“红色经典”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所传递的坚定信念、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能激励人们直面挫折,坚守理想;其中蕴含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有助于引导人们平衡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追求更崇高的人生价值,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对作品的体验感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6.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需结合选段中保尔的行为与处境提炼特质:关键信息:“发烧好几天”“两腿发软”“胸口猛刺般疼痛”“两眼发黑” 等描写,突出保尔身体的极度虚弱;“挣扎着爬起来跟别人一道去出工” 则体现他在病痛面前的不屈。核心特质:从 “带病坚持工作” 的行为中,可概括出其 “坚韧不拔”“以集体利益为重”“顽强的革命意志” 等形象特点,需结合具体情节具体阐释。故答案为: 保尔是一个意志坚韧、顽强不屈、以集体利益为重的革命者。他身患伤寒,高烧多日,身体极度虚弱,却仍挣扎着坚持出工,即便每走一步都痛苦万分,也不向病痛低头,始终将筑路工作放在首位,展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
27.本题要求结合作品阐述 “红色经典” 的现实意义,需从作品精神内核与当代社会需求的关联入手:作品核心精神:保尔的奋斗精神、对理想的坚守、集体主义情怀等,是 “红色经典” 的共同特质。现实关联:联系当代人可能面临的困境(如挫折、迷茫、个人主义倾向等),说明 “红色经典” 如何提供精神指引(如激励抗争、引导价值观、赋予生命意义等),需结合具体情节(如保尔带病筑路、瘫痪后坚持写作)强化论证。故答案为: “红色经典”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所传递的坚定信念、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能激励人们直面挫折,坚守理想;其中蕴含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有助于引导人们平衡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追求更崇高的人生价值,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
1 / 1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试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4分)
(2025八下·高州期末)【打卡露天矿生态公园】。
昔日的露天矿废墟,如今已焕然一新,变为风景秀丽的公园。漫步于茂名露 天矿生态公园,处处可见盎然生机。远处的矿湖碧波荡漾,水汽氤氲,①liáo rào▲于青绿山水之间。公园保留了部分工业遗迹,与新建的②tíng tái-lóu gé▲巧妙融合,历史与现代在此对话。行至开阔地带,一片广袤的③kuàng yě▲展现在眼前,野花点缀其间,明艳可爱。清风徐来,淡淡的草木清香④mí màn▲在空气里,令人赏心悦目。尽管这里是一幅工业文明与自然共生的 画卷,更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1.请你根据上文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liáo rào   
②tíng tái-lóu gé   
③kuàng yě   
④mí màn   
2.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焕然一新 B.氤氲 C.点缀 D.赏心悦目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里尽管是一幅工业文明与自然共生的画卷,更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B.这里尽管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更是一幅工业文明与自然共生的画卷。
C.这里不仅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更是一幅工业文明与自然共生的画卷。
D.这里不仅是一幅工业文明与自然共生的画卷,更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4.(2025八下·高州期末)【参加主题教育活动】2025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茂名某中学要举行主题为“诵读经典诗词,涵养爱国情怀”的爱国诗词朗诵会。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拟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80字。
二、古诗文学习与评价 (30分)
(2025八下·高州期末)默写与欣赏 ;请完成下列默写。
5. 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其五)]
6.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凄神寒骨,   。 (柳宗元《小石潭记》)
7.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关雎》)
9.    ,   !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0.(2025八下·高州期末)请阅读《卖炭翁》并完成题目。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 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 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 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诗歌用几组颜色描写人物,突出人物形象。请参考示例,为卖炭翁的形象作批注。
示例:“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诗人用“黄”和“白”两种颜 色,突出了宫使趾高气扬、耀武扬威的人物形象。
(2025八下·高州期末)文言文阅读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 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才美不外见   
③执策而临之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文章通过千里马不被伯乐赏识的经历,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25八下·高州期末)文言文阅读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②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③,而刖④其左足。及厉王薨⑤,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 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 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 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 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⑥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①璞:含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相:鉴定。③诳:欺骗,迷惑。④ 刖(yuè):古代一种断足的酷刑。⑤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等的死叫“薨”。⑥ 理:这里指对璞玉进行加工、雕琢。
1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厉王薨(等到) B.王闻之(听说)
C.使人问其故(所以) D.遂命曰(于是)
15.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16.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现代文阅读(26分)
(2025八下·高州期末)阅读理解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①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 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 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 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 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 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 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 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 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 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 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 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 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 1921到 1930 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7.关于物候现象的影响因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纬度差异是首要因素,其导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并非固定值。
B.烟台苹果开花要晚于济南,根本原因是烟台靠海,延迟了物候期。
C.华南地区在山腰成功种植热带作物,是利用逆温层原理避免低温。
D.20世纪20年代,乔木的物候期比18世纪40年代提前大约九天。
18.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阐释经度差异时,作者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将不同经度的物候现象系统归 类。
B.选文采用“总-分”结构,首段设问总领,后四段依次分述,脉络清晰。
C.为说明物候现象的古今差异,作者引用英国南部物候的记录,形成古今对照。
D.“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等生活化表达,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19.“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请依据选文内容,说明为什么在自然种植 条件下,荔枝树主要适合在岭南地区生长,而难以在同时期的北方地区广泛种 植。
(2025八下·高州期末)阅读理解
怀念蛙鼓
简 默
① 乡下的四五月间,一切都像从油塘子里提出来一样,光亮亮的,鲜艳艳的。村 东头的禾苗已长得碧油油的了,黄瓜蔓、南瓜蔓拼命往上蹿;芥菜、兰草、田字草也 赶趟儿似的,聚满了田野;青蛙这时的嗓门像上了油的齿轮,声音又脆又亮。一到夜 里,音乐会更隆重了。先是一只青蛙领唱,“呱————呱————呱”,清脆有力。然后是大 合唱,“呱呱呱,呱呱呱……”霎时,万流齐发,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气象恢宏。 这场大合唱持续了三四个小时,接下来又是二重唱,童声独唱……
② 它们各自把最美的音色献给你,一声比一声响亮,一声比一声抒情。它们有 鲜明的节奏感,有长短不同的曲调,有弦音,有乐音,有强音,有弱音,时而齐唱时而 合唱,不需要指挥,更无需歌谱。它们分明是天生的歌者。歌声如行云流水,在这长 夜里,让你忘记了忧虑,在这美妙的天籁里徜徉……它们仿佛是在歌颂这美好的家 园,在庆祝即将来临的生命盛季。
③ 村头的晒谷坪里,乡亲们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聊着家常。听到这热闹非凡的 蛙鼓,大家:底便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一个好年成仿佛就在眼前了。
④ 我们小孩子就从人群中溜出来,有的一手提一瓶水,一手拿一把扇子,跑到 田边去看萤火虫。父母说不要往深草里走,小心蛇。因此,大家都不敢走远。夜深了, 大合唱也渐渐地低下来,换成了很抒情的女生清唱,“呱————呱————呱”,像催眠曲 一样在空旷的田野飘荡,越发衬出夜的宁静。孩子们也倦了,躺在晒谷坪的草席上, 伴着蛙声入眠。
⑤ 这是我童年里最温馨的记忆。蛙声聒噪使我感到生命的奔腾和美好。试想: 月白风清的晚上,万籁寂静是不是有一点单调和阴森?蛙声的合鸣是乡村生活的原 汁原味。
⑥ 如今,随着父母工作的变迁,我从乡村走到城镇。在都市里生活久了,“蛙鸣 蒲叶下,鱼入稻花中”便只是一个遥远的意象了,儿时那种恬静的田园生活,我已不 敢奢望能再现。“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 处蛙”“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蛙鸣夜半寻荷塘,误作星辰友人灯” ……这些美好的景致已经被社会发展的车轮碾得粉碎,“蛙声一片”的美好童年也 只能期待着在梦中出现了。
⑦ 今年的清明节,当我再一次回到家乡,再一次静立田头,等候蛙声的洗涤时, 我失望了:苍白的月光下是一望无际的田畴。没有虫鸣,也没有蛙鼓,只有偶尔几声 低低的叹息。不远处又来了一群“扫荡者”,那些穿梭不息捕蛙的灯火像残忍的日军 的探照灯。萤火虫销声匿迹,只有死亡的火光威胁着一切,吞噬着一切。我不由战栗 起来……
⑧ 辛弃疾曾乐观地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当蛙声疏落时,稻 花不香、丰年不再的厄运离我们还会远吗?
⑨ 时间来到今夜,我终于在别处又听到了蛙鸣,如此的亲切,如此的温馨,它如 初夏夜里拂动着的暖风,沿着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而,情绪中不仅仅是感动,更 多的是忧虑。但愿人们在聆听美妙的蛙鸣时能有爱护之心。用心去感受,用耳去聆 听,不要用手去欣赏,不要用嘴去品尝。让我们的城市也保有一丝自然的气息,为了 那些虫、鸟、蛙,也为了我们自己。
⑩突然想起了齐白石的一幅国画,题曰《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里除一条溪水中 的十几只蝌蚪外,并不见一蛙。而你仿佛看到了在不远处,蛙们的悠闲与自在,仿佛 能听到一片片如歌如吟的蛙鼓,嘹亮而宏阔……
怀念蛙鼓。
(选自散文集《活在尘世中》,有删改)
20.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时间 ①    如今 今年的清明节
地点 乡下 ②    乡下
事件 夜晚欣赏蛙鸣 ③    ④   
21.请结合上下文,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
霎时,万流齐发,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气象恢宏。
22.文章第 段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23.读完这篇选文,你也许会联想到“和谐共生”“持续发展”“诗意栖居”等词语。请 选择一个你认为最符合选文主题的词语,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四、作文(50分)
24.(2025八下·高州期末)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一粒种子都有自己的春天。”有人在心田种下宽容之花,有人种下感恩 之花,有人种下理想之花 那些默默扎根的日子里,你用怎样的信念与行动, 让属于自己的花破土而出?请以《在心田种下▲之花》为题,写一篇作 文,写下你的故事或想法。
要求:
①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500字以上;
② 补充完整题目,不得套写、抄袭;
③ 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五、附加题(10分)
25.(2025八下·高州期末) 根据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史,选择合适的选项。
退学(被开除)→参军→ ①   →②   →砸碎铁环,开始新的生活。
A.筑路 B.长征 C.做实验 D.著书
(2025八下·高州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有一天,保尔像喝醉酒似的,两腿发软,身子摇摇晃晃地走回车站。他从发烧到 现在已经好几天了,但是今天他觉得热度要比往常高得多。
那吮吸着筑路队的血液的伤寒病,现在又向保尔本人进攻了。但是他的健壮的 身体仍在抵抗它,一连五天他都挣扎着从那铺着麦秸的水泥地上爬了起来,跟别人 一道去出工。但是不管是那件暖和的皮短大衣也好,或是朱赫来送给他的那双现在 已经套在生了冻疮的脚上的毡靴也好,都救不了他了。
他每走一步,都像有什么东西猛刺着他的胸口,他的上下牙碰得直响,两眼发 黑,他觉得树木就像旋转着的木马似的。
26.结合选段内容,分析保尔的人物形象。
27.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阐述你对“红色经典”的现实意义的看法。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缭绕;亭台楼阁;旷野;弥漫
2.D
3.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1.①缭绕:“liáo rào” 对应 “缭绕”,形容水汽在山水间回环、缠绕的状态,符合 “矿湖碧波荡漾,水汽氤氲” 的语境。②亭台楼阁:“tíng tái - lóu gé” 对应 “亭台楼阁”,指公园中新建的传统建筑,与 “工业遗迹” 形成古今融合的景观。③旷野:“kuàng yě” 对应 “旷野”,指开阔地带的广袤原野,契合 “行至开阔地带,一片广袤……” 的描述。④弥漫:“mí màn” 对应 “弥漫”,形容草木清香在空气中扩散、充盈的状态,符合 “淡淡的草木清香…… 在空气里” 的语境。
故答案为:缭绕;亭台楼阁;旷野;弥漫
2.A.“焕然一新”:形容露天矿从废墟变为公园的巨大变化,符合语境;
B . “氤氲”:准确描绘了矿湖水汽弥漫、朦胧缥缈的状态,使用恰当
C. “点缀”:写出野花零散分布在旷野中,对环境起到装饰作用,生动形象;
D.“赏心悦目”:通常用于形容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侧重视觉感受。文中描述的是 “淡淡的草木清香弥漫在空气里”,属于嗅觉体验,用 “赏心悦目” 搭配不当,可改为 “沁人心脾” 等更贴合嗅觉感受的词语。
故答案为:D
3.原句 “尽管这里是一幅工业文明与自然共生的画卷,更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存在两处问题:关联词误用:“尽管” 表转折,与 “更”(表递进)搭配不当,应改为 “不仅…… 更”;逻辑顺序调整: “工业文明与自然共生的画卷” 是核心定位,“市民休闲” 是其衍生功能,则逻辑顺序可调整为 “不仅是…… 画卷,更是…… 好去处”。D 项 “这里不仅是一幅工业文明与自然共生的画卷,更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修正了关联词,且符合 “核心价值→衍生功能” 的递进逻辑,故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D
4.【答案】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2025年,共和国迎来76岁华诞。诗词如史,承载家国情怀;经典似炬,点亮爱国心火。今天,让我们以“诵读经典诗词,涵养爱国情怀”为约,在诗韵中回溯峥嵘,抒发对祖国的炽热爱意,开启这场爱国诗词诵响会。
【知识点】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开场白撰写题,核心是围绕“诵读经典诗词,涵养爱国情怀”爱国诗词朗诵会,结合“202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背景,以主持人身份创作开场语。首先要有称呼(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然后将“国庆76周年”背景与“爱国诗词诵读”主题结合,要自然出朗诵会,字数不少于80字即可。
故答案为: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2025年,共和国迎来76岁华诞。诗词如史,承载家国情怀;经典似炬,点亮爱国心火。今天,让我们以“诵读经典诗词,涵养爱国情怀”为约,在诗韵中回溯峥嵘,抒发对祖国的炽热爱意,开启这场爱国诗词诵响会。
【点评】本题考查开场白的拟写。开场白,是活动开始之前,主持人用来导入节目、渲染气氛、调动观众情绪的话。拟写时要注意措辞和气氛的配合,注意要贴合主题。
【答案】5.悠然见南山
6.寂寥无人;悄怆幽邃
7.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8.君子好逑
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5.出自陶渊明《饮酒》(其五),“悠然” 体现诗人闲适心境,注意 “悠” 不要误写为 “优”。
故答案为:悠然见南山
6.出自柳宗元《小石潭记》,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氛围。“寂寥” 指寂静空旷,“悄怆幽邃” 强调凄凉深远,注意 “寥”“怆”“邃” 的写法。
故答案为:寂寥无人;悄怆幽邃
7.出自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豁达的离别之情。“歧路” 指岔路,“沾巾” 指流泪,注意 “歧” 不要误写为 “岐”。
故答案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8.出自《关雎》,“好逑” 指好的配偶,注意 “逑” 的写法(不要误写为 “求”)。
故答案为:君子好逑
9.出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广厦” 指宽敞的房屋,“庇” 指遮蔽,注意 “厦”“庇”“俱” 的写法。
故答案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0.【答案】示例一: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中读出了卖炭翁的苍老与艰辛。示例二:我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中读出了卖炭翁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一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灰尘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传神。两鬓花白与“十指黑”的对比,见其年高与劳苦,让人为之心酸;“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身上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心忧炭贱”又使之完全可以理解,他孤苦伶仃,读之催人泪下。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中读出了卖炭翁的苍老与艰辛。
示例二:我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中读出了卖炭翁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
【点评】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答案】11.有时;同 “现”,显现、表现;面对
12.①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3.文章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不被赏识的愤懑与同情,批判了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的语句,从文章所的不同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参考例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会以千里马而著称。
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马鞭驱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一食或尽粟一石” 指千里马一顿饭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或” 在这里表示不定指的时间,译为 “有时”。“才美不外见” 指千里马的才能和美好素质不能在外面表现出来,“见” 是通假字,通 “现”,意为 “显现”。“执策而临之” 指拿着马鞭面对千里马,“临” 在这里是 “面对、靠近” 的意思。
故答案为:有时;同 “现”,显现、表现;面对
1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语为:“且” 译为 “尚且”,“等” 译为 “一样、等同”,“安” 译为 “怎么、哪里”。这句话通过反问,强调千里马因得不到充足喂养,连普通马的水平都达不到,更别说日行千里,突出 “食马者” 的无知。第一个 “其” 表反问,译为 “难道”;第二个 “其” 表推测,译为 “恐怕、大概”。两个反问与推测结合,点明文章主旨 —— 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统治者不识人才,语气强烈,饱含愤懑。
故答案为:①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3.作者以 “千里马” 喻指人才,以 “伯乐” 喻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以 “食马者” 喻指埋没人才的统治者。全文借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影射当时社会人才被压制的现实,抒发了对人才得不到重用的痛惜,以及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的强烈不满。
故答案为: 文章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不被赏识的愤懑与同情,批判了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答案】14.C
15.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16.《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断句;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例文】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玉璞,捧着它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匠鉴别这块玉璞,玉匠说:“这是块石头。” 厉王认为卞和在欺骗他,就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等到厉王去世,武王即位,卞和又捧着那块玉璞献给武王。武王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这是块石头。” 武王也认为卞和在欺骗他,就砍掉了他的右脚。
武王去世后,文王即位。卞和于是抱着那块玉璞在楚山脚下哭泣,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血来。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去问他哭泣的原因,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
卞和说:“我不是为被砍掉脚而悲伤,我悲伤的是把宝玉称作石头,把正直的人称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文王于是让玉匠加工这块玉璞,果然得到了宝玉,于是给它命名为 “和氏之璧”。
14.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故,原因。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我并非因为失去双脚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世人将宝玉看作石头,把忠诚的人称为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啊!
故答案为: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16.本题考查主旨把握。《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揭示了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才华和价值往往会被忽视或误解,只有当它们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赏识时,才能展现出它们应有的光芒。
故答案为:《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
【答案】17.B
18.A
19.依据选文内容,荔枝树适合在岭南地区生长而难以在北方广泛种植,主要受纬度差异影响。纬度是影响物候现象的首要因素,越往北气温越低,植物生长、开花等物候现象越迟。岭南地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能满足荔枝树生长所需的热量条件;而北方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无法为荔枝树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难以在自然种植条件下广泛种植。
【知识点】平实性说明文;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的判断,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CD.正确;
B.有误,烟台苹果开花晚于济南,直接原因是烟台靠海(经度差异导致沿海春天来得迟),但“根本原因”表述不准确,文中仅说明经度差异是影响因素,并非“根本因”
故答案为:B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有误,阐释经度差异时,作者使用的是举例子(大连与北京、济南与烟台)的说明方法,而非分类别。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从纬度因素来看,荔枝是热带水果,对温度要求较高。岭南地区纬度较低,气温相对较高,更适合荔枝树生长;而北方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在自然种植条件下,难以满足荔枝树生长所需的温度条件,所以难以广泛种植。从气候因素(与纬度相关)来说,北方冬冷夏热,冬季温度过低,会对荔枝树造成冻害等不利影响,不利于荔枝树的越冬和生长;而岭南地区冬季相对温暖,更适宜荔枝树的生长。
故答案为:依据选文内容,荔枝树适合在岭南地区生长而难以在北方广泛种植,主要受纬度差异影响。纬度是影响物候现象的首要因素,越往北气温越低,植物生长、开花等物候现象越迟。岭南地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能满足荔枝树生长所需的热量条件;而北方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无法为荔枝树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难以在自然种植条件下广泛种植。
【答案】20.童年的四五月间;城镇(都市);难以听到蛙鸣,只能在梦中回想;回到家乡,未听到蛙鸣,看到捕蛙景象
21.运用比喻的修辞,将蛙声比作万马奔腾、浪涛汹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蛙声的声势浩大、气势恢宏,展现出乡村夜晚蛙鸣的热闹,表达了作者对蛙声的喜爱与赞美。
22.独立成段,点明文章主旨,强化了对蛙鼓的怀念之情,呼应前文对童年蛙鸣的回忆和如今蛙声渐逝的惋惜引人深思。
23.“和谐共生”最符合主题。文章回忆童年乡下蛙鸣与乡村生活的和谐,如今蛙声渐逝、捕蛙现象存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失衡;作者希望人们爱护蛙类,让城市保有自然气息,正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呼吁,与主题契合。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文章段落及层次;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杭理与信息提取能力。①处,结合第①段“乡下的四五月间”及后文对童年蛙鸣的回忆,可知时间为“童年的四五月间”;②处,由第⑥段“如今,随着父母工作的变迁,我从乡村走到城镇”可知,地点是“城镇(都市)”;③处,第⑥段提到“'蛙声一片’的美好童年也只能期待着在梦中出现了”,可见事件是“难以听到蛙鸣,只能在梦中回想”;④处,第⑦段“今年的清明节,当我再一次回到家乡..。没有虫鸣,也没有蛙鼓……那些穿梭不息捕蛙的灯火”表明事件是“回到家乡,未听到蛙鸣,看到捕蛙景象”。
故答案为:童年的四五月间;城镇(都市);难以听到蛙鸣,只能在梦中回想;回到家乡,未听到蛙鸣,看到捕蛙景象
21.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赏析。第①段画线句“霎时,万流齐发,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象恢宏”,将蛙声比作“万马奔腾”“浪涛汹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万马奔腾”“浪涛汹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蛙声数量多、声势浩大、气势磅礴的特点,既展现了乡村夜晚蛙鸣的热闹壮观景象,也流露出作者对童年蛙声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运用比喻的修辞,将蛙声比作万马奔腾、浪涛汹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蛙声的声势浩大、气势恢宏,展现出乡村夜晚蛙鸣的热闹,表达了作者对蛙声的喜爱与赞美。
22.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第⑩段“怀念蛙鼓”独立成段,从内容上看,直接点明了文章的核心情感-对蛙鼓的怀念,强化了情感的表达;从结构上看,与前文对童年蛙鸣的温馨回忆、如今蛙声渐逝的惋惜以及对捕蛙现象的忧虑相呼应,收束全文的同时,也引发读者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思,凸显了文章主旨。
故答案为:独立成段,点明文章主旨,强化了对蛙鼓的怀念之情,呼应前文对童年蛙鸣的回忆和如今蛙声渐逝的惋惜引人深思。
2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与探究能力。“和谐共生”最符合主题。文章回忆了童年时乡村蛙鸣与人们生活和谐相融的场景,蛙声是丰收的象征,也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而如今,捕蛙现象导致蛙声渐逝,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作者呼吁“用心去感受,用耳去聆听,不要用手去欣赏,不要用嘴去品尝”,希望人们爱护蛙类,让城市保有自然气息,正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切期盼,与文章主题高度契合。
故答案为:“和谐共生”最符合主题。文章回忆童年乡下蛙鸣与乡村生活的和谐,如今蛙声渐逝、捕蛙现象存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失衡;作者希望人们爱护蛙类,让城市保有自然气息,正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呼吁,与主题契合。
24.【答案】例文
在心田种下勇气之花
书桌抽屉深处,压着一张泛黄的演讲稿。边角被反复折叠出深深的折痕,字里行间还能看见洇开的泪痕 —— 那是我第一次当众演讲的见证,也是心田里勇气之花破土的痕迹。
那时我刚转学到新班级,像株被移植的含羞草,总把自己缩在教室角落。班主任却偏选我参加校级演讲比赛,理由是 "你的文字里藏着一股劲儿"。拿到题目那天,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着镜子练习,可话刚出口,声音就抖得像风中的树叶。镜中的女孩红着眼圈,攥着稿子的手青筋直跳,活像要与那几页纸搏斗。
"要不还是找老师推掉吧?" 我对着窗外的玉兰树喃喃自语。春风拂过,枝头的花苞却纹丝不动,像一群攒着劲儿的小家伙,非要等到合适的时机才肯绽放。忽然想起科学课上学过的:种子顶开石块时,压强堪比大象用鼻子卷起树干。
第二天起,我把演讲稿贴在牙刷旁,刷牙时默念;放学路上边走边背,惊飞了灌木丛里的麻雀;睡前对着天花板模拟演讲,看月光在墙上投下我抬手的影子。有次在楼道里练习,被同班同学撞见,他们的窃笑声像小石子砸进湖面,我攥着稿子逃回教室,脸颊烫得能煎鸡蛋。那天晚上,我在稿纸背面画了朵没开放的花,花瓣上写着 "再试一次"。
比赛前的彩排,我站在主席台上,望着台下空荡的座位,腿肚子仍在打转。但当目光落在第一排班主任鼓励的眼神上,忽然想起那些对着镜子、月光、玉兰树练习的夜晚。"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声音虽轻,却没再发抖。下台时,班主任塞给我颗薄荷糖:"你看,花苞只要敢裂开条缝,风就会帮它打开花瓣。"
正式比赛那天,我站在聚光灯下,看见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却意外地平静。当说到 "勇气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时还敢往前走",掌声像潮水般涌来。鞠躬时,我仿佛看见心田里那朵花,正抖落最后一片包衣,露出嫩黄的花蕊。
如今那张演讲稿仍躺在抽屉里,旁边多了张比赛获奖证书。我知道,那朵勇气之花不会只开一次 —— 它在每次举手发言前舒展花瓣,在每次尝试新事物时散发芬芳。原来勇气从不是天生的礼物,而是像种花一样,要经历犹豫的寒冬、坚持的浇灌,才能在某个清晨,听见它破土而出的脆响。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核心在于通过 “种下 XX 之花” 的比喻,展现个体在精神层面的成长与蜕变。“心田” 象征内心世界,“花” 是精神品质或信念的具象化(如宽容、感恩、理想等),“种下” 则包含培育的过程 —— 需要 “信念与行动” 的浇灌,最终实现 “破土而出” 的成长。写作时需聚焦两个层面:一是 “种下” 的契机(如某次经历让 “我” 决心培养某种品质);二是 “培育” 的过程(遇到的困难、坚持的行动、心态的变化)。通过具体事件(如宽容他人的误解、为理想克服惰性)展现 “花” 从扎根到绽放的过程,突出 “信念与行动” 的重要性。文体适合写成记叙文,用细节描写(如心理活动、行动细节)体现情感的真实与成长的轨迹,避免空洞的道理阐述。
【题干分析】题目形式:半命题作文,需补充 “▲” 处的词语,明确 “花” 的象征意义(如 “坚韧”“勇气”“善良” 等)。核心关键词:“心田”(限定写作范围为内心世界)、“种下”(强调主动培育的过程)、“花”(象征积极的精神品质或信念)、“破土而出”(体现成长的结果,即品质的形成或信念的坚定)。内容要求:需结合 “信念与行动” 展开,说明如何通过具体行动培育某种品质,体现从 “种下” 到 “绽放” 的过程,呼应 “默默扎根的日子” 与 “破土而出” 的成长逻辑。文体与字数:除诗歌外文体不限,500 字以上,需保证叙事完整、情感真挚。禁忌:不得套写、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需用模糊表述或化名。
【立意提取】
1.补充 “坚韧”:写体育训练中因伤痛想放弃,后受种子破土的启发,坚持训练,最终在比赛中突破自我,“坚韧之花” 在心田绽放。
2.补充 “宽容”:写与朋友因误会闹翻,后来理解对方的难处,主动化解矛盾,学会用宽容对待差异,“宽容之花” 让友谊更深厚。【点评】 文章以 “勇气之花” 为核心隐喻,贯穿全文始终。从最初 “稿纸背面画的没开放的花”,到彩排后 “花苞裂开条缝”,再到比赛时 “抖落最后一片包衣”,最后 “在每次尝试时散发芬芳”,将 “勇气的培育” 与 “花的生长” 完美呼应。这种隐喻不是生硬的贴标签,而是融入具体场景 —— 比如用 “玉兰花苞攒着劲儿” 暗喻 “我” 的隐忍蓄力,用 “种子顶开石块的压强” 类比勇气的爆发,让抽象的 “勇气” 变得可触可感,充满画面张力。
25.【答案】A;D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联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关内容可知,保尔退学(被开除)后参军,之后参加了艰苦的筑路工作,在筑路过程中他经历了诸多磨难,身体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后来保尔身体残疾,他以顽强的毅力开始著书,在著书过程中也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砸碎铁环,摆脱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困境,开始新的生活。
故答案为:A;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答案】26.保尔是一个意志坚韧、顽强不屈、以集体利益为重的革命者。他身患伤寒,高烧多日,身体极度虚弱,却仍挣扎着坚持出工,即便每走一步都痛苦万分,也不向病痛低头,始终将筑路工作放在首位,展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
27.“红色经典”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所传递的坚定信念、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能激励人们直面挫折,坚守理想;其中蕴含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有助于引导人们平衡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追求更崇高的人生价值,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对作品的体验感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6.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需结合选段中保尔的行为与处境提炼特质:关键信息:“发烧好几天”“两腿发软”“胸口猛刺般疼痛”“两眼发黑” 等描写,突出保尔身体的极度虚弱;“挣扎着爬起来跟别人一道去出工” 则体现他在病痛面前的不屈。核心特质:从 “带病坚持工作” 的行为中,可概括出其 “坚韧不拔”“以集体利益为重”“顽强的革命意志” 等形象特点,需结合具体情节具体阐释。故答案为: 保尔是一个意志坚韧、顽强不屈、以集体利益为重的革命者。他身患伤寒,高烧多日,身体极度虚弱,却仍挣扎着坚持出工,即便每走一步都痛苦万分,也不向病痛低头,始终将筑路工作放在首位,展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
27.本题要求结合作品阐述 “红色经典” 的现实意义,需从作品精神内核与当代社会需求的关联入手:作品核心精神:保尔的奋斗精神、对理想的坚守、集体主义情怀等,是 “红色经典” 的共同特质。现实关联:联系当代人可能面临的困境(如挫折、迷茫、个人主义倾向等),说明 “红色经典” 如何提供精神指引(如激励抗争、引导价值观、赋予生命意义等),需结合具体情节(如保尔带病筑路、瘫痪后坚持写作)强化论证。故答案为: “红色经典”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所传递的坚定信念、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能激励人们直面挫折,坚守理想;其中蕴含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有助于引导人们平衡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追求更崇高的人生价值,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