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2.2 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2.2 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25 18:0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
课题名称:《地形图的判读》
教材版本与章节: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课程标准相应的内容要求:
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
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
2、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二、设计理念
通过播放等高线地形图的三维制作视频,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通过动态化、立体化、交互化的呈现方式,化抽象为形象,将等高线地形图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突破学生空间想象的困难。同时,让学生用橡皮泥亲自动手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强化对等高线、山峰、山谷、陡崖、鞍部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地理实践力。
三、学情分析
等高线地形图作为一种较为新颖地图,学生首次接触,极有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强烈的学习兴趣。但是他们刚接触立体几何,对二维转三维的抽象概念理解较困难。特别是对山脊和山谷的区分极为困难。
四、教学策略建议
教师通过播放等高线地形图的三维制作视频,让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化抽象;同时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模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动手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模型的过程中,加深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理解与掌握。
五、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高距、等深线的含义。(区域认知)
2.会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模型,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洼地等地形部位。(地理实践力)
3、能够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坡度的陡缓,判断河流的流速及流向,估算海拔与计算相对高度等。(综合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模型,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洼地等地形部位。
2、教学难点:能够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坡度的陡缓,判断河流的流速及流向,估算海拔与计算相对高度等。
六、教法、学法
1.情景教学法:以播放等高线地形图制作的视频,让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2、比较分析法:比较山峰与洼地,山脊与山谷的等高线形态,分析其差别。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等高线地形图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动手制作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播放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与陆地最低点---死海的视频。
(激趣后导入)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的秀美风景,也领略了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30米)的神奇。它们分别代表了地球的“最高”与“最低”,两者的风景形成极致对比——一个终年积雪、巍峨险峻,一个盐湖如镜,因其超高的密度,即使不会游泳人也不会被淹死。可见地球表面既有高山,又有低地,如何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地球表面的起伏呢?等高线地形图就是一种常见的表达地表起伏的地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板书课题:等高线地形图)
新课学习
任务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
(结合图2.9地面高度的计算图及课本第二自然段内容。)
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定义
海拔的定义:海拔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的定义:相对高度指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区别
海拔也叫绝对高度,它以全球或地区统一的海平面为基准(如我国以黄海平均海平面为基准);相对高度以另一个地点为基准,这个地点是任意选定的,如地面、山脚、湖面等。
2、学习相对高度的计算(教师讲解并演示)
(1)、相对高度=较高的海拔-较低点海拔
(2)、图中甲地的海拔是671米,乙地的海拔是354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317米。(671-354=317米)
(3)、学生小试牛刀:计算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相对高度。
明确:8848.86-(-430)=9278.86(米)
任务2: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教师多媒体演示:出示某地一些海拔相同等点,用动画把海拔相同的各点依次连接起来。)
介绍等高线的定义
等高线就是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 的各点依次连成的线。同时往往会在等高线上标注数字,单位默认为米。
学习等高距的定义及计算
(1)、学习等高距的定义(结合图2.10“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地形部位图”中的山峰图,介绍等高距的定义。)
等高距指等高线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垂直距离(高程差)。
(强调:同一张地图上,同一条等高线海拔相等,等高距相同,即同线等高,同图等距)
(2)、学习等高距的计算
若两点分别位于翔霖的两条等高线上,等高距就是海拔高的点与海拔低的点的差值;
若两点之间跨越多条等高线,中间有未标注的等高线到情况,等高距就是两点的相对高度除以两点之间等高线的条数减去1的商。
学习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识别常见的地形部位
、学习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播放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视频,学生结合视频步骤用橡皮泥制作山体模型,然后用竹签从山顶垂直穿插到山脚,接着用小刀以等高距为1厘米的标准,将山体切割,最后用竹签定位,在白纸上从下至上绘出等高线并标出数字。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常见的地形部位
了解常见地形部位的特点
(学生结合图2.10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地形部位图,参照自己动手制作的山体模型及等高线地形图,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和洼地,说出其特征和实际应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然后派代表发言。)
明确:
山体部位 等高线形态 地形特点 实际应用
山峰 闭合环形,数值内高外低 中心海拔最高,四周降低 登山目标、测绘基准点
山谷 向高海拔凸出(呈“V”字形) 两山之间的低洼地带,易发育河流 修建水库、寻找水源
山脊 向低海拔凸出(呈“弓背”形) 山脉的延伸部分,分水岭 设置瞭望塔、徒步路线分界
鞍部 两山顶之间的对称凹陷 形似马鞍,两侧高中间低 交通要道(垭口)、山地穿越捷径
陡崖 多条等高线重合或极度密集 近乎垂直的陡峭地形 攀岩场地、需绕行危险区
洼地 闭合环形,数值内低外高 中心低洼,四周较高 积水成湖、农业低洼田
区分易混淆点---山脊与山谷特征
方法1:看等高线弯曲的方向---上弯谷,下弯脊
山脊等高线凸向低海拔,即指向数字小的方向,山谷等高线凸向高海拔,即指向数字大的方向。
方法2:添加辅助线---比较海拔的高低
教师结合图2.10“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地形部位图”中的山谷与山脊图,引导学生在山谷图上100米等高线的顶点处作辅助线 ,与200米的等高线有两个交点,然后比较顶点处的海拔为100米,两边都海拔为200米,两边高,中间低;接着引导学生在山脊图上200米等高线的顶点处作辅助线 ,与100米的等高线有两个交点,然后比较顶点处的海拔为200米,两边都海拔为100米,两边低,中间高。
认识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学生结合山体模型及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说说缓坡和陡坡等高线的区别。
明确:缓坡等高线较为稀疏,陡坡等高线较为密集。总结为陡坡密,缓坡疏。
了解山谷的等高线弯曲的方向与河流的流向的关系
(学生在图2.13“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4、5、6三条线,那条容易孕育河流,并标出河流流向。说说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弯曲的方向是否一致。)
明确:线路5容易孕育河流,因为山谷凸向海拔高出,水往低处流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弯曲的方向相反。
学习估算山峰的海拔高度
(学生在图2.13“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1和3处,看看山峰用什么图例作的标注,估算1山峰和3山峰的海拔高度。通过例子说说山峰海拔的估算方法。)
明确:山峰用“▲”标注。山峰1 的海拔大于550米,小于600米;山峰3大于500米,小于550米。
山峰海拔的估算方法:首先找到山峰所在的闭合等高线,山峰通常由一组闭合的等高线表示,中心海拔最高。确定最高一条等高线的数值(H),算出等高距h。 H最高闭合等高线 <山顶(山顶海拔大于最高一条等高线的数值,小于最高一条等高线的数值与等高距之和)
八、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一些知识,认识了山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洼地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特征,并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懂得了山顶还不到估算。老师希望大家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让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去大自然认识今天学习的山体部位!
九、板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
海拔与相对高度
2、常见的山体部位:山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洼地
3、识别口诀:
等高线,海拔出,山峰之处有标注。
陡坡密,缓坡疏,两山之间是鞍部。
下弯脊,上弯谷,陡崖就在相交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