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基础巩固】
1.历史上,侵略者第一次要求并获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历史上,侵略者第一次要求并获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的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C项正确;中英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主要内容为割让香港岛、赔款、五口通商等,无允许设厂条款,属于商品输出阶段,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北京条约》,涉及增开天津为商埠等内容,但未涉及设厂权,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完全半殖民地化,内容以赔款、驻军、禁止反帝为主,无设厂规定,排除D项。故选C项。
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日军进攻路线显示其企图( )
A.夺取中国北方煤矿资源 B.控制长江流域通商口岸
C.切断中国东南海上运输线 D.占领朝鲜并入侵中国东北
【答案】D
【详解】观察地图可知,日军进攻路线为陆军从朝鲜进攻到东北地区,海军为陆军的进攻提供了支援,因此可知日军进攻路线显示其企图占领朝鲜并入侵中国东北,D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作战目标为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并不是仅仅为了夺取中国北方煤矿资源,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的交战地区为黄海、山东半岛、东北地区和朝鲜,没有涉及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排除BC项。故选D项。
3.通过对下面鸦片战争过程(部分)与甲午中日战争过程(部分)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的经验教训是( )
1840年6月 英军抵达并封锁珠江口 1840年7月 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 1841年8月 攻占福建厦门 1842年6月 攻陷江苏吴淞口(今上海宝山) 1894年9月 黄海海战,日军夺取制海权 1894年11月 旅顺陷落 1895年1—2月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3月 辽东半岛沦陷
A.应加强海防建设 B.应积极引进外国资本
C.应学习西方技术 D.应主动实行对外开放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英军从珠江口封锁到攻占沿海城市,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通过黄海海战夺取制海权,进而攻陷旅顺、威海卫。两次战争中,列强均从海上入侵,而中国因海防薄弱导致沿海防线崩溃,这直接反映出加强海防建设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A项正确;题干对比的是两次战争的军事过程,未涉及“资本引进”的内容,且甲午战后列强通过《马关条约》对华资本输出,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化,引进外国资本并非两次战争的直接教训,排除B项;题干材料仅呈现战争过程,未直接体现“技术落后”的因果关系,且甲午战争中中国已开展洋务运动却仍战败,说明单纯学习技术不足以解决问题,排除C项;题干对比的是战争中的军事失败,未涉及“对外开放”的政策反思,且对外开放属于经济文化层面,与材料中海防军事的主题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都以中国为宰割的对象,争先恐后地资本输出,掠夺利权,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英法要求打开中国市场 B.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C.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 D.八国联军开始侵华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允许日本在华设厂(标志着列强侵华从 “商品输出” 转向 “资本输出”)。此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B项正确;英法等国 “打开中国市场” 主要是在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目的是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与19世纪末列强以 “资本输出” 为主的侵略方式不符,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爆发于19世纪末(1898年后),是列强瓜分中国引发的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而非列强瓜分中国的原因,因果关系颠倒,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始于1900年,是列强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的战争,发生在题干所述 “瓜分中国狂潮” 之后,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创办保兴面粉厂,刘懋赏、冯济川创办保晋矿务公司。从以上工厂取名可推知,这些近代民族企业家的理想是( )
A.实业救国 B.抗战御侮 C.变法图强 D.科教兴国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创办保兴面粉厂,刘懋赏、冯济川创办保晋矿务公司”信息和所学可知,这些企业创办于晚清至民国初期,当时中国面临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民族企业家希望通过兴办实业来振兴国家经济,抵御外国经济侵略,实现国家富强,所以材料中所涉及的工厂名字“大生”“保兴”“保晋”都体现了通过发展实业来振兴国家、保护民族利益的理念,可推知是这些近代民族企业家的理想是实业救国,A项正确;题干中的企业创办时间均在抗战之前,排除B项;戊戌变法中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属于政治改革的理想,与企业创办无关,排除C项;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与企业创办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能力提升】
1.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历史的事实”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例子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详解】据题干“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近代史上的例子”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可知,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国王的请求,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清政府被迫宣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战火也逐渐从朝鲜半岛烧到我国,因此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密切关联,C项正确;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都从中国广东沿海地区开始,与朝鲜无关,排除A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发生在天津、河北、北京等北方地区,与朝鲜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1895年甲午海战中,日军鱼雷艇偷袭威海湾内北洋海军船只,来远舰中雷,舰身倾覆,沉没于刘公岛石码头南侧海域,舰上30人壮烈殉国。下列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不包括( )
A.左宝贵 B.冯子材 C.邓世昌 D.丁汝昌
【答案】B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冯子材是晚清抗法名将,主要功绩是在 1885 年的镇南关大捷中大败法军,并非牺牲于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年),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左宝贵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平壤战役中,率部抗击日军,壮烈牺牲,是甲午战争中的民族英雄,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中,指挥 “致远” 舰撞击日舰,不幸壮烈殉国,是甲午战争中的民族英雄,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丁汝昌是北洋水师提督,在甲午战争威海卫战役中,拒绝投降,自杀殉国,是甲午战争中的民族英雄,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3.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这一重大变局宣告( )
A.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B.洋务运动破产
C.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B
【详解】据题干“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和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直接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B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虽因甲午战败而兴起,但属于后续事件,非直接“宣告”,排除A项;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甲午战败后的间接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4.观察图表,此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南京条约》签订B.洋务运动的破产 C.《马关条约》签订 D.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中日双方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西方列强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也享有了此项特权,因此出现图表中外国在华建设厂矿的现象,C项正确;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6月—1842年8月,且《南京条约》不涉及设厂内容,排除A项;威海卫战役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并非材料现象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民族工业的发展说法错误,材料是外资的发展,与民族工业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甲午战争导致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触发了当时在东亚地区角逐的英国和俄罗斯等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分割竞争的契机。这说明甲午战后( )
A.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B.中国不再享有独立主权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答案】C
【详解】据题干“甲午战争导致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触发了当时在东亚地区角逐的英国和俄罗斯等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分割竞争的契机”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认为中国国力衰弱,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项正确;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是为镇压义和团运动,与题干中“领土分割竞争契机”关联小,排除A项;甲午战后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有一定主权,“不再享有独立主权”表述错误,排除B项;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6.以下内容节选自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该对话体现的思想主张是( )
(时间:1898年初秋 地点:北京裕泰大茶馆) 秦仲义:把本钱拢到一块儿,开工厂! 王利发:开工厂? 秦仲义: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
A.抵制日货 B.自强求富 C.实业救国 D.抗日救亡
【答案】C
【详解】据题干“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和所学知识可知,秦仲义主张通过开办工厂、发展实业来抵制外商,实现国家富强,所以对话反映的主张是实业救国,C项正确;题干并未提及抵制日货,排除A项;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B项;抗日救亡思潮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鸦片战争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人的近代化探索一步步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多数制造局、学堂和新派企业都开办在条约口岸和沿海及长江沿岸的城市,有助于上海、南京、天津和汉口等大都市的发展。周围农业地区的务农人口被吸引到这些都市中成为产业工人或劳工,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工人阶级。这些新型的工业和企业造就了新型的职业人士如工程师、经理和实业家,促使了中国新的实业阶层之诞生。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现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吾国之人)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虽)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白银2亿两)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摘编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2)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对甲午中日战争评价的共同点,并结合具体史实,对共同观点进行简要论述。
【答案】
(1)影响: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促使工人阶级形成;推动实业阶层(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根本原因: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或答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2)共同点: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危机);也刺激中国社会的觉醒。
示例: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派和光绪帝决心变法,变法维新运动兴起,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详解】
(1)影响:由题干“有助于上海、南京、天津和汉口等大都市的发展。”“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工人阶级。”“促使了中国新的实业阶层之诞生。”可知,洋务运动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促使工人阶级形成;推动实业阶层(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2)共同点:由题干“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白银2亿两)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可知,其共同点为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危机);也刺激中国社会的觉醒;论述:结合所学学可知,从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及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进行的救亡图存的探索等方面进行论述。例如: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派和光绪帝决心变法,变法维新运动兴起,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8.【晚清经济的发展】经济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休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缓发生。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单位:万两)
时间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年 3281 77% 969 23%
1885年 3071 44% 3923 56%
材料三:1895年7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确定了“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基本经济政策。1896年2月,总理衙门奏请准各省设立商务局,以显示“恤商之诚”“行护商之政”。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1899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发生的变化,并指出与这一变化有关的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历史肯景。
(4)综合上述材料,推动中国近代经济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举例说明:《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马关条约》开放位于长江沿岸的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所开商埠在地理位置上呈现由沿海到内陆的趋势,影响: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逐渐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类似亦可)
(2)变化:A.农业税收入减少,工商杂税收入增加;B.工商杂税收入所占比重超过农业税收。(任答一点)事件:洋务运动。
(3)历史背景:A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巨额战争赔款加剧财政危机;B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清政府为维护经济利益,调整经济政策:C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任答一点)
(4)因素:A.列强入侵;B.政府推动;C.民间工商业的发展。(任答两点)
【详解】
(1)举例说明: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马关条约》开放位于长江沿岸的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所开商埠在地理位置上呈现由沿海到内陆的趋势,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缓发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逐渐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2)变化:A.根据材料二“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从农业税收收入和工商杂税收入的数额对比,可知农业税收入减少,工商杂税收入增加;B.根据材料二“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从农业税收收入和工商杂税收入的比重对比,可知工商杂税收入所占比重超过农业税收。事件:根据材料时间线索和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这一变化有关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
(3)历史背景:A根据材料三“1895年7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确定了‘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基本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的时间背景,可知其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巨额战争赔款加剧财政危机;B根据材料三“1896年2月,总理衙门奏请准各省设立商务局,以显示‘恤商之诚’‘行护商之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背景是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清政府为维护经济利益,调整经济政策:C根据材三“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并结合时间信息,可知其背景是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
(4)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从西方侵略、材料二从政府政策、材料三从民间工业的发展三个角度进行论述,如:A.列强入侵;B.政府推动;C.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拓展延伸】
1.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点石斋画报》刊载的甲午中日战争中的石版画“牙山捷报”“凤凰城大捷”“海战捷音”完全是被清军谎报军情误导,颠倒真相,国人还一时被虚假胜利蒙蔽,在国际上成为笑谈,造成恶劣影响。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政府对舆论监管不力 B.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C.清王朝军事腐败严重 D.民众缺乏理性判断力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被清军谎报军情误导,颠倒真相,国人还一时被虚假胜利蒙蔽,在国际上成为笑谈,造成恶劣影响”和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谎报军情,致使《点石斋画报》刊载失实内容,国人被虚假胜利蒙蔽,其本质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信息被垄断和操控,官员为了自身利益虚报战功,粉饰太平,这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下政治的腐败和黑暗,B项正确;政府对舆论监管不力只是表面现象,并非本质问题,排除A项;军事腐败是封建专制制度腐朽的一个表现,不能完全涵盖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C项;民众缺乏理性判断力是受到信息误导的结果,而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2.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通商口岸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说明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特点是( )
A.侵略国家日益增多B.仅限东部沿海地区C.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D.由内地扩大到沿海
【答案】C
【详解】据题干“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和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集中在长江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C项正确;侵略国家日益增多和题干无关,排除A项;重庆等城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在沿海,排除B项;列强侵略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是从沿海扩大到内地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3.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发起舆论战,将侵略战争包装为“文明与进步”的代表,并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争取到西方大国的支持。但清政府对此却无所作为,任由自己在国际社会陷入孤立。这反映出( )
A.外交手段决定双方胜负结果 B.封建制度阻碍军事体系革新
C.清政府对国际形势缺乏认识 D.日本与西方的利益完全一致
【答案】C
【详解】据材料“但清政府对此却无所作为,任由自己在国际社会陷入孤立”可知,日本通过舆论战和外交手段争取西方支持,而清政府却无所作为,清政府没有意识到国际舆论和外交手段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对当时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缺乏清醒、正确的认知,没有主动去利用国际规则和外交途径为自己争取有利地位,C项正确;外交手段对战争结果有影响,但不是决定双方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战争胜负受综合国力、军事战略、政治制度等多种因素制约,该选项夸大了外交手段的作用,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清政府在外交舆论应对方面的不作为,未涉及军事体系革新与封建制度的关系,话题不一致,排除B项;日本与西方在甲午战争期间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益关联,西方支持日本是出于自身在远东利益的考量,并非利益完全一致,该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4.历史图片、照片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历史的发展。下面是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由此你能得到的信息是( )
图1 图2 图3
A.辛亥革命时期实行统一的财政政策 B.火柴业发展迅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C.民族经济发展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D.实业救国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进步潮流
【答案】D
【详解】据材料“富强火柴、救国火柴、共和统一火柴”可知,材料强调救国、共和等信息,一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危机,另一方面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当时中国的潮流,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与材料“实行统一的财政政策”无关,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B项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实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不能说明民族经济发展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排除C项。故选D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基础巩固】
1.历史上,侵略者第一次要求并获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日军进攻路线显示其企图( )
A.夺取中国北方煤矿资源 B.控制长江流域通商口岸
C.切断中国东南海上运输线 D.占领朝鲜并入侵中国东北
3.通过对下面鸦片战争过程(部分)与甲午中日战争过程(部分)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的经验教训是( )
1840年6月 英军抵达并封锁珠江口 1840年7月 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 1841年8月 攻占福建厦门 1842年6月 攻陷江苏吴淞口(今上海宝山) 1894年9月 黄海海战,日军夺取制海权 1894年11月 旅顺陷落 1895年1—2月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3月 辽东半岛沦陷
A.应加强海防建设 B.应积极引进外国资本
C.应学习西方技术 D.应主动实行对外开放
4.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都以中国为宰割的对象,争先恐后地资本输出,掠夺利权,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英法要求打开中国市场 B.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C.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 D.八国联军开始侵华
5.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创办保兴面粉厂,刘懋赏、冯济川创办保晋矿务公司。从以上工厂取名可推知,这些近代民族企业家的理想是( )
A.实业救国 B.抗战御侮 C.变法图强 D.科教兴国
【能力提升】
1.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历史的事实”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例子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895年甲午海战中,日军鱼雷艇偷袭威海湾内北洋海军船只,来远舰中雷,舰身倾覆,沉没于刘公岛石码头南侧海域,舰上30人壮烈殉国。下列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不包括( )
A.左宝贵 B.冯子材 C.邓世昌 D.丁汝昌
3.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这一重大变局宣告( )
A.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B.洋务运动破产
C.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4.观察图表,此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南京条约》签订B.洋务运动的破产 C.《马关条约》签订 D.民族工业的发展
5.甲午战争导致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触发了当时在东亚地区角逐的英国和俄罗斯等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分割竞争的契机。这说明甲午战后( )
A.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B.中国不再享有独立主权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6.以下内容节选自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该对话体现的思想主张是( )
(时间:1898年初秋 地点:北京裕泰大茶馆) 秦仲义:把本钱拢到一块儿,开工厂! 王利发:开工厂? 秦仲义: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
A.抵制日货 B.自强求富 C.实业救国 D.抗日救亡
7.鸦片战争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人的近代化探索一步步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多数制造局、学堂和新派企业都开办在条约口岸和沿海及长江沿岸的城市,有助于上海、南京、天津和汉口等大都市的发展。周围农业地区的务农人口被吸引到这些都市中成为产业工人或劳工,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工人阶级。这些新型的工业和企业造就了新型的职业人士如工程师、经理和实业家,促使了中国新的实业阶层之诞生。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现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吾国之人)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虽)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白银2亿两)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摘编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2)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对甲午中日战争评价的共同点,并结合具体史实,对共同观点进行简要论述。
8.【晚清经济的发展】经济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休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缓发生。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单位:万两)
时间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年 3281 77% 969 23%
1885年 3071 44% 3923 56%
材料三:1895年7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确定了“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基本经济政策。1896年2月,总理衙门奏请准各省设立商务局,以显示“恤商之诚”“行护商之政”。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1899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发生的变化,并指出与这一变化有关的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历史肯景。
(4)综合上述材料,推动中国近代经济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拓展延伸】
1.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点石斋画报》刊载的甲午中日战争中的石版画“牙山捷报”“凤凰城大捷”“海战捷音”完全是被清军谎报军情误导,颠倒真相,国人还一时被虚假胜利蒙蔽,在国际上成为笑谈,造成恶劣影响。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政府对舆论监管不力 B.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C.清王朝军事腐败严重 D.民众缺乏理性判断力
2.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通商口岸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说明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特点是( )
A.侵略国家日益增多B.仅限东部沿海地区C.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D.由内地扩大到沿海
3.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发起舆论战,将侵略战争包装为“文明与进步”的代表,并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争取到西方大国的支持。但清政府对此却无所作为,任由自己在国际社会陷入孤立。这反映出( )
A.外交手段决定双方胜负结果 B.封建制度阻碍军事体系革新
C.清政府对国际形势缺乏认识 D.日本与西方的利益完全一致
4.历史图片、照片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历史的发展。下面是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由此你能得到的信息是( )
图1 图2 图3
A.辛亥革命时期实行统一的财政政策 B.火柴业发展迅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C.民族经济发展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D.实业救国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进步潮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