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泉州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6 23:4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建省泉州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新石器时代,黄河上游渭水流域出现了中国西北古老的稻作农业遗存,种植粟、黍、水稻、小麦、燕麦、青稞、大豆和荞麦等多种粮食作物。这一发现表明当时( )
A.南方稻作农业的北移 B.粮食作物种植呈现多样化特征
C.社会分工已初步显现 D.粮食作物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2.岳麓秦简保存了一些秦王政时期颁行的法令,其中规定婚嫁和借贷都需要订立契约文书并在官府备案,否则没有法律效力,在诉讼时不予承认。这些法令旨在( )
A.维护等级秩序 B.鼓励商业发展 C.加强社会管控 D.践行法家思想
3.下表为唐人李祐出任夏绥节度使后仕宦履历的记载。据此可知( )
时间 出处 履历
唐朝 《李祐墓志》 夏绥节度使→金吾大将军→沧景节度使
五代 《旧唐书·李祐传》 夏绥节度使→金吾大将军→泾原节度使→沧景节度使
北宋 《新唐书·李祐传》 夏绥节度使→泾原节度使→沧景节度使→神武将军→左右神策剑南西川行营节度使→龙武统军
A.《旧唐书》采信了墓志记载 B.晚出文献的史料价值较高
C.两《唐书》记载可相互证实 D.三者的史料来源不尽一致
4.采用纸张写书以后,书籍装订就逐渐由卷轴式向经折装等册叶形式过渡。宋代版印书籍大兴,不同于手写,需一版版地间隔开来,便出现了“蝴蝶装”。伴随着印刷及装帧技术发展,南宋时的书籍装订出现了“包背装”。这反映了( )
A.科技进步推动文化传承 B.文化传播缘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印刷书促进了文化发展 D.文化创新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
5.明朝推行里甲制度。下表为明朝在广西、浙江、山东、陕西等四省所设里的数量统计。其中,浙江是( )
省份 总里数 每县级行政区平均所设里数
甲 6400 61.5
乙 3597 31.0
丙 10899 143.4
丁 1183 12.1
A.甲 B.乙 C.丙 D.丁
6.1898年,甲午进士李家驹赴日本考察学务,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1906年,他出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同年在学堂举办的运动会上,李家驹脱下官袍,参加短跑比赛,轰动一时。他的举动受到开明报章的大力揄扬,带动了中国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这反映出( )
A.教育领域的嬗变革新 B.欧美体育运动开始传入
C.清末新政取得了成功 D.新学堂与科举制的对立
7.下图为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各区地产道契册中每块地产平均面积趋向图(1900—1933年)。该图折射( )
A.各国在华势力缩减 B.列强间争夺日益激化 C.地产平均面积变小 D.租界城市化水平提高
8.在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出现了“血肉长城”、“钢铁长城”等词语,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传唱,以长城为题材的歌曲、照片、绘画、诗歌等更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构成了长城在抗日战争中基本的国家象征意义,这一现象( )
A.有利于坚定中国人民抗争到底的决心
B.推动长城沿线防御工事的现代化升级
C.标志着中国传统艺术全面转向抗战主题创作
D.源于国民政府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9.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北京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部分中国专家认为应在不破坏古建筑物的前提下,另设首都的行政中心;而苏联专家的建议则是以旧城区作为行政中心进行规划和建设,但这样部分古建筑就必须被拆掉。最终,苏联专家的意见占了上风。据此可知( )
A.苏联城市规划理念领先中国 B.苏联专家对中国城建贡献卓著
C.国人文物保护理念尚未形成 D.苏联对新中国建设的影响较大
10.据统计,1978~1999年间“女企业家”“先进妇女”“女科学家”“女科技人员”等成为《人民日报》“三八”妇女节报道的高频词汇,如“女企业家”出现30次,“先进妇女”出现20次。这些高频词汇突出说明了该时期( )
A.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 B.新闻媒体的报道取向 C.杰出女性的引领作用 D.经济建设的科技导向
11.古代印度传统信仰中,那伽被视为“恶魔的化生,是灾害和苦难的制造者”。佛教兴起后,那伽逐渐成为“可调御风雨的佛教护法神”,被人们广泛崇拜。这体现了( )
A.种姓制度的衰落 B.文化的融合与重塑 C.传统信仰的破除 D.神话的丰富与多元
12.中世纪前期,西欧农奴的生活十分困苦。一顿上好的饭食“通常由两道饭菜组成,一道是粥状的麦糊,一道是麦糊状的粥”。到13世纪,由于饥馑出现的次数大为减少,且饮食中增加了豆类,农奴变得强壮。这一变化缘于( )
A.城市发展的影响 B.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C.美洲物种的传入 D.封君封臣制度解体
1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时,对太平洋关岛一带、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土著居民的盗窃行为感到愤怒,“他们面对陌生来客,蜂拥而至,哄抢物资”,西班牙人遂称这一带为“盗贼群岛”。该现象反映( )
A.当地居民的道德水平低下 B.跨文化障碍造成的冲突
C.欧洲人对偷盗行为的愤怒 D.太平洋关岛文明的落后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拉丁美洲国家内部的地区迁徙非常明显,当农村人口为躲避战乱而逃往内地时,就出现了城市迁徙;国际移民的规模日益扩大,西班牙内战和二战期间,许多西班牙人、犹太人被迫移民到拉丁美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日本人移民巴西。大规模的移民( )
A.推动文化的多元和交融 B.促进了城乡的均衡发展 C.主导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D.有利于种族歧视的消除
15.在20世纪以前的一个多世纪,中东本土居民对考古发掘基本不感兴趣,在各个考古发掘地点主要充当体力劳动者,埃及文物局掌控在法国人手中,伊拉克和巴勒斯坦文物部门掌控在英国人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埃及、伊拉克等国家获得一定的独立地位,纷纷开展自主考古发掘并限制本国文物外运。这种转变实质上反映了中东国家( )
A.认识到文物具有高昂的经济价值 B.试图从文化遗产中寻求国家认同
C.通过自主考古发掘揭示历史真相 D.考古研究一直受西方殖民者影响
16.如图是漫画《资本的跨国运动》。该漫画反映了( )
A.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西方模式的扩张
B.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全球国家南北差距
C.资本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D.社会信息化带来国家安全问题新挑战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西方对非洲的认知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15世纪,欧洲殖民者侵入非洲海岸地区,他们在游记中对非洲的描述存在着种族主义偏见。19世纪30至90年代,西方国家有组织地开展了大规模的非洲内陆考察活动,搜集了丰富的地理和人文资料,为殖民者提供了商品市场和自然资源的情报。20世纪中期,西方逐渐从非洲大陆退出,为谋求仍能对非洲国家保持影响,他们的非洲研究扩展到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教育等领域,并呈现出综合化趋势。
——摘编自(布基纳法索)J.基-泽博主编《非洲通史》等
材料二 中国人认识非洲甚早,唐代《经行记》和宋代《诸蕃志》都有关于非洲的记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非交往与合作的持续展开促使中国人进一步认识、研究非洲。万隆会议后,中国积极支持和援助非洲,成立了相关研究机构。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及中非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学者们有了更多实地调研、国际交流的机会。中国的非洲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也满足了政府、企业和民众详细了解非洲的需求。近些年来,学者们客观看待非洲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强调非洲人的历史主体性,同时“互利共赢”“和谐世界”等中国话语概念也逐渐被非洲学者所采用。
——摘编自刘鸿武《“非洲学”的演进形态及其中国路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关于非洲认知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的非洲研究的历史使命。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皇帝要求地方官员要及时上报当地发生的灾害。一般是地方官员上报户部,再由户部奏报皇帝,皇帝命令有关官员采取救济措施或先核实灾情再采取救济措施。在灾害发生后,政府免费为灾区提供粮食衣物、生产工具等,这是明朝政府采取最普遍的措施。永乐十二年(1414)“河间府沧州、顺天、通州、固安县淫雨,宝坻县雨雹伤稼”,皇帝“令有司发粟赈之”。“景泰三年(1452)闰九月癸酉,免宣府前等十六卫所屯粮三分之一,以其旱、蝗、霜、雹等灾也。”
——摘自谢行焱《明代国家的灾害救济机制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英国社会救助制度萌芽于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业行会的互助互济。1531年亨利八世颁布救济物品法令,国家开始在社会救济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后英国社会救济制度框架与政策模式逐步建立,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济贫法,主要内容是规定地方政府负责办理救济贫民工作,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对贫穷家庭的孩子施行就业培训,对老年人、患病者和孤儿进行收容。
——据C.利斯和H.索利《欧洲前工业社会的贫困与资本主义》等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救助体系呈现出应急化、边缘化、基础化、民生化的演进特点。1993—2013年为基础化阶段,关注因经济体制转型而下岗失业、进而陷入贫困的群体,通过以低保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为经济体制改革配套并维护社会稳定救助水平。2014年以来为民生化阶段,重点对象为新时代背景下无法达到社会认可的基本生活标准的生活型贫困群体,为贫困群体提升生活质量,以实现兜底保障和“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目标救助水平,逐步提升政策适应对象和范围;重视制度衔接和综合型帮扶措施,建立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机制。
——据张浩淼《中国社会救助70年(1949—2019):政策范式变迁与新趋势》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代中国社会救济和中世纪后期英国社会救济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在当下中国的时代价值。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各国政府一般把本国最受人尊敬或者功勋卓著的人物印制到国家经济流通的命脉——货币上,这是一种最崇高也是最实际的纪念方式。
请围绕“货币中的女性”,选取两张或以上相关联的货币,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三、综合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文献记载,菩提达摩是南天竺人,生卒年不详,南北朝时来华弘法,被中国禅宗尊为初祖。关于菩提达摩有很多传说,其中之一涉及到茶叶的起源:达摩为了祛除坐禅时的瞌睡,把自己的眼皮割下扔在地上,结果眼皮在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了茶树。该故事18世纪传至欧洲后,曾被英国学者塑造成茶叶起源于印度的依据。
——摘编自宋时磊《达摩的眼皮:一个茶叶起源故事的由来、传播与变异》
我们可以从各种维度考证“达摩眼皮变茶树”一事的真伪,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参照(1)完成以下提纲。
(1)从人物的维度,考证菩提达摩及其生平的真实性。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C
6.A
7.D
8.A
9.D
10.C
11.B
12.B
13.B
14.A
15.B
16.C
17.(1)特点:种族主义偏见显著;以经济掠夺为导向;后殖民时代的延续性控制。
(2)历史使命:破除西方话语霸权,重构非洲文明叙事;构建平等互鉴的知识体系;服务中非共同发展实践;培育非洲自主发展能力。
18.(1)救济主导机制不同:明朝主要依据君主决策,以应急救助为主;英国逐步建立救济制度体系,以立法救助为主。救济重心不同:明朝注重免税、减轻农民负担,以救灾为主;英国注重提供就业机会,以济贫为主。文化思想根源(传统)不同:明朝儒家仁政思想影响,英国宗教慈善思想影响。
(2)阶段性(时代性)特征明显;制度化、体系化;长期救助和临时、紧急救助相结合;惠及群体不断扩大;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适应。(答出四点即可)
(3)构建和谐社会;缩减贫富差距;推进改革开放;促进民生事业发展。(答出两点即可)
19.示例一
选取:图1、图4
论题:货币中不同女性人物形象折射出各国政治文化的多样性
货币作为国家的名片,展示了各国形象。各国货币上的女性人物形象体现了不同国家独特的政治文化,成为一张张流动的宣传单。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并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图1中的女拖拉机手作为一名劳动妇女被印制在第三套1元人民币图案上体现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女拖拉机手英姿飒爽的形象也符合人民政府倡导男女平等的社会新风尚和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主题。
英国“光荣革命”后政局趋于稳定,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逐渐确立君主立宪制。此后,经过不断演进完善,国王逐渐统而不治。但国王作为国家元首和象征仍然在英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4中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作为英国象征被印制在10元英镑上,体现了英国政治文化注重历史传承的特点。
结论:货币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政治文化的物化象征。货币上的女性形象承载着不同国家独特的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发展脉络,是各国政治文化的生动展现。
示例二
选取:图1、图2、图3
论题:货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一定程度上见证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
随着女性日益参与经济生活,逐渐走出家庭并走向社会。伴随着一次次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及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影响,女性日益觉醒,女权运动兴起推动了妇女解放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日本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发展近代教育。图2中5000日元里的津田梅子作为日本最早的赴美女留学生,回国后开展近代女子教育,是日本女子教育的先驱,推动了日本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美国内战双方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图3中20美元里的H·塔布曼作为一名女性奴隶在自身获得解放的同时积极参与解救其他黑奴,为美国奴隶制的最终废除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图1中的女拖拉机手作为一名劳动妇女被印制在第三套1元人民币图案上体现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女拖拉机手英姿飒爽的形象也符合人民政府倡导男女平等的社会新风尚。
结论:女性人物形象印制在货币是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结果。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示例三
选取:图1、图3
论题:货币中的女性是一国特定历史的见证
货币中的女性往往是本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国家将她们印制在货币上,是对她们以及她们所见证的历史的最好纪念方式。
第三套一元人民币上女拖拉机手,反映了新生政权巩固后,我国着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调动社会各阶层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女拖拉机手就是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见证。
新版20美元上的塔布曼见证了美国内战前废奴运动的激烈。美国废奴运动解放了黑奴,推动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扫除阻碍。塔布曼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在美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结论:货币中的女性是纪念历史人物的有效方式,参与和见证了本国特定历史的进程。
20.
(2)依据唯物史观,茶叶起源不应只归因于某个个体。
(3)从常识上判断,眼皮不可能变成茶树。
(4)从时间的维度,比对达摩生卒与茶叶起源的时间。
(5)从故事溯源和演进的维度;考证该故事的起源及其演变。
(6)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考证茶的驯化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