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 本 信 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大象版
年级 四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5单元《人体的消化器官》
单元主题 食物奇幻之旅——探秘人体消化工厂
课时安排 5课时
一、单元主题
“食物奇幻之旅——探秘人体消化工厂”
围绕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揭示消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意识。
二、单元大情景
“健康小卫士探秘之旅” 学生化身“健康小卫士”,接受任务:
1.绘制食物消化地图(对应消化器官结构与功能);
2.破解消化密码(探究消化液的作用);
3.设计健康通行证(制定保护消化器官方案)。
最终举办“消化工厂博览会”展示成果。
三、课程标准分析
依据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核心概念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5.5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
学习内容 5.5.4 描述人体消化器官的功能及保护方法(3~4年级)
学段目标 (3-4年级) ①识别口腔、胃、小肠等器官;
②解释食物消化与营养吸收过程;
③设计健康饮食方案,树立保护意识。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一次神奇的旅行》、《口腔“历险记”》、《胃中“奇遇记”》、《蜿蜒的旅行》、《保护消化器官》5课内容。
(一)第1课《一次神奇的旅行》
1.核心内容:通过“胶囊小导游”的拟人化视角,系统介绍食物在人体内的完整消化路径(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2.关键活动:
(1)拼摆消化器官模型,标注各器官名称
(2)绘制食物“旅行路线图”,建立消化系统整体认知框架
(二)第2课《口腔“历险记”》
1.核心内容:聚焦口腔的消化功能,探究牙齿切割、舌头搅拌、唾液消化的协同机制。
2.关键活动:
(1)咀嚼馒头实验(感受淀粉→麦芽糖的甜味变化)
(2)角色扮演模拟实验(擀面杖=牙齿,木铲=舌头,水=唾液)
(三)第3课《胃中“奇遇记”》
1.核心内容:揭示胃的蠕动和胃液消化作用,解释食物如何变成食糜。
2.关键活动:
(1)阅读“胶囊小导游”胃部日记(酸液浸泡、地震般翻腾)
(2)塑料袋揉捏实验(模拟胃蠕动将食物研磨成糊状)
(四)第4课《蜿蜒的旅行》
1.核心内容:解析小肠绒毛吸收营养、大肠浓缩残渣的核心功能。
2.关键活动:
(1)观察小肠内壁褶皱模型(理解200㎡吸收面积的放大原理)
(2)对比新/旧口罩实验(直观感受大肠对水分的回收作用)
(五)第5课《保护消化器官》
1.核心内容:归纳健康生活方式(细嚼慢咽、饮食卫生、规律作息),分析不良习惯的危害。
2.关键活动:
(1)记录个人饮食习惯表(如“狼吞虎咽→消化不良”)
(2)设计《家庭营养误区》科普小报
五课以食物消化流程为主线,形成“结构→功能→应用”的递进式认知链条:
1.宏观认知(《一次神奇的旅行》)→
2.器官专析(口腔/胃/肠的独立探究)→
3.健康实践(《保护消化器官》的知行转化)
本单元通过“食物旅程”的故事化探究,将抽象消化过程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验与健康行动,实现“科学观念→探究实践→责任态度”的核心素养闭环。
五、教学目标
维度 目标内容
科学观念 说出消化器官名称及功能(如胃研磨食物、小肠吸收营养)。
科学思维 通过模拟实验推理消化液的作用(如唾液分解淀粉)。
探究实践 设计对比实验验证牙齿咀嚼效率(整块苹果vs苹果泥)。
态度责任 制定“校园健康饮食倡议书”,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四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对“消化液”“酶”等抽象概念需借助实验理解。
2.认知基础:已知“食物从口入、残渣从肛门出”,但对具体器官功能模糊。
学习难点:理解小肠绒毛增大表面积的意义;建立“结构-功能”关联思维。
七、活动设置
课时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达成方式(含多学科融合)
第1课 绘制“消化地图” 标注消化器官路径 美术:绘制消化系统漫画;语文:撰写《食物日记》
第2课 破解“唾液密码” 验证唾液分解淀粉 实验:馒头+碘酒变色对比;数学:记录变色时间
第3课 模拟“胃的摇滚” 理解胃蠕动的作用 模拟实验:塑料袋装面包+醋揉捏;音乐:创作“胃蠕动节奏”
第4课 探秘“营养驿站” 分析小肠绒毛功能 观察绒毛模型;数学:计算展开后的表面积
第5课 设计“健康通行证” 制定护胃方案 社会调查:采访校医;信息技术:制作护胃宣传H5
八、教学方法
1.情境驱动法:以“健康小卫士”任务卡贯穿单元,每课解锁新探秘环节。
2.实验探究法:
(1)对比实验:咀嚼 vs 未咀嚼食物的消化速度(控制变量:食物种类、消化时间)。
(2)模型观察:小肠绒毛模型放大镜观察(突出结构适应性)。
3.项目式学习(PBL):分组设计“护胃海报”,整合科学、美术、语文知识。
九、学习方法
1.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淀粉分子”“胃酸战士”,动态演示消化过程。
2.思维可视化:用流程图梳理食物旅程(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3.迁移应用:将小肠绒毛的“表面积原理”迁移至生活(如皱褶毛巾吸水更快)。
十、评价策略
(一)单元总体评价策略
类型 内容
过程性评价(60%) 实验记录单、健康倡议书、小组合作表现
终结性评价(40%) “消化工厂博览会”模型展示与答辩
(二)分活动评价表
活动1:绘制“消化地图”(对应第1课《一次神奇的旅行》)
评价维度 ★(基础达标) ★★(良好表现) ★★★(优秀创新)
科学观念 标注3个消化器官名称 标注6个器官(口腔→肛门) 标注器官+简述功能(如“胃=研磨食物”)
探究实践 绘制简单轮廓图 用箭头标注食物方向 用不同颜色区分器官功能
合作交流 独立完成 小组内分享草图 向全班讲解设计思路
活动2:破解“唾液密码”(对应第2课《口腔“历险记”》)
评价维度 ★(基础达标) ★★(良好表现) ★★★(优秀创新)
科学思维 复述“咀嚼后馒头变甜”现象 解释“唾液分解淀粉→麦芽糖”原理 类比胃液/肠液对其他营养的分解作用
探究实践 完成馒头+碘酒变色实验 记录咀嚼1/3/5次后的颜色变化 设计“温度对唾液活性影响”对比实验
态度责任 知道饭后漱口 分析碳酸饮料对牙齿的腐蚀性 制定“班级护牙公约”
活动3:模拟“胃的摇滚”(对应第3课《胃中“奇遇记”》)
评价维度 ★(基础达标) ★★(良好表现) ★★★(优秀创新)
科学观念 描述胃蠕动使食物变糊状 解释胃液(醋酸模拟)分解蛋白质 关联“胃痛”与暴饮暴食的科学关系
探究实践 用塑料袋揉碎面包 对比揉捏30秒/60秒的食物颗粒大小 测试肉类vs蔬菜的消化难度差异
创新应用 说出“细嚼慢咽”的重要性 设计“三餐定时定量”计划表 创作《胃的抗议信》(拟人化科学日记)
活动4:探秘“营养驿站”(对应第4课《蜿蜒的旅行》)
评价维度 ★(基础达标) ★★(良好表现) ★★★(优秀创新)
科学观念 指认小肠是吸收器官 解释绒毛增大表面积原理 说明大肠回收水分功能
探究实践 观察小肠绒毛模型 用海绵吸水类比营养吸收 设计“腹泻=水分未回收”对比实验
数据处理 记录1组实验数据 绘制“不同食物吸收速度”柱状图 分析膳食纤维促肠道蠕动数据报告
活动5:设计“健康通行证”(对应第5课《保护消化器官》)
评价维度 ★(基础达标) ★★(良好表现) ★★★(优秀创新)
态度责任 列出2条护胃原则 分析“冷饮+辣条”对胃黏膜的危害 论证“情绪压力影响消化”的科学依据
实践创新 制作简易健康食谱 设计“校园午餐改进方案” 发起“21天细嚼慢咽挑战”公益活动
社会参与 分享个人改掉的坏习惯 采访校医撰写护胃建议 组织社区“消化健康科普展”
十一、作业设计
活动1:绘制“消化地图”(第1课《一次神奇的旅行》)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
基础作业 标注消化器官轮廓图(教材P49) ★:标出3个器官名称
★★:标全6个器官(口腔→肛门)
★★★:用箭头标注食物方向+写1句功能说明
提升作业 对比草食/肉食动物消化差异 ★:列举1点差异(如牛肠更长)
★★:分析结构适应性(长肠消化纤维素)
★★★:提出人类饮食优化建议(多吃膳食纤维)
拓展作业 制作《食物旅行日记》手账 ★:图文记录旅程
★★:加入实验照片(如咀嚼馒头)
★★★:采访祖辈记录“60年代vs现代”饮食习惯对比
活动2:破解“唾液密码”(第2课《口腔“历险记”》)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
基础作业 记录馒头咀嚼实验(教材P51) ★:描述“咀嚼后变甜”现象
★★:解释“唾液分解淀粉→麦芽糖”
★★★:联系“细嚼慢咽助减肥”的科学原理
提升作业 测试面包/苹果的咀嚼效果差异 ★:记录1种食物变化(如苹果汁更多)
★★:对比消化速度(面包30秒vs苹果15秒)
★★★:分析食物硬度与消化关系
拓展作业 设计“护牙卫士”四格漫画 ★:画出刷牙场景
★★:标注正确刷牙步骤(巴氏刷牙法)
★★★:创作“龋齿细菌战斗故事”并附科学依据
活动3:模拟“胃的摇滚”(第3课《胃中“奇遇记”》)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
基础作业 描述“胃袋实验”现象(教材P53) ★:写出“食物变糊状”
★★:对比加醋/不加醋效果(醋=胃液)
★★★:解释“胃酸过多引发胃痛”
提升作业 探究食物大小对消化的影响 ★:提出“小块易消化”假设
★★:设计切割对比实验(整块肉vs肉末)
★★★:统计最优切割尺寸数据(如1cm )
拓展作业 撰写《胃先生的一日工作报告》 ★:拟人化描述工作流程
★★:结合科学术语(如“蠕动”“蛋白酶”)
★★★:提出“员工关怀方案”(如定时三餐)
活动4:探秘“营养驿站”(第4课《蜿蜒的旅行》)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
基础作业 观察小肠绒毛模型(教材P55) ★:描述“绒毛像毛刷”
★★:解释“增大表面积助吸收”
★★★:类比“皱毛巾吸水更快”说明结构适应性
提升作业 设计“腹泻与脱水”关系图 ★:画出“腹泻=水分未回收”
★★:标注大肠吸水功能
★★★:提出口服补液盐的科学配方(水+糖+盐)
拓展作业 分析膳食纤维促肠蠕动 ★:列举2种高纤维食物
★★:解释“纤维刺激肠道蠕动”
★★★:设计“防便秘食谱”
活动5:设计“健康通行证”(第5课《保护消化器官》)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
基础作业 列出3条护胃守则(教材P57) ★:写“细嚼慢咽”等基础条目
★★:每条附加原因(如“减轻胃负担”)
★★★:引用实验数据
提升作业 制定“校园午餐改进方案” ★:提出1条改进(如“少油炸”)
★★:分析营养搭配(蛋白质+蔬菜占比)
★★★:附食堂菜品照片+科学分析报告
拓展作业 发起“21天护胃行动” ★:个人完成打卡
★★:记录身体变化(如腹胀减少)
★★★:组织班级科普展(含数据图表+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