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2017秋)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运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大象版(2017秋)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运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大象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7-28 10:1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 本 信 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大象版
年级 四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1单元《运动》
单元主题 运动的奥秘——探索物体运动的规律与应用
课时安排 5课时
一、单元主题
“运动的奥秘——探索物体运动的规律与应用”
围绕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速度测量、运动形式及能量转化展开,引导学生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工程思维。
二、单元大情景
“校园运动会科学探秘团”
学生化身“运动科学探秘员”,通过完成四项任务助力校园运动会:
1.任务1:运动侦探社(《物体的运动》)——观察记录运动现象;
2.任务2:速度挑战赛(《运动的快慢》《速度的测量》)——测量并比较物体速度;
3.任务3:运动形式解码(《运动的形式》)——分类运动形式并制作模型;
4.任务4:能量转化实验室(《运动与能量》)——探究运动物体的能量转化。
最终目标:制作《校园运动科学手册》,举办“运动科学博览会”。
三、课程标准分析
依据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 3.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4年级)
3.3声音与光的传播(影子形成)
4.1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运动与能量)
学段目标 (3-4年级) ①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如启动/停止/变速);
②用速度描述运动快慢,设计简单测量方法;
③举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物体的运动》、《运动的快慢》、《速度的测量》、《运动的形式》和《运动与能量》这5课。
《物体的运动》这一课的核心内容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现象(如自行车行驶、风吹树叶),理解“物体位置变化即运动”,学习用方位词(前后左右、远近)描述位置,区分运动与静止状态。绘制运动轨迹图,分析运动状态变化(如启动、停止)。
《运动的快慢》核心内容为通过比较不同物体(如小球、车辆)的运动差异,引入“速度”概念,理解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距离÷时间)。设计实验对比相同距离下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如小球斜坡实验)。
《速度的测量》核心内容为学习使用工具(秒表、卷尺)测量距离和时间,计算速度(如测量100米跑步时间),认识速度单位(米/秒、千米/时)。实践测量玩具车运动速度,记录数据并分析误差。
《运动的形式》核心内容为分类运动形式(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探究不同运动形式的特征(如车轮滚动、钟摆摆动),理解运动轨迹与力的关系。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如电梯直线运动、风扇转动)。
《运动与能量》核心内容为揭示运动与能量的联系(如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通过实验(如小球撞击纸杯)验证能量传递现象。探究坡度对小車动能的影响,理解“能量大小与运动速度相关”。
五课之间按照递进式知识链的关系排布:
1.基础认知(《物体的运动》)→ 量化描述(《运动的快慢》《速度的测量》)→ 分类深化(《运动的形式》)→ 本质探究(《运动与能量》)。
例如:从描述“自行车位置变化”(第1课)到测量“自行车速度”(第2-3课),再到分析“车轮滚动形式”(第4课),最终解释“运动产生能量”(第5课)。
2.能力培养脉络:
观察描述(位置变化)→ 实验测量(速度计算)→ 分类归纳(运动形式)→ 科学推理(能量转化)。
3.每课实验设计层层深入:定性观察(轨迹)→定量测量(速度)→变量控制(坡度实验)。
五、教学目标
维度 目标内容
科学观念 1.理解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能用速度描述运动快慢。 2.区分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解释运动物体具有能量。
科学思维 1.通过数据归纳速度规律(如“相同路程比时间”)。 2.用类比推理解释能量转化(如“运动的小球→击倒物体”)。
探究实践 设计控制变量的速度实验,制作运动模型(如用吸管模拟过山车轨道)。
态度责任 在实验中遵守安全规则(如使用秒表、测距工具),树立“运动科学服务生活”的意识。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四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对“速度”“能量”等抽象概念需借助实验理解。
2.认知基础:已知“推拉使物体动/停”,但对“速度测量”“能量转化”缺乏系统认知。
2.兴趣点:动手实验(如赛车比赛)、角色扮演(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优化运动项目)。
七、活动设置
活动 对应课程 主题与目标 达成方式
活动1: 运动侦探社 《物体的运动》 观察运动状态变化,归纳力的作用。 拍摄校园运动视频(跑步、投篮),用箭头标注运动方向变化(信息技术融合)。
活动2: 速度挑战赛 《运动的快慢》《速度的测量》 测量并比较物体速度,理解速度概念。 分组用玩具车、秒表、卷尺测速度,绘制“距离-时间”折线图(数学融合)。
活动3: 运动解码器 《运动的形式》 分类运动形式,理解运动多样性。 用身体模拟滚动、摆动(体育融合),用黏土制作运动轨迹模型(美术融合)。
活动4: 能量实验室 《运动与能量》 验证运动物体的能量转化。 实验:斜坡释放小球撞击纸杯,记录纸杯移动距离;设计“节能弹珠轨道”(工程思维)。
八、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以“校园运动会”为主线,发布任务卡(如“为接力赛设计测速方案”)。
2.实验探究法:
(1)对比实验(如“不同坡度小车速度”),强调控制变量(坡度高度、小车重量)。
(2)具身学习:学生手拉手模拟“振动传递链”,理解能量传递。
3.项目式学习:制作“校园最佳跑步路线图”,综合运动形式分析、速度计算与路径规划。
九、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4人小组分工(操作员、记录员、计时员、汇报员),轮换角色确保参与。
2.思维可视化:用双气泡图对比“直线运动 vs 曲线运动”特征。
3.迁移应用:家庭实验“测量宠物奔跑速度”,应用课堂测量方法。
十、评价策略
(一)单元总体评价策略
类型 内容
过程性评价(60%) 实验记录单完整性、小组合作表现、活动任务完成度
终结性评价(40%) 《校园运动科学手册》内容深度与创意性
(二)分活动评价表
活动1:运动侦探社(《物体的运动》)
评价维度 ★(基础) ★★(良好) ★★★(优秀)
观察记录完整性 记录1种运动状态变化(如启动) 记录3种运动状态变化(启动/停止/转向) 用箭头图示运动方向变化,标注力作用点
现象描述准确性 简单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如“车动了”) 用方位词描述变化(“车从东向西移动2米”) 结合参照物说明位置变化(“车相对于树移动”)
合作参与度 完成分配任务 主动分享观察发现 组织小组讨论并汇总结论
活动2:速度挑战赛(《运动的快慢》《速度的测量》)
评价维度 ★(基础) ★★(良好) ★★★(优秀)
数据测量规范性 测量1次距离或时间(误差≤10%) 测量3次取平均值(误差≤5%) 设计记录表包含距离、时间、速度三栏
速度计算准确性 计算1个速度值(单位正确) 计算3个速度值并比较快慢 用折线图呈现“距离-时间”关系
实验结论逻辑性 说出“路程相同,时间短的速度快” 解释“速度=距离÷时间”的含义 提出优化实验方案(如减小摩擦力)
活动3:运动解码器(《运动的形式》)
评价维度 ★(基础) ★★(良好) ★★★(优秀)
分类准确性 区分直线/曲线运动(举1例) 分类3种运动形式(如滚动、摆动) 用思维导图归纳运动形式特征
模型科学性 制作1种运动轨迹模型(如纸卷轨道) 制作可演示两种运动形式的动态模型 设计“运动形式转换装置”(如摆锤变旋转)
表达创新性 用身体模拟1种运动形式 小组合作编排“运动形式情景剧” 拍摄微视频解说运动形式原理
活动4:能量实验室(《运动与能量》)
评价维度 ★(基础) ★★(良好) ★★★(优秀)
实验操作安全性 规范使用器材(小球、斜坡) 自主设计对比实验(如不同高度撞击) 提出安全改进方案(如增设防护栏)
能量转化解释 描述“小球撞击纸杯移动”现象 解释“高度越高,能量越大” 用能量守恒原理解释刹车发热
应用迁移能力 列举1个运动产生能量的例子 设计简易“动能回收装置” 撰写倡议书《校园运动中的能量利用》
十一、作业设计
活动1:运动侦探社分层作业设计及评价标准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
基础作业 列举3种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实例 ★:1例; ★★:2例; ★★★:3例并标注力方向
提升作业 拍摄运动视频,慢放分析运动状态变化 ★:描述1处变化; ★★:标注2处变化; ★★★:用图示+文字说明力与运动关系
拓展作业 设计海报《力如何改变运动》 ★:图文匹配; ★★:添加科学术语; ★★★:包含创新案例
活动2-3:速度挑战赛+运动解码器分层作业设计及评价标准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
基础作业 测量步行10米所需时间,计算速度 ★:记录1次时间; ★★:3次取平均; ★★★:计算速度并对比不同人数据
提升作业 用纸盒+吸管制作“过山车轨道”测小球速度 ★:完成制作; ★★:记录时间; ★★★:优化轨道减少时间(如增加坡度)
拓展作业 撰写报告《如何提高接力赛交接棒效率》 ★:提出1点建议; ★★:结合运动形式分析; ★★★:用速度数据论证方案可行性
活动4:能量实验室分层作业设计及评价标准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
基础作业 举例说明3种运动中的能量转化 ★:1例(如自行车刹车); ★★:2例; ★★★:3例并解释转化过程(动能→热能)
提升作业 设计“节能弹珠轨道”(仅靠初始能量运行) ★:轨道连通; ★★:弹珠通过全程; ★★★:添加能量转化标签
拓展作业 制作PPT《运动中的能量奥秘》 ★:图文展示; ★★:含实验数据; ★★★:提出节能方案(如操场踏步发电)
分层作业设计说明:
1.评价维度聚焦科学探究核心能力(观察、实验、解释、创新);
2.作业分层覆盖知识巩固(基础)、能力提升(应用)、思维拓展(创新);
3.跨学科融合:数学(数据计算)、工程(模型设计)、艺术(海报/PPT)、体育(运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