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 本 信 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大象版
年级 五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3单元《健康成长》
单元主题 健康生活守护者
课时安排 4课时
一、单元主题
“健康生活守护者”
围绕健康认知、习惯养成、环境责任与安全实践,引导学生建立全面健康观。
二、单元大情景
“校园健康行动小队”
学生化身“健康小卫士”,完成四项任务:
1.任务1:健康档案员(《我的健康体检表》)——建立个人健康数据库;
2.任务2:习惯优化师(《生活习惯与健康》)——制定健康计划;
3.任务3:环境侦察兵(《生活环境与健康》)——调查校园污染问题;
4.任务4:安全指挥官(《我是小小安全员》)——设计校园安全方案。
最终目标:制作《校园健康安全手册》,举办“健康博览会”。
三、课程标准分析
依据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核心概念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11.人类活动与环境
学习内容 5.4 生活习惯与健康; 11.3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1.4 安全与避险
学段目标 (3-4年级) 1. 分析影响健康的因素,提出改进建议;
2. 举例说明环境污染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3. 掌握基本的安全防护技能。
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包括《我的健康体检表》、《生活习惯与健康》、《生活环境与健康》和《我是小小安全员》这4课。
(二)各课核心内容分析:
1.《我的健康体检表》
(1)核心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记录身高、体重等数据,绘制统计图表(如折线图、柱状图),分析生长发育规律。
(2)重点概念:青春期生长特点(女生811岁、男生1014岁进入快速生长期),数据对比方法(个人与全班平均值)。
(3)实践活动:收集健康数据,绘制生长曲线图,发现生长速度不均匀性。
2.《生活习惯与健康》
(1)核心内容:探究饮食、运动、睡眠等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2)重点概念:
①合理膳食(蛋白质摄入、营养均衡);
②运动与睡眠的作用(增强体质、促进发育);
③健康标准(世界卫生组织10项健康指标)。
(3)实践活动:制定健康计划表,分析不健康习惯(如熬夜、偏食)的危害。
3.《生活环境与健康》
(1)核心内容:分析环境因素(噪声、雾霾、垃圾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2)重点概念:
①环境污染类型(空气/水/光污染);
②环境与疾病关联(如雾霾引发呼吸道疾病)。
(3)实践活动:调查社区环境问题,设计环保改进方案(如减少塑料使用)。
4.《我是小小安全员》
(1)核心内容:培养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重点概念:
①安全标志识别(如“当心触电”“紧急出口”);
②灾害应对(火灾逃生、地震避险);
③急救知识(伤口处理、求助方式)。
(3)实践活动:设计安全海报,模拟灾害演练。
(三)四课逻辑关系:
1.递进式认知链条:
起点:认识自身健康(《我的健康体检表》 → 行为层:培养健康习惯(《生活习惯与健康》) → 环境层:关注外部环境影响(《生活环境与健康》) → 实践层:落实安全防护(《我是小小安全员》)。
2.从个体到社会:
从个人生长发育拓展至生活习惯,再延伸至社会环境责任,最终聚焦安全实践,体现“健康”的多维度内涵。
3.能力培养进阶:
数据思维(记录分析)→ 责任意识(习惯养成)→ 批判思维(环境问题分析)→ 行动能力(安全实践)。
五、教学目标
维度 目标内容
科学观念 1. 理解生长发育规律及健康影响因素;
2. 认识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联性。
科学思维 1. 通过数据归纳健康趋势(如生长曲线);
2. 用因果推理分析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探究实践 1. 设计环境调查方案(如校园噪声测量);
2. 模拟安全演练(火灾逃生路线设计)。
态度责任 1. 树立健康生活责任感;
2. 培养安全防护及环保意识。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五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初具,但对“健康系统性”认知较弱,需结合生活实例。
2.认知基础:已知基础卫生知识,但对“数据分析”“环境与健康关联”缺乏深度理解。
3.兴趣点:角色扮演(小卫士)、动手实践(制作手册)、解决真实问题(改进校园)。
七、活动设置
活动 对应课程 主题与目标 达成方式
活动1: 健康档案库 第1课 记录分析生长数据 数学:绘制身高体重折线图;
信息技术:用Excel统计全班平均值。
活动2: 习惯优化站 第2课 制定健康计划表 语文:撰写《健康承诺书》;
艺术:设计“健康习惯打卡日历”。
活动3: 环境侦察营 第3课 调查校园污染源 科学:测量噪声分贝值;
社会:采访保洁员分析垃圾问题。
活动4: 安全指挥部 第4课 设计安全方案 工程:制作校园安全逃生模型;
体育:模拟火灾逃生演练。
八、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以“健康博览会”为总任务,分解为子任务卡(如“噪声地图绘制”“安全海报设计”)。
2.项目式学习:
小组合作完成“校园污染调查报告”,提出改进方案(如增设分类垃圾桶)。
3.情境模拟法:
用VR视频模拟火灾场景,演练逃生路线规划。
九、学习方法
1.合作探究:4人小组分工(记录员、测量员、分析师、汇报员),轮换角色确保参与。
2.思维可视化工具:
(1)用双气泡图对比“健康 vs 不健康生活习惯”;
(2)用流程图设计“垃圾分类处理方案”。
3.迁移应用:家庭任务“记录一周睡眠时间”,分析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十、评价策略
(一)单元总体评价策略
类型 内容
过程性评价(60%) 实验记录单、健康计划表、调查报告完整性
终结性评价(40%) 《校园健康安全手册》内容深度与实用性
(二)分活动评价表
活动1:健康档案库(对应第1课《我的健康体检表》)
评价维度 ★(基础) ★★(良好) ★★★(优秀)
数据记录完整性 记录身高、体重等3项基础数据 记录5项数据(含胸围、视力) 记录全项数据(含BMI计算)
图表绘制规范性 手绘简单柱状图 用工具绘制折线图 制作动态生长曲线图(如Excel动态图表)
分析深度 简单描述自身生长趋势 对比全班平均值分析差异 结合遗传、营养等因素提出个性化建议
活动2:习惯优化站(对应第2课《生活习惯与健康》)
评价维度 ★(基础) ★★(良好) ★★★(优秀)
计划可行性 列出1项习惯目标(如“每天喝水”) 制定周计划表(含时间、内容) 设计家庭监督机制(如“家长签字打卡”)
执行效果 完成3天打卡 完成7天打卡+简单记录感受 持续2周并分析习惯改变效果(如“上课专注力提升”)
创新性 用文字描述计划 设计卡通打卡日历 制作健康习惯手账(图文+数据)
活动3:环境侦察营(对应第3课《生活环境与健康》)
评价维度 ★(基础) ★★(良好) ★★★(优秀)
问题发现 识别1个污染问题 量化问题(如“操场噪声70分贝”) 多角度归因(如“施工+车辆鸣笛”)
解决方案 提出1条改进建议 设计可操作方案 推动方案落地(如“向校方提交议案”)
社会责任 参与1次清洁活动 组织小组环保宣传 发起校园倡议(如“无塑日”)
活动4:安全指挥部(对应第4课《我是小小安全员》)
评价维度 ★(基础) ★★(良好) ★★★(优秀)
知识应用 识别5个安全标志 解释标志含义(如“当心触电”需远离电源) 设计新标志(如“实验室酸液警示”)
实践能力 演练1种灾害逃生(火灾) 完成多场景演练(火灾+地震) 组织班级模拟演习(含人员分工)
创新设计 绘制简单逃生图 制作3D逃生路线模型 开发安全互动游戏(如“AR火灾逃生”)
十一、作业设计
活动1:健康档案库(对应第1课《我的健康体检表》)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
基础作业 记录一周睡眠时间 ★:记录3天数据
★★:记录7天+计算日均值
★★★:分析睡眠与学习效率关联
提升作业 制作“家族身高遗传图” ★:统计父母身高
★★:绘制三代身高趋势折线图
★★★:用遗传学原理解释差异(如“隔代遗传”)
拓展作业 撰写《青春期健康指南》 ★:列出2条建议
★★:配科学插图(如骨骼生长图)
★★★:加入医生访谈案例
活动2:习惯优化站(对应第2课《生活习惯与健康》)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
基础作业 设计“每日饮水计划” ★:标注每日饮水次数
★★:记录实际饮水量
★★★:分析缺水对体温调节的影响
提升作业 制作“运动心率监测表” ★:记录运动后心率
★★:对比静息/运动心率差值
★★★:探究心率与体能关系
拓展作业 拍摄《家庭健康餐桌》微视频 ★:展示1道营养菜
★★:解说食材营养价值
★★★:对比快餐与家常菜健康差异
活动3:环境侦察营(对应第3课《生活环境与健康》)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
基础作业 调查家庭每日垃圾量 ★:称重记录1天
★★:分类统计(塑料/厨余占比)
★★★:提出减量30%方案
提升作业 设计“校园静音区”模型 ★:选址1处(如图书馆)
★★:标注降噪措施(隔音墙)
★★★:测试模型效果(分贝仪实测)
拓展作业 制作纪录片《污染对社区的影响》 ★:采访1位居民
★★:对比污染前后照片
★★★:提出治理倡议(附签名墙)
活动4:安全指挥部(对应第4课《我是小小安全员》)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
基础作业 绘制家庭火灾逃生图 ★:标注2个出口
★★:添加避难位置(如“卫生间”)
★★★:设计防烟措施(湿毛巾捂口鼻)
提升作业 制作“急救包物资清单” ★:列出5种基础物资
★★:说明用途(如“绷带止血”)
★★★:模拟使用(视频演示)
拓展作业 设计“校园安全智能手环” ★:描述1项功能(定位)
★★:绘制设计草图
★★★:用编程模拟警报(Scratch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