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 本 信 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大象版
年级 六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2单元《循环的水》
单元主题 水的奇幻旅程——探索自然循环与地貌塑造
课时安排 5课时
一、单元主题
水的奇幻旅程——探索自然循环与地貌塑造
二、单元大情景
“水循环科考队”
学生化身“水循环科考队员”,通过五大任务追踪一滴水的旅程:
1.任务1:云雾观测站(《雾和云》)——破解水汽凝结密码
2.任务2:降水实验室(《雨和雪》)——解密雨雪形成条件
3.任务3:晨露追踪者(《霜和露》)——探究地表相变奥秘
4.任务4:水循环工程师(《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构建动态循环模型
5.任务5:地貌雕刻师(《水与地表形态》)——模拟流水塑造地表
最终形成《水循环科考报告》,在“世界水日”举办校园水科学展览。
三、课程标准分析
依据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核心概念 9.宇宙中的地球(9.4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 9.4.3 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9.4.4 举例说明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段目标 (3-4年级) ①通过模型解释水循环过程;
②设计实验模拟流水侵蚀与沉积作用;
③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雾和云》《雨和雪》《霜和露》《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水与地表形态》这5课。
(一)第1课《雾和云》
1.核心内容:探究雾(近地面水汽凝结)与云(高空水汽凝结)的形成原理,通过实验模拟水蒸气遇冷凝结过程(如“烧杯冰袋实验”)。
2.关键活动:对比不同环境(高山/平原)中云与雾的形态差异,建立“温度差异导致水汽状态变化”的科学观念。
(二)第2课《雨和雪》
1.核心内容:分析降雨(液态)与降雪(固态)的成因,通过“水滴合并实验”模拟云中水滴碰撞合并过程,解释降水形成条件。
2.关键活动:观察不同温度下降水形态变化(雨→雨夹雪→雪),理解温度对降水类型的影响。
(三)第3课《霜和露》
1.核心内容:揭示霜(0℃以下凝华)与露(0℃以上凝结)的形成机制,通过“金属板降温实验”验证温差与凝结的关系。
2.关键活动:记录清晨植物叶片露珠与霜冻现象,分析湿度与低温的协同作用。
(四)第4课《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1.核心内容:整合前三课知识,构建水循环系统模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通过“封闭水槽实验”模拟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间的循环路径。
2.关键活动: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标注关键环节(如蒸腾、径流),解释水资源再生的科学原理。
(五)第5课《水与地表形态》
1.核心内容:探究水循环对地表的塑造作用(如河流侵蚀峡谷、沉积形成三角洲),通过“沙盘水流实验”模拟流水侵蚀与沉积现象。
2.关键活动:分析真实地貌案例(如黄土高原沟壑),建立“水动力改变地表”的因果链。
五课以“水的相变→循环系统→地理影响”为主线,形成递进式认知链条:
1.现象层(课1-3):聚焦水汽形态变化(雾/云/雨/雪/霜/露),解释温度驱动的水相变规律。
2.系统层(课4):整合零散现象,构建“蒸发-输送-降水-回流”的完整水循环模型。
3.应用层(课5):延伸至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揭示其塑造地表形态的宏观作用。
五、教学目标
维度 目标内容
科学观念 描述水循环各环节特征; 解释流水侵蚀与沉积对地貌的影响
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实验归纳降水类型与温度的关系; 用系统模型分析水循环动态平衡
探究实践 设计模拟实验验证水汽凝结条件; 制作水循环动态模型并测试
态度责任 通过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案例,树立水资源保护意识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增强,但对“相变能量转换”等概念仍需具象支撑。
2.认知基础:已知“水三态变化”,但对系统循环及地理影响缺乏深度理解。
3.兴趣点:角色扮演(科考员)、实验操作(模拟降雨)、解决真实问题(校园雨水利用)。
七、活动设置
课时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达成方式(含跨学科融合)
1 云雾观测站 验证水汽凝结条件 烧杯+冰袋实验(产生人工雾);记录不同湿度下凝结速度(数学:数据折线图)
2 降水实验室 探究雨/雪形成条件 过冷水瞬间结冰实验;对比-5℃/-15℃冰晶形态(摄影记录+艺术:冰晶素描)
3 晨露追踪者 分析霜/露形成差异 金属板温差实验(涂凡士林测露点);校园清晨露珠摄影展(信息技术:微距拍摄)
4 水循环工程师 构建动态水循环模型 制作封闭水循环箱(植物蒸腾→冷凝降水);撰写系统说明(语文:流程说明文)
5 地貌雕刻师 模拟流水侵蚀/沉积作用 沙盘水流实验(对比坡度/流速);制作黄河三角洲演变动画
八、教学方法
1.矛盾事件驱动:展示“沙漠暴雨视频”引发疑问:“干旱区为何突发洪水?”→引导探究水循环突发性。
2.工程实践法:设计“校园雨水花园”方案(科学+工程),计算集水量(数学),绘制设计图(美术)。
3.案例分析法:对比黄土高原(侵蚀)与长江三角洲(沉积),理解水循环对文明的塑造。
九、学习方法
1.实验迁移法:将“烧杯凝雾实验”迁移至解释“高山云雾茶”产地成因。
2.模型迭代法:初版水循环箱→测试漏洞(如无径流)→添加斜坡与集水槽→完善模型。
3.辩证思维法:讨论“三峡大坝的利(防洪)与弊(库区侵蚀)”,培养多角度分析能力。
十、评价策略
(一)单元总体评价策略
类型 占比 内容
过程性评价 60% 实验记录单(30%)、模型制作(20%)、科考笔记(10%)
终结性评价 40% 《水循环科考报告》
(二)分活动评价表
活动1:云雾观测站(《雾和云》)
评价维度 ★(基础) ★★(良好) ★★★(优秀)
实验操作 完成烧杯造雾实验 记录3组不同湿度下凝结速度 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温度对成雾速度影响
现象解释 描述雾的形成条件 用“水汽遇冷凝结”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对比高山雾与平原雾差异并分析成因
迁移应用 列举1种生活雾气现象(如浴室雾气) 解释“车窗起雾”原理并提出除雾方案 设计校园防雾方案(如温室湿度控制)
活动2:降水实验室(《雨和雪》)
评价维度 ★(基础) ★★(良好) ★★★(优秀)
实验操作 完成过冷水结冰实验 测量-5℃/-15℃冰晶形成时间差 探究盐分对结冰温度影响
数据分析 记录雨/雪形态差异 绘制“温度-降水类型”关系图 用数据模型预测0℃临界状态降水类型
创新设计 制作简易雨量器 设计“模拟人工降雪”装置 提出“冬奥会保雪方案”并论证可行性
活动3:晨露追踪者(《霜和露》)
评价维度 ★(基础) ★★(良好) ★★★(优秀)
观察记录 拍摄校园霜露现象 连续3天记录晨间温湿度与霜露关系 建立霜露预测公式(如露点=气温-湿度/10)
原理解释 复述霜/露形成条件 用金属板实验验证“霜为凝华,露为液化” 分析“霜冻害”对农作物的双重影响
问题解决 说出1种防霜措施(如熏烟) 设计“蔬菜防霜冻小温室”模型 制定校园绿植防霜预案(含温度预警机制)
活动4:水循环工程师(《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评价维度 ★(基础) ★★(良好) ★★★(优秀)
模型构建 组装水循环箱基本结构 标注蒸发/凝结/径流等关键环节 添加人类活动影响模块(如水库截流)
系统分析 描述水循环4大环节 用流程图解释“海洋→云→雨→河流→海洋”循环路径 分析城市硬化地表对水循环的破坏
环保创新 列举1种节水行为 设计“家庭灰水循环利用”装置草图 撰写《校园雨水收集系统可行性报告》
活动5:地貌雕刻师(《水与地表形态》)
评价维度 ★(基础) ★★(良好) ★★★(优秀)
模拟实验 完成沙盘水流侵蚀实验 测量3种坡度下沟壑深度变化 探究植被覆盖率与侵蚀量的定量关系
案例论证 指出长江三角洲是沉积地貌 对比黄河与长江沉积速度差异 用卫星图分析三峡大坝对下游沉积的影响
工程思维 说出1种防治侵蚀的方法(植树) 设计梯田模型减缓山坡侵蚀 提出“校园坡地生态护坡”方案并成本核算
十一、作业设计
活动1:云雾观测站(《雾和云》)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
基础作业 记录3种人工造雾方法 ★:1种方法; ★★:2种+简单原理; ★★★:3种+对比效果表(如成雾速度)
提升作业 拍摄“云雾形成”延时视频(1分钟) ★:画面清晰; ★★:标注温湿度数据; ★★★:添加科学解说字幕
拓展作业 调查黄山云海成因制作科普海报 ★:图文匹配; ★★:分析地形与云雾关系(海拔温差); ★★★:提出“仿生云雾种植”方案
活动2:降水实验室(《雨和雪》)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
基础作业 制作降水类型分类卡(雨/雪/霰/冰雹) ★:2种类型; ★★:4种+形态图; ★★★:6种+形成条件说明(
提升作业 设计“模拟人工降雪”装置(冰箱+喷雾) ★:完成实验; ★★:记录-5℃/-15℃雪花差异; ★★★:用慢镜头分析冰晶生长规律
拓展作业 分析冬奥会“造雪机”工作原理报告 ★:描述造雪流程; ★★:对比自然雪/人造雪晶体结构; ★★★:提出“低碳造雪”改进方案
活动3:晨露追踪者(《霜和露》)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
基础作业 连续3天记录清晨植物叶片露珠分布 ★:1天记录; ★★:3天+拍照; ★★★:绘制“露珠分布热力图”
提升作业 用凡士林金属板实验测量校园“露点” ★:测1次数据; ★★:3次取平均; ★★★:建立“湿度-露点”公式
拓展作业 设计“智能防霜大棚”模型(温湿度联动) ★:草图设计; ★★:标注传感器位置; ★★★:编程模拟自动启闭(Scratch演示)
活动4:水循环工程师(《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
基础作业 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标注4环节) ★:2个环节; ★★:4个+箭头流向; ★★★:添加人类活动影响(如水库截流)
提升作业 制作动态水循环箱(鱼缸+植物+灯) ★:完成基础循环; ★★:测量蒸发/冷凝量; ★★★:添加径流系统(水泵模拟河流)
拓展作业 撰写《校园雨水花园设计方案》 ★:选址建议; ★★:集水面积计算; ★★★:附生态效益分析(如年节水10吨)
活动5:地貌雕刻师(《水与地表形态》)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
基础作业 橡皮泥制作峡谷/冲积平原模型 ★:1种地貌; ★★:2种+标注侵蚀区; ★★★:动态演示地貌演变(如延时摄影)
提升作业 测量小区坡地侵蚀痕迹绘制示意图 ★:手绘痕迹图; ★★:标注侵蚀强度分级; ★★★:用坡度仪测量提出水土保持方案
拓展作业 撰写《致水利局:保护家乡河流建议书》 ★:1条建议; ★★:附本地案例(如河道淤积); ★★★:设计生态护坡草图+成本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