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县域经济教研联盟2025年中考语文三模试卷
一、学校开展“成语探华夏”主题活动,班级将制作展板进行宜传,请你一起参与。
(2025·宁波模拟)下面是小组成员拟写的前言,请你参与完成。
泱泱华夏,成语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也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次活动将通过探究成语,pōu①__________析背后的历史渊源,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诚邀诸君共赴这场盛yàn②__________,在感受成语文化的同时,让蕴含千年智慧的瑰宝真正“活”起来。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 ②
2.请为加点字“载”选择正确的读音( )
A.zǎi B.zài
(2025·宁波模拟)“成语探华夏”主题活动。
【展板一:成语和古诗文】
【展板二:成语和名著】
3.请你根据积累完成下表。
古诗文积累 成语探索
不宜妄自菲薄,① ,以塞忠谏之路也。——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妄自菲薄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④
万赖此都寂,②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⑤
③ ,燕然未勒归无计。——北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燕然勒功
小结:古诗文和成语互相滋养,许多成语来自古诗文或被化用到古诗中。古诗文和成语也可以相互印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譬如,当我们遇到困难,经过反复的思考,最终走出困境获得感悟的时候,我们既可以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⑥ ,柳暗花明又一村”,也可以借用《桃花源记》的成语“⑦ ”表达;当我们赞美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可以用成语“鞠躬尽率,死而后已”,也可以借用李商隐在《无题》中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⑧ ”来表达。
4.白居易曾因宫市为卖炭翁发出悲叹,这种“针砭时弊、悲天悯人”的文人情怀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请任选以下其中一本名著,结合内容谈谈对这种情怀的理解。
A.《朝花夕拾》 B.《骆驼祥子》 C.《艾青诗选》 D.《儒林外史》
5.班长准备用一副对联作为展板的标语,请结合以上展板主题和内容帮他补充完整。
上联:探源成语,①
下联:② ,万古精神耀神州
二、班级举办习俗”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加。(46分)
(2025·宁波模拟)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年味的变与不变
张翔
①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在“春节”申遗成功、在国际上绽放新光彩的今天,也还有人觉得“年味淡了”。但更有人在思考,年味到底是种什么味?
②“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谚里戴着答案。曾几何时,年是“忙”出来的,从扫庭院、备年货、贴春联,到祭祖宗、逛庙会、走亲戚;年也是“盼”出来的,盼着吃上平日里吃不到的鸡鸭鱼肉,盼着穿上平日里穿不上的新衣服,盼着新置办的家当能闪亮登场。人们忙碌着、憧憬着、喜悦着,时光慢慢流满,气氛渐渐浓郁,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萦绕,大家沉浸其中,体会到巨大的满足感。
③曾经,“吃顿饺子就是年”,今天,四时蔬果、鱼虾肉蛋成为餐桌“常客”,人们不必等到过年才能大快朵颐,反而要为“每逢过节胖三斤”而苦恼;曾经,进入腊月就“全家总动员”、进进出出筹备年货,今天,电商平台全球好物任君挑选,“小时达”“半日达”“次日达”等轻松实现……
④从物质生活角度看,说年味淡了,其实是一种幸福的烦恼。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容易挑花眼,不知挑哪个更好;过年的方式多种多样,不知选哪种更合适。老年人常跟晚辈说,“现在每天都像过年”,曾经过年才能享受到的美好,如今已融入了闪光的寻常日子。
⑤曾经,家人们围炉而坐,看电视、嗑瓜子就是精神生活;今天,“文化大餐”烹出幸福年味,非遗与冰雪运动浪漫避逅,博物馆与图书馆共启新春之约,人们畅享“精神盛宴”。____________。曾经,“父母在,不远游”,回家过年是所有游子的心愿;今天,“父母在,一起游”,“流动的中国”不再山水迢迢,“平安中国”安全感满满,“反向过年”、旅游过年、“南北互跨”等成为新趋势。
⑥从精神需求角度看,年味不是淡了,而是丰富了,变得千滋百味了。从“乡土中国”到“现代中国”,生活方式改变、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习俗仪式或简化或消失不可避免,但越来越多鲜活美好的新年俗不断涌现,持续温暖着一年又一年。
⑦时代在飞速进步,春节也在变换着“新衣裳”,但它团圆、祥和、重视家庭的精神内核始终稳定,推陈出新、积极奋发的内在生命力依然澎湃。
⑧有人说,春节是中国人身体里最准时的生物钟。每到这个时候,就好像有一个强大的磁场,让人们哪怕千山万水,也要回到家人身旁。它是情感的老驿站,也是奋斗的新起点。在冬寒即将褪去之际,和家人分享这一年的苦乐际遇,寻找“此心安处”的慰籍;在春意就要破土而出之时,打点行囊,带着积蓄的能量,奔向新的征程,开启新的奋斗。
(摘自《人民日报》2025年01月27日第04版,有删节)
6.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7.编辑老师想结合今年春节的实情对文章再做修改后发公众号,请你结合下面这则材料,在划横线处补充一句话,使材料变得更为丰富。
《哪吒之魔童闹海》一骑绝尘“带飞”票房大盘,春节观影已然成为新“年俗”。同样火热的还有“换新消费潮”,“国补”政策遇上春节优惠,人们的消费热情被点燃,新年货三件套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卖爆了。新春消费市场开门红背后,是信心,是活力,更是希望。期待2025年,就像春节档的电影一样,剧情紧凑、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摘自“新华”网官方微博,2025年2月6日)
曾经, ;今天, 。
8.春节申遗,让中国的年俗有了世界认可的“勋章”。如今,春节不止属于中国,纽约时代广场舞龙舞狮,巴黎街头红灯笼高挂,各国政要送上新春祝福。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中国年俗为何能走向世界。
(2025·宁波模拟)烟花
(挪威)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沈赞璐 译
①我喜欢烟花,但不是那种限于地面或浮于地面的烟花,例如爆竹、拉炮、烟火棒、地面旋转式烟花、喷泉礼花这些。我对烟花的钟爱仅限于那种带引信点火装置的烟花,它们能在高高的夜空中展现自己的辉煌。
②从记事起,我就一直喜欢这种烟花。小时候,我在一个住宅区长大,也就是一长排相同的房子,里面有一样的车道,周围是大小相同的花图。虽然每家每户发生的事情各不相同,但从表面来看,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最大的不同是新年夜,在午夜十二点前后的几分钟里,所有孩子都会站在他们的母亲身旁,在花园里看父亲弯腰点爆竹,直到引信着了火,父亲才会跑回来和其他人一起,站着看爆竹带着噼啪作响的花火飞到高空。不仅这一家子人能看到,甚至墙外的人,以及所有其他住宅区的居民都能看到。
③烟花就这么每年一次地照亮了每个人心中真正的想法,也照出了每个人的真实身份。哎呀!这五彩缤纷的颜色,这绚丽夺目的光辉,不仅会爆炸式地喷涌而出,还会悬在天上,再慢慢坠落,洒在漆黑的夜空中,告诉所有人它们的出处。至少在我父亲看来是这样。当第一批爆竹被点燃高升,在傍晚早些时候的住宅区里噼啪作响时,他只是摇摇头,坐在椅子上,不像我和我哥哥会冲到窗前去看。
④当时针接近十二点,一只又一只的爆竹从不同的地点蹿到天空围着我们,父亲会清醒地点评每一只爆竹,有时还会夸赞两句:“汉森放的这只爆竹挺好。”但有时候他会批评两句,如果正好是从花园里放的一整箱烟花,那感觉仿佛自己是供奉这些灿烂烟花的仆人,配不上那么绚烂的画面似的。“真是浪费钱啊!”他可能会这么说。其他邻居可能只会放一两只爆竹,而且也不怎么壮观,然后就变得吝啬无趣。这些事情无时无刻不在暗示着,只有他,或者说只有通过他,我们才清楚地知晓应该怎么做,会既不夸张也不低调,既不浪费也不吝啬地放出完美的烟花。而其他家庭在目赌我们家的烟花后,也会赞赏地点头。
⑤我从未在其他时刻见过父亲像放鞭炮时那般快乐的神情。他一只手握着打火机,另一只手挡着引信,随后猛然起身,向我们小跑过来。我从没在其他时刻见过,在引信烧到火药,爆竹飞起时,父亲眼里发出的那种光芒。先是小的烟花,大概在十二点钟声鼓响前的二十秒左右,慢慢蔓延爬升到最大的烟花,用巨大的雷神为它加冕,一只形似蝴蝶的庞大生物在住宅区的上空划过,就好像标志着一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或许因为我们的烟花被其他烟花吞没了,没有人赞扬或批评这份特别的烟花。但这无关紧要,因为一年中的这二十分钟充满了快乐和力量。毋庸置疑的是,烟花绽放在我们的头顶,仿佛在这个世界之上的另一个世界里绘制图案。这被美丽和财富堆叠的时刻并不是幻觉,它代表着一个真实的讯息,原来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如此绚丽。
(摘自《读者》2025年第4期)
9.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对烟花的喜爱只是因为它们能在高空中展现自己的辉煌。
B.当新年夜第一批爆竹点燃高升时,父亲像孩子一样激动。
C.父亲认为放鞭炮标志着一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所以他放鞭炮时是快乐的,是很讲究的。
D.我们家放烟花后,能否会赢得其他家庭的赞赏,对此父亲是很在意的。
10.联系上下文,品读下列句子,完成括号中的问题。
(1)烟花就这么每年一次地照亮了每个人心中真正的想法,也照出了每个人的真实身份。(请说说父亲在放烟花时的“真正的想法”是什么?)
(2)先是小的烟花,大概在十二点钟声敲响前的二十秒左右,慢慢蔓延爬升到最大的烟花,用巨大的雷神为它加冕,一只形似蝴蝶的庞大生物在住宅区的上空划过,就好像标志着一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请从修辞、用词等角度赏析句子。)
11.分析第②段画横线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12.文章结尾说“这被美丽和财富堆叠的时刻并不是幻觉,它代表着一个真实的讯息,原来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如此绚丽”,请结合文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3.(2025·宁波模拟)阅读下面两首七言绝句,完成小题。
社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靡。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
(宋)俞桂
今朝社日寒犹力,燕子还寻五柳①家。
宰肉不沾吾分薄,强斟聋酒②度年华。
【注释】:①五柳:东晋隐士陶渊明的号。②聋酒:社日饮的一种普通的酒。
两首诗都写“社日”,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5·宁波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子贡观于蜡①。孔子曰:“赐②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为乐也。”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③,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④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选自《孔子家语·观乡射》)
【乙】
①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⑤,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⑥也,而有志焉。”
②……
③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⑦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⑧;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⑨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⑩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选自《礼记·礼运》,有删节)
【注释】①蜡(zhà):指年终合祭万物神灵的仪式,旨在酬谢自然神与农事神一年来的护佑。②赐:与下文“言偃”皆为孔子弟子。③泽:恩泽。④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⑤蜡宾:是指年终祭祀的助祭人。⑥逮:追上,赶上。⑦大人世及:大人,指诸侯。诸侯之位,父子相传叫“世”,兄弟相传叫“及”。⑧纪:行事的准则。⑨刑仁:以“仁”为模式。“刑”同“型”。⑩执:通“势”,掌握权势。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非尔所知 (2)事毕
(3)盖叹鲁也 (4)各亲其亲
15.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16.品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两个“也”字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爲。
17.材料【甲】【乙】是孔子在两次蜡祭后发表的感慨,一次对子贡谈“张弛之道”,一次对言偃感叹“小康”社会。这两次感慨分别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1)“张弛之道”:
(2)“小康”社会:
三、班级举行关于习俗的表达交流活动,邀你一起完成。(50分 +外加卷面3分)
18.(2025·宁波模拟)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过节方式也在发生改变:过去,大家往往会在除夕放烟花来辞旧迎新,而现在很多地方都推行“电子鞭炮”来迎新;过去,清明节大家族集体实地扫墓,现在,各个小家在家进行“云端祭扫”;过去,中秋时节露天赏月分食月饼,现在更多是视频通话线上赏月”……
这些传统习俗的现代化,是否勾起了你对某次过节的回忆?是否引发你对过节方式的思考?请根据你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或记述经历,或讲述故事,或发表看法。
要求:(1)角度自定,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不少于500字;(4)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剖;宴
2.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需结合语境与词语含义准确书写。 ①“pōu 析”:对应 “剖”,“剖析” 指深入分析、拆解(如剖析历史渊源 ),注意 “剖” 的部首是 “刂”。②“盛 yàn”:对应 “宴”,“盛宴” 指盛大的集会 / 体验(如文化盛宴 ),注意 “宴” 与 “晏(安逸 )” 区分。
故答案为:剖;宴
2.本题考查多音字 “载” 的读音,需结合语境判断。
“承载” 中 “载” 读zài(意为 “承受、装载” );读 “zǎi” 时多表 “记载、年”(如 “刊载”“三年五载” )。
故答案为:B
【答案】3.引喻失义;扑朔迷离;但余钟磐音;万籁俱寂(或“万籁俱静”);浊酒一杯家万里;山重水复疑无路;豁然开朗;蜡炬成灰泪始干
4.示例一:针砭时弊是批判社会存在的问题,悲天悯人是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怜。鲁迅在《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中,以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对封建礼教、旧道德等进行了深刻批判。如《二十四孝图》中,通过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的描述,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针砭了封建传统思想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体现出作者对被封建思想毒害的民众的悲悯。在《范爱农》中,鲁迅回忆了在日本留学时遇到的范爱农,并描述了他悲惨的命运,表达了对底层知识分子困境的同情。作者的使命不仅是批判社会现实,同情底层人民,更是对人生和社会改革的关注和热情。
示例二:针砭时弊是批判社会存在的问题,悲天悯人是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怜悯。《儒林外史》,吴敬梓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如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胡屠户前锯后恭的表现,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摧残以及世态炎凉。书中还塑造了王冕等少数淡泊名利的正面形象,与那些追名逐利的文人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真善美的呼唤,体现了悲天恼人的情怀。
示例三:针砭时弊是批判社会存在的问题,悲天恼人是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怜悯。老舍的《骆驼祥子》,通过描写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从老实、勤劳、本分、健壮变为最后的自私自利、好吃懒做的行户走肉,深刻地批判了那个吃人恐怖的社会,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也表达了对祥子、小福子等为代表的人民疾苦的同情,展现了作者针砭时、悲天悯人的创作立场。
示例四:针砭时弊是批判社会存在的问题,悲天悯人是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怜悯。《艾青诗选》,艾青在其诗歌中,充满了对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如《大堰河——我的保姆》,通过对保姆大堰河悲惨一生的描述,抒发了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在《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对侵略者的愤恨,体现了诗人以笔为剑,针砭时弊,为民族呐喊,为人民发声的使命感。
5.千年智慧传华夏;传承文化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艾青诗选》;《儒林外史》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3)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3.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中,“妄自菲薄” 直接出自原文,指过分看轻自己,“引喻失义” 指说话不恰当,二者均为诸葛亮劝诫后主的内容。《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演化出成语 “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直接源自诗句的意象。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赖此都寂,但余钟磐音” 中,“万赖(籁)” 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声响,诗句描绘了禅院的寂静,由此演化出 “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燕然勒功” 源自东汉窦宪破匈奴后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词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借用此典故,表达将士未建功立业、难以归家的壮志与愁绪。陆游《游山西村》与《桃花源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与 “豁然开朗” 均表达 “困境后突然明朗” 的意境,形成呼应。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均体现无私奉献、至死方休的精神,可相互印证。
故答案为:引喻失义;扑朔迷离;但余钟磐音;万籁俱寂(或“万籁俱静”);浊酒一杯家万里;山重水复疑无路;豁然开朗;蜡炬成灰泪始干
4.本题考查对名著主旨情感的概括。(1)明确概念:先理解“针砭时弊”(批判社会弊端)和“悲天悯人”(同情底层苦难)的内涵。(2)选名著定位:从四部作品中选择熟悉的,分析其如何体现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及对弱者的关怀。(3)结合具体内容:选取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情节或意象,对应“针砭”与“悲悯”两点展开。(4)总结情怀意义:点明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示例一:《朝花夕拾》。鲁迅在《朝花夕拾》中以童年回忆为切入点,暗藏对封建礼教与旧教育制度的批判,渗透着对旧时代人物的深切同情。《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尖锐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如“郭巨埋儿”“老莱娱亲”等故事,揭露传统礼教以“孝道”之名扭曲人性、压抑儿童天性的本质,直指旧文化的糟粕。《阿长与〈山海经〉》里,长妈妈作为封建底层的劳动妇女,粗俗迷信却善良质朴,鲁迅既描写她的“规矩”反映旧习俗对人的束缚,又通过她为“我”买来《山海经》的细节,展现对底层人物愚昧与善良交织的复杂命运的悲悯,呼吁打破旧制度对人的压迫。示例二:《骆驼祥子》。老舍通过祥子的悲剧,深刻揭露旧中国社会的腐朽本质,饱含对底层劳动者的深切共情。军阀混战下,祥子的车被大兵抢走,象征着动荡时局对普通人生存权的掠夺;孙侦探的敲诈则暴露了旧政权爪牙对底层百姓的剥削;车行老板刘四爷的剥削,揭示了阶级压迫的制度化。这些细节层层递进,批判旧中国“人吃人”的社会现实。祥子从勤劳正直的车夫堕落为“社会病胎里的产儿”,并非个人意志薄弱,而是被军阀、特务、车厂主等多方势力逼入绝境。老舍用细腻的笔触描写祥子烈日下拉车的艰辛、暴雨中挣扎的惨状,最后变得自私、懒惰、狡猾的堕落,字里行间充满对底层人在命运漩涡中无力反抗的痛心,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尊严。示例三:《艾青诗选》。艾青以诗歌为武器,控诉时代苦难,倾诉对土地与人民的深沉热爱,展现诗人的社会担当。《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通过描写保姆大堰河“在结冰的日子/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等细节,揭露旧中国农村的贫困与封建剥削制度对农民的压迫,如“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直接批判阶级不公。艾青将大堰河视为旧中国千万劳苦大众的缩影,既同情她“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又赞美她“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的坚韧。诗歌结尾“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不仅是对个体的哀悼,更是对所有底层劳动者苦难命运的深情抚慰,体现诗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悲悯情怀。示例四:《儒林外史》。吴敬梓通过儒林群像的刻画,辛辣讽刺科举制度的弊端,寄寓对封建文人悲剧命运的深切慨叹。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周围人阿谀奉承的丑态,揭露科举制度如何扭曲人性、异化社会关系;周进撞号板痛哭、严监生临终吝啬灯油等情节,批判科举制度下文人的愚昧、市侩与精神空虚,直指封建教育体系对人格的摧残。书中对底层文人如匡超人(前期勤劳善良,后期堕落)、王玉辉(鼓励女儿殉节却内心痛苦)的描写,既批判其思想局限性,又同情他们被制度裹挟的无奈。例如,王玉辉在女儿死后“转觉心下泰然”,却在看到“旌表贞节”的匾额时“流下泪来”,深刻展现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
故答案为:示例一:针砭时弊是批判社会存在的问题,悲天悯人是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怜。鲁迅在《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中,以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对封建礼教、旧道德等进行了深刻批判。如《二十四孝图》中,通过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的描述,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针砭了封建传统思想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体现出作者对被封建思想毒害的民众的悲悯。在《范爱农》中,鲁迅回忆了在日本留学时遇到的范爱农,并描述了他悲惨的命运,表达了对底层知识分子困境的同情。作者的使命不仅是批判社会现实,同情底层人民,更是对人生和社会改革的关注和热情。
示例二:针砭时弊是批判社会存在的问题,悲天悯人是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怜悯。《儒林外史》,吴敬梓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如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胡屠户前锯后恭的表现,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摧残以及世态炎凉。书中还塑造了王冕等少数淡泊名利的正面形象,与那些追名逐利的文人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真善美的呼唤,体现了悲天恼人的情怀。
示例三:针砭时弊是批判社会存在的问题,悲天恼人是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怜悯。老舍的《骆驼祥子》,通过描写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从老实、勤劳、本分、健壮变为最后的自私自利、好吃懒做的行户走肉,深刻地批判了那个吃人恐怖的社会,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也表达了对祥子、小福子等为代表的人民疾苦的同情,展现了作者针砭时、悲天悯人的创作立场。
示例四:针砭时弊是批判社会存在的问题,悲天悯人是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怜悯。《艾青诗选》,艾青在其诗歌中,充满了对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如《大堰河——我的保姆》,通过对保姆大堰河悲惨一生的描述,抒发了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在《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对侵略者的愤恨,体现了诗人以笔为剑,针砭时弊,为民族呐喊,为人民发声的使命感。
5.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1)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内容相关、仄起平收。(2)明确展板主题:上联围绕“成语探源”(如“扑朔迷离”“万籁俱寂”的出处、释义),下联需结合“文学名著中的文人情怀”(如《骆驼祥子》等作品体现的“针砭时弊、悲天悯人”精神)。(3)分析对联结构。上联前四字“探源成语”为动宾结构,后七字需承接“成语探源”的意义,突出成语的文化价值。下联前四字需对应上联结构,围绕“名著品读”展开,后七字“万古精神耀神州”为主题升华,需匹配上联的时间维度与精神高度。(4)对仗与意境匹配。词性对应:例如:“探源”(动词)对“品读”(动词),“成语”(名词)对“名著”(名词)。时间呼应:上联用“千年”“百代”等词体现成语的历史感,下联“万古”与之呼应。精神契合:上联突出文化“底蕴”“风骨”,下联强调精神“传承”“照耀”。
故答案为:千年智慧传华夏;传承文化
【答案】6.①有人觉得年味淡了(或“有人觉得年味变了”)。②从精神生活角度看,形式丰富的新年俗不断涌现,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更多姿多彩。③人们重视家庭团圆美好的精神内核和追求更好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内在生命力。
7.示例一:曾经,家庭聚餐、看春晚就是过年;今天,家人一起走进电影院看《哪吒2》,乐呵呵参与百亿项目更像过年。;示例二:曾经,穿新衣、吃上山珍海味就是过年;今天,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三件套的换新,更能让人惊呼:“过年啦!”
8.中国年俗走向世界,是因为中国人重视家庭团圆、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内核获得了世界人民的肯定;春节年俗的文化输出,也是因为我国国力的逐渐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逐步上升,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或中国年俗活动的不断宣传,借助现代化媒体媒介,扩大年俗影响力;或因为中国年俗与时俱进的传承和不断创新。)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论证过程;议论文文本;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注意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论据是论证论点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其次,是否使用多个论据,要根据证明过程的需要做出选择。
(3)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6.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思路的梳理,需提取核心话题、分层原因及结论要点。 ①话题:文章开篇围绕 “有人觉得年味淡了(或变了)” 展开讨论(第①段 “也还有人觉得‘年味淡了’” ),故填有人觉得年味淡了(或 “有人觉得年味变了”) 。②析因(精神生活角度):第⑤-⑥段从精神层面分析,“文化大餐、新年俗涌现” 让年味从 “单一围炉” 到 “千滋百味”,故填从精神生活角度看,形式丰富的新年俗不断涌现,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更多姿多彩 。③结论(不变的内核):第⑦段明确 “团圆、祥和、重视家庭的精神内核 + 推陈出新的生命力” 不变,故填人们重视家庭团圆美好的精神内核和追求更好更丰富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内在生命力 。
故答案为:①有人觉得年味淡了(或“有人觉得年味变了”)。②从精神生活角度看,形式丰富的新年俗不断涌现,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更多姿多彩。③人们重视家庭团圆美好的精神内核和追求更好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内在生命力。
7.本题考查 “新旧年俗对比” 的句式仿写,需结合材料提炼 “曾经 - 今天” 的差异。 曾经:聚焦 “传统年俗的单一”(如消费局限年货、娱乐仅围炉 ),示例 “曾经,春节消费只买传统年货,娱乐靠家人围坐唠嗑” 。今天:紧扣材料 “观影新俗、换新消费潮”,示例 “今天,看《哪吒 2》成新‘年俗’,手机平板等‘换新消费’点燃热情” 。
故答案为:示例一:曾经,家庭聚餐、看春晚就是过年;今天,家人一起走进电影院看《哪吒2》,乐呵呵参与百亿项目更像过年。
示例二:曾经,穿新衣、吃上山珍海味就是过年;今天,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三件套的换新,更能让人惊呼:“过年啦!”
8.本题考查对 “中国年俗走向世界” 的原因分析,需结合文章与现实提炼要点。文化内核共鸣:文章强调 “团圆、祥和” 是春节精神内核(第⑦段 ),这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家庭、美好 ),易被世界接受。国力与影响力: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增强(如各国政要送祝福 ),为年俗传播提供支撑。创新与传播:年俗自身创新(如春节观影、反向过年 ),结合现代媒体(社交平台、短视频 ),扩大全球影响力。
故答案为: 中国年俗走向世界,是因为中国人重视家庭团圆、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内核获得了世界人民的肯定;春节年俗的文化输出,也是因为我国国力的逐渐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逐步上升,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或中国年俗活动的不断宣传,借助现代化媒体媒介,扩大年俗影响力;或因为中国年俗与时俱进的传承和不断创新。)
【答案】9.C
10.(1)父亲对烟花的矛盾态度:轻视早放的爆竹,但重视午夜烟花。(放烟花应当不夸张不低调,不浪费不嵩。)(2)示例一:此句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把烟花的巨大轰炸声比作雷神,“加冕”一词,让巨声的陪衬变得有仪式感,把绽放的烟花比作“形似蝴蝶的庞大生物”,全句用慢镜头的方式写出了烟花绽放过程的仪式感(神圣感),让我感受到了烟花给人的快乐与力量,表达了我对烟花的喜爱。
示例二:“蔓延”“爬升”等词,描写出了短短几秒中烟花绽放的过程,“慢慢”一词将放烟花的过程以慢镜头的方式呈现,写出了烟花绽放的美丽,表达了我对放烟花的喜爱。
11.这个句子写出我们生活及生活环境的单调无趣与千篇一律,与父亲放鞭炮时难得一见的快乐神情,“在新年夜烟花的绽放带来的快乐与力量”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了烟花带给我们的快乐与力量,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绚丽,突显了烟花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
12.第一层级:从烟花绽放的真实的美丽出发,表现出烟花能够打破平凡,展现生活的可能性;最后点出烟花的精神象征意义。
示例:虽然烟花转瞬即逝,但文中描述的“五彩缤纷的颜色”“绚丽夺目的光辉”,表明它在绽放时带来的美丽和震撼是真实的。在平凡无趣且千篇一律的生活中,烟花打破了单调,释放出激情与生命力,让我们和居民等人感受到超越日常的快乐与自由。作者认为,烟花的绚烂证明“生活也可以如此绚丽”,即平凡生活中依然存在美好的可能,烟花不仅是新年的庆祝,更是一种精神启示:即使现实琐碎,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看烟花这些瞬间,触摸到超越庸常的壮丽,这种体验是真实而有意义的。
第二层级:结合文中具体描写烟花对的内容进行理解,说明情感体验。
示例:文中具体描写了烟花绽放时的绚丽景象,这些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烟花绽放的美景。此外,我们全家还一起看烟花,这是一家人共享快乐的美好温馨时光。尤其是父亲在此时展现出罕见的快乐。在平凡无趣且千篇一律的生活中,烟花打破了单调,释放出激情与生命力,让我们和居民等人感受到超越日常的快乐与自由。
第三层级:仅结合文章内容对句子作简单理解。
示例:文章说“我喜欢烟花”,后面又描写了烟花绽放时的美丽景象,说明作者觉得烟花很好看。文中写到父亲放烟花时很快乐,全家人一起看烟花也很开心,说明放烟花这件事让人感到高兴。
【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散文;文章结尾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9.A.第①段说 “我对烟花的钟爱仅限于…… 它们能在高高的夜空中展现自己的辉煌”,但 “只是因为” 表述绝对。结合全文,“我” 爱烟花还因它承载家庭记忆、打破平凡,错误。
B.第③段 “当第一批爆竹被点燃…… 他只是摇摇头,坐在椅子上”,父亲对早放爆竹并不激动,错误。
C.第④段 “既不夸张也不低调,既不浪费也不吝啬地放出完美的烟花”,第⑤段 “标志着一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体现父亲对放烟花的讲究与意义的重视,正确。
D.第⑤段 “或许因为我们的烟花被其他烟花吞没了…… 但这无关紧要”,父亲不在意他人赞赏,错误。
故答案为:C
10.本题考查语句理解与赏析,需结合语境挖掘深层含义、分析修辞 / 用词。(1)父亲的 “真正想法”:第③-④段,父亲对 “早放爆竹” 摇头(觉得浪费 / 夸张 ),对 “午夜烟花” 讲究(不夸张不低调、不浪费不吝啬 )。可见他的 “真正想法” 是:放烟花应精准把握 “度”,用完美烟花打破平凡,彰显生活的仪式感与独特性 。(2)句子赏析(修辞 + 用词):修辞:“用巨大的雷神为它加冕”(拟人 ),赋予烟花 “加冕” 的仪式感;“形似蝴蝶的庞大生物”(比喻 ),生动呈现烟花形态。用词:“蔓延”“爬升”(动词 ),细腻描绘烟花从绽放到盛大的过程;“慢慢”(副词 ),拉长时间感,凸显烟花绽放的神圣与震撼。效果:通过修辞与用词,让烟花绽放的瞬间充满仪式感与力量感,传递 “我” 对烟花的沉醉与对生活 “绚丽时刻” 的珍视。
故答案为:(1)父亲对烟花的矛盾态度:轻视早放的爆竹,但重视午夜烟花。(放烟花应当不夸张不低调,不浪费不嵩。)
(2)示例一:此句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把烟花的巨大轰炸声比作雷神,“加冕”一词,让巨声的陪衬变得有仪式感,把绽放的烟花比作“形似蝴蝶的庞大生物”,全句用慢镜头的方式写出了烟花绽放过程的仪式感(神圣感),让我感受到了烟花给人的快乐与力量,表达了我对烟花的喜爱。
示例二:“蔓延”“爬升”等词,描写出了短短几秒中烟花绽放的过程,“慢慢”一词将放烟花的过程以慢镜头的方式呈现,写出了烟花绽放的美丽,表达了我对放烟花的喜爱。
1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需从内容对比、结构铺垫 分析。内容对比:第②段画线句写 “生活千篇一律、单调无趣”(平时 ),与后文 “父亲放烟花时的快乐”“烟花带来的绚丽”(新年夜 )形成对比,突出 “烟花打破平凡,赋予生活意义”。结构铺垫:为后文写 “烟花的价值(照亮真实想法、展现绚丽生活 )” 做铺垫,让 “烟花对生活的改变” 更具冲击力,强化主题。故答案为:这个句子写出我们生活及生活环境的单调无趣与千篇一律,与父亲放鞭炮时难得一见的快乐神情,“在新年夜烟花的绽放带来的快乐与力量”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了烟花带给我们的快乐与力量,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绚丽,突显了烟花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
12.本题考查对结尾句的理解,需从表层(烟花的真实美)、中层(打破平凡的意义)、深层(精神启示) 逐层剖析。表层:烟花的 “美丽”(色彩、光芒 )与 “财富”(父亲对烟花品质的投入 )是真实存在的,它们在夜空中绽放的震撼非幻觉。中层:平时生活 “单调、千篇一律”(第②段 ),而烟花用 “二十分钟的快乐与力量”(第⑤段 )打破平凡,证明生活本可 “绚丽”,只需某个契机(如烟花 )激活 。深层:烟花象征主动创造的生活仪式感—— 父亲精心准备烟花,一家人共同参与,这是对 “平凡生活” 的超越。结尾句的 “真实讯息” 是:即使现实琐碎,人们仍可通过主动追求美好(如看烟花、创造仪式 ),让生活绽放绚丽故答案为:第一层级:从烟花绽放的真实的美丽出发,表现出烟花能够打破平凡,展现生活的可能性;最后点出烟花的精神象征意义。
示例:虽然烟花转瞬即逝,但文中描述的“五彩缤纷的颜色”“绚丽夺目的光辉”,表明它在绽放时带来的美丽和震撼是真实的。在平凡无趣且千篇一律的生活中,烟花打破了单调,释放出激情与生命力,让我们和居民等人感受到超越日常的快乐与自由。作者认为,烟花的绚烂证明“生活也可以如此绚丽”,即平凡生活中依然存在美好的可能,烟花不仅是新年的庆祝,更是一种精神启示:即使现实琐碎,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看烟花这些瞬间,触摸到超越庸常的壮丽,这种体验是真实而有意义的。
第二层级:结合文中具体描写烟花对的内容进行理解,说明情感体验。
示例:文中具体描写了烟花绽放时的绚丽景象,这些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烟花绽放的美景。此外,我们全家还一起看烟花,这是一家人共享快乐的美好温馨时光。尤其是父亲在此时展现出罕见的快乐。在平凡无趣且千篇一律的生活中,烟花打破了单调,释放出激情与生命力,让我们和居民等人感受到超越日常的快乐与自由。
第三层级:仅结合文章内容对句子作简单理解。
示例:文章说“我喜欢烟花”,后面又描写了烟花绽放时的美丽景象,说明作者觉得烟花很好看。文中写到父亲放烟花时很快乐,全家人一起看烟花也很开心,说明放烟花这件事让人感到高兴。
13.【答案】两诗虽同写社日,但一乐一哀,情感异。王驾的《社日》通过“稻梁肥”“半掩靡”“醉人归”等描写,展现春社日村民丰收后的富足安乐与节日欢愉,表达诗人对农村富足安宁生活的赞美,以及对淳朴民风、节日欢乐的喜爱之情。俞桂的《社日》则借“寒犹力”“分薄”“聋酒”等内容,写出自己在社日时贫寒孤寂,只能勉强饮酒度日,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自身际遇的无奈和落寞。
【知识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寄情山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两首《社日》诗情感差异的分析,需结合意象、典故、场景 对比解读。王驾《社日》:乐 —— 田园富庶与民风淳朴意象分析:“稻粱肥”(粮食丰收 )、“豚栅鸡栖”(六畜兴旺 )、“醉人归”(村民欢乐 ),勾勒出富足、安定、热闹的乡村社日图景。情感内核:通过描写春社后 “家家扶醉人” 的欢乐,赞美农村的富庶安宁,传递对淳朴民风、节日欢愉的喜爱,体现对 “太平盛世” 的肯定。俞桂《社日》:哀 —— 寒士落寞与隐逸向往意象 / 典故分析:“寒犹力”(春社仍寒 ):以天气之 “寒” 隐喻生活境遇的艰难;“燕子寻五柳”(用陶渊明 “五柳” 典故 ):暗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借陶潜避世,反衬自身现实困境 );“宰肉不沾”“强斟聋酒”:写社日分肉无份、只能勉强饮酒,凸显被边缘化的孤独、无奈。情感内核:借社日场景,抒发寒士的落寞失意—— 既不满现实(分肉薄、生活寒 ),又无力改变,只能借 “聋酒”“五柳” 寄寓隐逸与无奈,暗含对自身际遇的悲叹。
故答案为:两诗虽同写社日,但一乐一哀,情感异。王驾的《社日》通过“稻梁肥”“半掩靡”“醉人归”等描写,展现春社日村民丰收后的富足安乐与节日欢愉,表达诗人对农村富足安宁生活的赞美,以及对淳朴民风、节日欢乐的喜爱之情。俞桂的《社日》则借“寒犹力”“分薄”“聋酒”等内容,写出自己在社日时贫寒孤寂,只能勉强饮酒度日,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自身际遇的无奈和落寞。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答案】14.你;完结,结束;大概;以……为亲,亲近(意对即可)
15.一紧张一松弛(有劳有逸),这才是文王、武王治理天下的办法。
16.第一个“也”,强调“大道之行”这一事实的确定性,不仅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也带有追忆和肯定的意味;第二个“也”,表达孔子对自己未能赶上“大道之行”的遗憾之情。
17.张弛之道:强调治国需宽严相济,让百姓劳逸结合;;“小康”社会:强调礼制对现实社会的重要性,可以维持社会秩序。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参考译文:
【甲】子贡观看年终祭祀的仪式。孔子问:“赐啊,你觉得快乐吗?”子贡回答:“全国的人都像发狂一样,我不明白这有什么可快乐的。”孔子说:“百姓辛苦劳作百日,才得以在这一天享受欢乐,这是上天赐予的恩泽,不是你所能理解的。只拉紧弓弦而不放松,即使是周文王、周武王也做不到;只放松弓弦而不拉紧,周文王、周武王也不会这样做;有张有弛,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天下的方法。”
【乙】从前,孔子曾作为助祭人参与年终祭祀。仪式结束后,他走到宗庙门外的高台上游览,不禁长叹一声。孔子的叹息,大概是为鲁国而发。言偃在旁边问道:“老师为何叹息?”孔子说:“大道施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主当政的时代,我都没能赶上,但心中一直向往。”
……
如今大道已经隐匿,天下成为一家一姓的私产。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所有。诸侯把权位世代相传作为礼制,修筑城郭沟池作为防御工事,将礼义作为行事的准则;用礼义来端正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设立各种制度,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勇敢有智慧的人,表彰为自己建功立业的人。因此,阴谋诡计由此产生,战争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就是在这样的时代中产生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不谨慎遵守礼制的。他们用礼制来彰显道义,考察诚信,揭露过错,树立以“仁”为典范的准则,提倡礼让,向百姓展示行事的常规。如果有不遵循礼制的人,即使身处权贵之位也会被罢免,百姓将其视为灾祸。这就是所谓的小康时代。
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释义,需结合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含义。(1)“非尔所知”:“尔” 是第二人称代词,意为 “你”(代指子贡)。(2)“事毕”:“毕” 指 “完结、结束”,结合 “出游于观之上” 可知,指蜡祭仪式结束。(3)“盖叹鲁也”:“盖” 表推测,意为 “大概、大约”,说明孔子叹息的对象。(4)“各亲其亲”:第一个 “亲” 为动词,意为 “以…… 为亲、亲近”,指人们奉养自己的父母。
故答案为:你;完结,结束;大概;以……为亲,亲近
1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需准确理解 “张”“弛” 的比喻义。“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中:“张” 指拉紧弓弦(比喻政令严苛、百姓辛劳);“弛” 指放松弓弦(比喻政令宽缓、百姓休憩)。“道” 指 “方法、原则”。翻译:有紧张有松弛,(这)是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原则。
故答案为:一紧张一松弛(有劳有逸),这才是文王、武王治理天下的办法。
1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也” 的表达效果,需结合语境分析语气与情感。第一个 “也”:用于 “大道之行也” 句中,表停顿。作用:舒缓语气,引出对 “大道之行”(理想社会)的阐述,强化 “理想社会曾真实存在” 的肯定意味,暗含孔子的向往之情。第二个 “也”:用于 “丘未之逮也” 句末,表陈述。作用:收束 “自己未能赶上理想时代” 的感慨,语气平缓却藏遗憾,为后文 “而有志焉”(仍追求理想)铺垫,情感从 “惋惜” 转向 “坚守”。
故答案为:第一个“也”,强调“大道之行”这一事实的确定性,不仅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也带有追忆和肯定的意味;第二个“也”,表达孔子对自己未能赶上“大道之行”的遗憾之情。
17.本题考查对孔子治国思想的提炼,需结合两段文本的核心观点。 (1)“张弛之道”(【甲】文):孔子以 “张而不弛”“弛而不张” 皆不可,强调治国需宽严相济,让百姓劳逸结合(如 “百日之劳,一日之乐”),既保障生产,又给予休憩,体现 “中庸” 思想(2)“小康” 社会(【乙】文):孔子认为 “大道既隐” 后,需以 “礼义为纪”,通过礼制规范君臣、父子等关系,设立制度、选拔贤能,强调礼制对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如 “六君子皆谨于礼”),体现 “礼治” 主张。
故答案为:张弛之道:强调治国需宽严相济,让百姓劳逸结合;“小康”社会:强调礼制对现实社会的重要性,可以维持社会秩序。
18.【答案】例文:
电子鞭炮里的年味
除夕夜,我站在阳台上,看着邻居家的小女孩举着一根会发光的塑料棒,在空气中挥舞出红色的光影,伴随着手机里播放的“噼啪”声。她开心地喊着:“放鞭炮啦!”这场景让我想起了十年前的那个春节。
那年我十岁,跟着父亲去集市买年货。集市上最热闹的就是鞭炮摊,红彤彤的鞭炮挂满了整个摊位,空气中弥漫着火药特有的气味。父亲挑了一挂五百响的鞭炮,又给我买了几盒摔炮。回家的路上,我忍不住偷偷拆开一盒,往地上一摔,“啪”的一声吓得路人一跳,我却乐得直笑。
除夕守岁时,父亲带着我在院子里放鞭炮。他用香烟点燃引线,火花“嗤嗤”地窜向鞭炮,紧接着就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我捂着耳朵,既害怕又兴奋。放完鞭炮,院子里铺满了红色的纸屑,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硝烟味,那是记忆中最浓的年味。
如今,城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已经五年了。起初大家都不习惯,觉得没有鞭炮声就不像过年。渐渐地,电子鞭炮、灯光秀等替代品出现了。科技让传统习俗以新的形式延续,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今年春节,我看见小区里的孩子们用电子鞭炮玩得不亦乐乎,才明白年味从未消失,只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那些红色的纸屑变成了手机屏幕里的动画,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变成了音响里的音效,但团圆的喜悦、辞旧迎新的期盼从未改变。
传统就像一条河流,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改变形态,但流淌的永远是同一种精神。电子鞭炮里,依然跳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才是真正的年味。
【知识点】材料作文;自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围绕传统习俗的现代化展开,核心是探讨传统节日在时代发展中的形式变迁及其背后的情感与文化内核。写作时需把握 “变” 与 “不变” 的关系:“变” 的是过节方式(如电子鞭炮替代传统烟花、云端祭扫替代实地扫墓等),“不变” 的是节日承载的情感(团圆、思念、敬畏等)与文化意义。若写记叙文,可通过某次具体的过节经历(如第一次参与云端祭扫、用视频通话与远方亲人中秋 “共赏” 明月),展现对新形式的适应过程,以及在变化中感受到的不变的情感联结;若发表看法,可探讨传统习俗现代化的必要性(如环保、便捷)与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仪式感减弱),最终落脚于 “形式可变,内核需守” 的观点。需避免片面否定或肯定某一种方式,应体现对 “传统与现代融合” 的辩证思考。【题干分析】材料核心:列举传统节日习俗的现代化表现(电子鞭炮、云端祭扫、线上赏月等),引发对 “过节方式变迁” 的回忆与思考,明确写作需围绕 “传统习俗现代化” 这一现象展开。关键词解析:“传统习俗的现代化”:指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随时代发展而改变(科技、观念等影响下的新形式)。“回忆”:指向记叙文写作,需结合个人经历,体现对某一次过节经历的具体感受。“思考”:指向议论或散文,需对 “形式变迁” 背后的情感、文化意义进行分析。文体与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 500 字,不得出现真实个人信息。需自拟题目,或记述经历,或讲述故事,或发表看法,均需紧扣 “传统习俗现代化” 的主题。写作导向:需体现对 “变” 与 “不变” 的感知,可侧重肯定新形式的优势(如环保、跨越距离),也可表达对传统仪式感的珍视,或探讨二者如何平衡,核心是挖掘节日的本质意义。
【立意提取】
1.记叙文角度:云端的思念不变,爷爷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因疫情无法回乡扫墓,全家通过 “云端祭扫” 平台为爷爷献花、留言。起初觉得隔着屏幕缺乏仪式感,直到看到爸爸对着屏幕轻声讲述家里的近况,妹妹画了幅画上传到 “纪念馆”,忽然明白:无论是实地跪拜还是线上留言,思念的重量从未改变。这次经历让 “我” 懂得,形式的变化带不走亲情的温度。
2.议论文角度:形式革新,内核永恒。传统习俗的现代化是时代必然:电子鞭炮兼顾了节日氛围与环保需求,云端祭扫突破了空间限制让思念无远弗届,线上赏月让异乡亲人 “团圆” 成为可能。这些变化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用更适应现代生活的方式延续节日的核心 —— 对团圆的期盼、对先人的缅怀、对美好的向往。真正的传统,从来不是僵化的形式,而是与时俱进中坚守的情感内核。
【点评】 文章以 “电子鞭炮” 这一具体物象为切入点,串联起十年前的传统鞭炮记忆与当下的新习俗。“红色光影”“手机里的噼啪声” 与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红色纸屑” 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年俗形式的变迁,又通过 “电子鞭炮” 这一载体,巧妙隐喻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 “年味” 不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可触可感的生活细节。
1 / 1浙江省宁波市县域经济教研联盟2025年中考语文三模试卷
一、学校开展“成语探华夏”主题活动,班级将制作展板进行宜传,请你一起参与。
(2025·宁波模拟)下面是小组成员拟写的前言,请你参与完成。
泱泱华夏,成语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也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次活动将通过探究成语,pōu①__________析背后的历史渊源,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诚邀诸君共赴这场盛yàn②__________,在感受成语文化的同时,让蕴含千年智慧的瑰宝真正“活”起来。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 ②
2.请为加点字“载”选择正确的读音( )
A.zǎi B.zài
【答案】1.剖;宴
2.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需结合语境与词语含义准确书写。 ①“pōu 析”:对应 “剖”,“剖析” 指深入分析、拆解(如剖析历史渊源 ),注意 “剖” 的部首是 “刂”。②“盛 yàn”:对应 “宴”,“盛宴” 指盛大的集会 / 体验(如文化盛宴 ),注意 “宴” 与 “晏(安逸 )” 区分。
故答案为:剖;宴
2.本题考查多音字 “载” 的读音,需结合语境判断。
“承载” 中 “载” 读zài(意为 “承受、装载” );读 “zǎi” 时多表 “记载、年”(如 “刊载”“三年五载” )。
故答案为:B
(2025·宁波模拟)“成语探华夏”主题活动。
【展板一:成语和古诗文】
【展板二:成语和名著】
3.请你根据积累完成下表。
古诗文积累 成语探索
不宜妄自菲薄,① ,以塞忠谏之路也。——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妄自菲薄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④
万赖此都寂,②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⑤
③ ,燕然未勒归无计。——北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燕然勒功
小结:古诗文和成语互相滋养,许多成语来自古诗文或被化用到古诗中。古诗文和成语也可以相互印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譬如,当我们遇到困难,经过反复的思考,最终走出困境获得感悟的时候,我们既可以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⑥ ,柳暗花明又一村”,也可以借用《桃花源记》的成语“⑦ ”表达;当我们赞美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可以用成语“鞠躬尽率,死而后已”,也可以借用李商隐在《无题》中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⑧ ”来表达。
4.白居易曾因宫市为卖炭翁发出悲叹,这种“针砭时弊、悲天悯人”的文人情怀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请任选以下其中一本名著,结合内容谈谈对这种情怀的理解。
A.《朝花夕拾》 B.《骆驼祥子》 C.《艾青诗选》 D.《儒林外史》
5.班长准备用一副对联作为展板的标语,请结合以上展板主题和内容帮他补充完整。
上联:探源成语,①
下联:② ,万古精神耀神州
【答案】3.引喻失义;扑朔迷离;但余钟磐音;万籁俱寂(或“万籁俱静”);浊酒一杯家万里;山重水复疑无路;豁然开朗;蜡炬成灰泪始干
4.示例一:针砭时弊是批判社会存在的问题,悲天悯人是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怜。鲁迅在《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中,以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对封建礼教、旧道德等进行了深刻批判。如《二十四孝图》中,通过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的描述,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针砭了封建传统思想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体现出作者对被封建思想毒害的民众的悲悯。在《范爱农》中,鲁迅回忆了在日本留学时遇到的范爱农,并描述了他悲惨的命运,表达了对底层知识分子困境的同情。作者的使命不仅是批判社会现实,同情底层人民,更是对人生和社会改革的关注和热情。
示例二:针砭时弊是批判社会存在的问题,悲天悯人是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怜悯。《儒林外史》,吴敬梓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如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胡屠户前锯后恭的表现,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摧残以及世态炎凉。书中还塑造了王冕等少数淡泊名利的正面形象,与那些追名逐利的文人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真善美的呼唤,体现了悲天恼人的情怀。
示例三:针砭时弊是批判社会存在的问题,悲天恼人是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怜悯。老舍的《骆驼祥子》,通过描写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从老实、勤劳、本分、健壮变为最后的自私自利、好吃懒做的行户走肉,深刻地批判了那个吃人恐怖的社会,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也表达了对祥子、小福子等为代表的人民疾苦的同情,展现了作者针砭时、悲天悯人的创作立场。
示例四:针砭时弊是批判社会存在的问题,悲天悯人是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怜悯。《艾青诗选》,艾青在其诗歌中,充满了对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如《大堰河——我的保姆》,通过对保姆大堰河悲惨一生的描述,抒发了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在《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对侵略者的愤恨,体现了诗人以笔为剑,针砭时弊,为民族呐喊,为人民发声的使命感。
5.千年智慧传华夏;传承文化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艾青诗选》;《儒林外史》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3)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3.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中,“妄自菲薄” 直接出自原文,指过分看轻自己,“引喻失义” 指说话不恰当,二者均为诸葛亮劝诫后主的内容。《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演化出成语 “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直接源自诗句的意象。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赖此都寂,但余钟磐音” 中,“万赖(籁)” 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声响,诗句描绘了禅院的寂静,由此演化出 “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燕然勒功” 源自东汉窦宪破匈奴后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词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借用此典故,表达将士未建功立业、难以归家的壮志与愁绪。陆游《游山西村》与《桃花源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与 “豁然开朗” 均表达 “困境后突然明朗” 的意境,形成呼应。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均体现无私奉献、至死方休的精神,可相互印证。
故答案为:引喻失义;扑朔迷离;但余钟磐音;万籁俱寂(或“万籁俱静”);浊酒一杯家万里;山重水复疑无路;豁然开朗;蜡炬成灰泪始干
4.本题考查对名著主旨情感的概括。(1)明确概念:先理解“针砭时弊”(批判社会弊端)和“悲天悯人”(同情底层苦难)的内涵。(2)选名著定位:从四部作品中选择熟悉的,分析其如何体现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及对弱者的关怀。(3)结合具体内容:选取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情节或意象,对应“针砭”与“悲悯”两点展开。(4)总结情怀意义:点明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示例一:《朝花夕拾》。鲁迅在《朝花夕拾》中以童年回忆为切入点,暗藏对封建礼教与旧教育制度的批判,渗透着对旧时代人物的深切同情。《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尖锐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如“郭巨埋儿”“老莱娱亲”等故事,揭露传统礼教以“孝道”之名扭曲人性、压抑儿童天性的本质,直指旧文化的糟粕。《阿长与〈山海经〉》里,长妈妈作为封建底层的劳动妇女,粗俗迷信却善良质朴,鲁迅既描写她的“规矩”反映旧习俗对人的束缚,又通过她为“我”买来《山海经》的细节,展现对底层人物愚昧与善良交织的复杂命运的悲悯,呼吁打破旧制度对人的压迫。示例二:《骆驼祥子》。老舍通过祥子的悲剧,深刻揭露旧中国社会的腐朽本质,饱含对底层劳动者的深切共情。军阀混战下,祥子的车被大兵抢走,象征着动荡时局对普通人生存权的掠夺;孙侦探的敲诈则暴露了旧政权爪牙对底层百姓的剥削;车行老板刘四爷的剥削,揭示了阶级压迫的制度化。这些细节层层递进,批判旧中国“人吃人”的社会现实。祥子从勤劳正直的车夫堕落为“社会病胎里的产儿”,并非个人意志薄弱,而是被军阀、特务、车厂主等多方势力逼入绝境。老舍用细腻的笔触描写祥子烈日下拉车的艰辛、暴雨中挣扎的惨状,最后变得自私、懒惰、狡猾的堕落,字里行间充满对底层人在命运漩涡中无力反抗的痛心,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尊严。示例三:《艾青诗选》。艾青以诗歌为武器,控诉时代苦难,倾诉对土地与人民的深沉热爱,展现诗人的社会担当。《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通过描写保姆大堰河“在结冰的日子/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等细节,揭露旧中国农村的贫困与封建剥削制度对农民的压迫,如“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直接批判阶级不公。艾青将大堰河视为旧中国千万劳苦大众的缩影,既同情她“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又赞美她“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的坚韧。诗歌结尾“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不仅是对个体的哀悼,更是对所有底层劳动者苦难命运的深情抚慰,体现诗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悲悯情怀。示例四:《儒林外史》。吴敬梓通过儒林群像的刻画,辛辣讽刺科举制度的弊端,寄寓对封建文人悲剧命运的深切慨叹。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周围人阿谀奉承的丑态,揭露科举制度如何扭曲人性、异化社会关系;周进撞号板痛哭、严监生临终吝啬灯油等情节,批判科举制度下文人的愚昧、市侩与精神空虚,直指封建教育体系对人格的摧残。书中对底层文人如匡超人(前期勤劳善良,后期堕落)、王玉辉(鼓励女儿殉节却内心痛苦)的描写,既批判其思想局限性,又同情他们被制度裹挟的无奈。例如,王玉辉在女儿死后“转觉心下泰然”,却在看到“旌表贞节”的匾额时“流下泪来”,深刻展现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
故答案为:示例一:针砭时弊是批判社会存在的问题,悲天悯人是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怜。鲁迅在《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中,以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对封建礼教、旧道德等进行了深刻批判。如《二十四孝图》中,通过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的描述,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针砭了封建传统思想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体现出作者对被封建思想毒害的民众的悲悯。在《范爱农》中,鲁迅回忆了在日本留学时遇到的范爱农,并描述了他悲惨的命运,表达了对底层知识分子困境的同情。作者的使命不仅是批判社会现实,同情底层人民,更是对人生和社会改革的关注和热情。
示例二:针砭时弊是批判社会存在的问题,悲天悯人是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怜悯。《儒林外史》,吴敬梓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如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胡屠户前锯后恭的表现,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摧残以及世态炎凉。书中还塑造了王冕等少数淡泊名利的正面形象,与那些追名逐利的文人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真善美的呼唤,体现了悲天恼人的情怀。
示例三:针砭时弊是批判社会存在的问题,悲天恼人是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怜悯。老舍的《骆驼祥子》,通过描写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从老实、勤劳、本分、健壮变为最后的自私自利、好吃懒做的行户走肉,深刻地批判了那个吃人恐怖的社会,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也表达了对祥子、小福子等为代表的人民疾苦的同情,展现了作者针砭时、悲天悯人的创作立场。
示例四:针砭时弊是批判社会存在的问题,悲天悯人是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怜悯。《艾青诗选》,艾青在其诗歌中,充满了对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如《大堰河——我的保姆》,通过对保姆大堰河悲惨一生的描述,抒发了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在《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对侵略者的愤恨,体现了诗人以笔为剑,针砭时弊,为民族呐喊,为人民发声的使命感。
5.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1)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内容相关、仄起平收。(2)明确展板主题:上联围绕“成语探源”(如“扑朔迷离”“万籁俱寂”的出处、释义),下联需结合“文学名著中的文人情怀”(如《骆驼祥子》等作品体现的“针砭时弊、悲天悯人”精神)。(3)分析对联结构。上联前四字“探源成语”为动宾结构,后七字需承接“成语探源”的意义,突出成语的文化价值。下联前四字需对应上联结构,围绕“名著品读”展开,后七字“万古精神耀神州”为主题升华,需匹配上联的时间维度与精神高度。(4)对仗与意境匹配。词性对应:例如:“探源”(动词)对“品读”(动词),“成语”(名词)对“名著”(名词)。时间呼应:上联用“千年”“百代”等词体现成语的历史感,下联“万古”与之呼应。精神契合:上联突出文化“底蕴”“风骨”,下联强调精神“传承”“照耀”。
故答案为:千年智慧传华夏;传承文化
二、班级举办习俗”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加。(46分)
(2025·宁波模拟)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年味的变与不变
张翔
①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在“春节”申遗成功、在国际上绽放新光彩的今天,也还有人觉得“年味淡了”。但更有人在思考,年味到底是种什么味?
②“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谚里戴着答案。曾几何时,年是“忙”出来的,从扫庭院、备年货、贴春联,到祭祖宗、逛庙会、走亲戚;年也是“盼”出来的,盼着吃上平日里吃不到的鸡鸭鱼肉,盼着穿上平日里穿不上的新衣服,盼着新置办的家当能闪亮登场。人们忙碌着、憧憬着、喜悦着,时光慢慢流满,气氛渐渐浓郁,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萦绕,大家沉浸其中,体会到巨大的满足感。
③曾经,“吃顿饺子就是年”,今天,四时蔬果、鱼虾肉蛋成为餐桌“常客”,人们不必等到过年才能大快朵颐,反而要为“每逢过节胖三斤”而苦恼;曾经,进入腊月就“全家总动员”、进进出出筹备年货,今天,电商平台全球好物任君挑选,“小时达”“半日达”“次日达”等轻松实现……
④从物质生活角度看,说年味淡了,其实是一种幸福的烦恼。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容易挑花眼,不知挑哪个更好;过年的方式多种多样,不知选哪种更合适。老年人常跟晚辈说,“现在每天都像过年”,曾经过年才能享受到的美好,如今已融入了闪光的寻常日子。
⑤曾经,家人们围炉而坐,看电视、嗑瓜子就是精神生活;今天,“文化大餐”烹出幸福年味,非遗与冰雪运动浪漫避逅,博物馆与图书馆共启新春之约,人们畅享“精神盛宴”。____________。曾经,“父母在,不远游”,回家过年是所有游子的心愿;今天,“父母在,一起游”,“流动的中国”不再山水迢迢,“平安中国”安全感满满,“反向过年”、旅游过年、“南北互跨”等成为新趋势。
⑥从精神需求角度看,年味不是淡了,而是丰富了,变得千滋百味了。从“乡土中国”到“现代中国”,生活方式改变、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习俗仪式或简化或消失不可避免,但越来越多鲜活美好的新年俗不断涌现,持续温暖着一年又一年。
⑦时代在飞速进步,春节也在变换着“新衣裳”,但它团圆、祥和、重视家庭的精神内核始终稳定,推陈出新、积极奋发的内在生命力依然澎湃。
⑧有人说,春节是中国人身体里最准时的生物钟。每到这个时候,就好像有一个强大的磁场,让人们哪怕千山万水,也要回到家人身旁。它是情感的老驿站,也是奋斗的新起点。在冬寒即将褪去之际,和家人分享这一年的苦乐际遇,寻找“此心安处”的慰籍;在春意就要破土而出之时,打点行囊,带着积蓄的能量,奔向新的征程,开启新的奋斗。
(摘自《人民日报》2025年01月27日第04版,有删节)
6.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7.编辑老师想结合今年春节的实情对文章再做修改后发公众号,请你结合下面这则材料,在划横线处补充一句话,使材料变得更为丰富。
《哪吒之魔童闹海》一骑绝尘“带飞”票房大盘,春节观影已然成为新“年俗”。同样火热的还有“换新消费潮”,“国补”政策遇上春节优惠,人们的消费热情被点燃,新年货三件套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卖爆了。新春消费市场开门红背后,是信心,是活力,更是希望。期待2025年,就像春节档的电影一样,剧情紧凑、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摘自“新华”网官方微博,2025年2月6日)
曾经, ;今天, 。
8.春节申遗,让中国的年俗有了世界认可的“勋章”。如今,春节不止属于中国,纽约时代广场舞龙舞狮,巴黎街头红灯笼高挂,各国政要送上新春祝福。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中国年俗为何能走向世界。
【答案】6.①有人觉得年味淡了(或“有人觉得年味变了”)。②从精神生活角度看,形式丰富的新年俗不断涌现,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更多姿多彩。③人们重视家庭团圆美好的精神内核和追求更好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内在生命力。
7.示例一:曾经,家庭聚餐、看春晚就是过年;今天,家人一起走进电影院看《哪吒2》,乐呵呵参与百亿项目更像过年。;示例二:曾经,穿新衣、吃上山珍海味就是过年;今天,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三件套的换新,更能让人惊呼:“过年啦!”
8.中国年俗走向世界,是因为中国人重视家庭团圆、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内核获得了世界人民的肯定;春节年俗的文化输出,也是因为我国国力的逐渐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逐步上升,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或中国年俗活动的不断宣传,借助现代化媒体媒介,扩大年俗影响力;或因为中国年俗与时俱进的传承和不断创新。)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论证过程;议论文文本;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注意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论据是论证论点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其次,是否使用多个论据,要根据证明过程的需要做出选择。
(3)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6.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思路的梳理,需提取核心话题、分层原因及结论要点。 ①话题:文章开篇围绕 “有人觉得年味淡了(或变了)” 展开讨论(第①段 “也还有人觉得‘年味淡了’” ),故填有人觉得年味淡了(或 “有人觉得年味变了”) 。②析因(精神生活角度):第⑤-⑥段从精神层面分析,“文化大餐、新年俗涌现” 让年味从 “单一围炉” 到 “千滋百味”,故填从精神生活角度看,形式丰富的新年俗不断涌现,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更多姿多彩 。③结论(不变的内核):第⑦段明确 “团圆、祥和、重视家庭的精神内核 + 推陈出新的生命力” 不变,故填人们重视家庭团圆美好的精神内核和追求更好更丰富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内在生命力 。
故答案为:①有人觉得年味淡了(或“有人觉得年味变了”)。②从精神生活角度看,形式丰富的新年俗不断涌现,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更多姿多彩。③人们重视家庭团圆美好的精神内核和追求更好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内在生命力。
7.本题考查 “新旧年俗对比” 的句式仿写,需结合材料提炼 “曾经 - 今天” 的差异。 曾经:聚焦 “传统年俗的单一”(如消费局限年货、娱乐仅围炉 ),示例 “曾经,春节消费只买传统年货,娱乐靠家人围坐唠嗑” 。今天:紧扣材料 “观影新俗、换新消费潮”,示例 “今天,看《哪吒 2》成新‘年俗’,手机平板等‘换新消费’点燃热情” 。
故答案为:示例一:曾经,家庭聚餐、看春晚就是过年;今天,家人一起走进电影院看《哪吒2》,乐呵呵参与百亿项目更像过年。
示例二:曾经,穿新衣、吃上山珍海味就是过年;今天,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三件套的换新,更能让人惊呼:“过年啦!”
8.本题考查对 “中国年俗走向世界” 的原因分析,需结合文章与现实提炼要点。文化内核共鸣:文章强调 “团圆、祥和” 是春节精神内核(第⑦段 ),这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家庭、美好 ),易被世界接受。国力与影响力: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增强(如各国政要送祝福 ),为年俗传播提供支撑。创新与传播:年俗自身创新(如春节观影、反向过年 ),结合现代媒体(社交平台、短视频 ),扩大全球影响力。
故答案为: 中国年俗走向世界,是因为中国人重视家庭团圆、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内核获得了世界人民的肯定;春节年俗的文化输出,也是因为我国国力的逐渐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逐步上升,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或中国年俗活动的不断宣传,借助现代化媒体媒介,扩大年俗影响力;或因为中国年俗与时俱进的传承和不断创新。)
(2025·宁波模拟)烟花
(挪威)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沈赞璐 译
①我喜欢烟花,但不是那种限于地面或浮于地面的烟花,例如爆竹、拉炮、烟火棒、地面旋转式烟花、喷泉礼花这些。我对烟花的钟爱仅限于那种带引信点火装置的烟花,它们能在高高的夜空中展现自己的辉煌。
②从记事起,我就一直喜欢这种烟花。小时候,我在一个住宅区长大,也就是一长排相同的房子,里面有一样的车道,周围是大小相同的花图。虽然每家每户发生的事情各不相同,但从表面来看,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最大的不同是新年夜,在午夜十二点前后的几分钟里,所有孩子都会站在他们的母亲身旁,在花园里看父亲弯腰点爆竹,直到引信着了火,父亲才会跑回来和其他人一起,站着看爆竹带着噼啪作响的花火飞到高空。不仅这一家子人能看到,甚至墙外的人,以及所有其他住宅区的居民都能看到。
③烟花就这么每年一次地照亮了每个人心中真正的想法,也照出了每个人的真实身份。哎呀!这五彩缤纷的颜色,这绚丽夺目的光辉,不仅会爆炸式地喷涌而出,还会悬在天上,再慢慢坠落,洒在漆黑的夜空中,告诉所有人它们的出处。至少在我父亲看来是这样。当第一批爆竹被点燃高升,在傍晚早些时候的住宅区里噼啪作响时,他只是摇摇头,坐在椅子上,不像我和我哥哥会冲到窗前去看。
④当时针接近十二点,一只又一只的爆竹从不同的地点蹿到天空围着我们,父亲会清醒地点评每一只爆竹,有时还会夸赞两句:“汉森放的这只爆竹挺好。”但有时候他会批评两句,如果正好是从花园里放的一整箱烟花,那感觉仿佛自己是供奉这些灿烂烟花的仆人,配不上那么绚烂的画面似的。“真是浪费钱啊!”他可能会这么说。其他邻居可能只会放一两只爆竹,而且也不怎么壮观,然后就变得吝啬无趣。这些事情无时无刻不在暗示着,只有他,或者说只有通过他,我们才清楚地知晓应该怎么做,会既不夸张也不低调,既不浪费也不吝啬地放出完美的烟花。而其他家庭在目赌我们家的烟花后,也会赞赏地点头。
⑤我从未在其他时刻见过父亲像放鞭炮时那般快乐的神情。他一只手握着打火机,另一只手挡着引信,随后猛然起身,向我们小跑过来。我从没在其他时刻见过,在引信烧到火药,爆竹飞起时,父亲眼里发出的那种光芒。先是小的烟花,大概在十二点钟声鼓响前的二十秒左右,慢慢蔓延爬升到最大的烟花,用巨大的雷神为它加冕,一只形似蝴蝶的庞大生物在住宅区的上空划过,就好像标志着一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或许因为我们的烟花被其他烟花吞没了,没有人赞扬或批评这份特别的烟花。但这无关紧要,因为一年中的这二十分钟充满了快乐和力量。毋庸置疑的是,烟花绽放在我们的头顶,仿佛在这个世界之上的另一个世界里绘制图案。这被美丽和财富堆叠的时刻并不是幻觉,它代表着一个真实的讯息,原来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如此绚丽。
(摘自《读者》2025年第4期)
9.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对烟花的喜爱只是因为它们能在高空中展现自己的辉煌。
B.当新年夜第一批爆竹点燃高升时,父亲像孩子一样激动。
C.父亲认为放鞭炮标志着一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所以他放鞭炮时是快乐的,是很讲究的。
D.我们家放烟花后,能否会赢得其他家庭的赞赏,对此父亲是很在意的。
10.联系上下文,品读下列句子,完成括号中的问题。
(1)烟花就这么每年一次地照亮了每个人心中真正的想法,也照出了每个人的真实身份。(请说说父亲在放烟花时的“真正的想法”是什么?)
(2)先是小的烟花,大概在十二点钟声敲响前的二十秒左右,慢慢蔓延爬升到最大的烟花,用巨大的雷神为它加冕,一只形似蝴蝶的庞大生物在住宅区的上空划过,就好像标志着一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请从修辞、用词等角度赏析句子。)
11.分析第②段画横线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12.文章结尾说“这被美丽和财富堆叠的时刻并不是幻觉,它代表着一个真实的讯息,原来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如此绚丽”,请结合文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9.C
10.(1)父亲对烟花的矛盾态度:轻视早放的爆竹,但重视午夜烟花。(放烟花应当不夸张不低调,不浪费不嵩。)(2)示例一:此句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把烟花的巨大轰炸声比作雷神,“加冕”一词,让巨声的陪衬变得有仪式感,把绽放的烟花比作“形似蝴蝶的庞大生物”,全句用慢镜头的方式写出了烟花绽放过程的仪式感(神圣感),让我感受到了烟花给人的快乐与力量,表达了我对烟花的喜爱。
示例二:“蔓延”“爬升”等词,描写出了短短几秒中烟花绽放的过程,“慢慢”一词将放烟花的过程以慢镜头的方式呈现,写出了烟花绽放的美丽,表达了我对放烟花的喜爱。
11.这个句子写出我们生活及生活环境的单调无趣与千篇一律,与父亲放鞭炮时难得一见的快乐神情,“在新年夜烟花的绽放带来的快乐与力量”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了烟花带给我们的快乐与力量,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绚丽,突显了烟花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
12.第一层级:从烟花绽放的真实的美丽出发,表现出烟花能够打破平凡,展现生活的可能性;最后点出烟花的精神象征意义。
示例:虽然烟花转瞬即逝,但文中描述的“五彩缤纷的颜色”“绚丽夺目的光辉”,表明它在绽放时带来的美丽和震撼是真实的。在平凡无趣且千篇一律的生活中,烟花打破了单调,释放出激情与生命力,让我们和居民等人感受到超越日常的快乐与自由。作者认为,烟花的绚烂证明“生活也可以如此绚丽”,即平凡生活中依然存在美好的可能,烟花不仅是新年的庆祝,更是一种精神启示:即使现实琐碎,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看烟花这些瞬间,触摸到超越庸常的壮丽,这种体验是真实而有意义的。
第二层级:结合文中具体描写烟花对的内容进行理解,说明情感体验。
示例:文中具体描写了烟花绽放时的绚丽景象,这些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烟花绽放的美景。此外,我们全家还一起看烟花,这是一家人共享快乐的美好温馨时光。尤其是父亲在此时展现出罕见的快乐。在平凡无趣且千篇一律的生活中,烟花打破了单调,释放出激情与生命力,让我们和居民等人感受到超越日常的快乐与自由。
第三层级:仅结合文章内容对句子作简单理解。
示例:文章说“我喜欢烟花”,后面又描写了烟花绽放时的美丽景象,说明作者觉得烟花很好看。文中写到父亲放烟花时很快乐,全家人一起看烟花也很开心,说明放烟花这件事让人感到高兴。
【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散文;文章结尾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9.A.第①段说 “我对烟花的钟爱仅限于…… 它们能在高高的夜空中展现自己的辉煌”,但 “只是因为” 表述绝对。结合全文,“我” 爱烟花还因它承载家庭记忆、打破平凡,错误。
B.第③段 “当第一批爆竹被点燃…… 他只是摇摇头,坐在椅子上”,父亲对早放爆竹并不激动,错误。
C.第④段 “既不夸张也不低调,既不浪费也不吝啬地放出完美的烟花”,第⑤段 “标志着一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体现父亲对放烟花的讲究与意义的重视,正确。
D.第⑤段 “或许因为我们的烟花被其他烟花吞没了…… 但这无关紧要”,父亲不在意他人赞赏,错误。
故答案为:C
10.本题考查语句理解与赏析,需结合语境挖掘深层含义、分析修辞 / 用词。(1)父亲的 “真正想法”:第③-④段,父亲对 “早放爆竹” 摇头(觉得浪费 / 夸张 ),对 “午夜烟花” 讲究(不夸张不低调、不浪费不吝啬 )。可见他的 “真正想法” 是:放烟花应精准把握 “度”,用完美烟花打破平凡,彰显生活的仪式感与独特性 。(2)句子赏析(修辞 + 用词):修辞:“用巨大的雷神为它加冕”(拟人 ),赋予烟花 “加冕” 的仪式感;“形似蝴蝶的庞大生物”(比喻 ),生动呈现烟花形态。用词:“蔓延”“爬升”(动词 ),细腻描绘烟花从绽放到盛大的过程;“慢慢”(副词 ),拉长时间感,凸显烟花绽放的神圣与震撼。效果:通过修辞与用词,让烟花绽放的瞬间充满仪式感与力量感,传递 “我” 对烟花的沉醉与对生活 “绚丽时刻” 的珍视。
故答案为:(1)父亲对烟花的矛盾态度:轻视早放的爆竹,但重视午夜烟花。(放烟花应当不夸张不低调,不浪费不嵩。)
(2)示例一:此句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把烟花的巨大轰炸声比作雷神,“加冕”一词,让巨声的陪衬变得有仪式感,把绽放的烟花比作“形似蝴蝶的庞大生物”,全句用慢镜头的方式写出了烟花绽放过程的仪式感(神圣感),让我感受到了烟花给人的快乐与力量,表达了我对烟花的喜爱。
示例二:“蔓延”“爬升”等词,描写出了短短几秒中烟花绽放的过程,“慢慢”一词将放烟花的过程以慢镜头的方式呈现,写出了烟花绽放的美丽,表达了我对放烟花的喜爱。
1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需从内容对比、结构铺垫 分析。内容对比:第②段画线句写 “生活千篇一律、单调无趣”(平时 ),与后文 “父亲放烟花时的快乐”“烟花带来的绚丽”(新年夜 )形成对比,突出 “烟花打破平凡,赋予生活意义”。结构铺垫:为后文写 “烟花的价值(照亮真实想法、展现绚丽生活 )” 做铺垫,让 “烟花对生活的改变” 更具冲击力,强化主题。故答案为:这个句子写出我们生活及生活环境的单调无趣与千篇一律,与父亲放鞭炮时难得一见的快乐神情,“在新年夜烟花的绽放带来的快乐与力量”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了烟花带给我们的快乐与力量,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绚丽,突显了烟花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
12.本题考查对结尾句的理解,需从表层(烟花的真实美)、中层(打破平凡的意义)、深层(精神启示) 逐层剖析。表层:烟花的 “美丽”(色彩、光芒 )与 “财富”(父亲对烟花品质的投入 )是真实存在的,它们在夜空中绽放的震撼非幻觉。中层:平时生活 “单调、千篇一律”(第②段 ),而烟花用 “二十分钟的快乐与力量”(第⑤段 )打破平凡,证明生活本可 “绚丽”,只需某个契机(如烟花 )激活 。深层:烟花象征主动创造的生活仪式感—— 父亲精心准备烟花,一家人共同参与,这是对 “平凡生活” 的超越。结尾句的 “真实讯息” 是:即使现实琐碎,人们仍可通过主动追求美好(如看烟花、创造仪式 ),让生活绽放绚丽故答案为:第一层级:从烟花绽放的真实的美丽出发,表现出烟花能够打破平凡,展现生活的可能性;最后点出烟花的精神象征意义。
示例:虽然烟花转瞬即逝,但文中描述的“五彩缤纷的颜色”“绚丽夺目的光辉”,表明它在绽放时带来的美丽和震撼是真实的。在平凡无趣且千篇一律的生活中,烟花打破了单调,释放出激情与生命力,让我们和居民等人感受到超越日常的快乐与自由。作者认为,烟花的绚烂证明“生活也可以如此绚丽”,即平凡生活中依然存在美好的可能,烟花不仅是新年的庆祝,更是一种精神启示:即使现实琐碎,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看烟花这些瞬间,触摸到超越庸常的壮丽,这种体验是真实而有意义的。
第二层级:结合文中具体描写烟花对的内容进行理解,说明情感体验。
示例:文中具体描写了烟花绽放时的绚丽景象,这些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烟花绽放的美景。此外,我们全家还一起看烟花,这是一家人共享快乐的美好温馨时光。尤其是父亲在此时展现出罕见的快乐。在平凡无趣且千篇一律的生活中,烟花打破了单调,释放出激情与生命力,让我们和居民等人感受到超越日常的快乐与自由。
第三层级:仅结合文章内容对句子作简单理解。
示例:文章说“我喜欢烟花”,后面又描写了烟花绽放时的美丽景象,说明作者觉得烟花很好看。文中写到父亲放烟花时很快乐,全家人一起看烟花也很开心,说明放烟花这件事让人感到高兴。
13.(2025·宁波模拟)阅读下面两首七言绝句,完成小题。
社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靡。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
(宋)俞桂
今朝社日寒犹力,燕子还寻五柳①家。
宰肉不沾吾分薄,强斟聋酒②度年华。
【注释】:①五柳:东晋隐士陶渊明的号。②聋酒:社日饮的一种普通的酒。
两首诗都写“社日”,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两诗虽同写社日,但一乐一哀,情感异。王驾的《社日》通过“稻梁肥”“半掩靡”“醉人归”等描写,展现春社日村民丰收后的富足安乐与节日欢愉,表达诗人对农村富足安宁生活的赞美,以及对淳朴民风、节日欢乐的喜爱之情。俞桂的《社日》则借“寒犹力”“分薄”“聋酒”等内容,写出自己在社日时贫寒孤寂,只能勉强饮酒度日,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自身际遇的无奈和落寞。
【知识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寄情山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两首《社日》诗情感差异的分析,需结合意象、典故、场景 对比解读。王驾《社日》:乐 —— 田园富庶与民风淳朴意象分析:“稻粱肥”(粮食丰收 )、“豚栅鸡栖”(六畜兴旺 )、“醉人归”(村民欢乐 ),勾勒出富足、安定、热闹的乡村社日图景。情感内核:通过描写春社后 “家家扶醉人” 的欢乐,赞美农村的富庶安宁,传递对淳朴民风、节日欢愉的喜爱,体现对 “太平盛世” 的肯定。俞桂《社日》:哀 —— 寒士落寞与隐逸向往意象 / 典故分析:“寒犹力”(春社仍寒 ):以天气之 “寒” 隐喻生活境遇的艰难;“燕子寻五柳”(用陶渊明 “五柳” 典故 ):暗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借陶潜避世,反衬自身现实困境 );“宰肉不沾”“强斟聋酒”:写社日分肉无份、只能勉强饮酒,凸显被边缘化的孤独、无奈。情感内核:借社日场景,抒发寒士的落寞失意—— 既不满现实(分肉薄、生活寒 ),又无力改变,只能借 “聋酒”“五柳” 寄寓隐逸与无奈,暗含对自身际遇的悲叹。
故答案为:两诗虽同写社日,但一乐一哀,情感异。王驾的《社日》通过“稻梁肥”“半掩靡”“醉人归”等描写,展现春社日村民丰收后的富足安乐与节日欢愉,表达诗人对农村富足安宁生活的赞美,以及对淳朴民风、节日欢乐的喜爱之情。俞桂的《社日》则借“寒犹力”“分薄”“聋酒”等内容,写出自己在社日时贫寒孤寂,只能勉强饮酒度日,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自身际遇的无奈和落寞。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2025·宁波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子贡观于蜡①。孔子曰:“赐②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为乐也。”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③,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④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选自《孔子家语·观乡射》)
【乙】
①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⑤,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⑥也,而有志焉。”
②……
③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⑦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⑧;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⑨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⑩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选自《礼记·礼运》,有删节)
【注释】①蜡(zhà):指年终合祭万物神灵的仪式,旨在酬谢自然神与农事神一年来的护佑。②赐:与下文“言偃”皆为孔子弟子。③泽:恩泽。④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⑤蜡宾:是指年终祭祀的助祭人。⑥逮:追上,赶上。⑦大人世及:大人,指诸侯。诸侯之位,父子相传叫“世”,兄弟相传叫“及”。⑧纪:行事的准则。⑨刑仁:以“仁”为模式。“刑”同“型”。⑩执:通“势”,掌握权势。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非尔所知 (2)事毕
(3)盖叹鲁也 (4)各亲其亲
15.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16.品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两个“也”字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爲。
17.材料【甲】【乙】是孔子在两次蜡祭后发表的感慨,一次对子贡谈“张弛之道”,一次对言偃感叹“小康”社会。这两次感慨分别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1)“张弛之道”:
(2)“小康”社会:
【答案】14.你;完结,结束;大概;以……为亲,亲近(意对即可)
15.一紧张一松弛(有劳有逸),这才是文王、武王治理天下的办法。
16.第一个“也”,强调“大道之行”这一事实的确定性,不仅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也带有追忆和肯定的意味;第二个“也”,表达孔子对自己未能赶上“大道之行”的遗憾之情。
17.张弛之道:强调治国需宽严相济,让百姓劳逸结合;;“小康”社会:强调礼制对现实社会的重要性,可以维持社会秩序。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参考译文:
【甲】子贡观看年终祭祀的仪式。孔子问:“赐啊,你觉得快乐吗?”子贡回答:“全国的人都像发狂一样,我不明白这有什么可快乐的。”孔子说:“百姓辛苦劳作百日,才得以在这一天享受欢乐,这是上天赐予的恩泽,不是你所能理解的。只拉紧弓弦而不放松,即使是周文王、周武王也做不到;只放松弓弦而不拉紧,周文王、周武王也不会这样做;有张有弛,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天下的方法。”
【乙】从前,孔子曾作为助祭人参与年终祭祀。仪式结束后,他走到宗庙门外的高台上游览,不禁长叹一声。孔子的叹息,大概是为鲁国而发。言偃在旁边问道:“老师为何叹息?”孔子说:“大道施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主当政的时代,我都没能赶上,但心中一直向往。”
……
如今大道已经隐匿,天下成为一家一姓的私产。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所有。诸侯把权位世代相传作为礼制,修筑城郭沟池作为防御工事,将礼义作为行事的准则;用礼义来端正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设立各种制度,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勇敢有智慧的人,表彰为自己建功立业的人。因此,阴谋诡计由此产生,战争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就是在这样的时代中产生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不谨慎遵守礼制的。他们用礼制来彰显道义,考察诚信,揭露过错,树立以“仁”为典范的准则,提倡礼让,向百姓展示行事的常规。如果有不遵循礼制的人,即使身处权贵之位也会被罢免,百姓将其视为灾祸。这就是所谓的小康时代。
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释义,需结合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含义。(1)“非尔所知”:“尔” 是第二人称代词,意为 “你”(代指子贡)。(2)“事毕”:“毕” 指 “完结、结束”,结合 “出游于观之上” 可知,指蜡祭仪式结束。(3)“盖叹鲁也”:“盖” 表推测,意为 “大概、大约”,说明孔子叹息的对象。(4)“各亲其亲”:第一个 “亲” 为动词,意为 “以…… 为亲、亲近”,指人们奉养自己的父母。
故答案为:你;完结,结束;大概;以……为亲,亲近
1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需准确理解 “张”“弛” 的比喻义。“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中:“张” 指拉紧弓弦(比喻政令严苛、百姓辛劳);“弛” 指放松弓弦(比喻政令宽缓、百姓休憩)。“道” 指 “方法、原则”。翻译:有紧张有松弛,(这)是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原则。
故答案为:一紧张一松弛(有劳有逸),这才是文王、武王治理天下的办法。
1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也” 的表达效果,需结合语境分析语气与情感。第一个 “也”:用于 “大道之行也” 句中,表停顿。作用:舒缓语气,引出对 “大道之行”(理想社会)的阐述,强化 “理想社会曾真实存在” 的肯定意味,暗含孔子的向往之情。第二个 “也”:用于 “丘未之逮也” 句末,表陈述。作用:收束 “自己未能赶上理想时代” 的感慨,语气平缓却藏遗憾,为后文 “而有志焉”(仍追求理想)铺垫,情感从 “惋惜” 转向 “坚守”。
故答案为:第一个“也”,强调“大道之行”这一事实的确定性,不仅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也带有追忆和肯定的意味;第二个“也”,表达孔子对自己未能赶上“大道之行”的遗憾之情。
17.本题考查对孔子治国思想的提炼,需结合两段文本的核心观点。 (1)“张弛之道”(【甲】文):孔子以 “张而不弛”“弛而不张” 皆不可,强调治国需宽严相济,让百姓劳逸结合(如 “百日之劳,一日之乐”),既保障生产,又给予休憩,体现 “中庸” 思想(2)“小康” 社会(【乙】文):孔子认为 “大道既隐” 后,需以 “礼义为纪”,通过礼制规范君臣、父子等关系,设立制度、选拔贤能,强调礼制对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如 “六君子皆谨于礼”),体现 “礼治” 主张。
故答案为:张弛之道:强调治国需宽严相济,让百姓劳逸结合;“小康”社会:强调礼制对现实社会的重要性,可以维持社会秩序。
三、班级举行关于习俗的表达交流活动,邀你一起完成。(50分 +外加卷面3分)
18.(2025·宁波模拟)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过节方式也在发生改变:过去,大家往往会在除夕放烟花来辞旧迎新,而现在很多地方都推行“电子鞭炮”来迎新;过去,清明节大家族集体实地扫墓,现在,各个小家在家进行“云端祭扫”;过去,中秋时节露天赏月分食月饼,现在更多是视频通话线上赏月”……
这些传统习俗的现代化,是否勾起了你对某次过节的回忆?是否引发你对过节方式的思考?请根据你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或记述经历,或讲述故事,或发表看法。
要求:(1)角度自定,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不少于500字;(4)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答案】例文:
电子鞭炮里的年味
除夕夜,我站在阳台上,看着邻居家的小女孩举着一根会发光的塑料棒,在空气中挥舞出红色的光影,伴随着手机里播放的“噼啪”声。她开心地喊着:“放鞭炮啦!”这场景让我想起了十年前的那个春节。
那年我十岁,跟着父亲去集市买年货。集市上最热闹的就是鞭炮摊,红彤彤的鞭炮挂满了整个摊位,空气中弥漫着火药特有的气味。父亲挑了一挂五百响的鞭炮,又给我买了几盒摔炮。回家的路上,我忍不住偷偷拆开一盒,往地上一摔,“啪”的一声吓得路人一跳,我却乐得直笑。
除夕守岁时,父亲带着我在院子里放鞭炮。他用香烟点燃引线,火花“嗤嗤”地窜向鞭炮,紧接着就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我捂着耳朵,既害怕又兴奋。放完鞭炮,院子里铺满了红色的纸屑,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硝烟味,那是记忆中最浓的年味。
如今,城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已经五年了。起初大家都不习惯,觉得没有鞭炮声就不像过年。渐渐地,电子鞭炮、灯光秀等替代品出现了。科技让传统习俗以新的形式延续,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今年春节,我看见小区里的孩子们用电子鞭炮玩得不亦乐乎,才明白年味从未消失,只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那些红色的纸屑变成了手机屏幕里的动画,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变成了音响里的音效,但团圆的喜悦、辞旧迎新的期盼从未改变。
传统就像一条河流,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改变形态,但流淌的永远是同一种精神。电子鞭炮里,依然跳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才是真正的年味。
【知识点】材料作文;自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围绕传统习俗的现代化展开,核心是探讨传统节日在时代发展中的形式变迁及其背后的情感与文化内核。写作时需把握 “变” 与 “不变” 的关系:“变” 的是过节方式(如电子鞭炮替代传统烟花、云端祭扫替代实地扫墓等),“不变” 的是节日承载的情感(团圆、思念、敬畏等)与文化意义。若写记叙文,可通过某次具体的过节经历(如第一次参与云端祭扫、用视频通话与远方亲人中秋 “共赏” 明月),展现对新形式的适应过程,以及在变化中感受到的不变的情感联结;若发表看法,可探讨传统习俗现代化的必要性(如环保、便捷)与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仪式感减弱),最终落脚于 “形式可变,内核需守” 的观点。需避免片面否定或肯定某一种方式,应体现对 “传统与现代融合” 的辩证思考。【题干分析】材料核心:列举传统节日习俗的现代化表现(电子鞭炮、云端祭扫、线上赏月等),引发对 “过节方式变迁” 的回忆与思考,明确写作需围绕 “传统习俗现代化” 这一现象展开。关键词解析:“传统习俗的现代化”:指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随时代发展而改变(科技、观念等影响下的新形式)。“回忆”:指向记叙文写作,需结合个人经历,体现对某一次过节经历的具体感受。“思考”:指向议论或散文,需对 “形式变迁” 背后的情感、文化意义进行分析。文体与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 500 字,不得出现真实个人信息。需自拟题目,或记述经历,或讲述故事,或发表看法,均需紧扣 “传统习俗现代化” 的主题。写作导向:需体现对 “变” 与 “不变” 的感知,可侧重肯定新形式的优势(如环保、跨越距离),也可表达对传统仪式感的珍视,或探讨二者如何平衡,核心是挖掘节日的本质意义。
【立意提取】
1.记叙文角度:云端的思念不变,爷爷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因疫情无法回乡扫墓,全家通过 “云端祭扫” 平台为爷爷献花、留言。起初觉得隔着屏幕缺乏仪式感,直到看到爸爸对着屏幕轻声讲述家里的近况,妹妹画了幅画上传到 “纪念馆”,忽然明白:无论是实地跪拜还是线上留言,思念的重量从未改变。这次经历让 “我” 懂得,形式的变化带不走亲情的温度。
2.议论文角度:形式革新,内核永恒。传统习俗的现代化是时代必然:电子鞭炮兼顾了节日氛围与环保需求,云端祭扫突破了空间限制让思念无远弗届,线上赏月让异乡亲人 “团圆” 成为可能。这些变化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用更适应现代生活的方式延续节日的核心 —— 对团圆的期盼、对先人的缅怀、对美好的向往。真正的传统,从来不是僵化的形式,而是与时俱进中坚守的情感内核。
【点评】 文章以 “电子鞭炮” 这一具体物象为切入点,串联起十年前的传统鞭炮记忆与当下的新习俗。“红色光影”“手机里的噼啪声” 与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红色纸屑” 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年俗形式的变迁,又通过 “电子鞭炮” 这一载体,巧妙隐喻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 “年味” 不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可触可感的生活细节。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