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我国第二长河——黄河
我国第二长河——黄河
2025年2月17日10时,受气温回升影响,黄河内蒙古河段上段麻黄沟省界断面至海勃湾坝址开始解冻开河,长度10千米,标志着黄河内蒙古河段正式进入2024—2025年度开河期。下图为黄河水系简图。据此完成1~2题。
1.(易错题)黄河容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黄河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自然原因是 ( )
A.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B.开发历史悠久,长期开垦放牧
C.修路、采矿等人类活动破坏地表
D.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
读开封“地上河”示意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开封“地上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出现在长江下游河段
B. 7米是指铁塔高出大堤的高度
C.低水位是指汛期的水位
D.高水位会对大堤安全造成影响
4.对“地上河”的治理与开发,下列措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 )
A.继续加高加固大堤
B.抽取河沙、疏通河道
C.开挖河堤,引流改道
D.在中游开展水土保持
2024年汛前黄河调水调沙井然有序进行,6月20日开启1号和3号排沙洞泄洪,下泄流量达2 500立方米每秒量级。据了解,黄河2024年汛前调水调沙于6月19日开始,持续20天左右。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利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小浪底水利枢纽淤积的泥沙主要来自 (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
6.有利于减少小浪底水利枢纽泥沙淤积的措施是 ( )
A.上游开垦草原 B.中游退耕还林还草
C.中游治理水污染 D.下游修建水库
能力提升
央视《地理·中国》报道,著名的“桥上桥”(上下两层)位于黄河中游的支流,“下桥”建于公元1667年,“上桥”建于公元1832年。20世纪70年代,当地居民在河中挖沙将“下桥”挖出,使“桥上桥”雄姿展现于世。图1为黄河流域水系示意图,图2为“桥上桥”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发源于唐古拉山脉
B.是我国第一大河
C.“桥上桥”最可能位于黄河丙处
D.注入黄海
2.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于 ( )
A.甲地建水电站,开发水能
B.乙地修建水库,蓄水拦沙
C.丙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D.丁地加固堤坝,疏通河道
黄河航运历史悠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积极推进黄河干流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和分段通航”。黄河复航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降低物流费用。下图为黄河流域局部图。据此完成3~4题。
3.黄河下游河段航运价值低的主要原因有( )
①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严重 ②冬季有结冰期,通航时间短 ③水量季节变化大,航运不稳定 ④人口、城市较少,市场需求小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若黄河下游河段实现通航,下列产业受益最大的是 ( )
①货物运输 ②沿黄旅游 ③金融行业 ④芯片制造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3年4月1日,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标志着“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迈入有法可依的崭新阶段,对于保障黄河安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了解和保护“母亲河”,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
材料二:图1为黄河流域示意图,图2为黄河多年输沙量变化图。
(1)说出1989年以前头道拐站到小浪底站河段黄河的平均含沙量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2)简析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小的主要原因。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黄河,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要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治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1)从兰州至河口段,黄河治理的关键在于 。此段河流的径流量逐渐减少,请从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进行分析。
(综合思维)(2)你认为做好水土保持的有效举措有哪些 试举两例。
(人地协调观)(3)河流污染源有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等,请给图中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区”的人们提出两条建议。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C 解析:凌汛出现的条件有三个:河流有一定的结冰期;河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发生的时间是结冰和融冰期。黄河自西向东注入渤海,图中②④河段河水是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易发生凌汛。故选C。
2.A 解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A正确,D错误;开垦放牧和修路、采矿等人类活动不属于自然原因,B、C错误。故选A。
3.D 解析:开封“地上河”出现在黄河下游河段,A错误;7米是指河床高出地面的高度,B错误;高水位是指汛期的水位,C错误;高水位会对大堤安全造成影响,易引发洪灾,D正确。故选D。
4.D 解析: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大增,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因此,治理“地上河”的关键是治沙,根本措施是在中游植树种草,进行水土保持工作,D符合题意;继续加高加固大堤和抽取河沙、疏通河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黄河下游“地上河”问题,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A、B不符合题意;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开挖河堤,会引发洪水,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C 解析:黄河上游泥沙来源少,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小浪底水利枢纽的泥沙主要来源于此。故选C。
6.B 解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小浪底水利枢纽的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中游退耕还林还草有利于减少小浪底水利枢纽泥沙淤积;上游开垦草原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中游治理水污染与减少泥沙淤积无关;下游修建水库对减少小浪底水利枢纽泥沙淤积无帮助。故选B。
能力提升
1.C 解析: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A错误;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第一大河是长江,B错误;“桥上桥”最可能位于黄河丙处,此处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导致河床抬高,C正确;黄河先后流经青海、四川等9个省级行政区,最终在山东省注入渤海,D错误。故选C。
2.C 解析:“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根本措施是在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丙地),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C正确;建水电站、修建水库和加固堤坝都不是“治沙”的关键措施,A、B、D错误。故选C。
3.B 解析:由于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导致黄河含沙量大,大量泥沙在黄河下游淤积,形成了“地上河”,不利于航运,①正确;黄河下游河段流经我国华北地区,冬季气温在0 ℃以下,有结冰期,通航时间短,②正确;黄河主要流经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大,航运不稳定,不利于航运,③正确;黄河下游流经我国华北地区,城市和人口集中,市场需求大,④错误。故选B。
4.D 解析:黄河下游流经我国华北地区,城市和人口集中,运输需求大,若黄河下游河段实现通航,不仅方便货物运输,还可方便人们进行沿黄旅游,①②正确;金融行业和芯片制造对于水运需求不大,所以若黄河下游通航,对这两个产业影响较小,③④错误。故选D。
5.(1)特点:含沙量急剧增加。原因: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2)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支流汇入少,流域面积小。
6.(1)荒漠化治理 自然原因:黄河流经此处干旱区域,降水少,蒸发量大,下渗多。或人为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导致植被破坏、荒漠化严重。
(2)修建梯田;打坝淤地。
(3)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拒绝污水灌溉,降低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改进尾水处理措施,做到达标排放;针对城市生活污水,可推广节水器具和中水回用技术,减少生活污水的产生。(任答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