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风沙地貌
如图为约旦南部月亮谷风景区的某典型地貌景观。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该地貌主要形成于( )
A.风力侵蚀 B.风力堆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堆积
2.若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基本不变,若干年后该地貌最可能( )
A.顶部抬高 B.顶部坍塌
C.底座扩大 D.底座坍塌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该区域冬春季盛行西风,河流附近多有新月形沙丘形成,高度多在1~5米。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冬春季危害该铁路段的流沙主要来自( )
A.周围山地 B.西北大漠
C.湖滩、河滩 D.中亚内陆
4.下面对于该地新月形沙丘形态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坡迎风,坡陡 B.西坡迎风,坡缓
C.西坡背风,坡缓 D.西坡背风,坡陡
5.和该地新月形沙丘成因相同的地形区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华北平原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
题组二 海岸地貌
下图为某游客于福建霞浦南岐村拍摄的一张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6.图中甲、乙代表的地貌名称与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甲—海蚀崖—海浪侵蚀
B.甲—海蚀崖—海浪堆积
C.乙—海岸沙滩—海浪侵蚀
D.乙—海蚀平台—海浪堆积
7.图示海岸泥沙的主要来源是( )
①海底 ②山体岩石
③河流 ④西北沙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石老人”是青岛一处距海岸百米、形如老人坐于碧波中的地标景观。2022年10月3日,这一久经风雨的景观突然坍塌。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石老人”属于( )
A.角峰 B.石芽
C.海蚀柱 D.风蚀柱
9.“石老人”景观的形成过程是( )
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④→③→①→②
D.②→④→③→①
能力提升练
题组 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
2020年,青海省东台吉乃尔湖区一时间火爆全网。这片世界罕见的“水上雅丹”,远看像无数岛屿屹立湖中,被誉为“中国西部的千岛湖”,碧绿的湖水与鬼斧神工般的雅丹构成一幅天然画卷,宛如人间仙境。该地貌的组成岩石主要来自湖底沉积物,雅丹地貌形成之后,由于河流改道,湖水汇入而形成“水上雅丹”。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雅丹地貌的成因与下列地理事物类似的是( )
A.千岛湖 B.新月形沙丘
C.冲积扇 D.魔鬼城
2.推测“水上雅丹”的演化顺序应为( )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①→②→④→③ D.②→④→③→①
小平岛位于大连市西南部海岸的旅顺南路发端处,由高低起伏的南山和北山环抱而成,基岩海岸发育,夏季盛行东南风,风力强劲。小平岛东南端海蚀崖、岬角众多,发育有众多的海岸象鼻山景观(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图示象鼻山地貌景观发育典型的条件有( )
①基岩海岸发育 ②岬角地貌多
③地势起伏小 ④离岸风强劲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图示象鼻山地貌景观下一个阶段将演化为( )
A.海滩 B.海蚀平台
C.海蚀穴 D.海蚀柱
5.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9分)
实验器材:长方形带风口的纸箱、吹风机、一定数量颗粒混杂的干砂砾、阻挡物。
实验过程:吹风机开不同档位,形成大小不同的风,吹向砂砾堆。
实验结果:形成沙丘。砂砾出现分选。吹风机开启后,纸箱附近尘土飞扬;吹风机关闭后,纸箱内外均有砂砾分布。
实验不足:实验持续时间短;水平方向砂砾分选性差;室内粉尘较多。
(1)指出风力大小与吹走砂砾数量以及颗粒大小之间的关系,并推测纸箱内沉积物从砂砾堆到阻挡物之间颗粒的排列特征。(4分)
(2)简单绘制出沙丘平面示意图,并画出风向。(2分)
(3)说出针对实验中出现问题的改良措施。(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2课时 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
基础过关练
1.A 由图可知,该地貌为典型的风蚀蘑菇,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A正确。
2.B 若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基本不变,风蚀蘑菇持续接受风力侵蚀,其顶部会降低,A错误;其底座会缩小,但不会坍塌,C、D错误;中间脆弱的连接部位可能因持续受到侵蚀而无法继续支撑顶部,从而导致顶部坍塌,B正确。
3.C 由文字材料可知,该铁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桑曲和巴索曲之间有河湖,冬春季水位较低,河床、湖床裸露,可提供大量沙源,C正确。周围山地主要由岩石构成,提供的沙源较少,A错误。西北大漠、中亚内陆不符合“就地”要求,B、D错误。
4.B 该区域冬春季盛行西风,故新月形沙丘西坡为迎风坡,新月形沙丘的地貌特点是迎风坡缓,背风坡陡,B正确。
5.D 该地新月形沙丘属于风积地貌,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形成的,故与该地新月形沙丘成因相同的地形区是黄土高原,D正确。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是流水堆积形成的,A、B错误。云贵高原是地壳抬升形成的,D错误。
6.A 结合图中景观特点可知:
位置 地貌单元 成因
甲 海蚀崖 外观陡峭,是海浪长期拍打海岸、岩石受到侵蚀的结果,A正确
乙 海岸沙滩 海水挟带的泥沙在海岸堆积形成
7.B 海底提供的泥沙较少,不是海岸泥沙的主要来源,①错误;图中显示,海岸边有山体分布,山体岩石被侵蚀下来的岩屑、碎石,成为海岸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②正确;入海河流会将中上游地区的泥沙带入海洋中,这是海岸泥沙的另一个主要来源,③正确;西北沙漠距海遥远,不是海岸泥沙的主要来源,④错误。故选B。
8.C 根据材料可知,“石老人”位于青岛近海地区,曾单独矗立在海水之中,其应属于海蚀地貌中的海蚀柱,C正确。
9.D 由所学知识可知,海蚀柱的形成过程为:
因此“石老人”景观的形成过程应为②→④→③→①,D正确。
能力提升练
1.D 由所学知识可知,雅丹地貌为干旱地区受风力侵蚀而形成的地貌,魔鬼城与雅丹地貌一样,也是干旱地区由风力侵蚀而成的,D正确。千岛湖是人工形成的湖泊,新月形沙丘主要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主要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三者成因均与雅丹地貌区别很大,可排除。
2.B 分析材料可知,“水上雅丹”的演化过程大致是:先是湖泊水逐渐减少,最后干涸,湖底沉积物被风力侵蚀形成雅丹地貌;之后由于河流改道,湖水汇入形成“水上雅丹”。因此演化顺序为④→②→①→③,故选B。
3.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推理过程 结论
图示象鼻山是由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拱桥,此处基岩海岸发育,海水侵蚀作用强 ①正确
小平岛东南端岬角众多,为海蚀拱桥的发育提供了基础条件 ②正确
该处多山,且海水侵蚀作用强,地势起伏较大 ③错误
该地夏季盛行强劲的东南风,为向岸风;且离岸风强劲,不利于海水侵蚀海岸 ④错误
综上,选A。
4.D 象鼻山的主要形成原因是海浪侵蚀,随着海浪的进一步侵蚀,其顶部的岩体会发生坍陷,残留的岩体与海岸分隔开来,而后挺立于海面之上,形成海蚀柱景观,D正确。
5.答案 (1)风力越大,吹走的碎屑物越多,吹走的碎屑物颗粒也越大。从砂砾堆至阻挡物,沉积物颗粒逐渐减小。
(2)或者
(3)增加砂砾量;多种不同大小的砂砾混合;在室外宽阔场地进行实验(或更换为透明、密闭性好的箱体)。
解析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风力越大,搬运作用越强,被搬运走的碎屑物质越多,吹走的大颗粒物质比例也会越大。在搬运过程中,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故碎屑物颗粒会随风力减弱而减小,所以从沙堆至阻挡物,沉积物颗粒逐渐减小。(2)由图可知,吹风机从纸箱左侧向右侧吹风,故会形成沙丘或新月形沙丘等风积地貌。在绘图时应注意的是,沙丘缓坡的一侧为迎风的方向。(3)结合题目中的实验不足提出改良措施即可。若想延长实验时间,则要增加砂砾量;针对水平方向颗粒分选性差问题,则可增加砂砾粒径大小级别;针对室内粉尘较多问题,则可以到宽阔的室外进行实验,或者更换为透明、密闭性好的箱体。
1(共13张PPT)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1.概念: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
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必备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 1 喀斯特地貌
地貌分类 具体地貌类型 主要成因 备注
地表喀斯特地貌 侵蚀地貌:溶沟、洼地、峰林等 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 地表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地下喀斯特地貌 侵蚀地貌:溶洞 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 溶洞是由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但溶洞中的堆积地貌则是由流水的化学沉积(淀积)作用形成的
堆积地貌: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石柱 流水的化学沉积(淀积)作用 3.分类
注:洼地(坝子)是该地貌区重要的农耕区。
知识点 2 河流地貌
位置 地貌类型 成因 形态特征
上游 山区 “V”形河谷 河流落差大,流速快,
能量集中,以流水侵
蚀为主 河谷深,谷底窄
中 下 游 槽形谷、冲积平原、河曲、牛轭湖 河流落差减小,下蚀能力减弱,侧蚀能力、堆积能力增强,导致谷底加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形成槽形谷;泥沙堆积形成冲积平原;在地势平缓的地区,有可能形成“S”形河道,即河曲;洪水泛滥时,有可能形成牛轭湖 槽形谷宽而浅;两侧河岸不对称(存在凹岸、凸岸)
河 口 三角洲 河流含沙量大,入海或入湖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湖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形成三角洲 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具体有鸟嘴状、鸟趾状、扇形等
规律总结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分布规律
(1)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地貌多出现在上游,这是由于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水流速快,流水侵蚀
作用强。一般在上游形成深而窄的“V”形河谷,而中下游水流速度慢,河流侧向侵蚀明显,
容易形成宽而浅的槽形谷。
(2)堆积地貌:河流的堆积地貌多出现在中下游,这是由于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河水流速缓慢,
泥沙易堆积。形成的地貌类型有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在河流上游的出山口处,也容易形成河
流堆积地貌——冲积扇。
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
2.分布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3.分类
知识点 3 风沙地貌
类型 形成原因 常见地貌类型 分布规律
风蚀地貌 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 干旱地区风力相对较大的区域
风积地貌 风力堆积作用形成 沙丘(有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之分) 干旱地区风力相对较小的区域
4.有植被固定的地方,可以形成固定或半固定沙丘;而没有植被固定的地方,则易形成流动沙
丘。
5.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大致垂直。
6.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
1.概念: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2.类型、成因及分布
知识点 4 海岸地貌
类型 形成原因 常见地貌类型 分布规律
海岸侵蚀地貌 海浪侵蚀作用形成 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主要在沿海陡峻的地区
海岸堆积地貌 海浪堆积作用形成 海滩(砾滩、沙滩、泥滩)、沙坝等 沿海平缓的地区
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
(1)有可溶性岩石。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是石灰岩,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2)岩石具有一定的裂隙。岩石中的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就会有更多的地表水渗
透到地下,从而增强化学溶蚀和化学沉积(淀积)作用。
(3)高温多雨的气候。降水越多、温度越高,化学溶蚀和化学沉积(淀积)作用就越强烈,喀斯
特地貌就越容易发育。
2.喀斯特地貌区的地理环境特点
(1)地貌:地表崎岖,地下溶洞和地下河发育。
(2)气候:气温较高,降水丰沛。
关键能力 定点破
定点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特点
(3)水文: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
(4)土壤: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3.溶洞与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的不同成因
溶洞的形成原因是石灰岩中的碳酸钙(CaCO3)被溶蚀,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CaCO3+H2O
+CO2 Ca(HCO3)2。而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和石柱则是由流水的化学沉积(淀积)作用形
成的,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Ca(HCO3)2 CaCO3↓+H2O+CO2↑。
典例呈现
典例 (2024河北张家口期中联考)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
(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下面甲、乙两图分别示意喀斯特
地貌形成过程和喀斯特地貌构成。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甲图中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③①④
(2)乙图喀斯特地貌中 ( )
A.a为峰林,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
B.c为溶洞,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
C.d为地下河,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
D.e为石钟乳、f为石笋,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C
B
信息提取 (1)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化学沉积(淀积)等所形成的各种地
貌的总称;(2)甲图中各个阶段环境不同、海拔不同;(3)乙图中有峰林、峰丛、溶洞、石钟
乳、石笋等。
解析 (1)根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是在湿热的环境下,可溶性岩石(如石灰
岩等)受流水溶蚀、化学沉积(淀积)作用发育而成的,其具体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2)乙图中a为石林、c为溶洞、d为地下河,均主要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A、C错误,B正确;图
中e为石钟乳,f为石笋,主要是由流水、化学沉积(淀积)作用形成的,D错误。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第1课时 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喀斯特地貌
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该景观所示为( )
A.桂林山水
B.长江三峡
C.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D.九寨沟风光
2.该地貌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流水的搬运作用
B.流水的堆积作用
C.风力的侵蚀作用
D.流水的化学溶蚀和化学沉积(淀积)作用
3.有关喀斯特地貌,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础是高温多雨的气候
B.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降水多,地表水资源丰富
C.喀斯特地貌包括地表和地下两部分,落水洞属于地下部分
D.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地表崎岖,土层薄,不宜发展种植业
下图示意某种地貌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三个阶段的排列顺序依次是( )
A.Ⅱ—Ⅲ—Ⅰ B.Ⅰ—Ⅱ—Ⅲ
C.Ⅲ—Ⅱ—Ⅰ D.Ⅲ—Ⅰ—Ⅱ
5.溶洞内常见的堆积地貌有( )
①峰林 ②石钟乳
③石笋 ④溶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天坑是一种周壁峻峭、深度与口径可达数百米的地形,它具有巨大的容积,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读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和天坑景观图,完成下面三题。
6.左图中的数字与右图景观相对应的部位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天坑分布较多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有( )
①湿热的气候 ②火山活动频繁
③石灰岩广布 ④气候干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天坑对当地产生的有利影响有( )
①吸引大量游客,为当地带来旅游收入
②有利于当地交通设施建设
③为当地的生物提供了有利的栖息地
④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题组二 河流地貌
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地处黄河晋陕大峡谷的核心地段,位于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处。老牛湾河谷两岸壁立万仞,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的景观,被称为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黄河在这一段之前和之后都是浑浊奔涌的,但这一段河水却是平静清澈的。下图示意老牛湾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9.下列关于老牛湾附近地貌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河谷剖面整体呈“V”形
B.河谷沿岸泥沙主要来自冰川堆积
C.地下溶洞广泛发育
D.流水溶蚀作用使沿岸河道多弯曲
10.下图中阴影部分为泥沙沉积区,最符合老牛湾附近甲、乙两侧河谷剖面的是( )
11.老牛湾处河水较为清澈,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B.峡谷地区的水流速度快,泥沙被挟带至下游
C.景区人为清理,提高旅游地观赏性
D.河水流速平缓,泥沙在该段沉积明显
下图是黄河三角洲及其附近区域相关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12.有关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属于流水堆积地貌中的三角洲
B.乙处属于流水堆积地貌中的冲积扇
C.自丙到丁,沉积物粒径和厚度逐渐变小
D.丙处可能会有泉水出露
13.与冲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 )
①堆积物粒径更小
②流水侵蚀作用明显
③土壤肥沃,气候温和
④多沙洲、沙岛发育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4.21世纪以来,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速减缓,基本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
A.中上游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减轻
B.中下游水量减少,河口径流量增加
C.中上游河道裁弯取直,河流流速降低
D.中下游降水量减少,入海泥沙量减小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喀斯特地貌区的溶蚀和化学沉积(淀积)作用
沿北纬30°自东向西集中分布着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下图)。在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水中溶解了大量碳酸氢钙,这种水被称为“喀斯特水”。从地壳深处涌出的“喀斯特水”一出地表,随着压力、温度的变化,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钙开始结晶析出形成各种景观,称为钙华景观。我国最负盛名的钙华景观非常巧合地在青藏高原东缘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区域内排成了一线。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我国喀斯特地貌自西向东演化分布的规律是( )
A.溶蚀山地—峰林、峰丛—孤峰—平原
B.平原—溶蚀山地—峰林、峰丛—孤峰
C.溶蚀山地—孤峰—峰林、峰丛—平原
D.平原—峰林、峰丛—孤峰—溶蚀山地
2.造就青藏高原东缘钙华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冰川侵蚀和堆积
B.流水溶蚀和化学沉积(淀积)
C.风力侵蚀和堆积
D.海浪侵蚀和堆积
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溶洞景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图中a、b、c、d的名称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a为石笋 流水侵蚀作用
B.b为石钟乳 流水溶蚀作用
C.c为石柱 流水化学沉积(淀积)作用
D.d为孤峰 风力侵蚀作用
4.该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 )
A.地表水不易渗漏,利于当地发展农业生产
B.地质条件稳定,利于交通建设
C.冬凉夏暖,不利于居住
D.作为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7分)
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景区内景观丰富多样,峡谷中溶洞内的水汇集后流出形成众多悬挂瀑布不断拍打着岩石,在峡谷中回荡。下图示意龙里猴子沟景区地貌。
(1)分别指出图中①②③处地貌名称。(3分)
(2)形成图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简述当地形成该地貌的有利条件。(4分)
题组二 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下图为某河流不同河段河床横断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6.AA'河段河流地貌表现为“V”形谷,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该河段( )
A.地势落差大,河流侵蚀作用强
B.受风力侵蚀作用明显
C.河床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
D.降雨集中,地表径流带来的泥沙堆积
7.关于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分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在B—C河段,容易形成曲流
B.在B—C河段,越靠近上游,堆积物的颗粒越小
C.河流中下游都会形成冲积平原
D.冲积扇形成在干支流交汇处
浙江省江郎山风景区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右图),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孤峰丹霞地貌景观。丹霞地貌是紫红色砂砾岩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古代诗人辛弃疾在游览了江郎山后,留有《江郎山和韵》诗词佳句:“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8.形成该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堆积
C.海浪侵蚀 D.冰川堆积
9.辛弃疾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有( )
①高 ②直 ③陡 ④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推测江郎山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秘鲁东南部的圣母河(下图)是亚马孙河支流,流域森林茂密,年降水量2 500~3 000 mm,季节分配不均,6—8月为旱季,12月至次年3月为雨季。河流流出山地,河道弯曲,河水浑浊。
(1)分析圣母河流出山地后河水变浑浊的原因。(4分)
(2)若下图所示圣母河河段最终演化为牛轭湖,请画图示意其形成过程(该河段两岸沉积物及岩性相同)。(4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第1课时 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
基础过关练
1.A 图中山水秀丽,多孤峰、峰丛,可直接判断出该景观所示为桂林山水,A正确。
2.D 桂林山水景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在流水的化学溶蚀和化学沉积(淀积)作用下形成的,如峰林等是由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石钟乳等是由流水的化学沉积(淀积)作用形成的,D正确。
3.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但喀斯特地貌形成最主要的基础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分布,A错;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可能降水较多,但由于岩石多裂隙发育,地表水容易下渗,故地表水缺乏,B错;落水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C错;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地表崎岖,多峰林和溶洞,土层较薄且贫瘠,不宜发展种植业,D对。
4.C 由图可知,图示为溶洞的形成过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为:
5.B 由所学知识可知,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峰林、峰丛和孤峰等,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而溶洞中发育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帘等则是由化学沉积(淀积)作用形成的,故选B。
6.B 该景观图所示为天坑。根据材料可知,天坑具有巨大的容积,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读图可知,③④位于地下,为地下喀斯特地貌,C、D错误;①为峰林,没有与地下河相连,A错误;②处有通道连接地下的溶洞和地下河,B正确。
7.B 天坑是一种喀斯特地貌。湿热的气候有利于流水溶蚀作用的进行,有利于天坑的形成,①正确;天坑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与火山活动无关,②错误;石灰岩属于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广布利于天坑的形成,③正确;天坑在湿润地区更为多见,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
8.C 天坑是一种自然景观,可作为旅游资源,为当地带来旅游收入,①正确;天坑所在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质条件不稳定,不利于交通设施建设,②错误;天坑内环境独特,交通不便,有利于多种生物生存和繁衍,③正确;天坑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可提供丰富的地下水资源,④正确。故选C。
9.A 由材料可知,老牛湾地处黄河晋陕大峡谷的核心地段,由于河流不断向下侵蚀,河谷两岸壁立万仞,河谷剖面整体呈“V”形,A正确;河谷沿岸泥沙主要由河流带来,而非由冰川带来,B错误;地下溶洞、流水溶蚀多出现在喀斯特地貌区,而老牛湾为典型的河流地貌,C、D错误。
10.B 由图可知,老牛湾附近的甲岸为凹岸,乙岸为凸岸。河流凹岸水流速度快,容易受到水流的侵蚀,故河床较陡、河水较深;而河流凸岸水流速度较慢,堆积作用相对明显,故河岸较缓、河水较浅。再结合四个选项可知,B正确。
11.D 由材料可知,老牛湾位于黄河的拐弯处,“高峡出平湖”说明河水在此处流速平缓,泥沙逐渐沉积,使河水变得较为清澈,D正确;读图可知,沿岸地区植被覆盖率并不高,A错误;水流速度快,泥沙反而不易沉积,河流应较浑浊,B错误;人为清理无法解决河水浑浊问题,C错误。
12.C
知识拓展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当河流流出山口时,河流摆脱了侧向约束,水流速度减缓,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前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呈扇形,地势由扇顶向扇缘倾斜;土层厚度由扇顶向扇缘递减;沉积物颗粒也由扇顶向扇缘逐渐变细。
13.D
推理过程 结论
与冲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在河流的更下游地区,河流流速进一步减慢,堆积物粒径更小 ①正确
三角洲地区水流速度更慢,流水堆积作用明显 ②错误
气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一的河流地貌类型不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③错误
三角洲地区水流速度更慢,河流所挟带的泥沙大量堆积,多沙洲、沙岛发育 ④正确
综上,选D。
14.A 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速减缓,说明黄河带来的泥沙量减少,再结合时间背景,可推知最可能的原因是中上游生态环境改善,导致水土流失减轻,河流挟带泥沙量减少,A正确。
能力提升练
1.A 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一般是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平原。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海拔大体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形成时间自西向东由晚到早,结合题中四个选项可知,A正确。
2.B 依据材料可知,钙华景观形成过程为:
故造就青藏高原东缘钙华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溶蚀和化学沉积(淀积),B正确。
3.C 图中a、b(d)、c分别为喀斯特地貌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形成此类喀斯特地貌的外力作用为流水的化学沉积(淀积)作用,C正确。
4.D 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易渗漏,不利于当地发展农业生产,A错误;喀斯特地貌区地质条件不稳定,不利于交通建设,B错误;喀斯特溶洞内冬暖夏凉,利于居住,C错误;喀斯特地貌可作为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D正确。
5.答案 (1)①峰丛,②孤峰,③石柱。
(2)流水的溶蚀和化学沉积(淀积)作用 地质条件:石灰岩分布广泛,厚度大。气候条件:贵州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丰沛。地形条件:贵州地区地形崎岖,水流较快,侵蚀作用强。
解析 (1)结合图中地貌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为峰丛、②为孤峰、③为石柱。(2)图示地貌主体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溶洞、石柱等,这些主要是由流水的溶蚀和化学沉积(淀积)作用形成的。
6.A 读图可知,AA'河段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落差大,河水流速快,河流以(向下的)侵蚀作用为主且侵蚀作用强,因而形成“V”形谷,A正确。图示为典型河流地貌,说明其受风力作用不明显,B错误。河床土质疏松,则河流侧向侵蚀也较强烈,不易形成“V”形谷,C错误。“V”形谷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而非流水堆积地貌,D错误。
7.A 读图可知,B—C河段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相对平缓,河水流速相对缓慢,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侧向侵蚀作用增强,故容易形成曲流,A正确;越靠近河流上游的河段,河水的流速越快,挟带泥沙的能力越强,形成的堆积物的颗粒越大,B错误;河流冲积平原由河流挟带的泥沙堆积而成,如果河流挟带的泥沙少,则不易形成冲积平原,C错误;冲积扇多位于河流出山口处,而不是干支流交汇处,D错误。
8.A 由材料“浙江省江郎山风景区”“丹霞地貌是紫红色砂砾岩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等可知,该丹霞地貌分布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气候湿润。因此形成该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应为流水侵蚀,A正确。该地风力作用相对不明显,且并未位于海边、无明显冰川分布,B、C、D可排除。
9.D 这首诗的意思为“三座青翠色的山峰如同被削过一般,高高耸立在空中不与其他山峰接触。直立向上没有搀扶依靠,就像撑起着天地给人看一样。”可见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高、直、陡、险的特点,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D。
10.B 根据所学知识可推测,江郎山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为:
11.答案 (1)雨季水量大,河流流入冲积平原后,侧蚀增强,大量沉积泥土进入河流;流域森林茂密,枯枝落叶多,进入河流下游后水流缓慢,发生腐烂,使河水更加浑浊。
(2)绘图如下:
解析 第(1)题,“年降水量2 500~3 000 mm,季节分配不均”说明雨季水量大,河流流入冲积平原后,侧蚀增强,大量沉积泥土进入河流,河水含沙量大;该地区水热组合好,流域森林茂密,枯枝落叶多,进入河流下游后地形平坦,河流落差减小,水流缓慢,枯枝落叶发生腐烂,使河水更加浑浊。第(2)题,图示地区位于南半球,所以受地转偏向力作用,河水主要侵蚀北(左)岸,堆积南(右)岸。圣母河下游地形平坦开阔,河流进入平坦区域受地转偏向力作用,侧蚀作用强烈,北(左)岸不断被侵蚀,南(右)岸边滩堆积体不断增大,河流逐渐变弯,在凹岸处水流强烈的侧蚀作用下,河流裁弯取直,弯曲河道与河流分开,裁弯取直后,原有的河曲被废弃,形成牛轭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