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练】必修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6届高考历史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练】必修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6届高考历史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6 07:56:11

文档简介

必修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单选题
1.(2025·河南·模拟预测)韩非子说道:“彼不臣天子者,是望不得而臣也;不友诸侯者,是望不得而使也……不仕,则不治;不任,则不忠……古之烈士(极端坚持个人气节者),进不臣君,退不为家,是进则非其君,退则非其亲者也。且夫进不臣君,退不为家,乱世绝嗣之道也。”其旨在( )
A.完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推崇士人阶层的高尚气节
C.批判儒家的伦理行为 D.回应社会转型的时代需求
2.(24-25高三下·广东·阶段练习)质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外交手段,主要用于增强诸侯国之间的信任和结盟。春秋时期,交质事件只有六次。而战国时代,“质子”委派或交换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在《史记·六国年表》中频繁出现“某太子质于某国”、“某国使太子为质”等类似的字句。这一变化反映出( )
A.质子是调解冲突的主要手段 B.诸侯争霸战争规模扩大
C.列国互信机制逐步发展完善 D.传统礼乐制度加速崩溃
3.(2025·江西·模拟预测)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主张通过规范化的礼仪和音乐培养人格,认为“乐者,通伦理者也”;另一派则强调“大音希声”,倡导回归朴素本真;还有学派抨击繁复礼乐“亏夺民衣食之财”,主张实用至上。这些迥然不同的美育观折射出( )
A.小生产者的审美缺失 B.儒家学说缺乏社会基础
C.社会变革的时代特色 D.道家学派反对艺术创作
4.(2025·山东泰安·三模)下图所示为古代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的某些记述。据此可知,当时( )
A.血缘的政治维系力丧失 B.传统政治秩序发生异变
C.诸侯王的势力普遍削弱 D.新的地方行政体系确立
5.(2025·河南·三模)战国时,人们特别强调“明主察相”的作用,认为只要英明的君主和精明的相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其国家就可取得“霸主”的地位。楚怀王时期,昭阳任楚相,怀王与昭阳被时人视为相当好的配合。韩非认为国君如果宠信近臣,就算不上是明君。这些思想观念可反映出战国时期( )
A.专制集权体制建立 B.法家思想主导治国实践
C.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D.选贤任能成为社会共识
6.(2025·湖南·模拟预测)下表为《左传》中记载的春秋后期一些士人的言论,这些言论( )
材料 出处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桓公六年》
“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A.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期求 B.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C.打破了旧的天人合一观念 D.为政权变革提供合理性依据
7.(2025·浙江·模拟预测)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认为人应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主张摆脱对名利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老子 B.庄子 C.荀子 D.墨子
8.(2025·贵州毕节·模拟预测)西周的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平民百姓被剥夺了阅读文化典籍的权利和接受教育的资格。春秋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私学开始出现。到了战国时期,民间自由讲学越来越普遍。这一转变( )
A.根源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B.促使宗法制度的瓦解
C.得益于百家争鸣的出现 D.加速贵族政治的衰落
9.(2025·山东泰安·模拟预测)西周时,诸侯国遵循周礼,保留自身特色;至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纷纷推行“书同文”“行同伦”等举措统一规制。这一变化说明( )
A.各诸侯国实力增强 B.宗法血缘关系得以牢固
C.地主阶级统治巩固 D.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
10.(2025·江西萍乡·三模)观察下表
国家 大致时间 君主 变法名称
魏国 公元前422年—公元前396年 魏文侯 李悝变法
楚国 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1年 楚悼王 吴起变法
秦国 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38年 秦孝公 商鞅变法
燕国 公元前311年—公元前284年 燕昭王 乐毅变法
韩国 公元前355年—公元前337年 韩昭侯 申不害变法
齐国 公元前357年—公元前319年 齐威王 邹忌改革
赵国 公元前307年—公元前299年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改革
根据表中的信息,可以推知( )
A.各国对富国强兵需求迫切 B.诸侯兼并战争已接近尾声
C.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完成 D.法家治国理念已深入人心
11.(2025·河北·模拟预测)马王堆帛书《要》篇载孔子言:“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吾求其(《易经》)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这反映了孔子( )
A.反对一切占卜和神秘信仰 B.主张神权与王权统一
C.否定史巫在社会中的价值 D.强调道德的重要作用
12.(2025·山东潍坊·三模)齐国关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宗族情况有以下调查:“问宗子之牧昆弟者,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 余子仕而有田邑者,今人者几何人 子弟以孝闻于乡里几何人 余子父母存,不养而出离者几何人 问国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 ”据此可知、当时社会( )
A.宗法制受到冲击 B.法治意识逐渐增强
C.井田制日趋瓦解 D.基层治理以德为先
13.(2025·江苏·模拟预测)下表内容是《吕氏春秋》中有关农业生产的记载及其大意,据此可知,当时( )
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 种植深浅的标准,用润泽的土为宜,既能避免杂草丛生,又可防止虫害滋生
亩欲广以平,明欲小以深,下得阴,上得阳,然后咸生 田垄要宽而且平整,沟要小而且深,禾苗的根才能得到足够的水分,禾苗在土上部分才能得到充足的阳光,禾苗才能茁壮生长
A.精耕细作方式得到推广 B.重视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C.铁制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D.个体农耕占据主导地位
14.(2025·陕西咸阳·模拟预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期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则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这说明当时思想家们期望( )
A.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B.否定传统政治体制
C.国家治理统一有序 D.尊崇君主重建伦理
15.(24-25高三下·云南·阶段练习)据史料记载:“楚为南蛮之宗,屡为诸夏所诋,号曰荆蛮。逮至西周,楚公逆钟、楚公逆镈等彝器青铜器传世,其制及铭文与诸夏器类同。春秋之世,楚与中原文化日洽。及朝(周景王之子)携周室典籍奔楚,楚乃大兴文教,渐染华风。”据此可知,楚国文化的转变主要得益于( )
A.青铜器制造技术的革新 B.中原文化与本土传统的交融
C.周王室典籍的系统继承 D.南方百越各族群的主动学习
16.(24-25高三下·广东·阶段练习)《礼记》记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反映出( )
A.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B.诚信观念成为主流意识
C.春秋时期社会趋于安定 D.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17.(2025·河北保定·二模)如表所示为战国时期流通的部分货币种类及范围。由此可推知,战国时期( )
货币种类 流通范围
刀币 以齐国为主,后扩大到赵、燕,甚至远及辽东和朝鲜北部
布贝 黄河中游地区,包括卫、郑、宋等诸侯国
圜钱 刀币、布贝流通的地区
爰金 楚国的长江、淮河流域
A.诸侯割据阻碍货币流通 B.经济发展孕育统一因素
C.商业活动摆脱官方控制 D.区域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18.(2025·四川·二模)《孟子·滕文公》中记载了孟子与农家许行的弟子的对话。“许子冠乎?”曰:“冠。”“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许子以釜甑(瓦器) (指烧火做饭),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这反映了当时( )
A.铁器广泛用于生产 B.社会分工得到发展
C.农业生产相对落后 D.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19.(2025·浙江·二模)春秋时期,居住在“晋南鄙”的姜戎氏称自己“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但亦能赋《诗》以明其志;位于东南地区的吴国贵族亦自称“周之胄裔”“比于诸华”“同于先王”。这反映出当时( )
A.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B.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C.周边民族完全融入华夏族 D.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20.(2025·湖南·三模)下图所示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时局图。据图可知,该时期( )
铁犁牛耕技术普及 B.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C.王室衰微权力下移 D.统一国内市场形成
21.(2025·吉林长春·模拟预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每年都要在国都公布法令,太史在国君面前分发给地方官员。地方官员“习宪于君前”,然后带回典册向下级传达并按法令执行。这体现出当时齐国( )
A.诸侯国君权力的强化 B.行政管理体系日益规范
C.文书档案管理的规范 D.成文法的体系建构完成
22.(2025·北京海淀·二模)春秋时,继齐桓公率先提出“尊王攘夷”,成为王室承认的霸主之后,“尊王”和“攘夷”便成为中原大国争霸时竞相标榜的战略口号,大国诸侯纷纷开展会盟、朝聘、献捷、联姻等活动。以上做法( )
A.恢复了西周初宗法分封的格局 B.消除了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矛盾
C.有利于华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 D.推动了奴隶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23.(2025·四川攀枝花·三模)春秋时期,史官们将之前贵族纳谏的原始档案重新整理,补录上后果,就成为了春秋史官文献。如《国语》“祭公谏穆王征犬戎”,史官在谏言结尾补录“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由此可知,春秋史官文献( )
A.反映出民本思想萌发 B.记录详实还原历史真相
C.传承前代的礼仪制度 D.意在提供借鉴维护统治
24.(2025·河南·模拟预测)《商君书·垦令》载:“訾(计算)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新获秦简资料的研究指出,秦制是在掌握纳税人实际耕作面积的前提下,先根据不同田地的形状和“什一”或“什二”的税率,计算出“税田”的面积,再根据税田的产量计算出应纳税额。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发展 B.主要依据土地多寡征税
C.新兴地主阶级受到盘剥 D.国家治理践行法治公平
25.(2025·北京东城·二模)战国时,魏文侯聘儒生田子方为师。有一次,太子觐见魏文侯,田子方未起身致礼,魏文侯见状不悦。田子方说,“敬其父者不兼其子”,如硬要门客也以主公礼敬奉少主人,必会使有才华之士为之却步,如此对魏国不利。魏文侯听闻转怒为喜。此事反映出( )
A.士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 B.德治与法治两种治国思想之争
C.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 D.“以吏为师”成为主要选官制度
26.(2025·广东湛江·模拟预测)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主张通过规范化的礼仪和音乐培养人格,认为“乐者,通伦理者也”;另一派则强调“大音希声”,倡导回归朴素本真;还有学派抨击繁复礼乐“亏夺民衣食之财”,主张实用至上。这些迥然不同的美育观折射出( )
A.小生产者的审美缺失 B.儒家学说缺乏社会基础
C.社会变革的时代特色 D.百家争鸣推动思想解放
27.(2025·北京昌平·二模)下列事件与图中时空对应正确的是( )
A.周武王在①推行分封制 B.孔子在②整理六经
C.商鞅在③进行变法运动 D.李冰在④修都江堰
28.(2025·浙江温州·三模)某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基础,一度成为战国显学,但其理论对于当时的政治原则和秩序改变过大,很难从国家层面普遍实行。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9.(2025·甘肃白银·三模)春秋时期的文献中,“家”字尚有“宗庙”之义,但大部分文献将其释作“氏族(宗族)”;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家”字才引申出“个体家庭”之义。“家”字意义的演变( )
A.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折射出贵族政治的衰落
C.说明血缘观念日益淡化 D.反映了人文意识的觉醒
30.(2025·湖南·一模)春秋早期,楚国熊通曰“我蛮夷也”,拒绝周王室封号;春秋晚期,楚大夫申叔时以《诗》《书》《礼》《乐》教太子,言“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战国时期,楚威王自谓“楚,天下之强国也……乃五帝之遗业”。这一变化表明( )
A.楚国最早突破分封制的束缚 B.南北经济互动推动文化认同
C.楚国试图构建华夏正统地位 D.礼乐制度的影响进一步南扩
二、材料题
31.(2025·山东德州·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山东城市体系”的变迁
——据马亚宾《先秦时期山东城市体系的形成与演变——基于古文献和考古研究》
概括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城市体系”的变迁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32.(2025·天津·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察天子之所以治天下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意,是以天下治。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墨子·尚同》
材料二 全道德,致隆高,萘(qí)文理(完善礼仪制度),一天下,振毫末,使天下莫不顺比从服,天王之事也。
——荀子《荀子·王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墨子与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墨子与荀子观点的相同之处,并阐述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33.(2025·湖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的士,其地位居于卿大夫之下,有上士、中士和下士之分,与诸侯、卿大夫阶层一样,他们也接受诗书礼乐的教育。春秋战国时期,少数士得到上升机会,进入卿大夫阶层,大部分的士和他们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一起,降入庶人行列,成为士人。与农、工、商共同组成“四民”。士人的大量出现,从时间上来说,大约是在孔子前后。如春秋末期的老子,曾经做过周王室的史官,后见周王室衰落,辞官西去,隐居草野。但大部分的士人希望通过知识与技能,得到诸侯君王的赏识与重用。子夏(孔子弟子之一)说:“学而优则仕。”孟子也说:“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随着诸侯君王对士人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养士之风渐趋盛行。齐国的稷下学宫汇集了诸如孟子、邹衍、荀子、申不害等著名学者上千人,在战国中后期最有影响力。《管子》一书,就是和稷下学宫有密切关系的著作。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秦自孝公以后至于始皇,相传六代,沿守着商君的法制,奖励耕战,勤俭建国,发奋图强;又加以得到地理上的形势,居高临下,俯瞰着东方六国,远交近攻,进行蚕食……因此,秦虽变法最迟,却收到了最大的成功,变法以后仅仅一百三十年,秦始皇就完成了统一全中国的大业,同时也完成了此后统治全中国二千多年的中央集权的大封建局面。
——摘编自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代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角度说明郭沫若高度赞扬商鞅变法的理由。
34.(24-25高三下·山东·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是由姬姓诸侯与异姓诸侯共同组成的政治共同体,而不是血缘共同体或文化共同体,周王是这一政治共同体的统治者。周王室直接控制的王畿被称为“中国”,包括镐京与洛邑,它是政治共同体的“中央之国”或“中心之国”,具有统治中心之意。
材料二 春秋时期,政治共同体被延续下来,只是衰败的周王已无力承担实际的统治,政讼所及不出王畿,取而代之的是会盟称霸的诸侯分享了周王的权力,“挟天子以令诸侯”。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影响力的式微,政治共同体荡然无存。诸侯兼并大大拓展了华夏间的深度同质化和对异质文化的排斥,华夏文化日趋强劲的认同催生了华夏文化共同体。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武沐等《大一统视域下的司马迁炎黄共同体理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政治共同体的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共同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5.(2025·湖南·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变得越来越陈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这一时期激烈的阶级斗争。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王室衰微,诸侯坐大,政治权力逐步下移。由于“天命”思想的没落,“重民”思想的兴起,引起统治阶级内部的思想分化,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别。一些开明的贵族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纷纷寻觅新的治国方案,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为政”思想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战国时期,各国行政体制的改革,都为其国家的振兴带来直接而明显的效果。因此,这一时期“为政”思想的发展就更为丰富而多彩。
材料二 在春秋战国时期,总的说来,国家管理还是经验管理,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中国古代的“为政”思想只不过是获得了初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过程中,不可能达到始终一贯的系统性和准确无误的科学性的境地。但是,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秦王朝才能在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从此,行政管理的实践在更深广的领域内展开,“为政”思想也迅速成熟并日益发展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安国《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为政”思想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时期“为政”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政”思想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必修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单选题
1.(2025·河南·模拟预测)韩非子说道:“彼不臣天子者,是望不得而臣也;不友诸侯者,是望不得而使也……不仕,则不治;不任,则不忠……古之烈士(极端坚持个人气节者),进不臣君,退不为家,是进则非其君,退则非其亲者也。且夫进不臣君,退不为家,乱世绝嗣之道也。”其旨在( )
A.完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推崇士人阶层的高尚气节
C.批判儒家的伦理行为 D.回应社会转型的时代需求
【答案】D
【知识点】墨子及墨家、韩非及法家的思想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彼不臣天子者……乱世绝嗣之道也”并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法家主张强化君主集权以应对社会变革,可知韩非子批判不服从君主权威、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强调臣民应服务于国家治理,其思想核心是通过强化君主集权回应战国时期统一与稳定的需求,D项正确;此时并未出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且材料未提及具体制度设计,排除A项;韩非子批判“古之烈士”的行为,认为其是“乱世绝嗣之道也”,并非推崇士人阶层的高尚气节,排除B项;批判对象是“不臣君”“不为家”的行为,虽隐含对儒家伦理的否定,但主旨在于维护统治秩序而非直接针对儒家,排除C项。故选D项。
2.(24-25高三下·广东·阶段练习)质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外交手段,主要用于增强诸侯国之间的信任和结盟。春秋时期,交质事件只有六次。而战国时代,“质子”委派或交换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在《史记·六国年表》中频繁出现“某太子质于某国”、“某国使太子为质”等类似的字句。这一变化反映出( )
A.质子是调解冲突的主要手段 B.诸侯争霸战争规模扩大
C.列国互信机制逐步发展完善 D.传统礼乐制度加速崩溃
【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及兼并战争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交换质子事件较少,到战国时期成为普遍现象,这表明原本依靠礼乐制度来维持的诸侯国之间的秩序和信任已经逐渐瓦解,各国需要通过质子来保证盟约的履行,反映出传统礼乐制度加速崩溃,D项正确;战国时期战争频繁,质子制度更多是一种无奈的外交手段,而非调解冲突的主要手段,排除A项;虽然质子现象在战国时期更为普遍,但题干中并没有直接提及诸侯争霸战争规模扩大与质子现象增多之间的关联,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撑这一结论,排除B项;战国时期交换质子事件普遍出现,恰恰说明的是各国之间的信任度降低,而不是互信机制逐步发展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5·江西·模拟预测)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主张通过规范化的礼仪和音乐培养人格,认为“乐者,通伦理者也”;另一派则强调“大音希声”,倡导回归朴素本真;还有学派抨击繁复礼乐“亏夺民衣食之财”,主张实用至上。这些迥然不同的美育观折射出( )
A.小生产者的审美缺失 B.儒家学说缺乏社会基础
C.社会变革的时代特色 D.道家学派反对艺术创作
【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孟子、荀子及儒家思想、庄子及道家、邹衍及阴阳家的思想、墨子及墨家、韩非及法家的思想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乐者,通伦理者也”与“大音希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学派的美育观源于他们的思想主张与国家治理理念,是社会转型时期不同社会变革主张在艺术领域的反映,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小生产者的审美以实用性为主,而实用审美价值也是一种审美观念,“小生产者的审美缺失”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由材料可以看出后面两个学派与儒家学派的主张不同,但事实上儒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显学”,“儒家学说缺乏社会基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学派主张艺术创作要返璞归真、尊重自然,并不是反对艺术创作,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5·山东泰安·三模)下图所示为古代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的某些记述。据此可知,当时( )
A.血缘的政治维系力丧失 B.传统政治秩序发生异变
C.诸侯王的势力普遍削弱 D.新的地方行政体系确立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五霸”与争霸战争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材料表明,春秋时期,齐、楚等诸侯国实力增强,王室衰微;与此同时,士大夫的崛起也导致了诸侯王势力的衰微,这些都对传统的分封体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B项正确;春秋时期,虽然血缘贵族政治受到冲击,但血缘关系仍对政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排除A项;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国君的力量不断增强,齐国、楚国等国的国君一度成为霸主,而非削弱,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政治秩序的变化,而非新的地方行政体系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5·河南·三模)战国时,人们特别强调“明主察相”的作用,认为只要英明的君主和精明的相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其国家就可取得“霸主”的地位。楚怀王时期,昭阳任楚相,怀王与昭阳被时人视为相当好的配合。韩非认为国君如果宠信近臣,就算不上是明君。这些思想观念可反映出战国时期( )
A.专制集权体制建立 B.法家思想主导治国实践
C.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D.选贤任能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C
【知识点】诸子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国为争霸纷纷变法图强,旧的分封制、世官制逐渐瓦解,新的官僚选拔制度(如军功授爵、举荐贤能)开始萌芽。题干中强调“明主察相”的作用、君臣配合的重要性,以及韩非反对任人唯亲的主张,均体现了这一时期社会对政治制度变革的探索,C项正确;战国时期尚未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这一体制在秦朝才正式形成,排除A项;虽然法家思想在战国时受到重视,但法家思想主导治国实践的说法过于绝对,题干中虽有韩非观点,但未体现其他学派被完全取代,排除B项;“选贤任能成为社会共识”过于绝对,战国时期旧贵族势力仍有残留,选贤任能尚未成为普遍实践,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5·湖南·模拟预测)下表为《左传》中记载的春秋后期一些士人的言论,这些言论( )
材料 出处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桓公六年》
“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A.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期求 B.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C.打破了旧的天人合一观念 D.为政权变革提供合理性依据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活动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后期士人对天命鬼神的看法出现变化,即强调“民”,以“民”为主体,并认为政权并非永恒不变,君臣关系也可易位,这些言论正反映出当时社会变革的期求,A项正确;西周时期就提出了“敬天保民”思想,排除B项;“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言论不能体现对旧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突破,排除C项;“社稷无常奉”的思想确实可为政权变革提供合理性依据,但仅为材料部分信息,D项以偏概全,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5·浙江·模拟预测)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认为人应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主张摆脱对名利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老子 B.庄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B
【知识点】庄子及道家、邹衍及阴阳家的思想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此思想家主张顺应自然法则,摆脱对名利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体现的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的思想,B项正确;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排除A项;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主张隆礼重法,排除C项;墨子为墨家代表人物,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5·贵州毕节·模拟预测)西周的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平民百姓被剥夺了阅读文化典籍的权利和接受教育的资格。春秋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私学开始出现。到了战国时期,民间自由讲学越来越普遍。这一转变( )
A.根源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B.促使宗法制度的瓦解
C.得益于百家争鸣的出现 D.加速贵族政治的衰落
【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详解】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贵族政治逐渐衰落,原有的“学在官府”的教育体系难以维持。而私学的兴起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更多平民百姓有机会接受教育,这与贵族政治的衰落相互关联,是这一转变的重要体现和影响,D项正确;题干问的是“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这一转变的根源,而封建经济发展是促使生产力发展等一系列社会变革的基础,不是直接导致教育制度转变的关键因素,排除A项;宗法制度主要涉及家族血缘关系下的权力、地位继承等方面,与教育制度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这一变化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私学兴起后,不同学派思想活跃、相互争论的表现,是私学兴起带来的结果,而不是导致私学兴起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5·山东泰安·模拟预测)西周时,诸侯国遵循周礼,保留自身特色;至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纷纷推行“书同文”“行同伦”等举措统一规制。这一变化说明( )
A.各诸侯国实力增强 B.宗法血缘关系得以牢固
C.地主阶级统治巩固 D.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
【答案】D
【知识点】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周礼”已奠定华夏文化的核心框架,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通过统一文字、风俗等举措,打破地域文化壁垒,推动分散的“华夏诸侯国”向统一的文化共同体。这些变化表明,诸侯不再局限于“周礼共主”的松散认同,而是通过制度统一强化华夏文明的内在一致性,直接体现华夏认同的深化,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力增强是推动统一举措的客观条件,但题干核心是文化整合的趋势,而非单纯的实力对比,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因诸侯争霸、卿大夫崛起而逐渐瓦解,而“书同文” 等举措更侧重地域文化认同,与血缘纽带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确实确立了地主阶级统治,但 “书同文”“行同伦” 的核心是文化层面的整合,而非阶级统治的巩固,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5·江西萍乡·三模)观察下表
国家 大致时间 君主 变法名称
魏国 公元前422年—公元前396年 魏文侯 李悝变法
楚国 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1年 楚悼王 吴起变法
秦国 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38年 秦孝公 商鞅变法
燕国 公元前311年—公元前284年 燕昭王 乐毅变法
韩国 公元前355年—公元前337年 韩昭侯 申不害变法
齐国 公元前357年—公元前319年 齐威王 邹忌改革
赵国 公元前307年—公元前299年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改革
根据表中的信息,可以推知( )
A.各国对富国强兵需求迫切 B.诸侯兼并战争已接近尾声
C.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完成 D.法家治国理念已深入人心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活动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各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战争威胁,为了在兼并战中占据优势,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是各国的迫切需求,A项正确;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是因为诸侯兼并战争正处于激烈状态,排除B项;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但此时过渡并未完成,排除C项;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受到很多国家重视,但说其治国理念已深入人心过于绝对,各国变法并非都完全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5·河北·模拟预测)马王堆帛书《要》篇载孔子言:“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吾求其(《易经》)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这反映了孔子( )
A.反对一切占卜和神秘信仰 B.主张神权与王权统一
C.否定史巫在社会中的价值 D.强调道德的重要作用
【答案】D
【知识点】孔子及其主张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精通占卜而不通术数的,只可以成为巫师;明白数理而不通德义的,只可以成为史师。他只是从《易经》中追寻德义之理,和史巫的目标不同。由此可见,孔子明确表达“吾求其德而已”,指出自己和史巫不同,旨在探求德义之理,反映了孔子对道德的重视,D项正确;材料并未表明孔子反对一切占卜和神秘信仰,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神权与王权的关系,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孔子也没有完全否定史巫的价值,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5·山东潍坊·三模)齐国关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宗族情况有以下调查:“问宗子之牧昆弟者,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 余子仕而有田邑者,今人者几何人 子弟以孝闻于乡里几何人 余子父母存,不养而出离者几何人 问国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 ”据此可知、当时社会( )
A.宗法制受到冲击 B.法治意识逐渐增强
C.井田制日趋瓦解 D.基层治理以德为先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活动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齐国)。据题干“问宗子之牧昆弟者……问国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齐国对宗族内部管理、子弟孝行、余子经济状况及不赡养父母等问题的调查,反映了宗族内部嫡长子(宗子)权威削弱、余子(非嫡长子)经济地位上升、孝道伦理松弛等现象。这些现象表明传统宗法制度下的等级秩序和血缘纽带受到现实冲击,A项正确;题干未涉及法律条文或刑罚执行,无法体现法治意识增强,排除B项;井田制瓦解与土地私有化相关,但材料聚焦宗族内部问题,未直接反映土地制度变化,排除C项;“以孝闻于乡里”的调查虽涉及道德,但整体材料更强调宗族管理混乱和伦理失序,而非突出基层治理的德治导向,排除D项。故选A项。
13.(2025·江苏·模拟预测)下表内容是《吕氏春秋》中有关农业生产的记载及其大意,据此可知,当时( )
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 种植深浅的标准,用润泽的土为宜,既能避免杂草丛生,又可防止虫害滋生
亩欲广以平,明欲小以深,下得阴,上得阳,然后咸生 田垄要宽而且平整,沟要小而且深,禾苗的根才能得到足够的水分,禾苗在土上部分才能得到充足的阳光,禾苗才能茁壮生长
A.精耕细作方式得到推广 B.重视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C.铁制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D.个体农耕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吕氏春秋》中有关农业生产的记载中有深耕、除草灭虫、作物生长规律和田垄建设等内容,说明当时重视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B项正确;材料内容是精耕细作方式的体现,但材料无法体现这种方式是否已经普及,排除A项;材料内容仅体现了耕作方式,没有涉及耕作工具的材质和使用情况,排除C项;先秦时期小农经济开始出现,此后逐渐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当时小农经济所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4.(2025·陕西咸阳·模拟预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期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则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这说明当时思想家们期望( )
A.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B.否定传统政治体制
C.国家治理统一有序 D.尊崇君主重建伦理
【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意义及影响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题干中提到的孔子、孟子、墨子和道家的思想都强调了统一和秩序的重要性,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秩序井然的礼乐制度,孟子主张天下统一,墨子提倡百姓服从天子,道家则从哲理层面提出统一的概念,这些思想都反映了当时思想家们期望国家治理能够统一有序,C项正确;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儒家并不主张,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各家学派对未来制度的思考,未体现对传统政治体制的态度,排除B项;法家崇尚君主权威,儒家强调伦理秩序,与道家、墨家观念并不相同,排除D项。故选C项。
15.(24-25高三下·云南·阶段练习)据史料记载:“楚为南蛮之宗,屡为诸夏所诋,号曰荆蛮。逮至西周,楚公逆钟、楚公逆镈等彝器青铜器传世,其制及铭文与诸夏器类同。春秋之世,楚与中原文化日洽。及朝(周景王之子)携周室典籍奔楚,楚乃大兴文教,渐染华风。”据此可知,楚国文化的转变主要得益于( )
A.青铜器制造技术的革新 B.中原文化与本土传统的交融
C.周王室典籍的系统继承 D.南方百越各族群的主动学习
【答案】B
【知识点】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句,可知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材料明确指出楚国“合中原礼乐与荆蛮土风”,这是华夏文化与地方文化互动的结果,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B项正确;材料仅提到楚国青铜器“形制与铭文类同”中原,未涉及技术突破,排除A项;西周王室典籍是文化交融的“催化剂”,但核心动力仍是本土与中原的结合,且“系统继承”不符合史实,属于绝对化表述,排除C项;材料未提到百越各族群对中原文化的主动学习,排除D项。故选B项。
16.(24-25高三下·广东·阶段练习)《礼记》记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反映出( )
A.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B.诚信观念成为主流意识
C.春秋时期社会趋于安定 D.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答案】A
【知识点】孔子及其主张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礼记》描绘“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等景象,构建理想和谐社会形态,体现出儒家对美好社会憧憬追求,A项正确;材料虽提到“讲信修睦”,但仅作为构建理想社会的要素之一,无法证明诚信已成为春秋时期的主流意识,且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诚信观念并未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与材料中“外户而不闭”的理想状态形成鲜明对比,排除C项;材料所述“谋闭不兴”“盗窃乱贼不作”属于儒家构想的理想蓝图,而非对当时社会治安状况的描述,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排除D项。故选A项。
17.(2025·河北保定·二模)如表所示为战国时期流通的部分货币种类及范围。由此可推知,战国时期( )
货币种类 流通范围
刀币 以齐国为主,后扩大到赵、燕,甚至远及辽东和朝鲜北部
布贝 黄河中游地区,包括卫、郑、宋等诸侯国
圜钱 刀币、布贝流通的地区
爰金 楚国的长江、淮河流域
A.诸侯割据阻碍货币流通 B.经济发展孕育统一因素
C.商业活动摆脱官方控制 D.区域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题,推断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尽管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但货币的流通范围却在不断扩大,例如刀币从齐国扩展到赵、燕等其他地区,布贝在多个黄河中游诸侯国流通,而且还出现了圜钱在刀币、布贝流通地区流通的情况,这种货币流通范围的扩大,反映了不同地区之间商业交流的增多,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而经济联系的加强,有利于打破地区间的隔阂,为统一创造经济基础,说明经济发展孕育着统一因素,B项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到,刀币不仅在齐国流通,还扩大到赵、燕等地区,布贝在黄河中游多个诸侯国流通,圜钱在刀币、布贝流通地区也有,这表明不同货币的流通范围有一定程度的扩展和交叉,并非体现诸侯割据阻碍货币流通,排除A项;材料仅仅呈现了战国时期不同货币的流通范围,并没有任何关于商业活动是否摆脱官方控制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只是列举了不同地区的货币流通情况,并没有提供关于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信息,不能依据货币流通范围来判断区域经济发展趋向平衡,排除D项。故选B项。
18.(2025·四川·二模)《孟子·滕文公》中记载了孟子与农家许行的弟子的对话。“许子冠乎?”曰:“冠。”“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许子以釜甑(瓦器) (指烧火做饭),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这反映了当时( )
A.铁器广泛用于生产 B.社会分工得到发展
C.农业生产相对落后 D.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孟子与农家许行的对话中多次提到“以粟易之”,即用粮食换取帽子、炊具和铁制农具等物品,表明当时不同的人从事着不同的生产活动,而这种交换行为是社会分工发展的表现,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以粟易之”,并未突出铁器广泛用于生产,排除A项;“以粟易之"反映出当时有多余的粮食用于交换,表明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农业的特别重视或对商业的抑制等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9.(2025·浙江·二模)春秋时期,居住在“晋南鄙”的姜戎氏称自己“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但亦能赋《诗》以明其志;位于东南地区的吴国贵族亦自称“周之胄裔”“比于诸华”“同于先王”。这反映出当时( )
A.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B.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C.周边民族完全融入华夏族 D.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答案】B
【知识点】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姜戎氏能赋《诗》(华夏文化的体现),吴国贵族自称“周之胄裔”“比于诸华”,这分别从文化与血缘角度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反映出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B项正确;题目里的例子不是直接关于周天子的地位或者政治秩序的破坏,而是关于不同族群的文化交流和认同,排除A项;姜戎氏明确提到“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说明周边民族与华夏族仍存在差异,并非完全融入,排除C项;姜戎氏赋《诗》、吴国贵族自称“周之胄裔”等行为,反映不出传统政治秩序被破坏,排除D项。故选B项。
20.(2025·湖南·三模)下图所示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时局图。据图可知,该时期( )
铁犁牛耕技术普及 B.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C.王室衰微权力下移 D.统一国内市场形成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五霸”与争霸战争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原本由周天子掌控的天下共主地位丧失,权力下移至各诸侯国,诸侯势力崛起,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图中众多诸侯国各自为政,体现了王室衰微权力下移的状况,C项正确;铁犁牛耕技术在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推广,春秋时期虽然已经出现,但尚未普及,且地图中无法直接体现铁犁牛耕技术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封建制度得以确立是在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运动逐步确立封建制度,春秋时期主要还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排除B项;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征伐,关卡林立,商业交流受到诸多限制,并没有形成统一国内市场,排除D项。故选C项。
21.(2025·吉林长春·模拟预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每年都要在国都公布法令,太史在国君面前分发给地方官员。地方官员“习宪于君前”,然后带回典册向下级传达并按法令执行。这体现出当时齐国( )
A.诸侯国君权力的强化 B.行政管理体系日益规范
C.文书档案管理的规范 D.成文法的体系建构完成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活动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提到齐国国君每年在国都公布法令,地方官员要在国君面前接受法令然后向下传达执行,这一过程体现出国君对法令公布以及执行的掌控以及对于地方官员的控制力,反映了诸侯国君权力的强化,A项正确;行政管理体系包括很多方面,如机构设置、官员职能划分等,但是材料没有涉及这些信息,仅从公布法令这一行为,不能充分说明行政管理体系日益规范,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法令的公布与传达执行,重点在于国君的权力体现,而没有体现出对文书档案从收集、整理到保管等一系列规范管理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只是关于齐国公布法令的情况,而从一个国家公布法令不能代表整个成文法体系就建构完成,而且材料没有涉及成文法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22.(2025·北京海淀·二模)春秋时,继齐桓公率先提出“尊王攘夷”,成为王室承认的霸主之后,“尊王”和“攘夷”便成为中原大国争霸时竞相标榜的战略口号,大国诸侯纷纷开展会盟、朝聘、献捷、联姻等活动。以上做法( )
A.恢复了西周初宗法分封的格局 B.消除了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矛盾
C.有利于华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 D.推动了奴隶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五霸”与争霸战争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大国诸侯开展会盟、朝聘等活动,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尊王”强调对周王权威的尊崇,“攘夷”则区分华夏与夷狄,这种活动加强了中原各国联系与认同,促进文化交流融合,有利于华夏共同体意识发展,C项正确;西周分封以血缘宗法为基础,而春秋诸侯争霸打破等级秩序,如晋国曲沃代翼、楚国僭越称王均违背宗法原则,周王室权威名存实亡,排除A项;诸侯争霸加剧矛盾,如城濮之战、鄢陵之战均是会盟后矛盾激化的结果,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更趋激烈,排除B项;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私田兴起,新兴地主阶级逐渐掌权,如鲁国“初税亩”、齐国“相地而衰征”均体现社会转型,题干中会盟活动未强化奴隶主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23.(2025·四川攀枝花·三模)春秋时期,史官们将之前贵族纳谏的原始档案重新整理,补录上后果,就成为了春秋史官文献。如《国语》“祭公谏穆王征犬戎”,史官在谏言结尾补录“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由此可知,春秋史官文献( )
A.反映出民本思想萌发 B.记录详实还原历史真相
C.传承前代的礼仪制度 D.意在提供借鉴维护统治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活动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推断题、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史官补录谏言后果,是想通过这些记录让统治者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维护统治,D项正确;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确实有所发展,比如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题目中的例子是贵族纳谏和王不听导致后果,可能更多是劝诫君主纳谏,不直接体现民本,排除A项;题目提到史官是“补录上后果”,说明他们在原有档案基础上添加内容,带有主观意图,不一定完全客观还原真相,排除B项;例子中并没有提到礼仪制度,而是关于纳谏和后果,排除C项。故选D项。
24.(2025·河南·模拟预测)《商君书·垦令》载:“訾(计算)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新获秦简资料的研究指出,秦制是在掌握纳税人实际耕作面积的前提下,先根据不同田地的形状和“什一”或“什二”的税率,计算出“税田”的面积,再根据税田的产量计算出应纳税额。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发展 B.主要依据土地多寡征税
C.新兴地主阶级受到盘剥 D.国家治理践行法治公平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活动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句,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訾粟而税”是指依据产量收税,后文也提到了由土地面积和产量收税,这是秦人大量开垦私田,农业产量增加推动政府改变征收税赋的依据;私田大量开垦、农业产量增加,得益于铁犁牛耕等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A项正确;“訾粟而税”是指依据产量收税,材料并没有提到土地、产量以外的征税依据的比重,由此不能得出“主要依据”,排除B项;材料中征税对象可能是地主,也可能是自耕农,且负责征税的主体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政府,“什一”或“什二”的税率也称不上“盘剥”,排除C项;封建社会存在大量的权贵,不能做到真正的“法治公平”,“践行”一词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D项。故选A项。
25.(2025·北京东城·二模)战国时,魏文侯聘儒生田子方为师。有一次,太子觐见魏文侯,田子方未起身致礼,魏文侯见状不悦。田子方说,“敬其父者不兼其子”,如硬要门客也以主公礼敬奉少主人,必会使有才华之士为之却步,如此对魏国不利。魏文侯听闻转怒为喜。此事反映出( )
A.士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 B.德治与法治两种治国思想之争
C.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 D.“以吏为师”成为主要选官制度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活动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魏文侯聘请儒生田子方为师,当田子方对太子未起身致礼并阐述自己观点后,魏文侯转怒为喜,这表明魏文侯重视田子方作为“士”(儒生属于士阶层)的意见,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争夺霸权,积极招揽人才,士阶层凭借自身的知识和才能受到统治者的关注和重视,田子方以士的身份能与魏文侯交流并影响其态度,充分体现了士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A项正确;材料中田子方的言论主要围绕对待士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对招揽人才的影响,并未涉及德治(以道德为核心的治理方式)和法治(以法律为核心的治理方式)两种治国思想的争论,没有提到法律相关内容以及用道德还是法律治理国家的对比,排除B项;材料中完全没有提及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内容,没有关于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描述,排除C项;“以吏为师”是秦朝时期的举措,强调以官吏作为学习的榜样,且它主要是一种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并非主要选官制度,材料发生在战国时期,也未涉及选官制度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26.(2025·广东湛江·模拟预测)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主张通过规范化的礼仪和音乐培养人格,认为“乐者,通伦理者也”;另一派则强调“大音希声”,倡导回归朴素本真;还有学派抨击繁复礼乐“亏夺民衣食之财”,主张实用至上。这些迥然不同的美育观折射出( )
A.小生产者的审美缺失 B.儒家学说缺乏社会基础
C.社会变革的时代特色 D.百家争鸣推动思想解放
【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意义及影响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学派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主张,美育观的差异正是这种变革的反映,C项正确;题干并未提到小生产者的审美问题,墨家的批评是从实用角度而非审美缺失角度,排除A项;题干只是提到儒家观点,并未提及其社会基础是否缺乏。事实上,儒家在战国时期已有一定影响力,排除B项;题干强调各学派观点“迥然不同”,确实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但“推动思想解放”是百家争鸣的结果,而非题干直接反映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7.(2025·北京昌平·二模)下列事件与图中时空对应正确的是( )
A.周武王在①推行分封制 B.孔子在②整理六经
C.商鞅在③进行变法运动 D.李冰在④修都江堰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活动、分封制、孔子及其主张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战国形势图”可知,③是战国时期秦国都城咸阳,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在这里变法,C项正确;①是战国时期燕国都城蓟,结合所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众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的胜利,建立西周,定都镐京并推行分封制,位于今陕西西安,不是①位置,排除A项;结合所学,孔子周游列国无法施展抱负,晚年回到鲁国曲阜,鲁国国君哀公授予他“国老”的爵位,但并没有打算再重用孔子,孔子看透人生不再求仕,将主要精力用于整理“六经”上 ,而②是齐国都城临淄,排除B项;结合所学,④是楚国都城郢,位于今天的湖北荆州,而李冰在 今四川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排除D项。故选C项。
28.(2025·浙江温州·三模)某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基础,一度成为战国显学,但其理论对于当时的政治原则和秩序改变过大,很难从国家层面普遍实行。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C
【知识点】墨子及墨家、韩非及法家的思想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正向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家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思想,主张无差别的爱(兼爱)和互利互助,反对等级制度。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但因提倡的平等理念与当时以宗法等级为基础的政治秩序相冲突,加之“非攻”“尚贤”等主张过于理想化,难以被诸侯国普遍采纳,最终逐渐衰落,C项正确;儒家主张仁爱,但强调有差等的爱,即亲亲尊尊,和“兼爱”不同,排除A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不太符合“兼相爱”的理念,排除B项;法家则强调法治、权术和集权,与兼爱互利无关,反而更注重严刑峻法和君主权威,排除D项。故选C项。
29.(2025·甘肃白银·三模)春秋时期的文献中,“家”字尚有“宗庙”之义,但大部分文献将其释作“氏族(宗族)”;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家”字才引申出“个体家庭”之义。“家”字意义的演变( )
A.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折射出贵族政治的衰落
C.说明血缘观念日益淡化 D.反映了人文意识的觉醒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活动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家”字意义经历了从“宗庙”到“氏族(宗族)”再到“个体家庭”的演变,这种演变反映了井田制的瓦解和个体小农经济的兴起,折射出奴隶主贵族政治的衰落,B项正确;“家”字意义的演变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形成,但不能推动小农经济的形成,排除A项;“家”字意义的演变折射出贵族政治的衰落,不能说明血缘观念日益淡化,排除C项;“家”字意义的演变折射出贵族政治的衰落,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故选B项。
30.(2025·湖南·一模)春秋早期,楚国熊通曰“我蛮夷也”,拒绝周王室封号;春秋晚期,楚大夫申叔时以《诗》《书》《礼》《乐》教太子,言“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战国时期,楚威王自谓“楚,天下之强国也……乃五帝之遗业”。这一变化表明( )
A.楚国最早突破分封制的束缚 B.南北经济互动推动文化认同
C.楚国试图构建华夏正统地位 D.礼乐制度的影响进一步南扩
【答案】C
【知识点】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楚国通过否定周制到融入华夏文化,本质是在乱世中通过文化符号(礼乐、五帝)证明自身统治的“正统性”,直接体现“重构政治合法性”的诉求,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楚国“最早突破分封制”,排除A项;南北经济互动是文化交流的基础,但材料更强调楚国主动借助华夏文化构建政治合法性,“文化认同”是手段,“争夺正统地位”是目的,排除B项;礼乐制度南扩是现象,楚国学习礼乐的根本动机是通过文化符号证明自身统治的正当性,而非单纯接受文化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二、材料题
31.(2025·山东德州·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山东城市体系”的变迁
——据马亚宾《先秦时期山东城市体系的形成与演变——基于古文献和考古研究》
概括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城市体系”的变迁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从中心城市变化的角度作答:中心城市数量增多,泰沂山脉以东、以北城市分布密度提高,体现了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
从文化圈变迁的角度作答:从齐文化、鲁文化、东夷文化三足鼎立到齐鲁文化圈形成,体现了统一趋势下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
从城市联系纽带的角度作答:战国时期政权与军权取代宗法血缘关系成为城市体系的联系纽带,体现了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
(若从城市数量变化等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知识点】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百家争鸣的意义及影响
【详解】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趋势:根据图中城市分布,可知中心城市数量增多,泰沂山脉以东、以北城市分布密度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城市发展与经济相关,城市数量和分布变化体现当时山东地区经济发展,工商业繁荣,因为经济发展会促进城市兴起和人口聚集,所以体现了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这一趋势;依据图中齐鲁文化圈相关内容,可知从齐文化、鲁文化、东夷文化三足鼎立到齐鲁文化圈形成。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政治上有走向统一的趋势,文化圈融合体现了统一趋势下多元文化交汇融合,所以反映出统一趋势下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这一趋势;根据图中政权与军权联系纽带等信息,可知战国时期政权与军权取代宗法血缘关系成为城市体系的联系纽带。结合所学,宗法分封制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维系,这种变化体现了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所以呈现出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这一趋势。
32.(2025·天津·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察天子之所以治天下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意,是以天下治。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墨子·尚同》
材料二 全道德,致隆高,萘(qí)文理(完善礼仪制度),一天下,振毫末,使天下莫不顺比从服,天王之事也。
——荀子《荀子·王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墨子与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墨子与荀子观点的相同之处,并阐述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1)不同:墨子强调天子的贤能;荀子更侧重于道德和礼仪的作用。
成因 :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困苦;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希望有贤能的君主能够结束战乱,实现社会的安定和统一,所以强调天子贤能。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此时统一的趋势逐渐加强;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认为通过道德和礼仪的规范可以教化民众,实现社会的有序和统一,所以更注重道德和礼仪制度的建设。
(2)相同:都主张实现天下的统一。必然性:政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渴望和平与统一;经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统一的市场和经济秩序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文化: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同学派的思想相互影响,为统一提供了思想基础;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也在逐渐增强,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形成。
【知识点】孟子、荀子及儒家思想、墨子及墨家、韩非及法家的思想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原因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可得出墨子强调贤能;根据材料二“全道德,致隆高,萘(qí)文理(完善礼仪制度),一天下”可得出荀子更侧重于道德和礼仪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第二小问成因,根据所学可知,墨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为战国初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困苦;从阶级来看,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希望有贤能的君主能够结束战乱,实现社会的安定和统一,所以强调天子贤能。荀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为战国末期,此时统一的趋势逐渐加强;从所代表阶级来看,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所以更注重道德和礼仪制度的建设。
(2)本题是特点题、原因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材料二“一天下,振毫末,使天下莫不顺比从服”可得出两者都强调实现天下的统一。第二小问必然性,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可知,政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渴望和平与统一;经济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统一的市场和经济秩序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文化方面,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同学派的思想相互影响,为统一提供了思想基础;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也在逐渐增强,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形成。
33.(2025·湖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的士,其地位居于卿大夫之下,有上士、中士和下士之分,与诸侯、卿大夫阶层一样,他们也接受诗书礼乐的教育。春秋战国时期,少数士得到上升机会,进入卿大夫阶层,大部分的士和他们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一起,降入庶人行列,成为士人。与农、工、商共同组成“四民”。士人的大量出现,从时间上来说,大约是在孔子前后。如春秋末期的老子,曾经做过周王室的史官,后见周王室衰落,辞官西去,隐居草野。但大部分的士人希望通过知识与技能,得到诸侯君王的赏识与重用。子夏(孔子弟子之一)说:“学而优则仕。”孟子也说:“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随着诸侯君王对士人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养士之风渐趋盛行。齐国的稷下学宫汇集了诸如孟子、邹衍、荀子、申不害等著名学者上千人,在战国中后期最有影响力。《管子》一书,就是和稷下学宫有密切关系的著作。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秦自孝公以后至于始皇,相传六代,沿守着商君的法制,奖励耕战,勤俭建国,发奋图强;又加以得到地理上的形势,居高临下,俯瞰着东方六国,远交近攻,进行蚕食……因此,秦虽变法最迟,却收到了最大的成功,变法以后仅仅一百三十年,秦始皇就完成了统一全中国的大业,同时也完成了此后统治全中国二千多年的中央集权的大封建局面。
——摘编自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代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角度说明郭沫若高度赞扬商鞅变法的理由。
【答案】(1)变化:数量大幅增加;社会地位总体下降;职业选择相对自由;成为特殊的知识阶层;多倾向于利用知识与技能重新依附统治者(或新贵族)。因素:私学兴起,教育发展;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旧的统治秩序瓦解;政治结构的变动(中央集权制与官僚政治萌生);经济的发展。
(2)理由:商鞅变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封建社会)等。
【知识点】“战国七雄”及兼并战争、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活动、孔子的教育成就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变化:据材料“士人的大量出现,从时间上来说,大约是在孔子前后。”可知,数量大幅增加;据材料“周代的士,其地位居于卿大夫之下”可知,社会地位总体下降;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少数士得到上升机会,进入卿大夫阶层,大部分的士和他们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一起,降入庶人行列,成为士人。与农、工、商共同组成‘四民’。”可知,职业选择相对自由;成为特殊的知识阶层;据材料“但大部分的士人希望通过知识与技能,得到诸侯君王的赏识与重用。”可知,多倾向于利用知识与技能重新依附统治者(或新贵族)。
因素,结合所学可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分析。文化方面,私学兴起,教育发展;社会环境方面,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方面,礼崩乐坏,旧的统治秩序瓦解;政治结构的变动(中央集权制与官僚政治萌生);经济方面,经济的发展。
(2)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理由:设问要求“唯物史观角度”,结合唯物史观知识从商鞅变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国家的统一、推动社会转型、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方式等角度回答。如,商鞅变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封建社会)等。
34.(24-25高三下·山东·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是由姬姓诸侯与异姓诸侯共同组成的政治共同体,而不是血缘共同体或文化共同体,周王是这一政治共同体的统治者。周王室直接控制的王畿被称为“中国”,包括镐京与洛邑,它是政治共同体的“中央之国”或“中心之国”,具有统治中心之意。
材料二 春秋时期,政治共同体被延续下来,只是衰败的周王已无力承担实际的统治,政讼所及不出王畿,取而代之的是会盟称霸的诸侯分享了周王的权力,“挟天子以令诸侯”。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影响力的式微,政治共同体荡然无存。诸侯兼并大大拓展了华夏间的深度同质化和对异质文化的排斥,华夏文化日趋强劲的认同催生了华夏文化共同体。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武沐等《大一统视域下的司马迁炎黄共同体理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政治共同体的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共同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特征:以分封和宗法血缘为纽带,构成政治共同体;政治中心与地理中心分离;周天子居于政治共同体的核心等。
(2)变化:政治共同体逐渐衰败并最终解体,文化共同体形成并取而代之。原因:宗法分封制度的解体,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农耕经济的发展,推动华夏文化居于优势地位;民族交融加强,形成华夏认同等。
【知识点】“春秋五霸”与争霸战争、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分封制、宗法制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西周中国。特征:依据材料“西周是由姬姓诸侯与异姓诸侯共同组成的政治共同体,而不是血缘共同体或文化共同体,周王是这一政治共同体的统治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政治共同体以分封和宗法血缘为纽带,周天子居于核心地位;“周王室直接控制的王畿被称为‘中国’,包括镐京与洛邑,它是政治共同体的‘中央之国’或‘中心之国’,具有统治中心之意”可知,周王室是政治中心,但并不位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和地理中心并未实现统一等。
(2)本题是对比题,原因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变化:依据材料“周王是这一政治共同体的统治者”“政治共同体被延续下来,只是衰败的周王已无力承担实际的统治”“随着周王影响力的式微,政治共同体荡然无存……华夏文化日趋强劲的认同催生了华夏文化共同体”等可知,政治共同体逐渐衰败并最终解体,文化共同体形成并取而代之。原因:结合材料“随着周王影响力的式微”“华夏文化日趋强劲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宗法分封制度的解体,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农耕经济的发展,推动华夏文化居于优势地位;民族交融加强,华夏文化认同增强等。
35.(2025·湖南·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变得越来越陈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这一时期激烈的阶级斗争。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王室衰微,诸侯坐大,政治权力逐步下移。由于“天命”思想的没落,“重民”思想的兴起,引起统治阶级内部的思想分化,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别。一些开明的贵族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纷纷寻觅新的治国方案,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为政”思想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战国时期,各国行政体制的改革,都为其国家的振兴带来直接而明显的效果。因此,这一时期“为政”思想的发展就更为丰富而多彩。
材料二 在春秋战国时期,总的说来,国家管理还是经验管理,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中国古代的“为政”思想只不过是获得了初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过程中,不可能达到始终一贯的系统性和准确无误的科学性的境地。但是,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秦王朝才能在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从此,行政管理的实践在更深广的领域内展开,“为政”思想也迅速成熟并日益发展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安国《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为政”思想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时期“为政”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政”思想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1)特点:内涵上是治国的方案;反映不同阶层的需求;思想丰富,各有特色;思想派别众多;不够系统性和科学性。
(2)原因:社会发生大变革;行政体制的多元化;学术思想自由化;知识分子寻觅治国新方案;生产力发展;礼崩乐坏;士阶层活跃。
影响:丰富了古代“为政”思想;促进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为后世“为政”提供了思想借鉴;促进了社会转型。(任答三点)
【知识点】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百家争鸣的意义及影响、诸子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特点:据材料一“一些开明的贵族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纷纷寻觅新的治国方案,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为政’思想迅速发展起来。”可知,内涵上是治国的方案;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一些开明的贵族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纷纷寻觅新的治国方案,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可知,反映不同阶层的需求;思想派别众多;据材料一“尤其是战国时期,各国行政体制的改革,都为其国家的振兴带来直接而明显的效果。因此,这一时期‘为政’思想的发展就更为丰富而多彩。”可知,思想丰富,各有特色;据材料二“在春秋战国时期,总的说来,国家管理还是经验管理,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不可能达到始终一贯的系统性和准确无误的科学性的境地。”可知,不够系统性和科学性。
(2)本题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原因: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可知,社会发生大变革;据材料一“尤其是战国时期,各国行政体制的改革,都为其国家的振兴带来直接而明显的效果。”可知,行政体制的多元化;据材料一“由于‘天命’思想的没落,‘重民’思想的兴起,引起统治阶级内部的思想分化,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别。一些开明的贵族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纷纷寻觅新的治国方案,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可知,学术思想自由化;知识分子寻觅治国新方案;据材料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变得越来越陈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这一时期激烈的阶级斗争。”可知,生产力发展;据材料一“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王室衰微,诸侯坐大,政治权力逐步下移。”可知,礼崩乐坏;据材料一“一些开明的贵族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纷纷寻觅新的治国方案,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可知,士阶层活跃。
影响:据材料一“尤其是战国时期,各国行政体制的改革,都为其国家的振兴带来直接而明显的效果。因此,这一时期‘为政’思想的发展就更为丰富而多彩。”可知,丰富了古代“为政”思想;据材料二“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秦王朝才能在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可知,促进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众多的“为政”思想流派及其主张,如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等,为后世“为政”提供了借鉴;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及所学可知,在这一时期,各种“为政”思想的提出和实践,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动力,促进了社会转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