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练】必修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6届高考历史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练】必修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6届高考历史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6 07:56:53

文档简介

必修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单选题
1.(2025·浙江·模拟预测)学界研究指出,伟大的秦帝国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秦帝国的首都咸阳大约经过一百五十年的辉煌而突然毁灭。不过,秦始皇所开创的皇权官僚集权体制的政治形态,却延续了两千多年。下列能够为此提供佐证的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内外服制 D.三公九卿制
2.(2025·浙江·模拟预测)作为秦国故地,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六国贵族豪强的进入,不仅可以方便秦朝中央政府对他们进行直接管理和监视,还可以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逐步同化他们,使他们成为秦朝统治的忠实支持者。“这里”是指( )
①会稽 ②关中 ③巴蜀 ④河南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5·甘肃白银·模拟预测)秦朝在“河南地”一带开垦新渠,移民屯田,开始了宁夏引黄灌区的开发。这一举措( )
A.旨在推动封建经济的繁荣 B.配合了国家政治军事需要
C.维持了边疆地区繁荣稳定 D.实现了边疆内地的一体化
4.(2025·山东菏泽·二模)西汉时期,匈奴与西域诸国皆称中原人为“秦人”;东汉时新疆拜城《刘平国刻石》仍沿用“秦人”之称。这一现象佐证了( )
A.汉朝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秦朝的制度文化影响深远
C.丝绸之路促进民族交流 D.汉朝与匈奴对西域的争夺
5.(2025·北京朝阳·二模)柳宗元《封建论》评秦朝“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当代学者李禹阶在探讨“秦王朝制度效应与资源整合”中指出,秦统一后“仍坚持法家‘霸政’之术、行‘帝业’之治,构成其制度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两者共同揭示秦朝速亡的关键在于( )
①以法家理念治国造成决策失误 ②全面推行郡县制导致矛盾激化
③战后未及时调整社会治理模式 ④统治方式与社会承受力的失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4-25高三下·山西忻州·阶段练习)通过对里耶奏简的研究发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洞庭郡迁陵县如秦故地的县一样设置了学室,由熟识秦法和秦政者担任学佴,其培养对象主要是迁陵“新黔首”,所传授的知识应与为吏的基本素质即“能书会计”有关。据此可知,这一做法( )
A.利于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控制 B.完善了地方的行政管理架构
C.开始确立“以吏为师”教育制度 D.有效缓解了各地的反秦情绪
7.(2025·四川乐山·三模)战国时期发展本国文字成为诸侯异政、思想纷纭的主要表现。秦朝规范了语言和书写方式,建立了一个国家认可的文化体系,把所有从事帝国事务及渴望为帝国服务的人都联结起来。这有利于( )
A.结束列国纷争分裂局面 B.推动中华共同体的形成
C.奠定封建政治制度格局 D.结束学术与政治的分离
8.(2025·江苏·模拟预测)《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今年祖龙死。”上述内容反映了( )
A.文字史料需经考古验证方能使用 B.当时民众对秦朝的统治愤怒不满
C.苛政是导致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D.历史传说往往根据史实附会而来
9.(2025·河南·模拟预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迁原六国贵族及豪强于关中地区,而在秦末起义浪潮中,各路起义军在势力壮大时,多拥立原六国王室之后为王,如赵、魏、齐等推翻秦朝在当地的统治,实现了复国。这一现象揭示了秦朝( )
A.未能建构起统一国家的认同 B.基层地方治理混乱无序
C.关东与关中的地域矛盾尖锐 D.推行暴政导致自身灭亡
10.(2025·山东泰安·二模)柳宗元《封建论》中有这样的观点:“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所强调的是( )
A.秦朝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B.郡县制推广的进步性
C.皇帝制度的客观积极性 D.秦执政理念的局限性
11.(2025·广西·模拟预测)秦朝对官员的行为准则有明确规定,例如睡虎地秦简中提到官员要“善度民力”,“毋使民惧”。而“居官善取”“见民倨敖(傲)”“兴事不当”则属于为吏之失。上述规定反映秦朝( )
A.严刑峻法的落实 B.国家治理的规范
C.专制集权的加强 D.官员办事的章程
12.(2025·贵州·二模)秦统一后在全国设立县道庙,由地方官员主持祭祀,一改先秦宗庙设于诸侯国国都、由国君主持宗庙祭祀的做法,从而使官僚代祭常规化、制度化。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国家公权的强化 B.推动宗法制度的瓦解
C.体现基层治理因俗而治 D.埋下了秦灭亡的隐患
13.(2025·江西南昌·二模)据《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记载:拆开伪造的文书,官员未能察觉,罚二甲;丢失了记书、符券、官印、衙器的权,已受论处,后来自己找到所丢失的东西,不应免除所论之罪。由此可知,秦朝( )
A.行政管理机制严密 B.官员违法现象频发
C.强调“以法为教” D.文书传递系统完备
14.(2025·江苏·二模)秦始皇东巡刻石中,琅琊台刻有“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碣石刻有“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等篆字。这反映了秦朝( )
A.统一了各国的文字 B.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C.强调农业商业并重 D.重视保护封建经济
15.(24-25高三下·山东·阶段练习)下表是关于胡亥继位的记载。据此可知( )
记述 出处
(二世诏曰)“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吏(事)及箸(书)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矣。” 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秦二世元年文书》
《赵正书》:“赵正流涕而谓斯曰:‘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其议所立。’丞相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窘(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北大藏汉简《赵正书》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将兵即欲废扶苏。 《史记·陈涉世家》
A.文献记载讹误过多不足为信 B.作者年代决定记述的真实性
C.不同立场影响历史事件的表达 D.考古发现的资料更具有权威性
16.(2025·河北·模拟预测)有学者对《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具体事项行文时限情况进行了统计(见下表)。据此,可以印证秦朝( )
《睡虎地秦墓竹简》节选
行文事由 上报截止时间 原文 出处
处理国有金属器物 七月 县、都官以七月粪公器不可缮者……都官输大内,内受买(卖)之,尽七月而觱(毕)。 《金布律》
庄稼生长情况 八月 雨为澍,及诱(秀)粟……尽八月□□之。 《田律》
上报已注销且需补充的器物 九月 都官岁上出器求补者数,上会九月内史。 《内史杂》
农作物产量收成 十月 稻后禾孰(熟)……到十月牒书数。 《仓律》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注重文书的时效性
C.地方治理成效显著 D.法律制度严厉苛刻
17.(2025·湖北黄冈·模拟预测)《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的明确记载。里耶秦简的记录表明秦始皇统一六国当年,就已有迁陵县与洞庭郡的往来公文。这表明( )
A.出土文物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文献记载须有历史学者作出考证
C.出土文物可以补充传世文献 D.综合多元史料即可得出正确结论
18.(2025·陕西咸阳·二模)秦朝三公和诸卿的设立,行政、军事、司法、监察、财政的分设,博士议政,既分工,又相互制衡,皇帝操大权于股掌,驭群臣如牛马,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手腕。这说明秦朝( )
A.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B.强化君主专制的政治格局
C.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奠定大一统文化基本格局
19.(24-25高三上·湖南娄底·阶段练习)岳麓秦简的秦令载:“新黔首(新地居民)或不勉(勤勉)田作、缮(修葺)室屋,而带剑挟兵,曹(偶)出入,非善谷(俗)殹(也),其谨禁御(禁止)之。”这一规定( )
A.开创了中央集权治理模式 B.体现了当时社会基层治理
C.反映了秦朝依法治国理念 D.有助于稳定新地社会秩序
20.(24-25高三下·安徽·阶段练习)西周时期,庶众与周天子没有直接联系,“帝力于我何有哉”。秦朝以后,帝王经由朝廷命官直接“临民”,“王朝赋役直达庶众”。这种转变可用于说明秦朝( )
A.行政系统的完善 B.国家治理的先进
C.君主专制的形成 D.农民起义的必然
21.(2025·湖南岳阳·二模)有学者认为,周公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神权退场,这让中国的文化过于“早熟”;战国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贵族退场,这让中国的政治过于“早熟”。而其他人类文明中,神权和贵族的退场,都发生在1500年之后的所谓近现代时期。材料中两个“早熟”的结果分别表现为( )
A.分封制度和郡县制度的建立 B.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实施
C.周公礼制和官僚政治的形成 D.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的创建
22.(24-25高三下·河南·阶段练习)据古文献记载,“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齐国稷下荟萃了一大批精通礼仪的博士诸生,秦灭齐后将这一制度移植于秦,“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这些可用于说明,秦朝建立初期( )
A.百家争鸣的盛况得以持续 B.统治者对文化统一的重视
C.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改变 D.齐国制度文化得到了推广
23.(2025·云南昆明·一模)秦始皇多次下令迁移农民。公元前219年迁3万户至沿海琅琊台,免除徭役12年;公元前212年迁3万户至西北边陲,免除徭役10年;公元前211年迁3万户至北部边地,拜爵一级。此举意在( )
A.缓解人地矛盾,缩小区域差异 B.瓦解六国残余,消除地方割据
C.实施奖励耕战,推动生产发展 D.强化边防体系,巩固统一局面
24.(2025·江西宜春·二模)下表为《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具体事项行文时限表(部分),该表反映秦朝( )
原文 行文事由 上报截止时间 出处
都官输大内,内受买(卖)之,尽七月而觱(毕) 处理国有金属器物 七月 《金布律》
雨为澍〈澍〉,及诱(秀)粟……尽八月之 庄稼生长情况 八月 《田律》
稻后禾孰(熟)……到十月牒书数 农作物产量收成 十月 《仓律》
A.严刑峻法以维系统治 B.重视行政管理的时效
C.重农抑商以打击兼并 D.以农为本的司法取向
25.(2025·湖北·二模)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的睡虎地秦简中,记载有以下法律条文:“甲盗,赃值千钱,乙知其盗,受分赃不盈一钱,问乙何论?同论。”、“甲小未盈六尺,有马一匹自牧之,今马为人败,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偿稼。”、“司寇盗百一十钱,先自告,可(何)论?当耐为隶臣,或曰赀二甲。”由此可见( )
A.以吏为师贯彻于法律解释 B.法律答问为秦律主要形式
C.秦重视判例指导司法实践 D.贼盗推进法律儒家化进程
26.(24-25高三上·云南保山·期末)《汉书 刑法志》说:“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可见秦统一后( )
A.治理模式违背祖宗法度 B.社会道德水准严重下滑
C.儒学官员无法适应形势被淘汰 D.对关东行政人员进行重大调整
27.(2025·广东广州·二模)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以及龙岗秦简中均有关于侵占阡陌道路和破坏他人田地的处罚规定。这表明当时政府( )
A.保护井田制度 B.规范市场交易秩序 C.维护小农利益 D.抑制社会贫富分化
28.(2025·甘肃平凉·模拟预测)《岳麓秦简·金布律》中规定:“黔首卖奴婢(婢)、马牛及买者,各出廿二钱以质市亭”,由市亭为交易立券书;市亭不仅需要在券书上标注奴婢、牛马的市场均价,还须到奴婢、牛马所在地予以核实。这体现出秦朝( )
A.社会契约观念日渐盛行 B.通过立法改善营商环境
C.国家治理的集权性特征 D.市场物价干预机制完善
29.(2025·广西贺州·二模)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后第二次出巡,途中秦始皇登上了泰山,并在东海琅琊台一带留下石刻:“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据此可知,秦始皇出巡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增强政治文化认同 B.摆脱传统政治束缚
C.消除关东敌对情绪 D.考察边疆军政事务
30.(2025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20世纪初,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主张“纸上材料”与“地下材料”互证。下列研究最能体现该方法的是( )
A.通过《史记》考证黄帝传说 B.结合秦简与传世文献重构律令体系
C.用《资治通鉴》分析安史之乱 D.参照《清明上河图》研究北宋市制
二、材料题
31.(2025·安徽芜湖·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基本特点。先秦时期奠定了“大一统”思想的基础。战国时,“大一统”思想开始向政治实践转化。秦汉以后,实现了大一统国家的治理方式,也成为历代统治者追求的治理目标。……“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具体表述为以下4个方面:一是“大一统”思想与中央集权郡县制国家治理体系;二是“大一统”思想与“民惟邦本”的政策;三是“大一统”思想与社会治理措施;四是“大一统”思想与权力制衡原则。我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国家治理坚持中央集权一元化的治理主体地位,符合历史发展要求,适合国情,是积极成功的。
——摘编自卜宪群《谈我们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大一统与国家治理”,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2.(2025·河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仓漏朽禾粟,及积禾粟而败之,其不可食者,不盈百石以下,谇官啬夫;百石以上到千石,赀①官啬夫一甲;过千石以上,赀官啬夫二甲;令官啬夫、冗吏共赏(偿)败禾粟。禾粟虽败而尚可食殴(也),程之,以其牦(耗)石数论负②之。……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誉适(敌)③以恐众心者,戮。戮者可(何)如?生戮,戮之已乃斩之之谓也。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
注释:①赀:罚款②负:令之负责赔偿③誉适:赞誉敌军
(1)根据材料,概括秦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2)根据秦墓竹简某一方面的历史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33.(2025·山东·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真假之间——秦始皇史迹的“二重”文献考察当代历史学者苏俊林采用“二重证据法”将《史记》等传世文献与秦汉简牍结合起来,从文献学角度对秦始皇史迹的真假问题进行了考察。下面是其考察的几个片段:
考察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更称“皇帝”等皇帝名号制度。
泰上观献曰皇帝。天帝观献曰皇帝。帝子游曰皇帝。王节弋曰皇帝。王谴曰制谴。以王令曰以皇帝诏。承令曰承制。王室曰县官。公室曰县官。内侯为轮(伦)侯。彻侯为列侯。以命为皇帝。受(授)命曰制。□命曰制。为谓□诏。
——里耶秦简《秦更名方》
考察二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于是急法,久者不赦。”出于对司马迁的信任,“久者不赦”的说法深入人心。
廿三年四月,江陵丞文敢(谳)之:廿三【二】年九月庚子,令下劾:禄江陵狱:上造敞、士五(伍)猩智(知)人盗椒冢,分臧(赃),得。敝当耐鬼薪,猩黥城旦。遝戊午(赦),为庶人。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所藏秦简《为狱等状四种》
禀叔(菽)、麦,当出未出,即出禾以当叔(菽)、麦,叔(菽)、麦贾(价)贱禾贵,其论可(何)殹(也)?当赀一甲。会赦未论,有(又)亡,赦期已尽六月而得,当耐。
——睡虎地秦简《法律》
考察三 贾谊在《新书·过秦论》中说秦始皇“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过秦论》被司马迁摘入《史记·秦始皇本纪》之后,“暴虐天下”成为批评秦始皇的罪证之一。
田时先行富有贤人,以闲时行贫者,皆月券书其行月及所为日数,而署其都发及县请(情)。其当行而病及不存,暑于券,后有(徭)而聂(蹑)行之。
——岳麓秦简《徭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学者“二重”文献考察的认识。
34.(24-25高三下·江西·阶段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扦城。然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周秦之变”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周秦之变”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
35.(24-25高三上·云南昆明·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书同文”发生在周桓王时期,即公元前719年到公元前697年,这次“书同文”对当时秦国通用的文字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和规范,变成《史籀篇》,再将《史籀篇》中的标准体-大篆推向全国。
材料二 秦国的大篆至少从战国中期,即秦孝公时期(公元前381-公元前338)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渐渐演变成一种繁简夹杂的综合文字。其中主要成分是小篆和隶书,由于文字的继承关系以及六国文字的影响,当中夹杂着一些籀文和古文。这种综合文字一直延续到西汉前期。
材料三 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召集一班文人学士,利用《史籀篇》损改照搬,并参照当时通用的综合性通用文字(主要是繁体),这样形成一套标准的小篆(大篆中的简体)来推行全国。
——上述材料引自赵平安《隶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秦国“书同文”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秦国(朝)“书同文”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必修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单选题
1.(2025·浙江·模拟预测)学界研究指出,伟大的秦帝国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秦帝国的首都咸阳大约经过一百五十年的辉煌而突然毁灭。不过,秦始皇所开创的皇权官僚集权体制的政治形态,却延续了两千多年。下列能够为此提供佐证的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内外服制 D.三公九卿制
【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政治制度
【详解】本题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皇权官僚集权体制”,“延续了两千多年”等信息可知,秦帝国建立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并完善了基层组织,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B项正确;宗法制是周朝实行的制度,排除A项;内外服制是商朝实行的制度,排除C项;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到隋朝时三公九卿制基本被废除,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5·浙江·模拟预测)作为秦国故地,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六国贵族豪强的进入,不仅可以方便秦朝中央政府对他们进行直接管理和监视,还可以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逐步同化他们,使他们成为秦朝统治的忠实支持者。“这里”是指( )
①会稽 ②关中 ③巴蜀 ④河南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组合型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②关中-关中地区是秦国核心区域,是秦国故地。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有很好的地理优势。六国贵族豪强进入这里,秦国能凭借良好的地缘条件对他们进行直接管理和监视,也利于通过政策逐步同化;③巴蜀-巴蜀之地在秦国统治范围,秦国对其经营开发较早。这里地形复杂但战略意义重大,六国贵族豪强被迁至这里,秦国可以利用当地独特地理进行管控,也便于实施政策同化;②③正确;C项正确;会稽位于江南地区,河南地在当时并非秦国故地,秦国对这一区域的控制和影响力形成较晚,①④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3.(2025·甘肃白银·模拟预测)秦朝在“河南地”一带开垦新渠,移民屯田,开始了宁夏引黄灌区的开发。这一举措( )
A.旨在推动封建经济的繁荣 B.配合了国家政治军事需要
C.维持了边疆地区繁荣稳定 D.实现了边疆内地的一体化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完成统一后北击匈奴,”河南地”的开基是为了满足防御匈奴带来的粮食等各方面的需要,B项正确;对“河南地"的开垦根本目的是配合国家政治军事需要,不是推动封建经济的繁荣,排除A项;这一地区有匈奴的侵扰,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边疆内地一体化是国家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其基本指向是加强边疆与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实现了边疆内地的一体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5·山东菏泽·二模)西汉时期,匈奴与西域诸国皆称中原人为“秦人”;东汉时新疆拜城《刘平国刻石》仍沿用“秦人”之称。这一现象佐证了( )
A.汉朝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秦朝的制度文化影响深远
C.丝绸之路促进民族交流 D.汉朝与匈奴对西域的争夺
【答案】B
【知识点】秦的疆域与统一的影响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至东汉时期,匈奴和西域诸国仍称中原人为“秦人”,这一现象表明秦朝虽短暂存在,但其统一后的制度文化对周边民族和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朝推行中央集权、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措施,强化了“秦”作为中原政权代表的形象。尽管汉朝取代了秦朝,但“秦人”的称呼被长期沿用,说明秦朝的文化符号在民族交流中具有持久性,B项正确;如果汉朝有效管辖西域,西域应该称中原人为“汉人”才对,但这里他们还是用“秦人”,这说明汉朝的影响力没有完全替代秦朝留下的称呼,或者这个称呼有历史延续性,排除A项;丝绸之路确实促进了交流,但题目中的现象是关于称呼的延续,更直接的应该是秦的影响,排除C项;题目中的现象是称呼问题,和争夺西域的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5·北京朝阳·二模)柳宗元《封建论》评秦朝“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当代学者李禹阶在探讨“秦王朝制度效应与资源整合”中指出,秦统一后“仍坚持法家‘霸政’之术、行‘帝业’之治,构成其制度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两者共同揭示秦朝速亡的关键在于( )
①以法家理念治国造成决策失误 ②全面推行郡县制导致矛盾激化
③战后未及时调整社会治理模式 ④统治方式与社会承受力的失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秦的灭亡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唐(中国)和当代中国。根据材料“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可知,柳宗元认为秦灭亡的原因在于有管理人民的制度却不交给郡县去实施,在实际操作中过度依赖武力和刑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走向灭亡;李禹阶认为秦灭亡的原因在于统一之后仍实行法家的霸道之术管理国家,可见双方都认为秦灭亡的关键在于未及时调整社会治理模式,其统治方式与社会承受力失衡,③④正确,D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决策失误造成秦灭亡,①错误,排除A、B项;柳宗元认为秦灭亡的原因在于有郡县制而不去实施,②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6.(24-25高三下·山西忻州·阶段练习)通过对里耶奏简的研究发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洞庭郡迁陵县如秦故地的县一样设置了学室,由熟识秦法和秦政者担任学佴,其培养对象主要是迁陵“新黔首”,所传授的知识应与为吏的基本素质即“能书会计”有关。据此可知,这一做法( )
A.利于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控制 B.完善了地方的行政管理架构
C.开始确立“以吏为师”教育制度 D.有效缓解了各地的反秦情绪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在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在新征服地区由熟识秦法和秦政者培养“新黔首”为吏,这有利于秦法和秦政的推广,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注重培养新征服地区的吏,而不是完善地方行政管理架构,排除B项;商鞅变法时期就确立了“以吏为师”的制度,排除C项;材料中只是提到了在迁陵县的做法,不能由此推断出这一做法有效缓解了“各地”的反秦情绪,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5·四川乐山·三模)战国时期发展本国文字成为诸侯异政、思想纷纭的主要表现。秦朝规范了语言和书写方式,建立了一个国家认可的文化体系,把所有从事帝国事务及渴望为帝国服务的人都联结起来。这有利于( )
A.结束列国纷争分裂局面 B.推动中华共同体的形成
C.奠定封建政治制度格局 D.结束学术与政治的分离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至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规范语言和书写方式,建立国家认可的文化体系,使得不同地域的人有了共同的文化基础,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推动中华共同体的形成,B项正确;秦朝统一六国结束了列国纷争分裂局面,而不是规范语言和书写方式结束了分裂局面,规范语言和书写是在统一之后进行的,排除A项;奠定封建政治制度格局的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等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C项;“结束学术与政治的分离”与秦朝规范语言和书写方式的主要作用不符,这一举措主要是在文化统一方面发挥作用,而非直接影响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5·江苏·模拟预测)《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今年祖龙死。”上述内容反映了( )
A.文字史料需经考古验证方能使用 B.当时民众对秦朝的统治愤怒不满
C.苛政是导致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D.历史传说往往根据史实附会而来
【答案】B
【知识点】穷奢极欲的秦始皇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始皇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今年祖龙死”可知,秦始皇统治时期,百姓借用天象叙述秦朝即将灭亡,反映了百姓并不满意秦朝的统治,B项正确;许多文字史料可以互证,无需也不可能全部经由考古验证,“方能”说法错误,排除A项;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但材料讲的是民众对秦始皇统治的不满,未涉及秦朝灭亡的内容,脱离材料,排除C项;部分历史传说基于史实而来,但传说中也包括大量的虚构和夸张成分,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5·河南·模拟预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迁原六国贵族及豪强于关中地区,而在秦末起义浪潮中,各路起义军在势力壮大时,多拥立原六国王室之后为王,如赵、魏、齐等推翻秦朝在当地的统治,实现了复国。这一现象揭示了秦朝( )
A.未能建构起统一国家的认同 B.基层地方治理混乱无序
C.关东与关中的地域矛盾尖锐 D.推行暴政导致自身灭亡
【答案】A
【知识点】秦的灭亡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虽然迁原六国贵族及豪强于关中,但秦末起义军壮大后,多立原六国王室之后为王并实现复国,这表明原六国民众先前的国家认同依然存在,没有完全形成对秦朝这个统一国家的认同,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朝基层地方治理情况,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原六国地区民众对秦政权认同感低,与关东和关中地域矛盾尖锐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众的国家认同问题,而非秦朝因暴政灭亡,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5·山东泰安·二模)柳宗元《封建论》中有这样的观点:“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所强调的是( )
A.秦朝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B.郡县制推广的进步性
C.皇帝制度的客观积极性 D.秦执政理念的局限性
【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政治制度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并结合所学可知,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强调秦朝推行郡县制,虽然其动机是出于皇帝个人的私欲,但客观上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使选官任能更趋“公天下”,为后世中央集权体制奠定基础,因此强调郡县制的推广具有进步性,B项正确;“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侧重于统一的条件而非制度变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皇帝制度的客观积极性”与材料中批判“私其一己之威”不符,排除C项;“秦执政理念的局限性”仅对应材料中“私情”,但材料重点是肯定郡县制的进步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5·广西·模拟预测)秦朝对官员的行为准则有明确规定,例如睡虎地秦简中提到官员要“善度民力”,“毋使民惧”。而“居官善取”“见民倨敖(傲)”“兴事不当”则属于为吏之失。上述规定反映秦朝( )
A.严刑峻法的落实 B.国家治理的规范
C.专制集权的加强 D.官员办事的章程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睡虎地秦简中提到官员要‘善度民力’‘毋使民惧’。而‘居官善取’‘见民倨敖(傲)’‘兴事不当’则属于为吏之失”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对官员行为准则进行明确规定,这体现了在国家治理层面,对官员这一重要治理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有利于国家治理的有序进行,B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对官员行为准则的规范,而非严刑峻法的落实情况,没有突出刑罚相关内容,排除A项;秦朝确实加强中央集权,但题干未提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或皇权强化,而是聚焦官员的具体行为规范,排除C项;题干重点在于官员的行为准则,而不是具体办事的章程流程等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5·贵州·二模)秦统一后在全国设立县道庙,由地方官员主持祭祀,一改先秦宗庙设于诸侯国国都、由国君主持宗庙祭祀的做法,从而使官僚代祭常规化、制度化。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国家公权的强化 B.推动宗法制度的瓦解
C.体现基层治理因俗而治 D.埋下了秦灭亡的隐患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在全国设立县道庙,由地方官员主持祭祀,相当于将宗庙祭祀的权力集中于国家手中,有利于国家公权的强化,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逐渐崩溃瓦解,排除B项;因俗而治的意思是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者管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秦朝统治者推行暴政,为秦的灭亡埋下隐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3.(2025·江西南昌·二模)据《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记载:拆开伪造的文书,官员未能察觉,罚二甲;丢失了记书、符券、官印、衙器的权,已受论处,后来自己找到所丢失的东西,不应免除所论之罪。由此可知,秦朝( )
A.行政管理机制严密 B.官员违法现象频发
C.强调“以法为教” D.文书传递系统完备
【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政治制度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拆开伪造的文书,官员未能察觉,罚二甲;丢失记书、符券等物品,即使找回仍要受罚”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法律对官员处理文书、符券等行政事务的责任有严格规定,即便失误后补救仍需追责,体现了对行政环节的严密监督和制度化约束,反映出其行政管理机制的严密性,A项正确;材料仅强调对官员失职的处罚规定,无法直接推断“官员违法现象频发”,排除B项;“以法为教”侧重法律教化功能,而材料强调行政责任,排除C项;题干涉及文书管理责任,“文书传递系统完备”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4.(2025·江苏·二模)秦始皇东巡刻石中,琅琊台刻有“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碣石刻有“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等篆字。这反映了秦朝( )
A.统一了各国的文字 B.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C.强调农业商业并重 D.重视保护封建经济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琅琊台刻的意思是皇帝的功劳在于勤劳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重视农业生产减少不重要的事务,这是“重农抑商”的反映。碣石刻意为天下皆得安抚,男子乐于耕作,女子勤于家务,各自事务井然有序,两段石刻体现的是对封建经济的重视,D项正确;材料中虽然涉及篆书石刻,但据此不能得知是否统一各国文字,排除A项;材料的内容没有体现阶级矛盾问题,排除B项;秦朝推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C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5.(24-25高三下·山东·阶段练习)下表是关于胡亥继位的记载。据此可知( )
记述 出处
(二世诏曰)“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吏(事)及箸(书)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矣。” 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秦二世元年文书》
《赵正书》:“赵正流涕而谓斯曰:‘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其议所立。’丞相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窘(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北大藏汉简《赵正书》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将兵即欲废扶苏。 《史记·陈涉世家》
A.文献记载讹误过多不足为信 B.作者年代决定记述的真实性
C.不同立场影响历史事件的表达 D.考古发现的资料更具有权威性
【答案】C
【知识点】秦二世即位与矛盾激化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关于胡亥继位问题,胡亥诏书和赵正书基本上是认同得位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可见二者是站在秦王朝统治合法的立场之上的,而司马迁则持否定态度主要基于汉朝推翻了秦朝而建立,其著述明显带有否定前者的意图,由此可知这种记载与作者的立场密切相关,C项正确;文献记载虽然存在差异,但不能一概而论地说讹误过多不足为信,很多文献记载经过考证和研究是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排除A项;作者年代不是决定记述真实性的唯一因素,同一时代的人对同一事件也可能有不同的记载,排除B项;考古发现的资料固然重要且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不能绝对地说考古发现的资料就更具有权威性,不同类型的史料都有其价值和局限性,需要综合分析,排除D项。故选C项。
16.(2025·河北·模拟预测)有学者对《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具体事项行文时限情况进行了统计(见下表)。据此,可以印证秦朝( )
《睡虎地秦墓竹简》节选
行文事由 上报截止时间 原文 出处
处理国有金属器物 七月 县、都官以七月粪公器不可缮者……都官输大内,内受买(卖)之,尽七月而觱(毕)。 《金布律》
庄稼生长情况 八月 雨为澍,及诱(秀)粟……尽八月□□之。 《田律》
上报已注销且需补充的器物 九月 都官岁上出器求补者数,上会九月内史。 《内史杂》
农作物产量收成 十月 稻后禾孰(熟)……到十月牒书数。 《仓律》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注重文书的时效性
C.地方治理成效显著 D.法律制度严厉苛刻
【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政治制度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睡虎地秦墓竹简》节选内容之行文时限情况可知,秦朝一些事项需在规定时间内上报,体现了秦朝对公文时效的重视,这较为有效地提高了秦朝事务处理的行政效率,B项正确;材料虽提及农业情况的上报,但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秦朝规定了在农业生产、器具管理等方面的行文时限情况,没有涉及地方治理的成效,排除C项;从出处《仓律》《田律》《金布律》等可以看出,材料体现的是秦朝立法形式、内容多样,而非法律制度严厉苛刻,排除D项。故选B项。
17.(2025·湖北黄冈·模拟预测)《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的明确记载。里耶秦简的记录表明秦始皇统一六国当年,就已有迁陵县与洞庭郡的往来公文。这表明( )
A.出土文物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文献记载须有历史学者作出考证
C.出土文物可以补充传世文献 D.综合多元史料即可得出正确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政治制度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里耶秦简的这一发现填补了传世文献中秦朝郡设的空白,推倒了历来关于秦朝无洞庭郡行政区划的结论。可见,出土文物可以补充传世文献,C项正确;“出土文物比文献记载更可靠”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文献记载的考证工作不只是历史学者的任务,它是一个多学科、多群体参与的过程,排除B项;综合多元史料即可得出正确结论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8.(2025·陕西咸阳·二模)秦朝三公和诸卿的设立,行政、军事、司法、监察、财政的分设,博士议政,既分工,又相互制衡,皇帝操大权于股掌,驭群臣如牛马,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手腕。这说明秦朝( )
A.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B.强化君主专制的政治格局
C.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奠定大一统文化基本格局
【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政治制度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既分工,又相互制衡,皇帝操大权于股掌,驭群臣如牛马,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手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三公和诸卿的设立,使得各机构既分工又相互制衡,最终皇帝操大权于股掌,这表明秦朝通过这种官僚制度的设计,将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强化了君主专制的政治格局,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官僚机构对皇权的服务和皇权的强化,而非对劳动人民的统治措施,排除A项;秦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但材料中内容主要与中央集权制度有关,没有涉及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内容,如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民族融合等方面等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说的是政治格局而不是文化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
19.(24-25高三上·湖南娄底·阶段练习)岳麓秦简的秦令载:“新黔首(新地居民)或不勉(勤勉)田作、缮(修葺)室屋,而带剑挟兵,曹(偶)出入,非善谷(俗)殹(也),其谨禁御(禁止)之。”这一规定( )
A.开创了中央集权治理模式 B.体现了当时社会基层治理
C.反映了秦朝依法治国理念 D.有助于稳定新地社会秩序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秦的法令规定意在让新地居民致力于农耕之事,勤勉田作、修葺房室,限制与“新黔首挟剑兵新居地人民所持私兵器,此举意在形成秦在新占领地区对重型武器的垄断,削弱关东民间反抗力量,这些均有助于稳定新地社会的整体秩序,D项正确;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治理模式,但材料主旨是强调秦法令中的规定,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秦法令中的规定,没有涉及秦的基层治理,排除B项;依法治国指的是用法律来规范社会,治理国家,但是材料主旨是强调秦法令中的某些规定,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0.(24-25高三下·安徽·阶段练习)西周时期,庶众与周天子没有直接联系,“帝力于我何有哉”。秦朝以后,帝王经由朝廷命官直接“临民”,“王朝赋役直达庶众”。这种转变可用于说明秦朝( )
A.行政系统的完善 B.国家治理的先进
C.君主专制的形成 D.农民起义的必然
【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政治制度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至秦朝(中国)。秦朝以后,帝王通过朝廷官员直接“临民”,这实质上是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结果。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和赋役的有效实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国家治理的提升和文明的进步。同一时期的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均未达到中国的程度,B项正确;行政系统的完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材料信息也没有提及,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君主独裁专断,排除C项;中央集权体制并不是农民起义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
21.(2025·湖南岳阳·二模)有学者认为,周公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神权退场,这让中国的文化过于“早熟”;战国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贵族退场,这让中国的政治过于“早熟”。而其他人类文明中,神权和贵族的退场,都发生在1500年之后的所谓近现代时期。材料中两个“早熟”的结果分别表现为( )
A.分封制度和郡县制度的建立 B.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实施
C.周公礼制和官僚政治的形成 D.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的创建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活动、秦朝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具体时空为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第一个“早熟”处在周公时代,周公旦在政治上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嫡长制以及分封制,即周公礼制,第二个“早熟”处在战国时代,贵族退场即封建官僚政治出现并形成,C项正确;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都是治国思想,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在秦朝得以确立,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2.(24-25高三下·河南·阶段练习)据古文献记载,“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齐国稷下荟萃了一大批精通礼仪的博士诸生,秦灭齐后将这一制度移植于秦,“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这些可用于说明,秦朝建立初期( )
A.百家争鸣的盛况得以持续 B.统治者对文化统一的重视
C.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改变 D.齐国制度文化得到了推广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材料提到战国时齐国设置博士之官,秦灭齐后移植这一制度,且秦朝博士“掌通古今” 。秦统一六国后,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统治,文化统一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设置博士掌管古今知识,有助于对思想文化进行管理和整合,体现出统治者对文化统一的重视,B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如“焚书坑儒”,百家争鸣的盛况在秦朝并未持续,排除A项;秦朝建立初期,主流价值观念依旧是法家思想为主导,材料未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改变,排除C项;秦朝移植齐国博士制度,并非单纯推广齐国制度文化,而是从自身统治需求出发,利用这一制度服务于文化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23.(2025·云南昆明·一模)秦始皇多次下令迁移农民。公元前219年迁3万户至沿海琅琊台,免除徭役12年;公元前212年迁3万户至西北边陲,免除徭役10年;公元前211年迁3万户至北部边地,拜爵一级。此举意在( )
A.缓解人地矛盾,缩小区域差异 B.瓦解六国残余,消除地方割据
C.实施奖励耕战,推动生产发展 D.强化边防体系,巩固统一局面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从材料中可见,秦始皇多次将农民迁移至沿海、西北边陲、北部边地等区域,沿海与边疆等地,战略位置重要,迁移农民能充实边疆人口,加强边防力量,从而强化边防体系、巩固统一局面,D项正确;人地矛盾在秦朝尚未成为全国性问题,且三次迁徙集中于边疆而非经济差异区域,未体现缩小区域差异的意图,排除A项;瓦解六国残余势力主要通过迁徙六国贵族至关中,题干中迁移对象为普通农民且迁往边疆,与地方割据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奖励耕战的核心是耕织与军功结合,而材料中仅北部边地迁徙涉及“拜爵一级”,三次迁徙的核心动机仍是戍边实防,并非系统性的耕战政策推行,排除C项。故选D项。
24.(2025·江西宜春·二模)下表为《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具体事项行文时限表(部分),该表反映秦朝( )
原文 行文事由 上报截止时间 出处
都官输大内,内受买(卖)之,尽七月而觱(毕) 处理国有金属器物 七月 《金布律》
雨为澍〈澍〉,及诱(秀)粟……尽八月之 庄稼生长情况 八月 《田律》
稻后禾孰(熟)……到十月牒书数 农作物产量收成 十月 《仓律》
A.严刑峻法以维系统治 B.重视行政管理的时效
C.重农抑商以打击兼并 D.以农为本的司法取向
【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政治制度
【详解】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表格中列举了秦朝不同行政事项的上报截止时间(如七月、八月、十月),均出自《金布律》《田律》《仓律》等法律条文。这些条文明确规定了处理具体事务的时效要求,例如国有物资管理、农业生长情况及收成统计等,这种对不同事务设定具体时限的做法,反映了秦朝通过法律规范行政流程、强调时效性的特点,B项正确;表格内容并未涉及刑罚或法律严苛性,而是聚焦行政事务的时效性,排除A项;表格中虽有农业相关事项(如庄稼、产量),但未提及“抑商”或“打击兼并”的政策,排除C项;表格主要强调的是具体事务的时间规定,而非以司法手段优先保障农业,排除D项。故选B项。
25.(2025·湖北·二模)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的睡虎地秦简中,记载有以下法律条文:“甲盗,赃值千钱,乙知其盗,受分赃不盈一钱,问乙何论?同论。”、“甲小未盈六尺,有马一匹自牧之,今马为人败,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偿稼。”、“司寇盗百一十钱,先自告,可(何)论?当耐为隶臣,或曰赀二甲。”由此可见( )
A.以吏为师贯彻于法律解释 B.法律答问为秦律主要形式
C.秦重视判例指导司法实践 D.贼盗推进法律儒家化进程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甲小未盈六尺,有马一匹自牧之,今马为人败,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偿稼。”与“司寇盗百一十钱,先自告,可(何)论?当耐为隶臣,或曰赀二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法律条文通过具体案例来对法律问题进行解答和说明,这密切民众与官吏的联系,便于官吏向民众普及与解释法律,是以吏为师贯彻于法律解释的体现,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律的主要形式有律、令、法律答问、封诊式、廷行事等多种,仅从睡虎地秦简中的几条法律条文不能得出法律答问是秦律主要形式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的法律条文通过具体案例来对法律问题进行解答,主要是用于普及法律,不是用于司法实践,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秦律是法家思想的体现,材料中的秦律条文没有体现儒家思想,也不存在秦律儒家化的进程,因为儒家化是汉代之后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
26.(24-25高三上·云南保山·期末)《汉书 刑法志》说:“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可见秦统一后( )
A.治理模式违背祖宗法度 B.社会道德水准严重下滑
C.儒学官员无法适应形势被淘汰 D.对关东行政人员进行重大调整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材料强调秦始皇“兼吞战国”后,毁坏儒家圣王之法,选官任官贯彻法家思想,这会导致六国故地的相当一部分官员被替换,D项正确;“先王之法”并非始皇先辈之法,排除A项;“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等均无法得出社会道德水准严重下滑,排除B项;“灭礼谊之官”会伤害到儒学以及推崇儒学的官员,但“无法适应形势”的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27.(2025·广东广州·二模)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以及龙岗秦简中均有关于侵占阡陌道路和破坏他人田地的处罚规定。这表明当时政府( )
A.保护井田制度 B.规范市场交易秩序 C.维护小农利益 D.抑制社会贫富分化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至秦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侵占阡陌道路和破坏他人田地的处罚规定”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国通过法律维护与小农相关的生产生活资源,实质是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确保国家赋税和兵源基础,C项正确;井田制在商鞅变法后已被废除,排除A项;题干涉及农田管理,与市场交易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法律旨在保障农业生产秩序,而非直接抑制贫富分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8.(2025·甘肃平凉·模拟预测)《岳麓秦简·金布律》中规定:“黔首卖奴婢(婢)、马牛及买者,各出廿二钱以质市亭”,由市亭为交易立券书;市亭不仅需要在券书上标注奴婢、牛马的市场均价,还须到奴婢、牛马所在地予以核实。这体现出秦朝( )
A.社会契约观念日渐盛行 B.通过立法改善营商环境
C.国家治理的集权性特征 D.市场物价干预机制完善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根据材料“市亭为交易立券书;市亭不仅需要在券书上标注奴婢、牛马的市场均价,还须到奴婢、牛马所在地予以核实”可知,由市亭负责交易立券书以及相关的验证和标价工作,这表明市亭作为国家行政体系中的一环,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管理。同时,对市亭标价核实的规定也反映出国家通过对交易对象来源的严格审查,确保了交易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也体现了中央政府对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的集中管控,C项正确;“契约观念”强调的是平等主体之间基于自由意志而达成的一种协议关系,在秦朝的社会环境下,交易中的券书更多的是作为政府管理的凭证,而不是一种体现平等主体间契约精神的载体,百姓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政府的交易管理规定,而不是主动基于契约观念来进行交易,排除A项;从整体来看,秦朝的这一立法侧重于政府对经济交易的管理和控制,体现的是政府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并非为了给商业活动提供便利和保障,排除B项;材料中关于物价干预的只有在券书上标注奴婢、牛马价格一项,“物价干预机制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9.(2025·广西贺州·二模)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后第二次出巡,途中秦始皇登上了泰山,并在东海琅琊台一带留下石刻:“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据此可知,秦始皇出巡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增强政治文化认同 B.摆脱传统政治束缚
C.消除关东敌对情绪 D.考察边疆军政事务
【答案】A
【知识点】秦的疆域与统一的影响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题干中秦始皇石刻内容“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通过出巡和刻石宣扬统一功绩,强调郡县制下的“天下和平”与疆域内“无不臣者”,其核心目的是以政治宣示和文化整合强化对六国旧地的统治,塑造“海内一统”的集体认同,A项正确;石刻未体现突破传统政治制度(如分封制)的意图,排除B项;关东敌对情绪虽存在,但石刻内容侧重“臣服”而非“消除敌对”,排除C项;边疆军政考察需实际治理行动,而材料仅为象征性宣示,排除D项。故选A项。
30.(2025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20世纪初,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主张“纸上材料”与“地下材料”互证。下列研究最能体现该方法的是( )
A.通过《史记》考证黄帝传说 B.结合秦简与传世文献重构律令体系
C.用《资治通鉴》分析安史之乱 D.参照《清明上河图》研究北宋市制
【答案】B
【知识点】文书制度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重证据法强调主张“纸上材料”与“地下材料”互证,而秦简是实物史料,一般是考古挖掘而出(地下材料),而“秦朝的传世文献,如律令属于纸上材料,能够和秦简相互印证,B项正确;《史记》属于传世文献,单凭一项不能构成“二重证据法”,排除A项;《资治通鉴》属于历史文献,即“纸上材料”,二重证据法的研究还需要“地下材料”,排除C项;《清明上河图》仅是风俗画,其反映的是北宋末年汴河沿岸商业发展的状况,但不能把它作为“二重证据法”的任何一方加以使用,排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题
31.(2025·安徽芜湖·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基本特点。先秦时期奠定了“大一统”思想的基础。战国时,“大一统”思想开始向政治实践转化。秦汉以后,实现了大一统国家的治理方式,也成为历代统治者追求的治理目标。……“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具体表述为以下4个方面:一是“大一统”思想与中央集权郡县制国家治理体系;二是“大一统”思想与“民惟邦本”的政策;三是“大一统”思想与社会治理措施;四是“大一统”思想与权力制衡原则。我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国家治理坚持中央集权一元化的治理主体地位,符合历史发展要求,适合国情,是积极成功的。
——摘编自卜宪群《谈我们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大一统与国家治理”,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一
论题:大一统是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
阐释: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政治上,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经济上,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编制户籍;文化上,统一文字、统一思想。这些措施有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综上所述,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示例二
论题:“大一统”思想为秦朝国家治理奠定基础
阐释: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历史悠久。先秦时期儒家代表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将统一与仁政集合,荀子提出“四海之内若一家”,突破血缘限制,构建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的“天下观”。法家代表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为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秦统一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统治措施,如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法律,编制户籍等,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可见,我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奠定了秦朝国家治理的理论基础,并被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知识点】孟子、荀子及儒家思想、墨子及墨家、韩非及法家的思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疆域与统一的影响
【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据材料“国家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基本特点”“战国时,‘大一统’思想开始向政治实践转化”“我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国家治理坚持中央集权一元化的治理主体地位,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等并结合所学,可以拟定论题:大一统是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或者“大一统”思想为秦朝国家治理奠定基础。其次,紧扣材料信息,回忆、再现所学对所拟定的论题展开阐释,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就论题“大一统是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而言,注意围绕以下方面展开阐释: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分别阐释: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就论题“‘大一统’思想为秦朝国家治理奠定基础”而言,注意围绕以下方面展开阐释:总况: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历史悠久;分别阐释:先秦儒家、法家关于“大一统”的认识;秦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统治措施。最后,末尾附上总结性的语言(小结),以升华所拟定的论题,如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或者我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奠定了秦朝国家治理的理论基础,并被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等。
32.(2025·河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仓漏朽禾粟,及积禾粟而败之,其不可食者,不盈百石以下,谇官啬夫;百石以上到千石,赀①官啬夫一甲;过千石以上,赀官啬夫二甲;令官啬夫、冗吏共赏(偿)败禾粟。禾粟虽败而尚可食殴(也),程之,以其牦(耗)石数论负②之。……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誉适(敌)③以恐众心者,戮。戮者可(何)如?生戮,戮之已乃斩之之谓也。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
注释:①赀:罚款②负:令之负责赔偿③誉适:赞誉敌军
(1)根据材料,概括秦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2)根据秦墓竹简某一方面的历史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1)信息:仓储管理失职要受到惩罚;朝廷征发徭役须如期完成;文书须即刻传送不得延误;严惩赞誉敌军扰乱军心者。
(2)示例:文书须即刻传送不得延误。意义: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监督;对后世的行政管理产生深远影响。
【知识点】秦朝的政治制度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秦朝中国。信息:根据材料“仓漏朽禾粟,及积禾粟而败之,其不可食者,不盈百石以下,谇官啬夫;百石以上到千石,赀①官啬夫一甲;过千石以上,赀官啬夫二甲;令官啬夫、冗吏共赏(偿)败禾粟”可得出,仓储管理失职要受到惩罚;根据材料“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可得出,朝廷征发徭役须如期完成;根据材料“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可得出,文书须即刻传送不得延误;根据材料“誉适(敌)③以恐众心者,戮。戮者可(何)如?生戮,戮之已乃斩之之谓也”可得出,严惩赞誉敌军扰乱军心者。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秦代中国。意义:示例:文书须即刻传送不得延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等方面分析作答。如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监督;对后世的行政管理产生深远影响。
33.(2025·山东·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真假之间——秦始皇史迹的“二重”文献考察当代历史学者苏俊林采用“二重证据法”将《史记》等传世文献与秦汉简牍结合起来,从文献学角度对秦始皇史迹的真假问题进行了考察。下面是其考察的几个片段:
考察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更称“皇帝”等皇帝名号制度。
泰上观献曰皇帝。天帝观献曰皇帝。帝子游曰皇帝。王节弋曰皇帝。王谴曰制谴。以王令曰以皇帝诏。承令曰承制。王室曰县官。公室曰县官。内侯为轮(伦)侯。彻侯为列侯。以命为皇帝。受(授)命曰制。□命曰制。为谓□诏。
——里耶秦简《秦更名方》
考察二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于是急法,久者不赦。”出于对司马迁的信任,“久者不赦”的说法深入人心。
廿三年四月,江陵丞文敢(谳)之:廿三【二】年九月庚子,令下劾:禄江陵狱:上造敞、士五(伍)猩智(知)人盗椒冢,分臧(赃),得。敝当耐鬼薪,猩黥城旦。遝戊午(赦),为庶人。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所藏秦简《为狱等状四种》
禀叔(菽)、麦,当出未出,即出禾以当叔(菽)、麦,叔(菽)、麦贾(价)贱禾贵,其论可(何)殹(也)?当赀一甲。会赦未论,有(又)亡,赦期已尽六月而得,当耐。
——睡虎地秦简《法律》
考察三 贾谊在《新书·过秦论》中说秦始皇“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过秦论》被司马迁摘入《史记·秦始皇本纪》之后,“暴虐天下”成为批评秦始皇的罪证之一。
田时先行富有贤人,以闲时行贫者,皆月券书其行月及所为日数,而署其都发及县请(情)。其当行而病及不存,暑于券,后有(徭)而聂(蹑)行之。
——岳麓秦简《徭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学者“二重”文献考察的认识。
【答案】关于秦始皇的历史事迹,出土简牍证实了史书的某些记录,如秦简证实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更改名号的记载。
但也有不少史书未载的新资料。如秦简记载秦始皇进行过大赦,秦代赦免制度已经形成。秦简中还有禁止过度劳役的相关体现。这与《史记》等文献所记载的秦始皇“久者不赦”、“暴虐天下”等有所不同。传世文献遗漏了关于秦始皇的重要资料,对秦始皇史迹的记载并不完全真实。
研究秦始皇甚至秦史不能仅凭或者偏信传世文献,需要将传世文献与出土简牍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知识点】秦朝的严刑峻法、沉重的赋税与徭役、秦朝的政治制度
【详解】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更称‘皇帝’等皇帝名号制度”“以命为皇帝。受(授)命曰制。□命曰制。为谓□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秦始皇的历史事迹,出土简牍证实了史书的某些记录,如秦简证实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更改名号的记载。根据材料“《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于是急法,久者不赦。’”“敝当耐鬼薪,猩黥城旦。遝戊午(赦),为庶人”和所学知识可知,《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久者不赦”;秦简《为狱等状四种》中“敞当耐鬼薪,猩黥城旦。遝戊午(赦),为庶人”说明有过赦免;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中“会赦未论,有(又)亡,赦期已尽六月而得,当耐”也谈到了赦免罪人的问题。由此可知,秦简记载秦始皇进行过大赦,秦代赦免制度已经形成。根据材料“贾谊在《新书·过秦论》中说秦始皇‘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过秦论》被司马迁摘入《史记·秦始皇本纪》之后,‘暴虐天下’成为批评秦始皇的罪证之一”“田时先行富有贤人,以闲时行贫者,皆月券书其行月及所为日数,而署其都发及县请(情)。其当行而病及不存,暑于券,后有(徭)而聂(蹑)行之”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书·过秦论》所载“暴虐天下”成为批评秦始皇的罪证之一,岳麓秦简《徭律》规定农忙时应先征发“富有贤人”,农闲时方征发贫穷者,被征发者若生病则顺延到下次,可见在徭役征发上不乏体恤与审慎精神。由此可知,秦简中还有禁止过度劳役的相关体现。这与《史记》等文献所记载的秦始皇“久者不赦”、“暴虐天下”等有所不同。传世文献遗漏了关于秦始皇的重要资料,对秦始皇史迹的记载并不完全真实。综上所述,研究秦始皇甚至秦史不能仅凭或者偏信传世文献,需要将传世文献与出土简牍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34.(24-25高三下·江西·阶段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扦城。然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周秦之变”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周秦之变”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
【答案】(1)主要表现:周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相对独立性;秦实行郡县制,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免,不得世袭,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变化原因: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无法维持统治秩序,无法有效控制地方,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秦统一六国后,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济上,随着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基础。文化上,深受法家思想影响。
(2)积极影响: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为后世历代王朝政治制度奠定基本格局。打破了贵族政治的局面,官僚政治逐渐形成,官员由中央任免考核,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消极影响:高度集权的体制下,容易形成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朝因暴政二世而亡,为后世提供了教训。
【知识点】分封制、秦朝的政治制度
【详解】(1)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西周和秦朝的中国。表现:根据“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可知,周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相对独立性;秦实行郡县制,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免,不得世袭,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变化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进行分析,政治上:根据“厥后,问鼎之轻重者”可知,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无法维持统治秩序,无法有效控制地方,国家分裂战乱频繁;而秦朝建立后,吸取西周灭亡的教训,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随着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基础。文化上,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中央集权深受法家思想影响。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方面进行分析,积极方面:根据“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可从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奠定后世历代王朝政治制度奠定基本格局等方面进行回答;消极方面:根据“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可从容易形成暴政、阶级矛盾激化,导致秦朝速亡等方面进行回答。
35.(24-25高三上·云南昆明·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书同文”发生在周桓王时期,即公元前719年到公元前697年,这次“书同文”对当时秦国通用的文字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和规范,变成《史籀篇》,再将《史籀篇》中的标准体-大篆推向全国。
材料二 秦国的大篆至少从战国中期,即秦孝公时期(公元前381-公元前338)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渐渐演变成一种繁简夹杂的综合文字。其中主要成分是小篆和隶书,由于文字的继承关系以及六国文字的影响,当中夹杂着一些籀文和古文。这种综合文字一直延续到西汉前期。
材料三 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召集一班文人学士,利用《史籀篇》损改照搬,并参照当时通用的综合性通用文字(主要是繁体),这样形成一套标准的小篆(大篆中的简体)来推行全国。
——上述材料引自赵平安《隶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秦国“书同文”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秦国(朝)“书同文”的影响。
【答案】(1)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导致文字使用混乱;秦国地处关中有相对单一的地理文化环境;商鞅变法国力强大并发动兼并战争;国家治理推广文字的需要。
(2)促使汉字系统由繁到简、庄重典雅;满足了军事战争及大一统国家治理需要;但由于秦政强制推广、国祚短暂及小篆的复古趋向而不能推广。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活动、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详解】(1)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秦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书同文’发生在周桓王时期,即公元前719年到公元前697年”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周王室逐渐衰微,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导致文字使用混乱;根据材料“秦国的大篆至少从战国中期,即秦孝公时期(公元前381-公元前338)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渐渐演变成一种繁简夹杂的综合文字”及所学知识可知,秦孝公支持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变法国力强大并发动兼并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地处关中有相对单一的地理文化环境;国家治理推广文字的需要。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渐渐演变成一种繁简夹杂的综合文字”“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召集一班文人学士,利用《史籀篇》损改照搬,并参照当时通用的综合性通用文字(主要是繁体),这样形成一套标准的小篆(大篆中的简体)来推行全国”和所学知识可知,促使汉字系统由繁到简、庄重典雅;满足了军事战争及大一统国家治理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秦政强制推广、国祚短暂及小篆的复古趋向而不能推广。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