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练】必修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更迭与民族融合(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6届高考历史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练】必修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更迭与民族融合(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6届高考历史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26 07:59:28

文档简介

必修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更迭与民族融合
一、单选题
1.(2025·河南·模拟预测)北魏初期,朝廷中枢机构如御史台(南台)等要职均由鲜卑勋贵掌控,至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宗室、鲜卑勋贵在将相大臣中占92.9%。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汉族士大夫在中枢机构占比提升至41%,中原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进入权力核心。这一变化( )
A.淡化了门第观念的羁绊 B.消除了守旧贵族势力的影响
C.推动了区域间均衡发展 D.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2.(2025·广东·三模)十六国时期,在北方气候严寒、不宜植桑的情况下,辽东鲜卑族建立的前燕政权慕容廆不惜绕道浮海,到江南求借桑种并大规模在本国种植;与此同时,与前燕历代君主抗衡的后赵,其境内也出现了种桑活动,桑树甚至被移至宫廷禁苑,命名为“桑梓苑”。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显著 B.前燕认同东晋政权为华夏正统
C.经贸往来推动了物种交流 D.北方民族社会文明转型的动向
3.(24-25高三下·广东·阶段练习)如表所示史料能够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史料 出处
“自晋氏丧乱,礼乐崩亡,孝文帝虽厘革制度,变更风俗,其间朴略,未能淳也。肃明练旧事,虚心受委,朝仪国典,咸自肃出” 《北史·王肃传》
“肃弟秉,字文政。涉猎书史,微有兄风。世宗初,携兄子诵、翔、衍等入国(北魏),拜中书郎,迁司徒谐议:出为辅国将军,幽州刺史” 《魏书·王肃传》
A.北魏的封建化程度加深 B.江南具有经济文化优势
C.南北对峙局面趋于缓和 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4.(2025·河南·三模)魏晋时期“私人修史”盛行。各种类型的史学著作大都是士人以及由士人演化出的士族所作。士人修史往往有着很强的个人的或家族的目的。这些史学著作所记载的多是他们自身的历史,不论是人物别传、家传、郡书,还是家谱都是如此。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
A.政局变动影响史学研究 B.儒家思想主导史学编纂
C.史学教化功能日益弱化 D.史学研究摆脱官方束缚
5.(24-25高三下·重庆·阶段练习)魏晋南北朝以前,江南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则呈现多样化特征,形成了以水稻为主,麦、粟等北方耐旱作物逐渐普及的格局。这些来自北方的耐旱作物在播植时间上和对耕地的利用上,可以与水稻交错开。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
A.统治者政策的推动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6.(2025·浙江·模拟预测)魏晋时期氐人“多知中国语”,普遍使用苻、姜、杨、梁、吕等单姓。同时,许多羌人贵族有较高的儒学造诣,如姚兴“听政之暇”,引“耆儒”姜龛等“讲论道艺,错综名理”。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
A.社会安定促进文化的发展 B.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C.各民族生活方式日渐趋同 D.北方少数民族已完成封建化
7.(2025·浙江·模拟预测)有学者描述中国某一个王朝时说,“皇帝大多没有实权,真正的权力掌握在士族手中。这些士族通过家族势力、联姻等方式,形成了庞大的政治集团,对朝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王朝最有可能是( )
A.东汉 B.东晋 C.北魏 D.隋朝
8.(2025·山东泰安·模拟预测)北魏时期,高闾曾上书:“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递修三献,共荐黍稷,配以祖考,以像祖考来格。”同时,鲜卑等少数民族姓氏大量改为汉姓,如独孤氏改为刘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这些现象表明,北魏时期( )
A.延续前朝旧制彰显统治的正统性 B.民族交融呈现制度与文化协同推进
C.姓氏改革成为政治统治的核心策略 D.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使社会风俗趋同
9.(24-25高三下·安徽·阶段练习)周太祖宇文泰当政时,以关内诸州为入关鲜卑人的本望;北周明帝诏曰:“三十六国,九十九姓,自魏氏南徙,皆称河南之民。今周室既都关中,宜改称京兆人。”这体现出北周( )
A.华夏认同观念的演进 B.封建化进程的加速
C.胡汉界限的逐渐消失 D.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10.(2025·四川乐山·三模)南朝萧齐政权统治23年,但仅发行货币一万余贯,需要依靠数量有限的前朝旧币维持。而西汉武帝后百余年间发行了约2800万贯钱,就连唐朝末期的年均发行量也在10万贯左右。南朝萧齐政权的做法( )
A.引发了通货膨胀 B.践行了无为而治
C.削弱了士族门阀 D.制约了经济发展
11.(2025·江西·模拟预测)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六朝的经学,由于受玄学的影响,特别重义解。北方则固守汉儒传统,比较重视章句名物的疏注。南北两方在文学艺术等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点。促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交融的状况 B.经济类型的差异
C.佛教冲击的程度 D.政治局面的影响
12.(2025·河北·模拟预测)东晋王导从弟王廙杀人后,依据晋律中“议亲”“议贵”等条款,仅被贬官,未受刑责。南朝萧齐时,王源因嫁女于寒门被弹劾“玷辱士流”,遭罢官。这主要表明当时( )
A.官员遴选弊端重重 B.法律制度较宽简
C.门第等级观念淡化 D.门阀政治影响大
13.(2025·河北·模拟预测)下表是史籍对东晋时期一些士大夫交友情况的记载。这反映出东晋时期( )
记载 出处
(王)述体道清粹,简贵静正,怡然自足,不交非类 《晋阳秋》
(刘惔)为政清整,门无杂宾 《晋书·刘惔传》
王献之性甚整峻,不交非类 《晋纪》
(谢)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以文义赏会 《宋书·谢弘微传》
A.士人因社会动荡而明哲保身 B.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空前强化
C.在玄学影响下士人追求隐逸 D.门阀政治影响士人价值取向
14.(2025·山东泰安·二模)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魏书》所载牛川、宁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则是鲜卑语“荒野、荒滩草原”的意思。于是,“川”字有了新的义项,并沿用至今。这主要反映出( )
A.北魏统一疆域范围扩大 B.南北交流推动文字发展
C.民族交融丰富文化内涵 D.时代发展影响文学题材
15.(2025·福建·模拟预测)据记载,西魏文帝曾下诏曰:“太和(孝文帝年号)中代人(鲜卑人)改姓者皆复其旧。”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末曰:“魏氏之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绝灭。至是,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这些做法意在( )
A.恢复北魏旧制 B.凝聚鲜卑族群
C.推行汉化改革 D.削弱将领军权
16.(2025·陕西咸阳·模拟预测)某研究团队对北周高等级墓葬的主人武帝宇文邕进行了初步面貌复原,发现武帝有着黑色头发、黄色皮肤和棕色眼睛。他英年早逝的原因可能是长期服食丹药导致砷中毒。这说明当时( )
A.佛释道三教并立 B.北方局势动荡不安
C.民族交融大发展 D.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17.(2025·青海西宁·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徙后,与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文化接轨,主动进行物质性民族意识、社会性民族意识和精神性民族意识的整合,“课农桑,立学校”“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五胡十六国时期,内迁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纷纷接受汉文化,都自称“中国皇帝”,与晋朝争中华正统地位。这一时期内迁各民族“整合民族意识”“争中华正统”的本质是( )
A.对中华文明和民族心理的认同 B.主动适应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
C.维护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 D.弘扬儒家文化倡导的礼乐文化
18.(2025·河南·二模)司马炎代魏建晋后,将孝道提升至治国策略的核心地位。他本人为司马昭服丧三年,并允许官员为父母守孝三年;他颁布的“六条举才”中“孝敬尽礼”被列为核心。这些做法意在( )
A.推动社会道德的复兴与重建 B.变革官吏选任制度
C.通过儒家伦理强化统治秩序 D.削弱门阀士族势力
19.(2025·河北秦皇岛·三模)估税是东晋南朝时期特有的税目,实际上是一种交易税。稽诸史籍,东晋以前不见估税征收,东晋之后普遍征收。西汉时期有驵侩(泛指经纪人),驵侩如能在买卖双方中说和成交价格,会向买卖双方收取一定的报酬——“估侩”。从东晋开始,私人估侩演变成君主派官员榷会,估税由此成为新的税目。估税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解决财政困难的需要 B.政府规范税收秩序的需要
C.东晋门阀士族敛财的工具 D.东晋士族与庶族斗争激烈
20.(2025·四川成都·三模)范文澜认为,中国古文化极盛时代,号称汉唐两朝,南朝却是继汉开唐的转关时代;唐朝文化上的成就,大体是南朝文化的更高发展。出现这一转变的重要原因是( )
A.中原士族大规模南迁 B.北方失去统一全国的动能
C.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D.南朝的制度创新远超北朝
21.(2025·山东·二模)下表为《北史》中的相关记载。李曾的经历说明当时( )
李孝伯,(北魏)高平公(李)顺从父弟(指堂兄弟)也。父曾,少以郑氏《礼》《左氏春秋》教授为业。郡三辟功曹(属郡佐吏),并不就,曰:“功曹之职,虽曰乡选高第,犹是郡吏耳,北面事人,亦何容易。”州辟主簿(属州佐吏),到官月余,乃叹曰:“梁叔敬云:‘州郡之职,徒劳人耳’……”遂还家讲授。道武时,为赵郡太守,令行禁止。
A.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B.经学教育改变士人观念
C.世家大族经济文化独立 D.门阀政治影响仕途选择
22.(2025·吉林长春·模拟预测)东晋政府曾在其管辖范围内集中安置北方士族和其他北方宗族群居移民,并将新的聚居地冠以原籍州县之名,又称侨州、侨郡、侨县。东晋政府此举( )
①利用了宗族观念②削弱了士族势力③加强了中央集权④推动了农业生产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3.(2025·江西·模拟预测)下表是对关中地区一些地名的考证,经考证,这些地名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 )
地名 考证
狄寨 据马长寿先生研究,狄寨镇周围一半村名都是羌村姓氏形成的村名,如狄寨街村、狄村、新狄村等。
南大康村 《梁书·康绚传》中记载康姓的来源:康绚,华山蓝田人也。其先出自康居。初,汉置都护,尽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诏于河西。因留为黔首,其后即以康为姓。晋时陇右乱,康氏迁于蓝田。绚曾祖因为苻坚太子詹事。
骞村 据前秦《邓太尉祠碑》和《广武将军□产碑》所记的关中部族,“骞”村应为“羌”村演变而来。
A.农耕水平 B.宗法制度 C.行政区划 D.民族融合
24.(2025·四川凉山·三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三国时期的曹魏视为正统,以魏纪年。而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著《汉晋春秋》,则以蜀汉为正统,称“晋承汉统”。二者对正统王朝认定不同的根源在于( )
A.所处时代政治形势的影响 B.史书编写目的的差异
C.对三国历史人物的好恶 D.史料掌握程度的不同
25.(2025·福建南平·三模)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文献可考的家训至少有80余篇(部),如诸葛亮的《诫子书》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这些家训成为家族传承的重要载体。家训大量涌现主要缘于( )
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B.高门士族日益崛起
C.私学教育走向兴盛 D.基层治理不断强化
26.(2025·北京海淀·二模)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指出:“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当今的研究者也认为,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并非纯属虚构,而是当时各地区占据山险、构建坞堡状况的理想化描述。据此,《桃花源记》的“纪实”应是( )
A.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繁荣 B.军事强大,不断开疆拓土
C.政治清明,对外交通发达 D.社会动荡,人民渴望安定
27.(2025·湖南邵阳·三模)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到四十年,北魏灭亡。《习学记言》认为:“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乎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这一观点表明迁都洛阳( )
A.是新旧势力立场试金石 B.是违背民心的错误之举
C.严重破坏了北方的经济 D.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28.(2025·四川凉山·三模)魏晋时期,许多文人雅士热衷于服药行散,追求一种“飘飘欲仙”的状态,甚至将其视为一种时尚潮流。行散需要穿着宽松的衣服,且要不停走动来散发药力,这使得宽袍大袖的服饰风格大为流行。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社会动荡下文人精神的迷茫与寄托 B.经济发展推动服饰文化的创新
C.医学进步促使人们追求养生之道 D.儒家思想对社会风尚的深刻影响
29.(2025·湖南长沙·二模)据《晋书·食货志》记载,江东垦田面积从东汉末年的400万亩增至东吴时期的900万亩,永兴(今浙江杭州)地方精耕细作的稻田,一亩可产米三斛。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江东( )
A.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B.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C.农业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D.民众生活日渐富足
30.(2025·福建龙岩·三模)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石勒设“君子营”礼遇汉士,前燕建立者慕容皝(huàng)称“吾居汉地,何为不汉”。这表明,当时( )
A.南北对峙加剧 B.华夏认同增强 C.儒家礼制恢复 D.民族矛盾消除
二、材料题
31.(2025·江苏盐城·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孝文帝为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实行定民户籍的措施。这一措施是以三长制的实行为保证,对均田制下的农户户籍重新登记,保证新租调制的推行。重定的户籍不仅要记录受田农民的家庭人口、财产占有,还要登录他们占有的土地,从而使国家能够清楚地掌握各地方农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孝文帝定民户籍,将受田农民纳入统一的户籍编制,使原来宗主督护制下的大户,大部分转变为三长制下的小户,并在国家户籍编制中占有主流地位。定民户籍的实行有益于推进汉人与拓跋鲜卑人户籍的一致化,还使国家可以改革封爵制度。应该说,孝文帝实行定民户籍取得了不能忽视的重要成效。
——摘编自张鹤泉《北魏孝文帝定民户籍及其对推进社会改革的影响》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定民户籍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定民户籍的影响。
32.(2025高三·全国·专题练习)各民族交流互鉴,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转化的动力,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
——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而体制的进步活力,则可以最终归结为北方的独特历史道路……北方少数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
材料三 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夏金政权一方面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方针,使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推动了“华夷一体”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深化了民族交融。
——摘编自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内聚性不断增强》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北朝“汉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简述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33.(2025·江西·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者公田为井,方一里,九夫耕之,各授私田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田有封油,庐井有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殷商卜辞中载:“王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商王命众人合力耕作,祈求丰收)西周金文铭刻亦见“锡田”“锡臣”之录,王以田土、人口分封诸侯,诸侯复以井田制授民,以“彻法”征赋,十取其一。
——王国维《观堂集林·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魏孝文帝太和九年诏曰:“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有进丁受田而不乐迁者,则以其家桑田为正田分。”
——魏收《魏书·食货志》
东晋以降,北民南迁,豪族广占山泽,筑坞立堡,部曲佃客附之。南朝士族庄园“封山锢泽”,蓄奴耕织,自给自足。《宋书》载:“豪强兼并,田池布千里,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夏商周时期土地政策的经济与社会功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政策相较于夏商周时期的主要变化,并简述其历史背景。
34.(2025·贵州毕节·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周朗(425——460年),刘宋时经济思想家,曾任太子中舍人、庐陵内史诸职。周朗曾提倡增殖人口,主张以各种方式促进人口增长。他认为人口问题十分重要,“凡为国、……患土之不广,患民之不育。”而当时则人口太少,南北“华夷”战争的结果,造成“积尸竞邑”,“海内遗生,盖不余半”的状况。同时,当政者又不注意人口生育,反而“急政严刑”,加上“天灾岁疫”,致使“贫者但供吏,死者弗望埋,鳏居有不愿娶,生子每不敢举,”他认为要使“禁杀子之科”、“蚤娶之令”得到贯彻执行,要有些相应的措施,首先是“家宽其役,户减其税”,然后规定旱婚,“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由于不少贫穷之家婚姻之时无财礼可行。也主张一切从俭,“特雉可以聘妻妾,大布可以事舅姑” 如果谁不崇俭而贪富,“待礼足而行,则有司加纠”周朗认为这是增加人口富国强兵的必由之途,他说:“所谓十年存育,十年教训,如此,则二十年间,长户胜兵必数倍矣”、客观地说,周朗的人口思想,是他经济思想各个方面中分析较准确,观点转鲜明,主张较适宜的一个方面。问题在于当时统治者不愿意用此办法增长人口
——摘编自高敏《中国经济通史:魏香南北制经济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朗人口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周朗的人口思想。
35.(24-25高三上·福建福州·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地理位置有两种说法,分别是“襄阳说”(湖北省襄阳市的隆中)和“南阳说”(河南省南阳市的卧龙岗)。下表为考证这一问题的部分材料:
序号 内容 出处
① 先主(刘备)见诸葛亮于隆中。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湖北)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汉晋春秋》
② 卧龙岗,在(河南)南阳县界内,诸葛孔明躬耕之地。 元代《大元一统志》
③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其故将黄权曾率族人在(河南)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时称“诸葛庵”。元代改称为“武侯祠”。 《明嘉靖·南阳府校注》
④ 诸葛亮与襄阳名士庞德公、黄承彦交往频繁,更是缔结姻亲。这般往来情形,唯有诸葛亮安家于襄阳附近才具备实现的可能。 唐明礼《诸葛亮隐居“南阳”说质疑》1988年
⑤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557—581)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 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1990年为襄阳古隆中的题词
在“襄阳说”和“南阳说”中选取任一说法,运用表7中至少两则材料(写出序号)说明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必修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更迭与民族融合
一、单选题
1.(2025·河南·模拟预测)北魏初期,朝廷中枢机构如御史台(南台)等要职均由鲜卑勋贵掌控,至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宗室、鲜卑勋贵在将相大臣中占92.9%。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汉族士大夫在中枢机构占比提升至41%,中原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进入权力核心。这一变化( )
A.淡化了门第观念的羁绊 B.消除了守旧贵族势力的影响
C.推动了区域间均衡发展 D.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答案】D
【知识点】北魏的建立与孝文帝改革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汉族士大夫在中枢机构占比提升,使得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制度等得以广泛地传播和推行,加速了北魏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封建化进程,D项正确;孝文帝接受并推行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并未淡化门第观念的羁绊,排除A项;“消除了守旧贵族势力的影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区域间均衡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5·广东·三模)十六国时期,在北方气候严寒、不宜植桑的情况下,辽东鲜卑族建立的前燕政权慕容廆不惜绕道浮海,到江南求借桑种并大规模在本国种植;与此同时,与前燕历代君主抗衡的后赵,其境内也出现了种桑活动,桑树甚至被移至宫廷禁苑,命名为“桑梓苑”。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显著 B.前燕认同东晋政权为华夏正统
C.经贸往来推动了物种交流 D.北方民族社会文明转型的动向
【答案】D
【知识点】十六国的建立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六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十六国时期北方气候不适宜种桑,辽西鲜卑族政权从江南求借桑种并大规模种植,甚至将桑林移至宫廷苑囿,这一系列行为表明少数民族政权开始重视农业生产,尤其是蚕桑业这种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体现了北方民族社会文明从游牧等传统方式向重视农业文明的转型动向,D项正确;题干主要讲述的是十六国时期辽西鲜卑族政权的相关情况,未提及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其对华夏正统的追认,排除A项;题干重点强调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在农业生产(种桑养蚕等)方面的举措,并非是物种交流,种桑养蚕更多体现的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关于经贸往来的相关表述,种桑养蚕行为更多是少数民族政权在社会生产方面的改变,而非经贸往来推动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
3.(24-25高三下·广东·阶段练习)如表所示史料能够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史料 出处
“自晋氏丧乱,礼乐崩亡,孝文帝虽厘革制度,变更风俗,其间朴略,未能淳也。肃明练旧事,虚心受委,朝仪国典,咸自肃出” 《北史·王肃传》
“肃弟秉,字文政。涉猎书史,微有兄风。世宗初,携兄子诵、翔、衍等入国(北魏),拜中书郎,迁司徒谐议:出为辅国将军,幽州刺史” 《魏书·王肃传》
A.北魏的封建化程度加深 B.江南具有经济文化优势
C.南北对峙局面趋于缓和 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答案】A
【知识点】北魏的建立与孝文帝改革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了一系列封建化措施,而王肃等南朝人进入北魏,凭借其对南朝礼仪制度的熟悉,参与制定朝仪国典,这些推动了北魏在制度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向中原封建王朝的模式发展.是北魏封建化程度加深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南朝的文化对北魏的影响,而不是江南的经济优势,排除B项;史料主要说的是北魏自身发展情况,未体现南北对峙局面变化,排除C项;仅从所给史料中王忠等人任职不能得出北魏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结论,没有足够信息支撑,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5·河南·三模)魏晋时期“私人修史”盛行。各种类型的史学著作大都是士人以及由士人演化出的士族所作。士人修史往往有着很强的个人的或家族的目的。这些史学著作所记载的多是他们自身的历史,不论是人物别传、家传、郡书,还是家谱都是如此。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
A.政局变动影响史学研究 B.儒家思想主导史学编纂
C.史学教化功能日益弱化 D.史学研究摆脱官方束缚
【答案】A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与士族的兴盛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中央集权衰落,门阀士族势力崛起,私人修史盛行,反映了皇权对文化控制的减弱、政治权力向世家大族转移的历史事实,A项正确;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儒家地位衰落,“主导”表述绝对且材料未反映文学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私人修史并未弱化教化功能,而是转变了教化对象,家传、谱牒等仍具有明显的道德教化和家族传承功能,排除C项;材料信息可以表明这一时期官方对史学研究的影响日益减弱,但这并不等于史学研究摆脱了官方束缚,排除D项。故选A项。
5.(24-25高三下·重庆·阶段练习)魏晋南北朝以前,江南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则呈现多样化特征,形成了以水稻为主,麦、粟等北方耐旱作物逐渐普及的格局。这些来自北方的耐旱作物在播植时间上和对耕地的利用上,可以与水稻交错开。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
A.统治者政策的推动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答案】B
【知识点】衣冠南渡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则呈现多样化特征,形成了以水稻为主,麦、粟等北方耐旱作物逐渐普及的格局”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作物品种,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作物的多样化,B项正确;“统治者政策的推动”虽有一定作用,但材料未直接体现政策引导,且人口迁移的影响更直接,排除A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这一现象的结果而非原因,且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排除C项;“精耕细作技术成熟”是农业发展的表现,与题干中农作物多样化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5·浙江·模拟预测)魏晋时期氐人“多知中国语”,普遍使用苻、姜、杨、梁、吕等单姓。同时,许多羌人贵族有较高的儒学造诣,如姚兴“听政之暇”,引“耆儒”姜龛等“讲论道艺,错综名理”。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
A.社会安定促进文化的发展 B.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C.各民族生活方式日渐趋同 D.北方少数民族已完成封建化
【答案】B
【知识点】少数民族内迁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句,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氐人知中国语,用汉姓且许多羌人贵族有较高的儒学造诣,这些反映出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氐人和羌人对中原文化的推崇是由社会安定造成的,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政权并立,社会动荡,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无法说明各民族生活方式趋同,排除C项;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5·浙江·模拟预测)有学者描述中国某一个王朝时说,“皇帝大多没有实权,真正的权力掌握在士族手中。这些士族通过家族势力、联姻等方式,形成了庞大的政治集团,对朝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王朝最有可能是( )
A.东汉 B.东晋 C.北魏 D.隋朝
【答案】B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与士族的兴盛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皇帝无实权,士族通过家族、联姻形成政治集团控制朝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司马氏皇权依赖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士族支持,形成“王与马,共天下”格局,士族垄断高官、掌握实权,B项正确;东汉皇权尚强,士族未完全凌驾皇权,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而非士族主导,排除A项;北魏为北朝鲜卑政权,孝文帝汉化后虽重用士族,但皇权仍为核心,排除C项;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重建中央集权,皇权高度集中,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5·山东泰安·模拟预测)北魏时期,高闾曾上书:“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递修三献,共荐黍稷,配以祖考,以像祖考来格。”同时,鲜卑等少数民族姓氏大量改为汉姓,如独孤氏改为刘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这些现象表明,北魏时期( )
A.延续前朝旧制彰显统治的正统性 B.民族交融呈现制度与文化协同推进
C.姓氏改革成为政治统治的核心策略 D.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使社会风俗趋同
【答案】B
【知识点】北魏的建立与孝文帝改革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高闾建议孝文帝祭祀祖先,以彰显统治的正统性,同时进行鲜卑族的社会风俗的变革,这些都有利于民族交融,且这种融合呈现制度和文化的协同推进,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的主动改革,而非延续旧制,排除A项;材料未对改革措施进行比较论述,无法得出姓氏改革成为政治统治的核心策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北方经济与南方经济的交流描述,无法得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使社会风俗趋同,排除D项。故选B项。
9.(24-25高三下·安徽·阶段练习)周太祖宇文泰当政时,以关内诸州为入关鲜卑人的本望;北周明帝诏曰:“三十六国,九十九姓,自魏氏南徙,皆称河南之民。今周室既都关中,宜改称京兆人。”这体现出北周( )
A.华夏认同观念的演进 B.封建化进程的加速
C.胡汉界限的逐渐消失 D.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答案】A
【知识点】北朝的统治和政权更迭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周(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周时期的太祖以汉族故地为鲜卑人本望,明帝也以鲜卑人为关中人等,这都表明北周统治者为维护统治,主动融入华夏文明体系,强化同宗共祖的华夏认同,体现出历史长河中华夏认同观念的演进历程,A项正确。材料没有明确说明其措施推动了封建化进程,且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包括政治制度、文化、服饰习惯等方方面面。仅从材料中的描述无法确定其措施加速了封建化,排除B项;界限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周太祖时北方未实现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5·四川乐山·三模)南朝萧齐政权统治23年,但仅发行货币一万余贯,需要依靠数量有限的前朝旧币维持。而西汉武帝后百余年间发行了约2800万贯钱,就连唐朝末期的年均发行量也在10万贯左右。南朝萧齐政权的做法( )
A.引发了通货膨胀 B.践行了无为而治
C.削弱了士族门阀 D.制约了经济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南朝的更替与统治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时期的中国。国家发行的货币严重不足,阻碍了商品贸易流通,同时还要“依靠数量有限的前 朝旧币维持”,容易导致货币混乱,不利于商业贸易,D项正确;材料中“南齐政权货币发行量少”,导致通货紧缩,货币升值,排除A项;“无为而治”体现在国家治理方面,要求政府举措遵循客观规律,不做不合时宜的事情,货币发行量少反映了政府的经济政策导向,无法得出政府“践行无为而治”,排除B项;货币数量虽然较为有限,但士族的财富并不因此减少,其经济实力并不会因此削弱,排除C项。故选D项。
11.(2025·江西·模拟预测)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六朝的经学,由于受玄学的影响,特别重义解。北方则固守汉儒传统,比较重视章句名物的疏注。南北两方在文学艺术等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点。促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交融的状况 B.经济类型的差异
C.佛教冲击的程度 D.政治局面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北朝的统治和政权更迭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由于受玄学的影响,特别重义解。北方则固守汉儒传统,比较重视章句名物的疏注。南北两方在文学艺术等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在经学及文学艺术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南方六朝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南方地区在这一时期受到玄学影响而重视义理。北方则因战乱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使得汉儒传统得以相对稳固地保留(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人们更加依赖传统的儒家思想来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比较重视章句名物的疏注,D项正确;民族交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习俗和社会结构方面,并不是造成南北方经学差异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南北方都是自然经济,排除B项;佛教在南北方都有传播,不能作为主要因素解释南北方经学的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5·河北·模拟预测)东晋王导从弟王廙杀人后,依据晋律中“议亲”“议贵”等条款,仅被贬官,未受刑责。南朝萧齐时,王源因嫁女于寒门被弹劾“玷辱士流”,遭罢官。这主要表明当时( )
A.官员遴选弊端重重 B.法律制度较宽简
C.门第等级观念淡化 D.门阀政治影响大
【答案】D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与士族的兴盛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王廙杀人后未受刑责,反映出当时法律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王源因嫁女于寒门遭罢官则反映出当时士族强调门第观念,认为出身高贵的士族之间进行联姻才算正常,嫁女于寒门就是“玷辱士流”,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材料说明的是当时门阀政治影响大,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法律特权和婚姻禁忌,与选官机制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王廙免刑是因特权庇护,并非法律本身宽大,排除B项;材料中士族的特权(法律豁免、婚姻垄断)更多体现社会结构固化,而非等级观念淡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3.(2025·河北·模拟预测)下表是史籍对东晋时期一些士大夫交友情况的记载。这反映出东晋时期( )
记载 出处
(王)述体道清粹,简贵静正,怡然自足,不交非类 《晋阳秋》
(刘惔)为政清整,门无杂宾 《晋书·刘惔传》
王献之性甚整峻,不交非类 《晋纪》
(谢)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以文义赏会 《宋书·谢弘微传》
A.士人因社会动荡而明哲保身 B.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空前强化
C.在玄学影响下士人追求隐逸 D.门阀政治影响士人价值取向
【答案】D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与士族的兴盛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的中国。材料“不交非类”“门无杂宾”“唯与族子灵运……以文义赏会”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对社交圈层的高度选择性,强调交友、聚会时对身份、志趣和文化品位的严格筛选。它们共同反映了一种以门第、学识、道德为标准的交际原则,这显然是受当时门阀政治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人的价值取向,这不属于明哲保身,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豪强势重,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不强,排除B项;“不交非类”“门无杂宾”体现的是门第观念,不是追求隐逸,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5·山东泰安·二模)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魏书》所载牛川、宁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则是鲜卑语“荒野、荒滩草原”的意思。于是,“川”字有了新的义项,并沿用至今。这主要反映出( )
A.北魏统一疆域范围扩大 B.南北交流推动文字发展
C.民族交融丰富文化内涵 D.时代发展影响文学题材
【答案】C
【知识点】北魏的建立与孝文帝改革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地名中的‘川’,则是鲜卑语‘荒野、荒滩草原’的意思。于是,‘川’字有了新的义项,并沿用至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书》中出现的牛川、宁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字具有鲜卑语“荒野、荒滩草原”的意思,这是鲜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融的结果。鲜卑语的词汇融入到汉语中,使“川”字有了新的义项,丰富了汉语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族交融对文化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疆域扩大对“川”字含义演变的影响,而北魏统一疆域范围扩大与“川”字含义的变化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的是鲜卑语对“川”字含义的影响,主要是民族间的文化交融,而非南北交流,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的是“川”字含义的变化,属于语言文字范畴,并非文学题材,排除D项。故选C项。
15.(2025·福建·模拟预测)据记载,西魏文帝曾下诏曰:“太和(孝文帝年号)中代人(鲜卑人)改姓者皆复其旧。”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末曰:“魏氏之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绝灭。至是,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这些做法意在( )
A.恢复北魏旧制 B.凝聚鲜卑族群
C.推行汉化改革 D.削弱将领军权
【答案】B
【知识点】北朝的统治和政权更迭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改姓者皆复其旧”“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改姓的鲜卑族旧姓恢复,用鲜卑大姓赏赐军功将士,以鲜卑传统部落结构整合军事集团等做法,根本目的在于增强鲜卑族群凝聚力,维护西魏政权的统治,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姓氏恢复,未提及恢复其他制度,排除A项;西魏政府恢复鲜卑旧姓的做法属于“反汉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权力的分配与调整,并且按军功赐姓和允许其统率士兵“改从其姓”,强化了将领与士兵的宗法联系,并不能削弱将领军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5·陕西咸阳·模拟预测)某研究团队对北周高等级墓葬的主人武帝宇文邕进行了初步面貌复原,发现武帝有着黑色头发、黄色皮肤和棕色眼睛。他英年早逝的原因可能是长期服食丹药导致砷中毒。这说明当时( )
A.佛释道三教并立 B.北方局势动荡不安
C.民族交融大发展 D.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答案】C
【知识点】北朝的统治和政权更迭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鲜卑族的北周武帝是黑色头发、黄色皮肤和棕色眼睛,符合典型的东北亚、东亚人长相,体现了胡汉基因结合;在武帝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服用道家丹药是社会上层所崇尚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以求滋补长生,体现了接受道家文化,这说明当时民族交融大发展,C项正确;题干中主要围绕武成帝的身体状况及早逝原因展开,并未提及儒释道三教并立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期间,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统一了北方,排除B项;北周武帝宇文邕服用道家丹药以求滋补长生,与阶级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7.(2025·青海西宁·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徙后,与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文化接轨,主动进行物质性民族意识、社会性民族意识和精神性民族意识的整合,“课农桑,立学校”“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五胡十六国时期,内迁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纷纷接受汉文化,都自称“中国皇帝”,与晋朝争中华正统地位。这一时期内迁各民族“整合民族意识”“争中华正统”的本质是( )
A.对中华文明和民族心理的认同 B.主动适应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
C.维护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 D.弘扬儒家文化倡导的礼乐文化
【答案】A
【知识点】少数民族内迁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内徙后与中原政治文化接轨,多种民族意识融合,还都自称“中国皇帝”争取中华正统地位,这些行为本质上体现了他们对中华文明和民族心理的认同,A项正确;题目中虽提到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接轨,但未突出主动适应生产方式这一关键内容,重点在于强调各种融合以及争正统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更多强调的是向中原文化靠拢融合以及争取中华正统地位,而非维护自身原有生产生活习惯,排除C项;“课农桑,立学校”“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只是少数民族融合文化的表现之一,不能全面涵盖“整合民族意识”“争中华正统”的本质内涵,排除D项。故选A项。
18.(2025·河南·二模)司马炎代魏建晋后,将孝道提升至治国策略的核心地位。他本人为司马昭服丧三年,并允许官员为父母守孝三年;他颁布的“六条举才”中“孝敬尽礼”被列为核心。这些做法意在( )
A.推动社会道德的复兴与重建 B.变革官吏选任制度
C.通过儒家伦理强化统治秩序 D.削弱门阀士族势力
【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统一与兴亡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通过儒家伦理强化统治秩序。因为孝道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晋朝将孝道提升到治国策略核心地位等做法,就是借助儒家伦理来加强统治秩序,C项正确;虽然孝道属于道德范畴,但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将其作为治国策略以及对统治秩序的作用,该选项表述较为宽泛,没有准确体现与题干核心内容的紧密联系,排除A项;题干中虽提到“六条举才”,但重点强调的是“孝敬尽礼”在其中的核心地位,并非主要围绕变革官吏选任制度本身,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孝”在治国和选才中的地位,题干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这些做法与削弱门阀士族势力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9.(2025·河北秦皇岛·三模)估税是东晋南朝时期特有的税目,实际上是一种交易税。稽诸史籍,东晋以前不见估税征收,东晋之后普遍征收。西汉时期有驵侩(泛指经纪人),驵侩如能在买卖双方中说和成交价格,会向买卖双方收取一定的报酬——“估侩”。从东晋开始,私人估侩演变成君主派官员榷会,估税由此成为新的税目。估税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解决财政困难的需要 B.政府规范税收秩序的需要
C.东晋门阀士族敛财的工具 D.东晋士族与庶族斗争激烈
【答案】A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与士族的兴盛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东晋以前不见估税征收,东晋之后普遍征收”和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土地私有制发展,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但国家财政压力大,需要新的税源,因此估税作为交易税应运而生,非市场经济的自发产物,A项正确;政府规范税收秩序的需要是影响因素,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估税作为“杂税”补充了国家财政,非东晋门阀士族敛财的工具,排除C项;估税制形成是门阀政治下“弱干强枝”的财政妥协,非东晋士族与庶族斗争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A项。
20.(2025·四川成都·三模)范文澜认为,中国古文化极盛时代,号称汉唐两朝,南朝却是继汉开唐的转关时代;唐朝文化上的成就,大体是南朝文化的更高发展。出现这一转变的重要原因是( )
A.中原士族大规模南迁 B.北方失去统一全国的动能
C.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D.南朝的制度创新远超北朝
【答案】A
【知识点】衣冠南渡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南朝却是继汉开唐的转关时代;唐朝文化上的成就,大体是南朝文化的更高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士族大规模南迁,将中原文化、典籍、制度带入江南,推动南朝文化繁荣,为唐朝继承与发展奠定基础,A项正确;北方虽长期分裂,但北魏后期至北周已逐步统一北方并奠定隋唐制度基础,未失去统一动能,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尚未超越北方,排除C项;唐朝制度是南北融合而非单纯继承南朝,且选项表述不符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21.(2025·山东·二模)下表为《北史》中的相关记载。李曾的经历说明当时( )
李孝伯,(北魏)高平公(李)顺从父弟(指堂兄弟)也。父曾,少以郑氏《礼》《左氏春秋》教授为业。郡三辟功曹(属郡佐吏),并不就,曰:“功曹之职,虽曰乡选高第,犹是郡吏耳,北面事人,亦何容易。”州辟主簿(属州佐吏),到官月余,乃叹曰:“梁叔敬云:‘州郡之职,徒劳人耳’……”遂还家讲授。道武时,为赵郡太守,令行禁止。
A.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B.经学教育改变士人观念
C.世家大族经济文化独立 D.门阀政治影响仕途选择
【答案】D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与士族的兴盛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李曾因功曹是郡吏、主簿“徒劳人”的职位而拒绝任职返家教书,体现出当时门阀政治下,高门大族对一般官职轻视,其“郡三辟功曹”“州辟主簿”均展现门阀政治对仕途选择影响,D项正确;当时选官制度依然是九品中正制,直到隋代科举制的创立才是重大变革,排除A项;李曾以经学教授为业,但材料未强调其观念因经学改变,而是突出其因门第身份而主动选择仕途层级,排除B项;世家大族经济文化独立需涉及庄园经济、家学传承等内容,材料仅涉仕途选择,未提经济文化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22.(2025·吉林长春·模拟预测)东晋政府曾在其管辖范围内集中安置北方士族和其他北方宗族群居移民,并将新的聚居地冠以原籍州县之名,又称侨州、侨郡、侨县。东晋政府此举( )
①利用了宗族观念②削弱了士族势力③加强了中央集权④推动了农业生产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与士族的兴盛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晋政府在其管辖范围内集中安置北方士族和其他北方宗族群居移民,利用了宗族观念,有利于加强管控;大量北方人口迁徙南方,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农业生产。①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侨州、侨郡、侨县的设立,保持了士族门阀的势力,削弱了中央集权,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23.(2025·江西·模拟预测)下表是对关中地区一些地名的考证,经考证,这些地名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 )
地名 考证
狄寨 据马长寿先生研究,狄寨镇周围一半村名都是羌村姓氏形成的村名,如狄寨街村、狄村、新狄村等。
南大康村 《梁书·康绚传》中记载康姓的来源:康绚,华山蓝田人也。其先出自康居。初,汉置都护,尽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诏于河西。因留为黔首,其后即以康为姓。晋时陇右乱,康氏迁于蓝田。绚曾祖因为苻坚太子詹事。
骞村 据前秦《邓太尉祠碑》和《广武将军□产碑》所记的关中部族,“骞”村应为“羌”村演变而来。
A.农耕水平 B.宗法制度 C.行政区划 D.民族融合
【答案】D
【知识点】少数民族内迁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狄寨镇周围一半村名都是羌村姓氏形成的村名”“晋时陇右乱,康氏迁于蓝田”“‘骞’村应为‘羌’村演变而来”和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批迁入中原地区,因此关中地区很多村寨的名字的来历都与魏晋时期少数民族迁入中原有关,这些村寨的名字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趋势,D项正确;材料中关中村寨的命名主要受少数民族影响,且村寨的名字也体现不出农耕水平,排除A项;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走向崩溃,且材料中关中村寨的名字来源与少数民族有关,体现不出宗法制度,排除B项;材料主要考证的是村寨的命名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没有涉及这些村寨的行政区划归属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24.(2025·四川凉山·三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三国时期的曹魏视为正统,以魏纪年。而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著《汉晋春秋》,则以蜀汉为正统,称“晋承汉统”。二者对正统王朝认定不同的根源在于( )
A.所处时代政治形势的影响 B.史书编写目的的差异
C.对三国历史人物的好恶 D.史料掌握程度的不同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东晋的兴亡与士族的兴盛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至宋(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司马光生活在北宋,北宋政权是通过和平禅让建立的,类似于曹魏代汉。因此,北宋统治者更倾向于承认曹魏的正统性,以类比自身政权的合法性,习凿齿生活在东晋,东晋是西晋灭亡后南迁的政权,面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如“五胡乱华”,此时强调“晋承汉统”(蜀汉延续汉朝正统),是为了突出东晋政权的正统性和延续性,以对抗北方政权。由此可见,二者所处时代的政治形势影响了他们对正统性的认定,A项正确;《资治通鉴》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注重政治合法性和延续性,《汉晋春秋》的目的是为东晋政权争取正统性,虽然编写目的不同,但根源仍是时代政治形势的影响,排除B项;题目未提及二人对历史人物的好恶,且正统性认定是政治立场问题,与个人好恶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二者在占有史料上的不同,无法得出史料掌握程度的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
25.(2025·福建南平·三模)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文献可考的家训至少有80余篇(部),如诸葛亮的《诫子书》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这些家训成为家族传承的重要载体。家训大量涌现主要缘于( )
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B.高门士族日益崛起
C.私学教育走向兴盛 D.基层治理不断强化
【答案】B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与士族的兴盛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门士族在政治、经济上具有强大势力,为维持家族地位和特权,注重家族传承与教育,家训随之大量涌现,B项正确;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已成为主流,并非此时家训涌现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私学教育在春秋战国已有发展,家训属于家族内部传承,与面向社会的私学性质不同,且材料未体现私学兴盛与家训的关联,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弱化,基层治理多依赖地方豪强而非官方体系,家训是士族自我管理手段,与基层治理强化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6.(2025·北京海淀·二模)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指出:“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当今的研究者也认为,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并非纯属虚构,而是当时各地区占据山险、构建坞堡状况的理想化描述。据此,《桃花源记》的“纪实”应是( )
A.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繁荣 B.军事强大,不断开疆拓土
C.政治清明,对外交通发达 D.社会动荡,人民渴望安定
【答案】D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与士族的兴盛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社会动荡的时期,人们为了躲避战乱、保障自身安全,会选择占据山险构建坞堡这种相对安全的居住形式,这正符合《桃花源记》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状况以及人们渴望安宁的心理,D项正确;如果是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繁荣的状况,不太可能出现人们需要占据山险构建坞堡来保障自身安全和生活的情况,排除A项;军事强大不断开疆拓土与人们在当地占据山险构建坞堡没有直接关联,不是构建坞堡这种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状况,排除B项;政治清明、对外交通发达的社会环境下,不需要通过占据山险构建坞堡来维持生活,排除C项。故选D项。
27.(2025·湖南邵阳·三模)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到四十年,北魏灭亡。《习学记言》认为:“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乎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这一观点表明迁都洛阳( )
A.是新旧势力立场试金石 B.是违背民心的错误之举
C.严重破坏了北方的经济 D.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答案】A
【知识点】北魏的建立与孝文帝改革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削弱了保守势力和增强了革新势力,使得洛阳成为新旧势力立场试金石,A项正确;迁都洛阳从长远来看顺应民心,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排除B项;迁都洛阳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迁都洛阳与加速北魏政权的灭亡无直接关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8.(2025·四川凉山·三模)魏晋时期,许多文人雅士热衷于服药行散,追求一种“飘飘欲仙”的状态,甚至将其视为一种时尚潮流。行散需要穿着宽松的衣服,且要不停走动来散发药力,这使得宽袍大袖的服饰风格大为流行。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社会动荡下文人精神的迷茫与寄托 B.经济发展推动服饰文化的创新
C.医学进步促使人们追求养生之道 D.儒家思想对社会风尚的深刻影响
【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统一与兴亡、东晋的兴亡与士族的兴盛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三国分裂、八王之乱等政权更迭频繁,文人阶层对现实不满,转而追求精神超脱,服药行散和追求“飘飘欲仙”的状态,正是对现实的逃避和对精神寄托的追求,即社会动荡下文人精神的迷茫与寄托,A项正确;题干未提及经济因素,且服饰变化是服药行散的副产品,而非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排除B项;服药行散(如五石散)并非科学的养生方法,反而对身体有害,更多是追求精神体验而非医学进步,排除C项;魏晋时期玄学兴起,文人反叛儒家礼教,崇尚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服药行散和宽袍大袖的风格恰恰是反儒家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9.(2025·湖南长沙·二模)据《晋书·食货志》记载,江东垦田面积从东汉末年的400万亩增至东吴时期的900万亩,永兴(今浙江杭州)地方精耕细作的稻田,一亩可产米三斛。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江东( )
A.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B.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C.农业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D.民众生活日渐富足
【答案】A
【知识点】衣冠南渡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魏晋时期(中国)。材料指出江东垦田面积大幅增加(从东汉末年的400万亩增至东吴时期的900万亩),且永兴地区稻田亩产达三斛米。垦田面积扩大反映土地开发规模提升,亩产提高则表明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两者共同说明单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A项正确;虽然开垦可能导致环境问题,但题目中没有提到环境变化,排除B项;超过北方不符合史实,当时北方仍是经济重心,排除C项;民众生活富足缺乏直接证据,且农业发展与生活水平之间可能存在其他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30.(2025·福建龙岩·三模)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石勒设“君子营”礼遇汉士,前燕建立者慕容皝(huàng)称“吾居汉地,何为不汉”。这表明,当时( )
A.南北对峙加剧 B.华夏认同增强 C.儒家礼制恢复 D.民族矛盾消除
【答案】B
【知识点】十六国的建立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六国时期的中国。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石勒礼遇汉士,慕容皝称身处汉地当行汉事,这种对汉文化的接纳与认同,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对华夏文化的高度认可,同时也表明当时华夏认同观念正在不断增强,B项正确;南北对峙的典型时期是南北朝而非十六国,且材料未涉及南北关系,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礼遇士人和文化认同,未提及儒家礼制具体恢复措施,排除C项;民族矛盾在当时不可能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仅展示对汉文化态度,不能由此得出民族矛盾消除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题
31.(2025·江苏盐城·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孝文帝为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实行定民户籍的措施。这一措施是以三长制的实行为保证,对均田制下的农户户籍重新登记,保证新租调制的推行。重定的户籍不仅要记录受田农民的家庭人口、财产占有,还要登录他们占有的土地,从而使国家能够清楚地掌握各地方农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孝文帝定民户籍,将受田农民纳入统一的户籍编制,使原来宗主督护制下的大户,大部分转变为三长制下的小户,并在国家户籍编制中占有主流地位。定民户籍的实行有益于推进汉人与拓跋鲜卑人户籍的一致化,还使国家可以改革封爵制度。应该说,孝文帝实行定民户籍取得了不能忽视的重要成效。
——摘编自张鹤泉《北魏孝文帝定民户籍及其对推进社会改革的影响》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定民户籍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定民户籍的影响。
【答案】(1)背景:北魏前期宗主督护制导致户籍混乱,赋税征收困难。均田制和三长制推行需重新登记户籍以保障税收。民族融合趋势下,需整合汉人与鲜卑人户籍。
(2)影响:加强国家对人口和土地的控制,稳定财政收入。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削弱豪强势力。推动鲜卑汉化,加速民族融合。为后续改革(如俸禄制、迁都)奠定基础。
【知识点】北魏的建立与孝文帝改革
【详解】(1)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孝文帝为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使原来宗主督护制下的大户,大部分转变为三长制下的小户”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前期宗主督护制导致户籍混乱,赋税征收困难;据材料“这一措施是以三长制的实行为保证,对均田制下的农户户籍重新登记,保证新租调制的推行”可知,均田制和三长制推行需重新登记户籍以保障税收;据材料“定民户籍的实行有益于推进汉人与拓跋鲜卑人户籍的一致化”并结合所学可知,民族融合趋势下,需整合汉人与鲜卑人户籍。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从而使国家能够清楚地掌握各地方农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并结合所学可知,加强国家对人口和土地的控制,稳定财政收入;据材料“将受田农民纳入统一的户籍编制,使原来宗主督护制下的大户,大部分转变为三长制下的小户”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削弱豪强势力;据材料“定民户籍的实行有益于推进汉人与拓跋鲜卑人户籍的一致化,还使国家可以改革封爵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鲜卑汉化,加速民族融合;此外,孝文帝定民户籍的改革也为后续改革(如俸禄制、迁都)奠定基础。
32.(2025高三·全国·专题练习)各民族交流互鉴,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转化的动力,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
——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而体制的进步活力,则可以最终归结为北方的独特历史道路……北方少数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
材料三 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夏金政权一方面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方针,使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推动了“华夷一体”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深化了民族交融。
——摘编自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内聚性不断增强》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北朝“汉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简述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答案】例子:北魏孝文帝改革。
影响: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知识点】北魏的建立与孝文帝改革
【详解】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第一小问例子,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汉化”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可知,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根据材料二“北方少数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根据材料二“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再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可知,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33.(2025·江西·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者公田为井,方一里,九夫耕之,各授私田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田有封油,庐井有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殷商卜辞中载:“王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商王命众人合力耕作,祈求丰收)西周金文铭刻亦见“锡田”“锡臣”之录,王以田土、人口分封诸侯,诸侯复以井田制授民,以“彻法”征赋,十取其一。
——王国维《观堂集林·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魏孝文帝太和九年诏曰:“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有进丁受田而不乐迁者,则以其家桑田为正田分。”
——魏收《魏书·食货志》
东晋以降,北民南迁,豪族广占山泽,筑坞立堡,部曲佃客附之。南朝士族庄园“封山锢泽”,蓄奴耕织,自给自足。《宋书》载:“豪强兼并,田池布千里,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夏商周时期土地政策的经济与社会功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政策相较于夏商周时期的主要变化,并简述其历史背景。
【答案】(1)经济功能:稳定农业生产,保障赋税征收。
社会功能:强化宗法血缘纽带,维护等级秩序。
(2)主要变化:从井田公有制转向均田制与庄园私有制并存;从宗族贵族主导向国家干预与豪族自治双重模式转变。
历史背景:铁器牛耕普及,个体家庭耕作能力增强,瓦解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战乱导致人口流徙,国家为稳定赋税推行均田;南方开发促进庄园经济扩张。
【知识点】衣冠南渡与江南地区的开发、井田制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夏商周时期(中国)。经济功能:据“九夫耕之”“同养公田”“合力耕作,祈求丰收”等可得“稳定农业生产”; 据“以‘彻法’征赋,十取其一”等可得“保障赋税征收”;社会功能:据“分封诸侯,诸侯复以井田制授民”等并结合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的内容特征、目的等所学知识可得“强化宗法血缘纽带,维护等级秩序”。
(2)本题是背景题、对比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主要变化:据“古者公田为井”结合井田制相关知识可得“井田公有制”;据“均给天下之田”“豪族广占山泽,筑坞立堡,部曲佃客附之”及均田制、庄园经济、魏晋南北朝阶段特征等所学知识可得“均田制与庄园私有制并存”;据“分封诸侯,诸侯复以井田制授民”及分封制、宗法制等所学知识可得“宗族贵族主导”;据均田制和庄园经济的特征可得“国家干预与豪族自治”。由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政策相较于夏商周时期的主要变化是从井田公有制转向均田制与庄园私有制并存;从宗族贵族主导向国家干预与豪族自治双重模式转变。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器牛耕普及,个体家庭耕作能力增强,瓦解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根据材料“东晋以降,北民南迁,豪族广占山泽,筑坞立堡,部曲佃客附之。南朝士族庄园‘封山锢泽’,蓄奴耕织,自给自足”“豪强兼并,田池布千里,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可知,战乱导致人口流徙,国家为稳定赋税推行均田;南方开发促进庄园经济扩张。
34.(2025·贵州毕节·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周朗(425——460年),刘宋时经济思想家,曾任太子中舍人、庐陵内史诸职。周朗曾提倡增殖人口,主张以各种方式促进人口增长。他认为人口问题十分重要,“凡为国、……患土之不广,患民之不育。”而当时则人口太少,南北“华夷”战争的结果,造成“积尸竞邑”,“海内遗生,盖不余半”的状况。同时,当政者又不注意人口生育,反而“急政严刑”,加上“天灾岁疫”,致使“贫者但供吏,死者弗望埋,鳏居有不愿娶,生子每不敢举,”他认为要使“禁杀子之科”、“蚤娶之令”得到贯彻执行,要有些相应的措施,首先是“家宽其役,户减其税”,然后规定旱婚,“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由于不少贫穷之家婚姻之时无财礼可行。也主张一切从俭,“特雉可以聘妻妾,大布可以事舅姑” 如果谁不崇俭而贪富,“待礼足而行,则有司加纠”周朗认为这是增加人口富国强兵的必由之途,他说:“所谓十年存育,十年教训,如此,则二十年间,长户胜兵必数倍矣”、客观地说,周朗的人口思想,是他经济思想各个方面中分析较准确,观点转鲜明,主张较适宜的一个方面。问题在于当时统治者不愿意用此办法增长人口
——摘编自高敏《中国经济通史:魏香南北制经济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朗人口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周朗的人口思想。
【答案】(1)背景:南北对峙,战争频繁,人口下降严重;受战争影响,社会经济遭到破坏;统治者对人口生育缺乏重视;百姓负担沉重,生育意向较低;自然灾害频发;瘟疫盛行;人口是封建王朝的重要征税依据;南方得到开发,急需劳动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评价:
积极:鼓励生育的主张,顺应了封建王朝富国强兵的需要;早婚思想在农业社会具有一定的合性;丰富了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为后世人口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
局限:强制早婚的主张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单纯追求人口数量,而未考虑人口质量;忽视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资源分配相平衡的问题。
【知识点】南朝的更替与统治、衣冠南渡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详解】(1)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南朝时期的中国。由材料“周朗(425——460年),刘宋时经济思想家,曾任太子中舍人、庐陵内史诸职。周朗曾提倡增殖人口,主张以各种方式促进人口增长。”及所学可得出南北对峙,战争频繁,人口下降严重;由材料“而当时则人口太少,南北‘华夷’战争的结果”及所学可得出受战争影响,社会经济遭到破坏;由材料“同时,当政者又不注意人口生育”可得出统治者对人口生育缺乏重视;由材料“贫者但供吏,死者弗望埋,鳏居有不愿娶,生子每不敢举”可得出百姓负担沉重,生育意向较低;由材料“天灾岁疫”可得出自然灾害频发;瘟疫盛行;由材料“家宽其役,户减其税”及所学可得出人口是封建王朝的重要征税依据;结合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内容可知,南方得到开发,急需劳动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南朝时期的中国。积极:由材料“周朗曾提倡增殖人口,主张以各种方式促进人口增长。”“周朗认为这是增加人口富国强兵的必由之途”及所学可得出鼓励生育的主张,顺应了封建王朝富国强兵的需要;丰富了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由材料“然后规定旱婚,‘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由于不少贫穷之家婚姻之时无财礼可行。”及所学可得出早婚思想在农业社会具有一定的合性;由材料“周朗的人口思想,是他经济思想各个方面中分析较准确,观点转鲜明,主张较适宜的一个方面”及所学可得出为后世人口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消极:由材料“首先是‘家宽其役,户减其税’,然后规定旱婚,‘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由于不少贫穷之家婚姻之时无财礼可行。”及所学可得出强制早婚的主张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结合所学可得出周朗单纯追求人口数量,而未考虑人口质量;由材料“所谓十年存育,十年教训,如此,则二十年间,长户胜兵必数倍矣”及所学可得出忽视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资源分配相平衡的问题。
35.(24-25高三上·福建福州·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地理位置有两种说法,分别是“襄阳说”(湖北省襄阳市的隆中)和“南阳说”(河南省南阳市的卧龙岗)。下表为考证这一问题的部分材料:
序号 内容 出处
① 先主(刘备)见诸葛亮于隆中。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湖北)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汉晋春秋》
② 卧龙岗,在(河南)南阳县界内,诸葛孔明躬耕之地。 元代《大元一统志》
③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其故将黄权曾率族人在(河南)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时称“诸葛庵”。元代改称为“武侯祠”。 《明嘉靖·南阳府校注》
④ 诸葛亮与襄阳名士庞德公、黄承彦交往频繁,更是缔结姻亲。这般往来情形,唯有诸葛亮安家于襄阳附近才具备实现的可能。 唐明礼《诸葛亮隐居“南阳”说质疑》1988年
⑤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557—581)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 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1990年为襄阳古隆中的题词
在“襄阳说”和“南阳说”中选取任一说法,运用表7中至少两则材料(写出序号)说明理由。
【答案】(以下两个看法,任答其一即可)
看法一,湖北襄阳说:可从材料①④⑤中任选2则。
材料①为东晋史书,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生存年代较为接近。材料④以诸葛亮的社会关系网进行逻辑推理,较有说服力。材料⑤出自后世专业学者论证,从历史地理沿革角度加以说明,权威性较高。
两则材料共同印证了“襄阳说”。
看法二,河南南阳说:材料②③。
材料②属于元朝官修地理总志,权威性较高。材料③出自地方志官方史料,当地还存有诸葛亮故将黄权修建诸葛祠,提升了可信度。
两则材料共同印证了“南阳说”。
【知识点】三国鼎立
【详解】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三国(中国)。选取任一说法并且说明理由:选择看法一,湖北襄阳说:可从材料①④⑤中任选2则。由材料“先主(刘备)见诸葛亮于隆中。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湖北)襄阳城西二十里,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汉晋春秋》”可得出,材料①为东晋史书,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生存年代较为接近;由材料“诸葛亮与襄阳名士庞德公、黄承彦交往频繁,更是缔结姻亲。这般往来情形”可得出,材料④以诸葛亮的社会关系网进行逻辑推理,较有说服力;由材料“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1990年为襄阳古隆中的”及所学可得出,材料⑤出自后世专业学者论证,从历史地理沿革角度加以说明,权威性较高;选择看法二,河南南阳说:材料②③。由材料“元代《大元一统》”可得出,材料②属于元朝官修地理总志,权威性较高;由材料“《明嘉靖·南阳府》,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其故将黄权曾率族人在(河南)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可得出,材料③出自地方志官方史料,当地还存有诸葛亮故将黄权修建诸葛祠,提升了可信度。两则材料共同印证了“南阳说”。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